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世界!---西游十國記
供奉佛主用的酥油小燈
入主殿左轉便將酒給僧人倒入缸內,僧人的誦經對於信徒而言,都是對於美好的一種寄托吧,猶如一個美好超市,健康、財富、平安各取所需。在寺廟屋頂眺望, 拉薩 , 拉薩 河和背後的山巒間,有屢屢焚煙、明朗的陽光、 雲和 藍色,貓在曬著太陽,僧人把玩著手機,一切都合理得不行。
松贊干布為吐蕃王朝第33任贊普,實際上為吐蕃王朝立國之君。在位期間(629—650年), 平定 吐蕃內亂,確立了吐蕃的政治、軍事、經濟及法律等制度,並且從唐朝和天竺引入佛教,作為歷史上的藏王,至今備受藏族尊崇。這種至深的尊崇在 大昭寺 可以窺見一番。
在藏人口中, 大昭寺 又名“祖拉康”,藏語佛殿的意思,她是藏王松贊干布於唐貞觀二十一年建造,建造同樣有個傳說,松贊干布將戒指拋向空中,以戒指落下的地方來確定 大昭寺 的寺址,這枚戒指落到卧塘湖裡,於是從湖裡升起了一座幻化的白塔,表明已找到了合適的寺址。
相傳建 大昭寺 時,幾次均遭水淹。 文成 公主解釋說,整個青藏高原是個仰卧的羅剎女。這個魔女呈人形,頭朝東,腿朝西仰卧臂, 大昭寺 所在的湖泊原來正好是羅剎女的心臟,湖水乃其血液。所以 文成 公主說 大昭寺 必須填湖建寺,首先把魔女的心臟給鎮住。然後 文成 公主還同時推薦了另外十二個小寺院在邊遠地區,鎮住魔女的四肢和各個關節,共建了十三座寺院。如今,仍然可以在 西藏 博物館看到一幅猶如魔女的 拉薩 地圖。 而 拉薩 的名稱也與這座寺廟有關。寺廟最初稱“惹薩”, RA是山羊,SA是土地,意思是山羊建的地方,後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大家都認為這個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稱 拉薩 (LA在藏語里是佛的意思,SA是地)並演化成當下的“ 拉薩 ”。 ↑大昭寺 大昭寺 門前的公主柳
1300多年的歷史使 大昭寺 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藏 現存最完整宏大吐蕃建築非她莫屬,也是開創了藏式平川式寺廟市局的土木結構建築。環 大昭寺 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 大昭寺 外牆一圈稱為“八廓”, 大昭寺 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 大昭寺 為中心,將 佈達拉宮 、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型,便是藏民們行轉經儀式的路線。
↑大昭寺 大昭寺 門前勝利幢
大昭寺 入口先看得到的便是一顆柳樹,柳樹旁便有兩塊石碑。南邊一塊便是著名的唐蕃會盟碑,公元九世紀,唐朝與吐蕃王朝達成和好,以求“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務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當時的贊普赤德祖贊為表示兩國人民世代友好之誠心,立此碑於 大昭寺 前,碑文朴實無華,言辭懇切,現碑身已有風化,至今大多數碑文仍清晰可辨。碑的旁邊有一棵柳樹,據傳由 文成 公主親手種植,當地人稱為公主柳。
↑大昭寺 大昭寺 門前朝拜的信徒
↑大昭寺 虔誠的信徒
而寺廟入口的青石板也變得越來越光滑明亮,每天無數的朝拜信徒在這裡進行著最後的儀式,如此簡單的儀式確足以給你的世界觀當即一拳,信仰的力量有多強大,我們在驚嘆的同時,不免想,兩個世界,一個心理一個心外,一次又一次的卧倒、起身、跪膝、磕頭,想象一下,如果我們都退化為猿人,在原始叢林的一片空地上,一群猿人在做著如此舉動,是出於什麼原因,遠古的農奴通過苯教去順應悲慘的生活,SADU通過苦行來化解自身的卑微,可當人獲得了財富,他們仍然願意忠於那個信仰,那個純在很多人理想中的美好世界,黃教、紅教、白教和花教,儘管派別不同,勾畫的世界同樣美妙,有的極樂有的永恆或涅槃。骨子裡透露著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 印度 教派對於藏傳佛教的影響在哪裡?答案也許是一份本性中的善,對極樂世界的一種期望,這種善必須屏蔽或閱盡浮華、苦難。
