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出品】環游英格蘭,倫敦深度游,一人一車自駕英格蘭小環線(更新ing)
很遺憾我時間不夠,在 坎特伯雷 東邊城牆外有一座很重要的修道院——聖奧古斯汀修道院(St Augustine's Abbey),它是 英國 最大的修道院,由奧古斯丁於公元598年創建,至16世紀面積達到最大,但遺憾的是,在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中,1538年修道院大部分被拆毀。1844年開始發掘和保護,被認為是 英國 現有最重要的撒克遜時代的遺跡
坎特伯雷 Tips:
1、公共交通:從 倫敦 聖潘克拉斯站(St Pancras International,STP),乘坐開往Margate方向的列車,到 坎特伯雷 西站(Canterbury West,CBW),車程約1小時。從火車站有公交車前往 坎特伯雷 市中心
2、自駕:從 倫敦 希斯羅機場至 坎特伯雷 ,約150公里,車程1小時40分鐘-2小時。
3、推薦住宿: 坎特伯雷 大教堂旅館(Canterbury Cathedral Lodge)
Day5-完
Day6,最美英東南這一天要從 坎特伯雷 自駕至 多佛爾 城堡,再沿海岸線一直到 布萊頓 ,所以要寫的也很多很多 坎特伯雷大教堂
英國 倫敦 東南小城 坎特伯雷 ,人口不足5萬,卻因其是基督教在 英國 的發源地,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朝聖者。 坎特伯雷 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在 英國 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不僅是全 英國 教會、世界聖公會的主教長,也是 英國 國王加冕儀式的主持人。
英國 從不缺少教堂,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教堂只有兩座—— 倫敦 的威斯敏斯特修道院(西敏寺)和 坎特伯雷 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不同於西敏寺高端大氣的王室範兒, 坎特伯雷 大教堂卻歷經滄桑,帶著濃厚的宗教印記。我並非信徒,游覽時自然更關註的是教堂給這個國家造成的影響。
本圖來自官網 公元597年,奧古斯丁(Augustine,?-604)把基督教帶到了 坎特伯雷 ,在原來羅曼式教堂的基礎上建起 坎特伯雷 大教堂,後來歷任主教都對其進行擴建,9-10世紀時建成類似於 聖彼得 大教堂的 巴西 里卡式風格,1011年 丹麥 人突襲 坎特伯雷 時教堂遭到嚴重毀壞,1067年又被一場大火徹底燒毀;1070年,第一任諾曼大主教蘭佛朗(Lanfranc,1070–1077)主持重建教堂,將唱詩班席位向東大大延伸;1126年主教康萊德(Conrad)又將教堂向東擴建;1160年修建起一座鐘樓。1170年,開創了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二世(Henry II,1133-1189)任命自己的好友托馬斯·貝克特(Thomas Becket,1119-1170)為最高級別的神職領袖,國王想的挺好,希望藉此鎮壓地位逐漸上升的宗教勢力。然而事與願違,當時政教分離,教會權力很大,處處與國王作對。分歧最大時,貝克特一度離開 英國 ,還是 羅馬 教宗出面調停他才回到了 坎特伯雷 。亨利二世想立幼子共治也遭到貝克特的反對,國王就直接找了地位僅次於 坎特伯雷 大主教的 約克 大主教、 倫敦 主教和 索爾茲伯里 主教為其子完成了加冕。一山難容二虎,貝克特也不是省油的燈,立即決定開除三位主教的教籍。亨利二世顏面丟盡拂袖而去,嘴裡嘟囔了一句話“難道就沒有一個人能讓我擺脫這個麻煩的神父嗎?”