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相遇,在你華麗轉身前》一家三口緬甸12日自由行——曼德勒—蒲甘—格勞徒步—茵萊湖—仰光

如果你是一個懶於做攻略的人,且喜歡舒適愜意的旅行,包車當然是不二之選。
蒲甘 的包車司機,對於 蒲甘 的所有知名的佛塔都非 常熟 悉,
你只要提前告知司機你都要去哪兒,都想看什麼就ok了,
至於路線,全部由司機做主就好。
但是,即便是包車,畢竟不是自己主宰,
沿路如果看到好的風景,不會隨時就能夠停下來。
而且包車大多走的都是大路,所以遇到意外的好的風景的機會也幾乎為零。
2、馬車
馬車是所有出行方式裡面最貴的交通方式。
其優勢基本上等同於包車且可以走不是很寬的沙土路。
馬車夫同包車司機一樣,也精通 蒲甘 所有知名的佛塔。
但 蒲甘 的路面除了兩條大路,其他的路都很崎嶇,
乘坐馬車的話,一路會很顛簸。
再有一個劣勢:馬車是所有交通工具里最慢的一種。
3、自行車
自行車最便宜,如果選自行車,一定要選山地車。
因為沙土路真的很滑,沒有山地車的抓力,很容易就會摔跤。
自行車本來是我最初的二選一的方式之一,但當第一天實地考察之後就放棄了。
因為騎自行車游覽 蒲甘 ,真的會很辛苦。
一來娘烏到景區的路並不是很近,
二來在厚厚的沙土路上,頂著太陽,騎車需要一定的體力。
4、E-BIKE
就是我們國內所說的電動車。——推薦。
電動車的費用不是很高,我們租了3輛車,一天的費用是20000k。
電動車的優勢在於:
騎遍天下無敵手——可以適應 蒲甘 所有的路面。
當然,在厚厚的沙土路上騎行的時候,如果是電動車的初學者,需要下車推行。
E-BIKE可以隨時停下來看你認為好的風景。
弊端就是:你需要提前做好 蒲甘 的攻略。
要在2000 多佛 塔中找到你想看的那座,
不做功課,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至於功課如何來做,且看下圖:

第一天藍色路線,中午到達,下午包車游覽了距離娘烏最遠的明卡巴地區和南部平原;
順便熟悉 蒲甘 的景區分佈。
第二天紅色路線,E-bike主要游覽老 蒲甘 ;
回娘烏的路上順便游覽中央平原上的幾座佛塔;
第三天綠色路線,E-bike主要游覽南部平原的東部地區,
日出回來的時候順便游覽北部平原;
具體每天如何走法,基本上是按照三種顏色的路線圖走下來的,
中間會有微調,下麵的游記中會詳述。
ps:最大的調整是窮游塔在地震中損壞嚴重,已經無法登塔,
所以第三天日出改在了佈雷迪,因時間關係沒有再看日落。
但 蒲甘 絕對不止網上所傳的只有五座佛塔可以攀登。 說說蒲甘各個知名佛塔之間的關係和歷史背景在 中南 半島上,
只有兩個地方能夠稱得上世界性的奇跡:
一個是 柬埔寨 的吳哥,一個就是 緬甸 的 蒲甘 。
若論單個的建築,吳哥的寺廟更加高大,而且是石質的,建造難度也更大;
而大部分都是磚砌寺廟的 蒲甘 的確比不上吳哥。
可論起數量來,吳哥和 蒲甘 就不是一個量級了。
蒲甘 的大規模建設是從阿奴律陀開始的,
而 蒲甘 首座著名的佛塔就是瑞山都塔(許三多)
阿奴律陀死後,一個叫作江喜陀的人(也有可能是阿奴律陀的兒子之一)
在新王被俘後登上了王位,並迅速恢復了 緬甸 的統一和安寧。
他成為緬人帝國第二位著名的國王,
緬甸 的佛教最初是一個大乘和密教的混合體,
直到江喜陀時代才最終確定了小乘的地位。
在江喜陀時代,多如牛毛的佛寺遍佈在河邊的平原上,
將整座城市打扮得如同神話般美麗。
江喜陀時期所有傑作中,美麗的阿南達有著重要的地位。
江喜陀時期的另一座塔是著名的瑞喜宮塔。
同阿南達雷同的很多, 比如 :蘇拉瑪尼,明格拉塔;
而同瑞喜宮類似的卻一座也沒有,它是獨一無二的。
江喜陀死後, 蒲甘 王國繼續繁榮著。
江喜陀的外孫,阿隆悉都王繼位後,建立了 蒲甘 最高的他冰瑜塔,
以及他冰瑜塔北面的瑞古塔(Shwegugyi).
阿隆悉都死後, 蒲甘 的繁榮仍然在繼續,
那個金字塔般的達瑪揚基寺就是在阿隆悉都死後,又兩代短命國王之後建造起來,
接著是蘇拉瑪尼……
當存在200多年的 蒲甘 王朝過去後,
人們才意識到自己創造了什麼樣的奇跡。


