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博物館巡禮之一——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艾·德·格裡西娜公主的肖像》(Портрет княгини Е.Д.Голицыной / Portrait of Princess E.d. Golitsyna)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97х83 см.
● 作於:1759
● 作者:路易斯-米歇爾·範·盧(Луи Мишель Ван Лоо / Louis-Michel Van Loo)(1707-1771)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曾在 都靈 和 羅馬 的畫家讓-巴蒂斯特·範·盧(Jean-Baptiste van Loo)手下學習,後與他的叔叔、畫家查爾斯·安德烈·範·盧(Charles-Andre van Loo)一起去了 羅馬 。1736年成為 西班牙 馬德里 的菲利普五世(Philip V)的宮廷畫家。1752年成為聖費爾南多皇家美術學院的創始人。1753年回到 巴黎 ,畫了許多 法國 路易十五的畫像。1765年繼承了查爾斯-安德烈擔任 法國 科學院高等教育學院的院長。1766年為 葡萄牙 政治家、龐巴侯爵塞 巴斯 蒂安 ·德·梅洛畫像。他的兄弟中有畫家弗朗索瓦·範·盧((708- 1732)和查理士·阿米代-菲利普·範·盧(1719 -1795)。
● 作品背景:宮廷女主人身著華麗的服裝,佩戴著珠寶,抱著寵物坐在富有 歐洲 特色的紅色絨倚上,手臂搭在鋼琴的鍵盤邊,神態雍雅,這是典型的上流社會年輕女子的肖像環境。賞畫人除了可以領略到18世紀 法國 畫家的繪畫技巧與功底外,還可見識到200多年前 法國 貴族小姐的模樣與扮相。照相機是19世紀初才誕生的,這幅畫作於18世紀,那時還沒有照相機,畫家的筆就是相機,它能真實記錄並還原歷史,非常有意義。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第一道犁溝》(Первая борозда / The first furrow)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18х148 см.
● 作於:1801
● 作者:讓·巴蒂斯特·格瑞茲(Жан-Батист Грез / Jean-Baptiste Greuze Dreamings )(1725 -1805)★★
● 作者背景:18世紀 法國 肖像畫、題材畫與歷史畫畫家。其藝術活動處於 法國 封建君主制走向腐化墮落和啟蒙思想興起的時代,當時的啟蒙思想家們提出文藝家要向社會提供對社會和人民有益的、有道德理想的作品,他在這樣的進步思潮影響下形成自己的藝術思想和創作道路,專事描繪市民生活習俗,從中體現道德訓戒意義。他的藝術道路受狄德羅影響很大,有啟蒙進步傾向,但其民主思想道德說教藝術仍帶有濃厚的學院派氣息,構圖和人物形象塑造仍有過分理想化和虛構的局限,雖有現實主義傾向,但還有脫離現實的一面。其代表作有《破壺》、《鄉村裡的訂婚》、《懲罰忘恩負義的子女》、《寵壞的孩子》、《為死去的小鳥而傷心的少女》等。
● 作品背景:“第一道犁溝”出自什麼寓言或歷史故事,沒有查到。或許,故事很簡單:就是一群鄉下的農民在慶祝開墾田地的第一犁,就是畫家想描述的一幕農村生活的場景。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性感》(Сладострастие / Voluptuousness)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46х37 см.
● 作於:1789-1790
● 作者:讓·巴蒂斯特·格瑞茲(Жан-Батист Грез / Jean-Baptiste Greuze Dreamings )(1725 -1805)★★
● 作者背景:見上幅
● 作品背景:畫家筆下的這位年青貌美的金髮姑娘頭戴星冠懷抱白鴿,雙眼誇張得迷濛上望,夢幻感四溢。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讀聖經的勒羅伊家族的肖像》(Портрет семьи Леруа, слушающей чтение Библии / Portrait of the family of Leroy who listened to the reading of the Bible)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37х148 см.
● 作於:1766
● 作者:尼古拉斯·伯納德·勒比西耶(Никола Бернар Леписье / Nicolas Bernard Alexis Lépicier)(1735 -1784)
● 作品背景:18世紀 法國 畫家。由父親弗朗索瓦·伯納德·勒比西耶和母親瑞尼莉莎·伊麗莎白· 馬裡 將他介紹到藝術和文化環境中,其作品顯然受到了他父親的才華橫溢的朋友查爾汀的影響,是他繪畫的主要靈感來源。他的繪畫題材從肖像畫到歷史場景,再到社會生活,豐富多樣。對名模卡爾·韋內特情有獨鐘。他的作品在18世紀 法國 畫壇具有一定影響力。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藝術家工作室》(Мастерская художницы / Artist workshop)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63х57 см.
● 作於:1800
● 作者:路易斯·利奧波德·布瓦伊(Луи Леопольд Буальи / Louis Leopold Buali)(1761-1845)★
● 作者背景: 法國 肖像畫家和風俗畫家,善畫小型群像和風俗畫,擅長油畫、石版畫。 法國 大革命期間,他畫過不少反映現實社會具有諷刺意味的畫和宣揚倫理道德的畫,而被視為有政治傾向的畫家,他因畫過一幅《馬拉的勝利》,而成為 共和 派藝術家協會會員。他還創作了大量生動地記錄 法國 中產階級社會生活的體裁畫。由於他對現實生活敏銳的觀察和具有熟練的古典藝術技巧,使他的人物造型纖巧、真實生動而受到 巴黎 人的歡迎。
● 畫面中是一個藝術家的工作室,年輕的女主人正靜靜地坐在畫板前調製顏料,旁邊有個女伴陪著。畫室中的情景暗示著這裡曾經經歷了什麼重大變故,女主人黯然的神情,身邊同伴的滿臉愁雲,被凌亂地丟棄在地上的摔壞的畫板與幾尊頭像雕塑,似乎都說明瞭這一點。或許,這間工作室真正的主人已經不在了,他的妻子也就是畫中的女主人正接過丈夫的畫筆繼承其未竟事業,手捧留下的調色盤陷入深深的思念與痛苦之中。畫家正是通過這種繪畫手法,使畫中故事更加鮮活並得以無限延展,緊緊抓住觀賞者的心並留下無限遐想的空間。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母性》(Материнство / motherhood)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49х37 см.
● 作於:1800
● 作者:瑪格麗特·傑拉德(Маргерит Жерар / Marguerite Gerard)(1761- 1837)★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和版畫家,她那個時代最著名的女藝術家之一。早期是弗拉戈納爾的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學習繪畫和版畫。17世紀70年代在 巴黎 開始了她的藝術家生涯,最早的作品是蝕刻和版畫,後來更著名的作品是油畫。作為一名女性,瑪格麗特沒有接受過學術培訓,也沒有研究過裸體藝術,因此,她的早期訓練依賴於對弗拉戈納爾作品的研究。她的作品描繪了日常生活中的場景,一種被稱為風俗畫的風格,從18世紀90年代開始在 巴黎 沙龍展出,受到富有顧客的關註。用細膩的混合筆觸描繪了細緻的細節,朴實無華的繪畫代表了19世紀早期藝術的主要潮流。作為一名流派藝術家,她專註於刻畫家庭生活中的親密場景,許多畫作都描繪了母親和童年在家庭生活中的場景,有的強調了音樂和女性陪伴的重要性。然而,與其他喜歡使用古典繪畫的女畫家不同,她經常使用幾個世紀前的服裝和佈景。家貓狗也多次出現。她還畫過至少35幅畫家、演員和贊助人的肖像。
● 作品背景:畫面就像一個舞臺,從室外投射進來的光線把位於前景中央的女主人公與她的孩子打亮。主人公是一位年輕漂亮的母親,正疼愛地全神關註並親吻著她托舉在手中的健康的寶貝孩子,母愛之情母性之心如此鮮活地躍然於畫面之上,配上她那身得體的泛著淡淡的金色絲光的衣裙,聚焦著觀眾的目光。連身下的小狗狗都嫉妒地站立起來扒著女主人公的腿向上送出期盼的眼神,好像在說:也抱抱我吧!抱抱我吧!畫傢具有極高的繪畫功底,把母親與她的孩子的皮膚描繪得如此細膩白皙富有質感。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獲抱的小貓》(Триумф кошечки / Triumph kitties)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60х48 см.
● 作於:?
● 作者:瑪格麗特·傑拉德(Маргерит Жерар / Marguerite Gerard)(1761- 1837)★
● 作者背景:見上幅
● 作品背景:畫家的筆下,年輕漂亮的女孩子懷抱著一隻溫順的貓咪,身下的小狗在汪汪爭寵,帷幕後若隱若現的大提琴暗示了這位姑娘的多才多藝,能依偎在這麼可愛的姑娘的懷抱中,貓咪非常享受。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一個位年輕人的肖像,手裡拿著一個用來放畫的文件夾》(Портрет юноши с папкой для рисунков в руках / Portrait of a young man with a folder for drawings in the hands)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73х59 см.
● 作於:1791
● 作者:弗朗索瓦-安德烈·文森特(Франсуа Андре Венсан / François-André Vincent)(1746 -1816)★
● 作者背景: 法國 新古典主義畫家。早期是皇家侍從學校的學生,後在法 蘭西 學院學習,曾師從約瑟芬-瑪麗·維恩。1768年來到 羅馬 ,在曼奇尼(Palais Mancini)那裡畫了許多肖像畫,靈感來自讓·霍諾·弗拉戈納德(Jean-Honore Fragonard)的風格,也受到古典藝術時期和 意大利 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些藝術大師特別是拉斐爾的啟發和影響,是 法國 新古典主義風格藝術主題和主題的主要創新者之一,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水準。1790年,他被任命為 法國 路易十六的繪畫大師,後成為 巴黎 皇家藝術學院創始成員之一和雕塑學院的教授。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拿破侖一世的畫像》(Портрет Наполеона I / Portrait Of Napoleon I)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45х111.5 см.
● 作於:1810
● 作者:弗朗索瓦·傑拉德(Франсуа Жерар / Francois Gerard)(1770 -1837)★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法 蘭西 學院成員及榮譽男爵,榮譽軍團勛章獲得者,第一個為拿破侖國王工作的畫家。最出名的是他的肖像畫,曾為拿破侖和 歐洲 很多著名人物繪製肖像畫。他還創作過多幅拿破侖率領軍隊在戰爭中的場景,如《拿破侖在奧斯特裡茨戰役中》。
● 作品背景:拿破侖·波拿巴(法語:Napoléon Bonaparte / 意大利 語:Napoleone Buonaparte,1769-1821),即拿破侖一世(Napoléon I),出生於 科西嘉 島,十九世紀 法國 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法 蘭西 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歷任法 蘭西 第一 共和 國第一執政(1799-1804),法 蘭西 第一帝國皇帝(1804-1815)。他於1804年11月6日加冕稱帝,把 共和 國變成帝國。在位期間稱“ 法國 人的皇帝”,也是歷史上自查理三世後第二位享有此名號的 法國 皇帝。對內他多次鎮壓反動勢力的叛亂,頒佈了《拿破侖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體系,奠定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秩序。對外率軍五破英、普、奧、俄等國組成的反法聯盟,打贏五十餘場大型戰役,沉重地打擊了 歐洲 各國的封建制度,捍衛了 法國 大革命的成果。在 法國 執政期間他多次對外擴張,發動了拿破侖戰爭,成為了 意大利 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 瑞士 聯邦的仲裁者、法 蘭西 帝國殖民領主(包含各 法國 殖民地、 荷蘭 殖民地、 西班牙 殖民地等)。在最輝煌時期, 歐洲 除 英國 外,其餘各國均向拿破侖臣服或結盟,形成了龐大的拿破侖帝國體系,創造了一系列軍政奇跡與短暫的輝煌成就。1814年退位,隨後被流放至 厄爾 巴島。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後再度戰敗於 滑鐵盧 後被流放聖赫勒拿島,並於1821年5月5日在那裡病逝。1840年,他的靈柩被迎回 法國 巴黎 ,隆重安葬在 法國 塞納河畔的 巴黎 榮軍院。畫家眼中自己崇拜的國王與英雄拿破侖的形象就是這個樣子。我去過 法國 巴黎 的榮軍院,那裡安葬著 法國 之魂拿破侖,在旁側的軍事博物館里,我看到一些懸掛著的法 蘭西 帝國時期的榮譽將領的畫像,唯獨沒有找到拿破侖的,詢問一博物館工作人員,經指點我來到拿破侖的畫像前,很像眼前這一幅,怨不得找不到呢,原來想象中的拿破侖畫像應當是一身戎裝,誰知卻是這樣的拿著權杖的國王形象。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A.P. 戈利齊諾公主和兒子彼得的畫像》(Портрет княгини А.П.Голицыной с сыном Петром / Portrait of Princess A.P. Golitsynoy with son Peter)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37х101 см.
