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丨赴一場十年之約

這十年間的人事變化無意間拉進我們的距離,讓我對 上海 有多一分的瞭解,也我對她的感覺發生180度轉變:初訪時的各種“水土不服”,而現在卻流連忘返。也不知是股怎樣的神秘東方力量,讓人的態度足以有如此大的變化。
可能是那光怪陸離的新新事物;
或是凝住往昔的一道道溫暖靜謐時光;
抑或是本幫菜的濃油赤醬,吃過便難以忘懷的白切雞和蔥油拌面;
還是因為這裡多了位想見的人
……
“魔都”的“魔”,大抵如此吧。
上海 自開埠以來一直是時代的弄潮兒,她那海派姿態里有發自骨子裡的“驕傲”,有那自信的耀眼光芒,還有那令人著迷的一絲“叛逆”。所以經典的電視劇喜愛用 上海 作為舞臺,因為不論過去多久,她都一直保持著十里洋場時代“冒險家樂園”的屬性,讓你敢於做夢、勇於創作,將她的千姿百態展現地淋漓盡致,令人久久回味。下麵讓我來開啟這場十年之約的 上海 故事吧。

你的陸家嘴四件套到了。
十年前在 上海 留下的第一張照片便是在外灘。之後不論第幾次來 上海 ,總會到外灘走上一轉。這陸家嘴上星光熠熠的四件套,讓我嘗試從不同角度欣賞它們的宏偉。漸漸地就會發現,作為地標,你幾乎能在 上海 中心市區的每個角落髮現它們的蹤跡。
[經典機位]:外灘
如同 臺北 的忠孝東路走九遍, 北京 的長安大街走九遍一樣, 上海 的外灘大道也值得走上九遍。
從 南京 東路出來,過個馬路,走上外灘平臺,最經典的陸家嘴全貌豁然開朗地出現在眼前。幾乎每一位到 上海 旅游的人都是直奔這個外景而來。面前是新時代的完美結晶,背後是舊時代的十里洋場,伴隨著貨輪低吟的汽笛聲和海關大樓清脆的東方紅鐘聲,新與舊交織在一起,思緒在過去和未來里無盡來回穿梭。
節假日來外灘更要趕早,畢竟逢年過節在外灘上的人海人潮都是頗為震撼的。

至少早上的外灘有著不一樣的驚喜,稀稀落落的路人能讓你承包一個無人的外灘,還能遇上晨跑的人定格住清晨充滿活力的 上海 。







[經典機位]: 九江 路
和隔壁街 南京 東路相比,這裡像是個大隱於市的秘境,周邊的紛擾仿佛從來與我無關。
兩側是租界時期遺留下的西式建築,前方是獨一味的東方明珠,只要耐心等一會就能拍下電車與東方明珠的合影。

但,現在只能從照片里找到了。

右手邊的怡和洋行曾是遠東最大的英資財閥,在 中國 依靠買鴉片和茶葉發家,鴉片戰爭的爆發和洋行的創辦人爭奪貿易據點有莫 大關 系。1922年洋行在此興建了一作凹字形的大樓,1-2樓是8座 羅馬 式的拱門,3-5樓則有4跟跨越3層樓的 科林斯 式柱,修長而典雅。
左手邊的格林郵船大樓則是在1921年建成的 英國 新古典派樣式大樓,這間公司擁有數十艘遍佈世界各地航線上的輪船,船隻都圖有“格林”的字樣,所以才被叫作格林游船大樓。
怡和洋行和格林郵船大樓兩座重量級的歷史建築在路口兩側,路燈也特意換成了洋氣的的風格,雖然刻意打造成歐陸風,但也算是協調。


在靠近黃 浦江 那邊看到的景緻和在外灘差不多,不過這四兄弟因為角度的不同,走到了一起,變得更加親密了。
走到靠近 蘇州 河的一側,橋梁的鋼架結構正好可以當成一個相框,把他們分隔在一個獨自的區域里。
來不用爭,人人有份。
一,二,三……茄子🍆。📷咔嚓。

外白渡橋和陸家嘴四件套一同同框,成全了一段跨越100多年的曠世絕戀。







[經典機位]:銀城中路花園石橋路路口
抬首仰望的視覺效果是非常蔚為壯觀的。
站在三件套下方的路口,方能切身體會陸家嘴三件套的摩天即視感。或許就在這一刻,對600m的高度會有一個更加清晰確切的概念。
我來陸家嘴的次數遠不及外灘那般頻密,每次到來總會探訪一座新的天際觀光平臺,四件套里就剩下金茂大廈還沒上去過了,那我們就約定下次吧。

玻璃幕牆自帶的濾鏡效果,營造出海天一色的景緻。是真是假並不重要,只需讓人陶醉片刻。

好,又有一個來 上海 的理由了。
特別喜歡這張 楊浦 大橋,紅色的倒Y型塔柱在碧海藍天下最佳點綴。 楊浦 大橋是黃 浦江 匯入長江前的最後一座大橋,也是市區里的第二座跨江大橋。



站在 上海 之巔,便不由生出“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