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汁天竺(春節北印20天)
大概凌晨1點左右,候車室一下振奮起來,果不其然 瓦拉納西 開往 阿格拉 的火車終於要準備進站了,我們匆忙背起背包,再走上天橋另一端的站台準備候車。隨著身旁一股股涼風襲來,飄來一陣陣臭味。忽然發現面前的鐵軌早已浸泡的漆黑的污水中。而這時我看見車站打掃衛生的勤雜工竟然直接把垃圾掃向鐵軌,這簡直不可思議。這讓我聯想到很多 印度 人不屑於勤勞工作,只知道拜神念經,哪怕是乞討也不覺得羞愧。可我們畢竟是人,絕不是吃一口飯果腹的問題,而是應該有尊嚴的活著。我想宗教信仰應該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應該是全部。此時火車徐徐而來,停穩後竟然從後面的車廂抬下兩具包裹嚴實的屍體,這讓我渾濁的腦袋一下清醒,也許明天,他們的靈魂經 恆河 洗禮後就上天堂了,想到這裡,也便沒有什麼好怕的了
終於在1月24號的1點30左右,我們火車終於出發,經歷這麼長時間的晚點,我們幾乎是倒頭就睡。再次醒來已經是25號的清晨了,找到車廂兩頭的盥洗室,搖搖晃晃中將自己梳洗完畢,回到鋪位上,而此時火車一再提醒晚點,可能到達 阿格拉 已經要到傍晚,這意味著整個白天我們都要在這鬥寸空間里打發,我們互相解讀著對方臉上的無奈,開始百般無聊的死亡凝視。
終於在火車上吃完所有零食,再叫了無數杯火車上提壺而賣的瑪莎拉口味熱cha(類似於花椒奶茶),再擺拍了無數張捧著《擺渡人》的騷照後, 阿格拉 站到了。 在火車停穩之前,我們做了迅速的一個決定,捨棄了賈瑪清真寺等一眾景點,在 阿格拉 ,我們只能去泰姬陵和 阿格拉 堡了,因為幻想拍到泰姬陵日出時分的景象,需要起早排隊買票,我們選擇了一家步行可到售票處的酒店。匆忙入住,再匆忙的吃了個晚餐。
從酒店狹窄的旋轉樓梯走上頂樓,是一個露臺,據說白天可以遠觀到泰姬陵,但此刻黑漆一片什麼也沒有,但我們為了慶祝這麼折騰的一天終於結束了,還是點了兩杯啤酒,就著一首梵高先生單曲循環。聊了彼此的小願望,再打著寒顫回到房間。
凄美的童話故事 泰姬陵和阿格拉堡一早大概五六點,我睡眼朦朧起了床。胡亂的喝了點熱水聊表早餐,便匆匆趕往泰姬陵的售票處(我已忘記是哪個門)。出發時天還沒有亮起,黑暗中頓時沒有方向感,我們只好向零星人一路打聽尋去。好在不遠。找到售票的大院子,卻找不到具體哪個門裡面可以買票,好不容易抓到一個保安,一路指點才終於找到一間昏暗的小房間,售票工作人員還沒有上班,但周圍已經稀稀拉拉坐了一些游客在排隊等候了,查看窗口上的票價,外國人1000盧比,大約人民幣100元,價格很是良心。大約有等半個小時左右,順利買到門票。再就要坐個嘟嘟車去景點門口了-----售票處距離檢票門口大約一兩公里路遠呢,這 印度 人也太奇葩了,也虧他們想得出如此設計。估計只有那些嘟嘟車司機會高興。
