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環島,情懷撐起一片天
從 花蓮 進入 墾丁 ,飲食也變得和大海更為親近。熱鬧的 墾丁 大街,雖然也跳脫不了夜市的種種,但是氣氛已經不再拘泥於古早,創意與顏值並行不悖,就像太平洋的風,走在大街上也有種自由的BGM。一品鹵味的製作過程有點像 成都 的冒菜,當然烹飪的結果並非是川味的麻辣,而是偏甜,但是配合上久違的辣椒,吃起來也非常爽口。 不過 墾丁 吃海鮮最好的地方卻是在後壁湖,騎車稍微有點遠,特別是晚上騎夜路,視線不是太好。淡季這裡人不太多,推薦的輝哥已經倒閉,只有阿興的生意還不錯。厚切的生魚片非常飽滿,100臺幣滿滿的一大盤,吃都吃不完。山蘇這種食材倒是蠻少見的,吃起來也是非常清爽。 在 高雄 的停留時間不長,六合夜市算是 臺灣 去過的幾個夜市裡最為愜意的一個,沒有摩肩接踵,小吃的選擇也比較多。其中還有把馬英九都搬出來的木瓜牛奶,這也是灣灣特有的政治娛樂化的產物吧。 臺灣 小吃“轟炸”的結果,還是可以選擇西餐換換口味。 比如 高雄 市中心的這家洋城 意大利 面,雖然不太習慣 臺灣 將“ 意大利 ”寫成“義大利”,但是意麵口味上的選擇倒是更加豐富,無論是乳酪味還是蒜味,都不是傳統意義上意麵僅有的番茄味,當然吃過後只能說各有所好,但的確值得一試。 從 高雄 回歸北 臺灣 , 臺北 之外的 新北 ,味覺則更加粗獷一些。距離 瑞芳 站不遠的美食街,棲身棚戶之中,無論是麵線還是豬肝湯,其實都看上去賣相不佳,但是吃起來卻比看起來要好很多,這種滋味的古早比只是油鍋里炸一炸的,倒是更值得懷念。 同樣沒有啥賣相,卻值得推薦的好滋味還有野柳外面小巷裡的阿枝小吃店,簡陋的鋪面像極了 成都 蒼蠅館子,但是我在這裡卻吃到了 臺灣 最好吃的空心菜。是的,空心菜這種只要是正常的炒出來就不會難吃的東西,不知道為什麼 臺灣 人民可以把空心菜做得那麼難吃,永遠就像 白水 煮的一般,軟耙無神到令人絕望。 至於 九份 名聲在外的豆花個人認為還是值得一試,雖然非常類似於大陸各大商業綜合體裡面的鮮芋仙,但各種芋圓、花生與豆花混合在一起的口感,還是有些許不同, 臺灣 本土的相對甜糯得更加合適,也非常解暑。 當然, 新北 的美食黑洞還在十分,就算是倒一大杯鮮奶兌出來的珍珠奶茶,依然都沒有什麼奶味,再看牛奶包裝袋上寫的業務專用,就能瞬間秒懂,所以某些方面兩岸真的是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一夜臺北,住進西門町抵達 臺北 的時候已是傍晚,悶熱得不行,天光漸暗,霓虹初上。轉機的不便就是折騰了大半天才最終到達目的地。還是第一次乘坐廈航,天藍色制服的空姐看起來就像醫院的護士,閩南語的播報聽起來也有些奇怪。
走出松山機場,雖然頓覺陌生,但 臺灣 人的聲音卻是熟悉的,畢竟《康熙來了》幾乎占據了大學時光中的每個飯點。夜色中窺見 臺灣 的第一眼是 西門町 ,倒不是因為這裡是歌里最常出現的地名,只是因為定的民宿就在這裡。
都說去 臺灣 ,民宿是最能感受到人情味的地方,雖然也的確如此,但是老闆娘實在有些太把客人當作小孩子,事無巨細的碎碎念還是有些讓人招架不住。照片是第二天補拍的,對於寸土寸金的老城區來說,逼仄而狹小的空間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是樓梯的陡峭還是有些始料不及,好在行李並不多。 因為在 臺北 的前三天都住在 西門町 ,所以來來回回也是逛了幾遍。雖然這個商圈實在不是菜,更像個人山人海的小商品集市,但是 臺灣 本就是一個情懷大於風景的地方。