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環島,情懷撐起一片天
從失望到懷念臺灣 這篇游記大概算我拖得最久的一篇,再次提筆已經過去一年。一年時間里發生了很多事情,對於 臺灣 的看法也在不斷變化,從最初的毫無感覺,甚至有一點失望,到現在開始慢慢懷念。如此破題只是想說, 臺灣 真的是一個情 懷遠 大於風景的地方。 “高山青,澗水藍”的《 阿裡山 的姑娘》大抵是去 臺灣 前僅有的模糊印象,但就像終究沒有將 阿裡山 列入行程計劃一樣, 臺灣 平淡無奇的山水,實在難以在第一眼就愛上。記得在多良車站的時候,有和當地攝影愛好者聊天,他給我推薦了合歡山的日出,不過他剛講出來就有點後悔,因為他也知道,對於大陸人來說,這樣群山中的日出,實在沒有什麼特別的。 而對於我來說,可能最開始期望的 臺灣 是 香港 、是 東京 ,霓虹閃爍、高樓林立,但現實中的 臺灣 卻鄉土得如同舊時光,斑駁的房舍、濃郁的鄉情、古早的滋味,如果不是101這樣顯而易見的地標建築,可能會誤以為走在某個不太知名的小城鄉鎮。 因此,對於 臺灣 而言,不管是初見還是旅行結束的那段時間,其實都難掩失望之情。朋友說,那是因為我打開的順序不對,先 日本 再 臺灣 ,不自覺就會產生對比。而 臺灣 的小清新乃至引以為豪的服務業,和 日本 相比,其實並無過人之處,相反卻透著濃濃的低配與山寨之感。 那為什麼我現在又開始懷念 臺灣 了呢?我想還是因為一灣海峽分隔的不止血濃於水的親情,還有一脈相承的文化,而這些文化,有的在大陸可能已經難覓蹤跡,有的或是業已面目全非。 翻開歷史的篇章,我想幾乎所有的 中國 人都對 臺灣 有著太多訴不盡的衷腸與好奇,不管是韓寒的《來自太平洋的風》,還是廖信忠的《我們這些年》,都不只是點到為止的表象,那些發自內心的情懷,只有真正走進 臺灣 ,才能慢慢品讀出近於咫尺,又恍若隔世的情境。 環島!環島!臺灣 很小, 臺灣 也很大。從城市到鄉村,高山到大海,峽谷到湖潭,每個地方都有著不同的情懷。大抵是受電影《單車上路》的影響,總覺得環島是一種青春、一種夢想、一種想要達成的必然之行,但自由行短短的15天,單車上路總是有些力不從心,所以我們採取了臺鐵+高鐵+拼車等多種交通工具相結合的方式環島。 環島東線始於古早的臺鐵,火車在悠悠的時光中,穿越高山,路過大海,最終駛向 花蓮 。 清水斷崖 之名,雄渾又浪漫,眼前的壁立萬仞,轉眼間卻是太平洋醉人的藍色。 徒步太魯閣,高山峽谷間飛瀑跌宕,卻又似曾相識。 站在 七星潭 光滑的鵝卵石海灘上,迎面吹著詭異而瑟瑟的海風,與太平洋的親密距離接觸,沒想到竟是如此凜冽。 告別 花蓮 ,一路向南,拼車前往 墾丁 。在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並行的盆地間,奔襲出連綿不絕的 花東縱谷 。靜止的雲山水,每一幀看起來都那麼不真實,只是這種美僅限於照片。 最愛的 花東縱谷 還在 於田 園,秋日里的風吹稻浪,延伸出 伯朗大道 浪漫的情懷,有那麼一刻,讓我覺得像是回到了 大理 。 抵達多良車站已是一天中的黃昏,眼前是面朝大海的一段鐵軌,卻在日落前的衝出沉寂, 宮崎 駿筆下海天相接的列車一閃而過。 南 臺灣 的美好,大抵就是國境之南的碧海藍天,我在 墾丁 天氣晴,不是偶像劇里甜到膩的愛情,而是潮起潮落間深情的一瞥。 打開 墾丁 最好的方式是租一輛機車,奔馳在海邊公路,邊走邊玩。從 船帆石 到鵝鑾鼻,再到龍磐,落山之風來勢凶猛,卻抵擋不住冬日里的艷陽,或者說 墾丁 本來就沒有冬天。 熱情的 墾丁 總是人來人往,尋得一時寧靜,還得奔向更為靜謐的社頂與龍仔埔,雨林、草原與大海,景緻不同,心情亦然不同。 從 墾丁 乘坐快線往北,便進入了環島西線。同大多數的第二 大城 市一樣, 高雄 的存在感實在不高。