↑大昭寺 進門後的酥油燈
↑大昭寺 山羊背來的寺廟
↑大昭寺 金頂
↑大昭寺 在 大昭寺 的屋頂眺望
寺廟7世紀的檀木門框和上面的雕刻經歷了1400年已經像鐵一樣堅硬、珍貴、精美,一大早或傍晚進寺既可以避開高峰,又可以和藏民一起免票進寺,是不錯的時間,而且下午3點後可以在2樓平臺看到小規模辯經,進去寺廟入口右側的壁畫,可以瞭解7世紀建寺發生的故事,入口中庭天井是藏傳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動-傳昭大法會的場地,而值得一看的例如主供的釋迦牟尼自己開光的12歲等身佛像,主殿的紅教創始人密宗大師蓮花生、祖孫三法王殿的主尊藏王松贊干布、藏王赤鬆德贊、藏王赤祖德贊。這三位藏王執政時期是吐蕃的鼎盛時期,在他們的扶持下佛教才得以傳人吐蕃併發展。在觀音 菩薩 殿與通往樓上的樓梯之間的牆上是一截頂上有個洞的柱子。許多朝聖者把耳朵緊湊在這個嗣邊期望能聽到鴨子拍打翅膀的聲音,相傳這隻鴨子活在 大昭寺 的卧塘湖底。
普賢 菩薩 雙修像與 麗江 “艷遇佛”
歡喜佛的形象實在是過於特殊,抱著女人的一尊佛像,在各種唐卡中也頗為常見,有說佛家用於調心的形象,也有說是密教肯定現實世界的一種教義,最原始的吐蕃苯教已經深入了藏文化骨髓,隨之中印文化在 西藏 交鋒,而 印度 文化占了上風,苯教與 印度 性力派產生了 印度 密宗,其中不乏一些性和血腥的主張,後來經過演化,例如作為貢品的牲畜替換為用糍粑做的造型,至於性力派,似乎最近因為 印度 的性侵害被更多人知曉。再聯繫到馬頭明王,同樣是蓮花生極力推廣的形象,黃教往往將其刻畫為手持骷髏杖,肩背毒蛇,火焰髮髻中有綠色馬頭,也經常被刻畫為懷抱明妃的歡喜佛形象,紅教形象中往往有一對翅膀,在 印度 教中據傳為毗濕奴的化身。在 拉薩 色拉寺中就供奉著一座馬頭明王的佛像,每天有無數信徒把頭伸進一個小神龕裡面,用頭觸那個雕像的基座,以求掃清業障。
馬頭明王唐卡
色拉寺在 拉薩 北郊的色拉烏孜山腳下,經過一段時間的顛簸,穿過很多街巷,天際線變得崎嶇和奇異,湛藍的天色和灰白顛倒起來,山上灑滿星星點點的綠色中便是藏人的天葬台,進入寺內便是一條長長的林蔭道,走到頭便看到經院的院門,很多人已經在烈日下等待,這裡便是辯經的場地,整個寺院主要由扎倉(經院)、辯經院和大殿組成,馬頭明王的佛像便在大殿之中。
↑倉姑寺 辯經的僧人
這裡的辯經異常精彩,儀式在辯經院進行,游人將辯經場圍了個水泄不通,僧人依次進場,像極了一場表演,其實辯經源於一場爭辯,所謂“ 拉薩 論爭”,漢傳佛教的大乘和尚與蓮花生展開的爭辯,漢傳佛教習練禪宗,心領神會自然不適合吵架,而 印度 佛教則註重邏輯思維。由此辯經便作為藏傳佛教的辯證學習方式。
↑倉姑寺 借助佛主的力量
↑倉姑寺 認真的僧人
辯經的起勢是拍手.每次提問時,先退後幾步,跟著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前跨步,右手高高舉起,用力一拍左手,一個炸雷般的拍手聲便響在了坐著的喇嘛頭上或額前。拍手有兩個作用,一表示我現在向你提問,請你趕快回答並向其致敬;一表示在氣勢上要威懾對手。據說如果被提問者回答不上,那麼提問者可以擊掌或甩念珠以示警,有時也會用手牽弄臂上的佛珠尋求佛祖的支持;答辯者則要集中精力,充分展現自己口才和學識,除機智回應外,還得試圖駁倒對方,答辯者如果應對得體的話,即引起圍觀喇嘛的喝采;若詞不達意或義理不通的話,即遭滿堂哄笑。
↑倉姑寺 誦經儀式
↑倉姑寺
