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首紀念】【春華秋實 一首情詩】京都的旅行美學 (五入京都,關西掠影)
(無鄰庵庭院組圖) \-- 比叡山與琉璃光院無鄰庵用將自然引入庭院的做法讓我覺得新奇, 京都 郊區綿延的山丘會是什麼樣的景緻呢?帶著這份好奇,我來到 比叡山 。現今旅人都知道 比叡山 下有一座名叫 琉璃光院 的庭院,坐火車到八瀨即可。殊不知和網紅庭院比, 比叡山 的歷史才真的厚重。一部妖貓傳讓我認識了空 海法 師。與空 海法 師齊名的最澄法師,在此建延歷寺, 比叡山 自此成為 日本 天台 宗的總本山。
最澄與空海在同一時期造訪大唐學習佛教。那時候的大唐是世界的中心, 日本 常派遣唐使來學習先進經驗。最澄從 天台 山學成後先回國,立即聲名大噪。現在被我國人熟知的空海大師,在 中國 學習滿兩年,併在 日本 蟄伏了許久,才於 高野山 傳授東密佛法. 在這座山上,有一盞1200年來從未熄滅的佛燈。當年最澄法師親手鑄造了歷寺本尊藥師如來佛像併在佛像前點亮了這盞神燈。無論我們信與不信,它避開了織田信長火燒 比叡山 的浩劫,也堅強的在各種自然災害中燃燒著。也許,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從步行上山開始, 比叡山 楓葉的顏色讓我驚嘆,它已經不能單純的用“紅”來形容,淡粉、朱紅,玫瑰,明黃,橙紅,翠綠,老綠,對顏色敏感的我也數不清到底有多少呢。這些豐富多彩的色澤帶給人們美輪美奐的感受. (在 比叡山 道上拍照的年輕女子) ( 比叡山 組圖)
我手上拿著 琉璃光院 的預約集合券,必須整點趕回,若非如此,我倒是想坐著纜車上山去看這座彩色的山脈。有時候啊,太過於細緻的行程攻略,不知道是誰拘了誰。
我反覆幻想著 琉璃光院 的美景,在一些著名攝影師的帶動下,它已經需要提前兩個小時預定併在指定時間集合才能參觀了。每次只能進入庭院幾十個人,先前看了它的照片,我本來以為是地板上鋪了反光板,映出了窗外的美麗,好像鏡子一般。實際上只是一張桌子。所有的游客端著相機設備,趴在上面拍照。我覺得這張桌子能用來喝茶,用來抄經,絕不是讓所有人都跪在它面前拍一張刁鑽角度的照片。
而且,每一波人只有幾秒鐘的時間。一到時間,工作人員就會大聲喊叫: “Change,change”催促我們離開。這個場景與我想象中有著巨大的落差,只好心急慌忙的拍了幾張,這就是典型的佛系旅行吧,畢竟來都來了.
這個地方修建於昭和與明治年代交替時的庭院,明明應該是拿來靜修賞景的, 日本 的美學最講究含蓄,隱射,清歡,禪意,這樣的排隊,催促,吵鬧實為憾事。 (我拍的卻是騙照的 琉璃光院 一角)
(我拍的卻是騙照的 琉璃光院 一角)
\-- 源光庵的窗景和大熱卻失去原先風雅趣味的 琉璃光院 比,我更愛附近的 源光庵 。兩扇窗戶,一方,一圓。本堂左側的圓窗叫“頓悟之窗”,代表禪、智慧和整個宇宙世界。右側的方形窗叫“迷惘之窗”,代表人間世界的執迷不悟、逃脫不掉的生老病死和四苦八苦。
一扇小小的窗,通過四季變換,帶給每個人對窗外的想象迥然不同。 京都 人以最簡單的形態闡述了禪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才是和思考相結合的日式美學應該有的形態啊. 除了靜靜觀賞將秋色帶進我們視野的窗戶們,不妨在這小小的寺院走走,總能邂逅屬於你的清靜和腳下紅黃綠交錯的落葉。
對了,堂前有一棵怒紅的楓樹,是我在 京都 看到過最完整也最宏偉的紅楓樹。 \-- 永觀堂禪林寺,楓葉的絕唱當 京都 的天氣漸漸轉涼, 永觀堂 的楓葉在深秋奏響了紅葉大合唱的高潮。屋頂藏在錯落有致的彩色樹葉中,光影將楓葉的美態映在牆上,宛若一幅畫。 永觀堂 楓葉的紅,像一把火焰,燃燒著整個庭院。
我酷愛 臺灣 作家的書,作家中尤愛蔣勛,某年聽蔣勛說佛教,他提到回頭佛祖的故事正是在 永觀堂 發生的。永觀禪師在念經時,阿彌陀佛從法座降下,現身在前引領他,永觀禪師跟不上,佛陀迴首說,永觀 你遲了。點醒了永觀十劫未渡。之後,永觀建造了一尊回頭佛,這世間唯一的一尊回頭形態的佛像以其慈悲之心等待後面的世人。
蔣勛常來 永觀堂 ,他相信到這裡虔誠的參拜能治愈身體的病痛。某年他帶友人過來,對著擁擠的觀楓人群與長長的排隊感到束手無策,有些焦慮。細聽身邊 日本 人的話,發現雖然大家也都在站立等待,卻一直在誇贊盛景,開心不已。於是乎他淡然了很多,面對這樣的紅葉盛況,只要保持心情的愉悅,便能忽略身邊的嘈雜。
