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環島,情懷撐起一片天
除此之外,灣灣的校園還自帶綜藝氣場,邪邪老師、黃衣人什麼的,完全都可以做成一檔節目了。 挺立在一眾紅磚教學樓外的這棟綠色小樓倒是顯得格格不入,有故事的樓舍就是這樣不走尋常路,而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蔣公時期。 中山 大學比想象中要大得多,校舍一直延伸到壽山深處不知盡頭。學校的後門連接著 盤山 公路,順路而上就可以走到 高雄 的 忠烈祠 ,當然也不算近。 忠烈祠 前面是一處視野極佳觀景台,有著同樣有愛的名字——壽山Love情人觀景台。 以此眺望,整個 高雄 幾乎都在眼前,從 旗津半島 到山腳的駁二再到更遠的 高雄 港,特別適合那些花式秀恩愛的日落。只是對於這座建築平淡的城市而言,大概也只有85大樓鶴立雞群,像是一個笨拙的火箭筒一般。 而觀景台背後的 忠烈祠 倒是讓我感慨良多,這座由神社改建的 忠烈祠 ,也算見證黨國的獨有產物。這座供奉著牌位的祠堂,讓我想到了 曲阜 的孔廟,而這種遙祭其實也是一種無奈,那些回不去的故鄉終於永遠成了遠方。 當然故事的結局是惆悵的下山路被各種野狗追,也是沒誰了,差點真的就要“打狗”了。只是略顯無趣的西子灣並沒有填滿一天的計劃,剩下小半天的時間臨時決定再去蓮池潭走走。
蓮池潭在 高雄 的攻略和游記中少有人提及,緊挨著左營火車站,我也是到 高雄 後才知道的。本以為只是一個無趣的湖濱公園,結果一圈逛下來卻算是意外驚喜。這片被信仰圍囿的城市湖泊,沿岸都是各種有趣的寺院與宮觀,風格略顯混搭。而我最愛的還是這樣的氛圍,總能在暮色前走出一種久違的愜意。
從左營車站走來,剛剛觸及湖泊一角,便是一座規制完整的孔廟,建築不算悠久,大抵是 新建 ,有著從欞星門到大成殿的完整規制,風格倒是很不 臺灣 ,也許修建的初衷便是一種思鄉的回望。 當然,蓮池潭周圍最多的還是這種類似於 天府宮 這樣的宮觀,有著 臺灣 傳統而繁複的雕刻,描繪著各種傳說中的人物擠滿門殿的屋頂。 相對於宮觀,寺廟的表達方式則更為簡單粗暴,一尊 菩薩 直接矗立在屋頂俯視著芸芸眾生。 至於玄天上帝是哪路神仙真的母雞,但確實是整個蓮池潭最大的一尊的造像,很遠就能望見,當時還在想是到底是哪位大仙。只是略卡通的氣質倒是和內地的一眾寺廟新塑的 菩薩 如出一轍,總讓人有種泥 菩薩 自身難保的擔憂。 春秋閣和 龍虎塔 已是蓮池潭的南端,這兩座極度花哨的建築,已經完全沒有任何宗教的氣質,更像是燈會裡那些表現神話傳說的誇張燈組,但它們並不是燈組,而是實實在在可以攀爬的長廊與樓閣。 登上 龍虎塔 ,黃昏中的蓮池潭泛著又清冷又溫暖的色調,如果 高雄 不是定位在一座港口 大城 市,我倒是更喜歡它的寧靜。 當然,這樣的寧靜不過片刻而已,沒有想到在這裡竟然也能碰到 東北 的大媽團。聒噪的腔調瀰漫開來,蓮池潭也瞬間變成了嘈雜的人民公園。雖然結局並不完美,但是“城會玩”這件事對應 高雄 人民也同樣有著出處,這樣靠著牽引拖動的衝浪確實第一次看到。 暴雨中的淡水,北臺灣總是這樣不“友好”習慣了南 臺灣 的碧海藍天,當啟程返回 臺北 的時候,還是有些戀戀不捨。提前1個多月在網上搶的早鳥票,65折的價格算下來,都還是比國內高鐵要貴。橘色腰身的 臺灣 高鐵據說是採用的 日本 新乾 線的技術,所以風格上比較接近 日本 ,座位間距也比國內要寬敞一些。不過,即便是最繁忙的 臺北 \- 高雄 線,也同 日本 的 東京 \- 大阪 線一樣,乘坐的人並不多,整列車都空出了大量的座位。 出發前本來想在左營站去買傳說中的高鐵便當,結果車站要10點半之後才開賣,於是想著車上應該會有,結果人家壓根就沒有這項推車服務。好吧,既然沒有吃的,就只有看窗外的風景。出 高雄 之後,其實都是一派平坦的田園風光,中央山脈從地圖上看不遠,但是晴朗的天際似乎不太通透,只是偶然間能瞥到些許起伏的山影。
臺中 算是一處分水嶺,不僅是告別田園的 臺灣 ,回歸 大城 市的鱗次櫛比,就連天色也變回陰郁,滿是煙雨濛濛的調調。而北 臺灣 絕對和我有仇,來的時候降溫降雨,好不容易晴了幾天,我一回來又開始降溫降雨,真的只想說煩請蕭敬騰先森還是快些離開 臺北 吧!