僧侶在寺廟裡接受的佛學教育類似於我們的普通學校,從小學、初中上起一直可以讀到碩士、博士。教徒7歲時出家受戒成為沙彌,然後經過兩年的學習,到十歲時才正式開始學習五部大論,逐次學完十三個班級到出立格西名號時,大約已經二十三歲。年輕喇嘛經過辯經,由“日瓊”(相當於初中)升為“日慶”(高中),獲得“日慶“(佛學學位為中級)學位,再經過數年的學經,將可參加“格西“(佛學博士)考試。凡是獲得“日慶”學位的僧人才有資格參加藏傳佛教最高學位--“格西拉然巴”的考試和辯經活動。辯經升位佛學學位是藏傳佛教傳統的佛學升位方式。 ↑色拉寺 僧人端坐於礫石經院里,圍成一個圓圈,這個時候,坐於僧人旁,閉上眼睛,焚香的味道縈繞在身邊,聽著時而低沉時而清亮的誦經,這個時候,世界是你的。
毛澤東-新藏民的苦惱
是的,這也許是我們最常看到的重覆性報道,藏民家裡掛著主席像,似乎在媒體的口中,主席已經成了藏民心中超越佛的形象,也許對於早一代的藏民,那是個完全變化、顛覆世界認知的時代,從農奴到信徒,而對於年輕藏民,也許他們苦惱的是另一種被禁錮的世界,例如辦了3年卻沒有結果的護照,例如另他們恐懼的鏡頭,例如對於 大城 市的嚮往、對白皙的女人皮膚的驚詫。而一個重要的原因可以撫平這些擔憂:生活好起來了,是嗎?所以你看得到 西藏 的小伙子脫下了藏袍,穿上江浙出產的緊身牛仔褲,他們有著高高的蓬鬆髮型,墨鏡使黝黑的臉上展現出冷酷的樣子。而無數的老者,揣著轉經筒,拎著酥油,往返於街巷的寺廟。
“藏民愛掛毛澤東”的報道
無數的江浙低劣製造跟隨西部開發的瀝青路、鐵路涌向了 西藏 , 北京 中路的沖賽康市場里,濃烈的酥油味和五彩的服裝混雜在一起,幾十塊的時尚外衣裝點了藏民的單調生活,而各色的藏服又滿足了游客的好奇,驢友也可以在這裡買到幾十塊的衝鋒衣。廉價的裝點下,我們變得彼此更像,卻彼此感覺更奇怪了。
↑倉姑寺 倉姑寺的藏民
↑倉姑寺 倉姑寺的甜茶和酸蘿蔔
拉薩 的寺廟除去大的景點,還有很多小寺廟隱藏在市井街巷,黃色的牆面在林立的建築中特別顯眼,用手去觸摸牆面,烈日下居然是冰涼的,寺廟內不斷有人拎著桶去添置酥油,每個寺廟都有些特別之處。倉姑寺算是最特別的一個,這裡診所、小賣部、甜茶館一應俱全,尼姑們做起生意來童叟無欺,尤其甜茶館很瘦藏民親睞,看著一群尼姑擠在廚房,一邊清洗碗筷一邊念著佛經還是很意外的,到了餐廳,桌椅都是條凳,和藏民擠在一起吃,他們都很熱心地幫忙清理桌子和騰位置,唯一的對話也是種種笑容,一暖瓶的甜茶就包子很快下肚了。在 拉薩 ,在八廓街附近轉巷子是不錯的選擇,遇到寺廟就進去看看,時間久跟著陽光這麼過去,變淡。 拉薩 的小寺廟有很多,有心的朋友繼續探索吧,列個名單:
倉姑寺
倉姑寺: 拉薩 城內唯一的一座尼姑寺廟,倉姑寺最著名算是主佛殿一層地下的松贊干布修行洞。洞內供奉著吐蕃國王松贊干布塑像,每天有三名專職的尼姑在這裡誦經祈禱,地址:林廓南巷。
木如寧巴寺:在 大昭寺 東邊,與之一牆之鄰的木如寧巴,也被八廓的環形線包圍其中, 拉薩 有句老話:“先有 木如寺 後 大昭寺 ”,今天的木如寧巴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寺廟與居民大院的混合體,她仍然是一個屬於 拉薩 人的院落,地址:從八廓街東面的一條小巷拐進去走到頭就是。
傑康寺
丹傑林寺:成為很多無法去往桑耶寺的朝拜者的必到之處。丹傑林寺屬於寧瑪派寺廟。這裡更像一個普通民居。去丹傑林寺可以帶青稞酒或白酒。因為是桑耶寺屬寺的緣故,寺內供奉的普賢 菩薩 雙修像通體多由藍、白兩色構成,頗具現代感,似乎 麗江 艷遇佛的原型。地址:藏醫院路的丹傑林巷,走到光明商店路口,寺廟就在鐵門一個鐵門裡面的二層樓。
帕邦卡 : 文成 公主和松贊干布曾在北郊娘熱山居住,並且在這裡誕生了藏文。 帕邦卡 的佛殿內,至今仍保存著 西藏 歷史上第一塊藏文六字真言的石雕。可以俯瞰整個 拉薩 河谷的風光。 帕邦卡 殿堂旁的一塊石板上,畫著一隻長約尺餘的眼睛。據說這隻眼睛是過去一位比丘的眼睛,而他長有三隻眼,他的另外兩隻眼睛分佈在 帕邦卡 更高的山上,地址:可以從軍區總醫院打車一直開到寺廟門口