我想誰也不願意錯過一曲彈唱,或是坐下來聽上一段演奏,所謂高手都在民間,用在這裡再合適不過。 在紅樓附近還碰巧遇見了一個不太認識的明星簽售會,場面看上去就像是商場的促銷一般,除了排隊的女粉絲依依不捨之外,大多數也不過是路過的尋常。 倒是第二天在 西門町 偶然發現“河岸留言”的時候,小激動了一下,畢竟田馥甄最好的Live就出自這裡。 當然 西門町 最大的發現還是 西門紅樓 ,雖然當時這裡正在整修,但是紅樓背後的確是一片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那些無法觸摸的歷史臺北 的打開方式從艋舺開始。艋舺算是 臺北 最古老的一片城區,沿著 西門町 附近的老街走過去,一路都穿梭在無盡的騎樓之間。 知道 剝皮寮老街 多少是受電影《艋舺》的影響,雖然一直覺得 臺灣 電影更善於表達小清新,但《艋舺》的確是一部難得的熱血佳作,也是通過這部影片才認識了阮經天與趙又廷。正如電影中所說,我們邁入大人的世界,一去不返。
重生的剝皮寮其實已經看不出昔日江湖的血雨腥風,紅磚舊瓦間雖滿是文藝的氣息,但也難掩空空如也的現狀。想象與現實的距離往往就是這樣,以為剛剛開始,其實已經走到了盡頭。 與剝皮寮一街之隔的 龍山寺 倒綽約著當年的風采,人來人往,信眾無數。這座代表 臺灣 精神意象的寺院,不止昏黃的夕陽與老牆,滿眼的虔誠擠滿廟堂內外,香火之旺可見一斑。 只是這座寺廟並不是想象中的莊嚴與規整,除了雕飾的金碧輝煌外,佛、道、儒三教的神祇更是共聚一堂,我甚至在觀音後殿還發現了華佗的塑像……也許這種混搭在我們看來多少有些不可思議,但這發生在 臺灣 其實又很好理解,畢竟對於標榜自由的 臺灣 來說,你信仰誰,就參拜誰。 要說 臺北 我最感興趣的地方,那一定是 中正紀念堂 。記得大學時候,曾經花了幾周時間讀完了蔣公以及他兩個兒子和孫子的傳記,厚厚的四本傳記現在想來也不知道當時是怎樣的勇氣才“啃”完的,不過直到現在,我們也許依然不知道那段歷史究竟真正是怎樣的。 從 龍山寺 輾轉到 中正紀念堂 ,不過幾站捷運,但呈現的狀態卻已遠離市井。從踏入 自由廣場 那一刻起,對於國人來說可能有些意味深長,但對於歪果仁來說卻要輕鬆許多。 仿造故宮修建的大劇院和音樂廳,倒是有些恍惚 北京 的意味,但這裡終究只是偏安一隅,Copy來的外在,內核依然是本地人的日常與滿是青春洋溢的舞蹈。 中正紀念堂 主體建築則更像是另一個版本的 南京 中山 陵,高高在上的臺階,如同 中國 古代建築中威嚴的宗廟一般。 登上紀念堂正廳,剛好趕上換崗儀式,游人之眾,好不容易才擠得一方狹小空間。只是如此換崗儀式,實在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步伐之慢如同教學的分解動作,動作之間銜接的又是花拳繡腿般的身姿。 儀式之後,衛兵重歸哨崗之位。此時再打量大廳正中的蔣公之像,卻是一種淡然的笑容。 本以為正廳之下,皆為蔣公之陳列,結果也僅僅一個廳堂而已,其他則是一些臨時的藝術展覽。至於蔣公陳列本身,多少有些泛泛而談,但是通過當年的照片與實物,至少可以從另一方面重新認識蔣公,而不是那個只會說“娘希匹”的怪老
走出松山機場,雖然頓覺陌生,但 臺灣 人的聲音卻是熟悉的,畢竟《康熙來了》幾乎占據了大學時光中的每個飯點。夜色中窺見 臺灣 的第一眼是 西門町 ,倒不是因為這裡是歌里最常出現的地名,只是因為定的民宿就在這裡。
