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平成最後的秋空霽海——河口湖-修善寺-藤沢/鐮倉-日光-東京 獨行之詩
↑日光東照宮 進入陽明門有神輿舍、神樂殿、祈禱殿。 ↑日光東照宮 神輿舍里有三頂轎子形狀的東西,這是三基大神神鑾。正上方的天頂上有飛天神女(很唐風),象徵著迎接東照大神靈魂飛升九天,描繪了神化的過程。 ↑日光東照宮 神樂殿,其中的展示的這些衣飾印象中也是國寶。時間過長,如果記憶混亂請見諒。 ↑日光東照宮 祈禱殿,用於舉行婚禮和初宮等的祈禱。 ↑日光東照宮 這裡有兩個門。一個是通往本社的唐門(上圖上),一個是通往奧宮的阪下門(上圖下)。
唐門與陽明門一樣,以白色為主色調,上有金飾,還有出於各種 中國 典故的雕刻,規模要小得多,而且後半部分還在大修。唐門旁邊的透屏(上圖中)已經用玻璃保護起來,顏色特別秀美。之後的本社由本殿、石間、拜殿構成,是東照宮最重要的地方,每年舉行祭典。
阪下門雕刻更“粗獷”一些,裝飾也不覺得浮誇。 ↑日光東照宮 在看阪下門之前,還有容易漏過的打卡重點“眠貓”。雖然現在 日本 民眾對德川家康評價比較漠然甚至偏負面,或者只強調他的軍事才能。但是作為一位領袖,他發展生息的安內政策在以武力說話的時代是一種寶貴的政治智慧。他想要的治世或許不只是統一( 日本 的)天下的意氣風發,更是創造一個繁榮穩定的太平盛世。眠貓所代表的正是這樣一種理想狀態的縮影。已經無鼠可抓可以安眠的貓,貓在睡覺雀在嬉戲的和諧並存,全都是 和平 安寧的生活氣息。不過,這畢竟是一個“打下來”的武家政權,不能貪圖享樂,睡著的貓也是要豎起耳朵保持警惕的。 ↑日光東照宮 阪,就是坡的意思。所謂阪下門,意味著後面就是坡道。這段通往奧宮的坡道實在是又長又陡。好在周圍都是古樹青苔,空氣清新,大概夏天也不至於很熱吧。 ↑日光東照宮 ↑日光東照宮 還可以在古樹的間隙中看一看剛纔參觀過的區域,“均衡配置的神殿群構成了莊嚴的宗教空間”就是這個感覺吧。 ↑日光東照宮 德川家康的人生也並非一蹴而就,像通往奧宮的坡道,漫長且不易。
這裡立了他的遺訓中的第一條——人之一生,如負重遠行,不可急於求成。其後還有:視不自由為常事,則不覺不足。心生貪欲望,應回顧貧困之時。忍耐則能無事長久。視怒如敵。只知勝而不知敗,必害其身。常思己過,莫論人非。不及勝於過之。
作為人質輾轉於豪強門族間寄人籬下的少年時代,鋒芒不及人、不甚得志的成年時光,德川家康一生中的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以隱忍為自己在被限制的環境中走出了一條不平坦的道路。這貫穿了一生的耐性沉穩也與才能一同,成為他能夠位及天下人的“財富”。
沒有織田信長一樣神化的魅力,沒有豐臣秀吉一般驚艷的性格特質,但是更多時候,人生貴在堅持、貴在養精蓄銳的耐心、貴在蟄伏中把握機會的能力。所以不防像家康公一樣,沉下心來。在某種意義上,還是慢慢來比較快。 ↑日光東照宮 最後來到了奧宮,是由拝殿、鑄造門、御寶塔構成的祭神的墓地。
