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博物館巡禮之一——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歐羅巴被劫》(Похищение Европы / The Rape Of Europa)
● 位置:二層21展廳(17世紀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00х137 см.
● 作於:17世紀
● 作者:克洛德·洛蘭(克勞德·熱萊) [ Клод Лоррен (Клод Желле) / Claude Lorrain (Claude Gellee)](1600 - 1682)★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卒於 意大利 羅馬 。他在繪畫方面有極高的天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品多為風景畫,且富有詩意,還常常點綴一些神話或宗教人物在景物之中,既莊嚴柔和,光線也十分微妙,奠定了古典主義風景畫的特色。自他開始, 法國 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風景畫。有趣的是,洛蘭雖然在繪畫方面具有極高的天賦,文化水平卻極低,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簽得非常拙劣。但是這並沒有影響到他在美術方面的成就。晚年作品由金黃色的暖調子,轉變為銀灰色的冷色調。
● 作品背景:作者晚期作品。風景展現在一個海灣附近,除了曠野與海灘外,沒有任何建築物,僅 海口 處有一古時殘留的碉堡。海面上有數艘清晰可見的帆船在飄蕩。這種景色和洛蘭的其他風景畫相似,理想化成分較多。“歐羅巴被劫”是一則古 希腊 神話故事,發生地就在眼前這一塊美麗如畫的海灘旁的中景上。歐羅巴是腓尼基台洛斯王阿革諾耳的女兒,傳說中腓尼基的美人。宙斯早就垂涎欲滴,為躲避他妻子赫拉的監視,他趁歐羅巴和她的姊妹們在 愛琴海 台洛斯海濱玩耍時,變成一頭漂亮的白牛,混在阿革諾耳王的牛群中以接近歐羅巴。歐羅巴被這頭牛的毛色所吸引,好奇地爬上牛背,豈知白牛是宙斯的化身。宙斯把歐羅巴劫持到 克裡特 島, 最後與她生下了彌諾斯。畫面中的近岸處一群被放牧的牛,但只有位於中間位置的歐羅巴騎的那頭是白色的,最顯眼。為歐羅巴牽牛的兩個少女與左邊 大樹 下的幾位當時歐羅巴的姐妹。人物在畫面中很小,只是應景,主體還是靚麗的海灣風景。作者的風景畫的光色處理一直是後人崇敬的技法,間接地看他的畫風,還是 法國 印象主義在光色畫法上的先驅者。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有阿波羅和瑪耳緒阿斯在其中的場景》(Пейзаж с Аполлоном и Марсий / Landscape with Apollo and Marsyas)
● 位置:二層21展廳(17世紀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01.5х133.5 см.
● 作於:17世紀
● 作者:克洛德·洛蘭(克勞德·熱萊) [ Клод Лоррен (Клод Желле) / Claude Lorrain (Claude Gellee)](1600 - 1682)★
● 作者背景:見上幅
● 作品背景:古 希腊 神話中阿波羅剝皮林神瑪耳緒阿斯的故事。是森林之神,撿到了 雅典 娜丟棄的笛子,剛放到唇邊笛子便自動奏起了美妙的音樂,許多人都被他悠揚的笛聲打動了,並且胡言亂語說阿波羅的豎琴都難以奏出如此美妙的音樂。阿波羅聽說後不高興了,邀瑪耳緒阿斯比賽,並規定,贏家可以用任何方式懲罰對方。賽了幾個回合,總是打成平局,難決勝負。阿波羅突然說道:"你能不能像我一樣倒著用樂器,而且邊演奏邊唱歌”。瑪耳緒阿斯傻乎乎的同意了,結果可想而知,倒著吹笛子並且同時唱歌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於是瑪耳緒阿斯輸了比賽,阿波羅所作出的懲罰是:生剝瑪耳緒阿斯的皮,把他的皮釘在以他命名的河的發源處的一棵松樹上。這幅油畫描繪的就是阿波羅正在剝瑪耳緒阿斯的皮的場景。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弗吉尼亞之死》(Смерть Виргинии / Death Of Virginia)
● 位置:二層21展廳(17世紀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92х197 см.
● 作於:1635
● 作者:雅克·德·萊斯汀(Жак де Лестен / Jacques de Lestin)(1597 -1661)
● 作者背景:17世紀 法國 畫家。其畫風在 羅馬 時受到 卡拉 瓦喬的影響。
● 作品背景:查不到古 羅馬 古 希腊 故事中有與“弗吉尼亞”這個名字相關的內容。但從畫中的場景看,仍像是前面提到過的古 希腊 史詩中的《狄多和埃涅阿斯》。特洛伊被攻陷後,王子之子埃涅阿斯在逃往 意大利 途中,登陸小國 迦太基 ,並與 迦太基 女王狄多相戀。狄多要埃涅阿斯留下來共同治理這片土地。眾神之首朱庇特派使者墨丘利勸說埃涅阿斯悄悄離開 迦太基 繼續旅行,狄多發現埃涅阿斯一行人已經離開,自殺殉情。如果這幅畫確是狄多與埃涅阿斯的故事,那麼畫面中騎馬的那個戴頭盔的就是埃涅阿斯,中間倒下的女人是狄多,左面那個老頭是朱庇特派來勸說埃涅阿斯離開的使者墨丘利。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女子肖像》(Женский портрет / Female portrait)
● 位置:二層21展廳(17世紀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80х64 см.
● 作於:17世紀
● 作者:尼古拉斯·德·拉吉萊勒(Никола де Ларжильер / Nicolas De Largilliere)(1656- 1746)
● 作者背景: 法國 著名的肖像畫家。曾經在 安特衛普 、 倫敦 和萊里的工作室里學習,畫風受到魯本斯的影響。1678年起在 法國 工作,主要為 巴黎 與外省的貴族及大富豪們描繪肖像。為了適應那個時代“擺闊”的要求,他創作的肖像畫往往通過把人物描繪出威嚴的姿態與豪華的服裝,使其顯得華貴、高尚與風雅。作為洛可可藝術的先驅,他把繪畫形象作魅人的、神話式的闡釋,同時,摒棄了錶面的浮華,全神貫註地研究並創作出被描繪者因人而異的個性,莊重而又不失親和感。在女性肖像里,他用自己的畫筆極力表達出被描繪者的溫雅與嫵媚。除了肖像外,他還創作了一些靜物畫與歷史畫。他的繪畫風格對18世紀 法國 現實主義的肖像畫藝術起到了引領的作用。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男性肖像》(Мужской портрет / Portrait of a man )
● 位置:二層21展廳(17世紀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54х43,2 см.
● 作於:17世紀
● 作者:亞森特·里戈(Иасент Риго / Hyacinthe Rigaud)(1659 - 1743)
● 作者背景:原名里戈·伊· 羅斯 , 法國 18世紀著名的巴 洛克 肖像畫家,以繪製路易十四和其他 法國 貴族的肖像而聞名於世。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十字架》(Распятие / the crucifixion)
● 位置:二層21展廳(17世紀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52х41 см.
● 作於:17世紀
● 作者:夏爾·勒·布倫(Шарль Лебрен / Charles Le Brun)(1619 - 1690)★★
● 作者背景: 法國 首席宮廷畫家、藝術理論家、室內裝飾家, 法國 最17世紀有權勢的藝術家及國繪畫藝術的主導人物之一。曾任 法國 國王路易十四的首席畫家, 法國 皇家美術學院院長。他的繪畫,將巴 洛克 與古典主義兩種風格糅合在一起,所創作的歷史畫、肖像畫、宗教畫都很出色,具有折衷主義的色彩。他在創作中常常借用 希腊 羅馬 的歷史和神話題材為路易十四歌功頌德。他曾為 凡爾賽 宮和盧浮宮創作過大量的壁畫和天頂畫,最重要的作品在 凡爾賽 宮。他不喜歡肖像畫和風景畫,認為作品最為重要的是學術成分,而作品的終極目標是滋養人的精神世界。對於勒·布倫來說,每一幅畫,都代表了一個故事,一個可以讀取的故事。而他的幾乎所有作品都由著名雕刻家轉載,成為對 法國 美術界影響長達一個世紀的藝術家。他的才華得到了 法國 國王路易十四的賞識,不僅獲得爵位,還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並被委任創作一系列以 亞歷山大 為主題的作品,被路易十四稱為“ 法國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藝術家”。前期作品深受尼古拉斯•普桑的影響,後逐漸擺脫。他所創作的天頂裝飾畫,氣勢宏大,所畫題材有歷史、有宗教神話,寓含歌頌王朝和路易十四的功績,人神混雜,具有明顯的巴 洛克 藝術特點,畫中人物動態複雜,色彩瑰麗,充滿激情。不過,作為一個宮廷畫家,他在繪畫中表現出對權貴們的阿諛和粉飾,他的那些大量的歌頌路易十四的宗教繪畫和裝飾性壁畫,使人感到難以忍受的做作和索然無味。所以史學家們說,他掌握瞭如此精彩的技巧,而又是如此缺乏真正的創作靈感。
● 作品背景:被釘上十字架的耶穌。旁側空中漂浮的是小天使。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莫里哀的肖像》(Портрет Мольера / Portrait Of Molière)
● 位置:二層21展廳(17世紀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67х54 см.
● 作於:17世紀
● 作者:夏爾·勒·布倫(Шарль Лебрен / Charles Le Brun)(1619 - 1690)★★
● 作者背景:見上幅
● 作品背景:莫里哀(Molière,1622-1673),原名讓·巴蒂斯特· 波克 蘭(Jean Baptiste Poquelin), 法國 喜劇作家、演員、戲劇活動家, 法國 芭蕾舞喜劇的創始人,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建者,在 歐洲 戲劇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莫里哀是他的藝名,法語意為 長春 藤 。莫里哀是 法國 代表作品《無病呻吟》,《偽君子》,《慳吝人》等。
● 筆者評論:看到這幅油畫,就如同見到了三百多年前的莫里哀。他的模樣、髮型、喜穿的紅衣……,以及他的神情,都被鮮活地定格在這裡。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羅慕路斯與雷穆斯》(Ромул и Рем / Romulus and Remus)
● 位置:二層21展廳(17世紀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45х55 см.