南方三佑寺 :據說八廓古城有東西南北四大三佑寺。西方三佑寺據說在魯固路,北方三佑寺在小昭寺路,東方三佑寺原先在 拉薩 清真寺邊,文革時被砸了,至今都沒重建。 南方三佑寺 是甘丹寺的小寺,進門就是轉經筒,院子由僧房和大殿圍起來。僧房上面種的花是寺院最漂亮的點綴。樓上的殿里供著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樓下的殿里除了宗喀巴,還供了甘丹寺的黑白照片。
北方三佑寺:在 北京 東路找到小昭寺步行街,向北走一百多米,註意東側也就是自己的右手邊,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木門,上面懸著一塊木板,寫著“北方三佑寺”。北方三佑寺屬於格魯派,是一個小小的尼姑庵,只有兩間佛堂。
西方三佑寺:在魯固路,從 大昭寺 轉經路的西南角走過去,留意自己的左手邊。西方三佑寺較小,是直貢梯寺的小寺。
薩迦 小寺:在林廓南路,是 薩迦 主寺的下屬寺院。相傳 薩迦 寺和直貢梯寺歷史上曾有過一次不共戴天的爭鬥,結果 薩迦 寺舉寺奔襲千里,將直貢梯寺殺了個片甲不留;而如今,它們各自的小寺,也就是 薩迦 小寺和西方三佑寺,卻在 大昭寺 周圍相安無事地做起了鄰居。
剛巴夏寺
剛巴夏寺:在翁堆興卡路27號院附近,背對著旺堆行嘎甜茶室。剛巴夏寺被居民區包圍,但卻非常的鬧中取靜,門的朝向正好在大路的背面,很不好找,它叫“剛巴夏寺”,也是色拉寺的小寺,當然屬於格魯派。
次 巴拉 康:就在小昭寺的旁邊,靠近小昭寺的入口,挨著小昭寺步行街。面積雖然很小,但香火卻很旺,可能是因為裡面供奉的是 長壽 佛的原因。寺廟只有一個小小的佛堂,圍繞著佛堂的是封閉的轉經廊道,裡面快速地走著川流不息的藏民
拉卜色堅嘎寺: 拉薩 清真寺旁邊有一條小巷子,走一段路拐彎,即看到一座寫著“繞賽一巷”的院子。拐彎往東行,直到走廊上那頭一座黃房子,這就是拉卜色堅嘎寺的小廟。是色拉寺的小寺,格魯派。雖然寺小,但一進門就是 高臺 階,所以頗具氣勢。另外,寺廟圍牆的黃顏色,在高原的陽光下也顯得非常飽和。
策門林寺:在 喜德 林寺的東面,被一個藏式大院包圍。從 北京 東路的策門林三巷進入,直走即到,十分好找。它是歷代策門林活佛的住錫地, 拉薩 四 大林 之一,屬色拉寺管理。該寺曾為乾隆帝祈禱 長壽 ,因而得名“策門林”。殿內的壁畫保持原貌,非常精美,畫有勝樂金剛、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等。
敏珠林瑪尼拉康:在八廓街北面,過了著名的夏帽嘎布,朝著 大昭寺 方向走去,進去的小路左邊就是的一處小廟就是敏珠林寺的小寺——敏珠林瑪尼拉康,裡面有一個大轉經筒,總有很多信徒在轉它。
喜德 林寺:是 拉薩 四大“林”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色拉、哲蚌、甘丹政教的四大寺廟之一。地處於 北京 東路背後一個民居大院的中心。相傳這裡曾經是熱振活佛在 拉薩 的行宮。 喜德 林寺曾經很輝煌,也有很多傳說,據說它有地道與 大昭寺 和 佈達拉宮 相通。後來因政變而被焚毀。
格 薩拉 康:是一座漢地小寺廟,在 佈達拉宮 西南的磨磐山上,供奉著一位漢族的英雄——關公。 拉薩 人把關公當成為藏族人的民族英雄格薩爾王來看待, 拉薩 的關帝廟就是藏漢民族和諧交融的見證,二百年來很多信徒香客到關帝像前抽簽占卜吉凶,人們還把母雞帶到關帝廟前來放生,寺廟周圍常常出現雞群爭食的景象。
拉薩清真大寺 :在洽彩崗路與東孜蘇路的交匯處。游客可以入院參觀,得到同意可拍照,但卻不能入寺參觀。這一片街區的房子還是藏式的,但基本上是穆斯林在老城的聚居區。
說到倉央嘉措,幾乎成為 西藏 旅游的一大賣點,無數人心中默唱著非誠勿擾的十戒詩,端坐在瑪吉阿米的二層閣樓,等待著一個浪漫的邂逅: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儘管第三到第十句是某個後人在看了步步驚心後寫出,也完全不影響文藝青年的美好幻想和飯店老闆的營銷噱頭,也許真實不真實也並不重要,只是想象下被架空的權利游戲背後,藏漢矛盾一觸即發的時刻,一個轉世活佛是抱著怎樣的心態,信手拈花,數無數相思?
