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公元前三千年的沙與海,迪拜——現代文明的沙漠奇跡
兩個黃金項圈
考古學家在寶藏中發現了許多壓花的 小金 箔,經過分類和修複後,發現這些金箔很明顯是護身符,它們被穿在粗線上,形成兩個類似衣領的項圈。 金色神像 鷹頭荷魯斯項鏈 往生之船
圖坦卡蒙御座,第十八王朝,圖坦卡蒙王時期(前1333—前1323)
木材,金片,銀,玻璃和次貴重寶石,高102cm,寬54cm,深60cm,入館編號62028,帝王谷,圖坦卡蒙墓
這張華麗的御座可追溯至圖坦卡蒙王時期的早期。御座是木製的,椅背上是一幅華麗的浮雕像,可以明顯看出浮雕仍受到阿瑪爾納藝術風格的影響。御座上王名圈裡的王名仍是圖坦卡頓,這個名字與阿吞神有關。法老放鬆自然地坐在御座上,雙腳放在帶墊子的腳凳上。他面前是王后安克赫森帕頓,在古 埃及 恢復崇拜阿蒙神後,她的名字改為安克赫森納蒙。兩人的形象由彩色玻璃、次貴重寶石和銀精心鑲嵌而成。在藍色的假髮套上,兩人都戴有高高的王冠,胸前戴有一個大項圈。法老穿著百褶短裙,腰帶垂於前方;王后身穿百褶輕薄長裙,年輕的軀體隱約可見。安克赫森帕頓正將香脂(裝在杯子里)塗在丈夫肩上,一副親昵的樣子,這明顯受到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埃赫那吞時期的影響。圖像的上方是一輪金色的太陽,太陽向法老和王后放出一道道光芒,賦予他們生命。御座的其他地方雕有複雜的圖案,鑲嵌有註重顏色搭配的裝飾,例如御座的扶手上裝飾有帶翅膀的眼鏡蛇,保護著它們面前法老的王名圈。 左邊的扶手上刻畫的是他的名字 圖坦卡蒙御座下麵的腳踏板,腳踏板上畫有敵人。當圖坦卡蒙坐下時,腳放在蓋有毯子的腳蹬上,踩著他的敵人。
少年圖坦卡蒙雕像,雕像重度美顏。
圖坦卡蒙(英語:Tutankhamun, 埃及 語:twt-ˤnḫ-ı͗mn,IPA: [təwaːt ʕaːnəx ʔaˈmaːn])(前1341-前1323)是古 埃及 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的一位法老(在位時期大約是公元前1332年—前1323年)。他原來的名字叫“圖坦卡頓”,意思是“阿頓的形象”,後改為圖坦卡蒙,意思是“阿蒙的形象”,這也說明瞭他的信仰從崇拜阿頓神轉向崇拜阿蒙神。
父親阿肯那頓曾經進行過一次宗教改革,樹立阿頓為主神,削減寺廟,減少崇拜的神,甚至逐漸走向一神教,以削弱傳統宗教祭司勢力。圖坦卡蒙即位3年後(前1331年),在多神教傳統宗教祭司的慫恿下,也可能是實際掌權者復辟,重新樹立阿蒙神,恢復寺廟,並把首都遷回底比斯。
圖坦卡蒙為現代人熟知是因為他位在帝王谷的墳墓在三千年的時間內從未被盜,直到1922年才被 英國 人 霍華德 ·卡特發現,挖掘出近五千件珍貴陪葬品,震驚了西方世界。由於有幾個最早進入墳墓的人早死,被媒體大肆渲染成“法老的詛咒”,圖坦卡蒙的名字在西方更為家喻戶曉。對於這種“詛咒”,有一解釋是陵墓長期密封,滋生了不少細菌,致使最初進入的人員感染疾病至死。
根據近期研究,圖坦卡蒙死時年僅18歲,他的陵墓尚未準備完善。由於事發突然,墓中的陪葬品有許多疑似自某位女性死者的陵墓中置入。其大臣瑪雅也為圖坦卡蒙的陵墓里添加了一個巫沙布提俑。
帶有祭壇的阿努比斯神雕像
第十八王朝,圖坦卡蒙王時期(前1333—前1323)
祭壇是粉刷和塗了焦油的木材,上面有金片、銀、石英和黑曜石裝飾,總高118cm,總長270cm,寬52cm,入館編號61444,帝王谷,圖坦卡蒙墓
在圖坦卡蒙墓的珍寶室里,出土了這尊彩繪木製的阿努比斯神雕像,阿努比斯神是亡靈的守護神,它的化身是一隻胡狼。發現該雕像時,雕像身上覆蓋著一層亞麻布,頸項上還圍有一條圍巾、一層極薄的布料和一個花環。阿努比斯神是用塗了焦油的木材製成的;一些部位以金製成——耳朵內部,眼睛周圍和眉毛,以及頸項上的飾帶;胡狼的爪子則由銀製成。這隻動物看起來非常緊張和警惕,因為它負有保護年輕法老的墓穴的職責。胡狼長長的尾巴下垂著,身下是一個小小的祭壇,祭壇是古 埃及 傳統樣式:上窄下寬的壇壁令人想起聖地的入口。壇壁上飾有連續和重覆的伊西斯女神的符號“提耶特”和傑德柱圖案,具有明確的法術-宗教含義。在祭壇內部找到了一些護身符、兩杯石膏和八條經過加工的胸帶。祭壇固定在像滑車的兩條杠上,這應該是將雕像運往墳墓時使用的。
香水瓶
第十八王朝,圖坦卡蒙王時期(前1333—前1323)
雪花石膏,象牙,金,高70.5cm,寬36cm,深18.5cm,入館編號62114,帝王谷,圖坦卡蒙墓
圖坦卡蒙的墓葬品當中包括幾件由雪花石膏製成的傑作,其象徵意義遠大於實用性。這個香水瓶就是其中之一,是在保護法老棺槨的聖器中發現的。這個器皿被雕刻成蓮花和紙莎草圖案,是上下 埃及 統一的象徵,兩種植物分別握在兩名男性手中,他們是尼羅河神的化身。兩人戴著被梳成蓮花和紙莎草的樣子的假髮,身形豐滿,胸部下垂,肚子突出,這象徵著尼羅河的灌溉所帶來的富庶和生命。在蓮花和紙莎草上方聳立的兩條眼鏡蛇分別戴有下 埃及 和上 埃及 的王冠,這也是 埃及 南北方統一 和平 衡的象徵。香水瓶的蓋子沒有被保存下來,但從邊緣的裝飾仍然可見,是一隻展開翅膀的禿鷹。瓶的底座上刻有兩隻鷹的圖案,它們正在保護圖坦卡蒙的王名圈。瓶上繪有法老的名字,同時還有他年輕的妻子安克赫森納蒙的名字,她很可能是埃赫那吞的女兒。