● 作於:1794
● 作者:伊麗莎白·路易絲·維吉 - 勒布倫(Луиза Элизабет Виже-Лебрен / Elisabeth Louise Vigee-Lebrun)(1755- 1842)★
● 作者背景:18世紀晚期 法國 著名肖像畫家。又稱勒布倫(Lebrun或Le Brun)夫人,她的藝術風格通常被認為是洛可可風格的一部分,帶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元素。題材和色調可以歸類為洛可可,但她的風格與新古典主義的出現是一致的。她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專業地畫肖像了,成名後得到了很多 歐洲 貴族、演員和作家的贊助,創造了大約660幅肖像和200幅風景畫。除了許多私人收藏的作品之外,她的作品還被一些世界著名的博物館收藏如盧浮宮、赫米塔奇博物館、 倫敦 的國家美術館、 紐約 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巴亞爾廷斯基王子的肖像》(Портрет князя И.И.Барятинского / Portrait of Prince I.i. Barjatinski)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87х67 см.
● 作於:18世紀
● 作者:伊麗莎白·路易絲·維吉 - 勒布倫(Луиза Элизабет Виже-Лебрен / Elisabeth Louise Vigee-Lebrun)(1755- 1842)★
● 作者背景:見上幅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安德洛瑪刻哀悼赫克托耳》(Андромаха, оплакивающая Гектора / Andromache mourning Hector)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58х43 см.
● 作於:1783
● 作者:雅克·路易斯·大衛(Жак Луи Давид / Jacques-Louis David)(1748 – 1825)★★★★
● 作者背景: 法國 大革命時期的傑出畫家,新古典主義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出生於 巴黎 的一個五金商家庭,9歲時家庭發生變故,父親被殺,母親離家出走,年幼的大衛由皇家磚瓦匠的叔父撫養,在親友幫助下被送到 法國 洛可可藝術風格畫家弗朗索瓦·布歇那裡學畫,布歇發現大衛的氣質與自己的洛可可風格不一致,就將他轉到皇家美術院教授約瑟夫· 馬裡 ·維恩門下。 他並不屬於才華橫溢那種類型的畫家,相反,個性沉默寡言,喜歡思考,不太合群,缺少典雅,使人感到少年老成。他以驚人的毅力和勤奮刻苦精神,認真地向尼古拉斯·普桑、布歇、讓·巴蒂斯特·格勒茲和 卡拉 瓦喬等繪畫大師學習。他最初的創作都是從古 希腊 羅馬 的傳說和藝術中尋求美的源泉和理想,把古代英雄的品德和藝術樣式視為審美的最高標準。後來由於接觸到一些反封建的革命黨人,如雅各賓黨的領導人羅伯斯庇爾等,在政治思想和藝術觀念上產生了一些變化,創作了一些富有時代精神的作品。從這時起,他勇敢地站在時代的高度,用自己的藝術為反封建鬥爭服務,逐漸走進現實主義潮流。如果說洛可可藝術是路易十五時代為適應快要上斷頭臺的沒落貴族階級的空虛心靈的需要,那大衛的藝術則是直接為資產階級大革命服務的。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他不斷探索藝術創作,突破了古典主義的因襲陳規,比啟蒙思潮下的寫實主義更進一步地描繪了時代的革命鬥爭現實,借歷史題材揭示如何建立和鞏固新的社會制度與新的社會風尚的革命思想。當大革命的風暴到來時,他不僅僅是畫家,還作為社會活動家、革命家積極投身於革命鬥爭。大衛被選為國民議會的議員,成為革命領袖羅伯斯庇爾的戰友,並以國民教育委員的身份從事大量的革命藝術活動。在大革命中,雅克-路易·大衛根據國民議會的建議創作了一些具有鮮明革命時代特征的肖像畫,其中最傑出的是《馬拉之死》。1794年是大衛藝術生涯中最光輝的年月,他的藝術充滿了時代革命氣息,具有鮮明的政治思想傾向性,並將古典主義的藝術形式和現實的時代生活相結合,成為一位革命藝術家。但是,隨著“熱月黨”政變,雅各賓黨政權被推翻,大衛被捕入獄,出獄後看到國家發生的變化令他觸目驚心。革命的理想破滅了,整個社會陷於黑暗恐怖的深淵,這使大衛心灰意冷,又無能為力。從此,在創作上放棄了現實的題材,又沉浸在對古代社會的嚮往之中,再也沒有畫過富有革命激情的作品。他在那黑暗的歲月里停止了一切社會活動,情緒非常消沉,藝術生命也面臨枯竭。這時的畫家期望 和平 ,在這樣的心境下創作了《薩賓婦女》。 拿破侖奪取政權建立帝制以後,他為拿破侖服務,成為帝國的首席畫家,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很多反映拿破侖的英雄業績和形象的作品。1816年拿破侖被推翻,波旁王朝復辟,將曾對處死路易十六投贊成票的大衛驅逐,他被迫遷居 比利時 布魯塞爾 ,此後大衛再也沒能回到 法國 ,1825年,死在 比利時 布魯塞爾 。大衛在藝術上是古典傳統的嚴格遵循者和古代藝術的崇拜者,他服從於既有的藝術體系,強調古典藝術強有力的結構關係,追求簡潔、質朴和莊 嚴感,這種過分的理性追求導致了藝術的冷漠和獃板,也失去了藝術家的獨創性。大衛的作品有平衡理智的構圖,人物造型極為嚴謹,古典油畫技巧純熟,善於處 理戲劇性的人物動態和場面,在畫中常常使用 卡拉 瓦喬式的光線突出主體人物,但是他的人物姿態不免有獃板做作的痕跡。作品主要有:《荷拉斯兄弟宣誓》、《馬拉之死》、《拿破侖加冕》、《薩平婦女》、《戴花冠的 維斯 塔貞女》等。大衛的弟子頗多,如勒布倫夫人、熱拉爾、格羅、吉洛德、安格爾等。其中最著名的古典藝術繼承者是安格爾。
● 作品背景:這是一幅充滿新古典主義藝術精神的繪畫作品。赫克托耳是荷馬史詩《 伊利亞 特》中特洛伊戰爭的特洛伊方的統帥與第一英雄。他是特洛伊的王子,在特洛伊戰爭中率軍數次擊退 希腊 聯軍,令 希腊 士兵膽寒不已。在與 希腊 聯軍第一勇士阿喀琉斯的決鬥中,因眾神的裁決和宿命死在對方手裡。赫克托耳倒下後,在神的指引下,特洛伊國王 普里 阿摩斯深夜來到阿喀琉斯的帳中,經過苦苦哀求,贖回了兒子的屍體。畫面中,被贖回的赫克托耳頭戴橄欖枝裸身躺在床上,英雄雖已逝,但他那高高昂起的胸膛卻彰顯了滿滿的決不屈服的英雄氣概。赫克托耳的妻子安德洛瑪刻把他們的孩子攏在身前,右臂伸向英雄,在向諸神控訴命運的不公並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油畫大師大衛用自己的畫筆把英雄的無畏與命運的悲慘渲染得淋漓盡致。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年輕人的肖像》(Портрет молодого человека / Portrait of a young man)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56х46 см.
● 作於:1790
● 作者:雅克·路易斯·大衛(Жак Луи Давид / Jacques-Louis David)(1748 – 1825)★★★
● 作者背景:見上幅。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男孩頭像》(Голова мальчика / Head boy)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36х27.5 см.
● 作於:1750
● 作者:皮埃爾·蘇貝利亞斯(Пьер Сюблейра / Pierre Subleyras)(1699 -1749)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活躍在巴 洛克 晚期與新古典早期。他創作的《基督拜訪法利賽人西蒙的家》,促成了他進入著名的 羅馬 藝術家協會—聖 盧卡 (Accademia di San Luca)。他目光敏銳,畫風細膩,所做的肖像畫受到教皇與社會的關註與喜歡。
● 筆者評論:乍一看以為畫中是一位俊俏姑娘的頭像呢,看標題才知是位“BOY(男孩)”。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正在臨摹畫的女孩》(Девушка, переводящая рисунок / Girl, which moves the figure)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63х54 см.
● 作於:1812
● 作者:馬丁·德羅林(Мартин Дроллинг / Martin Drolling )(1752-1817)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作品多為室內場景與社會上感興趣且的主題。其作品比較受歡迎,很多作品是刻制的。羅浮宮收藏有他的作品《窗口的女人》和《小提琴手》。
● 作品背景:一位姑娘正在玻璃窗前全神貫註地透著亮光臨摹一幅畫。根據屋裡的陳設判斷這位姑娘像是出自一個藝術家庭。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聖母 瑪利亞 的頭像》(Голова Девы Марии / Head Of The Virgin Mary)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55х45 см.
● 作於:1811
● 作者:皮埃爾·保羅·普魯東(Пьер Поль Прюдон / Pierre Paul Prjudon)(1758 - 1823)
作者背景: 法國 新古典主義時期一位風格優雅的畫家。曾去 意大利 學習了3年,在油畫、素描和插圖方面都有較深的造詣,其繪畫作品充滿濃厚的詩意 和美 妙的幻想,筆下的人物形象溫柔、嫵媚,景色優雅、恬靜。他的作品沒有大衛和安格爾那麼多理性,卻更活潑優美,更有生氣,因此他被人們譽為“ 法國 的柯雷喬”。主要作品有取材於 希腊 神話的《風捲波賽琪》(1808年),《約瑟芬王后像》(1805年)以及《密涅瓦把藝術天才帶向永恆》等。
● 作品背景:聖母 瑪利亞 是耶穌的母親。畫家筆下的 瑪利亞 聖母顯得非常年青、神聖、高貴與安詳。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蘇格拉底在阿 斯帕 西亞那裡》(Сократ у Аспазии / Socrates at the Aspasia)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65х81 см.