實際上,德川家康最早不是葬在 日光 ,而是在久能山,一年後才移葬在現在的 日光 山。這些安排都是出於德川家康本人的意願。至於其後的原因,則是“心機滿滿”。久能山和 日光 山之間的連線穿過 富士山 ,取 富士山 “不死”的諧音,德川家康企圖通過這樣的方式達到永恆的境界。而且從 富士山 看 日光 位於鬼門的位置,在此建立東照宮,可以控制 富士山 的能量。另則 日光 山位於江戶正北方,家康公的靈魂常駐 日光 山,像 北極 星一般亘古不變地守護德川幕府基業千秋萬代。好一個一箭三雕。 ↑日光東照宮 全銅質的建築,感覺是東照宮最莊嚴的部分。來到這裡的人並不少,但是大家都默契地安靜下來,繞行參觀。
最後想說一下東照宮裡四處分佈的烏龜,著實可愛。 ↑日光東照宮 離開東照宮的時候太陽已經西斜,人也終於少了,這裡厚重大氣的氛圍才越來越清晰。 ↑日光東照宮 記錄一個安靜的角落。 ↑日光東照宮 夕陽中的 日光 山,還有深秋的餘韻。即使沒有那些風水學上的講究,這裡也是絕佳的長眠之地。
初識 日光 的下午, 日本 戰國後期的繁榮和輝煌如眼前濃艷的景色,留下了金光閃閃的記憶。
3.輪王寺日光 山輪王寺。雖然今天看來遠沒有 日光 東照宮耀眼,卻是比東照宮更古老和“本土”的象徵。
佛教與神道教, 日本 宗教重要的兩面旗幟,在各個地方訴說著競爭與共存的故事。 日光 山自然也不例外,輪王寺就是 日光 山佛教信仰的一面。(另一面見後邊的二荒山神社)
輪王寺並非一個寺院,而是 日光 山大大小小佛教建築的泛指,這其中最主要的大概是悠久的三佛堂和具有歷史政治背景的大猷院,兩者並不在一處。通往東照宮的大道上能看到的輪王寺碑,這裡通向三佛堂。 ↑日光山輪王寺 輪王寺的起源是勝道上人在766年建立的四本龍寺,之後幾經易名(滿願寺、光明院),空海等高僧都曾到此,後於1655年更名為輪王寺並保持至今。輪王寺是 日本 天台 宗發祥地之一。
前面說了不少佛教的“歲月靜好”,輪王寺的經歷倒是很可以展現宗派相爭血雨腥風的“世俗”一面。在 日本 戰國時代,輪王寺獲得貴族藤原氏的支持,聲名顯赫、寺產豐富,還有僧兵幾千人,成為集宗教、經濟、軍事為一體的重要政治力量。在混亂的局勢中,輪王寺站隊豐臣秀吉的對手北條氏,加之秀吉謀臣出身禪宗的背景,輪王寺落得“敗者為寇”的下場。住持被斬首、僧人被髮配、僧兵被遣散、佛堂被拆除、土地被沒收……不過亂世歷史總是大起大落,德川氏得勢後,其出身 天台 宗的謀臣天海又使輪王寺重振聲勢,恢復了原本的規模。 ↑日光山輪王寺 ↑日光山輪王寺 正值輪王寺十年修繕工事(十年啊,要碰不上也是挺難的),進門就是各種手腳架的施工現場模樣,人也很多,安寧的宗教氛圍是沒有的。郭沫若題字的“心”字碑倒是出乎意料地出現在眼前。內容書寫了中日友好交流的傳統,因為對此君沒有太多好感,不想多說。 ↑日光山輪王寺 ↑日光山輪王寺 三佛堂是輪王寺正殿,東 日本 最大木造建築,初建於平安時代,現在的佛堂為德川家光時代重建。三佛堂還在維修中,只露出了一小半“真容”。佛堂前樹齡五百年的金剛櫻也不是開花的時節,總體來說,這時尚稱不上美觀。佛堂內部參觀也是跟著隊伍行進一圈,光線不充足於是沒有拍照。雖然工事中多少影響參觀,不過也提供了一些平時難得的機會, 比如 近距離看看佛像。佛像眾多,想說的是三組。其一,前面說到的復興輪王寺的“功臣”——五十三代目住持天海大僧正 慈眼大師像。他是德川幕府最初三代將軍的軍師,享年108歲。這座雕像頭部可以拆卸,內部珍藏著天海的牙,傳說中參拜之後也可高壽,自是非常受人歡迎。其二,所謂“三佛”——千手觀音、阿彌陀佛如來、馬頭觀音。“千手觀音”實際上有40支手,傳說每支手可以實現25個願望,總共就是一千個願望了。而阿彌陀佛如來製造年代不詳,估計已經有1600年曆史。其三,十二支八大佛,保護所出生的干支的本尊。不過為什麼十二生肖卻是八大佛呢?不得而知。相對應的, 日光 特色推銷,在輪王寺就是十二生肖護身符了。
