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公元前三千年的沙與海,迪拜——現代文明的沙漠奇跡
獅身人面像的鼻子怎麼沒的呢,眾說紛紜,最為流傳的說法就是拿破侖打掉的。
蘇美說,其實鼻子是被古代的一個阿訇[ā hōng]給打掉的,在古代阿訇看見許多 埃及 的穆斯林還在朝拜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他就很生氣,因為他們只能信奉一個真主。所以阿訇就把獅身人面像的鼻子打掉了,然後告訴大家你們看它連自己的鼻子都保不住,怎麼會保護你們呢,我們要虔誠的信奉真主。至於獅身人面像的鼻子究竟怎麼沒得呢,我也不曉得。 卡夫 拉金字塔 三大宗教教堂參觀完獅身人面像我們就去吃飯了,吃完午飯繼續參觀 開羅 老城區的三大宗教教堂。
我們的第一站是懸空教堂。
亞歷山大 科普特正教會聖母 瑪利亞 教堂又名懸空教堂(El Muallaqa),是 埃及 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3世紀。
下麵是巴比倫堡遺址, “babylon fortress”巴比倫堡。聖母馬利亞大教堂就是建在遺址西南門的上方,而教堂本堂則是懸吊在過道上,這就是懸空二字的由來。 進入教堂需要攀登29級臺階,因此早期來到 開羅 的旅行者戲稱它是“樓梯教堂“。由於目前的地面已經比 羅馬 時代抬高了6米,因此羅 曼塔 樓大部分被埋在地下,減少了教堂不少的視覺衝擊力。十九世紀的雙鐘樓立面,位於鐵門內一個狹窄的庭院內。登上臺階,通過入口後是又一個小庭院,通往11世紀的外門廊。 雙鐘樓所在的小庭院。
教堂內有中文銘牌介紹:這座教堂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四世紀末。教堂的面積是:23.5米長,18.5米寬,9.5米高。懸空教堂建於(巴比倫) 羅馬 城堡的兩個高塔上——這是 圖拉 真國王於98年建立的——這兩個高塔被棕樹幹和一層石頭蓋上了,組成教堂的地板。這是長方形(Bazalique式)造型的教堂(像諾亞方舟一樣的)。教堂里有大約110個聖像,可追溯到不同的世紀。聖像台使用黑檀木和雪松木鑲象牙造成。講壇的歷史可追溯到十一世紀,依靠15根 大理 石 石柱 。教堂里還有五世紀的一個考古洗禮。直至十四世紀,教堂曾是科普特教皇幾百年的駐地。與教堂有關的重要活動有:教皇阿彼拉穆62世時代,聖母 瑪利亞 外觀在懸空教堂明確挪動穆卡塔姆山的神跡;聖油在這裡做過好幾次,教堂並有較古老的一個聖油的倉庫。 二十九節臺階。出於尊敬,並未在內部拍照。公元400-800年是 埃及 絕大多數人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從被穆斯林征服到10世紀中葉以後,基督教都仍是 埃及 一個顯著少數民族的信仰。 我們穿梭在Old City (Coptic Cairo) 開羅 科普特區前往下一個目的地猶太教教堂——班耶茲拉猶太教堂(Ben Ezra Synagogue)。
老街的上方被搭上了遮陽布,走在其中有一絲清涼,路的兩旁擺滿了紙莎草畫、 埃及 唱片和圖書向游客出售。 班耶茲拉猶太教堂(Ben Ezra Synagogue)8世紀建造於科普特教區內的聖米歇爾教堂舊址上,是 埃及 國內最古老的猶太教堂。因為 羅馬 軍隊的侵攻,一度被破壞,之後由阿伯 拉哈 姆.班.耶茲拉重建,也因為叫班耶茲拉猶太教堂。來此,最重要的是看1896年發現的希伯來文件,從中可瞭解11~12世紀猶太人的日常生活景象。猶太教堂的外觀非常簡單,和有著華麗細膩裝飾的內部形成強烈對比。
這個猶太教堂完全禁止拍照,所以我一張也沒拍。教堂很小,在教堂中心有一個高高的講經台,方便教師宣講。沒有基督教那麼華麗,也沒有清真寺那麼大,唯一的印象就是小,可能和 埃及 的猶太教信徒人很少有關吧。
埃及 主要宗教(被認可的亞伯拉罕諸教)就三個,伊斯蘭教、基督宗教、猶太教。根據1948年的人口普查 埃及 有65639個猶太人,包括猶太教 卡拉 派。1956年第二次 中東 戰爭,大批猶太人被賈邁勒·阿卜杜勒·納瑟驅逐。他們的 埃及 公民身份被撤銷,他財產被沒收。之後, 埃及 猶太人不斷向外移民,到1967年第三次 中東 戰爭達到高峰。截至2016年, 埃及 共有6名猶太人。 亞伯拉罕諸教,又稱亞伯拉罕宗教、亞伯拉罕一神諸教、天啟宗教、天啟諸教、沙漠一神諸教、閃族一神諸教、閃米特一神諸教、閃米特諸教等,指世界主要的三個有共同源頭的一神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與東正教)、伊斯蘭教與猶太教。如此所稱,皆因這三個宗教均給予聖經舊約中的亞伯拉罕(阿拉伯語譯作易卜拉欣)崇高的地位,且均發源於西亞沙漠地區,來源於閃米特人的原始宗教。廣義的沙漠宗教或閃米特宗教還包括當地或其族群中曾經存在的其他多神宗教,儘管現在通常直接用來指這三種一神教。
