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丨赴一場十年之約
克萊門公寓旁的黑石公寓建成於1924年,是當時 上海 最高級的公寓。運用在建築上的折衷主義歷來備受推崇。折衷主義的建築師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他們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註重純形式美。
公寓上的令人矚目的大露臺應該算是這批老式建築中少見的。如今1樓開放咖啡書店,讓人有幸走進這座年近百歲的建築中,繼續探尋百年建築的奧秘。 夏天到了,參天的 法國 梧桐又翻滾起巨大的綠色波浪。走入梧桐深處,聒噪的知了長鳴不息,開啟夏日的序章,敲響盛夏的序曲。 從地鐵站出來(對呀,我居然少有地去搭地鐵欸),吸引我的除了當下的目的地自然博物館,還有就是眼前這條 山海關 路塑造了一片獨特的風景畫,有那麼一瞬間像是回到了 檳城 的街頭巷尾。
於是暫時拋下自然博物館,在路口駐足許久。
面前的平德里是 上海 典型的石庫門弄堂聚集地。仔細瞧瞧,屋頂上或多或少都有幾扇老虎窗,這是石庫門弄堂的典型特征之一。老虎窗的名字來源是受到海派文化的浸染,如同保險和郵票在 香港 音譯為“燕梳”和“士擔”,“老虎”是從英文的roof的滬式音譯而來。那時候 上海 已是遠東的繁華大都市,吸引著無數人來此尋夢,人口溢增導致住房問題日益嚴峻,因此大都利用二樓空間高的優勢加建閣樓。閣樓昏暗開窗勢在必行,於是便仿著西式建築開了一扇扇老虎窗,既能增加閣樓的採光與通風,同時也能讓擁擠的居住環境有空間的延伸。 城市的拓展,讓許多弄堂逃脫不了拆遷改造的命運,千篇一律慢慢成為這些建築活化的統一口徑。這條里弄昔日的生活場景只能暫時用繪畫來追憶,但我們仍然期待著有一天,屬於這裡的72家房客的煙火氣光榮回歸。
與徐家彙總是擦肩而過,所以這次為了不再錯過,便在這邊住了下來,圓自己一個走走徐家匯的夢。其實我對徐家匯的印象也挺“淺薄”的,就是那座大教堂。
因為疫情,和 青島 旅行時一樣教堂內部暫停參觀。美麗宏偉的穹頂,繪有精緻圖畫的斑斕玻璃窗也未能如願看到,但壯麗的外觀也能彌補一絲遺憾。
徐家匯教堂是天主堂,建於1904年,1910年落成,正式的名稱為“聖依納爵主教座堂”。教堂高5層,外牆的紅磚是教堂的標誌色,兩側是哥德式的尖頂鐘樓。建成之初被譽為是“遠東第一大教堂”。
教堂內有19座祭台,其中最大的那座是1919年複活節從把 巴黎 運來。教堂頂部迴廊,通過獨特的網狀設計結合空氣動力學原理,讓至少三層樓高的大廳不用人工清洗高位玻璃而且保證在教堂的任何一個地方用平常聲音說話能傳到教堂的任何一個角落。 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外牆的磚紅色雖然不是最耀目的,卻顯得十分大氣沉穩。 石庫門建築群里除了新天地,就屬田子坊最出名了。和新天地的“面目全非”不同,田子坊依舊保有著石庫門的基本屬性——居住性質,間以商業功能糅合在一起。雖不免隨處洋溢著商業氣息,但仍氤氳著溫暖的市井煙火。
各取所需。
田子坊並不是這裡的原名,其名其實是畫家黃永玉給這舊弄堂起的雅號。1998年前這裡還是一個馬路集市,自1998年9月實施馬路集市入室後,政府把泰康路的路面進行重新鋪設,整條街區變得煥然一新。後來越來越多的文藝店鋪遷入,潮流、文藝、復古各種元素交織融合在一起,為田子坊添上一抹全新的色彩。 兒時的味道大白兔,闊別多年還出了冰淇淋,醇厚的奶味夾著絲絲清涼的刺激,瞬間喚醒了沉睡多年的記憶中的味道。 迴首才發現奶味的大白兔糖早已不是唯一的選擇,綠白兔、黃白兔、橙白兔、咖啡白兔、青白兔……各式奇奇怪怪的口味輪番登場,各式白兔🐇組成的顏色就像一道彩虹。
