聆聽西班牙——幸會一場文明的交響
↑塞維利亞大教堂 最後,我們去爬那座幾乎無時無刻不在註視我們的塔樓。
雖然它與教堂連為一體,但實際上是兩個單獨的產物。大教堂的修建者曾經下命令拆除穆斯林大清真寺里除了這座美麗絕倫的塔樓之外的所有建築,建立一個能令後世為之瘋狂的大教堂。
然而諷刺的是,教堂如預期般恢宏盛大,但被視為 塞維利亞 城市標誌的卻是他們未拆除的這座摩爾人的穆斯林塔樓。
我買到的《 安達盧西亞 的幽靈》封面如穆斯林的審美一般純凈,上面只有一處小小的鉛筆畫,畫著這座希拉爾達塔。 ↑塞維利亞大教堂 整座塔樓沒有一個臺階,全部是這樣的斜坡,一共要爬34層……背著10公斤重的攝影器材,爬掉了半條老命…… ↑塞維利亞大教堂 樓頂的風景很棒,首先是俯瞰教堂本身: ↑塞維利亞大教堂 ↑塞維利亞大教堂 它身後的猶太人區老城: ↑塞維利亞大教堂 不遠處的 塞維利亞 西班牙 廣場: ↑塞維利亞西班牙廣場 唯一的現代化的景物是東邊的大橋: ↑塞維利亞大教堂 當然,還有最美的 塞維利亞 鬥牛場: ↑皇家騎士俱樂部鬥牛場 塞維利亞 是整趟旅程中的意外之喜,作為 安達盧西亞 可能最有“玩頭”的城市,他的太多東西被低估了:
科爾多瓦 的清真寺壓住了 塞維利亞 大教堂;
格拉納達 的阿爾罕布拉宮壓住了 塞維利亞 皇宮;
幾乎每個城市都有的 西班牙 廣場,沖淡了 塞維利亞 的 西班牙 廣場;
因此,唯有弗拉門戈和發生在這裡的經典歌劇幸存了下來,成了 塞維利亞 的標誌。
這對它實在是有些不公。 西班牙 沒有第二座城市能夠像 塞維利亞 這樣在古老的歷史中保留著年輕,融合了文化、宗教與藝術。舊的融合催生新的誕生,我想這是 塞維利亞 永葆青春的緣由。
最後,對 塞維利亞 的印象停留在了巨型歌劇院般的街區佈景、精美絕倫的皇宮花園和弗拉門戈的歌聲里。
用弗拉門戈之星的歌詞作為旅程的結束吧:
“月光是我的面紗
星空閃耀在眉梢
靈魂旋轉在裙角
跳躍 飛揚 蒸發 燃燒
家鄉就在我腳尖
命運已放逐天邊
時光隨舞步旋轉
一圈 一遍 永遠 燃燒”
至此 安達盧西亞 最為重要的三城全部結束。它是 西班牙 之行絕然無二的精華,它的大部分魅力源於摩爾人的伊斯蘭文明:
興起於 科爾多瓦 ,輝煌於大清真寺;
謝幕於 格拉納達 ,絕唱於阿爾罕布拉;
重生於 塞維利亞 ,與大民族融匯交織,共同凝聚成為 西班牙 人的骨血。 提要:
· 入城的“時空隧道”
· 基督神權最後的棲息地——托雷多大教堂
· 小火車的環城一瞥
· 漫步環城路,夕陽凝望 ↑托萊多古城 伊比利亞半島 最大的塔霍河是條調皮的河流,彎彎折折跑得歡脫,基本上沒個大人該有的樣子。
可能是流經這裡時特別歡快,它這個U字形的大彎比以往都繞得大一些。於是伊比利亞的先民就在這U型彎包圍的小山丘上隨意建立了一個小城,取名叫托雷多。
後來布匿戰爭的戰火被 羅馬 人和 迦太基 人帶到了這裡。 羅馬 人拿下了它,它自然地成了 羅馬 帝國的一部分。這是公元前192年,在隨後的相當長的歲月里,它就與之前一樣看著環繞它的塔霍河時而歡騰時而舒緩,沒有什麼特別。
直到公元554年這個特殊的年份,小城托雷多成為了 伊比利亞半島 最重要的城市。
