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相遇,在你華麗轉身前》一家三口緬甸12日自由行——曼德勒—蒲甘—格勞徒步—茵萊湖—仰光

“Dhamma”在巴利文中是“法”的意思,而“Dhammayazaka”則是“一切歸於大法”。
拿那拔地薛胡王雖說夠狂妄,但是在蓋塔方面的確有其狂妄的資本,
起碼達瑪亞日卡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座佛塔。
建造這座佛塔是源於 斯裡蘭卡 的國王獻上的四枚佛舍利,以此作為貢品,
拿那拔地薛胡在接受貢品的次年(1198年)建成達瑪亞日卡來供奉聖骨。

通常佛塔的底座是四方形的,而達瑪亞日卡卻是五邊形。
中央是一座金色的鐘形大塔,塔外建有階梯。
由於地震的損毀,鐘形大 金塔 正在維修。
因為是五邊形的底座結構,所以整個寺廟的路都是之字形的。



每個佛塔中都有四尊佛像和 彌勒 佛。
LP上說這裡有鬧鬼的傳說:主持修建寺廟的將軍在建造過程中離奇死去,然後這塊傳說經常鬧鬼。
然而這絲毫沒有影響我們游覽的興趣。
在如此美麗的寺廟,即便真的有鬼,應該也是蒲松齡筆下那些靈性善良的鬼魂吧!



只是比較遠,一般日出的話不是很方便。
且沒有前景,拍照效果不是很好。
因為偏僻,所以游人很少,
寺廟現在頂部因為地震的關係在維修,不能攀登。
達瑪亞日卡的臺座共有三層。
且在每一層都可以看到同 北京 故宮的螭龍出水相近的排水系統。
只不過這些出水的“龍頭”沒有故宮的惟妙惟肖。

剛纔還讓人目眩的烈日,已經開始灑下金色的光芒。
達瑪亞日卡佛塔的紅磚也開始呈現出火燒般的橘紅色。
如果不是有更好的地方去看落日,這裡絕對讓人流連忘返。

表現了唯一的一次質疑:Really?
我們不明所以,因此司機還是如我所願,把我們拉到了Pyathada Paya。
一路上,似乎感覺這是一條匯聚的河流,
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乘坐的馬車、汽車和摩托從四面八方到這裡匯聚。

在最早做攻略的時候,我瞭解的 Pyathada Paya 是一座人跡罕至,空曠神秘之地。
這裡據說是看暮歸最好的所在——
穿著紗籠的當地人趕著牛羊坐著馬車回家,
牛羊與馬車在沙土地上揚起陣陣煙塵,在夕陽的映射下滿目金光。
牛羊飛馳踏過揚起的塵土混雜著空氣中本不純潔的顆粒,
在夕陽的斜映下襯著遠處背景中的佛塔,
仿佛穿越了時空,仿佛回到了 蒲甘 王國所在的遠古時代。
而眼前——


提到鞋,不禁要說說 緬甸 的人字拖。
緬甸 人有一大特色,就是“人字拖”,男女老少,貧富賤貴,人腳一雙。
後來在 仰光 的昂山市場,所有的鞋店幾乎都是“人字拖”。
可惜我嬌氣的腳趾,不允許任何異物夾在中間,
所以穿上人字拖幾乎不會走路。
在 緬甸 ,去任何佛教場所都必需脫鞋,連襪子都不能穿,
在 蒲甘 更是如此,去任何一座佛塔要光腳,
進去脫鞋,出來穿鞋,進進出出,人字拖實在是最方便的鞋子。
從門口進去,要經過一個很長的 通道 。
而腳下的路並沒有比門口好到哪兒去,甚至更糟。
試想,我們就是在烏漆墨黑的 通道 里,赤腳走在這樣的路面上,
由於 通道 狹窄,小心翼翼之餘,還會被後面的人催促,
那滋味——

旁邊有一個低矮樓梯,是登上寺院頂部的唯一 通道 ,
上塔的 通道 很狹窄,但是上來之後會發現,觀景平臺原來如此之大。

這座佛塔擁有全 蒲甘 最大平臺的塔也是一個意外。
這座塔的地基很大,最初設計應該是和蘇拉瑪尼、阿南達這類體型相當的一座巨大佛塔,
但造到中途因為種種的關係,佛塔的上部就縮水了不少,
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個巨大的平臺。
站在這個平臺上,遠處的諸多不知名的佛塔盡收眼底。
曾經聽說因為16年8月的地震,這裡被封塵。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或者是只封塵了短短數月?
我去的時候,這裡依舊可以攀登。

早就知道它不會及許三多和佈雷迪那邊的日落壯觀,
但還是讓我們感到驚艷。
太陽慢慢斂起刺目的光芒,成為一個溫暖的紅球,
天空,大地,遠山,眼前的平原,樹冠如波浪涌向遠方,
最奪目的是樹冠之上千千萬萬奇跡般的佛塔,
和我們一起沐浴在夕陽下,
萬事萬物被浸泡在橙紅明艷透亮的光 波里 。