● 作於:1801
● 作者:尼古拉斯·安德烈·蒙西奧(Никола Андре Монсио / Nicolas André Monsiau)(1754-1837)● 尼古拉斯·安德烈·蒙西奧(Никола Андре Монсио / Nicolas André Monsiau)(1754-1837)★
● 作者背景: 法國 歷史畫家,也是一位優雅的繪圖師。當 法國 大革命破壞了他的資助時,他開始用插圖來補充他的收入。他冷靜的普西 尼斯 特繪畫風格和用色標志著他在新古典主義時代的保守藝術。
● 作品背景:蘇格拉底( 希腊 語:Σωκράτης/英語: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 希腊 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阿 斯帕 西婭是古 希腊 著名政治家伯里克利的情人,以美貌與智慧名動整個 希腊 半島。據說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大政治家,善於鼓動人心的演說家伯里克利的演說稿大部分都是出自他的這位聰穎過人的情人之手,連當時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尊阿 斯帕 西亞為他們的導師。她當時獨自開辦了一所哲學以及修辭學的學校,她的住處也成為全 雅典 最受愛歡迎的、名流雲集的沙龍,所以,蘇格拉底常常來這裡,並聲稱從她那裡學到了雄辯的藝術。這幅畫中的人物形象鮮活生動自然逼真,光影處理相熟,說明畫家的藝術創作具有較高的水準。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在監獄里的畫家雅克·斯 特拉 》(Живописец Жак Стелла в тюрьме / Painter Jacques Stella in prison)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94х144 см.
● 作於:1810
● 作者:弗朗索瓦· 馬裡 斯·格拉內(Франсуа Мариус Гране / François Marius Granet)(1775 -1849)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孩童時強烈的繪畫欲望,促使他的父母把他安置在一所由一位頗有名氣的風景畫家 康斯坦丁 指導的藝術學校里,其後,到 土倫 做過軍火庫的裝飾師。後來,在 艾克斯 認識了大衛的學生之一德·福賓伯爵,並應他的邀請去了 巴黎 ,與德·福賓進入了同家繪畫工作室,並慢慢取得繪畫藝術的 成功 。此後,他離開 巴黎 到 羅馬 ,直到1819年返回 巴黎 ,當時的 法國 國王路易·菲力浦啟用他做了 凡爾賽 宮造型設計師,並給他起了聖米歇爾的雪瓦利埃的名字。他的作品在盧浮宮中有收藏。代表作有《聖弗朗索瓦·德·阿西斯的 巴斯 克》(盧浮宮)、《 拉卡 特·德·囚犯》(盧浮宮)。
● 作品背景:畫中描繪的是因參加反對專制統治而被捕的畫家雅克·斯 特拉 正在獄中的牆壁上繪製聖母像的情景。在監獄的環境里作畫,這個主題本身就會引起觀者的嚴重好奇。高大而又幽暗的監獄環境,給人以強烈的壓抑感。斯 特拉 戴著腳鐐,站在桌子上,側身望著 石柱 上準備作畫的區域,距離雖遠我們卻已能真切感受到畫家的睿智與如炬的目光,他抬起的手臂握著一支畫筆,用自己的思想與構思在柱子的平面上畫出聖母草圖。但見他姿勢灑脫,雖陷牢獄卻無所顧忌,窗外的陽光直射在他身上,明亮的光線使他成為畫面的焦點。在他腳下的桌子周圍,有幾個富有社會代表性的階下囚攏在一起望著畫家的畫筆,這些人物雖處在中景,看不太清楚他們的面孔與表情,但從他們每個人的形體神態上已能看出他們正在討論如何畫好這幅心目中的聖母像。傾身半伏在桌子前的那位紅衣人是“參謀團”的主角,或許是一位遭到迫害的主教;紅衣人的背後,一位體態豐腴的白胡老人正背靠黑暗的牆壁,背著手拉開一段距離,默默地望著作家作畫,講究的衣著暗示他有高貴的身份,看樣子,他不想放下身段參與前面這些人的討論,只是在旁觀,或許帶著欣賞;畫家身前的下方,有個一看裝扮就是社會底層的人,手扶牆柱,抬頭望向畫家手中的畫筆,他說不出什麼,但目光充滿崇敬;畫面下方的正中位置,一個人面對即將成形的聖母像,跪拜在地,相當的虔誠。在他的右側,一位橫卧在地的人,雙手被牆上垂下的粗大鎖鏈鎖住,腳上帶著鐐銬,像是個重罪犯。他背向身後的人群,對畫家與聖母像,以及身後的這群人毫不關心,仿佛已生無可戀。在牢房深處的勁頭,陰暗處,一個獄卒正透過牢門的鐵柵欄縫隙向裡面張望……。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約瑟芬·佈達耶夫斯卡(夫人與 裡拉 琴)》[ Портрет Жозефины Будаевской (Дама с лирой)] / [ Portrait Of Josephine Budaevskoj(Lady with a lyre)]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52х185 см.
● 作於:1806
● 作者:里維埃爾/安格爾?(Мадемуазель Ривьер / Mademoiselle Rivière)(1780 -?)
● 作者背景:查不到作者的資料,但查到 法國 著名繪畫大師安格爾(讓·奧古斯特· 多米尼克 ·安格爾 /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有幅少女肖像畫名為《里維埃爾小姐(Mademoiselle Rivière)》,不是這幅,但畫風相近。且安格爾也是1780年出生的。不知是否博物館標註有誤,這幅畫就是安格爾的作品。
● 作品背景:“約瑟芬·佈達耶夫斯卡”沒有查到出處,從她的裝扮看上去有幾分高貴典雅,應當出自上層人家。 裡拉 琴(Lyre),又譯為萊雅琴,亦稱詩琴,它是西方最早的撥弦樂器,也是文藝復興以來西方音樂的象徵,因其形象端莊優美,也被作為樂徽使用。這幅油畫位於23展廳通往24展廳的出口右側,是一幅中畫幅油畫,油畫中女主人公大紅色的衣裙在油畫中占了很大的面積非常吸引參觀者的註意。但見她平坐在床邊,雙手撫琴,轉過頭來平靜地望著畫外的你;盤起的卷髮被漂亮的珍珠頭箍圈起,一條半透明的用金線點綴花紋的漂亮紗巾從頭的一側自然垂下,氣質顯得非常優雅。在她腳前的床頭上,搭著一件接近完工的花色美麗的織毯,幾球毛線團滾落在織毯下的線盒旁,說明瞭這件漂亮織毯出自女主人公之手。撫琴與“女紅”似乎是女主人公平日生活的主要部分。在女主人公的背後擺著一尊斯芬克斯人面獅身卧像,給畫面增加了幾分古典的氛圍。整幅畫看上去畫工非常細膩嫻熟,對人物造型的處理以及光線明暗的處理非常見功底,一看就是出自大家之手。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鮑裡斯·優蘇波夫王子的騎馬像》(Конный портрет князя Б.Н.Юсупова / Equestrian portrait of Prince Boris Yusupov)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321х266 см.
● 作於:1809
● 作者: 安東 尼·讓·格羅(Антуан Жан Гро / Antoine-Jean Gros)(1771-1835)★
● 作者背景: 法國 新古典主義與浪漫派畫家,拿破侖的御用畫家及隨軍藝術家之一,以描寫拿破侖軍事生涯的歷史畫知名。曾是 法國 著名畫家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 Louis David)的得意門生,很受大衛的喜愛。以因創作偉人祠天頂壁畫又被查理十世賜封為男爵。在 意大利 逗留時謁見拿破侖之後,他受到那熱血沸騰的英雄主義的感化,逐漸離開老師大衛的端莊的古典主義精神,開始創作激情洋溢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的描寫拿破侖的畫。拿破侖也喜歡他,把他列於幕僚之中,他在作畫的同時也在幾次戰役中隨著進軍號聲挺起胸膛往前衝鋒。此後,他的每一幅作品都獲得 成功 。他用激情創作的《青年時代的英雄拿破侖》,畫的是征服 意大利 時候的英姿颯爽的拿破侖,使當時陶醉於戰功喜悅的 巴黎 人陷於狂熱的作品。同類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還有《阿布基之戰》、《拿破侖在埃洛戰場》等。拿破侖倒台後,他轉移了自己的藝術重心,創作了更多的歷史繪畫,但不如他早期的作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據傳因畫風背離老師大衛的教導而帶來精神壓力,以及身體多病,婚姻不幸等諸多原因,與1835年投塞納河自殺。
● 作品背景:鮑裡斯·優蘇波夫(1695–1759)是 俄羅斯 的貴族 和政 治家,在俄國伊麗莎白一世的治下被選為參議員和 莫斯科 與 聖彼得堡 的總督。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奧羅拉與鳶尾花》(Аврора и Кефал / Aurora and Irises)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251х178 см.
● 作於:1811
● 作者:皮埃爾·納西斯·加林(Пьер Нарцисс Герен / Pierre Narcisse Guérin)( 1774 –1833)★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讓-巴蒂斯特·雷納德(Jean-Baptiste Regnault)的學生。其畫作《 馬庫 斯·塞克斯圖斯》(盧浮宮)在沙龍展出,激起了狂熱的反響。他相繼去了 羅馬 和 那不勒斯 學習並創作。1802年,他創作了《費德拉和希波呂圖斯》(盧浮宮);1810年回到 巴黎 後,因繪畫風格具有高度的戲劇性和莊重威嚴感,符合第一帝國的流行品味,在盧浮宮與 凡爾賽 宮的裝飾中取得了巨大 成功 ,並給他帶來了新的榮譽。1803年,他收到了第一枚十字勛章;1815年,被國王路易十八授予美術學院院士稱號。他的風格也在隨大眾的口味而改變,在作品《特洛伊的災難》(盧浮宮)中採用了一種更感性、更生動的風格。1822年,他擔任了在 羅馬 的 法國 學院院長的職位,1828年回到 巴黎 後被封為貴族,1821年他繪製的一幅耶穌下十字架的大幅畫像,做為 法國 國王路易十八的禮物,懸掛在聖母 瑪利亞 在 巴爾的摩 國家神殿的長方形教堂里。
● 作品背景:鳶尾花被 法國 人視為國花,是光明和自由的象徵。相傳法蘭克王第一個王朝的國王路易·克洛 維斯 接受洗禮時,上帝送給他的禮物就是香根鶯尾花(金百合花),法文的百合花發音與“路易之花”相近,視其為純潔,花形象白鴿飛翔的姿勢,象徵著“聖靈”。 法國 國王路易六世將香根鶯尾花作為他的印章和鑄幣圖案,裝飾他藍袍的邊緣,他穿著藍袍去參加國王加冕儀式,因此又成了王室權利的象徵。鳶尾花因花瓣形如鳶鳥尾巴而稱之,其屬名Iris為 希腊 語“彩虹”之意,喻指花色豐富,有藍、紫、黃、白、紅等顏色。其屬名的音譯,俗稱為“愛麗絲”,愛麗絲在 希腊 神話中是彩虹女神,她是眾神與凡間的使者,主要任務是將善良人死後的靈魂,經由天地間的彩虹橋攜回天國。
奧羅拉(厄俄斯)是古 希腊 曙光女神,她在將光明帶往人間的時候,愛上了憂郁的特洛伊王子梯托諾斯,並將王子帶回了 奧林匹斯山 。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幫助她將王子藏了起來,並告訴他去宙斯的神殿祈求王子得到 長壽 。奧羅拉向宙斯祈求了王子的 長壽 ,卻忘記了祈求他的永葆青春。於是王子迅速地老去,並被奧羅拉嫌棄,扔回了人間。但是奧羅拉為他生下了孩子,想把孩子留在奧林匹斯,可是宙斯不同意。趁奧羅拉不在,宙斯把孩子帶回了人間,奧羅拉悲痛欲絕,卻毫無辦法,因為女神的悲傷,世界失去了光明。最後奧羅拉被宙斯勸說,繼續為人間帶來光明。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供奉花神弗洛拉》(Приношение Флоре / Offering To Flora)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97х148 см.