那時的 羅馬 已經不復往日的強盛,日耳曼部族從四面八方侵入 羅馬 的領地,他們乾蠻族該乾的事——燒殺擄掠,也乾蠻族很少乾的事——搶完就地定居,然後承認 羅馬 的領導,但繳稅就免了。
羅馬 城的統治們拿他們一點辦法也沒有。後來他們在元老院里想出了一招:反正我們也打不過他們,為什麼不讓他們自己人打自己人?這個主意很不錯,馬上付諸實施。
被選中的是西哥特人,他們是日耳曼的一支。他們拿到的offer是這樣的:你們幫我們把伊比利亞的 西班牙 日耳曼趕走,我們日後打下高盧給你們造房子,歡迎來定居。西哥特人立馬簽約,按了手印就出征了。
他們為了拆遷的新房是很努力的,所以很快就把伊比利亞的蠻族趕跑了。但故事不像他們想的那麼簡單,他們興高采烈去高盧新區看房,又被高盧人給揍了。
不得已,他們又殺了回來,在 西班牙 建立了一個西哥特王國,看上了三面環水坐高朝低的天然堡壘托雷多,定都於此。
以前的蠻族至少還承認 羅馬 的領導,這次人家乾脆另起爐竈了, 羅馬 人一把老淚再也抑制不住奪眶而出…… ↑托萊多 我們是從 馬德里 坐地鐵換大巴來到這座小城的。
一路上視野開闊,高速公路縱橫交錯,窗外多是農田。
小城的汽車站坐落在老城山丘的腳下,隔著塔霍河與托雷多古城舉目相望。下車的地方是濃郁的現代氣息,路的前方,山上的古城在招手。 ↑托萊多 ↑托萊多 打聽過以後才知道進城需要找到一個有電梯的入口,路其實很近,走出汽車站直行即可,但我們也學塔霍河歡快地繞了個U字形的大彎 ↑托萊多 在一個 中國 人開的小超市裡買了雪糕,路過伊斯蘭風的居住區,這才找到進城上山的隧道: ↑托萊多 這個隧道可真是超有時空感。它是在山腹中間挖出來的上山隧道,這是一條從現代通往古代的路,它的這頭是托雷多 新城 與高速公路,那頭是已經有2000年曆史的老城: ↑托萊多 ↑托萊多 ↑托萊多 幾段電梯和幾段走廊後,我們抵達高處,眼前豁然開朗。
歡迎來到古老的一棟現代化建築都沒有的原汁原味的托雷多: ↑托萊多古城 我們向山頂的教堂走去,一路上餐廳與小店很多,既可以小清晰,又能小古典,讓人心情愉悅: ↑托萊多古城 ↑托萊多古城 路過寬闊的蘇科德貝爾廣場後,道路變得狹窄起來,同時也熱鬧多了: ↑托萊多古城 遮陽的帷幔在街道阻擋烈日,道路兩旁紀念品商店與服飾、皮包售賣店林立。 ↑托萊多古城 最最特色的當屬中世紀騎士用品商店了,十字軍的大劍與鎧甲是托雷多的特產。
下麵這個可不是雕塑喲,他是一位活動的藝人: ↑托萊多古城 ↑托萊多古城 路邊小店捲簾門的彩繪也是一大特色,他們大都是南塔霍河岸山坡上看到的托雷多全景 ↑托萊多古城 順著有帷幔的小路走就好了,托雷多是個輕鬆的地方,不用擔心迷路,不用考慮遠近。就是這樣一個直徑約莫只有2km左右的彈丸般的小山丘。
不說,你絕對想不到,這是 伊比利亞半島 基督政權長達1000年的都城, 西班牙 的紅衣大主教至今仍留駐的地方。 ↑托萊多大教堂 帷幔的盡頭是一座小廣場,從這座廣場兩旁的建築就可以推斷,這是托雷多的中心區域。
哥特式建築就是光芒耀眼的至高塔樓所在地——托雷多大教堂。 我看講 歐洲 建築藝術的小書的時候,大致體會了哥特式建築的典型特性,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哥特建築。但一直難以有個整體的概念,怎麼就算是哥特?