都說去 臺灣 ,民宿是最能感受到人情味的地方,雖然也的確如此,但是老闆娘實在有些太把客人當作小孩子,事無巨細的碎碎念還是有些讓人招架不住。照片是第二天補拍的,對於寸土寸金的老城區來說,逼仄而狹小的空間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是樓梯的陡峭還是有些始料不及,好在行李並不多。 因為在 臺北 的前三天都住在 西門町 ,所以來來回回也是逛了幾遍。雖然這個商圈實在不是菜,更像個人山人海的小商品集市,但是 臺灣 本就是一個情懷大於風景的地方。我想誰也不願意錯過一曲彈唱,或是坐下來聽上一段演奏,所謂高手都在民間,用在這裡再合適不過。 在紅樓附近還碰巧遇見了一個不太認識的明星簽售會,場面看上去就像是商場的促銷一般,除了排隊的女粉絲依依不捨之外,大多數也不過是路過的尋常。 倒是第二天在 西門町 偶然發現“河岸留言”的時候,小激動了一下,畢竟田馥甄最好的Live就出自這裡。 當然 西門町 最大的發現還是 西門紅樓 ,雖然當時這裡正在整修,但是紅樓背後的確是一片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那些無法觸摸的歷史臺北 的打開方式從艋舺開始。艋舺算是 臺北 最古老的一片城區,沿著 西門町 附近的老街走過去,一路都穿梭在無盡的騎樓之間。 知道 剝皮寮老街 多少是受電影《艋舺》的影響,雖然一直覺得 臺灣 電影更善於表達小清新,但《艋舺》的確是一部難得的熱血佳作,也是通過這部影片才認識了阮經天與趙又廷。正如電影中所說,我們邁入大人的世界,一去不返。
重生的剝皮寮其實已經看不出昔日江湖的血雨腥風,紅磚舊瓦間雖滿是文藝的氣息,但也難掩空空如也的現狀。想象與現實的距離往往就是這樣,以為剛剛開始,其實已經走到了盡頭。 與剝皮寮一街之隔的 龍山寺 倒綽約著當年的風采,人來人往,信眾無數。這座代表 臺灣 精神意象的寺院,不止昏黃的夕陽與老牆,滿眼的虔誠擠滿廟堂內外,香火之旺可見一斑。 只是這座寺廟並不是想象中的莊嚴與規整,除了雕飾的金碧輝煌外,佛、道、儒三教的神祇更是共聚一堂,我甚至在觀音後殿還發現了華佗的塑像……也許這種混搭在我們看來多少有些不可思議,但這發生在 臺灣 其實又很好理解,畢竟對於標榜自由的 臺灣 來說,你信仰誰,就參拜誰。 要說 臺北 我最感興趣的地方,那一定是 中正紀念堂 。記得大學時候,曾經花了幾周時間讀完了蔣公以及他兩個兒子和孫子的傳記,厚厚的四本傳記現在想來也不知道當時是怎樣的勇氣才“啃”完的,不過直到現在,我們也許依然不知道那段歷史究竟真正是怎樣的。 從 龍山寺 輾轉到 中正紀念堂 ,不過幾站捷運,但呈現的狀態卻已遠離市井。從踏入 自由廣場 那一刻起,對於國人來說可能有些意味深長,但對於歪果仁來說卻要輕鬆許多。 仿造故宮修建的大劇院和音樂廳,倒是有些恍惚 北京 的意味,但這裡終究只是偏安一隅,Copy來的外在,內核依然是本地人的日常與滿是青春洋溢的舞蹈。 中正紀念堂 主體建築則更像是另一個版本的 南京 中山 陵,高高在上的臺階,如同 中國 古代建築中威嚴的宗廟一般。 登上紀念堂正廳,剛好趕上換崗儀式,游人之眾,好不容易才擠得一方狹小空間。只是如此換崗儀式,實在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步伐之慢如同教學的分解動作,動作之間銜接的又是花拳繡腿般的身姿。 儀式之後,衛兵重歸哨崗之位。此時再打量大廳正中的蔣公之像,卻是一種淡然的笑容。 本以為正廳之下,皆為蔣公之陳列,結果也僅僅一個廳堂而已,其他則是一些臨時的藝術展覽。至於蔣公陳列本身,多少有些泛泛而談,但是通過當年的照片與實物,至少可以從另一方面重新認識蔣公,而不是那個只會說“娘希匹”的怪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