● 作於:1799
● 作者:讓·弗朗索瓦·範·達爾(Жан Франсуа ван Даль / Jean-François van Dahl)(1764- 1840)
● 作者背景:不詳。
● 作品背景:弗洛拉(Flora)是古 希腊 神話中的花之神。眼前這組多姿多彩的鮮花代表花神弗洛拉。鮮花圍繞的小雕像是個身後背著一對兒翅膀的英俊青年,他就是西風之神澤費 羅斯 (Zephyrus)。花之神弗洛拉和西風之神澤費 羅斯 是一對戀人。
二層24展廳:古風時代後期希腊藝術歐洲 文化史通常把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 希腊 城邦形成時期稱為古風時代;把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 希腊 盛期的歷史稱為古典時代。 希腊 文化的主要成就多產生於這兩個時期,所以人們習慣上將古風和古典時期的文化合稱為古 希腊 文化,而將 馬其頓 征服後形成的文化稱為 希腊 化文化。後古風時期 希腊 藝術家對於藝術追求的方向在斯 科巴 斯, 普拉 克希傑里,李西普和里奧哈爾等藝術家的作品中能夠得到體現。在24展廳中集中展出了這些藝術家們以及稍晚 羅馬 時期藝術家的作品原件及摹塑。
從這個展廳開始的博物館最後幾個展廳,展品全部是以雕塑為主。前面看多了油畫,多少有點審美疲勞了,或許博物館特意讓參觀者換種口味來這裡感受一下西方視覺藝術的另一大分支——雕塑藝術作品的魅力
雕塑作品是這家博物館的一個重點,很多作品做工細膩,人物形象非常逼真,神態舉止栩栩如生。不過,因為事先知道了這裡的很多雕塑是摹塑品,故吸引力與專註度難免有降低。但是,你得承認,即使是複製品,也決非粗製濫造,幾可亂真。這些雕塑複製品是在博物館早期建立時由第一任館長、 莫斯科 大學教授伊萬茨維塔耶夫訂製的,主要用於學校的研究與教學臨摹,那時,博物館只是 莫斯科 大學的精品藝術研究室。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第24展廳(後古風時期 希腊 藝術)內景,展品全部是雕塑,絕大多數為非原作的摹塑品(複製品)。
上幅照片中正中的這組雕塑名為《懲罰狄耳刻,法爾內塞公牛》;左後方的那組雕塑名為《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拉奧孔群雕)》,兩尊作品的原作都是世界名雕。展廳兩側上方高掛牆壁的雕塑,其原作出自帕加馬大祭壇,名為《眾神與巨人戰鬥》(Part of the frieze of the altar of Zeus at Pergamos depicting the battle of the gods and Giants),原作現藏於 德國 柏林 帕加馬博物館(Pergamon Museum)。
作品背景是: 亞歷山大 大帝死後, 希腊 將軍們建立了十幾個 希腊 化國家,帕加馬(Pergamon)是其中之一。帕加馬大祭壇(Pergamon Altar)是阿塔 羅斯 王朝(Attalid dynasty,前282-前129年)建造的紀念性神廟。1878-1886年, 德國 考古隊在帕加馬大祭壇遺址花費了8 年時間挖掘出這座完整的神廟:寬35.64 米,深33.4 米,寬大的臺階近20米,四周佈滿 希腊 時期精美的浮雕。經過與 土耳其 政府反覆協商和討價還價,最後決定:“帕加馬大祭壇的所有文物歸 德國 所有”。 德國 人在 柏林 全面複原了整個神廟及 希腊 浮雕,博物館從設計建設到文物複原進行了整整30年, 意大利 的雕塑修複專家將“成千上萬塊雕塑殘片修複成完整的故事”:從宙斯領導的 奧林匹斯山 的眾神大戰巨人(Gigantomachy)開始,直到最後幾個 希腊 名城的建成的傳說。
——部分資料引自360個人圖書館,老阿更的《 希腊 雕塑系列》。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769627614.aspx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懲罰狄耳刻,法爾內塞公牛》(Наказание Дирки, т.н. Фарнезский бык / The punishment of Dirce, the Farnese Bull)
● 位置:二層24展廳(古風時代後期 希腊 藝術)
● 種類:石膏複製們摹塑品(原作為 大理 石雕塑,現存 那不勒斯 國家考古博物館)
● 原作於:公元前2世紀
● 原作者:卡裡亞(Caria)的雕塑家 特拉 勒斯的阿波羅尼奧斯(Apollonius of Tralles )和他的兄弟 托里 斯克(Tauriscus)
● 作品背景:用一塊完整的 大理 石雕刻而成。作品取材於 希腊 神話懲罰狄耳刻故事的一個場景:底比斯國王呂科斯(Lycus)遺棄前妻安提奧珀(Antiope)後,娶狄耳刻(Dirce)為妻,狄耳刻迫害安提奧珀和她的兒子安菲翁(Amphion))與澤忒斯(Zethus),揚言要把安提奧珀掛在牡牛犄角上。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安菲翁和澤忒斯長大後為母親復仇,反將狄耳刻綁在牛角上,在岩石上撞死。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拉奧孔群雕)》[ Laocoon and his sons (Laocoon Group)]
● 位置:二層24展廳(古風時代後期 希腊 藝術)
● 種類:石膏複製摹塑品(原作為 大理 石雕塑,現藏於 羅馬 梵蒂岡 美術館 )
● 尺寸:高184 см
● 原作於:公元前200年的古 羅馬 一世紀
● 原作者:阿格桑德 羅斯 (Agesandros)、阿典諾多 羅斯 (Athenedoros )、波利佐 羅斯 (Polydoros)。
● 作者背景:阿格桑德 羅斯 與後兩位作者是父子關係。此雕塑為三人集體創作。
● 作品背景:1506年出土於 圖拉 真浴場,米開朗基羅建議教皇買下收藏。該雕塑內容取材於 希腊 神話中特洛伊之戰的故事。拉奧孔 (Laocoon) 是 希腊 傳說里的特洛伊英雄,阿波羅(或波塞冬)的祭司。 希腊 人攻打特洛伊城十年,始終未獲 成功 ,後來建造了一個大木馬,並假裝撤退,卻暗藏於馬腹中。特洛伊人以為 希腊 人已走,就把木馬當作是獻給 雅典 娜的禮物搬入城中,導致了災難結局。拉奧孔告誡同胞,把 希腊 人留下的木馬搬進城中是極為危險的,一怒之下把長矛向木馬擲去而觸怒了暗中佑助 希腊 的保護神 雅典 娜。 雅典 娜放出了兩條巨蟒纏死了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雕塑表現出這一觸目驚心的場面:大蛇用它致命的絞纏來扼殺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拉奧孔被大蛇纏住,頭部後仰,嘴唇微張,臉部由於痛苦而變形。一旁同樣被蛇纏繞住的大兒子,絕望地望著父親。另一條蛇纏在小兒子的胸部和腿部,使他動彈不得。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第24展廳(後古風時期 希腊 藝術)內景
在展廳的另一側展出了若干單體雕塑,其中大部分是模塑摹塑(複製品),知名度比較高的有現藏於 巴黎 盧浮宮三件鎮館之寶中的兩件:《斷臂維納斯》與《勝利女神像》。因其是複製品,觀賞價值大打折扣,最好還是有機會去 巴黎 盧浮宮看原作吧。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維納斯)》(Афродита Милосская / Aphrodite De Milo)
● 位置:二層24展廳(古風時代後期 希腊 藝術)
● 種類:石膏模塑複製摹塑品(原作為 大理 石雕塑,現存 巴黎 盧浮宮)
● 尺寸:原作高204cm(用兩塊 大理 石在身軀裸露部分與裹巾相鄰處拼接而成)
● 原作於:約公元前150年
● 原作者:阿歷山德 羅斯 (Alessandros )
● 原作者背景:古 希腊 雕刻家
● 原作品背景:雕像在中世紀搗毀偶像運動中被埋入地下。過了一千多年後,1820年2月,在 愛琴海 的 米洛斯島 上,一個農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時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她分成上、下兩截,農夫立刻將它們埋於原地,並報告了在島上的 法國 領事。領事即通知當時設在君士坦丁堡的 法國 大使。同時在 愛琴海 搞測量的一位 希腊 藝術的愛好者、 法國 海軍士官鳩爾·丟孟·都爾維爾對此非常關註,當他看過這些雕像的部分碎片以後,認為它們是一個整體,並第一個斷定這就是維納斯的雕像。於是立刻告訴農夫, 法國 決定把她買下,要他不必再到處聲張了,隨即趕到君士坦丁堡,向大使陳述詳情,促使大使下了決心並派專人前去交易。不料島上的長老開會決議命農夫將雕像賣給在 土耳其 任職的一位 希腊 大官,當 法國 人趕到島上時已經是雕像裝船的關頭了。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在混戰中,維納斯雕像的雙臂被摔斷遺失了。幾經周折,雕像終於運抵 巴黎 ,並於1821年3月2日敬獻國王路易十八。從這一天開始,它便成為 法國 國家財產,被陳列於盧浮宮,與《蒙娜麗莎》、《勝利女神像》並稱為盧浮宮三大鎮館之寶。這座雕像的基座上刻有銘文:“美安德羅河畔、安屈克亞的阿歷山德 羅斯 作”。
雕像身材端莊秀麗,肌膚豐腴,面龐橢圓美麗,鼻梁 希腊 式挺直,前額平坦,下巴豐滿,面容平靜微展,身體半裸微微扭轉,整個身軀十分和諧而優美的螺旋形上升,富有音樂的韻律感,充滿了巨大的藝術魅力。
維納斯是 羅馬 神話中的愛與美女神,也是象徵豐饒多產的女神。古 希腊 神話中稱為阿芙洛蒂忒。傳說她在大海的泡沫中延生,在三位時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來到 奧林匹斯山 ,眾神被其美麗容貌所吸引,紛紛向她求愛。宙斯在遭其拒絕後,遂將她嫁給了醜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卻愛上了戰神阿瑞斯,並生下了小愛神厄洛斯。後曾幫助特洛伊王子帕裡斯拐走 斯巴達 國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 希腊 最美的女人 海倫 ,引起 希腊 人遠征特洛伊的十年戰爭。
二層25展廳:古意大利與古羅馬藝術展廳通過大批藝術雕塑品介紹了自公元前753至公元476年西 羅馬 帝國結束的十二個世紀間古 羅馬 藝術的發展,展品包括 羅馬 文化代表作品及古 羅馬 人生活用品的摹塑品。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第25展廳(古 意大利 與古 羅馬 藝術)內景
這個展廳比較大,展品與24展廳一樣,絕大多數是塑摹塑品,大致瀏覽一下就好。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第25展廳(古 意大利 與古 羅馬 藝術)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 維多利亞 》(Виктория / Victoria)
● 位置:二層25展廳(古 意大利 與古 羅馬 藝術)
● 種類:紅銅摹塑(原作現藏於 柏林 國家博物館)
● 尺寸:高120cm
● 原作於:不詳
● 原作者:不詳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97х83 см.