這一點我感同身受, 京都 紅葉季的人流大大的超乎了我的想象,也許這個城市是全 日本 最美的賞楓地,無論我們到哪個著名的寺廟,身邊都是人頭攢動,然而,這抹不去這個季節的美,因為人們本來就對美的東西趨之若鶩。等下午5點禪林寺的日場開始清場,我走出山門時,看到寺外的人們又排起了長龍。夜楓的大戲,即將登場。
最澄與空海在同一時期造訪大唐學習佛教。那時候的大唐是世界的中心, 日本 常派遣唐使來學習先進經驗。最澄從 天台 山學成後先回國,立即聲名大噪。現在被我國人熟知的空海大師,在 中國 學習滿兩年,併在 日本 蟄伏了許久,才於 高野山 傳授東密佛法. 在這座山上,有一盞1200年來從未熄滅的佛燈。當年最澄法師親手鑄造了歷寺本尊藥師如來佛像併在佛像前點亮了這盞神燈。無論我們信與不信,它避開了織田信長火燒 比叡山 的浩劫,也堅強的在各種自然災害中燃燒著。也許,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從步行上山開始, 比叡山 楓葉的顏色讓我驚嘆,它已經不能單純的用“紅”來形容,淡粉、朱紅,玫瑰,明黃,橙紅,翠綠,老綠,對顏色敏感的我也數不清到底有多少呢。這些豐富多彩的色澤帶給人們美輪美奐的感受. (在 比叡山 道上拍照的年輕女子) ( 比叡山 組圖)
我手上拿著 琉璃光院 的預約集合券,必須整點趕回,若非如此,我倒是想坐著纜車上山去看這座彩色的山脈。有時候啊,太過於細緻的行程攻略,不知道是誰拘了誰。
我反覆幻想著 琉璃光院 的美景,在一些著名攝影師的帶動下,它已經需要提前兩個小時預定併在指定時間集合才能參觀了。每次只能進入庭院幾十個人,先前看了它的照片,我本來以為是地板上鋪了反光板,映出了窗外的美麗,好像鏡子一般。實際上只是一張桌子。所有的游客端著相機設備,趴在上面拍照。我覺得這張桌子能用來喝茶,用來抄經,絕不是讓所有人都跪在它面前拍一張刁鑽角度的照片。
而且,每一波人只有幾秒鐘的時間。一到時間,工作人員就會大聲喊叫: “Change,change”催促我們離開。這個場景與我想象中有著巨大的落差,只好心急慌忙的拍了幾張,這就是典型的佛系旅行吧,畢竟來都來了.
這個地方修建於昭和與明治年代交替時的庭院,明明應該是拿來靜修賞景的, 日本 的美學最講究含蓄,隱射,清歡,禪意,這樣的排隊,催促,吵鬧實為憾事。 (我拍的卻是騙照的 琉璃光院 一角)
(我拍的卻是騙照的 琉璃光院 一角)
\-- 源光庵的窗景和大熱卻失去原先風雅趣味的 琉璃光院 比,我更愛附近的 源光庵 。兩扇窗戶,一方,一圓。本堂左側的圓窗叫“頓悟之窗”,代表禪、智慧和整個宇宙世界。右側的方形窗叫“迷惘之窗”,代表人間世界的執迷不悟、逃脫不掉的生老病死和四苦八苦。
一扇小小的窗,通過四季變換,帶給每個人對窗外的想象迥然不同。 京都 人以最簡單的形態闡述了禪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才是和思考相結合的日式美學應該有的形態啊. 除了靜靜觀賞將秋色帶進我們視野的窗戶們,不妨在這小小的寺院走走,總能邂逅屬於你的清靜和腳下紅黃綠交錯的落葉。
對了,堂前有一棵怒紅的楓樹,是我在 京都 看到過最完整也最宏偉的紅楓樹。 \-- 永觀堂禪林寺,楓葉的絕唱當 京都 的天氣漸漸轉涼, 永觀堂 的楓葉在深秋奏響了紅葉大合唱的高潮。屋頂藏在錯落有致的彩色樹葉中,光影將楓葉的美態映在牆上,宛若一幅畫。 永觀堂 楓葉的紅,像一把火焰,燃燒著整個庭院。
我酷愛 臺灣 作家的書,作家中尤愛蔣勛,某年聽蔣勛說佛教,他提到回頭佛祖的故事正是在 永觀堂 發生的。永觀禪師在念經時,阿彌陀佛從法座降下,現身在前引領他,永觀禪師跟不上,佛陀迴首說,永觀 你遲了。點醒了永觀十劫未渡。之後,永觀建造了一尊回頭佛,這世間唯一的一尊回頭形態的佛像以其慈悲之心等待後面的世人。
蔣勛常來 永觀堂 ,他相信到這裡虔誠的參拜能治愈身體的病痛。某年他帶友人過來,對著擁擠的觀楓人群與長長的排隊感到束手無策,有些焦慮。細聽身邊 日本 人的話,發現雖然大家也都在站立等待,卻一直在誇贊盛景,開心不已。於是乎他淡然了很多,面對這樣的紅葉盛況,只要保持心情的愉悅,便能忽略身邊的嘈雜。
這一點我感同身受, 京都 紅葉季的人流大大的超乎了我的想象,也許這個城市是全 日本 最美的賞楓地,無論我們到哪個著名的寺廟,身邊都是人頭攢動,然而,這抹不去這個季節的美,因為人們本來就對美的東西趨之若鶩。等下午5點禪林寺的日場開始清場,我走出山門時,看到寺外的人們又排起了長龍。夜楓的大戲,即將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