入主殿左轉便將酒給僧人倒入缸內,僧人的誦經對於信徒而言,都是對於美好的一種寄托吧,猶如一個美好超市,健康、財富、平安各取所需。在寺廟屋頂眺望, 拉薩 , 拉薩 河和背後的山巒間,有屢屢焚煙、明朗的陽光、 雲和 藍色,貓在曬著太陽,僧人把玩著手機,一切都合理得不行。
松贊干布為吐蕃王朝第33任贊普,實際上為吐蕃王朝立國之君。在位期間(629—650年), 平定 吐蕃內亂,確立了吐蕃的政治、軍事、經濟及法律等制度,並且從唐朝和天竺引入佛教,作為歷史上的藏王,至今備受藏族尊崇。這種至深的尊崇在 大昭寺 可以窺見一番。
在藏人口中, 大昭寺 又名“祖拉康”,藏語佛殿的意思,她是藏王松贊干布於唐貞觀二十一年建造,建造同樣有個傳說,松贊干布將戒指拋向空中,以戒指落下的地方來確定 大昭寺 的寺址,這枚戒指落到卧塘湖裡,於是從湖裡升起了一座幻化的白塔,表明已找到了合適的寺址。
相傳建 大昭寺 時,幾次均遭水淹。 文成 公主解釋說,整個青藏高原是個仰卧的羅剎女。這個魔女呈人形,頭朝東,腿朝西仰卧臂, 大昭寺 所在的湖泊原來正好是羅剎女的心臟,湖水乃其血液。所以 文成 公主說 大昭寺 必須填湖建寺,首先把魔女的心臟給鎮住。然後 文成 公主還同時推薦了另外十二個小寺院在邊遠地區,鎮住魔女的四肢和各個關節,共建了十三座寺院。如今,仍然可以在 西藏 博物館看到一幅猶如魔女的 拉薩 地圖。 而 拉薩 的名稱也與這座寺廟有關。寺廟最初稱“惹薩”, RA是山羊,SA是土地,意思是山羊建的地方,後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大家都認為這個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稱 拉薩 (LA在藏語里是佛的意思,SA是地)並演化成當下的“ 拉薩 ”。 ↑大昭寺 大昭寺 門前的公主柳
1300多年的歷史使 大昭寺 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藏 現存最完整宏大吐蕃建築非她莫屬,也是開創了藏式平川式寺廟市局的土木結構建築。環 大昭寺 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 大昭寺 外牆一圈稱為“八廓”, 大昭寺 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 大昭寺 為中心,將 佈達拉宮 、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型,便是藏民們行轉經儀式的路線。
↑大昭寺 大昭寺 門前勝利幢
大昭寺 入口先看得到的便是一顆柳樹,柳樹旁便有兩塊石碑。南邊一塊便是著名的唐蕃會盟碑,公元九世紀,唐朝與吐蕃王朝達成和好,以求“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務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當時的贊普赤德祖贊為表示兩國人民世代友好之誠心,立此碑於 大昭寺 前,碑文朴實無華,言辭懇切,現碑身已有風化,至今大多數碑文仍清晰可辨。碑的旁邊有一棵柳樹,據傳由 文成 公主親手種植,當地人稱為公主柳。
↑大昭寺 大昭寺 門前朝拜的信徒
↑大昭寺 虔誠的信徒
而寺廟入口的青石板也變得越來越光滑明亮,每天無數的朝拜信徒在這裡進行著最後的儀式,如此簡單的儀式確足以給你的世界觀當即一拳,信仰的力量有多強大,我們在驚嘆的同時,不免想,兩個世界,一個心理一個心外,一次又一次的卧倒、起身、跪膝、磕頭,想象一下,如果我們都退化為猿人,在原始叢林的一片空地上,一群猿人在做著如此舉動,是出於什麼原因,遠古的農奴通過苯教去順應悲慘的生活,SADU通過苦行來化解自身的卑微,可當人獲得了財富,他們仍然願意忠於那個信仰,那個純在很多人理想中的美好世界,黃教、紅教、白教和花教,儘管派別不同,勾畫的世界同樣美妙,有的極樂有的永恆或涅槃。骨子裡透露著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 印度 教派對於藏傳佛教的影響在哪裡?答案也許是一份本性中的善,對極樂世界的一種期望,這種善必須屏蔽或閱盡浮華、苦難。
