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光下的冰雪奇境——冬季俄羅斯極地之行(二刷戰鬥民族,海量美圖+詳細攻略,附鮮為人知的追光基地)
涅夫斯基修道院內的墓地總共有4塊,除了等下要探訪的兩塊名人墓地外,聖三一教堂東面還有一塊尼古拉斯基墓地和一塊範圍較小的無名墓地。 兩塊墓地埋葬的是19世紀到20世紀的戰士、指揮員,還有一些當地的顯赫人物,因此墓碑的造型也相對簡單一些。
從修道院倒回到進門口的小路,路兩邊的院牆後就是此行的目的地 聖彼得堡 名人墓地。名人墓地只是它們的統稱,它們真正的名字分別是右側的 季赫溫 墓地和左側的拉扎列夫墓地。
季赫溫 墓地設立於1823年,走的是文藝範,裡面埋葬的都是文學家、音樂家、畫家等文藝巨匠。 19世紀上半葉, 季赫溫 墓地幾近飽和,於是修道院又在對面開闢了一塊新的墓地,那就是拉扎列夫墓地,不少科學家、建築師長眠於此。 季赫溫 和拉扎列夫兩個墓園是需要門票的,聯票400盧布。說實話有點小貴,要知道埃米爾塔日博物館門票才600盧布,而且更大更壯觀的 莫斯科 新聖女公墓更是免費開放。但當我拿到票,看到上面寫著的英文“The State Museum Of City Sculpture”後,又稍稍有點釋懷了。 兩個墓園的規模都不及莫新聖女公墓那般宏大,尤其是拉扎列夫墓地,占地更小,墓碑密密麻麻地一座挨著一座,但墓碑的造型仍然獨具創意和觀賞性。買票後工作人員將票根連同兩個墓園的介紹資料給到我,資料只有俄文,我借助谷歌翻譯大致瀏覽一下,發現 季赫溫 墓地認識的人稍稍多一些,於是就先往右側進去。 先來一個大家都認識的,柴可夫斯基之墓。老柴的生 平和 作品無需我多加介紹了,《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以及三大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等等,都是世界音樂史上無法忽略的名字。柴可夫斯基的墓碑造型就是他的真人半身像,一前一後圍繞著兩個天使,使這位音樂大師看上去並不那麼孤單。 墓園裡的斯 特拉 文斯基為Feodor Ignatievich Stravinsky(1843-1902),男低音歌唱家。而伊戈爾·菲德洛維奇·斯 特拉 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則是他的兒子,美籍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兩者的中文譯名重名。 作曲家 亞歷山大 • 謝爾 蓋耶維奇•達爾戈梅日斯基,在結識格林卡後才決定投身音樂。早些年的作品反響平平,直至根據 亞歷山大 • 普希金 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歌劇《美人魚》上演後才聲名鵲起。墓碑造型是他年輕時的模樣,設計十分別緻。 演員 科米 薩爾日芙斯卡婭(不要問我怎麼拼出來的),曾參演過高爾基、契訶夫等作品。常年的雨水沖刷在她臉上留下類似淚痕的痕跡。
演員及戲劇教育家 尤里 • 尤里 耶夫,有意思的是他倚靠的矮柱上還雕刻有一對情侶。 演員尼古拉•切爾卡索夫,同時也是一位喜劇大師。 俄國許多名人都不止是局限於某一領域,譬如說出生在 聖彼得堡 的作曲家 亞歷山大 •鮑羅丁,他同時也是一位化學家。墓碑上除了有他本人的半身雕塑外,還記錄有他的生卒年份和音樂作品。 藝術評論家斯塔索夫墓,他的美學觀點受19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主張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和對 西歐 藝術的盲目崇拜。 費奧多爾•米哈 伊洛 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國鼎鼎 大名 的作家,我在學生時代就已經久仰他的 大名 並拜讀過《罪與罰》、《窮人》等作品了。早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參加反農奴制活動,1849年因此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罪與罰》、《 卡拉馬 佐夫兄弟》等長篇小說正是於這一時期寫就,作品多以揭露當時社會及資產階級複雜且矛盾的關係。 季赫溫 墓地里的其他墓碑。因為缺乏英文導覽,加上網上能搜集到的資料少之又少,很多設計造型考究的墓碑我都無法找到其主人的相關資料,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 被掛在十字架上的男子骨瘦如柴,不知道他背後有著哪些悲壯的故事。 哥們的動作有點銷魂…… 如果說 季赫溫 墓地是藝術家公墓,那麼對面的拉扎列夫墓地就是工科名人的歸宿,著名的科學家 羅蒙諾索夫 、 普希金 夫人,以及在 聖彼得堡 設計出眾多優秀建築的建築師沃羅尼欣、羅西等都葬在這裡。 拉扎列夫墓地比 季赫溫 墓地更小,墓碑密度更大。遺憾的是,與後者相比,這裡同樣缺乏中英資料,白瞎了這麼多雕刻精美的墓碑了。 俄羅斯 英語普及率低,尤其是小眾景點的就更加低了。