三大宗教的教義整理、解說與推廣工作,都是根據神所派遣的大量使者與跟隨者(即經文中所說先知、使徒等)所帶來與整理的信息來建立,他們也進而推廣傳述其正統一神信仰的理念。可以說,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均源自同古老的一神教——崇拜宇宙唯一的造物主,信奉者對衪有多個尊名,基督宗教與猶太教在中文名曰上帝、耶和華或雅威,伊斯蘭教徒在中文則名曰真主、安拉。
根據閃米特諸教經書《聖經》與《古蘭經》,亞伯拉罕(阿拉伯語音譯易卜拉欣)有兩個兒子:
以實瑪利:(阿拉伯語音譯易斯瑪儀)亞伯拉罕與原配妻子撒拉(撒立哈)的女僕夏甲(哈哲爾)生的兒子。穆斯林根據《古蘭經》認為他是阿拉伯人的祖先,《聖經》中也認為其為阿拉伯人的祖先。
以撒:(阿拉伯語音譯易司哈格 )亞伯拉罕與原配妻子撒拉之子。以撒又有兩子──雅各(阿拉伯語音譯葉爾孤白,後改名 以色列 );與以掃(後改名以東)。
據《聖經·舊約》記載,雅各是猶太人的先祖,猶太教認為聖經是上帝與“ 以色列 子孫”的聖約;
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都認為亞伯拉罕(易卜拉欣)是他們的祖先。他本人在基督徒、穆斯林中亦有很高地位。在基督教信仰中,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古蘭經》中則稱易卜拉辛為“眾人的師表”。 從班耶茲拉猶太教堂(Ben Ezra Synagogue)出來後,大家坐了一分鐘左右的車到達艾資哈爾清真寺(Al-Azhar Mosque)。艾茲哈爾清真寺建於975年,矗立在哈利利市場馬路對面,距今已經有超過1000年的歷史,它亦是 埃及 最古老同時也是最富盛名的清真寺。
艾資哈爾清真寺本來和艾資哈爾大學是合二為一的,艾資哈爾大學是一所位於 埃及 開羅 市區的伊斯蘭教學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學之一。所以這裡既是做禮拜的宗教場所,也是傳道授業的書香之地。艾茲哈爾大學自古就是阿拉伯世界的頂尖名校,時至今日,它仍然是阿拉伯世界的第一學府,雖然現在大學和清真寺已經分開,但是寺中仍然時有學者在講學,每日都可以見到誦讀《古蘭經》的虔誠信眾。
這裡是老 開羅 最大的清真寺,進入清真寺要脫鞋脫襪,門口這些綠毯子是供穆斯林們向真主祈禱用的。由於在齋期,為了避免打擾穆斯林們休息,女士們只能進入門口就不能再往裡面走了,男生可以在清真寺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進去遛一圈。 由於在齋期,來艾資哈爾清真寺的穆斯林非常多,即使是正中午仍有許多教徒在裡面休息或者做禱告,清真寺的工作人員在忙著用吸塵器做清潔,但真地毯真的是有點太臟了,而且進寺連襪子都不能穿,走了一圈出來時腳底板已經成了黑色。
下圖是清真寺的廣場,這個清真寺真的很大,我在網上看過有游客在非齋期來的時候照片,廣場上沒鋪地毯,地板光滑反射著天空的倒影,真的很好看。非齋期時女士換上穆斯林長袍包裹上頭巾,就可以進來參觀了,但是這座清真寺在齋期真的很嚴格了。 埃及國家博物館逛完三大宗教的神廟後,我們馬不停蹄,直奔 埃及 博物館。
埃及 博物館是1858年由 法國 人 馬裡 埃特創建的。博物館分為兩層,陳列著古 埃及 時期至古 羅馬 統治時代的遺物、展品。博物館下層按年代展示展品,上層按主題展示。其中尤其以上層展品為珍貴。博物館里收藏了許多從拉美西斯二世,圖特摩斯三世,哈特謝普蘇特,貴族尤亞與圖玉夫婦,努比亞籍貴族瑪伊培理等等法老,貴族與大臣墓中出土的文物。此外,著名的圖坦卡門墓內的超過1700件珍品也長期於館內展出。此外,還收藏了包括哈特謝普蘇特,拉米西斯二世在內的多具木乃伊,阿蒙霍特普二世陵墓(KV35)與哈特謝普蘇特的停靈廟木乃伊穴(DB320)里的木乃伊坑裡出土的多具木乃伊也在此展覽。館內的展品為 埃及 學家和考古學家所推崇。