再到檢票口排隊,天光早已大亮,一直以為自己是最早一批到達檢票口的游客,沒想到此時隊伍已經長長排起,並且男女分開兩隊------可能是方便安檢,手動搜身。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我終於來到泰姬陵入口的大門前。這紅色砂岩的大門很壯觀,大約兩層樓高。門頂上的正背兩面各有11個白色典型圓錐形小塔,看起來別有風情。儘管已經想象到裡面的恢弘,但走進大門內的剎那,我還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因為是冬季的早晨,濃霧瀰漫,眼前除了一條細長的矩形水池和整齊排列的綠植,其他便是一片白茫茫,泰姬陵“不翼而飛”,如憑空消失一般,再看周圍的人,雖不是旅行團進入的高峰期,也擠滿了前來目睹她芳容的世界各地游客,他們紛紛拿出相機拍照,可是眼前依然什麼都什麼,我守在進門處的最中間,等待迷霧慢慢撥開。眼前這座白色 大理 石建築,漸漸顯露於世,如一位溫婉娟秀的女子緩慢撩起神秘的面紗,更出落得玲瓏剔透,光彩奪目。當它完全清晰出現在眼前時,原來陵園是一個長方形的院落。四周被一道紅砂岩的石牆圍繞。而大門正對著的北方便是八角形的陵寢。在陵寢的東西兩側分別建有清真寺和答辯廳。這兩座樣式相同的建築左右呼應,中軸線嚴謹的建築美學對稱。而緊鄰陵寢四方各有一座尖尖的宣禮塔,高達40米,可想是怎樣的氣派。 大理 石牆壁上蜿蜒的藤蔓紋裝飾,用黑色 大理 石鑲嵌的優美繁複的《古蘭經》經文。從大門直達陵寢的正中央是一條水道。而水道兩旁是甬道,再兩旁則是波斯風格的園林。種植著一些果樹和柏樹。有意思的是它們分別象徵著生命和死亡。
太陽逐漸驅趕了迷霧,是朝霞升起。泰姬陵已從睡夢中清醒。而通體潔白的 大理 石建築在 朝陽 下透著淡淡的粉色,漸爾泛起暖暖的光韻。套著鞋套的我終於走進陵寢。高高的穹頂之下的中央安放著沙賈漢和他愛妃的純白石棺,莊嚴而肅穆。那些內飾的白色 大理 石壁刻滿了花花草草,唯美又浪漫。而寢宮門窗的白色 大理 石被鏤雕成菱形帶花邊的小格,牆上則用翡翠、水晶、瑪瑙、紅綠寶石鑲嵌成色彩艷麗的藤蔓花朵,透著朦朧的神秘感。這座偉大的 印度 穆斯林建築正是莫卧兒王朝皇帝沙賈漢為他心愛妃子於1631年-1648年建在亞穆納河邊的陵寢。泰姬陵背後故事也被人津津樂道,儘管故事的版本很多,但大多數還是願意相信這是座因愛而生的藝術瑰寶...500萬盧比、2萬名工匠、22年時間、加上痴情人終生不渝的愛,終於造就了這座驚世傑作——偉大的愛情紀念碑。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終於在1月24號的1點30左右,我們火車終於出發,經歷這麼長時間的晚點,我們幾乎是倒頭就睡。再次醒來已經是25號的清晨了,找到車廂兩頭的盥洗室,搖搖晃晃中將自己梳洗完畢,回到鋪位上,而此時火車一再提醒晚點,可能到達 阿格拉 已經要到傍晚,這意味著整個白天我們都要在這鬥寸空間里打發,我們互相解讀著對方臉上的無奈,開始百般無聊的死亡凝視。
終於在火車上吃完所有零食,再叫了無數杯火車上提壺而賣的瑪莎拉口味熱cha(類似於花椒奶茶),再擺拍了無數張捧著《擺渡人》的騷照後, 阿格拉 站到了。 在火車停穩之前,我們做了迅速的一個決定,捨棄了賈瑪清真寺等一眾景點,在 阿格拉 ,我們只能去泰姬陵和 阿格拉 堡了,因為幻想拍到泰姬陵日出時分的景象,需要起早排隊買票,我們選擇了一家步行可到售票處的酒店。匆忙入住,再匆忙的吃了個晚餐。
從酒店狹窄的旋轉樓梯走上頂樓,是一個露臺,據說白天可以遠觀到泰姬陵,但此刻黑漆一片什麼也沒有,但我們為了慶祝這麼折騰的一天終於結束了,還是點了兩杯啤酒,就著一首梵高先生單曲循環。聊了彼此的小願望,再打著寒顫回到房間。