從修道院倒回到進門口的小路,路兩邊的院牆後就是此行的目的地 聖彼得堡 名人墓地。名人墓地只是它們的統稱,它們真正的名字分別是右側的 季赫溫 墓地和左側的拉扎列夫墓地。
季赫溫 墓地設立於1823年,走的是文藝範,裡面埋葬的都是文學家、音樂家、畫家等文藝巨匠。 19世紀上半葉, 季赫溫 墓地幾近飽和,於是修道院又在對面開闢了一塊新的墓地,那就是拉扎列夫墓地,不少科學家、建築師長眠於此。 季赫溫 和拉扎列夫兩個墓園是需要門票的,聯票400盧布。說實話有點小貴,要知道埃米爾塔日博物館門票才600盧布,而且更大更壯觀的 莫斯科 新聖女公墓更是免費開放。但當我拿到票,看到上面寫著的英文“The State Museum Of City Sculpture”後,又稍稍有點釋懷了。 兩個墓園的規模都不及莫新聖女公墓那般宏大,尤其是拉扎列夫墓地,占地更小,墓碑密密麻麻地一座挨著一座,但墓碑的造型仍然獨具創意和觀賞性。買票後工作人員將票根連同兩個墓園的介紹資料給到我,資料只有俄文,我借助谷歌翻譯大致瀏覽一下,發現 季赫溫 墓地認識的人稍稍多一些,於是就先往右側進去。 先來一個大家都認識的,柴可夫斯基之墓。老柴的生 平和 作品無需我多加介紹了,《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以及三大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等等,都是世界音樂史上無法忽略的名字。柴可夫斯基的墓碑造型就是他的真人半身像,一前一後圍繞著兩個天使,使這位音樂大師看上去並不那麼孤單。 墓園裡的斯 特拉 文斯基為Feodor Ignatievich Stravinsky(1843-1902),男低音歌唱家。而伊戈爾·菲德洛維奇·斯 特拉 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則是他的兒子,美籍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兩者的中文譯名重名。 作曲家 亞歷山大 • 謝爾 蓋耶維奇•達爾戈梅日斯基,在結識格林卡後才決定投身音樂。早些年的作品反響平平,直至根據 亞歷山大 • 普希金 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歌劇《美人魚》上演後才聲名鵲起。墓碑造型是他年輕時的模樣,設計十分別緻。 演員 科米 薩爾日芙斯卡婭(不要問我怎麼拼出來的),曾參演過高爾基、契訶夫等作品。常年的雨水沖刷在她臉上留下類似淚痕的痕跡。
演員及戲劇教育家 尤里 • 尤里 耶夫,有意思的是他倚靠的矮柱上還雕刻有一對情侶。 演員尼古拉•切爾卡索夫,同時也是一位喜劇大師。 俄國許多名人都不止是局限於某一領域,譬如說出生在 聖彼得堡 的作曲家 亞歷山大 •鮑羅丁,他同時也是一位化學家。墓碑上除了有他本人的半身雕塑外,還記錄有他的生卒年份和音樂作品。 藝術評論家斯塔索夫墓,他的美學觀點受19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主張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和對 西歐 藝術的盲目崇拜。 費奧多爾•米哈 伊洛 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國鼎鼎 大名 的作家,我在學生時代就已經久仰他的 大名 並拜讀過《罪與罰》、《窮人》等作品了。早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參加反農奴制活動,1849年因此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罪與罰》、《 卡拉馬 佐夫兄弟》等長篇小說正是於這一時期寫就,作品多以揭露當時社會及資產階級複雜且矛盾的關係。 季赫溫 墓地里的其他墓碑。因為缺乏英文導覽,加上網上能搜集到的資料少之又少,很多設計造型考究的墓碑我都無法找到其主人的相關資料,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 被掛在十字架上的男子骨瘦如柴,不知道他背後有著哪些悲壯的故事。 哥們的動作有點銷魂…… 如果說 季赫溫 墓地是藝術家公墓,那麼對面的拉扎列夫墓地就是工科名人的歸宿,著名的科學家 羅蒙諾索夫 、 普希金 夫人,以及在 聖彼得堡 設計出眾多優秀建築的建築師沃羅尼欣、羅西等都葬在這裡。 拉扎列夫墓地比 季赫溫 墓地更小,墓碑密度更大。遺憾的是,與後者相比,這裡同樣缺乏中英資料,白瞎了這麼多雕刻精美的墓碑了。 俄羅斯 英語普及率低,尤其是小眾景點的就更加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