埃及 博物館曾兩次搬遷,1902 年遷至 開羅 新館,也就是現在的博物館。博物館的館標,聖甲蟲。
聖甲蟲是一種古 埃及 的象徵符號,也指被雕刻成聖甲蟲樣的物品。其最流行的用途是作為護身符。有時在政府的印章上也會出現聖甲蟲的模樣以象徵皇室。到了新王國早期,聖甲蟲也會被放到木乃伊的棺槨中,這樣做被認為可以起到保護遺體的作用。 它與古 埃及 的神凱布利有著密切聯繫,因此有著一定的宗教意義。在第一中間期聖甲蟲就開始流行了,直到古 埃及 消亡才漸漸銷聲匿跡。因為聖甲蟲現存數量眾多,且其上所篆刻有銘文,從而成為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研究古 埃及 歷史的重要工具。
凱布利是一位 埃及 神話中的神祇,象徵日出及再生。因為太陽升起與落下和聖甲蟲滾糞球及抱卵有一定的聯繫,象徵物便是聖甲蟲。其名稱(普遍譯為Khepri)與 埃及 語動詞“kheper”有關,意思是“發展”、“出現”。凱布利和另外一位太陽神阿圖姆分別被視為早晨和下午的太陽,而拉則象徵正午。
聖甲蟲是凱布利的象徵,因此大多數凱布利神像其實就是聖甲蟲。偶爾有墓畫及紙莎草上會出現甲蟲頭的男性凱布利神像,此外其也以聖甲蟲的形象出現在努恩擺渡的太陽船中。 埃及 博物館的正門, 埃及 博物館內空調不太足,有點點熱。進館拍照需要拍照票,請導游幫我買了拍照票之後,就可以隨意拍照了。這一點我非常喜歡 埃及 ,買了拍照票就允許拍照,當然拍照不可以使用閃光燈,那樣會對文物造成損壞。館內禁止大聲說話,必須租用講解器來聽導游的講解。
博物館大門圓拱上方雕刻的是“伊西斯”女神。在古 埃及 神話中,她是大地之神蓋勃與天神努特的大女兒,出生在第四個閏日。嫁給了哥哥歐西裡斯,並懷下了荷魯斯。伊西斯對歐西裡斯的複活起了關鍵作用。當歐西裡斯被賽特殺害並肢解後,她收集散落在大地上的屍塊,應用魔法讓他重新復生。在伊西斯所有的功績中,最有名的是她施計誘騙塞特,在九元神面前承認自己的罪過,以及發現了拉神的真名。
伊西斯名字的含意是“王座”,其頭飾就是一寶座。作為王位的化身,她是法老王權的重要體現。法老被說成是她的孩子,坐在她提供的御座上。
圓拱的左右站立的是“阿努凱特”女神。 埃及 神話中,阿努凱特或安努克忒(Anuket 或 Anqet, 希腊 叫 Anukis),最初起源於 埃及 境內尼羅河起始地,位於努比亞邊界的 象島 地區,她是尼羅河的化身及尼羅河女神。主要在 象島 、塞赫爾島被供奉,與赫努姆和薩提斯組成三聯神。
阿努凱特被描繪成一位頭戴羽毛頭飾婦女(大多數 埃及 學家認為該細節源於努比亞)。她的聖物是羚羊,職能是疏導河水,使大地豐產。 在正對著我們的右邊阿努凱特微閉雙眼手持蓮花,蓮花代表了上 埃及 ;而面對著我們左邊的女神手持紙莎草望向前方,紙莎草代表著下 埃及 ,她們在一起代表了上下 埃及 的統一。上下 埃及 乃 埃及 在前王朝時期,以孟斐斯為界,位處尼羅河上下游的兩個各自獨立政權。上游南方地區為上 埃及 (Upper Egypt),下游北方地區為下 埃及 (Lower Egypt)。
正門前方的水池裡種滿了紙莎草和蓮花。睡蓮開了以後,每天都還會慢慢地生長。在早晨的時候,花瓣的內側生長的比較快,所以花瓣就會愈來愈向外張開,因此就會看到睡蓮的花朵開放了。到了傍晚的時候,花瓣的外側生長的比較快,花瓣就會慢慢地向裡面合起來,此時就看到睡蓮的花朵又合起來了。這猶如太陽每天的升起和落下,古 埃及 人便認為它是太陽和萬物的象徵,傳說太陽神阿蒙就是從原初之水上的蓮花中誕生的。蓮花在古 埃及 人心目中象徵著輪迴與複活,所以會經常雕刻在冥神歐西裡斯(Osiris)的雕像旁邊,並被用在葬禮上。
歐西裡斯(Osiris)是 埃及 神話中的冥王,九柱神之一,是古 埃及 最重要的神祇之一。他是一位反覆重生的神,而他身上的綠色皮膚就有這種意思。他最後被埋在阿拜多斯(Abydos)城,是那裡的守護神。 歐西裡斯是大地之神蓋布與天神努特的兒子。在 埃及 ,歐西裡斯是掌管陰間的神,同時也是生育之神和農業之神。他與妻子伊西斯生了荷魯斯,另外奈芙蒂斯生了阿努比斯。與根據死者之書,他的 長子 是狒狒神巴比(Babi)。後來,他被同賽克和布塔聯合起來成為“布塔-賽克-歐西裡斯”,也被等同為赫里沙夫(Heryshaf)。 門口的獅身人面像,在博物館院內所放的雕像都是文物,很隨意。 這雕刻的應該是一對夫妻 博物館的圓頂,頗具伊斯蘭風格。 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該雕像由美冰認出)。作為 埃及 最著名的法老,他的雕像矗立在門口,俯視著來往的游客。