三佛堂外的角落倒是人跡罕至,除開手腳架,有些佛門之地的清凈感覺。 ↑日光山輪王寺 這個不開放的護法天堂大概是寺中最合“眼緣”之處了。 ↑日光山輪王寺 輪王寺還有兩處十分推薦的地方,分別是收藏了開山以來寶物的寶物殿,和傳承江戶時代庭園技術的逍遙園。
寶物殿收集了自 奈良 時代後期開山以來,1250餘年間,與輪王寺有關的藏品,包括 日本 國寶、世界遺產級別的展品。走馬觀花一趟,印象比較深刻的有江戶時代的舞樂圖屏風(很和風的極樂盛世的圖景)、風神和雷神像(神佛分離之後從東照宮向輪王寺移管)、 朝鮮 國王孝宗(應該就是對大明謎之忠誠的那位)的題字(看著平平無奇,實則是世界遺產)、德川幕府歷代將軍畫像(其中還有幾位顏值十分不錯)。
寶物殿隔壁的逍遙園對於我吸引力更大一些,雖然很小,但是很精緻的池泉回游式庭院。逍遙園初建於江戶初期,之後持續改修,現在庭院池子中“小島”東側的石組還殘存著江戶初期的特征。圓內植物眾多,營造出層次分明、別有洞天的景觀。春季的杜鵑、秋季的紅葉,都會成為所謂盛景。已過紅葉期的當下,自然是要遜色一些。好就好在游人也少了,聽得到流水的聲音,看得到映在 水裡 的樹影,這份無需與人分享的小小愉悅當真逍遙。 ↑日光山輪王寺 這份幽靜曾經屬於泊宿於此的明治天皇。 ↑日光山輪王寺 要看青苔也不一定要去苔寺,這一路的 關東 之旅,四處都是青苔的影子。印象中濕冷黏滑令人不悅的植物,原來也是在寂靜中努力生長、有屬於自己的動人光芒。 4.大猷院大猷院是德川幕府三代將軍家光公的靈廟。在建長寺那一Part已經提到過他的父母二代將軍德川秀忠和淺井江。不過據說家光和父母是不睦的。因為家光出生後按照祖父家康的安排交給乳母 春日 局養大,自幼感情生疏,且本人資質並沒有十分出色(可是我第一次“看”家光就是西島秀俊的樣子啊,實在無法接受相貌不出眾的說法)。後來還出現了父母寵愛的弟弟威脅家光地位的局面。最終,在家康的支持下,家光穩固了將軍繼承人的地位。無怪乎他對祖父的崇敬之情尤其深厚。
德川家光本人在歷史上也很重要。結束了將軍和大御所共同治世的二元政治體系,使朝廷公卿和 大名 事實上臣服於幕府統治,鞏固武士集團內部等級。從 鐮倉 幕府開始的武家政權,終於在德川家光的時代達到威望的頂峰,獲得了事實上的絕對統治權。 ↑大猷院 德川家光最初的墓所並不在 日光 ,而是在 東京 都 臺東 區上野的寬永寺。後世根據他要侍奉祖父的遺願建立了大猷院,才將靈廟遷移到這裡。整體來說,大猷院較之東照宮實在是簡樸剋制。按照家康的遺願,不得超過祖父的東照宮(白色和金色的金碧輝煌),大猷院採用了以金色和黑色為特征的厚重而沉穩的風格。
比起隔壁“閃瞎眼”的東照宮,我果然還是更喜歡大猷院的幽玄。 ↑大猷院 第一道門——仁王門,意味著事情的發生和結束、象徵著佛門的世界。門外是牲畜、惡鬼、修羅的世界,門內是人界。 ↑大猷院 仁王門左右分立 “阿形”(張嘴)和 “吽形”(閉嘴)兩尊仁王像,稱為“金剛力士像”。
創作很細緻,手上的“經絡“凸顯。