● 作於:1759
● 作者:路易斯-米歇爾·範·盧(Луи Мишель Ван Лоо / Louis-Michel Van Loo)(1707-1771)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曾在 都靈 和 羅馬 的畫家讓-巴蒂斯特·範·盧(Jean-Baptiste van Loo)手下學習,後與他的叔叔、畫家查爾斯·安德烈·範·盧(Charles-Andre van Loo)一起去了 羅馬 。1736年成為 西班牙 馬德里 的菲利普五世(Philip V)的宮廷畫家。1752年成為聖費爾南多皇家美術學院的創始人。1753年回到 巴黎 ,畫了許多 法國 路易十五的畫像。1765年繼承了查爾斯-安德烈擔任 法國 科學院高等教育學院的院長。1766年為 葡萄牙 政治家、龐巴侯爵塞 巴斯 蒂安 ·德·梅洛畫像。他的兄弟中有畫家弗朗索瓦·範·盧((708- 1732)和查理士·阿米代-菲利普·範·盧(1719 -1795)。
● 作品背景:宮廷女主人身著華麗的服裝,佩戴著珠寶,抱著寵物坐在富有 歐洲 特色的紅色絨倚上,手臂搭在鋼琴的鍵盤邊,神態雍雅,這是典型的上流社會年輕女子的肖像環境。賞畫人除了可以領略到18世紀 法國 畫家的繪畫技巧與功底外,還可見識到200多年前 法國 貴族小姐的模樣與扮相。照相機是19世紀初才誕生的,這幅畫作於18世紀,那時還沒有照相機,畫家的筆就是相機,它能真實記錄並還原歷史,非常有意義。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第一道犁溝》(Первая борозда / The first furrow)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18х148 см.
● 作於:1801
● 作者:讓·巴蒂斯特·格瑞茲(Жан-Батист Грез / Jean-Baptiste Greuze Dreamings )(1725 -1805)★★
● 作者背景:18世紀 法國 肖像畫、題材畫與歷史畫畫家。其藝術活動處於 法國 封建君主制走向腐化墮落和啟蒙思想興起的時代,當時的啟蒙思想家們提出文藝家要向社會提供對社會和人民有益的、有道德理想的作品,他在這樣的進步思潮影響下形成自己的藝術思想和創作道路,專事描繪市民生活習俗,從中體現道德訓戒意義。他的藝術道路受狄德羅影響很大,有啟蒙進步傾向,但其民主思想道德說教藝術仍帶有濃厚的學院派氣息,構圖和人物形象塑造仍有過分理想化和虛構的局限,雖有現實主義傾向,但還有脫離現實的一面。其代表作有《破壺》、《鄉村裡的訂婚》、《懲罰忘恩負義的子女》、《寵壞的孩子》、《為死去的小鳥而傷心的少女》等。
● 作品背景:“第一道犁溝”出自什麼寓言或歷史故事,沒有查到。或許,故事很簡單:就是一群鄉下的農民在慶祝開墾田地的第一犁,就是畫家想描述的一幕農村生活的場景。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性感》(Сладострастие / Voluptuousness)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46х37 см.
● 作於:1789-1790
● 作者:讓·巴蒂斯特·格瑞茲(Жан-Батист Грез / Jean-Baptiste Greuze Dreamings )(1725 -1805)★★
● 作者背景:見上幅
● 作品背景:畫家筆下的這位年青貌美的金髮姑娘頭戴星冠懷抱白鴿,雙眼誇張得迷濛上望,夢幻感四溢。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讀聖經的勒羅伊家族的肖像》(Портрет семьи Леруа, слушающей чтение Библии / Portrait of the family of Leroy who listened to the reading of the Bible)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37х148 см.
● 作於:1766
● 作者:尼古拉斯·伯納德·勒比西耶(Никола Бернар Леписье / Nicolas Bernard Alexis Lépicier)(1735 -1784)
● 作品背景:18世紀 法國 畫家。由父親弗朗索瓦·伯納德·勒比西耶和母親瑞尼莉莎·伊麗莎白· 馬裡 將他介紹到藝術和文化環境中,其作品顯然受到了他父親的才華橫溢的朋友查爾汀的影響,是他繪畫的主要靈感來源。他的繪畫題材從肖像畫到歷史場景,再到社會生活,豐富多樣。對名模卡爾·韋內特情有獨鐘。他的作品在18世紀 法國 畫壇具有一定影響力。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藝術家工作室》(Мастерская художницы / Artist workshop)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63х57 см.
● 作於:1800
● 作者:路易斯·利奧波德·布瓦伊(Луи Леопольд Буальи / Louis Leopold Buali)(1761-1845)★
● 作者背景: 法國 肖像畫家和風俗畫家,善畫小型群像和風俗畫,擅長油畫、石版畫。 法國 大革命期間,他畫過不少反映現實社會具有諷刺意味的畫和宣揚倫理道德的畫,而被視為有政治傾向的畫家,他因畫過一幅《馬拉的勝利》,而成為 共和 派藝術家協會會員。他還創作了大量生動地記錄 法國 中產階級社會生活的體裁畫。由於他對現實生活敏銳的觀察和具有熟練的古典藝術技巧,使他的人物造型纖巧、真實生動而受到 巴黎 人的歡迎。
● 畫面中是一個藝術家的工作室,年輕的女主人正靜靜地坐在畫板前調製顏料,旁邊有個女伴陪著。畫室中的情景暗示著這裡曾經經歷了什麼重大變故,女主人黯然的神情,身邊同伴的滿臉愁雲,被凌亂地丟棄在地上的摔壞的畫板與幾尊頭像雕塑,似乎都說明瞭這一點。或許,這間工作室真正的主人已經不在了,他的妻子也就是畫中的女主人正接過丈夫的畫筆繼承其未竟事業,手捧留下的調色盤陷入深深的思念與痛苦之中。畫家正是通過這種繪畫手法,使畫中故事更加鮮活並得以無限延展,緊緊抓住觀賞者的心並留下無限遐想的空間。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母性》(Материнство / motherhood)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49х37 см.
● 作於:1800
● 作者:瑪格麗特·傑拉德(Маргерит Жерар / Marguerite Gerard)(1761- 1837)★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和版畫家,她那個時代最著名的女藝術家之一。早期是弗拉戈納爾的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學習繪畫和版畫。17世紀70年代在 巴黎 開始了她的藝術家生涯,最早的作品是蝕刻和版畫,後來更著名的作品是油畫。作為一名女性,瑪格麗特沒有接受過學術培訓,也沒有研究過裸體藝術,因此,她的早期訓練依賴於對弗拉戈納爾作品的研究。她的作品描繪了日常生活中的場景,一種被稱為風俗畫的風格,從18世紀90年代開始在 巴黎 沙龍展出,受到富有顧客的關註。用細膩的混合筆觸描繪了細緻的細節,朴實無華的繪畫代表了19世紀早期藝術的主要潮流。作為一名流派藝術家,她專註於刻畫家庭生活中的親密場景,許多畫作都描繪了母親和童年在家庭生活中的場景,有的強調了音樂和女性陪伴的重要性。然而,與其他喜歡使用古典繪畫的女畫家不同,她經常使用幾個世紀前的服裝和佈景。家貓狗也多次出現。她還畫過至少35幅畫家、演員和贊助人的肖像。
● 作品背景:畫面就像一個舞臺,從室外投射進來的光線把位於前景中央的女主人公與她的孩子打亮。主人公是一位年輕漂亮的母親,正疼愛地全神關註並親吻著她托舉在手中的健康的寶貝孩子,母愛之情母性之心如此鮮活地躍然於畫面之上,配上她那身得體的泛著淡淡的金色絲光的衣裙,聚焦著觀眾的目光。連身下的小狗狗都嫉妒地站立起來扒著女主人公的腿向上送出期盼的眼神,好像在說:也抱抱我吧!抱抱我吧!畫傢具有極高的繪畫功底,把母親與她的孩子的皮膚描繪得如此細膩白皙富有質感。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獲抱的小貓》(Триумф кошечки / Triumph kitties)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60х48 см.
● 作於:?
● 作者:瑪格麗特·傑拉德(Маргерит Жерар / Marguerite Gerard)(1761- 1837)★
● 作者背景:見上幅
● 作品背景:畫家的筆下,年輕漂亮的女孩子懷抱著一隻溫順的貓咪,身下的小狗在汪汪爭寵,帷幕後若隱若現的大提琴暗示了這位姑娘的多才多藝,能依偎在這麼可愛的姑娘的懷抱中,貓咪非常享受。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一個位年輕人的肖像,手裡拿著一個用來放畫的文件夾》(Портрет юноши с папкой для рисунков в руках / Portrait of a young man with a folder for drawings in the hands)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73х59 см.
● 作於:1791
● 作者:弗朗索瓦-安德烈·文森特(Франсуа Андре Венсан / François-André Vincent)(1746 -1816)★
● 作者背景: 法國 新古典主義畫家。早期是皇家侍從學校的學生,後在法 蘭西 學院學習,曾師從約瑟芬-瑪麗·維恩。1768年來到 羅馬 ,在曼奇尼(Palais Mancini)那裡畫了許多肖像畫,靈感來自讓·霍諾·弗拉戈納德(Jean-Honore Fragonard)的風格,也受到古典藝術時期和 意大利 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些藝術大師特別是拉斐爾的啟發和影響,是 法國 新古典主義風格藝術主題和主題的主要創新者之一,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水準。1790年,他被任命為 法國 路易十六的繪畫大師,後成為 巴黎 皇家藝術學院創始成員之一和雕塑學院的教授。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拿破侖一世的畫像》(Портрет Наполеона I / Portrait Of Napoleon I)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45х111.5 см.
● 作於:1810
● 作者:弗朗索瓦·傑拉德(Франсуа Жерар / Francois Gerard)(1770 -1837)★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法 蘭西 學院成員及榮譽男爵,榮譽軍團勛章獲得者,第一個為拿破侖國王工作的畫家。最出名的是他的肖像畫,曾為拿破侖和 歐洲 很多著名人物繪製肖像畫。他還創作過多幅拿破侖率領軍隊在戰爭中的場景,如《拿破侖在奧斯特裡茨戰役中》。
● 作品背景:拿破侖·波拿巴(法語:Napoléon Bonaparte / 意大利 語:Napoleone Buonaparte,1769-1821),即拿破侖一世(Napoléon I),出生於 科西嘉 島,十九世紀 法國 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法 蘭西 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歷任法 蘭西 第一 共和 國第一執政(1799-1804),法 蘭西 第一帝國皇帝(1804-1815)。他於1804年11月6日加冕稱帝,把 共和 國變成帝國。在位期間稱“ 法國 人的皇帝”,也是歷史上自查理三世後第二位享有此名號的 法國 皇帝。對內他多次鎮壓反動勢力的叛亂,頒佈了《拿破侖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體系,奠定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秩序。對外率軍五破英、普、奧、俄等國組成的反法聯盟,打贏五十餘場大型戰役,沉重地打擊了 歐洲 各國的封建制度,捍衛了 法國 大革命的成果。在 法國 執政期間他多次對外擴張,發動了拿破侖戰爭,成為了 意大利 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 瑞士 聯邦的仲裁者、法 蘭西 帝國殖民領主(包含各 法國 殖民地、 荷蘭 殖民地、 西班牙 殖民地等)。在最輝煌時期, 歐洲 除 英國 外,其餘各國均向拿破侖臣服或結盟,形成了龐大的拿破侖帝國體系,創造了一系列軍政奇跡與短暫的輝煌成就。1814年退位,隨後被流放至 厄爾 巴島。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後再度戰敗於 滑鐵盧 後被流放聖赫勒拿島,並於1821年5月5日在那裡病逝。1840年,他的靈柩被迎回 法國 巴黎 ,隆重安葬在 法國 塞納河畔的 巴黎 榮軍院。畫家眼中自己崇拜的國王與英雄拿破侖的形象就是這個樣子。我去過 法國 巴黎 的榮軍院,那裡安葬著 法國 之魂拿破侖,在旁側的軍事博物館里,我看到一些懸掛著的法 蘭西 帝國時期的榮譽將領的畫像,唯獨沒有找到拿破侖的,詢問一博物館工作人員,經指點我來到拿破侖的畫像前,很像眼前這一幅,怨不得找不到呢,原來想象中的拿破侖畫像應當是一身戎裝,誰知卻是這樣的拿著權杖的國王形象。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A.P. 戈利齊諾公主和兒子彼得的畫像》(Портрет княгини А.П.Голицыной с сыном Петром / Portrait of Princess A.P. Golitsynoy with son Peter)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37х101 см.
