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光下的冰雪奇境——冬季俄羅斯極地之行(二刷戰鬥民族,海量美圖+詳細攻略,附鮮為人知的追光基地)
司機把我們放在了小鎮的舊城區里,然後帶著我們徒步到北冰洋海邊。可能是為了補償昨天看不到極光的遺憾,今天的天氣好到爆表,眼前的一切都沐浴在金黃色的晨光中。 捷里小鎮的舊區。因為傳統漁業的衰退,捷裡人口從原本的近萬人銳減至如今不到800人。小鎮被劃分為舊區和新區兩部分,如今舊區部分幾乎沒有居民,留下很多上個世紀的破舊歪倒的木屋。 沉浸在極地晨光中的舊城,很有電影中的末日感。 路上遇到的十字架,背景是荒廢了的房屋,但在陽光的包圍下卻少了幾分蕭瑟感。 打上泰坦尼克號名號的漁船。 太陽始終在地平線上方徘徊,營造出非常帶感的色彩搭配。 雪地,擱淺的廢棄漁船,加上末日感的過渡色做背景,這大概是捷里現狀最好的圖片詮釋了。 拐過一個彎, 再翻過一個小雪坡,北冰洋的陸緣海巴倫支海赫然出現在我們眼前。遠處的天空從橙色過渡到橙黃,再過渡到淺藍、湛藍,倒影著天空的海水也成了夢幻的漸變色,海浪從遠及近地翻滾著,最後化成海邊的一圈圈漣漪。面對眼前的美景,原本頂著風雪和低溫徒步過來的疲倦瞬間一掃而空。 由於北大西洋暖流的原因,捷里別爾卡和 摩爾曼斯克 一樣,都是 北極 圈內的不凍港,巴倫支 海南 部的這片流域也成為了北冰洋內唯一終年不結冰的海域。換上長焦捕捉到遠處色彩繽紛的房屋以及海面上流動著的水霧,眼前的一切像仙境也像畫。
我們所有人面對著這陸地盡頭的海都默然不語,都在翻箱倒櫃尋思著溢美之詞。兩年前我曾把對湖泊最高的贊美獻給了 貝加爾湖 ,但此刻我已被冬日的巴倫支海深深迷倒。 特殊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也使捷里成了從事冰雪運動和觀賞極光 新興 熱門地點,上圖的連排紅色度假屋就是舊城的唯一住宿。 緊挨著度假屋是游客中心,同時也是捷里舊城僅有的一家餐廳,度假屋沒有廚房,意味一日三餐基本都要在這裡解決,否則只能到10公裡外的 新城 找其他餐廳和超市。 房間正對著北冰洋,打開窗就能看到大海和極光,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但這次我怕進出公路被風雪阻斷影響原本緊湊的行程,就沒有選擇在這裡預定住宿了。北冰洋和雪山,還有廢棄的船舶做前景,論地景來說,平心而論,這應該 摩爾曼斯克 地區最好的極光觀賞地點了。 門前的雪人。 又路遇一個萌物。 最令妹紙們少女心爆棚的莫過於海邊這座用木頭搭建的鞦韆。在北冰洋前盪鞦韆,又是一個可以制霸朋友圈的高逼格場景。 身後雪山下的居民樓,遠遠看去很有遺世獨立的感覺。
在外頭獃了一段時間,手和腳都冷得幾乎僵硬了,我查了下溫度,零下23度,刷新了我到過的最冷的地方的極限。這時司機招呼我們回游客中心點餐,剛好可以讓我喝杯熱茶回回血。雖然說游客中心同時也是餐廳,但食材的選擇並不多,尤其是海鮮,我本以為靠近海邊海鮮的種類應該很豐富,但菜單上除了魚、蝦、魷魚,再就是需要預定的帝王蟹,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而且住在捷里雖然說風景一絕,但吃飯是個問題,基本只能在這餐廳里解決,人多的時候限量限時供應是常有的事。我們點好餐後,被告知需要等待下一批食材運到後才能開始烹調,這時司機提出在等食材的間隙先帶我們去找廢棄的船隻。
