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丨赴一場十年之約


:味香齋
📍: 上海 市黃浦區雁盪路14號
:淮海中路 重慶 南路站下,或地鐵一大會址· 黃陂 南路步行5min
~~~~~~~~~~~~~~~~~~~~~~~~~~~~~~~ ~~~~~~~~~~~~~~~~~~~~~~~~~~~~~~~~
老人和飯店是 上海 有記錄可查的“雙百老店”,創業於1800年,原名叫“人和館”。我們常說的一句老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的“人和”就是店面的來源。最初飯店開設在城隍廟館驛弄弄口,直到二戰時期因為經營環境複雜惡劣,無奈遷至了法租界的愷自邇路(今金陵中路)。當時在公租界也有人用“人和館”的名字開餐館,為此兩家還曾為了招牌的事打起了官司,最後在中間人調解下,這家老字號就更名為現在的“老人和”了。《光緒 上海 縣續志》有記載:“本幫見存者僅邑廟南‘人和館’一家,開設垂百年”,足以證明這家老店在 上海 飲食屆的江湖地位了。
淮海路上的老人和是旗艦店,臨街一側有專賣 上海 人喜愛的糟滷熟食。雖然排隊的人氣不及光明邨那麼旺,但也是有一批忠實擁躉在此靜心等待,一旦認定了某種味道,就會雷打不動地去尋覓它。 上海 人熱愛糟鹵味就像 廣州 人熱愛燒味一樣,每天都不減熱情。




📍: 上海 市黃浦區淮海中路558號
~~~~~~~~~~~~~~~~~~~~~~~~~~~~~~~ ~~~~~~~~~~~~~~~~~~~~~~~~~~~~~~~~
和相隔幾個門牌號的老人和比起來,光明邨酒家前總不分時段地排滿饕客,隊伍分成兩列,一邊是買熟食的隊伍,一邊是買月餅和點心的隊伍。每到中秋前夕,買鮮肉月餅的隊伍甚至能排上5個小時。



一旦認定了某個味道,就如同刻入到DNA里,即便過去幾年甚至幾十年,依舊能憑藉印象中的味道索驥至此。
是思念,是情懷,也是追求。

要吃上飯第一關考驗的就是腳力,這裡可還是最古老的排隊法等位,從人行道排上樓梯看不見盡頭。特意挑在5點的時候趕來排隊,結果也等了將近40min才就坐。幸好這裡允許搭桌,所以當派位的阿姨問願不願意拼桌的時候,我想都沒想就脫口而出:“可以”。反正一個人占個4人座肯定也會被要求拼桌的,倒不如自覺就位開動。
關鍵是,我真的站得好累 。

翻開菜單,感覺好多都想吃,什麼清炒蝦仁、 八寶 肉醬、四喜烤麩、醬鴨……正在猶豫的時候,救星來了,對面坐了一對情侶來探店的,他們點了超多招牌菜,還問我要不要試一下,反正他們倆也吃不完。那我也厚著臉皮卻之不恭了, 既蹭了拍照,又蹭了吃(狗頭.jpg),把我開心的。
最先上來的是醬爆豬肝。我對 江南 一帶的油爆類是充滿信心的,油而不膩,食材在大量高溫的熱油舞池裡,將自身的色香味毫無保留地釋放出來。最後裹上那特色的赤醬,點綴的同時,也能讓味道更加醇厚。





每一種配料都有屬於自己的角色定位,諸如豬肉、雞肉負責鮮嫩,豬肚、鴨胗、蝦仁、花生負責脆,豆腐干、冬筍負責軟。各種不同的口感組合起來,將辣醬的滋味變得更加立體豐富。

一口下去,蝦仁的脆甜,外面裹著一層厚度剛好的芡,帶出食物最質朴的味道。

📍: 上海 市黃浦區淮海中路588號(近 成都 南路)
:搭乘公交在淮海中路 思南 路下,或地鐵淮海中路站步行約5min
~~~~~~~~~~~~~~~~~~~~~~~~~~~~~~~ ~~~~~~~~~~~~~~~~~~~~~~~~~~~~~~~~
這次來場米其林的摘星之旅。 上海 人的吃面地圖上必有阿娘面館的蹤跡,只不過門面過於低調,一不小心就錯過了。
飯點時刻,擁擠的餐廳里早就坐滿了客人,幸好還有幾個空位,排隊的人也不多。

湯頭挺鮮美的,傳統的蘇式澆頭面,勁道而爽滑。那個黃魚鮮美無骨,但恕我嘴拙,嘗不出與普通的黃魚有什麼區別,哈哈哈哈。



📍: 上海 市黃浦區 思南 路36號
:搭乘公交在淮海中路 思南 路下,或地鐵淮海中路站步行約5min
~~~~~~~~~~~~~~~~~~~~~~~~~~~~~~~ ~~~~~~~~~~~~~~~~~~~~~~~~~~~~~~~~
天天被炸豬排誘惑著,終於“疊定心水”去吃一頓豬排飯。



這種舶來品反倒成為 上海 的經典味道。
外酥內嫩,一點也不油膩,十分乾爽,蘸上點辣醬油,妙。


📍: 上海 市靜安區愚園路98號
:地鐵靜安寺站下,久光百貨後面。
~~~~~~~~~~~~~~~~~~~~~~~~~~~~~~~ ~~~~~~~~~~~~~~~~~~~~~~~~~~~~~~~~
不敢說自己的嘴特別叼,但還是“識飲識食”,能被造訪兩次的店肯定是有一定水準的。
這家店主打 上海 小籠包和白切雞,平時也蠻多本地人在此用餐,價格適中,一人食也是能恰到好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