↑大昭寺 進門後的酥油燈
↑大昭寺 山羊背來的寺廟
↑大昭寺 金頂
↑大昭寺 在 大昭寺 的屋頂眺望
寺廟7世紀的檀木門框和上面的雕刻經歷了1400年已經像鐵一樣堅硬、珍貴、精美,一大早或傍晚進寺既可以避開高峰,又可以和藏民一起免票進寺,是不錯的時間,而且下午3點後可以在2樓平臺看到小規模辯經,進去寺廟入口右側的壁畫,可以瞭解7世紀建寺發生的故事,入口中庭天井是藏傳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動-傳昭大法會的場地,而值得一看的例如主供的釋迦牟尼自己開光的12歲等身佛像,主殿的紅教創始人密宗大師蓮花生、祖孫三法王殿的主尊藏王松贊干布、藏王赤鬆德贊、藏王赤祖德贊。這三位藏王執政時期是吐蕃的鼎盛時期,在他們的扶持下佛教才得以傳人吐蕃併發展。在觀音 菩薩 殿與通往樓上的樓梯之間的牆上是一截頂上有個洞的柱子。許多朝聖者把耳朵緊湊在這個嗣邊期望能聽到鴨子拍打翅膀的聲音,相傳這隻鴨子活在 大昭寺 的卧塘湖底。
普賢 菩薩 雙修像與 麗江 “艷遇佛”
歡喜佛的形象實在是過於特殊,抱著女人的一尊佛像,在各種唐卡中也頗為常見,有說佛家用於調心的形象,也有說是密教肯定現實世界的一種教義,最原始的吐蕃苯教已經深入了藏文化骨髓,隨之中印文化在 西藏 交鋒,而 印度 文化占了上風,苯教與 印度 性力派產生了 印度 密宗,其中不乏一些性和血腥的主張,後來經過演化,例如作為貢品的牲畜替換為用糍粑做的造型,至於性力派,似乎最近因為 印度 的性侵害被更多人知曉。再聯繫到馬頭明王,同樣是蓮花生極力推廣的形象,黃教往往將其刻畫為手持骷髏杖,肩背毒蛇,火焰髮髻中有綠色馬頭,也經常被刻畫為懷抱明妃的歡喜佛形象,紅教形象中往往有一對翅膀,在 印度 教中據傳為毗濕奴的化身。在 拉薩 色拉寺中就供奉著一座馬頭明王的佛像,每天有無數信徒把頭伸進一個小神龕裡面,用頭觸那個雕像的基座,以求掃清業障。
馬頭明王唐卡
色拉寺在 拉薩 北郊的色拉烏孜山腳下,經過一段時間的顛簸,穿過很多街巷,天際線變得崎嶇和奇異,湛藍的天色和灰白顛倒起來,山上灑滿星星點點的綠色中便是藏人的天葬台,進入寺內便是一條長長的林蔭道,走到頭便看到經院的院門,很多人已經在烈日下等待,這裡便是辯經的場地,整個寺院主要由扎倉(經院)、辯經院和大殿組成,馬頭明王的佛像便在大殿之中。
↑倉姑寺 辯經的僧人
這裡的辯經異常精彩,儀式在辯經院進行,游人將辯經場圍了個水泄不通,僧人依次進場,像極了一場表演,其實辯經源於一場爭辯,所謂“ 拉薩 論爭”,漢傳佛教的大乘和尚與蓮花生展開的爭辯,漢傳佛教習練禪宗,心領神會自然不適合吵架,而 印度 佛教則註重邏輯思維。由此辯經便作為藏傳佛教的辯證學習方式。
↑倉姑寺 借助佛主的力量
↑倉姑寺 認真的僧人
辯經的起勢是拍手.每次提問時,先退後幾步,跟著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前跨步,右手高高舉起,用力一拍左手,一個炸雷般的拍手聲便響在了坐著的喇嘛頭上或額前。拍手有兩個作用,一表示我現在向你提問,請你趕快回答並向其致敬;一表示在氣勢上要威懾對手。據說如果被提問者回答不上,那麼提問者可以擊掌或甩念珠以示警,有時也會用手牽弄臂上的佛珠尋求佛祖的支持;答辯者則要集中精力,充分展現自己口才和學識,除機智回應外,還得試圖駁倒對方,答辯者如果應對得體的話,即引起圍觀喇嘛的喝采;若詞不達意或義理不通的話,即遭滿堂哄笑。
↑倉姑寺 誦經儀式
↑倉姑寺