● 作於:17世紀
● 作者:查爾斯·德·拉·福斯(Шарль де Ла Фосс / Charles de La Fosse)(1636 -1716)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夏爾·勒·布倫(Charles Le Brun)最出名最虔誠的學生之一。曾參加過 巴黎 凡爾賽 宮的修複及榮軍院圓頂等重要建築的裝飾。
● 作品背景:羅慕路斯(Romulus,約前771-前717)與雷穆斯(Remus,約前771-前753年)是 羅馬 神話中 羅馬 市的奠基人。在 羅馬 神話中他們是一對雙生子,是被狼撫養大的孩子。他們的父親是戰神瑪爾斯,母親是女祭司雷亞·西爾維亞。傳說瑪爾斯化成狼強姦了西爾維亞,致使西爾維亞生下了兩個異常健壯 和美 麗的雙胞胎男孩:他們便是羅穆路斯和雷穆斯。他們的外祖父、篡位國王阿穆利烏斯非常生氣,下令將西爾維亞活埋,將雙胞胎殺死。僕人不願傷害他們,將他們的搖籃放在台伯河邊被河水帶走。在河神保護下,他們的搖籃飄至一棵榕樹下,一條母狼飼養了兄弟倆。還有一隻啄木鳥喂他們吃的。後來,當地的一名牧羊人法斯土路思和他的妻子 阿卡 ·拉倫緹亞發現了他們將他們帶大。按照傳統歷史記載羅穆路斯是 羅馬 王政時代的首位國王。兄弟倆人後來因為就誰獲得當地神的支持應該給 新建 的城市命名的問題而發生爭執,甚至爆發戰鬥,結果羅穆路斯將雷穆斯殺死,此後,羅穆路斯創立了 羅馬 軍團和 羅馬 元老院。通過搶劫附近的薩賓人的婦女他為 新建 的城市增加了人口,由此將 羅馬 人與薩賓人融合為一個民族。羅穆路斯成為古 羅馬 最大的征服者,將大量地區及其居民納入 羅馬 的統治範圍。羅穆路斯死後被提升為象徵 羅馬 人的神奎利努斯。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一個不知名的女人肖像》(Портрет неизвестной в виде Флоры / Portrait of an unknown woman as Flora)
● 位置:二層21展廳(17世紀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47х36 (овал) см.
● 作於:17世紀
● 作者:皮埃爾·米涅爾(Пьер Миньяр / Pierre Mignard )(1612 - 1695)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以宗教與神話題材的繪畫和肖像畫而聞名。一生對肖像畫有濃厚興趣,曾為國王路易十四,以及教皇、紅衣主教和 意大利 貴族的傑出成員的繪製肖像畫。他還是劇作家莫里哀的密友,併為他畫過肖像。其作品被很多世界著名博物館收藏。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花卉》(Цветы / Flowers)
● 位置:二層21展廳(17世紀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21х95 см.
● 作於:17世紀
● 作者:讓·巴蒂斯特·蒙努伊(Жан Батист Моннуайе / Jean Baptiste Monnuaje)(1636-1699)
● 作者背景: 法國 17世紀畫家,擅長靜物畫。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埃涅阿斯、安喀塞斯與阿斯卡 尼斯 / 法國 國王路易十四 / 克羅頓的 米倫 / 戴安娜狩獵 / 莫里哀》
● 位置:二層21展廳(17世紀 法國 藝術)
● 種類:石膏模塑(原作為青銅像)
● 原作於:17世紀
● 原作者:皮埃爾·普吉等 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法國藝術展廳中展出了18世紀前半葉 法國 洛可可時期的油畫藝術作品。此外,展廳內還展有少量的反映時代特點的傢具、燭臺、織品等展品。這個展廳的亮點是布歇的作品。
本展廳涉及的部分畫家:
● 弗朗索瓦·布歇(Франсуа Буше / Francois Boucher)(1703 - 1771)★★★★
● 弗朗索瓦·萊蒙(Франсуа Лемуан / Francois Lemoine)(1688 - 1737)★
● 簡·拉烏克斯(Жан Рау / Jean Raoux)(1677- 1734)★
● 查爾斯·約瑟夫·納托爾(Шарль Жозеф Натуар / Charles-Joseph Natoire)(1700- 1777)
★
● 讓·巴普蒂斯特·弗朗索瓦·帕特(Жан Батист Франсуа Патер / Jean-Baptiste François Pater)(1695 - 1736)
● 尼古拉·朗克雷(Никола Ланкре / Nicola Lancret)(1690- 1743)
● 讓-馬克·納蒂埃(Жан-Марк Наттье / Jean-Marc Nattier)(1685 -1766)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廳)內景。這是博物館內最小的展廳之一,四四方方的展廳內,青色的背景牆給人一種輕鬆感,仿佛這裡只有閑適,沒有大師的壓力。但,這裡真有大師,真正的大師,他的畫作跟背景牆的色調所營造的氛圍很相適,不以莊重與嚴肅感壓迫人,即使是嚴肅的宗教題材也能帶給你感官上的輕鬆與愉悅,他的名字叫——布歇。此外,萊蒙、拉烏克斯、納托爾等名家的作品亦很入眼。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 朱庇特與 卡利 斯托》(Юпитер и Каллисто / Jupiter and Callisto)
● 位置: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98х72 см.
● 作於:1744
● 作者:弗朗索瓦·布歇(Франсуа Буше / Francois Boucher)(1703 - 1771)★★★★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18世紀最典型的裝飾畫家的代表。曾任 法國 美術院院長、皇家首席畫師。洛可可風格畫派的忠實擁護者與踐行者,將洛可可風格發揮到極致,其作品體現了洛可可的風格特征。擅長田園風格的作品,也創作一些人物肖像畫。其畫作大膽的運用色彩,作品大都光彩艷麗,但又不會感覺到輕浮。早年曾被父親派去跟隨弗朗索瓦·勒穆瓦納(Francois Lemoyne)短期習畫,並同華托有過密切接觸。後留居 羅馬 ,從裝飾風格畫家提埃波羅和阿爾 巴尼 (Albani)等人的作品中汲取了很多經驗。1765年之後,任宮廷畫師,成為蓬巴杜夫人(Mme de Pompadour)的繪畫教師和最受寵幸的畫家。他所創作的談情說愛的情節及白皙粉嫩的女子裸體被描繪得精緻入微,形象似人似神,人體和諧勻稱,令王公貴族傾倒。代表作有:《蓬巴杜侯爵夫人》、《秋日》等等。
● 作品背景: 朱庇特( 希腊 神話中的宙斯)由於阿耳卡狄亞王的女兒 卡利 斯托生得美貌無比而愛上了她,為了得以親近她,朱庇特變成狩獵女神狄安娜,與她接觸。畫面中,化為狄安娜的朱庇特,在撫弄 卡利 斯托。17世紀佛蘭德斯著名畫家魯本斯有幅同名油畫,不如布歇的這幅畫細膩耐看。
這一幅布歇的《 朱庇特與 卡利 斯托》是世界名畫,亦是 莫斯科 普希金 造型藝術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聖母子與孩童時的施洗約翰》(Мадонна с младенцем и маленьким Иоанном Крестителем / Madonna and child with the young John the Baptist)
● 位置: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18х90 см.
● 作於:1758
● 作者:弗朗索瓦·布歇(Франсуа Буше / Francois Boucher)(1703 - 1771)★★★★
● 作者背景:見上幅
● 作品背景:源於聖經新約。聖母子是聖經新約中的核心人物聖母 瑪利亞 與嬰孩時的基督耶穌;施洗約翰是長大後為耶穌做宗教洗禮的聖人,也是耶穌的追隨者之一。這幅油畫同樣可見名畫家布歇藝術創作能力的成熟、高深與精湛。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赫拉克勒斯與翁法勒》(Геркулес и Омфала / Hercules and Omphale)
● 位置: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90х74 см.
● 作於:1732-1734
● 作者:弗朗索瓦·布歇(Франсуа Буше / Francois Boucher)(1703 - 1771)★★★★
● 作者背景:見上幅
● 作品背景:赫拉克勒斯是古 希腊 神話中最偉大的英雄。是主神宙斯與阿爾克墨涅之子,因其出身而受到宙斯的妻子赫拉的憎惡。他神勇無比、力大無窮,完成了12項被譽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除此之外他還解救了被縛的普羅米修斯,隱藏身份參加了伊阿宋的英雄冒險隊並協助他取得金羊毛。赫拉克勒斯英明一世,卻最終遭第二任妻子誤會,併在他的衣服上塗了毒,難耐痛苦而自焚身亡,死後升入奧林匹斯聖山,成為大力神,他懲惡揚善,敢於鬥爭。在如今的西方世界,赫拉克勒斯一詞已經成為了大力士和壯漢的同義詞;翁法勒是 希腊 神化中的呂狄亞女王,赫拉克勒斯因為殺死伊菲托斯,被罰賣身給翁法勒當了三年奴隸。在服役中,他成了女王的情人,性情也發生了很大改變。他開始好穿女人服飾,同翁法勒的侍女們紡織羊毛線,而女王則披著他的獅皮,手持他的橄欖木棒。一段時間後,翁法勒給予了赫拉克勒斯自由,並嫁給了他。一些文獻中提到他們生下了一個兒子。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風景與隱士盧斯兄弟》(Пейзаж с отшельником. Брат Люс / Landscape with a hermit. Brother Luce)
● 位置: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66,5х55,5 см.
● 作於:1742
● 作者:弗朗索瓦·布歇(Франсуа Буше / Francois Boucher)(1703 - 1771)★★★★
● 作者背景:見上幅
● 作品背景:一幅並不多見的布歇的風光畫。風景畫不似人物畫多用特寫來描述與誇張,鋪滿畫面的風景靠的是精巧的佈局來吸引目光。中景是主體:近處是盧斯兄弟隱居的地方,隱在樹叢中的簡樸老舊的小木屋,透過隨意敞開的屋門,上方已經有些歪斜的十字架,與“隱士”的身份與環境很搭;主人公伏在屋前破損的木柵欄上在靜心讀書,一副與世無爭的模樣;左側,兩位婦人從屋前小路上橫向走過,既平衡了畫面穩定,又給靜止的景物增添了些許動感。光影下,近處的小水塘、旁側的枯枝老樹與遠方背景中的遠山、房屋、田野前後呼應,增加了畫面的縱深感與三維感。雖然是在畫風景,人物很小隻是點綴,但畫家細膩且層次豐富的畫技依然彰顯其豐厚的繪畫功底。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竊取歐羅巴》(Похищение Европы / The Rape Of Europa)
● 位置: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72х60 см.
