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亞歐非 從伊朗德黑蘭到埃及赫爾格達 60天6國行攝之旅(海量美圖+15萬字游記 全文完)
吃過民宿準備的早餐,在民宿的花園中小坐一會,我們就下山進入修道院了,作為Tatev村重要的也是唯一的景點,Tatev修道院自然也是免票參觀(好像有哪裡不對)。
Tatev修道院的主教堂聖格雷戈里堂。
Tatev修道院大致由聖格雷戈里堂和聖瑪麗堂兩座建築組成。在公元前時期修道院所在的位置就有一座宗教神廟存在,直至基督教傳入 亞美尼亞 後,大概公元4世紀時Tatev修道院才建了起來。據說修道院的名字是源於一位名為Eustateus的使徒,其名字的尾音“tateus”慢慢演變成今天的“Tatev”。
從聖格雷戈里堂的門拱上中聖瑪麗堂。
公元9世紀時,愈顯殘舊的修道院得到翻 新和 修葺。然而在之後的一段時間里,Tatev修道院與 亞美尼亞 人一樣經歷了各種破壞和洗劫。先是相鄰酋長國摧毀了聖格雷戈里堂及周邊的建築,及後塞爾柱突厥的入侵和 蒙古 騎兵的洗禮,導致修道院破損程度加劇以及內里上萬份手稿被毀。而12世紀的一場大地震更是將修複後不久的聖格雷戈里堂和 新建 的聖瑪麗堂摧毀。隨後的幾百年時間里,修道院接連遭遇入侵、洗劫、燒毀,一直到20世紀初期 亞美尼亞 共和 國獨立後Tatev修道院才真正免受戰火摧殘。雖然1931年的一場大地震令修道院再一次受損,但因為處於 和平 年代重建工作很快就完成了。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Tatev修道院是重建後的模樣,和Garni神廟一樣Tatev在修複時都是使用被震落的原部件,而教堂四周還散落不少破損的無法複原的構件。
聖格雷戈里堂是當地人舉行儀式和祈禱的重要場所,當天剛好碰到有宗教儀式,氣氛莊嚴肅穆。 聖瑪麗堂內部,雖然歷經毀壞和重修,但教堂內部依然透露著古樸的氣息。14至15世紀時修道院一度成為中世紀 亞美尼亞 的大學,是 亞美尼亞 的文化中心。Tatev的學者在動蕩時期依然堅持傳播宗教、科學、哲學,促成了 亞美尼亞 文化和信仰的傳承和發展。 亞美尼亞 教堂的十字架很有自己的傳統和特點,他們很少將十字架直接雕刻成型,而是通過兩種載體呈現,一是刻在教堂牆體上,二是刻在教堂旁的石碑上。
地上的十字架,立體感很強。
預定的包車司機準時到旅游中心接我們,坐大奔的感覺比坐小巴舒服多了。回到Orser家,Orser看到我們回來很開心,大家又一起開火做飯。期間電視在播 共和 國廣場有大批民眾聚集的新聞,Orser向我們解釋說前一陣子 埃里溫 民眾不是示威游行反對政府的電價提升措施麽,現在政府妥協答應不加價了,人們就冒雨上街慶祝。我對Orser說在我們 中國 絕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他很不解地問why,我攤攤手錶示我也說不清。
席間Orser還和我們談了很多關於他的事,其中一個話題是說他自己現在快40歲了還沒有結婚只是一直談戀愛。我們都很驚訝問 亞美尼亞 這麼多美女難道你都看不上嗎,他擺擺手說其實自己除了打理兩家旅店外還有其他工作,賺到的錢足夠自己花一輩子了,一直不結婚是因為怕女朋友衝著自己的錢而來,“我想測試一下她們”,他得意又無奈地說。我們聽了之後頓時Orz了。
十三、亞美尼亞-亞拉臘雪山——諾亞方舟停靠之地Day24 7月4日 亞美尼亞 -亞 拉臘 雪山
在 亞美尼亞 剩下的活動,除了重訪亞 拉臘 雪山外其他的都比較零散,所以就一同放這篇一次過講完吧。
話說我們這幾天把 亞美尼亞 該去的都去了,從Tatev回到 埃里溫 後瞬間有種無所事事生無可戀虛耗光陰的感覺。我們不捨得就這麼離開 亞美尼亞 這個美好的地方,但難得辭職出來一趟,又覺得如果漫無目的地賴在這裡又有點對不起自己,畢竟這才第二個國家啊。於是我們商量之後決定,趁著今天天氣好而且能見度高,重訪亞 拉臘 雪山,然後在 埃里溫 城裡小資幾天后出發前往 格魯吉亞 。