根據庫班石碑的記載,他10歲就擔任軍隊首領,年少便輔佐父親,公元前1279年(此年代仍有爭議)就已登基,在位67年。他對龐大土木工程的熱情使 埃及 各地都留下了他的痕跡:他在阿比多斯和拉美西姆 新建 許多廟宇;為 卡納克 神廟和 盧克索 神廟增添新結構;興建了以宏偉著稱的阿布辛拜勒神廟。許多前代法老修建的建築也被刻上了他的名字。拉美西斯二世無疑是古 埃及 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法老之一。然而他統治的時代已是 埃及 衰落的前夜,國家巨大的開銷加快了國力的下降。拉美西斯二世死後, 埃及 就開始走下坡。當他以90多歲高齡過世時,已成了 埃及 的代表人物。 石棺槨 木乃伊石棺 通過對木乃伊化的人體組織樣本進行分析,發現這些人體組織含有多種草藥和油類成分,其中木乃伊中含有的樹脂成分包含杜松樹脂和鬆節油等。古 埃及 人會用沒藥來擦拭身體,改善其氣味,驅散屍體在防腐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異味。
沒藥,又稱作末藥、制沒藥、制末藥,萃取自沙漠邊緣生長的一種耐旱有刺植物沒藥樹(學名:Commiphora molmol,英語:myrrh),在東方是一種活血、化瘀、止痛、健胃的藥材,來自產地古代阿拉伯及 東非 一帶。《北史》中即有記載,說是來自西域漕國。 在西方,沒藥是一種據說有神奇療效的藥物。希伯來人將沒藥樹枝製作成各種芳香劑、防腐劑和止痛劑。舊約時期,常被做成油膏,塗抹在傷口,促進傷口愈合。 膠質沒藥為橄欖科(Bureseraceae)植物愛倫堡沒藥樹的樹脂。黃白色的油狀汁液,幹了之後會變成紅色沒藥。 在《聖經》中出現的沒藥,最著名者為東方三哲帶來給初生基督的禮物之一(其餘兩樣是黃金和乳香),象徵生命的短暫,因為當時人們普遍習慣將此物用於屍體的防腐。另一種觀點認為沒藥代表死的馨香,表示珍視耶穌受死的寶貴。
古 埃及 貴族遺體木乃伊的製作儀式上,會有一名祭司手持輕薄鋒利的黑曜石刀,在身體左側切一個小口子,取出死者的內臟,將其放入特製的器皿中(卡諾匹斯罐),接受神靈的庇佑。一般來講長著豺狼頭的神靈會保護死者的胃,狒狒頭的神靈保護肺,人保護肝,鷹頭神靈保護腸子。移除內臟對木乃伊製作師實施防腐操作是非常有利的,這樣可以減少會加速屍體腐爛的濕氣,屍體內部的水分會助長細菌滋生。
石棺 在 塞加拉 木乃伊製作工坊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礦物鹽,這些礦物鹽中含有碳酸鈉、碳酸氫鈉和氯化鈉,類似與食鹽和食用蘇打的結合。這種礦鹽被稱作泡鹼,能夠祛除其他物質的濕氣。天然狀態下的泡鹼能夠在納特隆山谷被找到,這裡距離 塞加拉 的木乃伊製作工坊約50英里。專家發現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古 埃及 中王國時代,人們就發了泡鹼這種神奇的物質。
專家推測古 埃及 人會將袋裝的泡鹼放入死者體內,然後再在其全身塗抹大量泡鹼,但是隨著專家們進行驗證後發現乾燥的泡鹼結晶沒有防腐功效。後來專家將泡鹼浸入水中,將實驗的屍體泡入高濃度鹽溶液中,這樣才能起到防腐作用。在被放進泡鹼水四十天后,屍體內部所含的水分被脫去了,人體組織變成了皮革狀。這需要精準把握好浸泡時間,讓屍體能 成功 脫水,但又不是完全脫水,以讓死者的肢体保持彈性,這樣其手臂才能被彎曲成任意姿勢。上述實驗證明泡鹼是讓屍體保持不朽的最重要的材料。
木乃伊石棺 上面刻畫了彩色的阿努比斯 製作木乃伊的 石台 ,中間低四周高,頂部有小孔通往下麵的水槽。這樣設計讓古 埃及 人在製作木乃伊時,方便把血液收集起來。
製作木乃伊需要先將屍體挖去內臟,在腹腔填以乳香、桂皮等香料,縫合後以乾燥泡鹼覆蓋屍體,經35天取出,再裹上麻布,填以香料,塗上樹脂,就做成了木乃伊。
古代阿拉伯人認為木乃伊可以治病,將它視為藥材,並曾經傳入 中國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曾經轉載相關傳聞。阿拉伯人有時會把 埃及 木乃伊挖出來當作燃料使用。不管是法老,還是法老的妻子、牧師或者奴隸的木乃伊,都一樣會被無情地劈開、剁碎——就像砍木頭那樣。木乃伊中為了防腐填充的樹膠和香脂,使得它成為了很好的煙煤替代品。 陪葬的木馬,栩栩如生,眼睛還瞳孔,宛如活物。