● 作於:1721
● 作者:弗朗索瓦·萊蒙(Франсуа Лемуан / Francois Lemoine)(1688 - 1737)★★
● 作者背景: 法國 洛可可風格油畫家,洛可可藝術的創始人之一。 羅馬 大獎賽的獲勝者,藝術與雕塑學院的教授,路易十五首席教授,查爾斯·約瑟夫·納 托里 和弗朗索瓦·鮑徹的家庭教師。他的作品和才華,尤其是在 凡爾賽 的作品,贏得了同時代人的尊敬,為他贏得了“新布倫”的稱號。他為 凡爾賽 宮的赫克利斯大廳等宮殿及教堂等創作了巨大的裝飾壁畫。他的繪畫,主要以神話題材為主。其主要作品有:《赫克裡斯和奧姆法拉》(1724),藏 巴黎 的盧佛爾美術館;《竊取歐羅巴》,藏 莫斯科 普希金 造型藝術博物館;《浴女》,藏 聖彼得堡 國立阿爾米 塔什 美術館。他的創作特點是:追求輕佻的、多情善感的形象,精巧的裝飾趣味,明亮、華麗的色彩,輕鬆的節奏。1737年在他職業生涯的巔峰時期,原因不清在 巴黎 自殺,僅留種種猜測。隨著他的去世,流行中大型寓言式天花板裝飾消失了。
● 作品背景:出自古 希腊 神話故事。傳說中腓尼基的美人、腓尼基台洛斯王阿革諾耳的女兒歐羅巴正在風景如畫的 愛琴海 台洛斯海邊與她的姐妹們一起玩耍。古 希腊 神話中的眾神之王、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首、統治宇宙萬物的主神宙斯早就對歐羅巴垂涎欲滴,為躲避他的妻子赫拉的監視,趁歐羅巴和她的姊妹們玩興正盛時,變成一頭漂亮的白牛混在牛群中接近歐羅巴。歐羅巴被這頭牛的漂亮毛色所吸引,好奇地爬上牛背,豈知白牛是宙斯的化身。宙斯把歐羅巴劫持到 克裡特 島並與她生下了彌諾斯。畫面的中心人物就是美麗公主歐羅巴,她身下就是宙斯變得白牛。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出畫家筆下的人物形象的逼真、鮮活與皮膚的細膩,整幅畫面的大氣,以及色調的輕鬆與明麗。畫風與布歇的畫有幾分相似。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嗅覺—五種體驗之一》(Обоняние / Sense of smell)
● 位置: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58х72 см.
● 作於:1720-1730
● 作者:簡·拉烏克斯(Жан Рау / Jean Raoux)(1677- 1734)★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在 意大利 的三年時間里,為 威尼斯 的朱斯蒂尼·索利尼宮(Giustiniani Solini palace)進行了大量的裝飾,名聲也由建立。他的作品的列表是一系列的四季、時間、元素的系列,或者是那些娛樂和勇敢的場景,其表現超過了他年輕的競爭對手華托。
● 作品背景:一對兒正在花園中約會的熱戀中的年輕人。周圍環境暗示了姑娘的身份與地位的不凡—即使不是王家公主至少也是出自貴族豪門的大家閨秀。而且,看上去她的面龐是那樣的明麗,身材是那樣的姣好;身邊的年輕人一身爵士裝,一根鮮紅的羽毛斜插於頭頂的帽子上,風流倜儻英俊瀟灑,期待的目光正盯在姑娘的美麗的面龐及靠近口鼻處的一枝代表愛心的白色花朵上,急切地想從姑娘的表情中看出她心意——是否喜歡這朵自己獻上的浪漫花朵,是否喜歡自己這個殷殷追求的獻花人。再看那畫中的姑娘,輕舉花朵嗅於前,轉臉望過來,似在羞於對視心上人那灼熱的目光,又似在做嬌羞狀對著畫外圍觀的人暗暗地說:嗯,很香甜!滿足的心情溢出眼神,連我們這些觀畫人似都聞到花朵的芳香,暗暗祝福眼前這對兒年輕人。姑娘身後的兩個女伴兒也湊在一起,分享花朵的美麗與芬芳。旁側一位女僕,正在為地上的香爐添加香料,爐中正飄出裊裊的輕煙,為畫面添加著動感。畫家的筆法非常細膩精湛,所塑造的人物表情生動鮮活,身形勻稱比例精準,繪出的女主人公的裙裝泛出銀色的 光澤 ,絲緞的質感十足,非常逼真。
“五種體驗”是指“嗅覺”、“味覺”、“視覺”、“聽覺”、“觸覺”。畫家簡·拉烏克斯分別以這“五種體驗”做為題材作畫。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味覺(五種體驗之一)》(Вкус / Taste)
● 位置: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56х72 см.
● 作於:1720 - 1730
● 作者:簡·拉烏克斯(Жан Рау / Jean Raoux)(1677- 1734)★
● 作者背景:見上幅
● 作品背景:畫中的女主人正在體驗各種水果的味覺。是畫家所做的“五種體驗”題材畫之一。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火神伏爾坎與維納斯》(Венера у Вулкана / Venus of a volcano Vulcan)
● 位置: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64х53 см.
● 作於:1734
● 作者:查爾斯·約瑟夫·納托爾(Шарль Жозеф Натуар / Charles-Joseph Natoire)(1700- 1777)★
● 作者背景: 法國 洛可可風格畫家,弗朗索瓦·萊莫尼的學生,曾任 羅馬 法國 學院院長。在他的一生中,被認為是與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平起平坐的人,在 法國 的藝術生活中發揮了突出的作用。他曾為 凡爾賽 宮以及菲利布爾·奧里、拉查珀爾-高得弗 羅城 堡等做繪畫裝飾。
● 作品背景:畫中兩位主角人物出自古 希腊 (古 羅馬 )神話故事。火神 羅馬 名伏爾坎(Vulcan);英文名: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十二主神之一,宙斯與赫拉的兒子。長得最醜陋的天神,而且是個瘸腿,但卻娶了最美麗的女神維納斯(阿佛洛狄忒)。他是火神,亦是諸神的鐵匠,隱居在埃托納山,聯合獨眼怪族開發豐富的礦山,具有高度的技巧,製造了許多精良的武器、工具和藝術品。傳說當他每一次敲打,便伴隨著一次地震與火山的噴發。最醜的神與最美的神結為夫妻,這故事很有挑戰性。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麥斯基假日》(Майский праздник / Maisky holiday)
● 位置: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34х44 см.
● 作於:1730
● 作者:讓·巴普蒂斯特·弗朗索瓦·帕特(Жан Батист Франсуа Патер / Jean-Baptiste François Pater)(1695 - 1736)
● 作者背景: 法國 洛可可畫家。他使用了傳統的洛可可風格的粉彩調色板,與當時其他藝術家在風格上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對閃爍線條的運用。
● 作品背景: 法國 鄉下的一幅即視景。屋前光線明亮處,一位身穿淺粉裝的小伙子正半跪下來的向他的心上人——對面一位年青漂亮的姑娘求婚。姑娘的幾位女伴側過身來湊近細看小伙子奉上的訂情禮物。近前,幾位鄉村婦女正在圍著一棵小樹聊天。遠方目極處,可見鄉間漂亮的自然風光。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森 林邊 的交際》(Общество на опушке леса / Society on the edge of the forest)
● 位置: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64х79 см.
● 作於:1720
● 作者:尼古拉·朗克雷(Никола Ланкре / Nicola Lancret)(1690- 1743)
● 作者背景: 法國 18世紀畫家。早期拜歷史畫家皮埃爾· 杜林 (Pierre Dulin)為師,1712年轉投風俗畫家克勞德·吉洛特(Claude Gillot),後遇讓· 安東 尼·華多,為其才能傾倒,成為華多的終生追隨者。儘管模仿華多,但他的畫作也有個人特點,比較生動,具有很高的成就。他對於宮廷娛樂活動的描繪,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他為路易十五和腓特烈二世完成了眾多的委托繪製。名作《鳥籠》作於約1735年,是畫家晚年力作,收藏於 德國 慕尼黑 的老繪畫陳列館。
● 作品背景:一群年輕人在森 林邊 的草地進行交際活動。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列斯納亞戰役》(Битва при лесной (Полтавский бой) / Battle of Lesnaya)
● 位置: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8
● 尺寸:90х112 см.