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國王手下的四個騎士覺得拍馬屁的時候到了,12月29日晚,貝克特正在 西北 耳堂里準備晚禱,四名騎士撲上來亂劍將其刺死。 教堂內的貝克特喋血處 主教喋血教堂還了得?1173年, 羅馬 教宗追封貝克特為殉教聖人,並揚言要對亨利二世處以開除教籍的絕罰,國王的兒子們也趁亂謀反,亨利二世內外交困不得不屈服,1174年他親赴 坎特伯雷 ,赤腳走到貝克特的墓前下跪懺悔,並表示要領導十字軍東征。貝克特的喋血使教堂成為 歐洲 北部最熱門的朝聖之地,可惜同年一把大火又摧毀了教堂的東端,重建時從 法國 諾曼底 卡昂 進口石灰石,風格逐漸過渡到哥特式。 從那時起,包括貝克特在內的聖人、國王等都葬於大教堂的墓穴內。中殿建於1391-1405年,南北耳堂建於1414-1468年,1506年請來 意大利 最優秀的建築師布拉曼特、米開朗琪羅、德拉· 波爾 塔和 卡洛 ·馬泰爾相繼主持設計和施工。1538年,亨利八世推行宗教改革,下令解散隱修院,珍貴聖物及建築石材遭到破壞和偷盜;次年3月教堂重新開放,繼續修建,終於在1626年完成了現在的模樣,西門旁的北塔直到1834年才落成。 教堂主要的建築材料叫“卡恩石(Caen Stone)”,一種來自 法國 北部的石材,後來卡恩石不夠了,改用來自 法國 西部 普瓦捷 (Poitiers)的一種石灰石。教堂最高的哈利鐘樓(Bell Harry Tower)由建築師約翰·沃森(John Wastell)設計,1498年完工,高72米,得名於頂部的大鐘。現在的鐘是由約瑟夫·哈奇(Joseph Hatch)在1625年重新鑄造的。鐘樓內部用了將近50萬塊磚。從外面看鐘樓,西南耳堂上方還有一座小小的尖塔,叫“燭光塔”。或許曾經會點燃蠟燭為前來朝聖的人們指引方向,有點像大海中的 燈塔 。 東南耳堂的建築形式也和教堂其他地方不同,半圓拱的窗戶和牆壁下麵的雕刻連拱都是典型的羅曼式風格。 教堂長約160米,最寬處約47米,中塔樓高達72米,高大而狹長的中廳、高聳的中塔樓和西立面的鐘樓表現了哥特式建築飛拔升騰的氣勢,東立面則表現出雄渾淳厚的諾曼風格,被譽為“神之府第”、“天堂之門”。它的正式全稱是 “ 坎特伯雷 基督座堂和大主教教堂”(Cathedral and Metropolitical Church of Christ at Canterbury),今天還作為 肯特 大學及 坎特伯雷 基督教堂大學舉行畢業典禮的場地之一。
這座龐大的建築物命運多舛,歷經近1500年的滄桑,每年要接待超過120萬名參觀者,沒有政府資助,運營完全靠游客門票和朝聖者的捐贈,維修費用每天高達1.85萬英鎊!但其仍然面臨著“結構性的毀滅”,所以我來到這裡的時候,看到教堂內外都搭起了高高的腳手架,儘管非常影響拍照,但依然可以看出它的雄姿。 教堂門票並不便宜,12.5英鎊,在整個 歐洲 也算是門票較貴的教堂,所以我選擇了住在 坎特伯雷 大教堂旅館,位於 坎特伯雷 大教堂的私人場地內。雖然只預訂了最便宜的副樓(沒有電梯),100英鎊/晚含全套英式早餐,但第二天在早餐廳就能欣賞大教堂的美景。不僅於此,還可以在9點開門前就提前半小時進入教堂,避開了旅游團和大批游客。更重要的是,入住期間可以免費進入教堂。
由於前一天下雨,到 坎特伯雷 也沒來得及逛老城,這一天安排時間就比較緊張。吃完早餐還不到8點半,我就來到大教堂的庭院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修教堂的工人出出進進,教堂側門一直開著,我看門開著就溜了進去,也沒人攔。所以,很幸運,偌大的教堂里只有我一個人慢慢欣賞。 儘管我在 坎特伯雷 沒有見到 中國 游客,但驚喜地發現 坎特伯雷 的旅游地圖和教堂導覽都有中文版本的,看來這座城市希望更多的 中國 游客來此。我掃描了教堂導覽的平面圖: 首先看到的是長54米、高26.4米的中殿(Nave),“Nave”這個詞來自於拉丁語中的“大船(Navis)”,因為屋頂看起來類似於木船的木製支柱。抬頭仰望,一根根立柱拔地而起,氣勢磅礴。在中世紀時期,中殿是朝聖者非正式的聚集地,正式的崇拜在內殿。今天的中殿主要用於節日和夏季周日舉行聖餐崇拜,或舉辦音樂會等。 