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出品】環游英格蘭,倫敦深度游,一人一車自駕英格蘭小環線(更新ing)
西側南頭第一位是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1869-1948),他出現在這裡很令人意外,因為甘地領導的 印度 民族解放運動是“日不落帝國”最終分崩離析最重要的一張多米諾骨牌,可以說是 大英 的“敵人”。2015年3月甘地雕像落成時,當時的首相卡梅倫還出席了揭幕儀式。 第二位是 南非 總統 納爾遜 ·曼德拉(Nelson Mandela,1918-2013),他領導反對種族隔離運動曾被囚禁長達27年,出獄後 成功 當選 南非 首任黑人總統,被現代 南非 人民尊為國父。 能留名於日不落帝國核心廣場的人物,都是人類歷史上的燦爛星宿。
廣場西側的 英國 最高法院所在的建築建成於1913年,原本是 米德爾塞克斯 市政廳,此前 英國 一直以上議院作為最高終審司法機構,2009年才成立高法。 從國會廣場一直往北,不足1公里的這段路由國會街和白廳街組成,是 英國 政府機構所在地,所以也是在新聞中出鏡率最高的街道。白廳街得名於1698年毀於大火的白廳宮,龐大的宮殿只留下一座建築,至今仍在白廳街上。 克倫威爾 將查理一世推上的斷頭臺就設在這座樓前。 這一條短短的街道,濃縮了 英國 的軍史。第一個經過的路口是查理國王街,裡面是 英國 財政部和外交部。 英國 人對緬懷英雄有著極大的熱情,街道中央分佈著幾尊銅質雕像,堅毅的表情一如既往。這些紀念讓人銘記帝國的光輝,也寄托了對 和平 的渴望。這些雕塑一直都在講述戰爭,但手中沒有武器,只有臉上鮮活的表情。
馬路中間是1919年樹立的 和平 紀念碑,是 英國 國家官方戰爭紀念碑,兩側分別懸掛有三面旗幟,一面是 英國 國旗、皇家空軍軍旗(RAF Ensign)、 英國 商船旗幟(Red Ensign),另一面則是 英國 國旗、皇家海軍軍旗(WhiteEnsign)、皇家海軍後備部隊、輔助艦隻及相關海事部門使用的旗幟(Blue Ensign)。紀念碑側面刻著: Glorious Dead(死的光榮)。每年陣亡將士紀念日(Remembrance Sunday,最接近 11 月 11 日的星期天)都在此舉行悼念活動。這座紀念碑也是國會街與白廳街的交界點。 再往北路西就是 大名 鼎鼎的唐寧街,以1680年代建造它的 喬治 ·唐寧(George Downing,1624-1684)而得名,10號就是 英國 首相官邸。1732年,英王 喬治 二世把這座其貌不揚的三層灰磚樓賜給大臣羅伯特·沃 波爾 (Robert Walpole),沃 波爾 成為 英國 第一任首相後,這幢樓房就成了首相府。後來,人們就以“唐寧街10號”來指代 英國 政府。但自從“911事件”後,這裡就封閉起來不允許經過。雖然門口戒備森嚴,但不少游人都在此拍照,也沒有人來驅逐。 再往前走,馬路中間是2005年樹立的二戰婦女紀念碑(Monument to the Women of World War II),落成時 英國 女王曾親自揭幕。碑身上刻有17套不同工種的制服,象徵著婦女在戰爭期間從事的職業,意為“如此多舛境遇中仍能從容應對”。 再往前是道 格拉斯 ·黑格伯爵(Douglas Haig,1861-1928)騎馬像,他是一戰時的 英國 陸軍元帥,指揮過 法國 西部抗擊德軍的 馬恩 河、 索姆 河等戰役,以簡單粗暴的直接衝鋒戰術著稱,由於漠視士兵生命而獲得了“屠夫”的綽號。 前面馬路東側是第八代 德文 郡公爵斯賓塞·康普頓· 卡文 迪許(Spencer Compton Cavendish,1833-1908),他曾在自由黨、自由聯合主義黨、聯合主義黨這三個政黨任黨首。 公爵正對著的就是皇家騎兵衛隊大樓。大門兩側有威武的皇家騎兵站崗。