● 作於:1717
● 作者:讓-馬克·納蒂埃(Жан-Марк Наттье / Jean-Marc Nattier)(1685 -1766)
● 作者背景: 法國 肖像畫家,以擅長描繪國王路易十五宮廷中的女士們身著古典神話服裝而聞名。1715年,他去了 阿姆斯特丹 ,俄國沙皇彼得大帝當時就住在那裡,他為沙皇和皇后 凱瑟琳 (葉卡捷琳娜一世)繪製了肖像,併為彼得大帝創作了著名的油畫《普 塔瓦 戰役》,這幅描寫列斯納亞戰役的油畫也是在那個期間創作的。
● 作品背景:列斯納亞戰役,1708年9月28日,在俄瑞北方戰爭期間,俄國沙皇彼得一世統率的俄軍(約1.6萬人、30門火炮)與萊文豪普特(Adam Ludwig Lewenhaupt)將軍率領的 瑞典 軍團(約1.6萬人,17門火炮)在列斯納亞( 白俄羅斯 莫吉廖夫 東南方的村莊)附近進行的一場戰役,以俄軍大獲全勝告終。
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法國藝術18世紀下半葉,在 法國 洛可可美日益興旺的同時還出現了另一種風格傾向—平民寫實主義美術。平民寫實主義與洛可可美術同樣反對遠離生活的古典主義,同樣熱衷於反映現實生活。但是,後者只面向社會上層,表現封建貴族和 新興 資產階級追求浮華享樂的審美情趣,而前者則面向的是社會中下層,表現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自然、親切、朴實的審美情趣;後者突破了17世紀 法國 藝術只滿足於君王口味的狹小範圍;而後者則進一步突破了洛可可藝術只滿足於上層貴族欣賞趣味的局限,使藝術更進一步走向了民主,走向社會。
本展廳涉及的部分畫家:
● 雅克·路易斯·大衛(Жак Луи Давид / Jacques-Louis David)(1748 – 1825)★★★★
● 讓·巴蒂斯特·西梅翁·夏爾丹(Жан-Батист Симеон Шарден / Jean-Baptiste Siméon Chardin)(1699- 1779)★★★
● 讓·巴蒂斯特·格瑞茲(Жан-Батист Грез / Jean-Baptiste Greuze Dreamings )(1725 -1805)★★
● 瑪格麗特·傑拉德(Маргерит Жерар / Marguerite Gerard)(1761- 1837)★
● 伊麗莎白·路易絲·維吉 - 勒布倫(Луиза Элизабет Виже-Лебрен / Elisabeth Louise Vigee-Lebrun)(1755- 1842)★
● 路易斯·利奧波德·布瓦伊(Луи Леопольд Буальи / Louis Leopold Buali)(1761-1845)★
● 弗朗索瓦-安德烈·文森特(Франсуа Андре Венсан / François-André Vincent)(1746 -1816)★
● 尼古拉斯·安德烈·蒙西奧(Никола Андре Монсио / Nicolas André Monsiau)(1754-1837)★
● 安東 尼·讓·格羅(Антуан Жан Гро / Antoine-Jean Gros)(1771-1835)★
● 皮埃爾·納西斯·加林(Пьер Нарцисс Герен / Pierre Narcisse Guérin)( 1774 -1833)★
● 艾 蒂安 ·奧布里(Этьен Обри / Etienne Aubrey)(1745 -1781)
● 珍妮·菲利伯特·萊達(Жанна Филиберта Леду / Jeanne Philibert Ledoux)(1767 -1840)
● 克勞德·約瑟夫·韋爾內特(Клод Жозеф Верне / Claude Joseph Vernet) ( 1714 - 1789)
● 休伯特·羅伯特(Гюбер Робер / Hubert Robert)(1733- 1808)
● 弗朗索瓦·休伯特· 德魯 埃(Франсуа Гюбер Друэ младший / François-Hubert Drouais Jr.)(1727-1775)
● 路易斯-米歇爾·範·盧(Луи Мишель Ван Лоо / Louis-Michel Van Loo)(1707-1771)
● 尼古拉斯·伯納德·勒比西耶(Никола Бернар Леписье / Nicolas Bernard Alexis Lépicier)(1735 -1784)
● 弗朗索瓦·傑拉德(Франсуа Жерар / Francois Gerard)(1770 -1837)
● 皮埃爾·蘇貝利亞斯(Пьер Сюблейра / Pierre Subleyras)(1699 -1749)
● 馬丁·德羅林(Мартин Дроллинг / Martin Drolling )(1752-1817)
● 皮埃爾·保羅·普魯東(Пьер Поль Прюдон / Pierre Paul Prjudon)(1758 - 1823)
● 弗朗索瓦· 馬裡 斯·格拉內(Франсуа Мариус Гране / François Marius Granet)(1775 -1849)
● 里維埃?(Мадемуазель Ривьер / Mademoiselle Rivière)(1780 -?)/ 安格爾?(讓·奧古斯特· 多米尼克 ·安格爾 /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 -1867)★★★★
● 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Жан Оноре Фрагонар / Jean-Honoré Fragonard)(1732 - 1806)
● 讓-路易斯·維爾(Жан-Луи Вуаль / Jean-Louis Veil)(1744-約1795)
● 瑪麗亞·弗朗索瓦· 康斯坦茨 ·馬 耶爾 ·拉馬提那(Мария Франсуаза Констанция Майер Ламартиньер / Marie Françoise Constance Mayer Lamartiner)(1775 -1821)
● 讓·弗朗索瓦·範·達爾(Жан Франсуа ван Даль / Jean-François van Dahl)(1764- 1840)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內景。這個展廳有很多我喜歡的畫作,畫技精湛,畫面潤目。參觀完前面的一些展廳後走到這裡,仿佛有種漸入佳境的感覺。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藝術的生命》(Натюрморт с атрибутами искусств / Still life with attributes of the arts)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53х110 см.
● 作於:1724-1728
● 作者:讓·巴蒂斯特·西梅翁·夏爾丹(Жан-Батист Симеон Шарден / Jean-Baptiste Siméon Chardin)(1699- 1779)★★★
● 作者背景:18世紀 法國 著名的靜物畫大師,洛可可藝術風格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擅長靜物油畫,以及風俗油畫,以描繪城市平民的生活情趣並形成一種繪畫流派而聞名於世。平民家庭中的日常生活用品、廚房裡的女佣、可愛的孩童……,都成為他就輕駕熟掌控繪畫的主題與題材,反映了當時 法國 社會中 新興 市民階層的美學理想。通過靜物畫、風俗畫來反映城市平 民和 善、友好、勤勞、儉樸的美好品德成為他的畫風。
● 作品背景:一張簡樸的木桌上,幾捲畫稿,幾冊圖書,一支靜卧的畫筆……,畫家普普通通簡簡單單的工作台,看似雜亂無章,卻疏密有致,畫面平衡;本無生命在其中,但畫面中間光線明亮處,一尊頭戴飛翼帽的男孩石膏頭像,那深邃地目光望過來,使你眼前的一切, 都靈 動起來。這就是典型的”夏爾丹風格“——精心平衡的構圖,柔和的光線擴散,賦予靜物以生命感,追求裝飾效果與畫面趣味。這幅畫雖算不上是大師的名作,但有這麼一幅在這裡,已經足以為博物館濃重地添彩了。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告別奶娘》(Прощание с кормилицей / Farewell to the nurse)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52х63 см.
● 作於:1777
● 作者:艾 蒂安 ·奧布里(Этьен Обри / Etienne Aubrey)(1745 -1781)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出生於 凡爾賽 ,曾在西爾 維斯 特(J. A. Silvestre)和約瑟夫·維恩(Joseph Vien)手下學習,以肖像和體裁題材畫而聞名。他在沙龍上展出了幾件極有價值的作品,但其生命剛到達鼎盛時期就遺憾地結束了。
● 作品背景:一對兒年輕的夫婦要前往他鄉,離開時從奶娘那裡接走自己年幼的孩子。母親騎在一頭毛驢上,正從奶娘手中接過自己的孩子;孩子扭著頭抓住奶娘的衣服不肯鬆開,臉上掛著淚痕;我們似乎聽到了孩子不肯離開奶娘的撕心的哭聲·;母親的衣著與裝扮告訴我們她的身份不是貴族家庭就是大戶人家;孩子的父親站在一旁拉開距離轉身做欲離開狀,他正回過頭催促妻子趕快上路;奶娘雖送出了自己辛苦奶大的孩子,卻依依不捨,一手握著即將分別的孩子,一手抓著孩子母親的衣衫在不停叮囑;奶娘的丈夫站在旁邊望著即將送走的孩子雙手合十,他在為孩子未來的命運祈禱……。從畫面中的這個場景,我們能看出畫家的人文主義思想的光芒與感情立場的偏重:沒有嫌貧愛富,而是相反,且給予了奶娘夫婦與欲被抱走而與奶娘分離的孩子以極大的同情與情感的側重。從孩子父親的身體語言上,我們還能感覺出兩個家庭對孩子感情上的親與疏——貌似奶娘夫婦才是孩子的至親;似乎暗示了對孩子以後命運的擔憂。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兒童肖像》(Портрет ребенка / Portrait of a child)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40х32 см.
● 作於:1810
● 作者:珍妮·菲利伯特·萊達(Жанна Филиберта Леду / Jeanne Philibert Ledoux)(1767 -1840)
● 作者背景: 法國 女畫家。以小型畫像和肖像聞名,其作品曾於1793至1819年在 巴黎 沙龍經常展出。
● 作品背景:多可愛的小姑娘,好像做了什麼錯事也,表情抑鬱,手按胸口,衣肩滑落,忐忑不安,或許是怕挨父母說吧,誰的童年沒經歷過呢。畫家把這個小姑娘此時定格的神態描畫得入木三分,非常到位,靜態的畫面透過女童充滿內涵的表情讓人覺得此刻她就鮮活地在你面前,會讓你不禁去猜測,她怎麼啦?甚至想上前幫她把小衣衫穿好,哄哄她說沒有事噠。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霧氣中的海景》(Морской вид. Туман / Sea view. Fog)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57.5х108 см.
● 作於:1740
● 作者:克勞德·約瑟夫·韋爾內特(Клод Жозеф Верне / Claude Joseph Vernet) ( 1714 - 1789)
● 作者背景: 法國 風景畫家。擅長繪製大自然風景特別是海景。深受喬瓦尼·保羅·帕尼尼的影響,通過自己對自然環境的觀察,用自己特有的繪畫藝術技藝通過對自然場景的客觀描繪呈現出來,並能把人物形象很好地融入其中。
● 作品背景:眼前是一片宏大的場景:雲霧籠罩下的海岸一角,近處有漁民在岸邊整理他們的網具;左側岩石後面露出漁船高挑的桅桿,有漁民在打理著漁船準備風停霧散後出海;右側有峭壁陡起,既與左側的桅桿相呼應圍攏了畫面,又增加了場景中的氣勢感。海岸後面就是海灣里的景色了,一艘很大的帆船桅桿林立高聳,很氣派地靜泊在海灣另一側的一處高大的古堡前;遠方目極處,遼闊的海面在上空雲霧與霞光交錯塗抹下波光閃爍,一些多幃帆船在霧氣中若隱若現,強化了畫面的透視感。這就是畫家眼中與筆下的海景圖,非常的大氣。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建築廢墟與深處的方尖碑》(Руины с обелиском в глубине / Ruins with obelisk in depth)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60х104 см.
● 作於:1775
● 作者:休伯特·羅伯特(Гюбер Робер / Hubert Robert)(1733- 1808)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他的父親尼古拉斯·羅伯特是著名外交官,曾任路易十五的外交大臣。他曾在帕尼尼工作室工作過一段時間,與皮拉內西圈子裡的年輕藝術家們在一起度過了很多時光,皮拉內西對古建築廢墟的充滿激情的關註與描繪對他影響很大。古 羅馬 的遺跡和他所在時代的生活之間的對比引起了他強烈的興趣,並激起他充滿熱情地繪製半虛構的 意大利 和 法國 廢墟的動力,而他在 羅馬 繪製的成套的素描畫冊為他在整個創作生涯中一直致力的風景畫創作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條件。
● 作品背景:畫家把一處古 羅馬 建築遺址描畫得十分宏大但又富有神秘感。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戈里琴王子的畫像》(Портрет князя Д.М.Голицына / Portrait of Prince Golitsyn, D.m.)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97х78 см.
● 作於:1762
● 作者:弗朗索瓦·休伯特· 德魯 埃(Франсуа Гюбер Друэ младший / François-Hubert Drouais Jr.)(1727-1775)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皇家繪畫雕塑學院成員,宮廷首席肖像畫家,曾師從布歇。專門畫 法國 皇室、貴族、外國貴族、作家和其他藝術家的肖像,包括路易十五、他的妻子 法國 皇后瑪麗·萊辛斯卡,以及他最後兩個情婦:蓬巴杜夫人和杜 巴裡 夫人;他還畫了路易十六年輕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
● 作品背景:阿·戈里琴是俄國的王子、宮廷副首相,曾任駐法、英大使、外交委員會大臣。
● 位置:二層21展廳(17世紀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00х137 см.