↑大猷院 進入仁王門之後是一小片開闊的“人界”,御水舍就在眼前,目測水是自山上引下,不知是不是天然水流。 ↑大猷院 之後是二 天門 ,因為安置了二天而得名。比較意外的是,二 天門 是 日光 境內最大的門(說好的不超過爺爺呢)。正面的匾額上書“大猷院”,是108代天皇后水尾上皇的字跡。“大猷院”則是德川家光辭世後,後光明天皇所賜法號。 ↑大猷院 通過了二 天門 ,又開始了斷斷續續爬樓梯的過程。階梯象徵著向上通往天界的道路,一直通往極樂世界。
唐門與陽明門一樣,以白色為主色調,上有金飾,還有出於各種 中國 典故的雕刻,規模要小得多,而且後半部分還在大修。唐門旁邊的透屏(上圖中)已經用玻璃保護起來,顏色特別秀美。之後的本社由本殿、石間、拜殿構成,是東照宮最重要的地方,每年舉行祭典。
阪下門雕刻更“粗獷”一些,裝飾也不覺得浮誇。 ↑日光東照宮 在看阪下門之前,還有容易漏過的打卡重點“眠貓”。雖然現在 日本 民眾對德川家康評價比較漠然甚至偏負面,或者只強調他的軍事才能。但是作為一位領袖,他發展生息的安內政策在以武力說話的時代是一種寶貴的政治智慧。他想要的治世或許不只是統一( 日本 的)天下的意氣風發,更是創造一個繁榮穩定的太平盛世。眠貓所代表的正是這樣一種理想狀態的縮影。已經無鼠可抓可以安眠的貓,貓在睡覺雀在嬉戲的和諧並存,全都是 和平 安寧的生活氣息。不過,這畢竟是一個“打下來”的武家政權,不能貪圖享樂,睡著的貓也是要豎起耳朵保持警惕的。 ↑日光東照宮 阪,就是坡的意思。所謂阪下門,意味著後面就是坡道。這段通往奧宮的坡道實在是又長又陡。好在周圍都是古樹青苔,空氣清新,大概夏天也不至於很熱吧。 ↑日光東照宮 ↑日光東照宮 還可以在古樹的間隙中看一看剛纔參觀過的區域,“均衡配置的神殿群構成了莊嚴的宗教空間”就是這個感覺吧。 ↑日光東照宮 德川家康的人生也並非一蹴而就,像通往奧宮的坡道,漫長且不易。
這裡立了他的遺訓中的第一條——人之一生,如負重遠行,不可急於求成。其後還有:視不自由為常事,則不覺不足。心生貪欲望,應回顧貧困之時。忍耐則能無事長久。視怒如敵。只知勝而不知敗,必害其身。常思己過,莫論人非。不及勝於過之。
作為人質輾轉於豪強門族間寄人籬下的少年時代,鋒芒不及人、不甚得志的成年時光,德川家康一生中的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以隱忍為自己在被限制的環境中走出了一條不平坦的道路。這貫穿了一生的耐性沉穩也與才能一同,成為他能夠位及天下人的“財富”。
沒有織田信長一樣神化的魅力,沒有豐臣秀吉一般驚艷的性格特質,但是更多時候,人生貴在堅持、貴在養精蓄銳的耐心、貴在蟄伏中把握機會的能力。所以不防像家康公一樣,沉下心來。在某種意義上,還是慢慢來比較快。 ↑日光東照宮 最後來到了奧宮,是由拝殿、鑄造門、御寶塔構成的祭神的墓地。
實際上,德川家康最早不是葬在 日光 ,而是在久能山,一年後才移葬在現在的 日光 山。這些安排都是出於德川家康本人的意願。至於其後的原因,則是“心機滿滿”。久能山和 日光 山之間的連線穿過 富士山 ,取 富士山 “不死”的諧音,德川家康企圖通過這樣的方式達到永恆的境界。而且從 富士山 看 日光 位於鬼門的位置,在此建立東照宮,可以控制 富士山 的能量。另則 日光 山位於江戶正北方,家康公的靈魂常駐 日光 山,像 北極 星一般亘古不變地守護德川幕府基業千秋萬代。好一個一箭三雕。 ↑日光東照宮 全銅質的建築,感覺是東照宮最莊嚴的部分。來到這裡的人並不少,但是大家都默契地安靜下來,繞行參觀。