這座大樓建於1750年,根據已故建築家威廉· 肯特 (William Kent,1685-1748)的設計建造,樓上大鐘的表盤10點的位置有一大塊黑色污漬,據說是為了紀念查理一世被砍頭的時刻。 大樓西側的沙地是皇家騎兵衛隊的閱兵場,其歷史可追溯至1745年。自1660年恢復君主制以來,士兵們就在此保護 英國 皇室。周一至周六每天上午11點(周日上午10點)都有騎兵換崗,下午4點有衛隊檢閱儀式。我走到這裡的時候恰好看到這一儀式,據說這個傳統始於1894年,當時 維多利亞 女王發現軍隊經常在下午喝酒賭博,就下令每天下午檢閱,並且要持續百年。到了1994年,人們已經習慣了這一傳統,就將這一“懲罰”延續下去。 皇家衛隊隸屬於 英國 陸軍,專門為 英國 王室效力的“御林軍”。幾百年來他們的服飾、禮儀延續不變,不僅負擔了 英國 王室 和政 界的警衛任務,也參與了多次戰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在 英國 人眼中,皇家衛隊是 英國 優秀傳統的象徵。在游客眼裡,他們也是白廳街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白廳街最靠北的一座雕像是第二代 劍橋 公爵 喬治 (Prince George, 1819-1904)騎馬像,他是 喬治 三世國王(George III,1738-1820)的親孫子,曾在1856-1895年做了39年陸軍總司令。 看時間不早了,因為提前預訂了 倫敦 塔的門票,匆匆坐地鐵趕往 倫敦 塔 倫敦塔:埋葬了多少冤魂?倫敦 塔
前幾天看到一條新聞: 英國 考古學家在 倫敦 塔挖出了兩具距今500年的屍骸,一具為中年婦女,另一具為7歲的兒童,將幫助人們對 倫敦 塔進行更深一步的歷史研究。
它雖然叫“ 倫敦 塔”,但並不是一座塔,而是一處建築群,矗立於 泰晤士 河畔,看上去像一座城堡。其實它也不是城堡,在歷史上,曾經作為堡壘、軍械庫、鑄幣廠、宮殿、天文臺、國庫、避難所、動物園和監獄。其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最高級別的國家監獄。 作為 倫敦 十大熱門景點之一的 倫敦 塔(Tower of London)始建於公元11世紀80年代,其前身是古 羅馬 皇帝克勞狄烏斯在此修建的 羅馬 城堡。諾曼王朝的首位 英格蘭 國王征服者威廉一世(William I,1028-1087,其中1066-1087年在位)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 英國 國王哈羅德,就派先遣部隊到 倫敦 修建一座城堡,目的是迎接自己入城,任命羅切斯特新主教甘道夫(Gundulf of Rochester,?-1108)負責。最初只建起了被稱為“白塔”的四角塔樓,此後多位國王都加以擴大和改建。 威廉一世 “獅心王”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統治時期,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十字軍東征上。國王不在家,國內不能沒人管,主事的上議院大法官(相當於現在的總理)William de Longchamp(?-1197)擴建了護城河等防禦設施,擴大了一倍的規模。但國王的弟弟約翰(1199-1216)還是篡權上位,在此居住期間他是第一個讓 獅子 等動物住在 塔里 的國王。約翰去世後,其年僅9歲的兒子亨利三世(Henry III,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繼位,由攝政評議會執政,為了防止叛亂,在東、西、北三面修建了護城牆和9座防禦塔,還引入了 泰晤士 河的河水作為護城河。愛德華一世(Edward I,1239年6月17日—1307年7月7日)繼位後,投入大量資金,填平了原來的護城河,建造了一圈新的防禦牆並開挖了新的護城河,形成了今天看到的 英格蘭 最強大的兩圈護城牆的防禦城堡。 城堡擴建後,愛德華一世卻很少住在這裡, 倫敦 塔成了存儲國庫重要文件的保險庫,同時皇家造幣廠的分支機構也設立於此一直到19世紀。