於是見到 淡水 的第一面,就是這樣很喪的氣氛一點也不奇怪,手裡的傘差點就被狂風颳走。穿過無趣的 淡水 老街,古早的氛圍看起來就像內地老廠礦的宿舍區,滿是熙來攘往與小吃的叫賣,卻實在提不起興趣來。 只記得冒著風雨,走過了很多條街巷,才好不容易走到了紅毛城。紅毛城其實可以看作 淡水 版的“打狗”,雖然最初只是 西班牙 人修築的城堡,但是後來一直被 英國 政府長期租用,也變成了領事館,而兩者的異曲同工之處還在 於都 有一個十分奇葩的名字,“紅毛”配“打狗”也是絕配。 買票的時候,售票大媽問我臉怎麼了,這才意識到前幾天在 墾丁 的暴曬,真的已經黑成炭了,只留下之前戴眼鏡的區域,才是本來的顏色。 至於紅毛城的陳列,倒還多少有些時間的印記,雖然大多數可能已經不是原物。 紅毛城的側門可以直接通向 真理大學 ,紅牆綠樹的調調倒是與紅毛城一脈相承。漫步其中可以感受到學校內濃郁的教會氛圍,建築也是修得精緻,介於傳統與西洋之間。 跟著下課的學生走出大學,熙來攘往的校園外,雖是有些崎嶇的小路,卻已滿是 臺灣 偶像劇里的調調。只是淡江中學並沒有開放,《不能說的秘密》終究只是秘密。 在紅毛城的時候,知道附近還有處小白宮,忍不住好奇探路而去,得見一處別緻的白色洋樓,本以為便是小白宮所在,結果看介紹才知道,原來只是一枚名叫馬偕的傳教士故居。不過後來腦補此人其實不止是名牧師,對於 臺灣 的醫療和教育也有著相當的貢獻。 而真正的小白宮還在幾條街巷之後,而且也沒有馬偕故居“白”,倒顯得有些名不副實。作為以前 淡水 海關稅務司的官邸,小白宮的陳列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還是那些廊柱間的迴廊,在今人看來多少有些小清新的意味。
蓮池潭在 高雄 的攻略和游記中少有人提及,緊挨著左營火車站,我也是到 高雄 後才知道的。本以為只是一個無趣的湖濱公園,結果一圈逛下來卻算是意外驚喜。這片被信仰圍囿的城市湖泊,沿岸都是各種有趣的寺院與宮觀,風格略顯混搭。而我最愛的還是這樣的氛圍,總能在暮色前走出一種久違的愜意。
從左營車站走來,剛剛觸及湖泊一角,便是一座規制完整的孔廟,建築不算悠久,大抵是 新建 ,有著從欞星門到大成殿的完整規制,風格倒是很不 臺灣 ,也許修建的初衷便是一種思鄉的回望。 當然,蓮池潭周圍最多的還是這種類似於 天府宮 這樣的宮觀,有著 臺灣 傳統而繁複的雕刻,描繪著各種傳說中的人物擠滿門殿的屋頂。 相對於宮觀,寺廟的表達方式則更為簡單粗暴,一尊 菩薩 直接矗立在屋頂俯視著芸芸眾生。 至於玄天上帝是哪路神仙真的母雞,但確實是整個蓮池潭最大的一尊的造像,很遠就能望見,當時還在想是到底是哪位大仙。只是略卡通的氣質倒是和內地的一眾寺廟新塑的 菩薩 如出一轍,總讓人有種泥 菩薩 自身難保的擔憂。 春秋閣和 龍虎塔 已是蓮池潭的南端,這兩座極度花哨的建築,已經完全沒有任何宗教的氣質,更像是燈會裡那些表現神話傳說的誇張燈組,但它們並不是燈組,而是實實在在可以攀爬的長廊與樓閣。 登上 龍虎塔 ,黃昏中的蓮池潭泛著又清冷又溫暖的色調,如果 高雄 不是定位在一座港口 大城 市,我倒是更喜歡它的寧靜。 當然,這樣的寧靜不過片刻而已,沒有想到在這裡竟然也能碰到 東北 的大媽團。