最後想說一下東照宮裡四處分佈的烏龜,著實可愛。 ↑日光東照宮 離開東照宮的時候太陽已經西斜,人也終於少了,這裡厚重大氣的氛圍才越來越清晰。 ↑日光東照宮 記錄一個安靜的角落。 ↑日光東照宮 夕陽中的 日光 山,還有深秋的餘韻。即使沒有那些風水學上的講究,這裡也是絕佳的長眠之地。
初識 日光 的下午, 日本 戰國後期的繁榮和輝煌如眼前濃艷的景色,留下了金光閃閃的記憶。
3.輪王寺日光 山輪王寺。雖然今天看來遠沒有 日光 東照宮耀眼,卻是比東照宮更古老和“本土”的象徵。
佛教與神道教, 日本 宗教重要的兩面旗幟,在各個地方訴說著競爭與共存的故事。 日光 山自然也不例外,輪王寺就是 日光 山佛教信仰的一面。(另一面見後邊的二荒山神社)
輪王寺並非一個寺院,而是 日光 山大大小小佛教建築的泛指,這其中最主要的大概是悠久的三佛堂和具有歷史政治背景的大猷院,兩者並不在一處。通往東照宮的大道上能看到的輪王寺碑,這裡通向三佛堂。 ↑日光山輪王寺 輪王寺的起源是勝道上人在766年建立的四本龍寺,之後幾經易名(滿願寺、光明院),空海等高僧都曾到此,後於1655年更名為輪王寺並保持至今。輪王寺是 日本 天台 宗發祥地之一。
前面說了不少佛教的“歲月靜好”,輪王寺的經歷倒是很可以展現宗派相爭血雨腥風的“世俗”一面。在 日本 戰國時代,輪王寺獲得貴族藤原氏的支持,聲名顯赫、寺產豐富,還有僧兵幾千人,成為集宗教、經濟、軍事為一體的重要政治力量。在混亂的局勢中,輪王寺站隊豐臣秀吉的對手北條氏,加之秀吉謀臣出身禪宗的背景,輪王寺落得“敗者為寇”的下場。住持被斬首、僧人被髮配、僧兵被遣散、佛堂被拆除、土地被沒收……不過亂世歷史總是大起大落,德川氏得勢後,其出身 天台 宗的謀臣天海又使輪王寺重振聲勢,恢復了原本的規模。 ↑日光山輪王寺 ↑日光山輪王寺 正值輪王寺十年修繕工事(十年啊,要碰不上也是挺難的),進門就是各種手腳架的施工現場模樣,人也很多,安寧的宗教氛圍是沒有的。郭沫若題字的“心”字碑倒是出乎意料地出現在眼前。內容書寫了中日友好交流的傳統,因為對此君沒有太多好感,不想多說。 ↑日光山輪王寺 ↑日光山輪王寺 三佛堂是輪王寺正殿,東 日本 最大木造建築,初建於平安時代,現在的佛堂為德川家光時代重建。三佛堂還在維修中,只露出了一小半“真容”。佛堂前樹齡五百年的金剛櫻也不是開花的時節,總體來說,這時尚稱不上美觀。佛堂內部參觀也是跟著隊伍行進一圈,光線不充足於是沒有拍照。雖然工事中多少影響參觀,不過也提供了一些平時難得的機會, 比如 近距離看看佛像。佛像眾多,想說的是三組。其一,前面說到的復興輪王寺的“功臣”——五十三代目住持天海大僧正 慈眼大師像。他是德川幕府最初三代將軍的軍師,享年108歲。這座雕像頭部可以拆卸,內部珍藏著天海的牙,傳說中參拜之後也可高壽,自是非常受人歡迎。其二,所謂“三佛”——千手觀音、阿彌陀佛如來、馬頭觀音。“千手觀音”實際上有40支手,傳說每支手可以實現25個願望,總共就是一千個願望了。而阿彌陀佛如來製造年代不詳,估計已經有1600年曆史。其三,十二支八大佛,保護所出生的干支的本尊。不過為什麼十二生肖卻是八大佛呢?不得而知。相對應的, 日光 特色推銷,在輪王寺就是十二生肖護身符了。
三佛堂外的角落倒是人跡罕至,除開手腳架,有些佛門之地的清凈感覺。 ↑日光山輪王寺 這個不開放的護法天堂大概是寺中最合“眼緣”之處了。 ↑日光山輪王寺 輪王寺還有兩處十分推薦的地方,分別是收藏了開山以來寶物的寶物殿,和傳承江戶時代庭園技術的逍遙園。
