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紛爭之地感受信仰的力量 -以色列🇮🇱印象
橄欖山頂極目遠眺,將老城的全景盡收眼底。 耶路撒冷 老城及其城牆,於198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順山而下,來到主泣教堂(Dominus Flevit,拉丁語意為“上帝哭了”),它是一個 羅馬 天主教教堂,外形似一顆淚珠象徵耶穌的眼淚,正對著 耶路撒冷 老城。
根據《路加福音》記載,耶穌走向 耶路撒冷 的時候,震驚於第二聖殿的美麗,並預測其將來的毀滅和猶太人的離散,忍不住當眾哀哭。 主泣教堂位於一個古老的遺跡之上,在施工期間,聖殿考古學家在此發掘出的文物可以追溯到迦南時期,併發現第二聖殿和拜占庭時代的古墓。 出了主泣教堂的大門跟隨著這些朝聖者去參觀客西馬尼園和苦悶教堂。 阿拉伯老人牽著小毛驢招攬客人。 各種膚色的朝聖者絡繹不絕。 - 客西馬尼園&苦悶教堂橄欖山丘下的客西馬尼園綠蔭環抱,園裡有幾顆和耶穌同齡、甚至更長的橄欖樹。“客西馬尼”希伯來語意為“壓榨橄欖”。 千年風霜磨礪的橄欖樹冠幾乎垂地,一些老邁樹杈老被木桿支撐著,似顫顫悠悠老年人手中的拐杖……
據《聖經新約》上的記載:“耶穌用完最後的晚餐,他預感到自己受難的時刻臨近了,便來到客西馬尼園祈禱。他極其悲痛汗如血珠滴在地上,在對上帝做了三次禱告後,逐漸恢復了勇氣和自信,決心坦然地接受未來的苦難。這時,猶大帶著祭司長等人前來捉拿耶穌,猶大按照約定的暗號:與誰親吻那人就是耶穌。當他走到耶穌跟前親吻後,耶穌說:“朋友,你要做的事就做吧!”隨後耶穌在此被捕……” 公元4世紀,信徒在客西馬尼園建了一個聖壇,12世紀十字軍對它進行擴建,後聖壇被穆斯林征服者破壞。現客西馬尼教堂是上世紀初在原來建築的遺址上重建的。 耶穌曾在此禱告。 猶太人很愛讀書,幾乎走到哪裡都可以看到在靜靜讀書的人。 萬國教堂的正式名稱為苦悶教堂,毗鄰喀西馬尼園,實際兩處是連在一起的。 教堂為拜占庭風格建築,有圓頂、粗大的列柱和鑲嵌圖案。教堂建於1919年到1924年,使用了12個不同國家的基金,這也是其常用名萬國教堂的由來。每個國家的標誌放置於天花板的玻璃上,放在一個小圓頂內。教堂的前面有一排列柱,上面是現代的鑲嵌圖案,描繪耶穌基督象徵上帝與人類之間的連接。現存教堂是建在兩座古代教堂的基礎上的,它們分別是12世紀十字軍教堂(1345年廢棄)和4世紀的拜占庭教堂(毀於746年地震)。 教堂看上去富麗堂皇。 牧師也時尚,經同意給他拍了幾張照片。註意到沒?他的鞋和衣服好像是搭配過呢! 多元的耶路撒冷老城從橄欖山下來,我們便來到聖殿山下,走過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的圍牆,因為導游說它們不對游客開放只好走過路過錯過。
不知不覺便來到老城,老城面積一平方公里左右被保存完好的高大的城牆圍繞著。一條南北走向的大街和一條東西走向的大街,將老城按居民的民族和宗教信仰劃分為四個區, 東北 部是最大的穆斯林區, 西北 部是基督教區,東南部是猶太區,西南部是最小的 亞美尼亞 區。三大宗教的烙印深深地銘刻在老城中的每個角落。《舊約》、《新約》中提到的許多人名和事件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相應的教堂和遺跡,三大宗教對此一致認同,沒有異議,雖然曾為爭地盤明爭暗鬥。我們在飽經風霜的老城穿行,感覺像是翻閱一本活著的立體歷史教科書。