盛放內臟罐(卡諾匹斯罐)的雪花石膏箱(卡諾匹斯箱)
第十八王朝,圖坦卡蒙王時期(前1333—前1323)
雪花石膏,總高85.5cm,底座每條邊寬54cm,入館編號60687,帝王谷,圖坦卡蒙墓
在圖坦卡蒙墓珍寶室一個帶有天蓋的華麗貼金木櫃內,放置著盛放內臟罐的雪花石膏箱。箱子與傳統的內臟罐有明顯不同,由珍貴的雪花石膏製成,雪花石膏是在哈特努伯採石場中採掘的。它的外形是一座神廟,外壁上窄下寬。在四條棱上雕刻有四位保護死者的女神,她們所說的祝福的話則以象形文字刻在每一面外壁的中央。箱子放在貼金木製滑車上,底座貼有金片而且雕有傑德柱和“提耶特”圖案,這是歐西裡斯神和伊西斯女神的象徵。箱子內裝有4個罐子,每個罐子的蓋子都是圖坦卡蒙的頭像,罐子里都放有一個小小的鑲嵌有玻璃的金棺。金棺里盛放著法老的內臟,內臟塗以防腐香料而且用上佳的麻布包裹。圖坦卡蒙的頭像雕刻得極為精緻細膩,在白色的雪花石膏上,法老栩栩如生的面容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上。
卡諾匹斯罐(Canopic jar,另作卡諾皮克罐、卡諾波罐)是古 埃及 人製作木乃伊時用作保存內臟,以供來世使用的器具。它們一般是以石灰石製作,或者是陶器的製成品。自古王國時期起直至古 埃及 後期 (Late Period of ancient Egypt),古 埃及 人一直使用卡諾匹斯罐,到了托勒密王朝時期,內臟只是簡單地包裹,與屍體一起擺放。
每個罈子分別保存了人體器官中的胃、腸、肺和肝。
埃及 人視心臟為靈魂之所居,也是智慧之源和記憶之所存,因此心臟會留在身體中,而非放進卡諾匹斯罐里。古 埃及 人相信死後心臟會與代表瑪亞特(Ma'at,真實、真理)的羽毛一同放在天秤上,並由阿努比斯所量度。如果生前作惡,比羽毛重的心臟就會喂給阿米特。 置放雪花石膏箱的聖龕,在鍍金木箱的華蓋上有聖蛇頭頂太陽環繞的華蓋,代表著輪迴,華蓋由四根立柱支撐,用來保護聖龕。底部坐落在一副木橇上,為了方便將聖龕運進棺槨中,如同卡諾匹斯箱的四柱一樣,木箱的四面各刻畫有一位保護死者的女神,四周刻滿了祝福的象形文字。
古 埃及 人對死亡和死後世界有著特別的認識。他們認為,人體是體內靈魂——“卡”的容器,而在人死之時,“卡”將離開人體,因此“卡”常被稱作“生命力”。人在世時,“卡”由人體食物攝入得以維持,而在人死後,“卡”也必須得到供養。這種供養通常是以食物供品的形式,因為人們認為“卡”還能夠從食物中汲取精華。
除“卡”之外,每個人還擁有另一種靈魂——“巴”,對應著每個人獨一無二的靈性。與“卡”不同,“巴”在人死後留在人體中。在古 埃及 喪葬儀式中,人們試圖“釋放”屍體中的“巴”,使其能夠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並最終與“卡”重新結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靈魂“阿赫”。不過,對屍體的保存也很重要,因為人們相信在每天夜晚,“巴”將回到屍體中以迎接新生,以便在清晨重新成為“阿赫”。因此在人死後,身體必須被保留,以保證靈魂擁有自己的居所,屍體防腐術和木乃伊由此應運而生。有一本古書記載了一段對人死後復生的描述:“你的肉體將會活過來,你的骨頭會把你的身體支撐起來,你身體的各部分器官都將重新為你組合在一起。”
圖坦卡蒙展廳還有一個精品展室,在那裡面禁止拍,買了拍照票都不行,在裡面展出了圖坦卡蒙的面具和各種精美的金飾陪葬品。在這個精品展廳的門口站立了兩個黑色法老像,它們頭戴金冠,手持金色權杖和金錘,身披金色項圈,衣著金裙金履。這兩個真人大小的法老像代表了圖坦卡蒙的靈魂,守護著圖坦卡蒙的陵墓,象徵著死後卡和巴結合成完成的“阿赫”進行重生。
在有些年代,(古 埃及 人)認為靈魂是由5個部分組成,有時認為是7個,但一般來說都認為是9個。以下就是這9個部分:
除了人類靈魂的組成外,人類身體還涉及“Ha—Haw—”作為身體各部分總結的綜合
Ib(心臟)是 埃及 人認為的靈魂中極其重要的部分。人們相信這部分是由孩子母親的心髒的血滴形成。在古 埃及 神話中,心臟是通往來世的鑰匙。
Sheut/Shuyet(影子)一直存在。古 埃及 人相信影子概括了一個人的象徵。
Ren(名字)是靈魂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的名字是在出生時被給予的,而 埃及 人相信只要說出這個名字來,它就會一直活下去。
Bâ(個性品質)繼續靈魂的探索,古 埃及 人相信Bâ是使得一個人與眾不同的一切原因。
Ka(至關重要的生機)在古 埃及 人看來Ka是靈魂 中非 常重要的概念,用以區分活人和死人的區別。
Khat(身體)Khat被古 埃及 人當做物理上的身體,是人死後連接靈魂和塵世間生命的紐帶。
Akh(不朽的自我)古 埃及 人認為Akh是由永遠不朽的自我本質轉變而來,它讓Ba和Ka,即個性品質和生機之間神奇地聚合在一起。
Sahu(審判者)Sahu是Akh(不朽的自我)存在的形式,它是一個靈體,會像鬼魂一樣進入人體或是在夢中出現。一旦這個人被奧西裡斯(古 埃及 神話中的冥王)“證實” 並被認為是值得永遠存在的時候,這時Sahu就區別於所有其他形式的靈魂。