這座佛塔在2016年8月24日的地震中,被破壞的極為嚴重。
蒲甘 的包車司機真的只是司機,不太會做導游。
第一站就把我們拉到這座被整個包裹起來的佛塔,
想在 蒲甘 的第一座佛塔叩開 蒲甘 童話大門的願望一下子幻化成泡影,
讓我們對 蒲甘 佛塔的憧憬和期待一落千丈。
雖然司機的確是按照我要求的路線走的,
且我規劃的路線也是最合理,最順路的,
但是,你就不能照顧一下我們的情緒,給我們一個大大的surprise嗎?!!
看來, 緬甸 的司機都太實誠

唯一的區別是它是建造在磚結構的平臺之上。
明噶拉塔由國王那羅梯訶波帝(Narathihapati)建造於1284年,
是 蒲甘 國所修建的最後一座大型佛塔。
在3年後也就是1287年, 蒲甘 國被忽必烈所滅,之後的 蒲甘 國便成為了元朝的藩屬國。
整個佛塔由三層階梯狀平臺和一座葫蘆狀寶塔組成,
在三層平臺的側面曾經鑲嵌了550個綠黃色的釉磚,
這些美麗的釉磚浮雕描述了佛陀在被燃燈佛授記後到成佛前修行 菩薩 道的故事。
這些很珍貴的藝術品遭到了盜賊的覬覦,被大肆地偷盜和損毀,
所以即使沒有地震的影響,
整個寺廟的圍牆上也都裝了鐵絲網,第三層平臺也不讓上了,只能上到第二層。
而以前這裡是看 伊洛 瓦底江風景的好地方。

且銷售環境也是如此簡單——
就是這樣把木偶隨意地掛在樹上,
感覺這種兜售真的比較原始。


司機大叔,還能不能讓我們愉快的玩耍?
妙澤蒂塔也被稱為“翡翠佛塔”。
傳說阿奴律陀國王是依靠決鬥殺了前任國王——同父異母的弟弟Sokkade後登基的,
為了懺悔而於1044年在決鬥的寶座處建成了妙澤蒂塔。
在塔前的一座小屋內,存放著一根四方形 石柱 ,
柱子的四面用驃、孟、舊 緬甸 和巴利四種文字記載了 蒲甘 國王的年表,
以及關於王子Rajakumar感情對他父親的感情和王位繼承人選擇的內容,
確立了驃人在 蒲甘 早期的重要文化影響力,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手指之處必有浮屠”,這是對 蒲甘 佛塔之多的形容。
無論朝哪個方向隨手一指,總有屬不清佛塔在眼前,
而每個佛塔都有屬於他們的故事。
這是我們抵達 蒲甘 之後,第一個近距離觸摸到的佛塔。