中殿北側有個聖水盆,是羅徹斯特主教於1639年贈送給教堂的,1643年還曾被清教徒打碎,教堂人員藏起了殘片,風波過後重新修複。在聖水盆的頂部裝飾著4位福音書作者和一些使徒雕像。 中殿盡頭大西窗的彩色玻璃大部分已經有超過800年的歷史,是 英國 最古老的彩色玻璃之一,最著名的是底部那幅製作於1176年的“掘地的亞當(Adam delving)”。很遺憾我去的時候西窗也被腳手架遮擋了,只能隱約看到底部中間的那幅畫。 往東在靠近十字翼的地面上有一個“羅盤玫瑰(The Compass Rose)”,它是 英國 國教(Anglican Communion, 英國 聖公會)的標識,1988年落成。上面的 希腊 文取自《約翰福音》中的一句:真相使你自由(The Truth Make You Free)。 羅盤玫瑰後面網格狀的拱門是1495年加築的,為的是加固兩旁的束柱以承擔 新建 中塔的重量。 哥特復興式的講道壇,由 英國 建築家 喬治 · 博德 利(George Frederick Bodley,1827-1907)於1898年設計,刻畫了與 坎特伯雷 有關的幾位重要聖徒。 走上寬闊的臺階就是十字翼的中心點,也就是哈利鐘樓。抬頭仰望,是西方教堂常見的傘形結構支撐屋頂,中間是金碧輝煌的代表 坎特伯雷 大教堂的白十字藍盾牌徽章。 臺階向東是雕刻精美的唱詩班屏風(The Pulpitum Crossing),大約建於1450年前後,將公眾禮拜的中殿與唱詩班分隔開來。 上面的6位國王雕像到底是誰史料並沒有記載,現代普遍的共識他們分別是(從左至右):亨利五世(Henry V)、理查二世(Richard II)、埃塞爾伯特(Ethelbert,手持大教堂模型)、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亨利四世(Henry IV)和亨利六世(Henry VI)。 坎特伯雷大教堂2:風流國王與主教遺骸作為 英國 基督教的發源地, 坎特伯雷 大教堂吸引了無數朝聖者。基督教分支太複雜,我詳述起來也枯燥無味,還不如八卦點君王和主教爭鬥的故事有意思。基督教新教分出許多教宗,音譯為“安立甘宗”的就是 英國 國教。 坎特伯雷 大教堂就是 英國 國教首席主教—— 坎特伯雷 大主教的所在地。 既然說到 英國 國教,就得八卦一下 英國 歷史上的風流皇帝亨利八世(Henry Ⅷ,1491.06.28-1547.01.28)。1485年,亨利七世(Henry VII,1457.01.28-1509.04.21)在博斯沃思戰役打敗理查三世,隨即稱王即位,入主 英格蘭 、 威爾士 和 愛爾蘭 ,建立了延續118年的都鐸王朝。其 長子 亞瑟·都鐸(Arthur Tudor,1486.09.20-1502.04.02)11歲時就與 西班牙 公主 阿拉貢 的 凱瑟琳 (Catherine)訂婚,1501年結婚,但婚後不久亞瑟就去世了。為了保持與 西班牙 聯姻,亨利七世就把 凱瑟琳 許配給了兒子亨利八世。要說這封建時代的 歐洲 重男輕女得加個“更”字,1509年亨利八世繼位後, 凱瑟琳 數次流產,一名女嬰早夭,三名男嬰夭折。1525年,亨利八世出軌女侍官安妮·博林,以 凱瑟琳 不能生兒子為理由要求離婚。這事兒擱哪個正房也不樂意, 羅馬 教廷更不批准。可畢竟亨利八世是國王,1533年1月正式迎娶安妮, 羅馬 教皇立即宣佈開除其教籍。亨利八世一不做二不休,你不歡迎我,我還不稀罕呢!宣佈 英國 國教脫離 羅馬 教廷,頒佈《至尊法》,規定 英國 國王(就是他自己)是 英國 教會的唯一最高首腦,改稱“ 英國 國教(Anglicanism)”。其首任主教就是 坎特伯雷 大主教,擁有管轄29個主教區的權力。當時的大主教托馬斯·克蘭麥立刻“站隊”(為了活命也得站隊啊),宣佈亨利八世與 凱瑟琳 的婚姻無效,與安妮的婚姻才是合法的。同年9月7日,安妮生下女兒伊麗莎白,就是後來 英國 著名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