Sechem(Akh不朽的自我的另一種形式)允許掌控因果循環。被看做人至關重要的能量,它可以控制周圍環境和人一生的結局。
不僅如此,古 埃及 人還認為人性中還有八個分度:
“Ren“即名字,正確的銘記住人的名字,這部分的靈魂便會永遠存在。
“Sejem”逝者的能量、氣場和光。
“Aj”在生命的輪迴中是“Ka” 和 “Ba”即生機和個性品質二者的聯合。
“Ba”使得一個人變成該有的樣子,同樣適用於無生命的東西,它是和西方靈魂概念最相近的地方。
“Ka”生命的力量,由食物提供直至死亡。
“Sheut 或叫Shuyet”人的影子,由一個完全的黑色人形所代表。
“Seju”是指人的遺體。
“Jat”人的肉體部分。 參觀完圖坦卡蒙展廳後,我們到達了一個雕像展廳,連門口都擺放了巨大的 石柱 。 石棺
孟圖霍特普二世雕像
彩繪砂岩,高138cm,入館編號36195,德爾巴赫里,孟圖霍特普二世紀念碑,第十一王朝,孟圖霍特普二世時期(前2065—前2014)
在古 埃及 經歷了第一中間期的危機和分裂之後,孟圖霍特普二世 成功 地重新統一了 埃及 ,讓整個 埃及 重新歸於底比斯王朝的統治之下。他位於德爾巴赫里的龐大墓葬群已經變成廢墟,1900年, 霍華德 ·卡特意外地發現了王室紀念碑的入口,從中出土了這尊厚實的雕像。色彩鮮明的雕像表現了一位極具權力的法老的形象:他身穿白色長袍,頭戴下 埃及 的紅色王冠,這兩樣是王權的象徵;柱狀鬍鬚、交叉的雙臂以及褐色的肌膚則是陰間之神歐西裡斯神的象徵——孟圖霍特普二世在死後被認為是歐西裡斯神的化身。因此這位法老既是人間的統治者也是陰間的統治者。這尊雕像在出土時身上覆有亞麻布,它體現的不是優雅,而是結實和強壯,以展現這位法老的強大和健壯。 法老面部的線條十分硬朗,與整尊雕像的風格相符,他的嘴唇厚實平直,耳朵非常大,露於王冠之外。但極為生動的眼睛淡化了表情的僵硬,工匠在白色的眼眶中繪上了黑色的瞳孔。
握成拳頭的手被塗成黑色,與露出前胸的白色服裝形成鮮明反差,這種長袍是法老在節日時經常穿的,但是在正統雕像中比較罕見。交叉的雙臂令人想起石棺中木乃伊所擺的姿勢,這通常表示死者是歐西裡斯神的化身。
法老的雙腿和雙腳大而厚實,這是罕見的,而且完全不追求真實,就好像是剛在砂岩上粗略鑿出來的一樣。方形、實心的王座進一步讓整尊雕像顯得堅實厚重。
曼圖霍特普二世(Nebhotepre Mentuhotep II ,又譯門圖荷太普二世或孟圖霍特普二世;前2046年-前1995年)是 埃及 第十一王朝法老,他是前任法老因提夫三世與妃嬪伊雅哈(Iah)所生的兒子。他自己的妻子是“國王的母親”(king's mother)——泰姆(Tem)。其他的妻子有他的姊妹尼斐魯二世(Neferu II)和另外五個女子(其中有幾位可能是努比亞人),都與他一起被埋葬在他的陵墓里。他只有一個兒子,就是繼任的曼圖霍特普三世。
曼圖霍特普二世在位時曾多次改名,反映出當時可能曾經發生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他登基時的名字為“尼布赫帕特拉”(Nebhepetre),是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40—前1786年)的首位君主。在《 都靈 王表》里記載他在位51年。
曼圖霍特普二世在位第14年,在 埃及 發生了一場起義。這場起義可能與南部第十王朝的赫拉克利奧坡里支持者相關,但現時我們所知道的甚少。不過,我們知道他是古 埃及 自第六王朝之後第一位重新統一古 埃及 的君主:他結束了第一中間期,只是我們不知道這件事發生在何時。南部的努比亞是在第一中間期時取得獨立地位,而曼圖霍特普二世因是因為對統一南方的計劃發號司令而知名。除此以外,還有證據指曼圖霍特普二世曾向 巴勒斯坦 用兵。他把國家重新組織,委派一位維齊爾掌管國家的行政。
曼圖霍特普二世死後,被埋在一個大的墓室里,這個墓室是他在生時指令在戴爾巴哈里興建的。在上 埃及 多個地方都有曼圖霍特普二世所興建的神廟及小教堂。
曼圖霍特普二世一直都被視為一位半神半人的領袖。這種觀點使古 埃及 統治者的地位從此永遠的轉變。
斯尼布侏儒雕像群
第五王朝末—第六王朝初(前24世紀—前23世紀)
彩繪石灰岩 高34cm 寬22.5cm 入館編號51280 吉薩 ,斯尼布墓
這尊雕像是在由石灰岩建造的一間小內殿中出土的,雕像刻畫了斯尼布侏儒一家。根據雕像上象形文字的記載,斯尼布是王室戲裝保管的負責人,還是主持法老胡夫和傑德夫拉的祭祀儀式的牧師。斯尼布盤腿坐在長凳上,身旁是他的女祭司妻子,妻子伸出胳膊摟著他,這個舉動表明妻子十分愛護和體貼這位身材畸形的丈夫。為了掩蓋他畸形的體態,在雕刻時,工匠選擇了盤腿而坐的形象,而且將頭部雕刻得比較大。這個選擇是非常完美的,因為這樣可以把整個家庭置於一個理想的四方形中,一雙兒女占據了斯尼布雙腿的位置。赤身裸體的孩子將食指高舉至口部,這是嬰兒的典型動作。父親是整個作品的核心,他畸形的體態促使工匠以獨特的方式尋求作品的整體和諧。得益於工匠的精湛技藝,這尊雕像傳遞出了安寧的氛圍,妻子嘴角的微微笑意似乎讓斯尼布的畸形顯得不那麼難堪。 下麵兩個小孩一男一女,做嬰兒吮指狀。
拉胡泰普(Rahotep)和奈費爾特的雙人雕像
第四王朝,斯奈夫魯王時期(前2575—前2551)