蘇美說,其實鼻子是被古代的一個阿訇[ā hōng]給打掉的,在古代阿訇看見許多 埃及 的穆斯林還在朝拜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他就很生氣,因為他們只能信奉一個真主。所以阿訇就把獅身人面像的鼻子打掉了,然後告訴大家你們看它連自己的鼻子都保不住,怎麼會保護你們呢,我們要虔誠的信奉真主。至於獅身人面像的鼻子究竟怎麼沒得呢,我也不曉得。 卡夫 拉金字塔 三大宗教教堂參觀完獅身人面像我們就去吃飯了,吃完午飯繼續參觀 開羅 老城區的三大宗教教堂。
我們的第一站是懸空教堂。
亞歷山大 科普特正教會聖母 瑪利亞 教堂又名懸空教堂(El Muallaqa),是 埃及 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3世紀。
下麵是巴比倫堡遺址, “babylon fortress”巴比倫堡。聖母馬利亞大教堂就是建在遺址西南門的上方,而教堂本堂則是懸吊在過道上,這就是懸空二字的由來。 進入教堂需要攀登29級臺階,因此早期來到 開羅 的旅行者戲稱它是“樓梯教堂“。由於目前的地面已經比 羅馬 時代抬高了6米,因此羅 曼塔 樓大部分被埋在地下,減少了教堂不少的視覺衝擊力。十九世紀的雙鐘樓立面,位於鐵門內一個狹窄的庭院內。登上臺階,通過入口後是又一個小庭院,通往11世紀的外門廊。 雙鐘樓所在的小庭院。
教堂內有中文銘牌介紹:這座教堂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四世紀末。教堂的面積是:23.5米長,18.5米寬,9.5米高。懸空教堂建於(巴比倫) 羅馬 城堡的兩個高塔上——這是 圖拉 真國王於98年建立的——這兩個高塔被棕樹幹和一層石頭蓋上了,組成教堂的地板。這是長方形(Bazalique式)造型的教堂(像諾亞方舟一樣的)。教堂里有大約110個聖像,可追溯到不同的世紀。聖像台使用黑檀木和雪松木鑲象牙造成。講壇的歷史可追溯到十一世紀,依靠15根 大理 石 石柱 。教堂里還有五世紀的一個考古洗禮。直至十四世紀,教堂曾是科普特教皇幾百年的駐地。與教堂有關的重要活動有:教皇阿彼拉穆62世時代,聖母 瑪利亞 外觀在懸空教堂明確挪動穆卡塔姆山的神跡;聖油在這裡做過好幾次,教堂並有較古老的一個聖油的倉庫。 二十九節臺階。出於尊敬,並未在內部拍照。公元400-800年是 埃及 絕大多數人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從被穆斯林征服到10世紀中葉以後,基督教都仍是 埃及 一個顯著少數民族的信仰。 我們穿梭在Old City (Coptic Cairo) 開羅 科普特區前往下一個目的地猶太教教堂——班耶茲拉猶太教堂(Ben Ezra Synagogue)。
老街的上方被搭上了遮陽布,走在其中有一絲清涼,路的兩旁擺滿了紙莎草畫、 埃及 唱片和圖書向游客出售。 班耶茲拉猶太教堂(Ben Ezra Synagogue)8世紀建造於科普特教區內的聖米歇爾教堂舊址上,是 埃及 國內最古老的猶太教堂。因為 羅馬 軍隊的侵攻,一度被破壞,之後由阿伯 拉哈 姆.班.耶茲拉重建,也因為叫班耶茲拉猶太教堂。來此,最重要的是看1896年發現的希伯來文件,從中可瞭解11~12世紀猶太人的日常生活景象。猶太教堂的外觀非常簡單,和有著華麗細膩裝飾的內部形成強烈對比。
這個猶太教堂完全禁止拍照,所以我一張也沒拍。教堂很小,在教堂中心有一個高高的講經台,方便教師宣講。沒有基督教那麼華麗,也沒有清真寺那麼大,唯一的印象就是小,可能和 埃及 的猶太教信徒人很少有關吧。
埃及 主要宗教(被認可的亞伯拉罕諸教)就三個,伊斯蘭教、基督宗教、猶太教。根據1948年的人口普查 埃及 有65639個猶太人,包括猶太教 卡拉 派。1956年第二次 中東 戰爭,大批猶太人被賈邁勒·阿卜杜勒·納瑟驅逐。他們的 埃及 公民身份被撤銷,他財產被沒收。之後, 埃及 猶太人不斷向外移民,到1967年第三次 中東 戰爭達到高峰。截至2016年, 埃及 共有6名猶太人。 亞伯拉罕諸教,又稱亞伯拉罕宗教、亞伯拉罕一神諸教、天啟宗教、天啟諸教、沙漠一神諸教、閃族一神諸教、閃米特一神諸教、閃米特諸教等,指世界主要的三個有共同源頭的一神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與東正教)、伊斯蘭教與猶太教。如此所稱,皆因這三個宗教均給予聖經舊約中的亞伯拉罕(阿拉伯語譯作易卜拉欣)崇高的地位,且均發源於西亞沙漠地區,來源於閃米特人的原始宗教。廣義的沙漠宗教或閃米特宗教還包括當地或其族群中曾經存在的其他多神宗教,儘管現在通常直接用來指這三種一神教。