你看那伊斯蘭風格的庭院與穹頂,讓人一眼就能明白那是誰的造物,並直觀地猜到與真主安拉與這些設計與裝飾的聯繫與意涵。唯獨這個哥特,似是而非。
其實 西班牙 土地山的哥特與 歐洲 傳統的所謂哥特還是略有差別的。 西班牙 的哥特更早一些,西哥特人毀滅 羅馬 之前的造物,但又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創造物。
開篇的 科爾多瓦 篇,其實我提到了西哥特人不得人心的統治。回顧他們走過的300年,可以發現幾個有意思的點:
1\. 西哥特人的宗教是 阿裡 烏斯教派,它在西哥特王權統治100年後就銷聲匿跡了。換句話說,西哥特統治者自己換了天主教信仰;
2\. 西哥特人整體的施政頂層設計跟 羅馬 沒有本質差別,是仿 羅馬 的,只是多一些日耳曼蠻族的特性。
作為外來的蠻族統治者,沒有文明的基礎,唯一的途徑是把自己融入既有的文明。這並不是錯, 中國 的唐朝就是這樣,一樣可以開啟文明盛世。但是對於統治者來說,要把握一個分寸卻很難,既不能再融入中失去自我的重心,又不能過於剛硬形成對立的局面。
西哥特統治者的答卷很差。他們首先失去了自我的重心,慘遭鄙夷。他們改換自己的宗教信仰與風格,“復古” 羅馬 ,這才有了“哥特風格”。
西班牙 人對西哥特人的感受與評價與 羅馬 人對於哥特人是相仿的。哥特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就是野蠻與怪異的代名詞。隨後的文藝復興時期,哥特風格遭到的白眼也不少,算是 歐洲 的基督政權里的一種非 羅馬 的復古流的代名詞。
老實說,我覺得哥特式和 羅馬 式差別還是很大的。 羅馬 式給人的印象是巨大的立柱厚重的石牆,形象是敦厚的;哥特式給人的感覺是尖頂高塔、細柱與逐層挑出的浮雕,是修長的: ↑托萊多大教堂 看上面這張圖,這座大教堂的裡面就呈現了兩種哥特式的風格。
左邊的火焰尖式的塔樓是 西班牙 式的哥特,右邊的教堂圓頂式文藝復興 法國 式的哥特。 ↑托萊多大教堂 這座大教堂的建造歷時近400年。正門和側門的浮雕令人印象深刻,它的精細程度實際上不亞於聖家堂誕生立面,只是聖家堂誕生立面的自然元素令它更有視覺衝擊力。
紅衣主教仍駐守於此,至今它也是 西班牙 的宗教中心。
雖然它與教堂連為一體,但實際上是兩個單獨的產物。大教堂的修建者曾經下命令拆除穆斯林大清真寺里除了這座美麗絕倫的塔樓之外的所有建築,建立一個能令後世為之瘋狂的大教堂。
然而諷刺的是,教堂如預期般恢宏盛大,但被視為 塞維利亞 城市標誌的卻是他們未拆除的這座摩爾人的穆斯林塔樓。
我買到的《 安達盧西亞 的幽靈》封面如穆斯林的審美一般純凈,上面只有一處小小的鉛筆畫,畫著這座希拉爾達塔。 ↑塞維利亞大教堂 整座塔樓沒有一個臺階,全部是這樣的斜坡,一共要爬34層……背著10公斤重的攝影器材,爬掉了半條老命…… ↑塞維利亞大教堂 樓頂的風景很棒,首先是俯瞰教堂本身: ↑塞維利亞大教堂 ↑塞維利亞大教堂 它身後的猶太人區老城: ↑塞維利亞大教堂 不遠處的 塞維利亞 西班牙 廣場: ↑塞維利亞西班牙廣場 唯一的現代化的景物是東邊的大橋: ↑塞維利亞大教堂 當然,還有最美的 塞維利亞 鬥牛場: ↑皇家騎士俱樂部鬥牛場 塞維利亞 是整趟旅程中的意外之喜,作為 安達盧西亞 可能最有“玩頭”的城市,他的太多東西被低估了:
科爾多瓦 的清真寺壓住了 塞維利亞 大教堂;
格拉納達 的阿爾罕布拉宮壓住了 塞維利亞 皇宮;
幾乎每個城市都有的 西班牙 廣場,沖淡了 塞維利亞 的 西班牙 廣場;
因此,唯有弗拉門戈和發生在這裡的經典歌劇幸存了下來,成了 塞維利亞 的標誌。