彩繪石灰岩 高121cm和122cm 總目錄號3—4 美杜姆,拉胡泰普石室墳墓
1871年,奧古斯特· 馬裡 埃特在美杜姆發掘了拉胡泰普和奈費爾特共葬的墳墓(該墳墓是美杜姆最大的石室墳墓之一),從中出土了拉胡泰普和奈費爾特的雙人雕像,從雕像上仍可以感受到兩人的愛情以及相契的靈魂。拉胡泰普和奈費爾特坐在兩把簡單的帶有高椅背的椅子上,椅子上方刻有兩人的名字和身份,強調兩人屬於王室。膚色為棕褐色的男子身穿短裙;皮膚白皙的女子身穿白色長裙,能隱約看見裡衣的肩帶,一隻手露於長裙外。兩人的雙腿雕刻得較為僵硬,上半身的刻畫則更為細膩:兩人戴著不同的項鏈。頭部是藝術家和觀察家最為關註的地方。拉胡泰普梳著短髮,蓄有短髭;奈費爾特的線條更為飽滿,戴著假髮套和華麗的花冠,劉海在花冠下隱約可見。眼睛是這座雙人雕像的關鍵:兩人的眼睛由不透明的石英和天然水晶鑲嵌而成,目光深邃有神,充分展現了一位不知名的宮廷藝術家的才能。
(游客太多,本來是夫妻雙人像,我只拍到了奈費爾特單人,下麵補張網圖,摘自西爾維婭· 埃諾 迪的《偉大的博物館: 開羅 埃及 博物館》)
拉胡泰普(Rahotep)王子是斯尼夫魯王的兒子。
斯尼夫魯( 希腊 人稱之為索利斯"Soris")是 埃及 第四王朝的創建者。現今對他的統治時期有著多種不同的估計,如《 牛津 古 埃及 歷史》認為其統治期大約在公元前2613年-公元前2589年之間,長約24年;而魯爾夫·克 勞斯 和斯塔德曼則分別認為其統治期長為30年和48年。他至少修建了三座著名的金字塔——分別是位於代赫舒爾的曲折金字塔、紅金字塔和位於梅朵姆的梅朵姆金字塔。斯尼夫魯時期,金字塔的建造結構發生了重大的改革,最終導致了被視為 埃及 古王國輝煌壯麗頂峰象徵以及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胡夫金字塔的產生。
1871年,第一個進入他們墓室的人被嚇得驚慌失措,還以為死去的墓穴主人在瞪著眼睛盯著他看——雕像內嵌了石英的水晶眼睛在閃閃發亮。這些模仿人物原型的雕像,是充當他們靈魂的居所:萬一支撐木乃伊的屍體損毀了,雕像就是收容所。
書吏像
第五王朝前期(前25世紀中期)
彩繪石灰岩 高51cm 入館編號30272 薩 卡拉
在古 埃及 ,書吏是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職業,因能夠書寫,所以是整個國家官僚機器運轉的重要組成元素。因此可以理解的是,書吏經常與其他行政、軍事和神職的職務相聯繫, 埃及 領導階層的成員驕傲地給自己冠以“書吏”的頭銜,並經常選擇以書寫的姿態製作雕像。書吏像從胡夫王時期開始出現,一直延續於整個古 埃及 歷史,直至末朝時期。書吏像基本上都是同樣的形態,只在細微處有差別:男子盤腿而坐,膝上展開用以書寫的紙莎草捲。這尊固定於黑色底座上方的雕像表現的是一位不知名的書吏休息和思考的一刻。雕像最引人註目的是他微紅的面容:一雙大眼睛顯得十分突出,眼睛用銅線鑲邊,以模仿眼線。中分的黑色假髮在肩膀上形成扇形,與身體其他部分形成鮮明的顏色對比,身體上有一些白色的部位(短裙和紙莎草捲)以及一個大項圈(曾經是彩色的)。
蘇美在講解時拿出了一張200鎊的鈔票,這是埃鎊的最大面額,紙幣上面印的就是“書吏像”。
胡夫小型雕像
第四王朝,胡夫王時期(前2551—前2528)
象牙雕刻,高7.5cm,入館編號36143,阿拜多斯
這尊小小的雕像竟是世界上最雄偉陵墓的主人——赫赫有名的胡夫法老存世的唯一形象,這一定令人感到不可思議。這尊雕像是 英國 人皮特裡於20世紀初在阿拜多斯的歐西裡斯神廟附近出土的。歐西裡斯神是陰間的最高統治者,在阿拜多斯,無論是統治者還是平民,都特別崇敬歐西裡斯神。胡夫坐在椅背較低的王座上,頭戴下 埃及 王冠,右手緊握權力的象徵——神鞭,左手則放在壓有百褶的短裙上。皮特裡首先發掘了雕像的軀幹,數星期後才找到雕像的頭部。其臉部的刻畫極具特點,與刻畫其他法老的方式相距甚遠,小眼睛,塌鼻子和寬嘴巴也許是這位法老真實面容的寫照。從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描述開始,這位法老殘酷和邪惡的名聲流傳至今。在王座前方的王名框里刻有他多個名字中的一個,可能正是通過這一點辨認出了這尊雕像的身份。
哈夫拉雕像
第四王朝,哈夫拉王時期(前2520—前2494)
閃綠岩,高168cm,入館編號10062, 吉薩 ,哈夫拉河穀神廟
這尊坐像毫無疑問是古 埃及 早期雕塑藝術風格的典範之作。哈夫拉是修建 吉薩 第二大墓葬群(包括獅身人面像)的法老,他端坐在寶座上。寶座側面飾有 獅子 浮雕, 獅子 的四條腿為寶座的四足;還飾有蓮花和紙莎草的圖案,分別代表上 埃及 和下 埃及 ,象徵上下 埃及 的統一。在堅硬的閃綠岩上,工匠精巧地雕刻出了哈夫拉的軀體:清晰的線條勾勒出法老有力的肌肉,這本身就是王權的體現。法老面容莊嚴肅穆,頭戴內梅什巾冠,前額裝飾有眼鏡蛇,頜下有柱狀鬍鬚,均是王權的象徵。 一隻鷹位於法老頭顱的後面,雙翼展開,保護著法老,這絕對是一個創新。這隻從雕像正面無法看見的鷹代表荷魯斯神,荷魯斯神是歐西裡斯神的兒子,每一位法老都被認為是荷魯斯神的轉世,這隻鷹的存在強調了君權的神聖性。這尊坐像是 馬裡 埃特在哈夫拉河穀神廟發掘的,它與其他雕像一起構成了神廟的裝飾——神廟是為這位法老舉行祭禮的殿堂。