捷里的 新城 和舊城之間有橋梁連接著,而廢棄船隻其實散落在鎮的四處,路上和海上都有,可能因為天氣好的緣故,感覺遠沒有想象中蕭殺衰敗。 司機在一處船隻比較集中的對岸停下來。有些船隻雖然廢棄了,但整體還是比較完整,有些則在歲月和海水的沖刷下,只剩下大概的構造。 捷里的漁業歷史背景以及極地的氣候所衍生出來的蕭瑟氣息,讓這裡成為奧斯卡提名外語片《利維坦》的取景地,雖然此時我們眼下的捷里因為好天氣而與荒涼等詞搭不上邊。
曾經支撐這座小鎮經濟的漁船就這樣靜靜地躺在北冰洋寒冷的海水中,一個物件的丟棄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過去,多少還是令人感覺唏噓。 返回游客中心,吃過午飯後我又到海邊溜達。晴天下巴倫支海的美,無論是超廣角還是長焦,都能經受得住考驗,而且不斷變換著它的顏色和姿態,令人百看不厭。
我們所有人面對著這陸地盡頭的海都默然不語,都在翻箱倒櫃尋思著溢美之詞。兩年前我曾把對湖泊最高的贊美獻給了 貝加爾湖 ,但此刻我已被冬日的巴倫支海深深迷倒。 特殊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也使捷里成了從事冰雪運動和觀賞極光 新興 熱門地點,上圖的連排紅色度假屋就是舊城的唯一住宿。 緊挨著度假屋是游客中心,同時也是捷里舊城僅有的一家餐廳,度假屋沒有廚房,意味一日三餐基本都要在這裡解決,否則只能到10公裡外的 新城 找其他餐廳和超市。 房間正對著北冰洋,打開窗就能看到大海和極光,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但這次我怕進出公路被風雪阻斷影響原本緊湊的行程,就沒有選擇在這裡預定住宿了。北冰洋和雪山,還有廢棄的船舶做前景,論地景來說,平心而論,這應該 摩爾曼斯克 地區最好的極光觀賞地點了。 門前的雪人。 又路遇一個萌物。 最令妹紙們少女心爆棚的莫過於海邊這座用木頭搭建的鞦韆。在北冰洋前盪鞦韆,又是一個可以制霸朋友圈的高逼格場景。 身後雪山下的居民樓,遠遠看去很有遺世獨立的感覺。
在外頭獃了一段時間,手和腳都冷得幾乎僵硬了,我查了下溫度,零下23度,刷新了我到過的最冷的地方的極限。這時司機招呼我們回游客中心點餐,剛好可以讓我喝杯熱茶回回血。雖然說游客中心同時也是餐廳,但食材的選擇並不多,尤其是海鮮,我本以為靠近海邊海鮮的種類應該很豐富,但菜單上除了魚、蝦、魷魚,再就是需要預定的帝王蟹,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而且住在捷里雖然說風景一絕,但吃飯是個問題,基本只能在這餐廳里解決,人多的時候限量限時供應是常有的事。我們點好餐後,被告知需要等待下一批食材運到後才能開始烹調,這時司機提出在等食材的間隙先帶我們去找廢棄的船隻。
捷里的 新城 和舊城之間有橋梁連接著,而廢棄船隻其實散落在鎮的四處,路上和海上都有,可能因為天氣好的緣故,感覺遠沒有想象中蕭殺衰敗。 司機在一處船隻比較集中的對岸停下來。有些船隻雖然廢棄了,但整體還是比較完整,有些則在歲月和海水的沖刷下,只剩下大概的構造。 捷里的漁業歷史背景以及極地的氣候所衍生出來的蕭瑟氣息,讓這裡成為奧斯卡提名外語片《利維坦》的取景地,雖然此時我們眼下的捷里因為好天氣而與荒涼等詞搭不上邊。
曾經支撐這座小鎮經濟的漁船就這樣靜靜地躺在北冰洋寒冷的海水中,一個物件的丟棄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過去,多少還是令人感覺唏噓。 返回游客中心,吃過午飯後我又到海邊溜達。晴天下巴倫支海的美,無論是超廣角還是長焦,都能經受得住考驗,而且不斷變換著它的顏色和姿態,令人百看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