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紛爭之地感受信仰的力量 -以色列🇮🇱印象
↑西牆 面對哭牆,虔誠的人們或緊閉雙眼、或仰望蒼天、或低聲哭泣,或念念有詞,虔誠之態令人肅然起敬。 ↑西牆 ↑西牆 ↑西牆 ↑西牆 ↑西牆 ↑西牆 ↑西牆 ↑西牆 ↑西牆 ↑西牆 如果說 耶路撒冷 是通往天國的郵局,那麼哭牆就是天國的階梯;看,一封封世界各地寫給上帝的信件一直源源不斷地被投遞到這裡。 ↑西牆 請讓上帝知道我的心愿~~ ↑西牆 每周四是猶太人在西牆舉行成人禮活動的時間,猶太人的男孩13歲、女孩12歲便算成人。而今天正是猶太男孩們舉辦成人禮的時間,大人們穿著都很正式,孩子們也是身披祈禱披巾,頭頂黑色經匣,儘管只有13歲,還是滿臉稚氣,但儀式之後,他們便是成年人了。不知西牆下的成人禮是否只為男孩舉辦,反正那天我看到的儀式都只為男孩兒。猶太人的成人禮隆重又不失歡快,遇到一大家猶太人載歌載舞為孩子舉辦成人禮還熱情地邀請我們一起參加慶祝,簡直就是歡樂的海洋! ↑西牆 ↑西牆 猶太人的成人禮隆重又不失歡快,這家人熱情地邀請我們一起參加慶祝。這天,西牆廣場上舉行成年禮的少年家庭很多,他們從入口處就開始一路載歌載舞朝西牆行進,家有男兒初長成,作為父母真是自豪和驕傲,這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日子。看著這張稚嫩的臉,儀式結束後他就是成人了! 喜慶的氣球由 以色列 的國旗顏色構成 - 藍白色,純潔中又帶有些憂郁。 看上去很像阿拉伯王子,可是人家是在和家人舉行成年禮活動啊,應該是猶太人無疑。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同屬於 高加索 人種(即白種人)的 地中海 類型,且他們都是閃米特人,亦稱閃族人。 這也就是說他們的種族成分是很相似的,所以單論外表和體質,一眼看上去是難以辨認出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 之所以會分有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是因為民族的而非種族上區別。亦就是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區別。 所以若想單從外觀上來區分出他們的話,我們只能依靠看神態、看舉止、看習慣、看打扮等等方法來區別他們了。 在哭牆邊遇到一位漂亮的猶太婦女,穿戴很是隆重,原來她的孩子今天也舉行成人禮慶祝活動。西牆下的祈禱區,男女分開,即便是男孩子的母親姐妹,也只能隔著籬笆翹首觀看。我便跟著許多女眷一起,站在椅子上看熱鬧。家有男兒初長成,對於一個母親來說自然是非常驕傲與自豪!經她同意給她拍了一張,她又高興地介紹她的妹妹和女兒給我,讓我也幫她們拍一些!儀式結束後,禱告區依舊歡樂,男孩兒的姐姐拿著糖果分發給我們這些圍觀的陌生人,大家一同慶祝。在陽光的照射下,大盤子里的巧克力糖也像這快樂和幸福一樣,都融化了~~ 妹妹一樣漂亮! 像極了媽媽的女兒! 另一個少年的媽媽,歡樂之情、幸福之感溢於言表。 - 苦難之路十四站穿過獅門,我們便到了當年耶穌臨刑前走過的那條充滿苦難的路。當年耶穌背著沉重的十字架從穆斯林區獅門起步,穿過十字架14站,一直到骷髏山上他被釘死在十字架的地方,最後到達聖墓教堂。