● 作於:1794
● 作者:伊麗莎白·路易絲·維吉 - 勒布倫(Луиза Элизабет Виже-Лебрен / Elisabeth Louise Vigee-Lebrun)(1755- 1842)★
● 作者背景:18世紀晚期 法國 著名肖像畫家。又稱勒布倫(Lebrun或Le Brun)夫人,她的藝術風格通常被認為是洛可可風格的一部分,帶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元素。題材和色調可以歸類為洛可可,但她的風格與新古典主義的出現是一致的。她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專業地畫肖像了,成名後得到了很多 歐洲 貴族、演員和作家的贊助,創造了大約660幅肖像和200幅風景畫。除了許多私人收藏的作品之外,她的作品還被一些世界著名的博物館收藏如盧浮宮、赫米塔奇博物館、 倫敦 的國家美術館、 紐約 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巴亞爾廷斯基王子的肖像》(Портрет князя И.И.Барятинского / Portrait of Prince I.i. Barjatinski)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87х67 см.
● 作於:18世紀
● 作者:伊麗莎白·路易絲·維吉 - 勒布倫(Луиза Элизабет Виже-Лебрен / Elisabeth Louise Vigee-Lebrun)(1755- 1842)★
● 作者背景:見上幅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安德洛瑪刻哀悼赫克托耳》(Андромаха, оплакивающая Гектора / Andromache mourning Hector)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58х43 см.
● 作於:1783
● 作者:雅克·路易斯·大衛(Жак Луи Давид / Jacques-Louis David)(1748 – 1825)★★★★
● 作者背景: 法國 大革命時期的傑出畫家,新古典主義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出生於 巴黎 的一個五金商家庭,9歲時家庭發生變故,父親被殺,母親離家出走,年幼的大衛由皇家磚瓦匠的叔父撫養,在親友幫助下被送到 法國 洛可可藝術風格畫家弗朗索瓦·布歇那裡學畫,布歇發現大衛的氣質與自己的洛可可風格不一致,就將他轉到皇家美術院教授約瑟夫· 馬裡 ·維恩門下。 他並不屬於才華橫溢那種類型的畫家,相反,個性沉默寡言,喜歡思考,不太合群,缺少典雅,使人感到少年老成。他以驚人的毅力和勤奮刻苦精神,認真地向尼古拉斯·普桑、布歇、讓·巴蒂斯特·格勒茲和 卡拉 瓦喬等繪畫大師學習。他最初的創作都是從古 希腊 羅馬 的傳說和藝術中尋求美的源泉和理想,把古代英雄的品德和藝術樣式視為審美的最高標準。後來由於接觸到一些反封建的革命黨人,如雅各賓黨的領導人羅伯斯庇爾等,在政治思想和藝術觀念上產生了一些變化,創作了一些富有時代精神的作品。從這時起,他勇敢地站在時代的高度,用自己的藝術為反封建鬥爭服務,逐漸走進現實主義潮流。如果說洛可可藝術是路易十五時代為適應快要上斷頭臺的沒落貴族階級的空虛心靈的需要,那大衛的藝術則是直接為資產階級大革命服務的。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他不斷探索藝術創作,突破了古典主義的因襲陳規,比啟蒙思潮下的寫實主義更進一步地描繪了時代的革命鬥爭現實,借歷史題材揭示如何建立和鞏固新的社會制度與新的社會風尚的革命思想。當大革命的風暴到來時,他不僅僅是畫家,還作為社會活動家、革命家積極投身於革命鬥爭。大衛被選為國民議會的議員,成為革命領袖羅伯斯庇爾的戰友,並以國民教育委員的身份從事大量的革命藝術活動。在大革命中,雅克-路易·大衛根據國民議會的建議創作了一些具有鮮明革命時代特征的肖像畫,其中最傑出的是《馬拉之死》。1794年是大衛藝術生涯中最光輝的年月,他的藝術充滿了時代革命氣息,具有鮮明的政治思想傾向性,並將古典主義的藝術形式和現實的時代生活相結合,成為一位革命藝術家。但是,隨著“熱月黨”政變,雅各賓黨政權被推翻,大衛被捕入獄,出獄後看到國家發生的變化令他觸目驚心。革命的理想破滅了,整個社會陷於黑暗恐怖的深淵,這使大衛心灰意冷,又無能為力。從此,在創作上放棄了現實的題材,又沉浸在對古代社會的嚮往之中,再也沒有畫過富有革命激情的作品。他在那黑暗的歲月里停止了一切社會活動,情緒非常消沉,藝術生命也面臨枯竭。這時的畫家期望 和平 ,在這樣的心境下創作了《薩賓婦女》。 拿破侖奪取政權建立帝制以後,他為拿破侖服務,成為帝國的首席畫家,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很多反映拿破侖的英雄業績和形象的作品。1816年拿破侖被推翻,波旁王朝復辟,將曾對處死路易十六投贊成票的大衛驅逐,他被迫遷居 比利時 布魯塞爾 ,此後大衛再也沒能回到 法國 ,1825年,死在 比利時 布魯塞爾 。大衛在藝術上是古典傳統的嚴格遵循者和古代藝術的崇拜者,他服從於既有的藝術體系,強調古典藝術強有力的結構關係,追求簡潔、質朴和莊 嚴感,這種過分的理性追求導致了藝術的冷漠和獃板,也失去了藝術家的獨創性。大衛的作品有平衡理智的構圖,人物造型極為嚴謹,古典油畫技巧純熟,善於處 理戲劇性的人物動態和場面,在畫中常常使用 卡拉 瓦喬式的光線突出主體人物,但是他的人物姿態不免有獃板做作的痕跡。作品主要有:《荷拉斯兄弟宣誓》、《馬拉之死》、《拿破侖加冕》、《薩平婦女》、《戴花冠的 維斯 塔貞女》等。大衛的弟子頗多,如勒布倫夫人、熱拉爾、格羅、吉洛德、安格爾等。其中最著名的古典藝術繼承者是安格爾。
● 作品背景:這是一幅充滿新古典主義藝術精神的繪畫作品。赫克托耳是荷馬史詩《 伊利亞 特》中特洛伊戰爭的特洛伊方的統帥與第一英雄。他是特洛伊的王子,在特洛伊戰爭中率軍數次擊退 希腊 聯軍,令 希腊 士兵膽寒不已。在與 希腊 聯軍第一勇士阿喀琉斯的決鬥中,因眾神的裁決和宿命死在對方手裡。赫克托耳倒下後,在神的指引下,特洛伊國王 普里 阿摩斯深夜來到阿喀琉斯的帳中,經過苦苦哀求,贖回了兒子的屍體。畫面中,被贖回的赫克托耳頭戴橄欖枝裸身躺在床上,英雄雖已逝,但他那高高昂起的胸膛卻彰顯了滿滿的決不屈服的英雄氣概。赫克托耳的妻子安德洛瑪刻把他們的孩子攏在身前,右臂伸向英雄,在向諸神控訴命運的不公並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油畫大師大衛用自己的畫筆把英雄的無畏與命運的悲慘渲染得淋漓盡致。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年輕人的肖像》(Портрет молодого человека / Portrait of a young man)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56х46 см.
● 作於:1790
● 作者:雅克·路易斯·大衛(Жак Луи Давид / Jacques-Louis David)(1748 – 1825)★★★
● 作者背景:見上幅。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男孩頭像》(Голова мальчика / Head boy)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36х27.5 см.
● 作於:1750
● 作者:皮埃爾·蘇貝利亞斯(Пьер Сюблейра / Pierre Subleyras)(1699 -1749)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活躍在巴 洛克 晚期與新古典早期。他創作的《基督拜訪法利賽人西蒙的家》,促成了他進入著名的 羅馬 藝術家協會—聖 盧卡 (Accademia di San Luca)。他目光敏銳,畫風細膩,所做的肖像畫受到教皇與社會的關註與喜歡。
● 筆者評論:乍一看以為畫中是一位俊俏姑娘的頭像呢,看標題才知是位“BOY(男孩)”。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正在臨摹畫的女孩》(Девушка, переводящая рисунок / Girl, which moves the figure)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63х54 см.
● 作於:1812
● 作者:馬丁·德羅林(Мартин Дроллинг / Martin Drolling )(1752-1817)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作品多為室內場景與社會上感興趣且的主題。其作品比較受歡迎,很多作品是刻制的。羅浮宮收藏有他的作品《窗口的女人》和《小提琴手》。
● 作品背景:一位姑娘正在玻璃窗前全神貫註地透著亮光臨摹一幅畫。根據屋裡的陳設判斷這位姑娘像是出自一個藝術家庭。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聖母 瑪利亞 的頭像》(Голова Девы Марии / Head Of The Virgin Mary)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55х45 см.
● 作於:1811
● 作者:皮埃爾·保羅·普魯東(Пьер Поль Прюдон / Pierre Paul Prjudon)(1758 - 1823)
作者背景: 法國 新古典主義時期一位風格優雅的畫家。曾去 意大利 學習了3年,在油畫、素描和插圖方面都有較深的造詣,其繪畫作品充滿濃厚的詩意 和美 妙的幻想,筆下的人物形象溫柔、嫵媚,景色優雅、恬靜。他的作品沒有大衛和安格爾那麼多理性,卻更活潑優美,更有生氣,因此他被人們譽為“ 法國 的柯雷喬”。主要作品有取材於 希腊 神話的《風捲波賽琪》(1808年),《約瑟芬王后像》(1805年)以及《密涅瓦把藝術天才帶向永恆》等。
● 作品背景:聖母 瑪利亞 是耶穌的母親。畫家筆下的 瑪利亞 聖母顯得非常年青、神聖、高貴與安詳。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蘇格拉底在阿 斯帕 西亞那裡》(Сократ у Аспазии / Socrates at the Aspasia)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65х81 см.