● 作於:17世紀
● 作者:克洛德·洛蘭(克勞德·熱萊) [ Клод Лоррен (Клод Желле) / Claude Lorrain (Claude Gellee)](1600 - 1682)★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卒於 意大利 羅馬 。他在繪畫方面有極高的天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品多為風景畫,且富有詩意,還常常點綴一些神話或宗教人物在景物之中,既莊嚴柔和,光線也十分微妙,奠定了古典主義風景畫的特色。自他開始, 法國 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風景畫。有趣的是,洛蘭雖然在繪畫方面具有極高的天賦,文化水平卻極低,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簽得非常拙劣。但是這並沒有影響到他在美術方面的成就。晚年作品由金黃色的暖調子,轉變為銀灰色的冷色調。
● 作品背景:作者晚期作品。風景展現在一個海灣附近,除了曠野與海灘外,沒有任何建築物,僅 海口 處有一古時殘留的碉堡。海面上有數艘清晰可見的帆船在飄蕩。這種景色和洛蘭的其他風景畫相似,理想化成分較多。“歐羅巴被劫”是一則古 希腊 神話故事,發生地就在眼前這一塊美麗如畫的海灘旁的中景上。歐羅巴是腓尼基台洛斯王阿革諾耳的女兒,傳說中腓尼基的美人。宙斯早就垂涎欲滴,為躲避他妻子赫拉的監視,他趁歐羅巴和她的姊妹們在 愛琴海 台洛斯海濱玩耍時,變成一頭漂亮的白牛,混在阿革諾耳王的牛群中以接近歐羅巴。歐羅巴被這頭牛的毛色所吸引,好奇地爬上牛背,豈知白牛是宙斯的化身。宙斯把歐羅巴劫持到 克裡特 島, 最後與她生下了彌諾斯。畫面中的近岸處一群被放牧的牛,但只有位於中間位置的歐羅巴騎的那頭是白色的,最顯眼。為歐羅巴牽牛的兩個少女與左邊 大樹 下的幾位當時歐羅巴的姐妹。人物在畫面中很小,只是應景,主體還是靚麗的海灣風景。作者的風景畫的光色處理一直是後人崇敬的技法,間接地看他的畫風,還是 法國 印象主義在光色畫法上的先驅者。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有阿波羅和瑪耳緒阿斯在其中的場景》(Пейзаж с Аполлоном и Марсий / Landscape with Apollo and Marsyas)
● 位置:二層21展廳(17世紀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01.5х133.5 см.
● 作於:17世紀
● 作者:克洛德·洛蘭(克勞德·熱萊) [ Клод Лоррен (Клод Желле) / Claude Lorrain (Claude Gellee)](1600 - 1682)★
● 作者背景:見上幅
● 作品背景:古 希腊 神話中阿波羅剝皮林神瑪耳緒阿斯的故事。是森林之神,撿到了 雅典 娜丟棄的笛子,剛放到唇邊笛子便自動奏起了美妙的音樂,許多人都被他悠揚的笛聲打動了,並且胡言亂語說阿波羅的豎琴都難以奏出如此美妙的音樂。阿波羅聽說後不高興了,邀瑪耳緒阿斯比賽,並規定,贏家可以用任何方式懲罰對方。賽了幾個回合,總是打成平局,難決勝負。阿波羅突然說道:"你能不能像我一樣倒著用樂器,而且邊演奏邊唱歌”。瑪耳緒阿斯傻乎乎的同意了,結果可想而知,倒著吹笛子並且同時唱歌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於是瑪耳緒阿斯輸了比賽,阿波羅所作出的懲罰是:生剝瑪耳緒阿斯的皮,把他的皮釘在以他命名的河的發源處的一棵松樹上。這幅油畫描繪的就是阿波羅正在剝瑪耳緒阿斯的皮的場景。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弗吉尼亞之死》(Смерть Виргинии / Death Of Virginia)
● 位置:二層21展廳(17世紀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92х197 см.
● 作於:1635
● 作者:雅克·德·萊斯汀(Жак де Лестен / Jacques de Lestin)(1597 -1661)
● 作者背景:17世紀 法國 畫家。其畫風在 羅馬 時受到 卡拉 瓦喬的影響。
● 作品背景:查不到古 羅馬 古 希腊 故事中有與“弗吉尼亞”這個名字相關的內容。但從畫中的場景看,仍像是前面提到過的古 希腊 史詩中的《狄多和埃涅阿斯》。特洛伊被攻陷後,王子之子埃涅阿斯在逃往 意大利 途中,登陸小國 迦太基 ,並與 迦太基 女王狄多相戀。狄多要埃涅阿斯留下來共同治理這片土地。眾神之首朱庇特派使者墨丘利勸說埃涅阿斯悄悄離開 迦太基 繼續旅行,狄多發現埃涅阿斯一行人已經離開,自殺殉情。如果這幅畫確是狄多與埃涅阿斯的故事,那麼畫面中騎馬的那個戴頭盔的就是埃涅阿斯,中間倒下的女人是狄多,左面那個老頭是朱庇特派來勸說埃涅阿斯離開的使者墨丘利。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女子肖像》(Женский портрет / Female portrait)
● 位置:二層21展廳(17世紀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80х64 см.
● 作於:17世紀
● 作者:尼古拉斯·德·拉吉萊勒(Никола де Ларжильер / Nicolas De Largilliere)(1656- 1746)
● 作者背景: 法國 著名的肖像畫家。曾經在 安特衛普 、 倫敦 和萊里的工作室里學習,畫風受到魯本斯的影響。1678年起在 法國 工作,主要為 巴黎 與外省的貴族及大富豪們描繪肖像。為了適應那個時代“擺闊”的要求,他創作的肖像畫往往通過把人物描繪出威嚴的姿態與豪華的服裝,使其顯得華貴、高尚與風雅。作為洛可可藝術的先驅,他把繪畫形象作魅人的、神話式的闡釋,同時,摒棄了錶面的浮華,全神貫註地研究並創作出被描繪者因人而異的個性,莊重而又不失親和感。在女性肖像里,他用自己的畫筆極力表達出被描繪者的溫雅與嫵媚。除了肖像外,他還創作了一些靜物畫與歷史畫。他的繪畫風格對18世紀 法國 現實主義的肖像畫藝術起到了引領的作用。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男性肖像》(Мужской портрет / Portrait of a man )
● 位置:二層21展廳(17世紀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54х43,2 см.
● 作於:17世紀
● 作者:亞森特·里戈(Иасент Риго / Hyacinthe Rigaud)(1659 - 1743)
● 作者背景:原名里戈·伊· 羅斯 , 法國 18世紀著名的巴 洛克 肖像畫家,以繪製路易十四和其他 法國 貴族的肖像而聞名於世。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十字架》(Распятие / the crucifixion)
● 位置:二層21展廳(17世紀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52х41 см.
● 作於:17世紀
● 作者:夏爾·勒·布倫(Шарль Лебрен / Charles Le Brun)(1619 - 1690)★★
● 作者背景: 法國 首席宮廷畫家、藝術理論家、室內裝飾家, 法國 最17世紀有權勢的藝術家及國繪畫藝術的主導人物之一。曾任 法國 國王路易十四的首席畫家, 法國 皇家美術學院院長。他的繪畫,將巴 洛克 與古典主義兩種風格糅合在一起,所創作的歷史畫、肖像畫、宗教畫都很出色,具有折衷主義的色彩。他在創作中常常借用 希腊 羅馬 的歷史和神話題材為路易十四歌功頌德。他曾為 凡爾賽 宮和盧浮宮創作過大量的壁畫和天頂畫,最重要的作品在 凡爾賽 宮。他不喜歡肖像畫和風景畫,認為作品最為重要的是學術成分,而作品的終極目標是滋養人的精神世界。對於勒·布倫來說,每一幅畫,都代表了一個故事,一個可以讀取的故事。而他的幾乎所有作品都由著名雕刻家轉載,成為對 法國 美術界影響長達一個世紀的藝術家。他的才華得到了 法國 國王路易十四的賞識,不僅獲得爵位,還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並被委任創作一系列以 亞歷山大 為主題的作品,被路易十四稱為“ 法國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藝術家”。前期作品深受尼古拉斯•普桑的影響,後逐漸擺脫。他所創作的天頂裝飾畫,氣勢宏大,所畫題材有歷史、有宗教神話,寓含歌頌王朝和路易十四的功績,人神混雜,具有明顯的巴 洛克 藝術特點,畫中人物動態複雜,色彩瑰麗,充滿激情。不過,作為一個宮廷畫家,他在繪畫中表現出對權貴們的阿諛和粉飾,他的那些大量的歌頌路易十四的宗教繪畫和裝飾性壁畫,使人感到難以忍受的做作和索然無味。所以史學家們說,他掌握瞭如此精彩的技巧,而又是如此缺乏真正的創作靈感。
● 作品背景:被釘上十字架的耶穌。旁側空中漂浮的是小天使。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莫里哀的肖像》(Портрет Мольера / Portrait Of Molière)
● 位置:二層21展廳(17世紀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67х54 см.
● 作於:17世紀
● 作者:夏爾·勒·布倫(Шарль Лебрен / Charles Le Brun)(1619 - 1690)★★
● 作者背景:見上幅
● 作品背景:莫里哀(Molière,1622-1673),原名讓·巴蒂斯特· 波克 蘭(Jean Baptiste Poquelin), 法國 喜劇作家、演員、戲劇活動家, 法國 芭蕾舞喜劇的創始人,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建者,在 歐洲 戲劇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莫里哀是他的藝名,法語意為 長春 藤 。莫里哀是 法國 代表作品《無病呻吟》,《偽君子》,《慳吝人》等。
● 筆者評論:看到這幅油畫,就如同見到了三百多年前的莫里哀。他的模樣、髮型、喜穿的紅衣……,以及他的神情,都被鮮活地定格在這裡。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羅慕路斯與雷穆斯》(Ромул и Рем / Romulus and Remus)
● 位置:二層21展廳(17世紀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45х55 см.
