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首紀念】【春華秋實 一首情詩】京都的旅行美學 (五入京都,關西掠影)












長廊旁兩端都是和式木柵小間,我即將品嘗的午間懷石料理也將在一間房間中拉開帷幕。我環顧四周,房中有一張矮桌,兩把和凳,一幅唐紙繪畫掛在牆上。窗戶是用紙糊的,窗下放了枝風姿綽約的蘭花。女將是這家店的老闆娘,穿著素色的色無地,體態優雅面容和善。打開窗戶讓我們先觀賞庭院風景。隨後她跪在榻榻米上和我們介紹飯店的歷史,開口居然是一口流利的且發音標準英語!在確認我們可以開始用餐後,一位身穿玄底彩繪和服的少女進門為我們服務。
妹子微笑的問我需要點什麼飲料麽,來 日本 當然是少不了梅酒啦!酸甜香濃的梅酒讓我這個平時滴酒不沾的人,想起就留口水。至於是勾兌熱水還是冰塊,我個人覺得還是冰塊能更好的保持梅酒的清甜。“先附”;宴席中的第一道菜餚,屬於宴席的餐前下酒菜,大多是冷菜分量不是很大,一般是用“拌”、“浸”、“寄”的方式製作,裡面的材料豐富大多在三種以上。“先附”的特點是色彩鮮明引人食欲,能為整頓宴席打下一個很好的開端,為接下來即將呈上的菜餚,做一個非常合適的鋪墊。我們的先付有若布,鶯菜,筍各種蔬菜做成的 沙拉 ,配上兩隻柿葉生魚片壽司,一束含苞欲放的櫻花作為擺盤放在在漆盒中,旁邊還有一小碟章魚.
“碗盛”;主菜呈上前的一道清湯,裡面的湯汁清澈見底,食材的形狀以及擺放也要體現藝術感,由於之前的菜餚是冷的,所以這道料理的出現會很合食客心意。“碗盛”的特點是美觀 大方 素雅艷麗,即可暖胃又可消除口中酒氣,為接下來品嘗主菜做了良好準備,可以進一步地打開味蕾。我們的碗盛是兩隻海鮮滑口感很滑膩,滑是嫩綠色的,我並不解到底是哪種魚類做成的。棗紅色的糰子很彈口,最妙的是湯底的顏色是嫩黃,有淡淡的奶味。三種顏色齊聚一碗湯,很有觀賞性。
向附是各種魚生配而成的冷盆。不同的魚生會根據副廚的提示蘸醬料,在口中也會有不同的味覺碰撞。整道八寸是小小的一盞,鯛魚刺身上放著一片嫩葉。隨後的海鮮燒餚是一味鮮魚丸子配昆布。我前幾年進食懷石料理時,一直不明白為何店家能無縫連接每一道菜。今日我總算見到了,原來和服妹子會計算一下時間,併在屏風後不動聲色的張望一下。一旦看到我們碗碟空了,開始聊天,便馬上去廚房取用下一道。
由於是午間料理,道數不多,既無油揚也無烤物.燒餚之後就要上御飯了。當妹子把一隻長方形漆盒放在桌子上時,我們的脖子都伸長了,要知道,感覺到現在還沒有吃到肉呢。打開一開,竟是兩隻蛋捲,一碟腌漬。就算米飯再晶瑩剔透,我們都不免無語。胃口大的人,今天這頓,鐵定是吃不飽了。就著蛋捲與味增湯,我們心裡五味陳雜的用完了御飯權當飽腹。兩道作為清口的美食新鮮水果和抹茶,依舊簡單卻也算可口。
這頓午膳,在我吃過的幾頓京料理中,算是非常朴素的呢。我懷念某年在山玄茶用了十五道料理,其間被主廚撒櫻花到漆盒中,也懷念某年在竹茂樓,坐在寬敞的包飯中,聽著窗外風吹竹葉的颯颯聲,頭都不願意抬起的吃著驚艷無比的牛肉御飯。
也許,懷石料理的午膳才保留了當年和尚抱著塊石頭取暖極簡飲食的氣質,意境優美就好。我當天晚上大快朵頤的吃著廣島燒和友人抱怨午餐沒有吃飽時,被友人嘲笑,他笑著告訴我們, 京都 人午餐一向簡單,我們怕是吃了頓正宗和尚料理吧。












服務員隨後帶領我們來到店中入座,我們點了傳統的雙人套餐。柚子豆乳是醇厚的豆乳與水果香氣的完美結合,盛滿濃濃的豆漿的銅鍋冒著熱氣,我們用小竹簽把小火燉出來的豆皮一層一層撈起來,放入美味的醬碟中,嗯!豆香撲鼻,入口即化。還有一大鍋小火熬煮的湯豆腐,豆腐滑嫩,湯汁清澈,是用最正宗的昆布高湯煲制出的傳統 京都 料理。這兩道大菜足夠管飽,更別提用各種碗碟盛方的豆腐料理們,精緻美味。讓我們領略了豆腐的不同烹飪手法。特別打動我的是,它家包裹餐具的紙,打開是一個個 日本 的歷史小故事。每個人的寫著的都還不一樣。這種充滿了文化底蘊和儀式感的用餐,讓我非常的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