依然是那條路線,依然是個大晴天,但能見度比上次要好多了,我們下車後哼著小調走向雪山。 活捉兩件躲在草叢中的萌物哈哈。 小伙伴在草叢深處拍照時搭訕到幾位在裝卸黃瓜的大媽,大媽熱情地一定要請我們喝她自家磨製的咖啡,然後抽出幾根黃瓜,削好皮蘸上食鹽後遞給我們嘗。 面對如此善良好客的 亞美尼亞 人,一向十分抗拒生吃蔬菜的我也實在是盛情難卻,臨別時大媽們還硬塞了幾根黃瓜到我們包里。 亞美尼亞 人就是這樣,初見他們時或多或少會感到一絲高冷,但當你主動示好以後,他們的熱情和善良便會慢慢感染你,這點跟我下一趟旅程認識的 俄羅斯 人有點相像。相比起 伊朗 人近乎瘋狂的熱情,我還是更喜歡 亞美尼亞 人這種禮貌和質朴。
上次看不到雪山,也漏了介紹這座被 亞美尼亞 人視為聖山的亞 拉臘 雪山,這裡補上。在聖經中有這樣一段關於亞 拉臘 山的故事:
“神記念諾亞和諾亞方舟里的一切走獸牲畜。神叫風吹地,水勢漸落。淵源和天上的窗戶都閉塞了,天上的大雨也止住了。水從地上漸退。過了一百五十天,水就漸消。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亞 拉臘 山上。”
顯然,根據聖經的描述,亞 拉臘 山就是大洪水後,諾亞方舟的停靠之地,因此亦順理成章地成為信奉基督教的 亞美尼亞 人的聖山。然而問題來了,15世紀,奧斯曼 土耳其 人的入侵掠奪了包括亞 拉臘 山在內的 亞美尼亞 大部分國土。直到現在,被 亞美尼亞 人視為聖山的亞 拉臘 山依然躺在信奉伊斯蘭教兼死對頭的 土耳其 境內。可悲的是, 亞美尼亞 的國土面積不大,而且距離聖山特近,天氣好的時候在首都 埃里溫 遠遠就能看到它,亞 拉臘 山就像夢魘一樣在 亞美尼亞 人的腦海以及現實生活中揮之不去。
雖然能見度比上次來的時候高,但也只能看到雪山的大概輪廓,不過我們也心滿意足了。 亞 拉臘 山有兩座山峰,位於Khor Virap身後的是高5000多米的主峰。雖然亞 拉臘 山在 土耳其 境內,但其實距 亞美尼亞 也僅僅32公里。對於 亞美尼亞 人來說,自家的聖山近在咫尺卻只能遠望,不可謂不悲情。 有趣的是有一小撮雲朵一直賴在山峰上不肯離去,遠遠看去像是火山爆發時冒出的煙霧。 上去Khor Virap修道院又轉了一圈,主教堂內有儀式在進行,神職人員和我們微笑點頭後又轉身忙起來。 又是一臺超級復古的大巴。街頭上各式各樣的復古汽車在 亞美尼亞 留給我的印象中占據了很大的一部分。 臨走前再看一眼聖山下的修道院。看著眼前由藍天、雪山、修道院、花田組成的畫捲,突然有種“ 亞美尼亞 之行完滿了”的感覺。
在路口等車回 埃里溫 時認識了來自 日本 的背包客Kodak(沒錯就是柯達),一聊之下果然是住在傳說中聞名於中日韓背包客圈的神奇民宿Rida’s Homestay。說起Rida’s Homestay,現在是一個不掛牌的民宿,但多年前卻只是普普通通的一戶人家。自從收留過一些來進行苦旅的 日本 背包客後,Rida’s Homestay就在這個圈子內傳開了,陸陸續續地有不少 日本 甚至 韓國 的背包客來這裡投靠,主人家也順勢將自己家改造成只有簡單幾張床鋪的民宿。而Rida’s Homestay的神奇在於,每一個到來的日韓背包客都會在這裡的筆記本上留下幾頁手寫攻略以方便後人。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乘涼後再栽樹,就這樣筆記本上的信息不斷獲得更 新和 補充。因為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民宿,所以主人家只是向寄宿在此的背包客收取相當於十來塊錢人民幣左右的德拉姆,價格相當誘人。鑒於我們被 伊朗 食物壓抑得太久來到 亞美尼亞 想好好犒勞自己,所以沒去見證這一奇跡般的民宿,也算是一個小小的遺憾。
Day25 7月5日 亞美尼亞 \- 埃里溫
在 埃里溫 城區的北面,國家歌劇院附近,有一個名叫Cascade的“露天藝術博物館”。上面擺放著不少設計藝術作品,同時也是一個俯瞰 埃里溫 的高點。下午我們在城區晃悠時不知不覺就走到Cascade下了。
Cascade就是中心花園中的一個巨大階梯,臨近黃昏,不少當地人聚集在這裡閑坐嬉戲拍拖,氣氛相當和諧。 Cascade可以說是一個藝術薈萃中心,花園和階梯上都擺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