亨利八世 從那時起,亨利八世就與 羅馬 天主教廷徹底決裂了,作為大主教的駐地, 坎特伯雷 也成了 英國 的宗教首都。1547年1月28日,亨利八世在懷特霍爾宮去世,與第三任妻子珍·西摩合葬於 溫莎 堡的聖 喬治 教堂。他唯一的合法兒子愛德華六世根據第三部《王位繼承法》,繼承其王位,後來他的女兒瑪麗一世(血腥瑪麗)和伊麗莎白一世(童貞女王)也先後繼位。
終身未婚的伊麗莎白一世
坎特伯雷 Tips:
1、公共交通:從 倫敦 聖潘克拉斯站(St Pancras International,STP),乘坐開往Margate方向的列車,到 坎特伯雷 西站(Canterbury West,CBW),車程約1小時。從火車站有公交車前往 坎特伯雷 市中心
2、自駕:從 倫敦 希斯羅機場至 坎特伯雷 ,約150公里,車程1小時40分鐘-2小時。
3、推薦住宿: 坎特伯雷 大教堂旅館(Canterbury Cathedral Lodge)
Day5-完
Day6,最美英東南這一天要從 坎特伯雷 自駕至 多佛爾 城堡,再沿海岸線一直到 布萊頓 ,所以要寫的也很多很多 坎特伯雷大教堂
英國 倫敦 東南小城 坎特伯雷 ,人口不足5萬,卻因其是基督教在 英國 的發源地,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朝聖者。 坎特伯雷 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在 英國 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不僅是全 英國 教會、世界聖公會的主教長,也是 英國 國王加冕儀式的主持人。
英國 從不缺少教堂,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教堂只有兩座—— 倫敦 的威斯敏斯特修道院(西敏寺)和 坎特伯雷 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不同於西敏寺高端大氣的王室範兒, 坎特伯雷 大教堂卻歷經滄桑,帶著濃厚的宗教印記。我並非信徒,游覽時自然更關註的是教堂給這個國家造成的影響。
本圖來自官網 公元597年,奧古斯丁(Augustine,?-604)把基督教帶到了 坎特伯雷 ,在原來羅曼式教堂的基礎上建起 坎特伯雷 大教堂,後來歷任主教都對其進行擴建,9-10世紀時建成類似於 聖彼得 大教堂的 巴西 里卡式風格,1011年 丹麥 人突襲 坎特伯雷 時教堂遭到嚴重毀壞,1067年又被一場大火徹底燒毀;1070年,第一任諾曼大主教蘭佛朗(Lanfranc,1070–1077)主持重建教堂,將唱詩班席位向東大大延伸;1126年主教康萊德(Conrad)又將教堂向東擴建;1160年修建起一座鐘樓。1170年,開創了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二世(Henry II,1133-1189)任命自己的好友托馬斯·貝克特(Thomas Becket,1119-1170)為最高級別的神職領袖,國王想的挺好,希望藉此鎮壓地位逐漸上升的宗教勢力。然而事與願違,當時政教分離,教會權力很大,處處與國王作對。分歧最大時,貝克特一度離開 英國 ,還是 羅馬 教宗出面調停他才回到了 坎特伯雷 。亨利二世想立幼子共治也遭到貝克特的反對,國王就直接找了地位僅次於 坎特伯雷 大主教的 約克 大主教、 倫敦 主教和 索爾茲伯里 主教為其子完成了加冕。一山難容二虎,貝克特也不是省油的燈,立即決定開除三位主教的教籍。亨利二世顏面丟盡拂袖而去,嘴裡嘟囔了一句話“難道就沒有一個人能讓我擺脫這個麻煩的神父嗎?”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國王手下的四個騎士覺得拍馬屁的時候到了,12月29日晚,貝克特正在 西北 耳堂里準備晚禱,四名騎士撲上來亂劍將其刺死。 教堂內的貝克特喋血處 主教喋血教堂還了得?1173年, 羅馬 教宗追封貝克特為殉教聖人,並揚言要對亨利二世處以開除教籍的絕罰,國王的兒子們也趁亂謀反,亨利二世內外交困不得不屈服,1174年他親赴 坎特伯雷 ,赤腳走到貝克特的墓前下跪懺悔,並表示要領導十字軍東征。