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獅城——五天四夜玩轉新加坡



從植物園出來,已經快中午一點了,下午我的行程安排是政府大廈一帶。具體來說,就是從觀音堂佛祖廟走到國家美術館。查了一下Google地圖,距離觀音堂佛祖廟最近的地鐵站是梧槽(Rochor)站,從植物園正好可以坐地鐵藍線過去。梧槽地鐵站來源於附近的梧槽河,這個聽起來怪怪的“梧槽”,在馬來文的意思其實“利用柱子插地為界以泊舟”的意思。
出了地鐵站,大中午的正值飯點,但周邊似乎找不到什麼網友攻略或者美食推薦里介紹的店,於是我就直接進去了旁邊一個叫Broadway的食閣。看到這家叫 興化 樓的炒米粉檔口人氣挺旺,於是我也買了一份作為午餐。



觀音堂佛祖廟,也叫四馬路觀音堂,這是因為廟前的Waterloo St也被叫做小坡四馬路。寺廟於1884年,1895年曾有過一次重修,現在所見到的建築是在上世紀80年代擴建的。
觀音堂佛祖廟是 新加坡 香火最旺、簽文最靈驗的地方之一,所以每天來此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觀音堂主殿內的主神像是十八手觀音聖像,據說這座觀音聖像,每十年就要重新鍍金一次。當我想把這座觀音像拍下來的時候,卻發現殿內有禁止拍照的標識。


令我頗感意外的是,與觀音堂佛祖廟比鄰而居的是一座興都廟,不少華人在拜完了旁邊的觀音堂後,還會順便來這裡給 印度 神上幾隻香。要知道, 印度 廟是不燒香的,所以 印度 廟的神職人員只好在廟門前擺上香爐,供華人燒香。當然,從這點也能夠看得出,不同的信仰在 新加坡 是如此的和諧。








在Waterloo St和Middle Rd的交界處,有一座黃色的小教堂——中馬路教堂。在1894年至1930年間,這裡曾是現在位於小 印度 的甘榜加卡衛理教堂的所在地。

位於Waterloo St南端的聖伯多祿聖 保祿 堂,是一座 羅馬 天主教教堂,興建於1869年到1870年。這座教堂用它悠久的歷史見證了 新加坡 華人天主教團體的發展,同時也作為許多 歐洲 傳教士在前往 中國 傳教之前學習中文的一個中心。



聖伯多祿即 聖彼得 ,原名西門彼得,十二使徒之一。原來是靠捕魚為生的漁民,後來跟從了耶穌基督,在耶穌基督升天五旬節降下聖靈後,開始廣傳福音。後來,他被 羅馬 皇帝尼祿迫害而在 羅馬 殉道,死前彼得自己要求倒釘十字架。

聖 保祿 亦稱為使徒保羅,他是一名猶太人,早期他曾參加過對基督教徒的迫害,但後來歸化成為一名基督徒,他一生中至少進行了三次漫長的宣教之旅,足跡遍至小亞細亞、 希腊 、 意大利 各地,在外邦人中建立了許多教會,在基督教早期發展中具有巨大的影響力。

善牧主教座堂於1847年建成,至今已有170年的歷史,是 新加坡 最古老的天主教堂,也是天主教 新加坡 總教區的主教座堂,於1973年被列為國家古跡。



位於善牧主教座堂對面的贊美廣場,曾經是天主教聖嬰女修院及宿舍古德威爾屋,目前也是國家古跡之一。
天主教聖嬰女修院始建於1855年,現存的哥特式建築建於1903年,作為附屬建築的古德威爾屋同樣建於19世紀中葉。修道院的正裡面是一座五層高的尖頂,兩側有飛扶壁。圓柱和走廊上有648個柱頭,每個柱頭都有熱帶植物和鳥類的形象。



贊美廣場對面的萊佛士城,門前有一個紅人的雕塑,作者是 中國 當代藝術家陳文令。這座雕塑是《紅色記憶》中的其中一個,這組雕塑在國內外好幾個城市都能看到,例如在 北京 五道口購物中心就有一個坐姿的紅人,也是陳文令的作品。

旁邊的萊佛士酒店,建於1886年,創始人是 亞美尼亞 裔的薛克茲兄弟,目前是 新加坡 最頂級的酒店之一,亦是國家古跡之一。此外, 新加坡 著名的雞尾酒 新加坡 司令,最初也是誕生在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