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夏日異想錄
徒步是這裡另一項令人覺得似乎可以加入一下的活動。周圍的小山頂上會有人影出現,按照人在視野中的大小比例來算,也知道前往那樣的山頂需要花費的時間和努力。我們倒沒有那麼不自量力的野心,只是隨便在附近走一走總可以吧。偏偏我是穿了一雙超級難走山路的鞋,雖然不需要自己去趟出一條路來走,但也十分辛苦。這樣走下觀景台的小坡,再穿過一片相對平坦的草地,看到另外一側山頂隱藏的小湖泊已經是意外之喜了。這樣的偶遇讓我感受到了久違的一種快樂,那種不依賴著地圖、完全不知道自己即將遇到什麼風景的快樂。離開於爾里肯山,我們抵達了酒店。城市旅行不需要自駕車,前往老城區最好的方式是搭乘本地的公共交通。研究好車票以後,我們在車站翹首等待著可以搭載我們抵達老城的那班公交車。在
歐洲
生活的經驗告訴我,車票這個事兒他們是不會主動賣給你的,但是如果遇到查票員的話,他的鐵面無私才不會管你是不是鬧不明白狀況的游客,因此我總是萬分小心翼翼,有時候我很羡慕阿郝對此事的一無所知或者滿不在乎,儘管我總是和他念叨這件事情有多麼重要。由於一個沒有人能和我們解釋清楚的原因,公交車在中途停下不再向前了。看地圖,這裡距離市中心已經不遠了,索性走過去吧,心裡這樣想著,便順著街道往前走了。
卑爾根 是 挪威 第二 大城 市,也是 挪威 存在感最強的城市,從名氣和普世的聲望上,它橫豎壓了首都 奧斯陸 不止一頭。從城市面積與體量來說, 卑爾根
的確只能在 挪威 這裡贏得第二「大」城市的規模,《MONOCLE》將 卑爾根 評選為「世界最佳小城市」,這個世界範圍的「小」與 挪威
第二「大」就形成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對比。
城市歷史可以上溯900年到漢薩同盟時期, 卑爾根 作為四大商站之一,在將近3個世紀的時間里,承擔著連通 歐洲
貿易交往的重任。城市因此繁華,傳承下了氣勢恢宏的建築物與至今仍然熱絡的商業氣息。相比 歐洲 大陸上的國家, 挪威
城市的文明史顯然不算厚重,但是它更直接地接受了中世紀以後的 歐洲 文明,並且保留了自己固執扼守的與自然相處之道。所以很容易能感受到, 卑爾根 沒有 歐洲
大陸中絕對意義上的「 大城 市」氣質,它與自然的原始鏈接仍然在城市中神出鬼沒。
儘管如此,城市氣息仍然是 卑爾根 相較 挪威 其它景點最值得感受的一件事情。這裡有歷史沉澱下的建築與生活習慣,在 挪威
這個國家的旅行清單里,也是不可多得的獨樹一幟。儘管旅游局會宣傳一些新鮮的探索方式,但是初來 卑爾根
的人還是會長驅直入地抵達布呂根,這裡擁有熱鬧的露天市場,用當下的話說,就是城市裡煙火氣最濃重的地方。還有一排彩色的木屋,幾乎成為了城市標誌性的存在。如果說初來乍到的旅行者沒有在這裡留下一頓飯錢,和一張拍攝有彩色小屋的照片的話,或許來過
卑爾根 這件事情的真實性就要遭受質疑了。
從下車的地方徒步大約20分鐘就抵達了布呂根,我無法清晰界定出「布呂根」的實際範圍,就像你也不知道在 北京
哪裡是西城區的精確邊界一樣。但那其實都不關兩個游客的事兒,兩位游客現在主要的心思都集中在瞭如何能在市場里尋覓到一家像樣且靠譜的餐廳。由於此時此刻, 中國
游客還是絡繹不絕,不少攤販直接在攤位上亮出了中文的商品名與介紹,與我們擦肩而過的 中國
游客也絕不在少數。當時絕對無法想象,對於自由旅行的期待,會到如此強烈如今日的地步(苦笑)。屋頂為人字形的木屋始建於漢薩同盟最為興盛的時期,此地便是往來船隻絡繹不絕的港口。曾經這裡被 德國 商人租下成為 德國
商會,因此房子的原型原貌其實也頗具中世紀後期 德國 民房的特點。爾後經曆數次火災摧毀再被數次不懈地重建。日耳曼商會被 挪威
商會取代以後,人們也將這些建築的外觀改變成了具有 北歐
特色的純色風格。由於年代久遠,總需要不斷地修葺,我們抵達的時候,還能看到其中一座紅色的木屋被包裹起來,人們用以假亂真的外牆裝飾貼在建築物的錶面,如果不是仔細看,真的要被糊弄過去。
說起來算是 卑爾根
對我們格外友好,在幾陣綿綿細雨之後,天空放晴,湛藍的天空毫不吝嗇地露出了面容。彩色的房子在這樣的光線與背景下,不管是在眼裡還是在鏡頭裡,都可以與宣傳片中的驚艷畫面一較高下。而宣傳片中不會出現的,是此刻碼頭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東張西望的游客,自顧自忙碌的本地人。
好喜歡這一分鐘的 卑爾根 !我們找了家餐廳,服務員竟然是位會說中文的 意大利 姑娘。她非常忙碌,但是對我們照顧有加,時不時走過來和我們說一說自己對於 中國 有多麼喜愛,還有自己留學