雖然曾經多位國王居住在這裡,但它並不是王宮,從1100年起部分用作監獄,但這也不是最初建造的主要目的。 中國 有句古話“無情最是帝王家”,這話放之四海而皆準, 倫敦 塔漸漸成了王室鬥爭和宮廷陰謀的地方,國王愛德華四世的兩個幼子,亨利六世(Henry VI,1421-1471)、年幼的愛德華五世(Edward V,1470-1483)和他弟弟,亨利八世的兩個王后也都先後被囚禁在這裡並秘密處死,瑪麗一世(Mary I,1516-1558)在這裡處死了“九日女王”簡·格雷(Jane Grey,1537-1554),還囚禁了妹妹伊麗莎白。幾乎沒人能從戒備森嚴的城堡里逃出去,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談 倫敦 塔色變。 查理二世復辟後, 倫敦 塔成了軍械署辦公地,1845年抽乾護城河的河水,淤泥中就發現過人類的屍骸。19世紀下半葉的 維多利亞 女王時期,造幣廠和軍械署陸續搬走,請來沙爾文(Anthony Salvin,1799-1881)為首的建築家和一些考古學家整修 倫敦 塔,恢覆成了中世紀時的模樣開始對外開放。但好景不長,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再次被用於關押和處決罪犯。希特勒的“接班人”魯道夫·赫斯就曾被關押於此。
今天的 倫敦 塔內早已不再有不見天日的囚犯,每天迎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整片建築群共有23座塔樓,如果細細游覽大約需要2-3小時。
來自官網的導覽圖和現場導覽圖 我到 倫敦 塔的時候距離關門還有約1小時,入口處的工作人員還友好地向我確認,跟我說還有1小時就關閉了問我要不要進。畢竟我已經提前在網上預訂了門票,想既然來了就別折騰到第二天了,換了票,從城堡西南角走進了 倫敦 塔。 接連穿過中塔(Middle Tower)、石橋和拜 弗德 塔(Byward Tower)。按照導覽的路線,應該是先上城牆,但別錯過了塔樓下方的“叛徒門(Traitors’Gate)”。
廣場西側的 英國 最高法院所在的建築建成於1913年,原本是 米德爾塞克斯 市政廳,此前 英國 一直以上議院作為最高終審司法機構,2009年才成立高法。 從國會廣場一直往北,不足1公里的這段路由國會街和白廳街組成,是 英國 政府機構所在地,所以也是在新聞中出鏡率最高的街道。白廳街得名於1698年毀於大火的白廳宮,龐大的宮殿只留下一座建築,至今仍在白廳街上。 克倫威爾 將查理一世推上的斷頭臺就設在這座樓前。 這一條短短的街道,濃縮了 英國 的軍史。第一個經過的路口是查理國王街,裡面是 英國 財政部和外交部。 英國 人對緬懷英雄有著極大的熱情,街道中央分佈著幾尊銅質雕像,堅毅的表情一如既往。這些紀念讓人銘記帝國的光輝,也寄托了對 和平 的渴望。這些雕塑一直都在講述戰爭,但手中沒有武器,只有臉上鮮活的表情。
馬路中間是1919年樹立的 和平 紀念碑,是 英國 國家官方戰爭紀念碑,兩側分別懸掛有三面旗幟,一面是 英國 國旗、皇家空軍軍旗(RAF Ensign)、 英國 商船旗幟(Red Ensign),另一面則是 英國 國旗、皇家海軍軍旗(WhiteEnsign)、皇家海軍後備部隊、輔助艦隻及相關海事部門使用的旗幟(Blue Ensign)。紀念碑側面刻著: Glorious Dead(死的光榮)。每年陣亡將士紀念日(Remembrance Sunday,最接近 11 月 11 日的星期天)都在此舉行悼念活動。這座紀念碑也是國會街與白廳街的交界點。 