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丨赴一場十年之約
招牌的麻醬拌面倒是挺符合我的心意。比起湯麵,我更喜歡拌面, 比如 蔥油拌面(我的心頭好)。澆在面上的醬很多,不似熱乾面那樣很乾(我也愛吃熱乾面,狗頭保護),保證每一根麵條都能吸收到麻醬的同時,吃到後面也能有醬浸潤著面。麵條勁道,香滑的麻醬配上香辣的口味,口感細膩而層次豐富。一早來上一碟馬上精神爽利。
:味香齋
📍: 上海 市黃浦區雁盪路14號
:淮海中路 重慶 南路站下,或地鐵一大會址· 黃陂 南路步行5min
~~~~~~~~~~~~~~~~~~~~~~~~~~~~~~~ ~~~~~~~~~~~~~~~~~~~~~~~~~~~~~~~~
老人和飯店是 上海 有記錄可查的“雙百老店”,創業於1800年,原名叫“人和館”。我們常說的一句老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的“人和”就是店面的來源。最初飯店開設在城隍廟館驛弄弄口,直到二戰時期因為經營環境複雜惡劣,無奈遷至了法租界的愷自邇路(今金陵中路)。當時在公租界也有人用“人和館”的名字開餐館,為此兩家還曾為了招牌的事打起了官司,最後在中間人調解下,這家老字號就更名為現在的“老人和”了。《光緒 上海 縣續志》有記載:“本幫見存者僅邑廟南‘人和館’一家,開設垂百年”,足以證明這家老店在 上海 飲食屆的江湖地位了。
淮海路上的老人和是旗艦店,臨街一側有專賣 上海 人喜愛的糟滷熟食。雖然排隊的人氣不及光明邨那麼旺,但也是有一批忠實擁躉在此靜心等待,一旦認定了某種味道,就會雷打不動地去尋覓它。 上海 人熱愛糟鹵味就像 廣州 人熱愛燒味一樣,每天都不減熱情。 又是被美食誘惑的一天,看那金錢肚、雞爪、滷牛肉正以誘人的顏色“招呼”著我們趕緊採買。 老人和最出名的是豬油菜飯。這幾次時間有限,下次去 上海 一定要試試這家本幫菜。 :老人和
📍: 上海 市黃浦區淮海中路558號
~~~~~~~~~~~~~~~~~~~~~~~~~~~~~~~ ~~~~~~~~~~~~~~~~~~~~~~~~~~~~~~~~
和相隔幾個門牌號的老人和比起來,光明邨酒家前總不分時段地排滿饕客,隊伍分成兩列,一邊是買熟食的隊伍,一邊是買月餅和點心的隊伍。每到中秋前夕,買鮮肉月餅的隊伍甚至能排上5個小時。 衣襟早已被汗水濕透,依舊阻擋不住美食的誘惑。
一旦認定了某個味道,就如同刻入到DNA里,即便過去幾年甚至幾十年,依舊能憑藉印象中的味道索驥至此。
是思念,是情懷,也是追求。 光明邨的二樓主要供應各種中式傳統小吃點心,也有炒菜提供,價格實惠,適合一人獨食或者2-3人小聚探店;三樓與四樓主要供應各類家常炒菜,適合大家庭時的圍餐。飯點時分隨隨便便排上1h根本不是事,從早到晚的熱火朝天從不斷歇。
要吃上飯第一關考驗的就是腳力,這裡可還是最古老的排隊法等位,從人行道排上樓梯看不見盡頭。特意挑在5點的時候趕來排隊,結果也等了將近40min才就坐。幸好這裡允許搭桌,所以當派位的阿姨問願不願意拼桌的時候,我想都沒想就脫口而出:“可以”。反正一個人占個4人座肯定也會被要求拼桌的,倒不如自覺就位開動。