大家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著當下。
而像我這樣無才無藝的,只能把當下默默的印在心底了

三腳架,還有那些我根本叫不上來的長焦鏡頭……
而我,只有一部手機

五個人只得分散開來,各自尋找著自己的最佳位置。
女兒單薄的身體被淹沒在人群中,
可是在我的眼中,她就如同今天的夕陽一樣,
雖然不是最美麗的,卻依然璀璨耀眼。

欣賞 緬甸 百看不厭的唯美日落,
欣賞顏色不斷變化的瑰麗彩霞,
欣賞輪廓漸漸灰暗的萬千佛塔。
仿佛世間萬物皆已遠去,只留下一望無際的遐想。


像一盤下了一半的棋局,散落一地。
落日的餘暉絢爛地鍍在這片多難的土地上,
每一座佛塔都被金燦燦的點燃了,
在荒草中端莊地矗立著,
像是昔日王朝華麗而落寞的背影。
只一眼,便難忘,
那樣華美、古典,卻又透著蒼涼,
在荒野里,在被遺忘的角落裡,
她兀自美麗著,冷眼看這世態炎涼。


一個下午的包車,我們游覽了 蒲甘 最遠的明卡巴地區和南部平原。
明天,我們將不再依賴拐杖,自己騎車游覽老 蒲甘 及中央平原,
數以千計的 蒲甘 佛塔呀,
不知道能否憑藉自己的攻略,徜徉其中,
找到那最耀眼的幾座佛塔
晚飯之後,在讓老闆幫忙聯繫了E-bike的租賃。
本來還在E-bike和自行車中猶豫,
一下午的時間,看了 蒲甘 的路況,毅然決然地定——E-bike。
除了特別難走的沙土路,E-bike基本上是無敵的,且騎起來不會累;
而自行車的劣勢在於:從娘烏出發去看佛塔,還是蠻遠的。
三輛車,車行老闆開價8000k一輛,
GH老闆幫我們砍價到一共20000k,
其中兩輛電力比較足,可供兩人騎行,一輛電力稍差些,僅供一人騎行。
另外,今晚還解決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拿到了從 蒲甘 去往格勞的車票。
林老闆幫我們搞定的:不是JJ bus,同等標準,負責接送,但是比JJ bus便宜很多。
我們的票價是18500k,JJ官網報價15刀,摺合20250k,
旅店代購的話,通常都是21000-22000k。

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
許三多的日出真的太美了,真的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文字和圖片來表達。
只怪自己的文字功底太過薄弱,寫不出優美的篇章;
只怪自己的攝影水平太過小白,拍不出震撼的圖片。
由於擔心半夜找不到路,所以特意4:30起床,約好車行老闆4:50把E-bike送到GH門口,
今天沒有了當地嚮導,完全靠導航指路啦!
下圖中13分鐘是開車的時間,我們騎E-bike,再加上路況不是很熟悉,
大概用了半個多小時的樣子,大概5點半左右到達許三多。

可是事實並非如此。
雖然也能看到有汽車或其他驢友從我們身邊飛馳而過,但沒有我想象的那麼多。
從娘烏到佛塔集中的區域本來就有兩條大路,或許其他人走的是另一條路也未可知。
沿途還看到一座夜幕中的佛塔,由於怕在許三多找不到好位置,所以沒有停留。
後來,於次日一早在這裡駐足,當時只是猜測這裡應該就是瑞西光塔。
而在第三天實際觀摩了瑞西光塔之後才發覺:
今天的猜測是多麼的可笑,瑞西光塔怎麼可能這麼迷你。


該塔由阿奴律陀王(King Anawrahta)所建,
Shwesandaw的意思是“金色神聖的發舍利”,
以供奉珍藏在塔內佑庇古王進貢的佛發舍利為塔名。
也有說是阿奴律陀王為取小乘佛教經典發兵攻下Thaton國凱旋歸國後所建。
國人稱之為“許三多”
這是我在 蒲甘 唯一一次被檢票的地方,
包括傍晚又回來在許三多看日落的時候,都沒有再次被檢票。
所以,如果想逃掉 蒲甘 的門票,
只要你第一關順利進入 蒲甘 之後,不去許三多看日出就可以了。
當然,“逃票”的行為是我非常不贊成的,尤其是在國外。
既然能出來玩耍,就不要太在意這125元的 蒲甘 門票。
一來不要給國人丟臉;
二來比起國內動輒幾百元的景點門票,整個 蒲甘 地區,區區125元真的不貴,且絕對值得。
夜幕下的許三多——

摸黑上到最高層才發現,原來已經沒有位置了。
看來傳言果然是真的——不管你多早來到許三多,你永遠不可能是第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