再往北路西就是 大名 鼎鼎的唐寧街,以1680年代建造它的 喬治 ·唐寧(George Downing,1624-1684)而得名,10號就是 英國 首相官邸。1732年,英王 喬治 二世把這座其貌不揚的三層灰磚樓賜給大臣羅伯特·沃 波爾 (Robert Walpole),沃 波爾 成為 英國 第一任首相後,這幢樓房就成了首相府。後來,人們就以“唐寧街10號”來指代 英國 政府。但自從“911事件”後,這裡就封閉起來不允許經過。雖然門口戒備森嚴,但不少游人都在此拍照,也沒有人來驅逐。 再往前走,馬路中間是2005年樹立的二戰婦女紀念碑(Monument to the Women of World War II),落成時 英國 女王曾親自揭幕。碑身上刻有17套不同工種的制服,象徵著婦女在戰爭期間從事的職業,意為“如此多舛境遇中仍能從容應對”。 再往前是道 格拉斯 ·黑格伯爵(Douglas Haig,1861-1928)騎馬像,他是一戰時的 英國 陸軍元帥,指揮過 法國 西部抗擊德軍的 馬恩 河、 索姆 河等戰役,以簡單粗暴的直接衝鋒戰術著稱,由於漠視士兵生命而獲得了“屠夫”的綽號。 前面馬路東側是第八代 德文 郡公爵斯賓塞·康普頓· 卡文 迪許(Spencer Compton Cavendish,1833-1908),他曾在自由黨、自由聯合主義黨、聯合主義黨這三個政黨任黨首。 公爵正對著的就是皇家騎兵衛隊大樓。大門兩側有威武的皇家騎兵站崗。這座大樓建於1750年,根據已故建築家威廉· 肯特 (William Kent,1685-1748)的設計建造,樓上大鐘的表盤10點的位置有一大塊黑色污漬,據說是為了紀念查理一世被砍頭的時刻。 大樓西側的沙地是皇家騎兵衛隊的閱兵場,其歷史可追溯至1745年。自1660年恢復君主制以來,士兵們就在此保護 英國 皇室。周一至周六每天上午11點(周日上午10點)都有騎兵換崗,下午4點有衛隊檢閱儀式。我走到這裡的時候恰好看到這一儀式,據說這個傳統始於1894年,當時 維多利亞 女王發現軍隊經常在下午喝酒賭博,就下令每天下午檢閱,並且要持續百年。到了1994年,人們已經習慣了這一傳統,就將這一“懲罰”延續下去。 皇家衛隊隸屬於 英國 陸軍,專門為 英國 王室效力的“御林軍”。幾百年來他們的服飾、禮儀延續不變,不僅負擔了 英國 王室 和政 界的警衛任務,也參與了多次戰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在 英國 人眼中,皇家衛隊是 英國 優秀傳統的象徵。在游客眼裡,他們也是白廳街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白廳街最靠北的一座雕像是第二代 劍橋 公爵 喬治 (Prince George, 1819-1904)騎馬像,他是 喬治 三世國王(George III,1738-1820)的親孫子,曾在1856-1895年做了39年陸軍總司令。 看時間不早了,因為提前預訂了 倫敦 塔的門票,匆匆坐地鐵趕往 倫敦 塔 倫敦塔:埋葬了多少冤魂?倫敦 塔
前幾天看到一條新聞: 英國 考古學家在 倫敦 塔挖出了兩具距今500年的屍骸,一具為中年婦女,另一具為7歲的兒童,將幫助人們對 倫敦 塔進行更深一步的歷史研究。
它雖然叫“ 倫敦 塔”,但並不是一座塔,而是一處建築群,矗立於 泰晤士 河畔,看上去像一座城堡。其實它也不是城堡,在歷史上,曾經作為堡壘、軍械庫、鑄幣廠、宮殿、天文臺、國庫、避難所、動物園和監獄。其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最高級別的國家監獄。 作為 倫敦 十大熱門景點之一的 倫敦 塔(Tower of London)始建於公元11世紀80年代,其前身是古 羅馬 皇帝克勞狄烏斯在此修建的 羅馬 城堡。