關鍵是,我真的站得好累 。
翻開菜單,感覺好多都想吃,什麼清炒蝦仁、 八寶 肉醬、四喜烤麩、醬鴨……正在猶豫的時候,救星來了,對面坐了一對情侶來探店的,他們點了超多招牌菜,還問我要不要試一下,反正他們倆也吃不完。那我也厚著臉皮卻之不恭了, 既蹭了拍照,又蹭了吃(狗頭.jpg),把我開心的。
最先上來的是醬爆豬肝。我對 江南 一帶的油爆類是充滿信心的,油而不膩,食材在大量高溫的熱油舞池裡,將自身的色香味毫無保留地釋放出來。最後裹上那特色的赤醬,點綴的同時,也能讓味道更加醇厚。 豬肝的烹調非常考驗師傅的手藝,過火了便會老和腥。看著每片豬肝上油光可鑒,在燈光下格外誘人,一口下去非常鮮嫩而脆,拌上醬汁十分下飯。 這顆蟹粉生煎不是我的菜,或許是生煎的另外一個門派吧(歡迎指正),所以皮比較厚,往常吃生煎那種一咬便吹彈可破的“水嫩感”完全沒有,裡面的juice不是很足,倒是像在吃一個很普通的肉包子。 我挺喜歡吃 江南 一帶的醬鴨,甜中帶咸,醬汁非常醇厚。 八寶 辣醬是為數不多的反客為主的菜式。這道菜的主角不在於上面的 八寶 ,而是辣醬, 八寶 是用來給醬做陪襯的。傳統的 上海 八寶 辣醬有豬肉、鴨胗、豬肚、雞肉、冬筍、豆腐干、花生、蝦仁,當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搭配增減或替換。
每一種配料都有屬於自己的角色定位,諸如豬肉、雞肉負責鮮嫩,豬肚、鴨胗、蝦仁、花生負責脆,豆腐干、冬筍負責軟。各種不同的口感組合起來,將辣醬的滋味變得更加立體豐富。 水晶蝦仁在濃油赤醬的本幫菜里十分清新脫俗,顏色淡雅,保持食物原有的色彩,沒有過多的調配點綴,一盤合格的水晶蝦仁,要達到稱為“三不見”的標準:不見水、不見油、不見芡。
一口下去,蝦仁的脆甜,外面裹著一層厚度剛好的芡,帶出食物最質朴的味道。 :光明邨大酒家
📍: 上海 市黃浦區淮海中路588號(近 成都 南路)
:搭乘公交在淮海中路 思南 路下,或地鐵淮海中路站步行約5min
~~~~~~~~~~~~~~~~~~~~~~~~~~~~~~~ ~~~~~~~~~~~~~~~~~~~~~~~~~~~~~~~~
這次來場米其林的摘星之旅。 上海 人的吃面地圖上必有阿娘面館的蹤跡,只不過門面過於低調,一不小心就錯過了。
飯點時刻,擁擠的餐廳里早就坐滿了客人,幸好還有幾個空位,排隊的人也不多。 上海 的面館是出了名的“貴”,這碗黃魚面看著碗大,但上面的黃魚只有幾片,顯得也別較小些。多謝盛惠35。還有個更貴一些的黃魚煨面,本想點的,但60的價格還是讓我思考再三。
湯頭挺鮮美的,傳統的蘇式澆頭面,勁道而爽滑。那個黃魚鮮美無骨,但恕我嘴拙,嘗不出與普通的黃魚有什麼區別,哈哈哈哈。 特意點了一個辣澆頭,深入到 上海 人的飲食習慣中。本來只飄了幾片黃魚的面,有了澆頭的映襯是不是感覺量多了?!(算是在量上看著對得起那個價格) :阿娘面館
📍: 上海 市黃浦區 思南 路36號
:搭乘公交在淮海中路 思南 路下,或地鐵淮海中路站步行約5min