穆斯林居住區位於老城的 東北 ,區域內包括圓頂清真寺,原來的猶太教聖殿就在其中,聖殿遺址上建有金頂清真寺(聖岩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和基督的“受難之路”。基督教區位於 西北 區,有聖墓教堂等許多著名的教堂、耶穌受難之路的一小段。猶太教區位於東南區,不大,有聖殿西牆,即哭牆。 西南區 便是 亞美尼亞 教會區。
耶路撒冷 老城小巷密佈,沉澱著歷史的遺跡,仿佛在述說幾千年來這裡的浮世繁華。
老城街巷的石板路承載了太多的世事滄桑,卻有無與倫比的魅力。各類商鋪雲集,色彩絢爛的小商品琳琅滿目,游人穿梭往來。 麵包看上去很香很誘人😍 老城的阿拉伯居住區,牆上塗鴉可謂意義重大,那是去過聖城 麥加 和麥地那朝聖的標誌,象徵著房主的榮耀。 一群極右翼猶太青年高喊著口號在阿拉伯居住區的街道中招搖過市,據說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很容易導致阿以之間的小摩擦。 影碟商鋪,大多數是 好萊塢 的碟片; 美國 電影在全世界都有市場是不爭的事實。 好像到了猶太人居住區,不過對游客來說很難區分。 以色列 雖然地處沙漠,可先進的科技種植技術卻讓 以色列 的水果不僅能滿足自己還有能力出口。 好像出現一陣騷動,但很快出現很多警察分開了人群;看來警察叔叔安全的這根弦還是綳得很緊。 — 西牆下的虔誠走過老城的圍牆,穿過糞廠門(Dung Gate)我們便來到哭牆的入口。因為恰好是周四有 以色列 少年的成人禮儀式,所以入口處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入口處有荷槍實彈的防爆警察把守,每個人還要過安檢,並且是開包檢查的那種檢查,可見 以色列 對安全的重視。不過後來才知道,就在我們去後的二天, 美國 總統特朗普也來到西牆參觀併成為第一個到西牆祈禱的 美國 總統;為此 耶路撒冷 很多景點都將閉門謝客!還好我們在他來之前該去的地方都去了,不然很多地方我們就會完美錯過了!或許因為這個原因,安保級別也提升了不少,這對我們來說也感到非常安全。
殘存的西牆長約50米、高18米,由一塊塊大石塊築成。雖然只是殘垣斷壁,猶太人卻視為它為離上帝最近的地方。1800年的流散史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慘遭 德國 納粹殺害的猶太人達600萬之多的慘痛歷史遭遇,深深地印在猶太人的心靈之中,哭牆便更被猶太人視為信仰和團結的象徵。1948~1967年間,哭牆落入 約旦 手中,不容許猶太人到哭牆禱告。哭牆無人哭訴達20年之久。1967年六日戰爭中,猶太人自 約旦 手中收得哭牆,以達據、拉賽及士兵為首的猶太人涌到哭牆喜極而泣的情景可想而知。
平日里特別是每逢安息日時,猶太人都會到哭牆去哀悼和祈禱,他們有的在這裡面壁肅立默默祈禱,有的端坐一旁吟誦經文,有的長跪在地悲戚啜泣,還有許多人將心愿或悼念之辭寫於紙上塞進牆壁的縫隙里,在離上帝最近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愿。
哭牆的祈禱區中間用一柵欄將其隔為男、女兩個祈禱區域。男士必須帶上用紙做的小帽,否則被視為不敬重上帝而不准入內。男士在做正式祈禱時,要準備好兩個裝著“聖書”語錄的小羊皮袋子,一個戴在頭上,另一個捆在手臂上,身上則披一件特製的披肩。而女士則要簡單些,雖然沒有強行規定必須要戴頭巾但戴好頭巾想必是最好的吧;因為猶太人認為用頭頂直接面對上帝是大不敬的。