這對它實在是有些不公。 西班牙 沒有第二座城市能夠像 塞維利亞 這樣在古老的歷史中保留著年輕,融合了文化、宗教與藝術。舊的融合催生新的誕生,我想這是 塞維利亞 永葆青春的緣由。
最後,對 塞維利亞 的印象停留在了巨型歌劇院般的街區佈景、精美絕倫的皇宮花園和弗拉門戈的歌聲里。
用弗拉門戈之星的歌詞作為旅程的結束吧:
“月光是我的面紗
星空閃耀在眉梢
靈魂旋轉在裙角
跳躍 飛揚 蒸發 燃燒
家鄉就在我腳尖
命運已放逐天邊
時光隨舞步旋轉
一圈 一遍 永遠 燃燒”
至此 安達盧西亞 最為重要的三城全部結束。它是 西班牙 之行絕然無二的精華,它的大部分魅力源於摩爾人的伊斯蘭文明:
興起於 科爾多瓦 ,輝煌於大清真寺;
謝幕於 格拉納達 ,絕唱於阿爾罕布拉;
重生於 塞維利亞 ,與大民族融匯交織,共同凝聚成為 西班牙 人的骨血。 提要:
· 入城的“時空隧道”
· 基督神權最後的棲息地——托雷多大教堂
· 小火車的環城一瞥
· 漫步環城路,夕陽凝望 ↑托萊多古城 伊比利亞半島 最大的塔霍河是條調皮的河流,彎彎折折跑得歡脫,基本上沒個大人該有的樣子。
可能是流經這裡時特別歡快,它這個U字形的大彎比以往都繞得大一些。於是伊比利亞的先民就在這U型彎包圍的小山丘上隨意建立了一個小城,取名叫托雷多。
後來布匿戰爭的戰火被 羅馬 人和 迦太基 人帶到了這裡。 羅馬 人拿下了它,它自然地成了 羅馬 帝國的一部分。這是公元前192年,在隨後的相當長的歲月里,它就與之前一樣看著環繞它的塔霍河時而歡騰時而舒緩,沒有什麼特別。
直到公元554年這個特殊的年份,小城托雷多成為了 伊比利亞半島 最重要的城市。
那時的 羅馬 已經不復往日的強盛,日耳曼部族從四面八方侵入 羅馬 的領地,他們乾蠻族該乾的事——燒殺擄掠,也乾蠻族很少乾的事——搶完就地定居,然後承認 羅馬 的領導,但繳稅就免了。
羅馬 城的統治們拿他們一點辦法也沒有。後來他們在元老院里想出了一招:反正我們也打不過他們,為什麼不讓他們自己人打自己人?這個主意很不錯,馬上付諸實施。
被選中的是西哥特人,他們是日耳曼的一支。他們拿到的offer是這樣的:你們幫我們把伊比利亞的 西班牙 日耳曼趕走,我們日後打下高盧給你們造房子,歡迎來定居。西哥特人立馬簽約,按了手印就出征了。
他們為了拆遷的新房是很努力的,所以很快就把伊比利亞的蠻族趕跑了。但故事不像他們想的那麼簡單,他們興高采烈去高盧新區看房,又被高盧人給揍了。
不得已,他們又殺了回來,在 西班牙 建立了一個西哥特王國,看上了三面環水坐高朝低的天然堡壘托雷多,定都於此。
以前的蠻族至少還承認 羅馬 的領導,這次人家乾脆另起爐竈了, 羅馬 人一把老淚再也抑制不住奪眶而出…… ↑托萊多 我們是從 馬德里 坐地鐵換大巴來到這座小城的。
一路上視野開闊,高速公路縱橫交錯,窗外多是農田。
小城的汽車站坐落在老城山丘的腳下,隔著塔霍河與托雷多古城舉目相望。下車的地方是濃郁的現代氣息,路的前方,山上的古城在招手。 ↑托萊多 ↑托萊多 打聽過以後才知道進城需要找到一個有電梯的入口,路其實很近,走出汽車站直行即可,但我們也學塔霍河歡快地繞了個U字形的大彎 ↑托萊多 在一個 中國 人開的小超市裡買了雪糕,路過伊斯蘭風的居住區,這才找到進城上山的隧道: ↑托萊多 這個隧道可真是超有時空感。它是在山腹中間挖出來的上山隧道,這是一條從現代通往古代的路,它的這頭是托雷多 新城 與高速公路,那頭是已經有2000年曆史的老城: ↑托萊多 ↑托萊多 ↑托萊多 幾段電梯和幾段走廊後,我們抵達高處,眼前豁然開朗。