寶物殿收集了自 奈良 時代後期開山以來,1250餘年間,與輪王寺有關的藏品,包括 日本 國寶、世界遺產級別的展品。走馬觀花一趟,印象比較深刻的有江戶時代的舞樂圖屏風(很和風的極樂盛世的圖景)、風神和雷神像(神佛分離之後從東照宮向輪王寺移管)、 朝鮮 國王孝宗(應該就是對大明謎之忠誠的那位)的題字(看著平平無奇,實則是世界遺產)、德川幕府歷代將軍畫像(其中還有幾位顏值十分不錯)。
寶物殿隔壁的逍遙園對於我吸引力更大一些,雖然很小,但是很精緻的池泉回游式庭院。逍遙園初建於江戶初期,之後持續改修,現在庭院池子中“小島”東側的石組還殘存著江戶初期的特征。圓內植物眾多,營造出層次分明、別有洞天的景觀。春季的杜鵑、秋季的紅葉,都會成為所謂盛景。已過紅葉期的當下,自然是要遜色一些。好就好在游人也少了,聽得到流水的聲音,看得到映在 水裡 的樹影,這份無需與人分享的小小愉悅當真逍遙。 ↑日光山輪王寺 這份幽靜曾經屬於泊宿於此的明治天皇。 ↑日光山輪王寺 要看青苔也不一定要去苔寺,這一路的 關東 之旅,四處都是青苔的影子。印象中濕冷黏滑令人不悅的植物,原來也是在寂靜中努力生長、有屬於自己的動人光芒。 4.大猷院大猷院是德川幕府三代將軍家光公的靈廟。在建長寺那一Part已經提到過他的父母二代將軍德川秀忠和淺井江。不過據說家光和父母是不睦的。因為家光出生後按照祖父家康的安排交給乳母 春日 局養大,自幼感情生疏,且本人資質並沒有十分出色(可是我第一次“看”家光就是西島秀俊的樣子啊,實在無法接受相貌不出眾的說法)。後來還出現了父母寵愛的弟弟威脅家光地位的局面。最終,在家康的支持下,家光穩固了將軍繼承人的地位。無怪乎他對祖父的崇敬之情尤其深厚。
德川家光本人在歷史上也很重要。結束了將軍和大御所共同治世的二元政治體系,使朝廷公卿和 大名 事實上臣服於幕府統治,鞏固武士集團內部等級。從 鐮倉 幕府開始的武家政權,終於在德川家光的時代達到威望的頂峰,獲得了事實上的絕對統治權。 ↑大猷院 德川家光最初的墓所並不在 日光 ,而是在 東京 都 臺東 區上野的寬永寺。後世根據他要侍奉祖父的遺願建立了大猷院,才將靈廟遷移到這裡。整體來說,大猷院較之東照宮實在是簡樸剋制。按照家康的遺願,不得超過祖父的東照宮(白色和金色的金碧輝煌),大猷院採用了以金色和黑色為特征的厚重而沉穩的風格。
比起隔壁“閃瞎眼”的東照宮,我果然還是更喜歡大猷院的幽玄。 ↑大猷院 第一道門——仁王門,意味著事情的發生和結束、象徵著佛門的世界。門外是牲畜、惡鬼、修羅的世界,門內是人界。 ↑大猷院 仁王門左右分立 “阿形”(張嘴)和 “吽形”(閉嘴)兩尊仁王像,稱為“金剛力士像”。
創作很細緻,手上的“經絡“凸顯。
↑大猷院 進入仁王門之後是一小片開闊的“人界”,御水舍就在眼前,目測水是自山上引下,不知是不是天然水流。 ↑大猷院 之後是二 天門 ,因為安置了二天而得名。比較意外的是,二 天門 是 日光 境內最大的門(說好的不超過爺爺呢)。正面的匾額上書“大猷院”,是108代天皇后水尾上皇的字跡。“大猷院”則是德川家光辭世後,後光明天皇所賜法號。 ↑大猷院 通過了二 天門 ,又開始了斷斷續續爬樓梯的過程。階梯象徵著向上通往天界的道路,一直通往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