蘇美又掏出了一張10埃鎊,沒錯,上面印的人就是 哈卡 夫拉。
考古學家在寶藏中發現了許多壓花的 小金 箔,經過分類和修複後,發現這些金箔很明顯是護身符,它們被穿在粗線上,形成兩個類似衣領的項圈。 金色神像 鷹頭荷魯斯項鏈 往生之船
圖坦卡蒙御座,第十八王朝,圖坦卡蒙王時期(前1333—前1323)
木材,金片,銀,玻璃和次貴重寶石,高102cm,寬54cm,深60cm,入館編號62028,帝王谷,圖坦卡蒙墓
這張華麗的御座可追溯至圖坦卡蒙王時期的早期。御座是木製的,椅背上是一幅華麗的浮雕像,可以明顯看出浮雕仍受到阿瑪爾納藝術風格的影響。御座上王名圈裡的王名仍是圖坦卡頓,這個名字與阿吞神有關。法老放鬆自然地坐在御座上,雙腳放在帶墊子的腳凳上。他面前是王后安克赫森帕頓,在古 埃及 恢復崇拜阿蒙神後,她的名字改為安克赫森納蒙。兩人的形象由彩色玻璃、次貴重寶石和銀精心鑲嵌而成。在藍色的假髮套上,兩人都戴有高高的王冠,胸前戴有一個大項圈。法老穿著百褶短裙,腰帶垂於前方;王后身穿百褶輕薄長裙,年輕的軀體隱約可見。安克赫森帕頓正將香脂(裝在杯子里)塗在丈夫肩上,一副親昵的樣子,這明顯受到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埃赫那吞時期的影響。圖像的上方是一輪金色的太陽,太陽向法老和王后放出一道道光芒,賦予他們生命。御座的其他地方雕有複雜的圖案,鑲嵌有註重顏色搭配的裝飾,例如御座的扶手上裝飾有帶翅膀的眼鏡蛇,保護著它們面前法老的王名圈。 左邊的扶手上刻畫的是他的名字 圖坦卡蒙御座下麵的腳踏板,腳踏板上畫有敵人。當圖坦卡蒙坐下時,腳放在蓋有毯子的腳蹬上,踩著他的敵人。
少年圖坦卡蒙雕像,雕像重度美顏。
圖坦卡蒙(英語:Tutankhamun, 埃及 語:twt-ˤnḫ-ı͗mn,IPA: [təwaːt ʕaːnəx ʔaˈmaːn])(前1341-前1323)是古 埃及 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的一位法老(在位時期大約是公元前1332年—前1323年)。他原來的名字叫“圖坦卡頓”,意思是“阿頓的形象”,後改為圖坦卡蒙,意思是“阿蒙的形象”,這也說明瞭他的信仰從崇拜阿頓神轉向崇拜阿蒙神。
父親阿肯那頓曾經進行過一次宗教改革,樹立阿頓為主神,削減寺廟,減少崇拜的神,甚至逐漸走向一神教,以削弱傳統宗教祭司勢力。圖坦卡蒙即位3年後(前1331年),在多神教傳統宗教祭司的慫恿下,也可能是實際掌權者復辟,重新樹立阿蒙神,恢復寺廟,並把首都遷回底比斯。
圖坦卡蒙為現代人熟知是因為他位在帝王谷的墳墓在三千年的時間內從未被盜,直到1922年才被 英國 人 霍華德 ·卡特發現,挖掘出近五千件珍貴陪葬品,震驚了西方世界。由於有幾個最早進入墳墓的人早死,被媒體大肆渲染成“法老的詛咒”,圖坦卡蒙的名字在西方更為家喻戶曉。對於這種“詛咒”,有一解釋是陵墓長期密封,滋生了不少細菌,致使最初進入的人員感染疾病至死。
根據近期研究,圖坦卡蒙死時年僅18歲,他的陵墓尚未準備完善。由於事發突然,墓中的陪葬品有許多疑似自某位女性死者的陵墓中置入。其大臣瑪雅也為圖坦卡蒙的陵墓里添加了一個巫沙布提俑。
帶有祭壇的阿努比斯神雕像
第十八王朝,圖坦卡蒙王時期(前1333—前1323)
祭壇是粉刷和塗了焦油的木材,上面有金片、銀、石英和黑曜石裝飾,總高118cm,總長270cm,寬52cm,入館編號61444,帝王谷,圖坦卡蒙墓
在圖坦卡蒙墓的珍寶室里,出土了這尊彩繪木製的阿努比斯神雕像,阿努比斯神是亡靈的守護神,它的化身是一隻胡狼。發現該雕像時,雕像身上覆蓋著一層亞麻布,頸項上還圍有一條圍巾、一層極薄的布料和一個花環。阿努比斯神是用塗了焦油的木材製成的;一些部位以金製成——耳朵內部,眼睛周圍和眉毛,以及頸項上的飾帶;胡狼的爪子則由銀製成。這隻動物看起來非常緊張和警惕,因為它負有保護年輕法老的墓穴的職責。胡狼長長的尾巴下垂著,身下是一個小小的祭壇,祭壇是古 埃及 傳統樣式:上窄下寬的壇壁令人想起聖地的入口。壇壁上飾有連續和重覆的伊西斯女神的符號“提耶特”和傑德柱圖案,具有明確的法術-宗教含義。在祭壇內部找到了一些護身符、兩杯石膏和八條經過加工的胸帶。祭壇固定在像滑車的兩條杠上,這應該是將雕像運往墳墓時使用的。
香水瓶
第十八王朝,圖坦卡蒙王時期(前1333—前1323)
雪花石膏,象牙,金,高70.5cm,寬36cm,深18.5cm,入館編號62114,帝王谷,圖坦卡蒙墓
圖坦卡蒙的墓葬品當中包括幾件由雪花石膏製成的傑作,其象徵意義遠大於實用性。這個香水瓶就是其中之一,是在保護法老棺槨的聖器中發現的。這個器皿被雕刻成蓮花和紙莎草圖案,是上下 埃及 統一的象徵,兩種植物分別握在兩名男性手中,他們是尼羅河神的化身。兩人戴著被梳成蓮花和紙莎草的樣子的假髮,身形豐滿,胸部下垂,肚子突出,這象徵著尼羅河的灌溉所帶來的富庶和生命。在蓮花和紙莎草上方聳立的兩條眼鏡蛇分別戴有下 埃及 和上 埃及 的王冠,這也是 埃及 南北方統一 和平 衡的象徵。香水瓶的蓋子沒有被保存下來,但從邊緣的裝飾仍然可見,是一隻展開翅膀的禿鷹。瓶的底座上刻有兩隻鷹的圖案,它們正在保護圖坦卡蒙的王名圈。瓶上繪有法老的名字,同時還有他年輕的妻子安克赫森納蒙的名字,她很可能是埃赫那吞的女兒。
盛放內臟罐(卡諾匹斯罐)的雪花石膏箱(卡諾匹斯箱)