歡迎來到古老的一棟現代化建築都沒有的原汁原味的托雷多: ↑托萊多古城 我們向山頂的教堂走去,一路上餐廳與小店很多,既可以小清晰,又能小古典,讓人心情愉悅: ↑托萊多古城 ↑托萊多古城 路過寬闊的蘇科德貝爾廣場後,道路變得狹窄起來,同時也熱鬧多了: ↑托萊多古城 遮陽的帷幔在街道阻擋烈日,道路兩旁紀念品商店與服飾、皮包售賣店林立。 ↑托萊多古城 最最特色的當屬中世紀騎士用品商店了,十字軍的大劍與鎧甲是托雷多的特產。
下麵這個可不是雕塑喲,他是一位活動的藝人: ↑托萊多古城 ↑托萊多古城 路邊小店捲簾門的彩繪也是一大特色,他們大都是南塔霍河岸山坡上看到的托雷多全景 ↑托萊多古城 順著有帷幔的小路走就好了,托雷多是個輕鬆的地方,不用擔心迷路,不用考慮遠近。就是這樣一個直徑約莫只有2km左右的彈丸般的小山丘。
不說,你絕對想不到,這是 伊比利亞半島 基督政權長達1000年的都城, 西班牙 的紅衣大主教至今仍留駐的地方。 ↑托萊多大教堂 帷幔的盡頭是一座小廣場,從這座廣場兩旁的建築就可以推斷,這是托雷多的中心區域。
哥特式建築就是光芒耀眼的至高塔樓所在地——托雷多大教堂。 我看講 歐洲 建築藝術的小書的時候,大致體會了哥特式建築的典型特性,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哥特建築。但一直難以有個整體的概念,怎麼就算是哥特?
你看那伊斯蘭風格的庭院與穹頂,讓人一眼就能明白那是誰的造物,並直觀地猜到與真主安拉與這些設計與裝飾的聯繫與意涵。唯獨這個哥特,似是而非。
其實 西班牙 土地山的哥特與 歐洲 傳統的所謂哥特還是略有差別的。 西班牙 的哥特更早一些,西哥特人毀滅 羅馬 之前的造物,但又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創造物。
開篇的 科爾多瓦 篇,其實我提到了西哥特人不得人心的統治。回顧他們走過的300年,可以發現幾個有意思的點:
1\. 西哥特人的宗教是 阿裡 烏斯教派,它在西哥特王權統治100年後就銷聲匿跡了。換句話說,西哥特統治者自己換了天主教信仰;
2\. 西哥特人整體的施政頂層設計跟 羅馬 沒有本質差別,是仿 羅馬 的,只是多一些日耳曼蠻族的特性。
作為外來的蠻族統治者,沒有文明的基礎,唯一的途徑是把自己融入既有的文明。這並不是錯, 中國 的唐朝就是這樣,一樣可以開啟文明盛世。但是對於統治者來說,要把握一個分寸卻很難,既不能再融入中失去自我的重心,又不能過於剛硬形成對立的局面。
西哥特統治者的答卷很差。他們首先失去了自我的重心,慘遭鄙夷。他們改換自己的宗教信仰與風格,“復古” 羅馬 ,這才有了“哥特風格”。
西班牙 人對西哥特人的感受與評價與 羅馬 人對於哥特人是相仿的。哥特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就是野蠻與怪異的代名詞。隨後的文藝復興時期,哥特風格遭到的白眼也不少,算是 歐洲 的基督政權里的一種非 羅馬 的復古流的代名詞。
老實說,我覺得哥特式和 羅馬 式差別還是很大的。 羅馬 式給人的印象是巨大的立柱厚重的石牆,形象是敦厚的;哥特式給人的感覺是尖頂高塔、細柱與逐層挑出的浮雕,是修長的: ↑托萊多大教堂 看上面這張圖,這座大教堂的裡面就呈現了兩種哥特式的風格。
左邊的火焰尖式的塔樓是 西班牙 式的哥特,右邊的教堂圓頂式文藝復興 法國 式的哥特。 ↑托萊多大教堂 這座大教堂的建造歷時近400年。正門和側門的浮雕令人印象深刻,它的精細程度實際上不亞於聖家堂誕生立面,只是聖家堂誕生立面的自然元素令它更有視覺衝擊力。
紅衣主教仍駐守於此,至今它也是 西班牙 的宗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