蒲甘 有兩個古表基寺。
一個距離妙澤蒂塔很近,另一個距離娘烏很近。
雖然這裡沒有留下照片,但是確是我今天看到的最美的寺院。
只因為寺廟內牆上有許許多多完好的壁畫,而這是 蒲甘 最古老的原始繪畫,
遺憾的是這些壁畫是不允許拍照的。
古表基寺裡面的佛龕供奉的是佛陀。
塔內含有五百多幅壁畫,講述了孟族的傳說。
窗戶採用鏤空式雕花,每扇窗戶各不相同。
佛塔內光線不是很明亮,看到有人拿著探照燈觀看壁畫,讓我們一度羡慕不已。
而我們,雖然行李裡面也備有頭燈,但卻忽略了其在參觀佛塔中也會發揮的重要作用。
舉著手機,那微弱的燈光同老外手中的探照燈相比,是那樣的楚楚可憐。
老外離開了,把探照燈居然留給了我們,
驚喜之餘,才知道,原來探照燈本就屬於古表基寺。
緬甸 人也真是有趣,偌大的一個寺廟,
在烏漆墨黑的環形寺廟裡欣賞壁畫,卻僅僅準備了一個探照燈

周圍一圈都是屬於他的範圍,許許多多小佛塔散落在其間。

在 蒲甘 ,這樣的“畫家”比比皆是,
且對於我這樣的外行來說,每幅作品都很棒。

說實話,這樣的價格讓我頗感詫異。
緬甸 的物價很低,如果能以這樣的價格成交,那畫匠應該是個收入頗豐的職業。
因為無心購買,所以也沒有還價,或許是虛抬了價格也未可知。


看上去如此不起眼的一座寺廟,裡面卻別有洞天。

南琶雅寺是用砂岩建成的 蒲甘 四個古跡之一,
另外三處是瑞希光塔、 Kyauk Ku Umin和Set Ku Taik
(由Kya Swa王建立在凸印山腳下的一個圖書館,於1956年倒塌)。
如果沒有這些鋼骨,恐怕這座古跡也難逃倒塌的命運。

在1057年被 蒲甘 國王阿奴律陀打敗俘虜後曾經就關押在此處。
因此,這裡實際上也是一座監獄。
但是國王的監獄還是與眾不同的,
“監獄”裡面四個 石柱 上的雕刻,成為這裡的獨特的風景。

內壁用燒制的磚鋪成,而外牆則用砂岩建造,
歷史學者推測建於公元11世紀初或者12世紀。
四個 石柱 上雕刻著婆羅門神,圍繞著錯綜複雜的花卉設計。


由於這些雕刻保留在室內,能有效防止日曬雨淋,所以保留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也有人說南琶雅寺一直封門閉戶,只有幾個拳頭大小的窗洞,室內光線很暗,
因此而不值得駐足賞鑒。
但我們去的時候,這裡已然不是昔日“監獄”的景象。
最起碼,這裡的光線比古表基寺要好上很多。

由Manuha國王於1059年建造,他是被俘虜的孟族國王。
當年阿奴律陀發起的宗教戰爭滅掉了直通國。
國王馬努哈被囚禁在隔壁的南琶雅寺。
心中抑鬱的馬努哈向阿奴律陀申請,建造了這座寺廟,並以他的名字命名。
話說這阿奴律陀也真是有趣,
囚禁著前朝的國王,又允許前朝國王以其名字建造寺廟。
緬人,果然同我們不是一種思維模式。


與巨大佛像不相稱的是,容納佛像的廟宇卻修得非常狹小,
它不像 蒲甘 其它的寺廟那樣追求壯觀,
空間狹窄的基本上你都覺得是頭快頂到房檐,肩膀要碰到牆壁,
而之所以會被修成這樣,也是因為作為一個被俘虜過來當人質的國王,
馬努哈藉著修建這樣的寺廟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壓抑和痛苦。
被俘虜的國王試圖通過佛像表達掙脫牢籠的願望。
佛像的表情也隨著距離變化,離佛像越近,佛像的表情越像是憤怒。

不知道當初的馬努哈是否有這等自由待遇,可以在囚禁之餘,出來透透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