● 作於:17世紀
● 作者:查爾斯·德·拉·福斯(Шарль де Ла Фосс / Charles de La Fosse)(1636 -1716)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夏爾·勒·布倫(Charles Le Brun)最出名最虔誠的學生之一。曾參加過 巴黎 凡爾賽 宮的修複及榮軍院圓頂等重要建築的裝飾。
● 作品背景:羅慕路斯(Romulus,約前771-前717)與雷穆斯(Remus,約前771-前753年)是 羅馬 神話中 羅馬 市的奠基人。在 羅馬 神話中他們是一對雙生子,是被狼撫養大的孩子。他們的父親是戰神瑪爾斯,母親是女祭司雷亞·西爾維亞。傳說瑪爾斯化成狼強姦了西爾維亞,致使西爾維亞生下了兩個異常健壯 和美 麗的雙胞胎男孩:他們便是羅穆路斯和雷穆斯。他們的外祖父、篡位國王阿穆利烏斯非常生氣,下令將西爾維亞活埋,將雙胞胎殺死。僕人不願傷害他們,將他們的搖籃放在台伯河邊被河水帶走。在河神保護下,他們的搖籃飄至一棵榕樹下,一條母狼飼養了兄弟倆。還有一隻啄木鳥喂他們吃的。後來,當地的一名牧羊人法斯土路思和他的妻子 阿卡 ·拉倫緹亞發現了他們將他們帶大。按照傳統歷史記載羅穆路斯是 羅馬 王政時代的首位國王。兄弟倆人後來因為就誰獲得當地神的支持應該給 新建 的城市命名的問題而發生爭執,甚至爆發戰鬥,結果羅穆路斯將雷穆斯殺死,此後,羅穆路斯創立了 羅馬 軍團和 羅馬 元老院。通過搶劫附近的薩賓人的婦女他為 新建 的城市增加了人口,由此將 羅馬 人與薩賓人融合為一個民族。羅穆路斯成為古 羅馬 最大的征服者,將大量地區及其居民納入 羅馬 的統治範圍。羅穆路斯死後被提升為象徵 羅馬 人的神奎利努斯。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一個不知名的女人肖像》(Портрет неизвестной в виде Флоры / Portrait of an unknown woman as Flora)
● 位置:二層21展廳(17世紀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47х36 (овал) см.
● 作於:17世紀
● 作者:皮埃爾·米涅爾(Пьер Миньяр / Pierre Mignard )(1612 - 1695)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以宗教與神話題材的繪畫和肖像畫而聞名。一生對肖像畫有濃厚興趣,曾為國王路易十四,以及教皇、紅衣主教和 意大利 貴族的傑出成員的繪製肖像畫。他還是劇作家莫里哀的密友,併為他畫過肖像。其作品被很多世界著名博物館收藏。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花卉》(Цветы / Flowers)
● 位置:二層21展廳(17世紀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21х95 см.
● 作於:17世紀
● 作者:讓·巴蒂斯特·蒙努伊(Жан Батист Моннуайе / Jean Baptiste Monnuaje)(1636-1699)
● 作者背景: 法國 17世紀畫家,擅長靜物畫。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埃涅阿斯、安喀塞斯與阿斯卡 尼斯 / 法國 國王路易十四 / 克羅頓的 米倫 / 戴安娜狩獵 / 莫里哀》
● 位置:二層21展廳(17世紀 法國 藝術)
● 種類:石膏模塑(原作為青銅像)
● 原作於:17世紀
● 原作者:皮埃爾·普吉等 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法國藝術展廳中展出了18世紀前半葉 法國 洛可可時期的油畫藝術作品。此外,展廳內還展有少量的反映時代特點的傢具、燭臺、織品等展品。這個展廳的亮點是布歇的作品。
本展廳涉及的部分畫家:
● 弗朗索瓦·布歇(Франсуа Буше / Francois Boucher)(1703 - 1771)★★★★
● 弗朗索瓦·萊蒙(Франсуа Лемуан / Francois Lemoine)(1688 - 1737)★
● 簡·拉烏克斯(Жан Рау / Jean Raoux)(1677- 1734)★
● 查爾斯·約瑟夫·納托爾(Шарль Жозеф Натуар / Charles-Joseph Natoire)(1700- 1777)
★
● 讓·巴普蒂斯特·弗朗索瓦·帕特(Жан Батист Франсуа Патер / Jean-Baptiste François Pater)(1695 - 1736)
● 尼古拉·朗克雷(Никола Ланкре / Nicola Lancret)(1690- 1743)
● 讓-馬克·納蒂埃(Жан-Марк Наттье / Jean-Marc Nattier)(1685 -1766)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廳)內景。這是博物館內最小的展廳之一,四四方方的展廳內,青色的背景牆給人一種輕鬆感,仿佛這裡只有閑適,沒有大師的壓力。但,這裡真有大師,真正的大師,他的畫作跟背景牆的色調所營造的氛圍很相適,不以莊重與嚴肅感壓迫人,即使是嚴肅的宗教題材也能帶給你感官上的輕鬆與愉悅,他的名字叫——布歇。此外,萊蒙、拉烏克斯、納托爾等名家的作品亦很入眼。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 朱庇特與 卡利 斯托》(Юпитер и Каллисто / Jupiter and Callisto)
● 位置: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98х72 см.
● 作於:1744
● 作者:弗朗索瓦·布歇(Франсуа Буше / Francois Boucher)(1703 - 1771)★★★★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18世紀最典型的裝飾畫家的代表。曾任 法國 美術院院長、皇家首席畫師。洛可可風格畫派的忠實擁護者與踐行者,將洛可可風格發揮到極致,其作品體現了洛可可的風格特征。擅長田園風格的作品,也創作一些人物肖像畫。其畫作大膽的運用色彩,作品大都光彩艷麗,但又不會感覺到輕浮。早年曾被父親派去跟隨弗朗索瓦·勒穆瓦納(Francois Lemoyne)短期習畫,並同華托有過密切接觸。後留居 羅馬 ,從裝飾風格畫家提埃波羅和阿爾 巴尼 (Albani)等人的作品中汲取了很多經驗。1765年之後,任宮廷畫師,成為蓬巴杜夫人(Mme de Pompadour)的繪畫教師和最受寵幸的畫家。他所創作的談情說愛的情節及白皙粉嫩的女子裸體被描繪得精緻入微,形象似人似神,人體和諧勻稱,令王公貴族傾倒。代表作有:《蓬巴杜侯爵夫人》、《秋日》等等。
● 作品背景: 朱庇特( 希腊 神話中的宙斯)由於阿耳卡狄亞王的女兒 卡利 斯托生得美貌無比而愛上了她,為了得以親近她,朱庇特變成狩獵女神狄安娜,與她接觸。畫面中,化為狄安娜的朱庇特,在撫弄 卡利 斯托。17世紀佛蘭德斯著名畫家魯本斯有幅同名油畫,不如布歇的這幅畫細膩耐看。
這一幅布歇的《 朱庇特與 卡利 斯托》是世界名畫,亦是 莫斯科 普希金 造型藝術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聖母子與孩童時的施洗約翰》(Мадонна с младенцем и маленьким Иоанном Крестителем / Madonna and child with the young John the Baptist)
● 位置: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18х90 см.
● 作於:1758
● 作者:弗朗索瓦·布歇(Франсуа Буше / Francois Boucher)(1703 - 1771)★★★★
● 作者背景:見上幅
● 作品背景:源於聖經新約。聖母子是聖經新約中的核心人物聖母 瑪利亞 與嬰孩時的基督耶穌;施洗約翰是長大後為耶穌做宗教洗禮的聖人,也是耶穌的追隨者之一。這幅油畫同樣可見名畫家布歇藝術創作能力的成熟、高深與精湛。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赫拉克勒斯與翁法勒》(Геркулес и Омфала / Hercules and Omphale)
● 位置: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90х74 см.
● 作於:1732-1734
● 作者:弗朗索瓦·布歇(Франсуа Буше / Francois Boucher)(1703 - 1771)★★★★
● 作者背景:見上幅
● 作品背景:赫拉克勒斯是古 希腊 神話中最偉大的英雄。是主神宙斯與阿爾克墨涅之子,因其出身而受到宙斯的妻子赫拉的憎惡。他神勇無比、力大無窮,完成了12項被譽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除此之外他還解救了被縛的普羅米修斯,隱藏身份參加了伊阿宋的英雄冒險隊並協助他取得金羊毛。赫拉克勒斯英明一世,卻最終遭第二任妻子誤會,併在他的衣服上塗了毒,難耐痛苦而自焚身亡,死後升入奧林匹斯聖山,成為大力神,他懲惡揚善,敢於鬥爭。在如今的西方世界,赫拉克勒斯一詞已經成為了大力士和壯漢的同義詞;翁法勒是 希腊 神化中的呂狄亞女王,赫拉克勒斯因為殺死伊菲托斯,被罰賣身給翁法勒當了三年奴隸。在服役中,他成了女王的情人,性情也發生了很大改變。他開始好穿女人服飾,同翁法勒的侍女們紡織羊毛線,而女王則披著他的獅皮,手持他的橄欖木棒。一段時間後,翁法勒給予了赫拉克勒斯自由,並嫁給了他。一些文獻中提到他們生下了一個兒子。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風景與隱士盧斯兄弟》(Пейзаж с отшельником. Брат Люс / Landscape with a hermit. Brother Luce)
● 位置: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66,5х55,5 см.
● 作於:1742
● 作者:弗朗索瓦·布歇(Франсуа Буше / Francois Boucher)(1703 - 1771)★★★★
● 作者背景:見上幅
● 作品背景:一幅並不多見的布歇的風光畫。風景畫不似人物畫多用特寫來描述與誇張,鋪滿畫面的風景靠的是精巧的佈局來吸引目光。中景是主體:近處是盧斯兄弟隱居的地方,隱在樹叢中的簡樸老舊的小木屋,透過隨意敞開的屋門,上方已經有些歪斜的十字架,與“隱士”的身份與環境很搭;主人公伏在屋前破損的木柵欄上在靜心讀書,一副與世無爭的模樣;左側,兩位婦人從屋前小路上橫向走過,既平衡了畫面穩定,又給靜止的景物增添了些許動感。光影下,近處的小水塘、旁側的枯枝老樹與遠方背景中的遠山、房屋、田野前後呼應,增加了畫面的縱深感與三維感。雖然是在畫風景,人物很小隻是點綴,但畫家細膩且層次豐富的畫技依然彰顯其豐厚的繪畫功底。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竊取歐羅巴》(Похищение Европы / The Rape Of Europa)
● 位置: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72х60 см.