貝克特的喋血使教堂成為 歐洲 北部最熱門的朝聖之地,可惜同年一把大火又摧毀了教堂的東端,重建時從 法國 諾曼底 卡昂 進口石灰石,風格逐漸過渡到哥特式。 從那時起,包括貝克特在內的聖人、國王等都葬於大教堂的墓穴內。中殿建於1391-1405年,南北耳堂建於1414-1468年,1506年請來 意大利 最優秀的建築師布拉曼特、米開朗琪羅、德拉· 波爾 塔和 卡洛 ·馬泰爾相繼主持設計和施工。1538年,亨利八世推行宗教改革,下令解散隱修院,珍貴聖物及建築石材遭到破壞和偷盜;次年3月教堂重新開放,繼續修建,終於在1626年完成了現在的模樣,西門旁的北塔直到1834年才落成。 教堂主要的建築材料叫“卡恩石(Caen Stone)”,一種來自 法國 北部的石材,後來卡恩石不夠了,改用來自 法國 西部 普瓦捷 (Poitiers)的一種石灰石。教堂最高的哈利鐘樓(Bell Harry Tower)由建築師約翰·沃森(John Wastell)設計,1498年完工,高72米,得名於頂部的大鐘。現在的鐘是由約瑟夫·哈奇(Joseph Hatch)在1625年重新鑄造的。鐘樓內部用了將近50萬塊磚。從外面看鐘樓,西南耳堂上方還有一座小小的尖塔,叫“燭光塔”。或許曾經會點燃蠟燭為前來朝聖的人們指引方向,有點像大海中的 燈塔 。 東南耳堂的建築形式也和教堂其他地方不同,半圓拱的窗戶和牆壁下麵的雕刻連拱都是典型的羅曼式風格。 教堂長約160米,最寬處約47米,中塔樓高達72米,高大而狹長的中廳、高聳的中塔樓和西立面的鐘樓表現了哥特式建築飛拔升騰的氣勢,東立面則表現出雄渾淳厚的諾曼風格,被譽為“神之府第”、“天堂之門”。它的正式全稱是 “ 坎特伯雷 基督座堂和大主教教堂”(Cathedral and Metropolitical Church of Christ at Canterbury),今天還作為 肯特 大學及 坎特伯雷 基督教堂大學舉行畢業典禮的場地之一。
這座龐大的建築物命運多舛,歷經近1500年的滄桑,每年要接待超過120萬名參觀者,沒有政府資助,運營完全靠游客門票和朝聖者的捐贈,維修費用每天高達1.85萬英鎊!但其仍然面臨著“結構性的毀滅”,所以我來到這裡的時候,看到教堂內外都搭起了高高的腳手架,儘管非常影響拍照,但依然可以看出它的雄姿。 教堂門票並不便宜,12.5英鎊,在整個 歐洲 也算是門票較貴的教堂,所以我選擇了住在 坎特伯雷 大教堂旅館,位於 坎特伯雷 大教堂的私人場地內。雖然只預訂了最便宜的副樓(沒有電梯),100英鎊/晚含全套英式早餐,但第二天在早餐廳就能欣賞大教堂的美景。不僅於此,還可以在9點開門前就提前半小時進入教堂,避開了旅游團和大批游客。更重要的是,入住期間可以免費進入教堂。
由於前一天下雨,到 坎特伯雷 也沒來得及逛老城,這一天安排時間就比較緊張。吃完早餐還不到8點半,我就來到大教堂的庭院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修教堂的工人出出進進,教堂側門一直開著,我看門開著就溜了進去,也沒人攔。所以,很幸運,偌大的教堂里只有我一個人慢慢欣賞。 儘管我在 坎特伯雷 沒有見到 中國 游客,但驚喜地發現 坎特伯雷 的旅游地圖和教堂導覽都有中文版本的,看來這座城市希望更多的 中國 游客來此。我掃描了教堂導覽的平面圖: 首先看到的是長54米、高26.4米的中殿(Nave),“Nave”這個詞來自於拉丁語中的“大船(Navis)”,因為屋頂看起來類似於木船的木製支柱。抬頭仰望,一根根立柱拔地而起,氣勢磅礴。在中世紀時期,中殿是朝聖者非正式的聚集地,正式的崇拜在內殿。今天的中殿主要用於節日和夏季周日舉行聖餐崇拜,或舉辦音樂會等。 中殿北側有個聖水盆,是羅徹斯特主教於1639年贈送給教堂的,1643年還曾被清教徒打碎,教堂人員藏起了殘片,風波過後重新修複。在聖水盆的頂部裝飾著4位福音書作者和一些使徒雕像。 中殿盡頭大西窗的彩色玻璃大部分已經有超過800年的歷史,是 英國 最古老的彩色玻璃之一,最著名的是底部那幅製作於1176年的“掘地的亞當(Adam delving)”。