● 作於:1801
● 作者:尼古拉斯·安德烈·蒙西奧(Никола Андре Монсио / Nicolas André Monsiau)(1754-1837)● 尼古拉斯·安德烈·蒙西奧(Никола Андре Монсио / Nicolas André Monsiau)(1754-1837)★
● 作者背景: 法國 歷史畫家,也是一位優雅的繪圖師。當 法國 大革命破壞了他的資助時,他開始用插圖來補充他的收入。他冷靜的普西 尼斯 特繪畫風格和用色標志著他在新古典主義時代的保守藝術。
● 作品背景:蘇格拉底( 希腊 語:Σωκράτης/英語: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 希腊 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阿 斯帕 西婭是古 希腊 著名政治家伯里克利的情人,以美貌與智慧名動整個 希腊 半島。據說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大政治家,善於鼓動人心的演說家伯里克利的演說稿大部分都是出自他的這位聰穎過人的情人之手,連當時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尊阿 斯帕 西亞為他們的導師。她當時獨自開辦了一所哲學以及修辭學的學校,她的住處也成為全 雅典 最受愛歡迎的、名流雲集的沙龍,所以,蘇格拉底常常來這裡,並聲稱從她那裡學到了雄辯的藝術。這幅畫中的人物形象鮮活生動自然逼真,光影處理相熟,說明畫家的藝術創作具有較高的水準。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在監獄里的畫家雅克·斯 特拉 》(Живописец Жак Стелла в тюрьме / Painter Jacques Stella in prison)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94х144 см.
● 作於:1810
● 作者:弗朗索瓦· 馬裡 斯·格拉內(Франсуа Мариус Гране / François Marius Granet)(1775 -1849)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孩童時強烈的繪畫欲望,促使他的父母把他安置在一所由一位頗有名氣的風景畫家 康斯坦丁 指導的藝術學校里,其後,到 土倫 做過軍火庫的裝飾師。後來,在 艾克斯 認識了大衛的學生之一德·福賓伯爵,並應他的邀請去了 巴黎 ,與德·福賓進入了同家繪畫工作室,並慢慢取得繪畫藝術的 成功 。此後,他離開 巴黎 到 羅馬 ,直到1819年返回 巴黎 ,當時的 法國 國王路易·菲力浦啟用他做了 凡爾賽 宮造型設計師,並給他起了聖米歇爾的雪瓦利埃的名字。他的作品在盧浮宮中有收藏。代表作有《聖弗朗索瓦·德·阿西斯的 巴斯 克》(盧浮宮)、《 拉卡 特·德·囚犯》(盧浮宮)。
● 作品背景:畫中描繪的是因參加反對專制統治而被捕的畫家雅克·斯 特拉 正在獄中的牆壁上繪製聖母像的情景。在監獄的環境里作畫,這個主題本身就會引起觀者的嚴重好奇。高大而又幽暗的監獄環境,給人以強烈的壓抑感。斯 特拉 戴著腳鐐,站在桌子上,側身望著 石柱 上準備作畫的區域,距離雖遠我們卻已能真切感受到畫家的睿智與如炬的目光,他抬起的手臂握著一支畫筆,用自己的思想與構思在柱子的平面上畫出聖母草圖。但見他姿勢灑脫,雖陷牢獄卻無所顧忌,窗外的陽光直射在他身上,明亮的光線使他成為畫面的焦點。在他腳下的桌子周圍,有幾個富有社會代表性的階下囚攏在一起望著畫家的畫筆,這些人物雖處在中景,看不太清楚他們的面孔與表情,但從他們每個人的形體神態上已能看出他們正在討論如何畫好這幅心目中的聖母像。傾身半伏在桌子前的那位紅衣人是“參謀團”的主角,或許是一位遭到迫害的主教;紅衣人的背後,一位體態豐腴的白胡老人正背靠黑暗的牆壁,背著手拉開一段距離,默默地望著作家作畫,講究的衣著暗示他有高貴的身份,看樣子,他不想放下身段參與前面這些人的討論,只是在旁觀,或許帶著欣賞;畫家身前的下方,有個一看裝扮就是社會底層的人,手扶牆柱,抬頭望向畫家手中的畫筆,他說不出什麼,但目光充滿崇敬;畫面下方的正中位置,一個人面對即將成形的聖母像,跪拜在地,相當的虔誠。在他的右側,一位橫卧在地的人,雙手被牆上垂下的粗大鎖鏈鎖住,腳上帶著鐐銬,像是個重罪犯。他背向身後的人群,對畫家與聖母像,以及身後的這群人毫不關心,仿佛已生無可戀。在牢房深處的勁頭,陰暗處,一個獄卒正透過牢門的鐵柵欄縫隙向裡面張望……。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約瑟芬·佈達耶夫斯卡(夫人與 裡拉 琴)》[ Портрет Жозефины Будаевской (Дама с лирой)] / [ Portrait Of Josephine Budaevskoj(Lady with a lyre)]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52х185 см.
● 作於:1806
● 作者:里維埃爾/安格爾?(Мадемуазель Ривьер / Mademoiselle Rivière)(1780 -?)
● 作者背景:查不到作者的資料,但查到 法國 著名繪畫大師安格爾(讓·奧古斯特· 多米尼克 ·安格爾 /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有幅少女肖像畫名為《里維埃爾小姐(Mademoiselle Rivière)》,不是這幅,但畫風相近。且安格爾也是1780年出生的。不知是否博物館標註有誤,這幅畫就是安格爾的作品。
● 作品背景:“約瑟芬·佈達耶夫斯卡”沒有查到出處,從她的裝扮看上去有幾分高貴典雅,應當出自上層人家。 裡拉 琴(Lyre),又譯為萊雅琴,亦稱詩琴,它是西方最早的撥弦樂器,也是文藝復興以來西方音樂的象徵,因其形象端莊優美,也被作為樂徽使用。這幅油畫位於23展廳通往24展廳的出口右側,是一幅中畫幅油畫,油畫中女主人公大紅色的衣裙在油畫中占了很大的面積非常吸引參觀者的註意。但見她平坐在床邊,雙手撫琴,轉過頭來平靜地望著畫外的你;盤起的卷髮被漂亮的珍珠頭箍圈起,一條半透明的用金線點綴花紋的漂亮紗巾從頭的一側自然垂下,氣質顯得非常優雅。在她腳前的床頭上,搭著一件接近完工的花色美麗的織毯,幾球毛線團滾落在織毯下的線盒旁,說明瞭這件漂亮織毯出自女主人公之手。撫琴與“女紅”似乎是女主人公平日生活的主要部分。在女主人公的背後擺著一尊斯芬克斯人面獅身卧像,給畫面增加了幾分古典的氛圍。整幅畫看上去畫工非常細膩嫻熟,對人物造型的處理以及光線明暗的處理非常見功底,一看就是出自大家之手。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鮑裡斯·優蘇波夫王子的騎馬像》(Конный портрет князя Б.Н.Юсупова / Equestrian portrait of Prince Boris Yusupov)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321х266 см.
● 作於:1809
● 作者: 安東 尼·讓·格羅(Антуан Жан Гро / Antoine-Jean Gros)(1771-1835)★
● 作者背景: 法國 新古典主義與浪漫派畫家,拿破侖的御用畫家及隨軍藝術家之一,以描寫拿破侖軍事生涯的歷史畫知名。曾是 法國 著名畫家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 Louis David)的得意門生,很受大衛的喜愛。以因創作偉人祠天頂壁畫又被查理十世賜封為男爵。在 意大利 逗留時謁見拿破侖之後,他受到那熱血沸騰的英雄主義的感化,逐漸離開老師大衛的端莊的古典主義精神,開始創作激情洋溢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的描寫拿破侖的畫。拿破侖也喜歡他,把他列於幕僚之中,他在作畫的同時也在幾次戰役中隨著進軍號聲挺起胸膛往前衝鋒。此後,他的每一幅作品都獲得 成功 。他用激情創作的《青年時代的英雄拿破侖》,畫的是征服 意大利 時候的英姿颯爽的拿破侖,使當時陶醉於戰功喜悅的 巴黎 人陷於狂熱的作品。同類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還有《阿布基之戰》、《拿破侖在埃洛戰場》等。拿破侖倒台後,他轉移了自己的藝術重心,創作了更多的歷史繪畫,但不如他早期的作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據傳因畫風背離老師大衛的教導而帶來精神壓力,以及身體多病,婚姻不幸等諸多原因,與1835年投塞納河自殺。
● 作品背景:鮑裡斯·優蘇波夫(1695–1759)是 俄羅斯 的貴族 和政 治家,在俄國伊麗莎白一世的治下被選為參議員和 莫斯科 與 聖彼得堡 的總督。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奧羅拉與鳶尾花》(Аврора и Кефал / Aurora and Irises)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251х178 см.
● 作於:1811
● 作者:皮埃爾·納西斯·加林(Пьер Нарцисс Герен / Pierre Narcisse Guérin)( 1774 –1833)★
● 作者背景: 法國 畫家。讓-巴蒂斯特·雷納德(Jean-Baptiste Regnault)的學生。其畫作《 馬庫 斯·塞克斯圖斯》(盧浮宮)在沙龍展出,激起了狂熱的反響。他相繼去了 羅馬 和 那不勒斯 學習並創作。1802年,他創作了《費德拉和希波呂圖斯》(盧浮宮);1810年回到 巴黎 後,因繪畫風格具有高度的戲劇性和莊重威嚴感,符合第一帝國的流行品味,在盧浮宮與 凡爾賽 宮的裝飾中取得了巨大 成功 ,並給他帶來了新的榮譽。1803年,他收到了第一枚十字勛章;1815年,被國王路易十八授予美術學院院士稱號。他的風格也在隨大眾的口味而改變,在作品《特洛伊的災難》(盧浮宮)中採用了一種更感性、更生動的風格。1822年,他擔任了在 羅馬 的 法國 學院院長的職位,1828年回到 巴黎 後被封為貴族,1821年他繪製的一幅耶穌下十字架的大幅畫像,做為 法國 國王路易十八的禮物,懸掛在聖母 瑪利亞 在 巴爾的摩 國家神殿的長方形教堂里。
● 作品背景:鳶尾花被 法國 人視為國花,是光明和自由的象徵。相傳法蘭克王第一個王朝的國王路易·克洛 維斯 接受洗禮時,上帝送給他的禮物就是香根鶯尾花(金百合花),法文的百合花發音與“路易之花”相近,視其為純潔,花形象白鴿飛翔的姿勢,象徵著“聖靈”。 法國 國王路易六世將香根鶯尾花作為他的印章和鑄幣圖案,裝飾他藍袍的邊緣,他穿著藍袍去參加國王加冕儀式,因此又成了王室權利的象徵。鳶尾花因花瓣形如鳶鳥尾巴而稱之,其屬名Iris為 希腊 語“彩虹”之意,喻指花色豐富,有藍、紫、黃、白、紅等顏色。其屬名的音譯,俗稱為“愛麗絲”,愛麗絲在 希腊 神話中是彩虹女神,她是眾神與凡間的使者,主要任務是將善良人死後的靈魂,經由天地間的彩虹橋攜回天國。
奧羅拉(厄俄斯)是古 希腊 曙光女神,她在將光明帶往人間的時候,愛上了憂郁的特洛伊王子梯托諾斯,並將王子帶回了 奧林匹斯山 。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幫助她將王子藏了起來,並告訴他去宙斯的神殿祈求王子得到 長壽 。奧羅拉向宙斯祈求了王子的 長壽 ,卻忘記了祈求他的永葆青春。於是王子迅速地老去,並被奧羅拉嫌棄,扔回了人間。但是奧羅拉為他生下了孩子,想把孩子留在奧林匹斯,可是宙斯不同意。趁奧羅拉不在,宙斯把孩子帶回了人間,奧羅拉悲痛欲絕,卻毫無辦法,因為女神的悲傷,世界失去了光明。最後奧羅拉被宙斯勸說,繼續為人間帶來光明。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供奉花神弗洛拉》(Приношение Флоре / Offering To Flora)
● 位置:二層23展廳(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 法國 藝術)
● 種類:油畫
● 尺寸:197х148 см.