帶著好奇的心態,每樣都抓了一把,不過還是原味的最好吃😋。 或許是來得早,店鋪才剛剛開門,游客也沒多少,一切都是欣欣然剛睡醒的樣子。 走入巷子深處,綠植、水井給人帶來一絲清爽的感覺。遇到一隻羞澀的小貓,猶抱琵琶半遮面。等到人來人往的游客都走過之後,才緩緩地走到門檻上坐著。 它那清澈的雙眸里,不知道在註視著什麼。 從田子坊出來沿著 思南 路方向走,就會來到周公館。
周公館正式的名稱是 中國 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1946年5月,周恩來率代表團前往 南京 與國民黨進行談判,6月代表團決定來滬設立辦事處,但受到國民黨的制約,不能對外掛“中共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的牌子,因此在董必武的決定下對外使用“周公館”的別稱。
在1947年3月代表處人員撤離 上海 之前,周恩來4次來滬均住於此,並曾在此接待 美國 總統特使馬歇爾,與國民黨政府代表邵力子、吳鐵城及第三方面代表沈鈞儒、黃炎培等交換意見,還舉行過中外記者招待會。
周公館是 思南 公館酒店片區里“15+1”的那一座,也是親近“上只角”洋房難得的機會。我記得最開始
這是一幢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初的 西班牙 式(一說是法式)花園樓房,原為法商的居所。洋房共有一底三層,整條 思南 路上也就只有周公館是四層。
館內控制接待的人數,在參觀的時候特別幽靜,偶爾聽到年代久遠的木質樓梯傳來清脆的“吱呀吱呀”聲。 盛夏里深邃的綠色籠罩著一切,窗外是如此安詳寧靜。不曾想在幾十年前,面前的場景里埋藏著多少暗涌,這裡的一切舉動都會落入敵人的眼中。革命先輩是冒著多大的風險,懷著多大的勇氣,坦然地與敵人做無聲的抗爭。 房間格局和佈置十分簡樸,還原了當時辦公、居住的真實場景。 舊址旁邊是紀念館的展廳,概括反映了1946年6月至1947年3月周恩來、董必武等在 上海 領導“辦事處”積極宣傳中共堅持 和平 、民主、堅持政協決議,廣泛開展愛國主義統一戰線的鬥爭史跡。
公寓上的令人矚目的大露臺應該算是這批老式建築中少見的。如今1樓開放咖啡書店,讓人有幸走進這座年近百歲的建築中,繼續探尋百年建築的奧秘。 夏天到了,參天的 法國 梧桐又翻滾起巨大的綠色波浪。走入梧桐深處,聒噪的知了長鳴不息,開啟夏日的序章,敲響盛夏的序曲。 從地鐵站出來(對呀,我居然少有地去搭地鐵欸),吸引我的除了當下的目的地自然博物館,還有就是眼前這條 山海關 路塑造了一片獨特的風景畫,有那麼一瞬間像是回到了 檳城 的街頭巷尾。
於是暫時拋下自然博物館,在路口駐足許久。
面前的平德里是 上海 典型的石庫門弄堂聚集地。仔細瞧瞧,屋頂上或多或少都有幾扇老虎窗,這是石庫門弄堂的典型特征之一。老虎窗的名字來源是受到海派文化的浸染,如同保險和郵票在 香港 音譯為“燕梳”和“士擔”,“老虎”是從英文的roof的滬式音譯而來。那時候 上海 已是遠東的繁華大都市,吸引著無數人來此尋夢,人口溢增導致住房問題日益嚴峻,因此大都利用二樓空間高的優勢加建閣樓。閣樓昏暗開窗勢在必行,於是便仿著西式建築開了一扇扇老虎窗,既能增加閣樓的採光與通風,同時也能讓擁擠的居住環境有空間的延伸。 城市的拓展,讓許多弄堂逃脫不了拆遷改造的命運,千篇一律慢慢成為這些建築活化的統一口徑。這條里弄昔日的生活場景只能暫時用繪畫來追憶,但我們仍然期待著有一天,屬於這裡的72家房客的煙火氣光榮回歸。
與徐家彙總是擦肩而過,所以這次為了不再錯過,便在這邊住了下來,圓自己一個走走徐家匯的夢。其實我對徐家匯的印象也挺“淺薄”的,就是那座大教堂。
因為疫情,和 青島 旅行時一樣教堂內部暫停參觀。美麗宏偉的穹頂,繪有精緻圖畫的斑斕玻璃窗也未能如願看到,但壯麗的外觀也能彌補一絲遺憾。