苦路是 耶路撒冷 的必走之路。 耶路撒冷 老城,有一條沒有門牌號碼的小路,從一世紀至今被基督徒所紀念,它就是“苦路”(“VIA DOLOROSA”)。 耶穌判死罪後,在 羅馬 總督彼拉多的命令下背著沉重的十字架堅難地走過 耶路撒冷 的街巷,一步步走向刑場,然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他停留了十四次,這十四處地方就是“苦路十四站”。 1731年,教皇克雷芒十二世確認了苦路上耶穌曾經停留過的十四個標誌性地點,因此有了“苦路十四站”的說法。很多基督教信徒來到 耶路撒冷 ,以重走苦路的方式朝聖,這種行為也被稱為“拜苦路”。多數到訪 耶路撒冷 的游客,也都會沿著十四站苦路走上一遭。所以這條路徑也是 耶路撒冷 老城內最有名的一條徒步游覽線路,苦路長1.4公里,最後五站都在聖墓教堂。
第一站,定罪教堂(原 羅馬 審批所, 羅馬 總督鞭打耶穌並判死罪; 羅馬 士兵用荊棘冠冕給耶穌戴上,穿上紫袍。)
第二站,耶穌背上十字架(耶穌走出審判所,在門前背起十字架,沿街向西走上苦路)。
第三站,耶穌第一次摔倒處。
第四站,耶穌在人群中見到聖母。
第五站,西蒙與耶穌共背十字架。
第六站,維羅妮卡為耶穌擦拭面頰,手帕留下耶穌的面容。
第七站,耶穌第二次摔倒處。
第八站,耶穌對哭泣的婦女講話。
第九站,耶穌第三次摔倒處。
第十~十四站,在聖墓教堂二層,耶穌被剝去外衣,釘在十字架上流血死去。被放下架置放一層的石床上,擦拭、施膏、包裹,下葬於聖墓。 聖墓教堂中的壁畫,記錄了耶穌被從十字架上放下來、擦拭包裹身體,直至被安葬的過程。 三天后,耶穌複活、40天后升天。這段記載耶穌走向各各他(骷髏山)到受難被殺的史實,讓人感受到耶穌為人類受難時的痛苦。 ↑苦路 ↑苦路 ↑苦路
苦路是 耶路撒冷 的必走之路。 耶路撒冷 老城,有一條沒有門牌號碼的小路,從一世紀至今被基督徒所紀念,它就是“苦路”(“VIA DOLOROSA”)。 耶穌判死罪後,在 羅馬 總督彼拉多的命令下背著沉重的十字架堅難地走過 耶路撒冷 的街巷,一步步走向刑場,然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他停留了十四次,這十四處地方就是“苦路十四站”。 1731年,教皇克雷芒十二世確認了苦路上耶穌曾經停留過的十四個標誌性地點,因此有了“苦路十四站”的說法。很多基督教信徒來到 耶路撒冷 ,以重走苦路的方式朝聖,這種行為也被稱為“拜苦路”。多數到訪 耶路撒冷 的游客,也都會沿著十四站苦路走上一遭。所以這條路徑也是 耶路撒冷 老城內最有名的一條徒步游覽線路,苦路長1.4公里,最後五站都在聖墓教堂。
第一站,定罪教堂(原 羅馬 審批所, 羅馬 總督鞭打耶穌並判死罪; 羅馬 士兵用荊棘冠冕給耶穌戴上,穿上紫袍。)
第二站,耶穌背上十字架(耶穌走出審判所,在門前背起十字架,沿街向西走上苦路)。
第三站,耶穌第一次摔倒處。
第四站,耶穌在人群中見到聖母。
第五站,西蒙與耶穌共背十字架。
第六站,維羅妮卡為耶穌擦拭面頰,手帕留下耶穌的面容。
第七站,耶穌第二次摔倒處。
第八站,耶穌對哭泣的婦女講話。
第九站,耶穌第三次摔倒處。
第十~十四站,在聖墓教堂二層,耶穌被剝去外衣,釘在十字架上流血死去。被放下架置放一層的石床上,擦拭、施膏、包裹,下葬於聖墓。 聖墓教堂中的壁畫,記錄了耶穌被從十字架上放下來、擦拭包裹身體,直至被安葬的過程。 三天后,耶穌複活、40天后升天。這段記載耶穌走向各各他(骷髏山)到受難被殺的史實,讓人感受到耶穌為人類受難時的痛苦。 ↑苦路 ↑苦路 ↑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