順山而下,來到主泣教堂(Dominus Flevit,拉丁語意為“上帝哭了”),它是一個 羅馬 天主教教堂,外形似一顆淚珠象徵耶穌的眼淚,正對著 耶路撒冷 老城。
根據《路加福音》記載,耶穌走向 耶路撒冷 的時候,震驚於第二聖殿的美麗,並預測其將來的毀滅和猶太人的離散,忍不住當眾哀哭。 主泣教堂位於一個古老的遺跡之上,在施工期間,聖殿考古學家在此發掘出的文物可以追溯到迦南時期,併發現第二聖殿和拜占庭時代的古墓。 出了主泣教堂的大門跟隨著這些朝聖者去參觀客西馬尼園和苦悶教堂。 阿拉伯老人牽著小毛驢招攬客人。 各種膚色的朝聖者絡繹不絕。 - 客西馬尼園&苦悶教堂橄欖山丘下的客西馬尼園綠蔭環抱,園裡有幾顆和耶穌同齡、甚至更長的橄欖樹。“客西馬尼”希伯來語意為“壓榨橄欖”。 千年風霜磨礪的橄欖樹冠幾乎垂地,一些老邁樹杈老被木桿支撐著,似顫顫悠悠老年人手中的拐杖……
據《聖經新約》上的記載:“耶穌用完最後的晚餐,他預感到自己受難的時刻臨近了,便來到客西馬尼園祈禱。他極其悲痛汗如血珠滴在地上,在對上帝做了三次禱告後,逐漸恢復了勇氣和自信,決心坦然地接受未來的苦難。這時,猶大帶著祭司長等人前來捉拿耶穌,猶大按照約定的暗號:與誰親吻那人就是耶穌。當他走到耶穌跟前親吻後,耶穌說:“朋友,你要做的事就做吧!”隨後耶穌在此被捕……” 公元4世紀,信徒在客西馬尼園建了一個聖壇,12世紀十字軍對它進行擴建,後聖壇被穆斯林征服者破壞。現客西馬尼教堂是上世紀初在原來建築的遺址上重建的。 耶穌曾在此禱告。 猶太人很愛讀書,幾乎走到哪裡都可以看到在靜靜讀書的人。 萬國教堂的正式名稱為苦悶教堂,毗鄰喀西馬尼園,實際兩處是連在一起的。 教堂為拜占庭風格建築,有圓頂、粗大的列柱和鑲嵌圖案。教堂建於1919年到1924年,使用了12個不同國家的基金,這也是其常用名萬國教堂的由來。每個國家的標誌放置於天花板的玻璃上,放在一個小圓頂內。教堂的前面有一排列柱,上面是現代的鑲嵌圖案,描繪耶穌基督象徵上帝與人類之間的連接。現存教堂是建在兩座古代教堂的基礎上的,它們分別是12世紀十字軍教堂(1345年廢棄)和4世紀的拜占庭教堂(毀於746年地震)。 教堂看上去富麗堂皇。 牧師也時尚,經同意給他拍了幾張照片。註意到沒?他的鞋和衣服好像是搭配過呢! 多元的耶路撒冷老城從橄欖山下來,我們便來到聖殿山下,走過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的圍牆,因為導游說它們不對游客開放只好走過路過錯過。
不知不覺便來到老城,老城面積一平方公里左右被保存完好的高大的城牆圍繞著。一條南北走向的大街和一條東西走向的大街,將老城按居民的民族和宗教信仰劃分為四個區, 東北 部是最大的穆斯林區, 西北 部是基督教區,東南部是猶太區,西南部是最小的 亞美尼亞 區。三大宗教的烙印深深地銘刻在老城中的每個角落。《舊約》、《新約》中提到的許多人名和事件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相應的教堂和遺跡,三大宗教對此一致認同,沒有異議,雖然曾為爭地盤明爭暗鬥。我們在飽經風霜的老城穿行,感覺像是翻閱一本活著的立體歷史教科書。