● 作於:1721
● 作者:弗朗索瓦·萊蒙(Франсуа Лемуан / Francois Lemoine)(1688 - 1737)★★
● 作者背景: 法國 洛可可風格油畫家,洛可可藝術的創始人之一。 羅馬 大獎賽的獲勝者,藝術與雕塑學院的教授,路易十五首席教授,查爾斯·約瑟夫·納 托里 和弗朗索瓦·鮑徹的家庭教師。他的作品和才華,尤其是在 凡爾賽 的作品,贏得了同時代人的尊敬,為他贏得了“新布倫”的稱號。他為 凡爾賽 宮的赫克利斯大廳等宮殿及教堂等創作了巨大的裝飾壁畫。他的繪畫,主要以神話題材為主。其主要作品有:《赫克裡斯和奧姆法拉》(1724),藏 巴黎 的盧佛爾美術館;《竊取歐羅巴》,藏 莫斯科 普希金 造型藝術博物館;《浴女》,藏 聖彼得堡 國立阿爾米 塔什 美術館。他的創作特點是:追求輕佻的、多情善感的形象,精巧的裝飾趣味,明亮、華麗的色彩,輕鬆的節奏。1737年在他職業生涯的巔峰時期,原因不清在 巴黎 自殺,僅留種種猜測。隨著他的去世,流行中大型寓言式天花板裝飾消失了。
● 作品背景:出自古 希腊 神話故事。傳說中腓尼基的美人、腓尼基台洛斯王阿革諾耳的女兒歐羅巴正在風景如畫的 愛琴海 台洛斯海邊與她的姐妹們一起玩耍。古 希腊 神話中的眾神之王、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首、統治宇宙萬物的主神宙斯早就對歐羅巴垂涎欲滴,為躲避他的妻子赫拉的監視,趁歐羅巴和她的姊妹們玩興正盛時,變成一頭漂亮的白牛混在牛群中接近歐羅巴。歐羅巴被這頭牛的漂亮毛色所吸引,好奇地爬上牛背,豈知白牛是宙斯的化身。宙斯把歐羅巴劫持到 克裡特 島並與她生下了彌諾斯。畫面的中心人物就是美麗公主歐羅巴,她身下就是宙斯變得白牛。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出畫家筆下的人物形象的逼真、鮮活與皮膚的細膩,整幅畫面的大氣,以及色調的輕鬆與明麗。畫風與布歇的畫有幾分相似。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嗅覺—五種體驗之一》(Обоняние / Sense of smell)
● 位置: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58х72 см.
● 作於:1720-1730
● 作者:簡·拉烏克斯(Жан Рау / Jean Raoux)(1677- 1734)★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在 意大利 的三年時間里,為 威尼斯 的朱斯蒂尼·索利尼宮(Giustiniani Solini palace)進行了大量的裝飾,名聲也由建立。他的作品的列表是一系列的四季、時間、元素的系列,或者是那些娛樂和勇敢的場景,其表現超過了他年輕的競爭對手華托。
● 作品背景:一對兒正在花園中約會的熱戀中的年輕人。周圍環境暗示了姑娘的身份與地位的不凡—即使不是王家公主至少也是出自貴族豪門的大家閨秀。而且,看上去她的面龐是那樣的明麗,身材是那樣的姣好;身邊的年輕人一身爵士裝,一根鮮紅的羽毛斜插於頭頂的帽子上,風流倜儻英俊瀟灑,期待的目光正盯在姑娘的美麗的面龐及靠近口鼻處的一枝代表愛心的白色花朵上,急切地想從姑娘的表情中看出她心意——是否喜歡這朵自己獻上的浪漫花朵,是否喜歡自己這個殷殷追求的獻花人。再看那畫中的姑娘,輕舉花朵嗅於前,轉臉望過來,似在羞於對視心上人那灼熱的目光,又似在做嬌羞狀對著畫外圍觀的人暗暗地說:嗯,很香甜!滿足的心情溢出眼神,連我們這些觀畫人似都聞到花朵的芳香,暗暗祝福眼前這對兒年輕人。姑娘身後的兩個女伴兒也湊在一起,分享花朵的美麗與芬芳。旁側一位女僕,正在為地上的香爐添加香料,爐中正飄出裊裊的輕煙,為畫面添加著動感。畫家的筆法非常細膩精湛,所塑造的人物表情生動鮮活,身形勻稱比例精準,繪出的女主人公的裙裝泛出銀色的 光澤 ,絲緞的質感十足,非常逼真。
“五種體驗”是指“嗅覺”、“味覺”、“視覺”、“聽覺”、“觸覺”。畫家簡·拉烏克斯分別以這“五種體驗”做為題材作畫。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味覺(五種體驗之一)》(Вкус / Taste)
● 位置: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56х72 см.
● 作於:1720 - 1730
● 作者:簡·拉烏克斯(Жан Рау / Jean Raoux)(1677- 1734)★
● 作者背景:見上幅
● 作品背景:畫中的女主人正在體驗各種水果的味覺。是畫家所做的“五種體驗”題材畫之一。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火神伏爾坎與維納斯》(Венера у Вулкана / Venus of a volcano Vulcan)
● 位置: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64х53 см.
● 作於:1734
● 作者:查爾斯·約瑟夫·納托爾(Шарль Жозеф Натуар / Charles-Joseph Natoire)(1700- 1777)★
● 作者背景: 法國 洛可可風格畫家,弗朗索瓦·萊莫尼的學生,曾任 羅馬 法國 學院院長。在他的一生中,被認為是與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平起平坐的人,在 法國 的藝術生活中發揮了突出的作用。他曾為 凡爾賽 宮以及菲利布爾·奧里、拉查珀爾-高得弗 羅城 堡等做繪畫裝飾。
● 作品背景:畫中兩位主角人物出自古 希腊 (古 羅馬 )神話故事。火神 羅馬 名伏爾坎(Vulcan);英文名: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十二主神之一,宙斯與赫拉的兒子。長得最醜陋的天神,而且是個瘸腿,但卻娶了最美麗的女神維納斯(阿佛洛狄忒)。他是火神,亦是諸神的鐵匠,隱居在埃托納山,聯合獨眼怪族開發豐富的礦山,具有高度的技巧,製造了許多精良的武器、工具和藝術品。傳說當他每一次敲打,便伴隨著一次地震與火山的噴發。最醜的神與最美的神結為夫妻,這故事很有挑戰性。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麥斯基假日》(Майский праздник / Maisky holiday)
● 位置: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34х44 см.
● 作於:1730
● 作者:讓·巴普蒂斯特·弗朗索瓦·帕特(Жан Батист Франсуа Патер / Jean-Baptiste François Pater)(1695 - 1736)
● 作者背景: 法國 洛可可畫家。他使用了傳統的洛可可風格的粉彩調色板,與當時其他藝術家在風格上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對閃爍線條的運用。
● 作品背景: 法國 鄉下的一幅即視景。屋前光線明亮處,一位身穿淺粉裝的小伙子正半跪下來的向他的心上人——對面一位年青漂亮的姑娘求婚。姑娘的幾位女伴側過身來湊近細看小伙子奉上的訂情禮物。近前,幾位鄉村婦女正在圍著一棵小樹聊天。遠方目極處,可見鄉間漂亮的自然風光。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森 林邊 的交際》(Общество на опушке леса / Society on the edge of the forest)
● 位置: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64х79 см.
● 作於:1720
● 作者:尼古拉·朗克雷(Никола Ланкре / Nicola Lancret)(1690- 1743)
● 作者背景: 法國 18世紀畫家。早期拜歷史畫家皮埃爾· 杜林 (Pierre Dulin)為師,1712年轉投風俗畫家克勞德·吉洛特(Claude Gillot),後遇讓· 安東 尼·華多,為其才能傾倒,成為華多的終生追隨者。儘管模仿華多,但他的畫作也有個人特點,比較生動,具有很高的成就。他對於宮廷娛樂活動的描繪,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他為路易十五和腓特烈二世完成了眾多的委托繪製。名作《鳥籠》作於約1735年,是畫家晚年力作,收藏於 德國 慕尼黑 的老繪畫陳列館。
● 作品背景:一群年輕人在森 林邊 的草地進行交際活動。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列斯納亞戰役》(Битва при лесной (Полтавский бой) / Battle of Lesnaya)
● 位置:二層22展廳(18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8
● 尺寸:90х112 см.