● 作於:1799
● 作者:讓·弗朗索瓦·範·達爾(Жан Франсуа ван Даль / Jean-François van Dahl)(1764- 1840)
● 作者背景:不詳。
● 作品背景:弗洛拉(Flora)是古 希腊 神話中的花之神。眼前這組多姿多彩的鮮花代表花神弗洛拉。鮮花圍繞的小雕像是個身後背著一對兒翅膀的英俊青年,他就是西風之神澤費 羅斯 (Zephyrus)。花之神弗洛拉和西風之神澤費 羅斯 是一對戀人。
二層24展廳:古風時代後期希腊藝術歐洲 文化史通常把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 希腊 城邦形成時期稱為古風時代;把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 希腊 盛期的歷史稱為古典時代。 希腊 文化的主要成就多產生於這兩個時期,所以人們習慣上將古風和古典時期的文化合稱為古 希腊 文化,而將 馬其頓 征服後形成的文化稱為 希腊 化文化。後古風時期 希腊 藝術家對於藝術追求的方向在斯 科巴 斯, 普拉 克希傑里,李西普和里奧哈爾等藝術家的作品中能夠得到體現。在24展廳中集中展出了這些藝術家們以及稍晚 羅馬 時期藝術家的作品原件及摹塑。
從這個展廳開始的博物館最後幾個展廳,展品全部是以雕塑為主。前面看多了油畫,多少有點審美疲勞了,或許博物館特意讓參觀者換種口味來這裡感受一下西方視覺藝術的另一大分支——雕塑藝術作品的魅力
雕塑作品是這家博物館的一個重點,很多作品做工細膩,人物形象非常逼真,神態舉止栩栩如生。不過,因為事先知道了這裡的很多雕塑是摹塑品,故吸引力與專註度難免有降低。但是,你得承認,即使是複製品,也決非粗製濫造,幾可亂真。這些雕塑複製品是在博物館早期建立時由第一任館長、 莫斯科 大學教授伊萬茨維塔耶夫訂製的,主要用於學校的研究與教學臨摹,那時,博物館只是 莫斯科 大學的精品藝術研究室。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第24展廳(後古風時期 希腊 藝術)內景,展品全部是雕塑,絕大多數為非原作的摹塑品(複製品)。
上幅照片中正中的這組雕塑名為《懲罰狄耳刻,法爾內塞公牛》;左後方的那組雕塑名為《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拉奧孔群雕)》,兩尊作品的原作都是世界名雕。展廳兩側上方高掛牆壁的雕塑,其原作出自帕加馬大祭壇,名為《眾神與巨人戰鬥》(Part of the frieze of the altar of Zeus at Pergamos depicting the battle of the gods and Giants),原作現藏於 德國 柏林 帕加馬博物館(Pergamon Museum)。
作品背景是: 亞歷山大 大帝死後, 希腊 將軍們建立了十幾個 希腊 化國家,帕加馬(Pergamon)是其中之一。帕加馬大祭壇(Pergamon Altar)是阿塔 羅斯 王朝(Attalid dynasty,前282-前129年)建造的紀念性神廟。1878-1886年, 德國 考古隊在帕加馬大祭壇遺址花費了8 年時間挖掘出這座完整的神廟:寬35.64 米,深33.4 米,寬大的臺階近20米,四周佈滿 希腊 時期精美的浮雕。經過與 土耳其 政府反覆協商和討價還價,最後決定:“帕加馬大祭壇的所有文物歸 德國 所有”。 德國 人在 柏林 全面複原了整個神廟及 希腊 浮雕,博物館從設計建設到文物複原進行了整整30年, 意大利 的雕塑修複專家將“成千上萬塊雕塑殘片修複成完整的故事”:從宙斯領導的 奧林匹斯山 的眾神大戰巨人(Gigantomachy)開始,直到最後幾個 希腊 名城的建成的傳說。
——部分資料引自360個人圖書館,老阿更的《 希腊 雕塑系列》。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769627614.aspx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懲罰狄耳刻,法爾內塞公牛》(Наказание Дирки, т.н. Фарнезский бык / The punishment of Dirce, the Farnese Bull)
● 位置:二層24展廳(古風時代後期 希腊 藝術)
● 種類:石膏複製們摹塑品(原作為 大理 石雕塑,現存 那不勒斯 國家考古博物館)
● 原作於:公元前2世紀
● 原作者:卡裡亞(Caria)的雕塑家 特拉 勒斯的阿波羅尼奧斯(Apollonius of Tralles )和他的兄弟 托里 斯克(Tauriscus)
● 作品背景:用一塊完整的 大理 石雕刻而成。作品取材於 希腊 神話懲罰狄耳刻故事的一個場景:底比斯國王呂科斯(Lycus)遺棄前妻安提奧珀(Antiope)後,娶狄耳刻(Dirce)為妻,狄耳刻迫害安提奧珀和她的兒子安菲翁(Amphion))與澤忒斯(Zethus),揚言要把安提奧珀掛在牡牛犄角上。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安菲翁和澤忒斯長大後為母親復仇,反將狄耳刻綁在牛角上,在岩石上撞死。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拉奧孔群雕)》[ Laocoon and his sons (Laocoon Group)]
● 位置:二層24展廳(古風時代後期 希腊 藝術)
● 種類:石膏複製摹塑品(原作為 大理 石雕塑,現藏於 羅馬 梵蒂岡 美術館 )
● 尺寸:高184 см
● 原作於:公元前200年的古 羅馬 一世紀
● 原作者:阿格桑德 羅斯 (Agesandros)、阿典諾多 羅斯 (Athenedoros )、波利佐 羅斯 (Polydoros)。
● 作者背景:阿格桑德 羅斯 與後兩位作者是父子關係。此雕塑為三人集體創作。
● 作品背景:1506年出土於 圖拉 真浴場,米開朗基羅建議教皇買下收藏。該雕塑內容取材於 希腊 神話中特洛伊之戰的故事。拉奧孔 (Laocoon) 是 希腊 傳說里的特洛伊英雄,阿波羅(或波塞冬)的祭司。 希腊 人攻打特洛伊城十年,始終未獲 成功 ,後來建造了一個大木馬,並假裝撤退,卻暗藏於馬腹中。特洛伊人以為 希腊 人已走,就把木馬當作是獻給 雅典 娜的禮物搬入城中,導致了災難結局。拉奧孔告誡同胞,把 希腊 人留下的木馬搬進城中是極為危險的,一怒之下把長矛向木馬擲去而觸怒了暗中佑助 希腊 的保護神 雅典 娜。 雅典 娜放出了兩條巨蟒纏死了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雕塑表現出這一觸目驚心的場面:大蛇用它致命的絞纏來扼殺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拉奧孔被大蛇纏住,頭部後仰,嘴唇微張,臉部由於痛苦而變形。一旁同樣被蛇纏繞住的大兒子,絕望地望著父親。另一條蛇纏在小兒子的胸部和腿部,使他動彈不得。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第24展廳(後古風時期 希腊 藝術)內景
在展廳的另一側展出了若干單體雕塑,其中大部分是模塑摹塑(複製品),知名度比較高的有現藏於 巴黎 盧浮宮三件鎮館之寶中的兩件:《斷臂維納斯》與《勝利女神像》。因其是複製品,觀賞價值大打折扣,最好還是有機會去 巴黎 盧浮宮看原作吧。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維納斯)》(Афродита Милосская / Aphrodite De Milo)
● 位置:二層24展廳(古風時代後期 希腊 藝術)
● 種類:石膏模塑複製摹塑品(原作為 大理 石雕塑,現存 巴黎 盧浮宮)
● 尺寸:原作高204cm(用兩塊 大理 石在身軀裸露部分與裹巾相鄰處拼接而成)
● 原作於:約公元前150年
● 原作者:阿歷山德 羅斯 (Alessandros )
● 原作者背景:古 希腊 雕刻家
● 原作品背景:雕像在中世紀搗毀偶像運動中被埋入地下。過了一千多年後,1820年2月,在 愛琴海 的 米洛斯島 上,一個農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時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她分成上、下兩截,農夫立刻將它們埋於原地,並報告了在島上的 法國 領事。領事即通知當時設在君士坦丁堡的 法國 大使。同時在 愛琴海 搞測量的一位 希腊 藝術的愛好者、 法國 海軍士官鳩爾·丟孟·都爾維爾對此非常關註,當他看過這些雕像的部分碎片以後,認為它們是一個整體,並第一個斷定這就是維納斯的雕像。於是立刻告訴農夫, 法國 決定把她買下,要他不必再到處聲張了,隨即趕到君士坦丁堡,向大使陳述詳情,促使大使下了決心並派專人前去交易。不料島上的長老開會決議命農夫將雕像賣給在 土耳其 任職的一位 希腊 大官,當 法國 人趕到島上時已經是雕像裝船的關頭了。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在混戰中,維納斯雕像的雙臂被摔斷遺失了。幾經周折,雕像終於運抵 巴黎 ,並於1821年3月2日敬獻國王路易十八。從這一天開始,它便成為 法國 國家財產,被陳列於盧浮宮,與《蒙娜麗莎》、《勝利女神像》並稱為盧浮宮三大鎮館之寶。這座雕像的基座上刻有銘文:“美安德羅河畔、安屈克亞的阿歷山德 羅斯 作”。
雕像身材端莊秀麗,肌膚豐腴,面龐橢圓美麗,鼻梁 希腊 式挺直,前額平坦,下巴豐滿,面容平靜微展,身體半裸微微扭轉,整個身軀十分和諧而優美的螺旋形上升,富有音樂的韻律感,充滿了巨大的藝術魅力。
維納斯是 羅馬 神話中的愛與美女神,也是象徵豐饒多產的女神。古 希腊 神話中稱為阿芙洛蒂忒。傳說她在大海的泡沫中延生,在三位時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來到 奧林匹斯山 ,眾神被其美麗容貌所吸引,紛紛向她求愛。宙斯在遭其拒絕後,遂將她嫁給了醜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卻愛上了戰神阿瑞斯,並生下了小愛神厄洛斯。後曾幫助特洛伊王子帕裡斯拐走 斯巴達 國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 希腊 最美的女人 海倫 ,引起 希腊 人遠征特洛伊的十年戰爭。
二層25展廳:古意大利與古羅馬藝術展廳通過大批藝術雕塑品介紹了自公元前753至公元476年西 羅馬 帝國結束的十二個世紀間古 羅馬 藝術的發展,展品包括 羅馬 文化代表作品及古 羅馬 人生活用品的摹塑品。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第25展廳(古 意大利 與古 羅馬 藝術)內景
這個展廳比較大,展品與24展廳一樣,絕大多數是塑摹塑品,大致瀏覽一下就好。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第25展廳(古 意大利 與古 羅馬 藝術)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 《 維多利亞 》(Виктория / Victoria)
● 位置:二層25展廳(古 意大利 與古 羅馬 藝術)
● 種類:紅銅摹塑(原作現藏於 柏林 國家博物館)
● 尺寸:高120cm
● 原作於:不詳
● 原作者: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