凄美的童話故事 泰姬陵和阿格拉堡一早大概五六點,我睡眼朦朧起了床。胡亂的喝了點熱水聊表早餐,便匆匆趕往泰姬陵的售票處(我已忘記是哪個門)。出發時天還沒有亮起,黑暗中頓時沒有方向感,我們只好向零星人一路打聽尋去。好在不遠。找到售票的大院子,卻找不到具體哪個門裡面可以買票,好不容易抓到一個保安,一路指點才終於找到一間昏暗的小房間,售票工作人員還沒有上班,但周圍已經稀稀拉拉坐了一些游客在排隊等候了,查看窗口上的票價,外國人1000盧比,大約人民幣100元,價格很是良心。大約有等半個小時左右,順利買到門票。再就要坐個嘟嘟車去景點門口了-----售票處距離檢票門口大約一兩公里路遠呢,這 印度 人也太奇葩了,也虧他們想得出如此設計。估計只有那些嘟嘟車司機會高興。
再到檢票口排隊,天光早已大亮,一直以為自己是最早一批到達檢票口的游客,沒想到此時隊伍已經長長排起,並且男女分開兩隊------可能是方便安檢,手動搜身。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我終於來到泰姬陵入口的大門前。這紅色砂岩的大門很壯觀,大約兩層樓高。門頂上的正背兩面各有11個白色典型圓錐形小塔,看起來別有風情。儘管已經想象到裡面的恢弘,但走進大門內的剎那,我還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因為是冬季的早晨,濃霧瀰漫,眼前除了一條細長的矩形水池和整齊排列的綠植,其他便是一片白茫茫,泰姬陵“不翼而飛”,如憑空消失一般,再看周圍的人,雖不是旅行團進入的高峰期,也擠滿了前來目睹她芳容的世界各地游客,他們紛紛拿出相機拍照,可是眼前依然什麼都什麼,我守在進門處的最中間,等待迷霧慢慢撥開。眼前這座白色 大理 石建築,漸漸顯露於世,如一位溫婉娟秀的女子緩慢撩起神秘的面紗,更出落得玲瓏剔透,光彩奪目。當它完全清晰出現在眼前時,原來陵園是一個長方形的院落。四周被一道紅砂岩的石牆圍繞。而大門正對著的北方便是八角形的陵寢。在陵寢的東西兩側分別建有清真寺和答辯廳。這兩座樣式相同的建築左右呼應,中軸線嚴謹的建築美學對稱。而緊鄰陵寢四方各有一座尖尖的宣禮塔,高達40米,可想是怎樣的氣派。 大理 石牆壁上蜿蜒的藤蔓紋裝飾,用黑色 大理 石鑲嵌的優美繁複的《古蘭經》經文。從大門直達陵寢的正中央是一條水道。而水道兩旁是甬道,再兩旁則是波斯風格的園林。種植著一些果樹和柏樹。有意思的是它們分別象徵著生命和死亡。
太陽逐漸驅趕了迷霧,是朝霞升起。泰姬陵已從睡夢中清醒。而通體潔白的 大理 石建築在 朝陽 下透著淡淡的粉色,漸爾泛起暖暖的光韻。套著鞋套的我終於走進陵寢。高高的穹頂之下的中央安放著沙賈漢和他愛妃的純白石棺,莊嚴而肅穆。那些內飾的白色 大理 石壁刻滿了花花草草,唯美又浪漫。而寢宮門窗的白色 大理 石被鏤雕成菱形帶花邊的小格,牆上則用翡翠、水晶、瑪瑙、紅綠寶石鑲嵌成色彩艷麗的藤蔓花朵,透著朦朧的神秘感。這座偉大的 印度 穆斯林建築正是莫卧兒王朝皇帝沙賈漢為他心愛妃子於1631年-1648年建在亞穆納河邊的陵寢。泰姬陵背後故事也被人津津樂道,儘管故事的版本很多,但大多數還是願意相信這是座因愛而生的藝術瑰寶...500萬盧比、2萬名工匠、22年時間、加上痴情人終生不渝的愛,終於造就了這座驚世傑作——偉大的愛情紀念碑。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 ↑泰姬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