● 作於:1717
● 作者:讓-馬克·納蒂埃(Жан-Марк Наттье / Jean-Marc Nattier)(1685 -1766)
● 作者背景: 法國 肖像畫家,以擅長描繪國王路易十五宮廷中的女士們身著古典神話服裝而聞名。1715年,他去了 阿姆斯特丹 ,俄國沙皇彼得大帝當時就住在那裡,他為沙皇和皇后 凱瑟琳 (葉卡捷琳娜一世)繪製了肖像,併為彼得大帝創作了著名的油畫《普 塔瓦 戰役》,這幅描寫列斯納亞戰役的油畫也是在那個期間創作的。
● 作品背景:列斯納亞戰役,1708年9月28日,在俄瑞北方戰爭期間,俄國沙皇彼得一世統率的俄軍(約1.6萬人、30門火炮)與萊文豪普特(Adam Ludwig Lewenhaupt)將軍率領的 瑞典 軍團(約1.6萬人,17門火炮)在列斯納亞( 白俄羅斯 莫吉廖夫 東南方的村莊)附近進行的一場戰役,以俄軍大獲全勝告終。
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法國藝術18世紀下半葉,在 法國 洛可可美日益興旺的同時還出現了另一種風格傾向—平民寫實主義美術。平民寫實主義與洛可可美術同樣反對遠離生活的古典主義,同樣熱衷於反映現實生活。但是,後者只面向社會上層,表現封建貴族和 新興 資產階級追求浮華享樂的審美情趣,而前者則面向的是社會中下層,表現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自然、親切、朴實的審美情趣;後者突破了17世紀 法國 藝術只滿足於君王口味的狹小範圍;而後者則進一步突破了洛可可藝術只滿足於上層貴族欣賞趣味的局限,使藝術更進一步走向了民主,走向社會。
本展廳涉及的部分畫家:
● 雅克·路易斯·大衛(Жак Луи Давид / Jacques-Louis David)(1748 – 1825)★★★★
● 讓·巴蒂斯特·西梅翁·夏爾丹(Жан-Батист Симеон Шарден / Jean-Baptiste Siméon Chardin)(1699- 1779)★★★
● 讓·巴蒂斯特·格瑞茲(Жан-Батист Грез / Jean-Baptiste Greuze Dreamings )(1725 -1805)★★
● 瑪格麗特·傑拉德(Маргерит Жерар / Marguerite Gerard)(1761- 1837)★
● 伊麗莎白·路易絲·維吉 - 勒布倫(Луиза Элизабет Виже-Лебрен / Elisabeth Louise Vigee-Lebrun)(1755- 1842)★
● 路易斯·利奧波德·布瓦伊(Луи Леопольд Буальи / Louis Leopold Buali)(1761-1845)★
● 弗朗索瓦-安德烈·文森特(Франсуа Андре Венсан / François-André Vincent)(1746 -1816)★
● 尼古拉斯·安德烈·蒙西奧(Никола Андре Монсио / Nicolas André Monsiau)(1754-1837)★
● 安東 尼·讓·格羅(Антуан Жан Гро / Antoine-Jean Gros)(1771-1835)★
● 皮埃爾·納西斯·加林(Пьер Нарцисс Герен / Pierre Narcisse Guérin)( 1774 -1833)★
● 艾 蒂安 ·奧布里(Этьен Обри / Etienne Aubrey)(1745 -1781)
● 珍妮·菲利伯特·萊達(Жанна Филиберта Леду / Jeanne Philibert Ledoux)(1767 -1840)
● 克勞德·約瑟夫·韋爾內特(Клод Жозеф Верне / Claude Joseph Vernet) ( 1714 - 1789)
● 休伯特·羅伯特(Гюбер Робер / Hubert Robert)(1733- 1808)
● 弗朗索瓦·休伯特· 德魯 埃(Франсуа Гюбер Друэ младший / François-Hubert Drouais Jr.)(1727-1775)
● 路易斯-米歇爾·範·盧(Луи Мишель Ван Лоо / Louis-Michel Van Loo)(1707-1771)
● 尼古拉斯·伯納德·勒比西耶(Никола Бернар Леписье / Nicolas Bernard Alexis Lépicier)(1735 -1784)
● 弗朗索瓦·傑拉德(Франсуа Жерар / Francois Gerard)(1770 -1837)
● 皮埃爾·蘇貝利亞斯(Пьер Сюблейра / Pierre Subleyras)(1699 -1749)
● 馬丁·德羅林(Мартин Дроллинг / Martin Drolling )(1752-1817)
● 皮埃爾·保羅·普魯東(Пьер Поль Прюдон / Pierre Paul Prjudon)(1758 - 1823)
● 弗朗索瓦· 馬裡 斯·格拉內(Франсуа Мариус Гране / François Marius Granet)(1775 -1849)
● 里維埃?(Мадемуазель Ривьер / Mademoiselle Rivière)(1780 -?)/ 安格爾?(讓·奧古斯特· 多米尼克 ·安格爾 /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 -1867)★★★★
● 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Жан Оноре Фрагонар / Jean-Honoré Fragonard)(1732 - 1806)
● 讓-路易斯·維爾(Жан-Луи Вуаль / Jean-Louis Veil)(1744-約1795)
● 瑪麗亞·弗朗索瓦· 康斯坦茨 ·馬 耶爾 ·拉馬提那(Мария Франсуаза Констанция Майер Ламартиньер / Marie Françoise Constance Mayer Lamartiner)(1775 -1821)
● 讓·弗朗索瓦·範·達爾(Жан Франсуа ван Даль / Jean-François van Dahl)(1764- 1840)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內景。這個展廳有很多我喜歡的畫作,畫技精湛,畫面潤目。參觀完前面的一些展廳後走到這裡,仿佛有種漸入佳境的感覺。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藝術的生命》(Натюрморт с атрибутами искусств / Still life with attributes of the arts)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53х110 см.
● 作於:1724-1728
● 作者:讓·巴蒂斯特·西梅翁·夏爾丹(Жан-Батист Симеон Шарден / Jean-Baptiste Siméon Chardin)(1699- 1779)★★★
● 作者背景:18世紀 法國 著名的靜物畫大師,洛可可藝術風格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擅長靜物油畫,以及風俗油畫,以描繪城市平民的生活情趣並形成一種繪畫流派而聞名於世。平民家庭中的日常生活用品、廚房裡的女佣、可愛的孩童……,都成為他就輕駕熟掌控繪畫的主題與題材,反映了當時 法國 社會中 新興 市民階層的美學理想。通過靜物畫、風俗畫來反映城市平 民和 善、友好、勤勞、儉樸的美好品德成為他的畫風。
● 作品背景:一張簡樸的木桌上,幾捲畫稿,幾冊圖書,一支靜卧的畫筆……,畫家普普通通簡簡單單的工作台,看似雜亂無章,卻疏密有致,畫面平衡;本無生命在其中,但畫面中間光線明亮處,一尊頭戴飛翼帽的男孩石膏頭像,那深邃地目光望過來,使你眼前的一切, 都靈 動起來。這就是典型的”夏爾丹風格“——精心平衡的構圖,柔和的光線擴散,賦予靜物以生命感,追求裝飾效果與畫面趣味。這幅畫雖算不上是大師的名作,但有這麼一幅在這裡,已經足以為博物館濃重地添彩了。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告別奶娘》(Прощание с кормилицей / Farewell to the nurse)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52х63 см.
● 作於:1777
● 作者:艾 蒂安 ·奧布里(Этьен Обри / Etienne Aubrey)(1745 -1781)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出生於 凡爾賽 ,曾在西爾 維斯 特(J. A. Silvestre)和約瑟夫·維恩(Joseph Vien)手下學習,以肖像和體裁題材畫而聞名。他在沙龍上展出了幾件極有價值的作品,但其生命剛到達鼎盛時期就遺憾地結束了。
● 作品背景:一對兒年輕的夫婦要前往他鄉,離開時從奶娘那裡接走自己年幼的孩子。母親騎在一頭毛驢上,正從奶娘手中接過自己的孩子;孩子扭著頭抓住奶娘的衣服不肯鬆開,臉上掛著淚痕;我們似乎聽到了孩子不肯離開奶娘的撕心的哭聲·;母親的衣著與裝扮告訴我們她的身份不是貴族家庭就是大戶人家;孩子的父親站在一旁拉開距離轉身做欲離開狀,他正回過頭催促妻子趕快上路;奶娘雖送出了自己辛苦奶大的孩子,卻依依不捨,一手握著即將分別的孩子,一手抓著孩子母親的衣衫在不停叮囑;奶娘的丈夫站在旁邊望著即將送走的孩子雙手合十,他在為孩子未來的命運祈禱……。從畫面中的這個場景,我們能看出畫家的人文主義思想的光芒與感情立場的偏重:沒有嫌貧愛富,而是相反,且給予了奶娘夫婦與欲被抱走而與奶娘分離的孩子以極大的同情與情感的側重。從孩子父親的身體語言上,我們還能感覺出兩個家庭對孩子感情上的親與疏——貌似奶娘夫婦才是孩子的至親;似乎暗示了對孩子以後命運的擔憂。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兒童肖像》(Портрет ребенка / Portrait of a child)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40х32 см.
● 作於:1810
● 作者:珍妮·菲利伯特·萊達(Жанна Филиберта Леду / Jeanne Philibert Ledoux)(1767 -1840)
● 作者背景: 法國 女畫家。以小型畫像和肖像聞名,其作品曾於1793至1819年在 巴黎 沙龍經常展出。
● 作品背景:多可愛的小姑娘,好像做了什麼錯事也,表情抑鬱,手按胸口,衣肩滑落,忐忑不安,或許是怕挨父母說吧,誰的童年沒經歷過呢。畫家把這個小姑娘此時定格的神態描畫得入木三分,非常到位,靜態的畫面透過女童充滿內涵的表情讓人覺得此刻她就鮮活地在你面前,會讓你不禁去猜測,她怎麼啦?甚至想上前幫她把小衣衫穿好,哄哄她說沒有事噠。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霧氣中的海景》(Морской вид. Туман / Sea view. Fog)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57.5х108 см.
● 作於:1740
● 作者:克勞德·約瑟夫·韋爾內特(Клод Жозеф Верне / Claude Joseph Vernet) ( 1714 - 1789)
● 作者背景: 法國 風景畫家。擅長繪製大自然風景特別是海景。深受喬瓦尼·保羅·帕尼尼的影響,通過自己對自然環境的觀察,用自己特有的繪畫藝術技藝通過對自然場景的客觀描繪呈現出來,並能把人物形象很好地融入其中。
● 作品背景:眼前是一片宏大的場景:雲霧籠罩下的海岸一角,近處有漁民在岸邊整理他們的網具;左側岩石後面露出漁船高挑的桅桿,有漁民在打理著漁船準備風停霧散後出海;右側有峭壁陡起,既與左側的桅桿相呼應圍攏了畫面,又增加了場景中的氣勢感。海岸後面就是海灣里的景色了,一艘很大的帆船桅桿林立高聳,很氣派地靜泊在海灣另一側的一處高大的古堡前;遠方目極處,遼闊的海面在上空雲霧與霞光交錯塗抹下波光閃爍,一些多幃帆船在霧氣中若隱若現,強化了畫面的透視感。這就是畫家眼中與筆下的海景圖,非常的大氣。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建築廢墟與深處的方尖碑》(Руины с обелиском в глубине / Ruins with obelisk in depth)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60х104 см.
● 作於:1775
● 作者:休伯特·羅伯特(Гюбер Робер / Hubert Robert)(1733- 1808)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他的父親尼古拉斯·羅伯特是著名外交官,曾任路易十五的外交大臣。他曾在帕尼尼工作室工作過一段時間,與皮拉內西圈子裡的年輕藝術家們在一起度過了很多時光,皮拉內西對古建築廢墟的充滿激情的關註與描繪對他影響很大。古 羅馬 的遺跡和他所在時代的生活之間的對比引起了他強烈的興趣,並激起他充滿熱情地繪製半虛構的 意大利 和 法國 廢墟的動力,而他在 羅馬 繪製的成套的素描畫冊為他在整個創作生涯中一直致力的風景畫創作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條件。
● 作品背景:畫家把一處古 羅馬 建築遺址描畫得十分宏大但又富有神秘感。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戈里琴王子的畫像》(Портрет князя Д.М.Голицына / Portrait of Prince Golitsyn, D.m.)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97х78 см.
● 作於:1762
● 作者:弗朗索瓦·休伯特· 德魯 埃(Франсуа Гюбер Друэ младший / François-Hubert Drouais Jr.)(1727-1775)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皇家繪畫雕塑學院成員,宮廷首席肖像畫家,曾師從布歇。專門畫 法國 皇室、貴族、外國貴族、作家和其他藝術家的肖像,包括路易十五、他的妻子 法國 皇后瑪麗·萊辛斯卡,以及他最後兩個情婦:蓬巴杜夫人和杜 巴裡 夫人;他還畫了路易十六年輕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
● 作品背景:阿·戈里琴是俄國的王子、宮廷副首相,曾任駐法、英大使、外交委員會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