~~~~~~~~~~~~~~~~~~~~~~~~~~~~~~~ ~~~~~~~~~~~~~~~~~~~~~~~~~~~~~~~~
天天被炸豬排誘惑著,終於“疊定心水”去吃一頓豬排飯。
點了一個套餐,一碗菜飯配上炸豬排,還有一碗單檔,囊括了 上海 的經典主食。現在看起來是不是跟 廣東 快餐里的碟頭飯有點像,再配上一碗是日例湯,哈哈哈哈哈。果然美食總是不經意間產生著某種神秘的聯繫。 上海 本無炸豬排,這道又中又洋的菜式,和 日本 的炸豬排一樣,都是西方人帶來的。
這種舶來品反倒成為 上海 的經典味道。
外酥內嫩,一點也不油膩,十分乾爽,蘸上點辣醬油,妙。 豬油菜飯是 上海 人的favorite之一,這道看似簡陋的美食依舊能牢牢俘獲 上海 老饕們的心。豬油的香氣浸透到每一粒米粒和菜粒中,吸收了日月精華的鹹肉烘托出菜飯的鮮香,光鮮亮麗的色澤讓人食指大動。 :蒲石小點
📍: 上海 市靜安區愚園路98號
:地鐵靜安寺站下,久光百貨後面。
~~~~~~~~~~~~~~~~~~~~~~~~~~~~~~~ ~~~~~~~~~~~~~~~~~~~~~~~~~~~~~~~~
不敢說自己的嘴特別叼,但還是“識飲識食”,能被造訪兩次的店肯定是有一定水準的。
這家店主打 上海 小籠包和白切雞,平時也蠻多本地人在此用餐,價格適中,一人食也是能恰到好處的。 上海 鍋貼和北方的鍋貼不同,造型上會更有“立體感”,長得就是一副“餃子🥟”樣。做法和生煎類似,底面金黃而兩邊還是白的,有很多科普貼專門區分鍋貼和煎餃,有時倒也沒真比較出什麼所以然來。其實只要好吃,生煎和鍋貼區分那麼仔細做什麼呢?話又說回來,裡面還是真的帶汁兒的,一口下去鮮香可口。你看看它長得那麼白凈,一看就知道不容易上火吧?!哈哈哈哈哈哈(來自 廣東 人的自己我辯解)
:味香齋
📍: 上海 市黃浦區雁盪路14號
:淮海中路 重慶 南路站下,或地鐵一大會址· 黃陂 南路步行5min
~~~~~~~~~~~~~~~~~~~~~~~~~~~~~~~ ~~~~~~~~~~~~~~~~~~~~~~~~~~~~~~~~
老人和飯店是 上海 有記錄可查的“雙百老店”,創業於1800年,原名叫“人和館”。我們常說的一句老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的“人和”就是店面的來源。最初飯店開設在城隍廟館驛弄弄口,直到二戰時期因為經營環境複雜惡劣,無奈遷至了法租界的愷自邇路(今金陵中路)。當時在公租界也有人用“人和館”的名字開餐館,為此兩家還曾為了招牌的事打起了官司,最後在中間人調解下,這家老字號就更名為現在的“老人和”了。《光緒 上海 縣續志》有記載:“本幫見存者僅邑廟南‘人和館’一家,開設垂百年”,足以證明這家老店在 上海 飲食屆的江湖地位了。
淮海路上的老人和是旗艦店,臨街一側有專賣 上海 人喜愛的糟滷熟食。雖然排隊的人氣不及光明邨那麼旺,但也是有一批忠實擁躉在此靜心等待,一旦認定了某種味道,就會雷打不動地去尋覓它。 上海 人熱愛糟鹵味就像 廣州 人熱愛燒味一樣,每天都不減熱情。 又是被美食誘惑的一天,看那金錢肚、雞爪、滷牛肉正以誘人的顏色“招呼”著我們趕緊採買。 老人和最出名的是豬油菜飯。這幾次時間有限,下次去 上海 一定要試試這家本幫菜。 :老人和