三大宗教的教義整理、解說與推廣工作,都是根據神所派遣的大量使者與跟隨者(即經文中所說先知、使徒等)所帶來與整理的信息來建立,他們也進而推廣傳述其正統一神信仰的理念。可以說,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均源自同古老的一神教——崇拜宇宙唯一的造物主,信奉者對衪有多個尊名,基督宗教與猶太教在中文名曰上帝、耶和華或雅威,伊斯蘭教徒在中文則名曰真主、安拉。
根據閃米特諸教經書《聖經》與《古蘭經》,亞伯拉罕(阿拉伯語音譯易卜拉欣)有兩個兒子:
以實瑪利:(阿拉伯語音譯易斯瑪儀)亞伯拉罕與原配妻子撒拉(撒立哈)的女僕夏甲(哈哲爾)生的兒子。穆斯林根據《古蘭經》認為他是阿拉伯人的祖先,《聖經》中也認為其為阿拉伯人的祖先。
以撒:(阿拉伯語音譯易司哈格 )亞伯拉罕與原配妻子撒拉之子。以撒又有兩子──雅各(阿拉伯語音譯葉爾孤白,後改名 以色列 );與以掃(後改名以東)。
據《聖經·舊約》記載,雅各是猶太人的先祖,猶太教認為聖經是上帝與“ 以色列 子孫”的聖約;
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都認為亞伯拉罕(易卜拉欣)是他們的祖先。他本人在基督徒、穆斯林中亦有很高地位。在基督教信仰中,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古蘭經》中則稱易卜拉辛為“眾人的師表”。 從班耶茲拉猶太教堂(Ben Ezra Synagogue)出來後,大家坐了一分鐘左右的車到達艾資哈爾清真寺(Al-Azhar Mosque)。艾茲哈爾清真寺建於975年,矗立在哈利利市場馬路對面,距今已經有超過1000年的歷史,它亦是 埃及 最古老同時也是最富盛名的清真寺。
艾資哈爾清真寺本來和艾資哈爾大學是合二為一的,艾資哈爾大學是一所位於 埃及 開羅 市區的伊斯蘭教學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學之一。所以這裡既是做禮拜的宗教場所,也是傳道授業的書香之地。艾茲哈爾大學自古就是阿拉伯世界的頂尖名校,時至今日,它仍然是阿拉伯世界的第一學府,雖然現在大學和清真寺已經分開,但是寺中仍然時有學者在講學,每日都可以見到誦讀《古蘭經》的虔誠信眾。
這裡是老 開羅 最大的清真寺,進入清真寺要脫鞋脫襪,門口這些綠毯子是供穆斯林們向真主祈禱用的。由於在齋期,為了避免打擾穆斯林們休息,女士們只能進入門口就不能再往裡面走了,男生可以在清真寺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進去遛一圈。 由於在齋期,來艾資哈爾清真寺的穆斯林非常多,即使是正中午仍有許多教徒在裡面休息或者做禱告,清真寺的工作人員在忙著用吸塵器做清潔,但真地毯真的是有點太臟了,而且進寺連襪子都不能穿,走了一圈出來時腳底板已經成了黑色。
下圖是清真寺的廣場,這個清真寺真的很大,我在網上看過有游客在非齋期來的時候照片,廣場上沒鋪地毯,地板光滑反射著天空的倒影,真的很好看。非齋期時女士換上穆斯林長袍包裹上頭巾,就可以進來參觀了,但是這座清真寺在齋期真的很嚴格了。 埃及國家博物館逛完三大宗教的神廟後,我們馬不停蹄,直奔 埃及 博物館。
埃及 博物館是1858年由 法國 人 馬裡 埃特創建的。博物館分為兩層,陳列著古 埃及 時期至古 羅馬 統治時代的遺物、展品。博物館下層按年代展示展品,上層按主題展示。其中尤其以上層展品為珍貴。博物館里收藏了許多從拉美西斯二世,圖特摩斯三世,哈特謝普蘇特,貴族尤亞與圖玉夫婦,努比亞籍貴族瑪伊培理等等法老,貴族與大臣墓中出土的文物。此外,著名的圖坦卡門墓內的超過1700件珍品也長期於館內展出。此外,還收藏了包括哈特謝普蘇特,拉米西斯二世在內的多具木乃伊,阿蒙霍特普二世陵墓(KV35)與哈特謝普蘇特的停靈廟木乃伊穴(DB320)里的木乃伊坑裡出土的多具木乃伊也在此展覽。館內的展品為 埃及 學家和考古學家所推崇。
埃及 博物館曾兩次搬遷,1902 年遷至 開羅 新館,也就是現在的博物館。博物館的館標,聖甲蟲。