穆斯林居住區位於老城的 東北 ,區域內包括圓頂清真寺,原來的猶太教聖殿就在其中,聖殿遺址上建有金頂清真寺(聖岩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和基督的“受難之路”。基督教區位於 西北 區,有聖墓教堂等許多著名的教堂、耶穌受難之路的一小段。猶太教區位於東南區,不大,有聖殿西牆,即哭牆。 西南區 便是 亞美尼亞 教會區。
耶路撒冷 老城小巷密佈,沉澱著歷史的遺跡,仿佛在述說幾千年來這裡的浮世繁華。
老城街巷的石板路承載了太多的世事滄桑,卻有無與倫比的魅力。各類商鋪雲集,色彩絢爛的小商品琳琅滿目,游人穿梭往來。 麵包看上去很香很誘人😍 老城的阿拉伯居住區,牆上塗鴉可謂意義重大,那是去過聖城 麥加 和麥地那朝聖的標誌,象徵著房主的榮耀。 一群極右翼猶太青年高喊著口號在阿拉伯居住區的街道中招搖過市,據說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很容易導致阿以之間的小摩擦。 影碟商鋪,大多數是 好萊塢 的碟片; 美國 電影在全世界都有市場是不爭的事實。 好像到了猶太人居住區,不過對游客來說很難區分。 以色列 雖然地處沙漠,可先進的科技種植技術卻讓 以色列 的水果不僅能滿足自己還有能力出口。 好像出現一陣騷動,但很快出現很多警察分開了人群;看來警察叔叔安全的這根弦還是綳得很緊。 — 西牆下的虔誠走過老城的圍牆,穿過糞廠門(Dung Gate)我們便來到哭牆的入口。因為恰好是周四有 以色列 少年的成人禮儀式,所以入口處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入口處有荷槍實彈的防爆警察把守,每個人還要過安檢,並且是開包檢查的那種檢查,可見 以色列 對安全的重視。不過後來才知道,就在我們去後的二天, 美國 總統特朗普也來到西牆參觀併成為第一個到西牆祈禱的 美國 總統;為此 耶路撒冷 很多景點都將閉門謝客!還好我們在他來之前該去的地方都去了,不然很多地方我們就會完美錯過了!或許因為這個原因,安保級別也提升了不少,這對我們來說也感到非常安全。
殘存的西牆長約50米、高18米,由一塊塊大石塊築成。雖然只是殘垣斷壁,猶太人卻視為它為離上帝最近的地方。1800年的流散史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慘遭 德國 納粹殺害的猶太人達600萬之多的慘痛歷史遭遇,深深地印在猶太人的心靈之中,哭牆便更被猶太人視為信仰和團結的象徵。1948~1967年間,哭牆落入 約旦 手中,不容許猶太人到哭牆禱告。哭牆無人哭訴達20年之久。1967年六日戰爭中,猶太人自 約旦 手中收得哭牆,以達據、拉賽及士兵為首的猶太人涌到哭牆喜極而泣的情景可想而知。
平日里特別是每逢安息日時,猶太人都會到哭牆去哀悼和祈禱,他們有的在這裡面壁肅立默默祈禱,有的端坐一旁吟誦經文,有的長跪在地悲戚啜泣,還有許多人將心愿或悼念之辭寫於紙上塞進牆壁的縫隙里,在離上帝最近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愿。
哭牆的祈禱區中間用一柵欄將其隔為男、女兩個祈禱區域。男士必須帶上用紙做的小帽,否則被視為不敬重上帝而不准入內。男士在做正式祈禱時,要準備好兩個裝著“聖書”語錄的小羊皮袋子,一個戴在頭上,另一個捆在手臂上,身上則披一件特製的披肩。而女士則要簡單些,雖然沒有強行規定必須要戴頭巾但戴好頭巾想必是最好的吧;因為猶太人認為用頭頂直接面對上帝是大不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