很遺憾我去的時候西窗也被腳手架遮擋了,只能隱約看到底部中間的那幅畫。 往東在靠近十字翼的地面上有一個“羅盤玫瑰(The Compass Rose)”,它是 英國 國教(Anglican Communion, 英國 聖公會)的標識,1988年落成。上面的 希腊 文取自《約翰福音》中的一句:真相使你自由(The Truth Make You Free)。 羅盤玫瑰後面網格狀的拱門是1495年加築的,為的是加固兩旁的束柱以承擔 新建 中塔的重量。 哥特復興式的講道壇,由 英國 建築家 喬治 · 博德 利(George Frederick Bodley,1827-1907)於1898年設計,刻畫了與 坎特伯雷 有關的幾位重要聖徒。 走上寬闊的臺階就是十字翼的中心點,也就是哈利鐘樓。抬頭仰望,是西方教堂常見的傘形結構支撐屋頂,中間是金碧輝煌的代表 坎特伯雷 大教堂的白十字藍盾牌徽章。 臺階向東是雕刻精美的唱詩班屏風(The Pulpitum Crossing),大約建於1450年前後,將公眾禮拜的中殿與唱詩班分隔開來。 上面的6位國王雕像到底是誰史料並沒有記載,現代普遍的共識他們分別是(從左至右):亨利五世(Henry V)、理查二世(Richard II)、埃塞爾伯特(Ethelbert,手持大教堂模型)、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亨利四世(Henry IV)和亨利六世(Henry VI)。 坎特伯雷大教堂2:風流國王與主教遺骸作為 英國 基督教的發源地, 坎特伯雷 大教堂吸引了無數朝聖者。基督教分支太複雜,我詳述起來也枯燥無味,還不如八卦點君王和主教爭鬥的故事有意思。基督教新教分出許多教宗,音譯為“安立甘宗”的就是 英國 國教。 坎特伯雷 大教堂就是 英國 國教首席主教—— 坎特伯雷 大主教的所在地。 既然說到 英國 國教,就得八卦一下 英國 歷史上的風流皇帝亨利八世(Henry Ⅷ,1491.06.28-1547.01.28)。1485年,亨利七世(Henry VII,1457.01.28-1509.04.21)在博斯沃思戰役打敗理查三世,隨即稱王即位,入主 英格蘭 、 威爾士 和 愛爾蘭 ,建立了延續118年的都鐸王朝。其 長子 亞瑟·都鐸(Arthur Tudor,1486.09.20-1502.04.02)11歲時就與 西班牙 公主 阿拉貢 的 凱瑟琳 (Catherine)訂婚,1501年結婚,但婚後不久亞瑟就去世了。為了保持與 西班牙 聯姻,亨利七世就把 凱瑟琳 許配給了兒子亨利八世。要說這封建時代的 歐洲 重男輕女得加個“更”字,1509年亨利八世繼位後, 凱瑟琳 數次流產,一名女嬰早夭,三名男嬰夭折。1525年,亨利八世出軌女侍官安妮·博林,以 凱瑟琳 不能生兒子為理由要求離婚。這事兒擱哪個正房也不樂意, 羅馬 教廷更不批准。可畢竟亨利八世是國王,1533年1月正式迎娶安妮, 羅馬 教皇立即宣佈開除其教籍。亨利八世一不做二不休,你不歡迎我,我還不稀罕呢!宣佈 英國 國教脫離 羅馬 教廷,頒佈《至尊法》,規定 英國 國王(就是他自己)是 英國 教會的唯一最高首腦,改稱“ 英國 國教(Anglicanism)”。其首任主教就是 坎特伯雷 大主教,擁有管轄29個主教區的權力。當時的大主教托馬斯·克蘭麥立刻“站隊”(為了活命也得站隊啊),宣佈亨利八世與 凱瑟琳 的婚姻無效,與安妮的婚姻才是合法的。同年9月7日,安妮生下女兒伊麗莎白,就是後來 英國 著名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
亨利八世 從那時起,亨利八世就與 羅馬 天主教廷徹底決裂了,作為大主教的駐地, 坎特伯雷 也成了 英國 的宗教首都。1547年1月28日,亨利八世在懷特霍爾宮去世,與第三任妻子珍·西摩合葬於 溫莎 堡的聖 喬治 教堂。他唯一的合法兒子愛德華六世根據第三部《王位繼承法》,繼承其王位,後來他的女兒瑪麗一世(血腥瑪麗)和伊麗莎白一世(童貞女王)也先後繼位。
終身未婚的伊麗莎白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