第十八王朝,圖坦卡蒙王時期(前1333—前1323)
雪花石膏,總高85.5cm,底座每條邊寬54cm,入館編號60687,帝王谷,圖坦卡蒙墓
在圖坦卡蒙墓珍寶室一個帶有天蓋的華麗貼金木櫃內,放置著盛放內臟罐的雪花石膏箱。箱子與傳統的內臟罐有明顯不同,由珍貴的雪花石膏製成,雪花石膏是在哈特努伯採石場中採掘的。它的外形是一座神廟,外壁上窄下寬。在四條棱上雕刻有四位保護死者的女神,她們所說的祝福的話則以象形文字刻在每一面外壁的中央。箱子放在貼金木製滑車上,底座貼有金片而且雕有傑德柱和“提耶特”圖案,這是歐西裡斯神和伊西斯女神的象徵。箱子內裝有4個罐子,每個罐子的蓋子都是圖坦卡蒙的頭像,罐子里都放有一個小小的鑲嵌有玻璃的金棺。金棺里盛放著法老的內臟,內臟塗以防腐香料而且用上佳的麻布包裹。圖坦卡蒙的頭像雕刻得極為精緻細膩,在白色的雪花石膏上,法老栩栩如生的面容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上。
卡諾匹斯罐(Canopic jar,另作卡諾皮克罐、卡諾波罐)是古 埃及 人製作木乃伊時用作保存內臟,以供來世使用的器具。它們一般是以石灰石製作,或者是陶器的製成品。自古王國時期起直至古 埃及 後期 (Late Period of ancient Egypt),古 埃及 人一直使用卡諾匹斯罐,到了托勒密王朝時期,內臟只是簡單地包裹,與屍體一起擺放。
每個罈子分別保存了人體器官中的胃、腸、肺和肝。
埃及 人視心臟為靈魂之所居,也是智慧之源和記憶之所存,因此心臟會留在身體中,而非放進卡諾匹斯罐里。古 埃及 人相信死後心臟會與代表瑪亞特(Ma'at,真實、真理)的羽毛一同放在天秤上,並由阿努比斯所量度。如果生前作惡,比羽毛重的心臟就會喂給阿米特。 置放雪花石膏箱的聖龕,在鍍金木箱的華蓋上有聖蛇頭頂太陽環繞的華蓋,代表著輪迴,華蓋由四根立柱支撐,用來保護聖龕。底部坐落在一副木橇上,為了方便將聖龕運進棺槨中,如同卡諾匹斯箱的四柱一樣,木箱的四面各刻畫有一位保護死者的女神,四周刻滿了祝福的象形文字。
古 埃及 人對死亡和死後世界有著特別的認識。他們認為,人體是體內靈魂——“卡”的容器,而在人死之時,“卡”將離開人體,因此“卡”常被稱作“生命力”。人在世時,“卡”由人體食物攝入得以維持,而在人死後,“卡”也必須得到供養。這種供養通常是以食物供品的形式,因為人們認為“卡”還能夠從食物中汲取精華。
除“卡”之外,每個人還擁有另一種靈魂——“巴”,對應著每個人獨一無二的靈性。與“卡”不同,“巴”在人死後留在人體中。在古 埃及 喪葬儀式中,人們試圖“釋放”屍體中的“巴”,使其能夠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並最終與“卡”重新結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靈魂“阿赫”。不過,對屍體的保存也很重要,因為人們相信在每天夜晚,“巴”將回到屍體中以迎接新生,以便在清晨重新成為“阿赫”。因此在人死後,身體必須被保留,以保證靈魂擁有自己的居所,屍體防腐術和木乃伊由此應運而生。有一本古書記載了一段對人死後復生的描述:“你的肉體將會活過來,你的骨頭會把你的身體支撐起來,你身體的各部分器官都將重新為你組合在一起。”
圖坦卡蒙展廳還有一個精品展室,在那裡面禁止拍,買了拍照票都不行,在裡面展出了圖坦卡蒙的面具和各種精美的金飾陪葬品。在這個精品展廳的門口站立了兩個黑色法老像,它們頭戴金冠,手持金色權杖和金錘,身披金色項圈,衣著金裙金履。這兩個真人大小的法老像代表了圖坦卡蒙的靈魂,守護著圖坦卡蒙的陵墓,象徵著死後卡和巴結合成完成的“阿赫”進行重生。
在有些年代,(古 埃及 人)認為靈魂是由5個部分組成,有時認為是7個,但一般來說都認為是9個。以下就是這9個部分:
除了人類靈魂的組成外,人類身體還涉及“Ha—Haw—”作為身體各部分總結的綜合
Ib(心臟)是 埃及 人認為的靈魂中極其重要的部分。人們相信這部分是由孩子母親的心髒的血滴形成。在古 埃及 神話中,心臟是通往來世的鑰匙。
Sheut/Shuyet(影子)一直存在。古 埃及 人相信影子概括了一個人的象徵。
Ren(名字)是靈魂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的名字是在出生時被給予的,而 埃及 人相信只要說出這個名字來,它就會一直活下去。
Bâ(個性品質)繼續靈魂的探索,古 埃及 人相信Bâ是使得一個人與眾不同的一切原因。
Ka(至關重要的生機)在古 埃及 人看來Ka是靈魂 中非 常重要的概念,用以區分活人和死人的區別。
Khat(身體)Khat被古 埃及 人當做物理上的身體,是人死後連接靈魂和塵世間生命的紐帶。
Akh(不朽的自我)古 埃及 人認為Akh是由永遠不朽的自我本質轉變而來,它讓Ba和Ka,即個性品質和生機之間神奇地聚合在一起。
Sahu(審判者)Sahu是Akh(不朽的自我)存在的形式,它是一個靈體,會像鬼魂一樣進入人體或是在夢中出現。一旦這個人被奧西裡斯(古 埃及 神話中的冥王)“證實” 並被認為是值得永遠存在的時候,這時Sahu就區別於所有其他形式的靈魂。
Sechem(Akh不朽的自我的另一種形式)允許掌控因果循環。被看做人至關重要的能量,它可以控制周圍環境和人一生的結局。