僧侶在寺廟裡接受的佛學教育類似於我們的普通學校,從小學、初中上起一直可以讀到碩士、博士。教徒7歲時出家受戒成為沙彌,然後經過兩年的學習,到十歲時才正式開始學習五部大論,逐次學完十三個班級到出立格西名號時,大約已經二十三歲。年輕喇嘛經過辯經,由“日瓊”(相當於初中)升為“日慶”(高中),獲得“日慶“(佛學學位為中級)學位,再經過數年的學經,將可參加“格西“(佛學博士)考試。凡是獲得“日慶”學位的僧人才有資格參加藏傳佛教最高學位--“格西拉然巴”的考試和辯經活動。辯經升位佛學學位是藏傳佛教傳統的佛學升位方式。 ↑色拉寺 僧人端坐於礫石經院里,圍成一個圓圈,這個時候,坐於僧人旁,閉上眼睛,焚香的味道縈繞在身邊,聽著時而低沉時而清亮的誦經,這個時候,世界是你的。
毛澤東-新藏民的苦惱
是的,這也許是我們最常看到的重覆性報道,藏民家裡掛著主席像,似乎在媒體的口中,主席已經成了藏民心中超越佛的形象,也許對於早一代的藏民,那是個完全變化、顛覆世界認知的時代,從農奴到信徒,而對於年輕藏民,也許他們苦惱的是另一種被禁錮的世界,例如辦了3年卻沒有結果的護照,例如另他們恐懼的鏡頭,例如對於 大城 市的嚮往、對白皙的女人皮膚的驚詫。而一個重要的原因可以撫平這些擔憂:生活好起來了,是嗎?所以你看得到 西藏 的小伙子脫下了藏袍,穿上江浙出產的緊身牛仔褲,他們有著高高的蓬鬆髮型,墨鏡使黝黑的臉上展現出冷酷的樣子。而無數的老者,揣著轉經筒,拎著酥油,往返於街巷的寺廟。
“藏民愛掛毛澤東”的報道
無數的江浙低劣製造跟隨西部開發的瀝青路、鐵路涌向了 西藏 , 北京 中路的沖賽康市場里,濃烈的酥油味和五彩的服裝混雜在一起,幾十塊的時尚外衣裝點了藏民的單調生活,而各色的藏服又滿足了游客的好奇,驢友也可以在這裡買到幾十塊的衝鋒衣。廉價的裝點下,我們變得彼此更像,卻彼此感覺更奇怪了。
↑倉姑寺 倉姑寺的藏民
↑倉姑寺 倉姑寺的甜茶和酸蘿蔔
拉薩 的寺廟除去大的景點,還有很多小寺廟隱藏在市井街巷,黃色的牆面在林立的建築中特別顯眼,用手去觸摸牆面,烈日下居然是冰涼的,寺廟內不斷有人拎著桶去添置酥油,每個寺廟都有些特別之處。倉姑寺算是最特別的一個,這裡診所、小賣部、甜茶館一應俱全,尼姑們做起生意來童叟無欺,尤其甜茶館很瘦藏民親睞,看著一群尼姑擠在廚房,一邊清洗碗筷一邊念著佛經還是很意外的,到了餐廳,桌椅都是條凳,和藏民擠在一起吃,他們都很熱心地幫忙清理桌子和騰位置,唯一的對話也是種種笑容,一暖瓶的甜茶就包子很快下肚了。在 拉薩 ,在八廓街附近轉巷子是不錯的選擇,遇到寺廟就進去看看,時間久跟著陽光這麼過去,變淡。 拉薩 的小寺廟有很多,有心的朋友繼續探索吧,列個名單:
倉姑寺
倉姑寺: 拉薩 城內唯一的一座尼姑寺廟,倉姑寺最著名算是主佛殿一層地下的松贊干布修行洞。洞內供奉著吐蕃國王松贊干布塑像,每天有三名專職的尼姑在這裡誦經祈禱,地址:林廓南巷。
木如寧巴寺:在 大昭寺 東邊,與之一牆之鄰的木如寧巴,也被八廓的環形線包圍其中, 拉薩 有句老話:“先有 木如寺 後 大昭寺 ”,今天的木如寧巴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寺廟與居民大院的混合體,她仍然是一個屬於 拉薩 人的院落,地址:從八廓街東面的一條小巷拐進去走到頭就是。
傑康寺
丹傑林寺:成為很多無法去往桑耶寺的朝拜者的必到之處。丹傑林寺屬於寧瑪派寺廟。這裡更像一個普通民居。去丹傑林寺可以帶青稞酒或白酒。因為是桑耶寺屬寺的緣故,寺內供奉的普賢 菩薩 雙修像通體多由藍、白兩色構成,頗具現代感,似乎 麗江 艷遇佛的原型。地址:藏醫院路的丹傑林巷,走到光明商店路口,寺廟就在鐵門一個鐵門裡面的二層樓。
帕邦卡 : 文成 公主和松贊干布曾在北郊娘熱山居住,並且在這裡誕生了藏文。 帕邦卡 的佛殿內,至今仍保存著 西藏 歷史上第一塊藏文六字真言的石雕。可以俯瞰整個 拉薩 河谷的風光。 帕邦卡 殿堂旁的一塊石板上,畫著一隻長約尺餘的眼睛。據說這隻眼睛是過去一位比丘的眼睛,而他長有三隻眼,他的另外兩隻眼睛分佈在 帕邦卡 更高的山上,地址:可以從軍區總醫院打車一直開到寺廟門口
南方三佑寺 :據說八廓古城有東西南北四大三佑寺。西方三佑寺據說在魯固路,北方三佑寺在小昭寺路,東方三佑寺原先在 拉薩 清真寺邊,文革時被砸了,至今都沒重建。 南方三佑寺 是甘丹寺的小寺,進門就是轉經筒,院子由僧房和大殿圍起來。僧房上面種的花是寺院最漂亮的點綴。樓上的殿里供著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樓下的殿里除了宗喀巴,還供了甘丹寺的黑白照片。