聖甲蟲是一種古 埃及 的象徵符號,也指被雕刻成聖甲蟲樣的物品。其最流行的用途是作為護身符。有時在政府的印章上也會出現聖甲蟲的模樣以象徵皇室。到了新王國早期,聖甲蟲也會被放到木乃伊的棺槨中,這樣做被認為可以起到保護遺體的作用。 它與古 埃及 的神凱布利有著密切聯繫,因此有著一定的宗教意義。在第一中間期聖甲蟲就開始流行了,直到古 埃及 消亡才漸漸銷聲匿跡。因為聖甲蟲現存數量眾多,且其上所篆刻有銘文,從而成為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研究古 埃及 歷史的重要工具。
凱布利是一位 埃及 神話中的神祇,象徵日出及再生。因為太陽升起與落下和聖甲蟲滾糞球及抱卵有一定的聯繫,象徵物便是聖甲蟲。其名稱(普遍譯為Khepri)與 埃及 語動詞“kheper”有關,意思是“發展”、“出現”。凱布利和另外一位太陽神阿圖姆分別被視為早晨和下午的太陽,而拉則象徵正午。
聖甲蟲是凱布利的象徵,因此大多數凱布利神像其實就是聖甲蟲。偶爾有墓畫及紙莎草上會出現甲蟲頭的男性凱布利神像,此外其也以聖甲蟲的形象出現在努恩擺渡的太陽船中。 埃及 博物館的正門, 埃及 博物館內空調不太足,有點點熱。進館拍照需要拍照票,請導游幫我買了拍照票之後,就可以隨意拍照了。這一點我非常喜歡 埃及 ,買了拍照票就允許拍照,當然拍照不可以使用閃光燈,那樣會對文物造成損壞。館內禁止大聲說話,必須租用講解器來聽導游的講解。
博物館大門圓拱上方雕刻的是“伊西斯”女神。在古 埃及 神話中,她是大地之神蓋勃與天神努特的大女兒,出生在第四個閏日。嫁給了哥哥歐西裡斯,並懷下了荷魯斯。伊西斯對歐西裡斯的複活起了關鍵作用。當歐西裡斯被賽特殺害並肢解後,她收集散落在大地上的屍塊,應用魔法讓他重新復生。在伊西斯所有的功績中,最有名的是她施計誘騙塞特,在九元神面前承認自己的罪過,以及發現了拉神的真名。
伊西斯名字的含意是“王座”,其頭飾就是一寶座。作為王位的化身,她是法老王權的重要體現。法老被說成是她的孩子,坐在她提供的御座上。
圓拱的左右站立的是“阿努凱特”女神。 埃及 神話中,阿努凱特或安努克忒(Anuket 或 Anqet, 希腊 叫 Anukis),最初起源於 埃及 境內尼羅河起始地,位於努比亞邊界的 象島 地區,她是尼羅河的化身及尼羅河女神。主要在 象島 、塞赫爾島被供奉,與赫努姆和薩提斯組成三聯神。
阿努凱特被描繪成一位頭戴羽毛頭飾婦女(大多數 埃及 學家認為該細節源於努比亞)。她的聖物是羚羊,職能是疏導河水,使大地豐產。 在正對著我們的右邊阿努凱特微閉雙眼手持蓮花,蓮花代表了上 埃及 ;而面對著我們左邊的女神手持紙莎草望向前方,紙莎草代表著下 埃及 ,她們在一起代表了上下 埃及 的統一。上下 埃及 乃 埃及 在前王朝時期,以孟斐斯為界,位處尼羅河上下游的兩個各自獨立政權。上游南方地區為上 埃及 (Upper Egypt),下游北方地區為下 埃及 (Lower Egypt)。
正門前方的水池裡種滿了紙莎草和蓮花。睡蓮開了以後,每天都還會慢慢地生長。在早晨的時候,花瓣的內側生長的比較快,所以花瓣就會愈來愈向外張開,因此就會看到睡蓮的花朵開放了。到了傍晚的時候,花瓣的外側生長的比較快,花瓣就會慢慢地向裡面合起來,此時就看到睡蓮的花朵又合起來了。這猶如太陽每天的升起和落下,古 埃及 人便認為它是太陽和萬物的象徵,傳說太陽神阿蒙就是從原初之水上的蓮花中誕生的。蓮花在古 埃及 人心目中象徵著輪迴與複活,所以會經常雕刻在冥神歐西裡斯(Osiris)的雕像旁邊,並被用在葬禮上。
歐西裡斯(Osiris)是 埃及 神話中的冥王,九柱神之一,是古 埃及 最重要的神祇之一。他是一位反覆重生的神,而他身上的綠色皮膚就有這種意思。他最後被埋在阿拜多斯(Abydos)城,是那裡的守護神。 歐西裡斯是大地之神蓋布與天神努特的兒子。在 埃及 ,歐西裡斯是掌管陰間的神,同時也是生育之神和農業之神。他與妻子伊西斯生了荷魯斯,另外奈芙蒂斯生了阿努比斯。與根據死者之書,他的 長子 是狒狒神巴比(Babi)。後來,他被同賽克和布塔聯合起來成為“布塔-賽克-歐西裡斯”,也被等同為赫里沙夫(Heryshaf)。 門口的獅身人面像,在博物館院內所放的雕像都是文物,很隨意。 這雕刻的應該是一對夫妻 博物館的圓頂,頗具伊斯蘭風格。 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該雕像由美冰認出)。作為 埃及 最著名的法老,他的雕像矗立在門口,俯視著來往的游客。