而港口城市的斑駁與老舊,也不是幾個錶面文藝的“駁二”就能掩蓋。 高雄 的景點大多誇誇其談,諸如黑燈瞎火的愛河標榜的夜景,實在讓人不敢苟同。倒不如尋得西子灣的寧靜,身臨其中,微風拂面。 憑藉星雲法師一己之力興建的 佛光山 ,倒是意外收穫。信仰在這裡發揚光大,卻並不陳舊,與時俱進的理念,讓禪意之外,更多了一份同樂的萌趣。 環島的終點,依舊是那個熟悉又陌生的 臺北 。一頁 臺北 在今天讀來,總有一種情懷的加持,這座既文藝又老舊,既清新又世俗的城市,絕不是短短數日就能讀懂,用腳步來丈量它,也不過是101日復一日的精神符號。 是的,也許 臺北 的第一眼正如前文所說,有些讓人失望的,但深入其中,你又會發現那些浮華錶面之外的味道,所謂人情,真的是一種不厭其煩的念叨與叮囑,像朋友更像家人。當然,讓我更欣慰的是這座城市的包容與多元。 臺北 以外,環島以內,諸如 平溪 、 九份 、 淡水 ,偶像劇里的青春還是就在影像里就好,大雨滂沱、妖風不止,沒有青藍濾鏡的小清新,實在是有些跌跌撞撞。 但我還是不願錯過野柳,大抵這是 臺灣 唯一有些與眾不同的自然之貌,儘管它也差不多被觀光客徹底淹沒。 【行程ROUTE】
D1: 成都 \- 臺北 ( 西門町 )
D2: 臺北 (剝皮寮- 中正紀念堂 -松山文創)
D3: 臺北 ( 臺北 故宮- 象山 )
D4: 臺北 \- 平溪 線- 九份
D5: 九份 ( 金瓜石 )- 花蓮
D6: 花蓮 ( 清水斷崖 -太魯閣- 七星潭 )
D7: 花蓮 -縱谷線- 墾丁
D8: 墾丁 (東線-西線)
D9: 墾丁 (山線-南灣)
D10: 墾丁 \- 高雄 ( 佛光山 )
D11: 高雄 ( 旗津半島 -西子灣-蓮池潭)
D12: 高雄 \- 臺北 ( 淡水 )
D13: 臺北 (野柳)
D14: 臺北 ( 貓空 \- 北投 )
D15: 臺北 \- 成都
不一樣也一樣在游記正文之前,還是來談一談在 臺灣 的一些感受。雖然不願意承認,但是 臺灣 在很多方面真的跟 日本 很像, 比如 高鐵系統,就分成了指定席和自由席。
比如 小一號的挖挖機。 比如 隨處可見的自動販售機。 比如 隨處可見的自動販售機。 比如 停車會稍微傾斜,方便上下的公車。 就連很多街道,晃眼一看都以為是在 日本 。 當然這種像有時候會覺得有些山寨,Copy來的僅僅只是錶面,因為 臺灣 骨子裡的內涵依然有著自己獨有的一面。 比如 西門町 這個讓人不知所措的十字路口。
D1: 成都 \- 臺北 ( 西門町 )
D2: 臺北 (剝皮寮- 中正紀念堂 -松山文創)
D3: 臺北 ( 臺北 故宮- 象山 )
D4: 臺北 \- 平溪 線- 九份
D5: 九份 ( 金瓜石 )- 花蓮
D6: 花蓮 ( 清水斷崖 -太魯閣- 七星潭 )
D7: 花蓮 -縱谷線- 墾丁
D8: 墾丁 (東線-西線)
D9: 墾丁 (山線-南灣)
D10: 墾丁 \- 高雄 ( 佛光山 )
D11: 高雄 ( 旗津半島 -西子灣-蓮池潭)
D12: 高雄 \- 臺北 ( 淡水 )
D13: 臺北 (野柳)
D14: 臺北 ( 貓空 \- 北投 )
D15: 臺北 \- 成都
不一樣也一樣在游記正文之前,還是來談一談在 臺灣 的一些感受。雖然不願意承認,但是 臺灣 在很多方面真的跟 日本 很像, 比如 高鐵系統,就分成了指定席和自由席。
比如 小一號的挖挖機。 比如 隨處可見的自動販售機。 比如 隨處可見的自動販售機。 比如 停車會稍微傾斜,方便上下的公車。 就連很多街道,晃眼一看都以為是在 日本 。 當然這種像有時候會覺得有些山寨,Copy來的僅僅只是錶面,因為 臺灣 骨子裡的內涵依然有著自己獨有的一面。 比如 西門町 這個讓人不知所措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