北方三佑寺:在 北京 東路找到小昭寺步行街,向北走一百多米,註意東側也就是自己的右手邊,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木門,上面懸著一塊木板,寫著“北方三佑寺”。北方三佑寺屬於格魯派,是一個小小的尼姑庵,只有兩間佛堂。
西方三佑寺:在魯固路,從 大昭寺 轉經路的西南角走過去,留意自己的左手邊。西方三佑寺較小,是直貢梯寺的小寺。
薩迦 小寺:在林廓南路,是 薩迦 主寺的下屬寺院。相傳 薩迦 寺和直貢梯寺歷史上曾有過一次不共戴天的爭鬥,結果 薩迦 寺舉寺奔襲千里,將直貢梯寺殺了個片甲不留;而如今,它們各自的小寺,也就是 薩迦 小寺和西方三佑寺,卻在 大昭寺 周圍相安無事地做起了鄰居。
剛巴夏寺
剛巴夏寺:在翁堆興卡路27號院附近,背對著旺堆行嘎甜茶室。剛巴夏寺被居民區包圍,但卻非常的鬧中取靜,門的朝向正好在大路的背面,很不好找,它叫“剛巴夏寺”,也是色拉寺的小寺,當然屬於格魯派。
次 巴拉 康:就在小昭寺的旁邊,靠近小昭寺的入口,挨著小昭寺步行街。面積雖然很小,但香火卻很旺,可能是因為裡面供奉的是 長壽 佛的原因。寺廟只有一個小小的佛堂,圍繞著佛堂的是封閉的轉經廊道,裡面快速地走著川流不息的藏民
拉卜色堅嘎寺: 拉薩 清真寺旁邊有一條小巷子,走一段路拐彎,即看到一座寫著“繞賽一巷”的院子。拐彎往東行,直到走廊上那頭一座黃房子,這就是拉卜色堅嘎寺的小廟。是色拉寺的小寺,格魯派。雖然寺小,但一進門就是 高臺 階,所以頗具氣勢。另外,寺廟圍牆的黃顏色,在高原的陽光下也顯得非常飽和。
策門林寺:在 喜德 林寺的東面,被一個藏式大院包圍。從 北京 東路的策門林三巷進入,直走即到,十分好找。它是歷代策門林活佛的住錫地, 拉薩 四 大林 之一,屬色拉寺管理。該寺曾為乾隆帝祈禱 長壽 ,因而得名“策門林”。殿內的壁畫保持原貌,非常精美,畫有勝樂金剛、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等。
敏珠林瑪尼拉康:在八廓街北面,過了著名的夏帽嘎布,朝著 大昭寺 方向走去,進去的小路左邊就是的一處小廟就是敏珠林寺的小寺——敏珠林瑪尼拉康,裡面有一個大轉經筒,總有很多信徒在轉它。
喜德 林寺:是 拉薩 四大“林”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色拉、哲蚌、甘丹政教的四大寺廟之一。地處於 北京 東路背後一個民居大院的中心。相傳這裡曾經是熱振活佛在 拉薩 的行宮。 喜德 林寺曾經很輝煌,也有很多傳說,據說它有地道與 大昭寺 和 佈達拉宮 相通。後來因政變而被焚毀。
格 薩拉 康:是一座漢地小寺廟,在 佈達拉宮 西南的磨磐山上,供奉著一位漢族的英雄——關公。 拉薩 人把關公當成為藏族人的民族英雄格薩爾王來看待, 拉薩 的關帝廟就是藏漢民族和諧交融的見證,二百年來很多信徒香客到關帝像前抽簽占卜吉凶,人們還把母雞帶到關帝廟前來放生,寺廟周圍常常出現雞群爭食的景象。
拉薩清真大寺 :在洽彩崗路與東孜蘇路的交匯處。游客可以入院參觀,得到同意可拍照,但卻不能入寺參觀。這一片街區的房子還是藏式的,但基本上是穆斯林在老城的聚居區。
說到倉央嘉措,幾乎成為 西藏 旅游的一大賣點,無數人心中默唱著非誠勿擾的十戒詩,端坐在瑪吉阿米的二層閣樓,等待著一個浪漫的邂逅: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儘管第三到第十句是某個後人在看了步步驚心後寫出,也完全不影響文藝青年的美好幻想和飯店老闆的營銷噱頭,也許真實不真實也並不重要,只是想象下被架空的權利游戲背後,藏漢矛盾一觸即發的時刻,一個轉世活佛是抱著怎樣的心態,信手拈花,數無數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