不僅如此,古 埃及 人還認為人性中還有八個分度:
“Ren“即名字,正確的銘記住人的名字,這部分的靈魂便會永遠存在。
“Sejem”逝者的能量、氣場和光。
“Aj”在生命的輪迴中是“Ka” 和 “Ba”即生機和個性品質二者的聯合。
“Ba”使得一個人變成該有的樣子,同樣適用於無生命的東西,它是和西方靈魂概念最相近的地方。
“Ka”生命的力量,由食物提供直至死亡。
“Sheut 或叫Shuyet”人的影子,由一個完全的黑色人形所代表。
“Seju”是指人的遺體。
“Jat”人的肉體部分。 參觀完圖坦卡蒙展廳後,我們到達了一個雕像展廳,連門口都擺放了巨大的 石柱 。 石棺
孟圖霍特普二世雕像
彩繪砂岩,高138cm,入館編號36195,德爾巴赫里,孟圖霍特普二世紀念碑,第十一王朝,孟圖霍特普二世時期(前2065—前2014)
在古 埃及 經歷了第一中間期的危機和分裂之後,孟圖霍特普二世 成功 地重新統一了 埃及 ,讓整個 埃及 重新歸於底比斯王朝的統治之下。他位於德爾巴赫里的龐大墓葬群已經變成廢墟,1900年, 霍華德 ·卡特意外地發現了王室紀念碑的入口,從中出土了這尊厚實的雕像。色彩鮮明的雕像表現了一位極具權力的法老的形象:他身穿白色長袍,頭戴下 埃及 的紅色王冠,這兩樣是王權的象徵;柱狀鬍鬚、交叉的雙臂以及褐色的肌膚則是陰間之神歐西裡斯神的象徵——孟圖霍特普二世在死後被認為是歐西裡斯神的化身。因此這位法老既是人間的統治者也是陰間的統治者。這尊雕像在出土時身上覆有亞麻布,它體現的不是優雅,而是結實和強壯,以展現這位法老的強大和健壯。 法老面部的線條十分硬朗,與整尊雕像的風格相符,他的嘴唇厚實平直,耳朵非常大,露於王冠之外。但極為生動的眼睛淡化了表情的僵硬,工匠在白色的眼眶中繪上了黑色的瞳孔。
握成拳頭的手被塗成黑色,與露出前胸的白色服裝形成鮮明反差,這種長袍是法老在節日時經常穿的,但是在正統雕像中比較罕見。交叉的雙臂令人想起石棺中木乃伊所擺的姿勢,這通常表示死者是歐西裡斯神的化身。
法老的雙腿和雙腳大而厚實,這是罕見的,而且完全不追求真實,就好像是剛在砂岩上粗略鑿出來的一樣。方形、實心的王座進一步讓整尊雕像顯得堅實厚重。
曼圖霍特普二世(Nebhotepre Mentuhotep II ,又譯門圖荷太普二世或孟圖霍特普二世;前2046年-前1995年)是 埃及 第十一王朝法老,他是前任法老因提夫三世與妃嬪伊雅哈(Iah)所生的兒子。他自己的妻子是“國王的母親”(king's mother)——泰姆(Tem)。其他的妻子有他的姊妹尼斐魯二世(Neferu II)和另外五個女子(其中有幾位可能是努比亞人),都與他一起被埋葬在他的陵墓里。他只有一個兒子,就是繼任的曼圖霍特普三世。
曼圖霍特普二世在位時曾多次改名,反映出當時可能曾經發生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他登基時的名字為“尼布赫帕特拉”(Nebhepetre),是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40—前1786年)的首位君主。在《 都靈 王表》里記載他在位51年。
曼圖霍特普二世在位第14年,在 埃及 發生了一場起義。這場起義可能與南部第十王朝的赫拉克利奧坡里支持者相關,但現時我們所知道的甚少。不過,我們知道他是古 埃及 自第六王朝之後第一位重新統一古 埃及 的君主:他結束了第一中間期,只是我們不知道這件事發生在何時。南部的努比亞是在第一中間期時取得獨立地位,而曼圖霍特普二世因是因為對統一南方的計劃發號司令而知名。除此以外,還有證據指曼圖霍特普二世曾向 巴勒斯坦 用兵。他把國家重新組織,委派一位維齊爾掌管國家的行政。
曼圖霍特普二世死後,被埋在一個大的墓室里,這個墓室是他在生時指令在戴爾巴哈里興建的。在上 埃及 多個地方都有曼圖霍特普二世所興建的神廟及小教堂。
曼圖霍特普二世一直都被視為一位半神半人的領袖。這種觀點使古 埃及 統治者的地位從此永遠的轉變。
斯尼布侏儒雕像群
第五王朝末—第六王朝初(前24世紀—前23世紀)
彩繪石灰岩 高34cm 寬22.5cm 入館編號51280 吉薩 ,斯尼布墓
這尊雕像是在由石灰岩建造的一間小內殿中出土的,雕像刻畫了斯尼布侏儒一家。根據雕像上象形文字的記載,斯尼布是王室戲裝保管的負責人,還是主持法老胡夫和傑德夫拉的祭祀儀式的牧師。斯尼布盤腿坐在長凳上,身旁是他的女祭司妻子,妻子伸出胳膊摟著他,這個舉動表明妻子十分愛護和體貼這位身材畸形的丈夫。為了掩蓋他畸形的體態,在雕刻時,工匠選擇了盤腿而坐的形象,而且將頭部雕刻得比較大。這個選擇是非常完美的,因為這樣可以把整個家庭置於一個理想的四方形中,一雙兒女占據了斯尼布雙腿的位置。赤身裸體的孩子將食指高舉至口部,這是嬰兒的典型動作。父親是整個作品的核心,他畸形的體態促使工匠以獨特的方式尋求作品的整體和諧。得益於工匠的精湛技藝,這尊雕像傳遞出了安寧的氛圍,妻子嘴角的微微笑意似乎讓斯尼布的畸形顯得不那麼難堪。 下麵兩個小孩一男一女,做嬰兒吮指狀。
拉胡泰普(Rahotep)和奈費爾特的雙人雕像
第四王朝,斯奈夫魯王時期(前2575—前2551)
彩繪石灰岩 高121cm和122cm 總目錄號3—4 美杜姆,拉胡泰普石室墳墓