聒噪的腔調瀰漫開來,蓮池潭也瞬間變成了嘈雜的人民公園。雖然結局並不完美,但是“城會玩”這件事對應 高雄 人民也同樣有著出處,這樣靠著牽引拖動的衝浪確實第一次看到。 暴雨中的淡水,北臺灣總是這樣不“友好”習慣了南 臺灣 的碧海藍天,當啟程返回 臺北 的時候,還是有些戀戀不捨。提前1個多月在網上搶的早鳥票,65折的價格算下來,都還是比國內高鐵要貴。橘色腰身的 臺灣 高鐵據說是採用的 日本 新乾 線的技術,所以風格上比較接近 日本 ,座位間距也比國內要寬敞一些。不過,即便是最繁忙的 臺北 \- 高雄 線,也同 日本 的 東京 \- 大阪 線一樣,乘坐的人並不多,整列車都空出了大量的座位。 出發前本來想在左營站去買傳說中的高鐵便當,結果車站要10點半之後才開賣,於是想著車上應該會有,結果人家壓根就沒有這項推車服務。好吧,既然沒有吃的,就只有看窗外的風景。出 高雄 之後,其實都是一派平坦的田園風光,中央山脈從地圖上看不遠,但是晴朗的天際似乎不太通透,只是偶然間能瞥到些許起伏的山影。
臺中 算是一處分水嶺,不僅是告別田園的 臺灣 ,回歸 大城 市的鱗次櫛比,就連天色也變回陰郁,滿是煙雨濛濛的調調。而北 臺灣 絕對和我有仇,來的時候降溫降雨,好不容易晴了幾天,我一回來又開始降溫降雨,真的只想說煩請蕭敬騰先森還是快些離開 臺北 吧!
於是見到 淡水 的第一面,就是這樣很喪的氣氛一點也不奇怪,手裡的傘差點就被狂風颳走。穿過無趣的 淡水 老街,古早的氛圍看起來就像內地老廠礦的宿舍區,滿是熙來攘往與小吃的叫賣,卻實在提不起興趣來。 只記得冒著風雨,走過了很多條街巷,才好不容易走到了紅毛城。紅毛城其實可以看作 淡水 版的“打狗”,雖然最初只是 西班牙 人修築的城堡,但是後來一直被 英國 政府長期租用,也變成了領事館,而兩者的異曲同工之處還在 於都 有一個十分奇葩的名字,“紅毛”配“打狗”也是絕配。 買票的時候,售票大媽問我臉怎麼了,這才意識到前幾天在 墾丁 的暴曬,真的已經黑成炭了,只留下之前戴眼鏡的區域,才是本來的顏色。 至於紅毛城的陳列,倒還多少有些時間的印記,雖然大多數可能已經不是原物。 紅毛城的側門可以直接通向 真理大學 ,紅牆綠樹的調調倒是與紅毛城一脈相承。漫步其中可以感受到學校內濃郁的教會氛圍,建築也是修得精緻,介於傳統與西洋之間。 跟著下課的學生走出大學,熙來攘往的校園外,雖是有些崎嶇的小路,卻已滿是 臺灣 偶像劇里的調調。只是淡江中學並沒有開放,《不能說的秘密》終究只是秘密。 在紅毛城的時候,知道附近還有處小白宮,忍不住好奇探路而去,得見一處別緻的白色洋樓,本以為便是小白宮所在,結果看介紹才知道,原來只是一枚名叫馬偕的傳教士故居。不過後來腦補此人其實不止是名牧師,對於 臺灣 的醫療和教育也有著相當的貢獻。 而真正的小白宮還在幾條街巷之後,而且也沒有馬偕故居“白”,倒顯得有些名不副實。作為以前 淡水 海關稅務司的官邸,小白宮的陳列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還是那些廊柱間的迴廊,在今人看來多少有些小清新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