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獅城——五天四夜玩轉新加坡





當然這個也是有技巧的,因為玻璃圍欄的設計其實很不方便擺放相機。所以,最好就是選一個豎欄桿與玻璃圍欄的交點,多一個支撐位,更利於相機的穩定。當然,如果你有一個超大的廣角,拍出來的效果會更好。下麵這張照片,我是用12mm超廣角曝光5秒拍攝的, 新加坡 的夜色確實令人為之著迷。

其實也不能叫擎天樹燈光秀,因為我坐電梯從金沙空中花園下來的時候,也排隊等候了好一會兒。所以當我重新來到濱海灣花園的時候,燈光秀已經結束了。散場後的巨樹叢林沒什麼人,正好適合我架三腳架拍攝擎天樹的夜景。




牛車水就是 新加坡 唐人街,“牛車水”這個聽起來頗為古怪的名字,是因為在以前沒有自來水的時候,許多商船停泊在直落亞逸灣,然後到唐人街附近安詳山的水井取水。當年在唐人街,經常可以看到牛車運水情景,於是這裡便被稱為牛車水。
1819年 英國 人萊佛士登陸 新加坡 之後,把不同族裔劃分在了不同的聚居區,其中華裔被分配到 新加坡 河西南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唐人街一帶。
廣義上的唐人街包括牛車水(Kreta Ayer)、直落亞逸(Telok Ayer)、丹戎巴葛(Tanjong Pagar)、武吉巴梳(Bukit Pasoh)。其中 福建 人和客家人分別聚居在Telok Ayer St的南、北, 潮州 人則居住在靠近萊佛士坊的Phillip St,至於廣府人的聚集地Smith St、Pagoda St、Mosque St,如今是 新加坡 官方所說的狹義上的唐人街,即牛車水,旅游局還在這裡建造了一座牌坊。

新加坡 是一個多種族、多文化的國家,所以 新加坡 唐人街也不是華人的專屬領域。從早期開始,就有部分 印度 人和穆斯林和 中國 人混居在一起。
位於牛車水的詹美回教堂,也叫珠烈清真寺,建於1826年,是牛車水最早的回教堂之一,如今被列為國家古跡。這座由 印度 泰米爾回教徒建造的淡綠色的回教堂,建築混搭了南 印度 風格和新古典主意風格。所以儘管這裡是有新月標誌的清真寺,卻是和 中國 國內的清真寺又或者位於甘榜格南的 蘇丹 回教堂,看起來有很大差別。因為我來到的時候並非對外開放的時間,所以我也就沒有入內參觀了。


在詹美回教堂不遠處,還有另一處國家古跡,這就是 新加坡 歷史最悠久的 印度 教廟宇—— 馬裡 安曼 興都廟。寺廟建於1827年,裡面供奉著 馬裡 安曼 女神——她在 印度 教中是一位驅逐疾病與瘟疫的女神。建於上世紀30年代的寺廟大門是典型的南 印度 風格,華麗的門塔上雕刻著色彩艷麗的 印度 教諸神、動物和人物。




如今, 馬裡 安曼 興都廟最著名的是每年10月或11月舉行的蹈火節,在蹈火儀式上,教徒會相繼赤腳踏過用火燒得通紅的火炭,以考驗他們的虔誠。進入寺廟內,需要脫鞋。





馬裡 安曼 興都廟對面,有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子,叫莫罕默 阿裡 巷。這裡藏著一幅去年才完成的壁畫,描繪是從前牛車水的場景,人物表情也很生動。壁畫的作者,是在 新加坡 小有名氣的華人壁畫家——葉耀宗。




牛車水有一條鄧波街,從這裡可以看到曾經的網紅、攝影愛好者的聚集地,現在已禁止入內拍照的大樓——珍珠坊。這條街的英文是“Temple St”,意譯過來似乎該叫廟街才對。 福建 人把這條街俗稱為“戲院後街”,這是因為當年著名的戲院——梨春園就坐落在隔壁的史密斯街上。這裡也是當年的風月之地,因為不少光顧牛車水一帶的尋芳客,也同時是梨春園的常客。




隔壁的史密斯街,現在被改建成為了牛車水美食街,兩旁的傳統店屋變成各式餐館,從川渝火鍋到 北京 鴨,從手抓羊肉到辣椒蟹,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