📍: 上海 市黃浦區淮海中路558號
~~~~~~~~~~~~~~~~~~~~~~~~~~~~~~~ ~~~~~~~~~~~~~~~~~~~~~~~~~~~~~~~~
和相隔幾個門牌號的老人和比起來,光明邨酒家前總不分時段地排滿饕客,隊伍分成兩列,一邊是買熟食的隊伍,一邊是買月餅和點心的隊伍。每到中秋前夕,買鮮肉月餅的隊伍甚至能排上5個小時。 衣襟早已被汗水濕透,依舊阻擋不住美食的誘惑。
一旦認定了某個味道,就如同刻入到DNA里,即便過去幾年甚至幾十年,依舊能憑藉印象中的味道索驥至此。
是思念,是情懷,也是追求。 光明邨的二樓主要供應各種中式傳統小吃點心,也有炒菜提供,價格實惠,適合一人獨食或者2-3人小聚探店;三樓與四樓主要供應各類家常炒菜,適合大家庭時的圍餐。飯點時分隨隨便便排上1h根本不是事,從早到晚的熱火朝天從不斷歇。
要吃上飯第一關考驗的就是腳力,這裡可還是最古老的排隊法等位,從人行道排上樓梯看不見盡頭。特意挑在5點的時候趕來排隊,結果也等了將近40min才就坐。幸好這裡允許搭桌,所以當派位的阿姨問願不願意拼桌的時候,我想都沒想就脫口而出:“可以”。反正一個人占個4人座肯定也會被要求拼桌的,倒不如自覺就位開動。
關鍵是,我真的站得好累 。
翻開菜單,感覺好多都想吃,什麼清炒蝦仁、 八寶 肉醬、四喜烤麩、醬鴨……正在猶豫的時候,救星來了,對面坐了一對情侶來探店的,他們點了超多招牌菜,還問我要不要試一下,反正他們倆也吃不完。那我也厚著臉皮卻之不恭了, 既蹭了拍照,又蹭了吃(狗頭.jpg),把我開心的。
最先上來的是醬爆豬肝。我對 江南 一帶的油爆類是充滿信心的,油而不膩,食材在大量高溫的熱油舞池裡,將自身的色香味毫無保留地釋放出來。最後裹上那特色的赤醬,點綴的同時,也能讓味道更加醇厚。 豬肝的烹調非常考驗師傅的手藝,過火了便會老和腥。看著每片豬肝上油光可鑒,在燈光下格外誘人,一口下去非常鮮嫩而脆,拌上醬汁十分下飯。 這顆蟹粉生煎不是我的菜,或許是生煎的另外一個門派吧(歡迎指正),所以皮比較厚,往常吃生煎那種一咬便吹彈可破的“水嫩感”完全沒有,裡面的juice不是很足,倒是像在吃一個很普通的肉包子。 我挺喜歡吃 江南 一帶的醬鴨,甜中帶咸,醬汁非常醇厚。 八寶 辣醬是為數不多的反客為主的菜式。這道菜的主角不在於上面的 八寶 ,而是辣醬, 八寶 是用來給醬做陪襯的。傳統的 上海 八寶 辣醬有豬肉、鴨胗、豬肚、雞肉、冬筍、豆腐干、花生、蝦仁,當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搭配增減或替換。
每一種配料都有屬於自己的角色定位,諸如豬肉、雞肉負責鮮嫩,豬肚、鴨胗、蝦仁、花生負責脆,豆腐干、冬筍負責軟。各種不同的口感組合起來,將辣醬的滋味變得更加立體豐富。 水晶蝦仁在濃油赤醬的本幫菜里十分清新脫俗,顏色淡雅,保持食物原有的色彩,沒有過多的調配點綴,一盤合格的水晶蝦仁,要達到稱為“三不見”的標準:不見水、不見油、不見芡。