根據庫班石碑的記載,他10歲就擔任軍隊首領,年少便輔佐父親,公元前1279年(此年代仍有爭議)就已登基,在位67年。他對龐大土木工程的熱情使 埃及 各地都留下了他的痕跡:他在阿比多斯和拉美西姆 新建 許多廟宇;為 卡納克 神廟和 盧克索 神廟增添新結構;興建了以宏偉著稱的阿布辛拜勒神廟。許多前代法老修建的建築也被刻上了他的名字。拉美西斯二世無疑是古 埃及 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法老之一。然而他統治的時代已是 埃及 衰落的前夜,國家巨大的開銷加快了國力的下降。拉美西斯二世死後, 埃及 就開始走下坡。當他以90多歲高齡過世時,已成了 埃及 的代表人物。 石棺槨 木乃伊石棺 通過對木乃伊化的人體組織樣本進行分析,發現這些人體組織含有多種草藥和油類成分,其中木乃伊中含有的樹脂成分包含杜松樹脂和鬆節油等。古 埃及 人會用沒藥來擦拭身體,改善其氣味,驅散屍體在防腐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異味。
沒藥,又稱作末藥、制沒藥、制末藥,萃取自沙漠邊緣生長的一種耐旱有刺植物沒藥樹(學名:Commiphora molmol,英語:myrrh),在東方是一種活血、化瘀、止痛、健胃的藥材,來自產地古代阿拉伯及 東非 一帶。《北史》中即有記載,說是來自西域漕國。 在西方,沒藥是一種據說有神奇療效的藥物。希伯來人將沒藥樹枝製作成各種芳香劑、防腐劑和止痛劑。舊約時期,常被做成油膏,塗抹在傷口,促進傷口愈合。 膠質沒藥為橄欖科(Bureseraceae)植物愛倫堡沒藥樹的樹脂。黃白色的油狀汁液,幹了之後會變成紅色沒藥。 在《聖經》中出現的沒藥,最著名者為東方三哲帶來給初生基督的禮物之一(其餘兩樣是黃金和乳香),象徵生命的短暫,因為當時人們普遍習慣將此物用於屍體的防腐。另一種觀點認為沒藥代表死的馨香,表示珍視耶穌受死的寶貴。
古 埃及 貴族遺體木乃伊的製作儀式上,會有一名祭司手持輕薄鋒利的黑曜石刀,在身體左側切一個小口子,取出死者的內臟,將其放入特製的器皿中(卡諾匹斯罐),接受神靈的庇佑。一般來講長著豺狼頭的神靈會保護死者的胃,狒狒頭的神靈保護肺,人保護肝,鷹頭神靈保護腸子。移除內臟對木乃伊製作師實施防腐操作是非常有利的,這樣可以減少會加速屍體腐爛的濕氣,屍體內部的水分會助長細菌滋生。
石棺 在 塞加拉 木乃伊製作工坊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礦物鹽,這些礦物鹽中含有碳酸鈉、碳酸氫鈉和氯化鈉,類似與食鹽和食用蘇打的結合。這種礦鹽被稱作泡鹼,能夠祛除其他物質的濕氣。天然狀態下的泡鹼能夠在納特隆山谷被找到,這裡距離 塞加拉 的木乃伊製作工坊約50英里。專家發現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古 埃及 中王國時代,人們就發了泡鹼這種神奇的物質。
專家推測古 埃及 人會將袋裝的泡鹼放入死者體內,然後再在其全身塗抹大量泡鹼,但是隨著專家們進行驗證後發現乾燥的泡鹼結晶沒有防腐功效。後來專家將泡鹼浸入水中,將實驗的屍體泡入高濃度鹽溶液中,這樣才能起到防腐作用。在被放進泡鹼水四十天后,屍體內部所含的水分被脫去了,人體組織變成了皮革狀。這需要精準把握好浸泡時間,讓屍體能 成功 脫水,但又不是完全脫水,以讓死者的肢体保持彈性,這樣其手臂才能被彎曲成任意姿勢。上述實驗證明泡鹼是讓屍體保持不朽的最重要的材料。
木乃伊石棺 上面刻畫了彩色的阿努比斯 製作木乃伊的 石台 ,中間低四周高,頂部有小孔通往下麵的水槽。這樣設計讓古 埃及 人在製作木乃伊時,方便把血液收集起來。
製作木乃伊需要先將屍體挖去內臟,在腹腔填以乳香、桂皮等香料,縫合後以乾燥泡鹼覆蓋屍體,經35天取出,再裹上麻布,填以香料,塗上樹脂,就做成了木乃伊。
古代阿拉伯人認為木乃伊可以治病,將它視為藥材,並曾經傳入 中國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曾經轉載相關傳聞。阿拉伯人有時會把 埃及 木乃伊挖出來當作燃料使用。不管是法老,還是法老的妻子、牧師或者奴隸的木乃伊,都一樣會被無情地劈開、剁碎——就像砍木頭那樣。木乃伊中為了防腐填充的樹膠和香脂,使得它成為了很好的煙煤替代品。 陪葬的木馬,栩栩如生,眼睛還瞳孔,宛如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