中國 時的故事。
鑒於 挪威
的三文魚過於有名,我們慕名選擇了各種三文魚有關的料理。其中還有刺身這一道,並且一併把醬油、芥末和筷子端上桌來。如果說味道,只能說的確肥美新鮮,魚類的油脂味道在唇齒間久久不會散去。最誘人的是價格還極其公道,使我們有些質疑,是不是本地餐廳老闆對於捕捉旅游景點的商業機會時有什麼粗心的遺漏。
歐洲
生活的經驗告訴我,車票這個事兒他們是不會主動賣給你的,但是如果遇到查票員的話,他的鐵面無私才不會管你是不是鬧不明白狀況的游客,因此我總是萬分小心翼翼,有時候我很羡慕阿郝對此事的一無所知或者滿不在乎,儘管我總是和他念叨這件事情有多麼重要。由於一個沒有人能和我們解釋清楚的原因,公交車在中途停下不再向前了。看地圖,這裡距離市中心已經不遠了,索性走過去吧,心裡這樣想著,便順著街道往前走了。
卑爾根 是 挪威 第二 大城 市,也是 挪威 存在感最強的城市,從名氣和普世的聲望上,它橫豎壓了首都 奧斯陸 不止一頭。從城市面積與體量來說, 卑爾根
的確只能在 挪威 這裡贏得第二「大」城市的規模,《MONOCLE》將 卑爾根 評選為「世界最佳小城市」,這個世界範圍的「小」與 挪威
第二「大」就形成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對比。
城市歷史可以上溯900年到漢薩同盟時期, 卑爾根 作為四大商站之一,在將近3個世紀的時間里,承擔著連通 歐洲
貿易交往的重任。城市因此繁華,傳承下了氣勢恢宏的建築物與至今仍然熱絡的商業氣息。相比 歐洲 大陸上的國家, 挪威
城市的文明史顯然不算厚重,但是它更直接地接受了中世紀以後的 歐洲 文明,並且保留了自己固執扼守的與自然相處之道。所以很容易能感受到, 卑爾根 沒有 歐洲
大陸中絕對意義上的「 大城 市」氣質,它與自然的原始鏈接仍然在城市中神出鬼沒。
儘管如此,城市氣息仍然是 卑爾根 相較 挪威 其它景點最值得感受的一件事情。這裡有歷史沉澱下的建築與生活習慣,在 挪威
這個國家的旅行清單里,也是不可多得的獨樹一幟。儘管旅游局會宣傳一些新鮮的探索方式,但是初來 卑爾根
的人還是會長驅直入地抵達布呂根,這裡擁有熱鬧的露天市場,用當下的話說,就是城市裡煙火氣最濃重的地方。還有一排彩色的木屋,幾乎成為了城市標誌性的存在。如果說初來乍到的旅行者沒有在這裡留下一頓飯錢,和一張拍攝有彩色小屋的照片的話,或許來過
卑爾根 這件事情的真實性就要遭受質疑了。
從下車的地方徒步大約20分鐘就抵達了布呂根,我無法清晰界定出「布呂根」的實際範圍,就像你也不知道在 北京
哪裡是西城區的精確邊界一樣。但那其實都不關兩個游客的事兒,兩位游客現在主要的心思都集中在瞭如何能在市場里尋覓到一家像樣且靠譜的餐廳。由於此時此刻, 中國
游客還是絡繹不絕,不少攤販直接在攤位上亮出了中文的商品名與介紹,與我們擦肩而過的 中國
游客也絕不在少數。當時絕對無法想象,對於自由旅行的期待,會到如此強烈如今日的地步(苦笑)。屋頂為人字形的木屋始建於漢薩同盟最為興盛的時期,此地便是往來船隻絡繹不絕的港口。曾經這裡被 德國 商人租下成為 德國
商會,因此房子的原型原貌其實也頗具中世紀後期 德國 民房的特點。爾後經曆數次火災摧毀再被數次不懈地重建。日耳曼商會被 挪威
商會取代以後,人們也將這些建築的外觀改變成了具有 北歐
特色的純色風格。由於年代久遠,總需要不斷地修葺,我們抵達的時候,還能看到其中一座紅色的木屋被包裹起來,人們用以假亂真的外牆裝飾貼在建築物的錶面,如果不是仔細看,真的要被糊弄過去。
說起來算是 卑爾根
對我們格外友好,在幾陣綿綿細雨之後,天空放晴,湛藍的天空毫不吝嗇地露出了面容。彩色的房子在這樣的光線與背景下,不管是在眼裡還是在鏡頭裡,都可以與宣傳片中的驚艷畫面一較高下。而宣傳片中不會出現的,是此刻碼頭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東張西望的游客,自顧自忙碌的本地人。
好喜歡這一分鐘的 卑爾根 !我們找了家餐廳,服務員竟然是位會說中文的 意大利 姑娘。她非常忙碌,但是對我們照顧有加,時不時走過來和我們說一說自己對於 中國 有多麼喜愛,還有自己留學
中國 時的故事。
鑒於 挪威
的三文魚過於有名,我們慕名選擇了各種三文魚有關的料理。其中還有刺身這一道,並且一併把醬油、芥末和筷子端上桌來。如果說味道,只能說的確肥美新鮮,魚類的油脂味道在唇齒間久久不會散去。最誘人的是價格還極其公道,使我們有些質疑,是不是本地餐廳老闆對於捕捉旅游景點的商業機會時有什麼粗心的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