一口下去,蝦仁的脆甜,外面裹著一層厚度剛好的芡,帶出食物最質朴的味道。 :光明邨大酒家
📍: 上海 市黃浦區淮海中路588號(近 成都 南路)
:搭乘公交在淮海中路 思南 路下,或地鐵淮海中路站步行約5min
~~~~~~~~~~~~~~~~~~~~~~~~~~~~~~~ ~~~~~~~~~~~~~~~~~~~~~~~~~~~~~~~~
這次來場米其林的摘星之旅。 上海 人的吃面地圖上必有阿娘面館的蹤跡,只不過門面過於低調,一不小心就錯過了。
飯點時刻,擁擠的餐廳里早就坐滿了客人,幸好還有幾個空位,排隊的人也不多。 上海 的面館是出了名的“貴”,這碗黃魚面看著碗大,但上面的黃魚只有幾片,顯得也別較小些。多謝盛惠35。還有個更貴一些的黃魚煨面,本想點的,但60的價格還是讓我思考再三。
湯頭挺鮮美的,傳統的蘇式澆頭面,勁道而爽滑。那個黃魚鮮美無骨,但恕我嘴拙,嘗不出與普通的黃魚有什麼區別,哈哈哈哈。 特意點了一個辣澆頭,深入到 上海 人的飲食習慣中。本來只飄了幾片黃魚的面,有了澆頭的映襯是不是感覺量多了?!(算是在量上看著對得起那個價格) :阿娘面館
📍: 上海 市黃浦區 思南 路36號
:搭乘公交在淮海中路 思南 路下,或地鐵淮海中路站步行約5min
~~~~~~~~~~~~~~~~~~~~~~~~~~~~~~~ ~~~~~~~~~~~~~~~~~~~~~~~~~~~~~~~~
天天被炸豬排誘惑著,終於“疊定心水”去吃一頓豬排飯。
點了一個套餐,一碗菜飯配上炸豬排,還有一碗單檔,囊括了 上海 的經典主食。現在看起來是不是跟 廣東 快餐里的碟頭飯有點像,再配上一碗是日例湯,哈哈哈哈哈。果然美食總是不經意間產生著某種神秘的聯繫。 上海 本無炸豬排,這道又中又洋的菜式,和 日本 的炸豬排一樣,都是西方人帶來的。
這種舶來品反倒成為 上海 的經典味道。
外酥內嫩,一點也不油膩,十分乾爽,蘸上點辣醬油,妙。 豬油菜飯是 上海 人的favorite之一,這道看似簡陋的美食依舊能牢牢俘獲 上海 老饕們的心。豬油的香氣浸透到每一粒米粒和菜粒中,吸收了日月精華的鹹肉烘托出菜飯的鮮香,光鮮亮麗的色澤讓人食指大動。 :蒲石小點
📍: 上海 市靜安區愚園路98號
:地鐵靜安寺站下,久光百貨後面。
~~~~~~~~~~~~~~~~~~~~~~~~~~~~~~~ ~~~~~~~~~~~~~~~~~~~~~~~~~~~~~~~~
不敢說自己的嘴特別叼,但還是“識飲識食”,能被造訪兩次的店肯定是有一定水準的。
這家店主打 上海 小籠包和白切雞,平時也蠻多本地人在此用餐,價格適中,一人食也是能恰到好處的。 上海 鍋貼和北方的鍋貼不同,造型上會更有“立體感”,長得就是一副“餃子🥟”樣。做法和生煎類似,底面金黃而兩邊還是白的,有很多科普貼專門區分鍋貼和煎餃,有時倒也沒真比較出什麼所以然來。其實只要好吃,生煎和鍋貼區分那麼仔細做什麼呢?話又說回來,裡面還是真的帶汁兒的,一口下去鮮香可口。你看看它長得那麼白凈,一看就知道不容易上火吧?!哈哈哈哈哈哈(來自 廣東 人的自己我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