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獅城——五天四夜玩轉新加坡







甘榜格南的中心,就是 蘇丹 回教堂。這座是 新加坡 最大最壯觀的回教堂,最初是由 柔佛 蘇丹 東姑胡先在1824年所建造的,由萊佛士爵士通過 英國 東 印度 公司撥款出資,教堂的地點就在 柔佛 蘇丹 在甘榜格南的居所旁邊。
到了20世紀初,由於阿拉伯區發展迅速,原來的回教堂顯得太小。於是在1924年,也就是老回教堂建成一百周年之際,對回教堂進行了擴建併在四年後完工。新的回教堂擁有兩個巨大的金色圓頂和四個宣禮塔,在1975年列為 新加坡 國家古跡。








蘇丹 回教堂旁邊,是馬來傳統文化館。這座建築的前身是19世紀初 柔佛 蘇丹 的舊皇宮,後來在1897年被收為國有,如今作為馬來傳統文化館,並被列為國家古跡。館內展示 新加坡 馬來族群的起源、歷史及文化,還有他們在國家建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因為時間關係,我就沒有入內參觀了。


蘇丹 回教堂的另外一側。是阿拉伯街。街道兩邊有很多特色商店,出售的商品大多是伊斯蘭風情的布匹、飾品,包括地毯、燈飾和水煙等,精美的阿拉伯手工藝品隨處可見。這些佈置得五顏六色的店鋪,讓我感覺自己一下子回到了 土耳其 。



接下來我要去小 印度 ,小 印度 與甘榜格南這兩個街區之間的距離不遠,走路過去即可,途中會路過一座漂亮的新哥特式教堂——露德聖母堂。
位於梧槽河邊上的露德聖母堂興建於1888年,是 新加坡 第一座由泰米爾人所建的天主教堂,服務周邊社區信奉天主教的 印度 族裔。這座教堂的設計,模仿了 法國 南部波河沿岸城市 盧爾德 的同名教堂。


這座被列為 新加坡 國家古跡的建築物先後經過了幾次翻修,例如在1958年至1959年間,修複了二戰期間破碎的十五扇彩色玻璃窗。如今這座教堂為不同種族和語言的天主教徒服務,然而 印度 族裔對這座教堂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宗教儀式仍以泰米爾語和英語進行。


午餐的地點是結霜橋叻沙,位置在梧槽河邊組屋樓下,一個叫做伙食街的熟食中心裡的。雖然店面很不起眼,卻已經開店有五十年的歷史,至今堅持使用炭火熬煮湯底,可謂是懷舊中的經典。儘管這家店位置有點偏,但不影響慕名而來的食客,經常都要排很長的隊。因為我來的時候比較早,所以不用排隊,當我吃完離開的時候,等候的隊伍已經有將近二十個人了。




梧漕河以西的區域,基本就可以算是小 印度 了。1819年,萊佛士爵士登陸 新加坡 ,隨行的隊伍中有很多 印度 裔的助手和士兵,他們是 新加坡 的土地上第一批的 印度 移民。後來,越來越多的 印度 人移民到 新加坡 ,這個 新加坡 印度 族群的聚集地也越來越具有規模,就仿佛是一個 印度 的縮影。
在小 印度 的主要街道Serangoon Rd上,掛滿了燈籠,每到晚上就會張燈結彩。如果適逢 印度 歷7月第一天的屠妖節,整個小 印度 更會沉浸在一片燈海之中。

Serangoon Rd上有一座著名的維拉瑪卡裡雅曼興都廟,建於1855年,供奉的是 印度 教三大主神之一濕婆的妻子——主掌生死的迦梨女神。興都廟的彩繪門樓屬於典型的南 印度 風格,雕刻在門樓上的 印度 教諸神耀人眼目,至於寺廟的外牆則被塗成紅白相間的顏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