1871年,奧古斯特· 馬裡 埃特在美杜姆發掘了拉胡泰普和奈費爾特共葬的墳墓(該墳墓是美杜姆最大的石室墳墓之一),從中出土了拉胡泰普和奈費爾特的雙人雕像,從雕像上仍可以感受到兩人的愛情以及相契的靈魂。拉胡泰普和奈費爾特坐在兩把簡單的帶有高椅背的椅子上,椅子上方刻有兩人的名字和身份,強調兩人屬於王室。膚色為棕褐色的男子身穿短裙;皮膚白皙的女子身穿白色長裙,能隱約看見裡衣的肩帶,一隻手露於長裙外。兩人的雙腿雕刻得較為僵硬,上半身的刻畫則更為細膩:兩人戴著不同的項鏈。頭部是藝術家和觀察家最為關註的地方。拉胡泰普梳著短髮,蓄有短髭;奈費爾特的線條更為飽滿,戴著假髮套和華麗的花冠,劉海在花冠下隱約可見。眼睛是這座雙人雕像的關鍵:兩人的眼睛由不透明的石英和天然水晶鑲嵌而成,目光深邃有神,充分展現了一位不知名的宮廷藝術家的才能。
(游客太多,本來是夫妻雙人像,我只拍到了奈費爾特單人,下麵補張網圖,摘自西爾維婭· 埃諾 迪的《偉大的博物館: 開羅 埃及 博物館》)
拉胡泰普(Rahotep)王子是斯尼夫魯王的兒子。
斯尼夫魯( 希腊 人稱之為索利斯"Soris")是 埃及 第四王朝的創建者。現今對他的統治時期有著多種不同的估計,如《 牛津 古 埃及 歷史》認為其統治期大約在公元前2613年-公元前2589年之間,長約24年;而魯爾夫·克 勞斯 和斯塔德曼則分別認為其統治期長為30年和48年。他至少修建了三座著名的金字塔——分別是位於代赫舒爾的曲折金字塔、紅金字塔和位於梅朵姆的梅朵姆金字塔。斯尼夫魯時期,金字塔的建造結構發生了重大的改革,最終導致了被視為 埃及 古王國輝煌壯麗頂峰象徵以及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胡夫金字塔的產生。
1871年,第一個進入他們墓室的人被嚇得驚慌失措,還以為死去的墓穴主人在瞪著眼睛盯著他看——雕像內嵌了石英的水晶眼睛在閃閃發亮。這些模仿人物原型的雕像,是充當他們靈魂的居所:萬一支撐木乃伊的屍體損毀了,雕像就是收容所。
書吏像
第五王朝前期(前25世紀中期)
彩繪石灰岩 高51cm 入館編號30272 薩 卡拉
在古 埃及 ,書吏是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職業,因能夠書寫,所以是整個國家官僚機器運轉的重要組成元素。因此可以理解的是,書吏經常與其他行政、軍事和神職的職務相聯繫, 埃及 領導階層的成員驕傲地給自己冠以“書吏”的頭銜,並經常選擇以書寫的姿態製作雕像。書吏像從胡夫王時期開始出現,一直延續於整個古 埃及 歷史,直至末朝時期。書吏像基本上都是同樣的形態,只在細微處有差別:男子盤腿而坐,膝上展開用以書寫的紙莎草捲。這尊固定於黑色底座上方的雕像表現的是一位不知名的書吏休息和思考的一刻。雕像最引人註目的是他微紅的面容:一雙大眼睛顯得十分突出,眼睛用銅線鑲邊,以模仿眼線。中分的黑色假髮在肩膀上形成扇形,與身體其他部分形成鮮明的顏色對比,身體上有一些白色的部位(短裙和紙莎草捲)以及一個大項圈(曾經是彩色的)。
蘇美在講解時拿出了一張200鎊的鈔票,這是埃鎊的最大面額,紙幣上面印的就是“書吏像”。
胡夫小型雕像
第四王朝,胡夫王時期(前2551—前2528)
象牙雕刻,高7.5cm,入館編號36143,阿拜多斯
這尊小小的雕像竟是世界上最雄偉陵墓的主人——赫赫有名的胡夫法老存世的唯一形象,這一定令人感到不可思議。這尊雕像是 英國 人皮特裡於20世紀初在阿拜多斯的歐西裡斯神廟附近出土的。歐西裡斯神是陰間的最高統治者,在阿拜多斯,無論是統治者還是平民,都特別崇敬歐西裡斯神。胡夫坐在椅背較低的王座上,頭戴下 埃及 王冠,右手緊握權力的象徵——神鞭,左手則放在壓有百褶的短裙上。皮特裡首先發掘了雕像的軀幹,數星期後才找到雕像的頭部。其臉部的刻畫極具特點,與刻畫其他法老的方式相距甚遠,小眼睛,塌鼻子和寬嘴巴也許是這位法老真實面容的寫照。從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描述開始,這位法老殘酷和邪惡的名聲流傳至今。在王座前方的王名框里刻有他多個名字中的一個,可能正是通過這一點辨認出了這尊雕像的身份。
哈夫拉雕像
第四王朝,哈夫拉王時期(前2520—前2494)
閃綠岩,高168cm,入館編號10062, 吉薩 ,哈夫拉河穀神廟
這尊坐像毫無疑問是古 埃及 早期雕塑藝術風格的典範之作。哈夫拉是修建 吉薩 第二大墓葬群(包括獅身人面像)的法老,他端坐在寶座上。寶座側面飾有 獅子 浮雕, 獅子 的四條腿為寶座的四足;還飾有蓮花和紙莎草的圖案,分別代表上 埃及 和下 埃及 ,象徵上下 埃及 的統一。在堅硬的閃綠岩上,工匠精巧地雕刻出了哈夫拉的軀體:清晰的線條勾勒出法老有力的肌肉,這本身就是王權的體現。法老面容莊嚴肅穆,頭戴內梅什巾冠,前額裝飾有眼鏡蛇,頜下有柱狀鬍鬚,均是王權的象徵。 一隻鷹位於法老頭顱的後面,雙翼展開,保護著法老,這絕對是一個創新。這隻從雕像正面無法看見的鷹代表荷魯斯神,荷魯斯神是歐西裡斯神的兒子,每一位法老都被認為是荷魯斯神的轉世,這隻鷹的存在強調了君權的神聖性。這尊坐像是 馬裡 埃特在哈夫拉河穀神廟發掘的,它與其他雕像一起構成了神廟的裝飾——神廟是為這位法老舉行祭禮的殿堂。
蘇美又掏出了一張10埃鎊,沒錯,上面印的人就是 哈卡 夫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