諾曼王朝的首位 英格蘭 國王征服者威廉一世(William I,1028-1087,其中1066-1087年在位)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 英國 國王哈羅德,就派先遣部隊到 倫敦 修建一座城堡,目的是迎接自己入城,任命羅切斯特新主教甘道夫(Gundulf of Rochester,?-1108)負責。最初只建起了被稱為“白塔”的四角塔樓,此後多位國王都加以擴大和改建。 威廉一世 “獅心王”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統治時期,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十字軍東征上。國王不在家,國內不能沒人管,主事的上議院大法官(相當於現在的總理)William de Longchamp(?-1197)擴建了護城河等防禦設施,擴大了一倍的規模。但國王的弟弟約翰(1199-1216)還是篡權上位,在此居住期間他是第一個讓 獅子 等動物住在 塔里 的國王。約翰去世後,其年僅9歲的兒子亨利三世(Henry III,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繼位,由攝政評議會執政,為了防止叛亂,在東、西、北三面修建了護城牆和9座防禦塔,還引入了 泰晤士 河的河水作為護城河。愛德華一世(Edward I,1239年6月17日—1307年7月7日)繼位後,投入大量資金,填平了原來的護城河,建造了一圈新的防禦牆並開挖了新的護城河,形成了今天看到的 英格蘭 最強大的兩圈護城牆的防禦城堡。 城堡擴建後,愛德華一世卻很少住在這裡, 倫敦 塔成了存儲國庫重要文件的保險庫,同時皇家造幣廠的分支機構也設立於此一直到19世紀。
雖然曾經多位國王居住在這裡,但它並不是王宮,從1100年起部分用作監獄,但這也不是最初建造的主要目的。 中國 有句古話“無情最是帝王家”,這話放之四海而皆準, 倫敦 塔漸漸成了王室鬥爭和宮廷陰謀的地方,國王愛德華四世的兩個幼子,亨利六世(Henry VI,1421-1471)、年幼的愛德華五世(Edward V,1470-1483)和他弟弟,亨利八世的兩個王后也都先後被囚禁在這裡並秘密處死,瑪麗一世(Mary I,1516-1558)在這裡處死了“九日女王”簡·格雷(Jane Grey,1537-1554),還囚禁了妹妹伊麗莎白。幾乎沒人能從戒備森嚴的城堡里逃出去,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談 倫敦 塔色變。 查理二世復辟後, 倫敦 塔成了軍械署辦公地,1845年抽乾護城河的河水,淤泥中就發現過人類的屍骸。19世紀下半葉的 維多利亞 女王時期,造幣廠和軍械署陸續搬走,請來沙爾文(Anthony Salvin,1799-1881)為首的建築家和一些考古學家整修 倫敦 塔,恢覆成了中世紀時的模樣開始對外開放。但好景不長,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再次被用於關押和處決罪犯。希特勒的“接班人”魯道夫·赫斯就曾被關押於此。
今天的 倫敦 塔內早已不再有不見天日的囚犯,每天迎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整片建築群共有23座塔樓,如果細細游覽大約需要2-3小時。
來自官網的導覽圖和現場導覽圖 我到 倫敦 塔的時候距離關門還有約1小時,入口處的工作人員還友好地向我確認,跟我說還有1小時就關閉了問我要不要進。畢竟我已經提前在網上預訂了門票,想既然來了就別折騰到第二天了,換了票,從城堡西南角走進了 倫敦 塔。 接連穿過中塔(Middle Tower)、石橋和拜 弗德 塔(Byward Tower)。按照導覽的路線,應該是先上城牆,但別錯過了塔樓下方的“叛徒門(Traitors’G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