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丨赴一場十年之約

即便如今變成高端的商業街區,卻依然能感受到市區里難得的寧靜與閑適。時光仿佛特別眷顧於此,歷史的沉澱在這發酵出文藝與浪漫。我們需要的是一份漫無目的游走的閑適,才能與伸手觸摸到流淌歲月的厚重,品味到 上海 的千面人生。





1930年,地產巨鱷🐊維多克·沙遜控制的地產公司買下外白渡橋北岸的地皮,斥資500萬銀元建造了這座豪華的酒店——百老匯大廈,這裡設有 上海 曾經最高的觀景餐廳,坐擁觀賞外灘景緻的最佳地理位置。解放後,這座洋氣的大樓更名為 上海 大廈。年近九旬的大樓,依舊是外灘上的一顆明珠。



在原 英國 駐滬總領事館的後面是新天安堂,這是由旅滬 英國 僑民建於19世紀80年代的供非 英國 國教信徒(聖公會以外其他教派信徒)的聯合禮拜堂,是與聖三一堂齊名的旅滬外僑宗教與社交生活中心。只可惜這座教堂命途多舛,拆的拆,毀的毀,世博前夕重建了東側禮拜堂和尖塔。





英商思九生洋行設計了益豐大樓,併在1911年落成使用,最初大樓作為英籍猶太人亞伯拉罕創辦的洋行和職工宿舍使用的,後來成了辦公大樓。
與早期外灘的許多建築一樣,益豐大樓底層外牆使用白石為踢腳線作為防潮層。因為當年的外灘並不像現在一樣建有高出路面好幾米的防潮大壩,發大水是早期外灘建築所必須經歷的一段“成長經歷”。




豫園是這片區域里精髓,明代的一位望族為了父親安老而建的私人園林,寄有“豫悅老親”的美好寓意。清同治年間,豫園周邊這塊風水寶地早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老城隍集市,駱驛不絕的人潮延續至今,濃重的商業化氣質也不妨礙其難得的 上海 精華一站式速覽體驗。
這是我第三次到訪豫園,也是第一次晚上來到豫園。沿著屋檐立面佈置的燈光條,描繪出仿古建築的輪廓,沿街燈火通明如同白晝般精彩。
我能想象到最熱鬧的豫園應該是正月十五元宵那會兒,扎起的彩燈五光十色特別有濃厚的節日氣息。





網上說這是一棟“可以穿越時空的神奇百貨”,之前一直覺得言過於譽。直到在4樓圍欄的玻璃球里看到大堂的縮影,像是一個註入了神秘魔力的水晶球,這一刻,我相信這是真的。




最早落成的是工部局大廈,1922年落成,當時因公租界的面積擴大,原辦公用房無法滿足新增機構的需求而動工興建的。
另外的3幢大樓如果不細細分辨,你真的會認為它們就是複製黏貼過來的。事實上,漢彌爾登大樓和都城飯店是一對“親生姊妹”,建設大樓是設計者為了讓建築更協調,將立面造型設計地和兩姊妹幾乎一致而已。
漢彌爾登大樓和都城飯店均為為新沙遜洋行屬下的華懋地產公司投 資興 建,設計者是著名的英資公和洋行,同屬於典型的裝飾藝術運動主義風格。漢彌爾登大樓在1933年竣工,曾作為寫字樓和公寓出租。都城飯店在1934年建成,1935年開業,是當時 上海 最豪華的飯店之一。建設大樓則是新瑞和洋行設計,1936年竣工,現代派風格。三幢建築都外立面均為筆直的線條,簡約而不紊亂。
抬眼望去,路口處縱橫交錯的電線,倒有一種整齊平行的美感。可惜相機📷鏡頭不夠廣角,不然將三座大樓壓縮到同一畫面里,那畫面感簡直了。
拍攝的最佳位置是站在 上海 公租界工部局大廈前,慢門拍攝。


新天地里最有“家的味道”大概就是屋裡廂石庫門博物館。
旁邊的潮牌、冰淇淋店擠滿了前來朝聖的游客,而這座博物館門前卻大相徑庭。為找尋這個博物館的入口,我在 興業 路上走了一遍又一遍,把北里翻了個遍,也未果。
唉,放棄吧,反正還得花錢進去呢,不去也罷。我嘗試這樣安慰自己。
一籌莫展地站在斑馬線上,驀然迴首,定睛一望,找著了。你可真棒,原在藏在這呢!這些招牌太迷惑了,還以為是什麼促銷套餐的簡介呢。
這20塊,註定是要花的,我的快樂回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