徐家匯教堂是天主堂,建於1904年,1910年落成,正式的名稱為“聖依納爵主教座堂”。教堂高5層,外牆的紅磚是教堂的標誌色,兩側是哥德式的尖頂鐘樓。建成之初被譽為是“遠東第一大教堂”。
教堂內有19座祭台,其中最大的那座是1919年複活節從把 巴黎 運來。教堂頂部迴廊,通過獨特的網狀設計結合空氣動力學原理,讓至少三層樓高的大廳不用人工清洗高位玻璃而且保證在教堂的任何一個地方用平常聲音說話能傳到教堂的任何一個角落。 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外牆的磚紅色雖然不是最耀目的,卻顯得十分大氣沉穩。 石庫門建築群里除了新天地,就屬田子坊最出名了。和新天地的“面目全非”不同,田子坊依舊保有著石庫門的基本屬性——居住性質,間以商業功能糅合在一起。雖不免隨處洋溢著商業氣息,但仍氤氳著溫暖的市井煙火。
各取所需。
田子坊並不是這裡的原名,其名其實是畫家黃永玉給這舊弄堂起的雅號。1998年前這裡還是一個馬路集市,自1998年9月實施馬路集市入室後,政府把泰康路的路面進行重新鋪設,整條街區變得煥然一新。後來越來越多的文藝店鋪遷入,潮流、文藝、復古各種元素交織融合在一起,為田子坊添上一抹全新的色彩。 兒時的味道大白兔,闊別多年還出了冰淇淋,醇厚的奶味夾著絲絲清涼的刺激,瞬間喚醒了沉睡多年的記憶中的味道。 迴首才發現奶味的大白兔糖早已不是唯一的選擇,綠白兔、黃白兔、橙白兔、咖啡白兔、青白兔……各式奇奇怪怪的口味輪番登場,各式白兔🐇組成的顏色就像一道彩虹。
帶著好奇的心態,每樣都抓了一把,不過還是原味的最好吃😋。 或許是來得早,店鋪才剛剛開門,游客也沒多少,一切都是欣欣然剛睡醒的樣子。 走入巷子深處,綠植、水井給人帶來一絲清爽的感覺。遇到一隻羞澀的小貓,猶抱琵琶半遮面。等到人來人往的游客都走過之後,才緩緩地走到門檻上坐著。 它那清澈的雙眸里,不知道在註視著什麼。 從田子坊出來沿著 思南 路方向走,就會來到周公館。
周公館正式的名稱是 中國 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1946年5月,周恩來率代表團前往 南京 與國民黨進行談判,6月代表團決定來滬設立辦事處,但受到國民黨的制約,不能對外掛“中共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的牌子,因此在董必武的決定下對外使用“周公館”的別稱。
在1947年3月代表處人員撤離 上海 之前,周恩來4次來滬均住於此,並曾在此接待 美國 總統特使馬歇爾,與國民黨政府代表邵力子、吳鐵城及第三方面代表沈鈞儒、黃炎培等交換意見,還舉行過中外記者招待會。
周公館是 思南 公館酒店片區里“15+1”的那一座,也是親近“上只角”洋房難得的機會。我記得最開始
這是一幢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初的 西班牙 式(一說是法式)花園樓房,原為法商的居所。洋房共有一底三層,整條 思南 路上也就只有周公館是四層。
館內控制接待的人數,在參觀的時候特別幽靜,偶爾聽到年代久遠的木質樓梯傳來清脆的“吱呀吱呀”聲。 盛夏里深邃的綠色籠罩著一切,窗外是如此安詳寧靜。不曾想在幾十年前,面前的場景里埋藏著多少暗涌,這裡的一切舉動都會落入敵人的眼中。革命先輩是冒著多大的風險,懷著多大的勇氣,坦然地與敵人做無聲的抗爭。 房間格局和佈置十分簡樸,還原了當時辦公、居住的真實場景。 舊址旁邊是紀念館的展廳,概括反映了1946年6月至1947年3月周恩來、董必武等在 上海 領導“辦事處”積極宣傳中共堅持 和平 、民主、堅持政協決議,廣泛開展愛國主義統一戰線的鬥爭史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