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偏見與和解——以色列約旦巴勒斯坦15日行記【完結】
在沙漠里用過簡單的午餐並稍作休整後,司機帶我們去位於沙漠深處的一處休息站喝茶。說是休息站,其實是當地的貝都因人搭建的簡易棚子,擺攤販賣茶葉等旅游紀念品。 瓦迪拉姆 是貝都因人的家園,貝都因在阿拉伯語中意為“荒原上的游牧民”,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熱情的當地人給我和小伙伴分別畫上阿拉伯眼線,並帶我們去看休息站里的貓咪一家。
貓媽媽名叫Luna,Luna在法語中是“月亮”、“月神”的意思。正對應了 瓦迪拉姆 沙漠另一個美麗的名字——“月亮谷”。
Luna的兩個兒子在小桌子底下玩耍。
我們喝了茶,與休息站里的貝都因人及Luna一家告別,去看傳說公元前3-4世紀貝都因人的祖先納巴泰人刻在岩壁上的岩畫(Anfishieh Inscriptions)。岩畫上刻著的駱駝商隊反映了古代納巴泰人的游牧生活,但由於當地岩壁風化侵蝕嚴重,我們對其是否真的年代久遠表示懷疑。
隨後司機帶我們去看當天的最後一個景點—— 瓦迪拉姆 沙漠有名的天然石拱橋。
到達石拱橋時已臨近下午5點,雖然天色還亮,月白色的上弦月已高掛在拱橋上方了。
小伙伴咖啡爬上拱橋一覽 瓦迪拉姆 沙漠的壯美風光,我因為鞋子不適合攀爬,又背著沉重的攝影裝備,就在下麵給小伙伴拍照吧。
看完石拱橋, 瓦迪拉姆 沙漠一日tour也就結束了。抵達過夜的營地時,遠處的懸崖峭壁皆沐浴在金色的夕陽中,同行小伙伴身上也灑上一層金光。
在營地遇上一隊 成都 來的朋友,寒暄過後一同用了晚餐,喝了甜甜的薄荷茶,靜待黑夜的降臨。
沙漠的夜晚從來都不是用來睡覺的,午夜時分,月亮落下,氣溫驟降,我們裹著外套扛著三腳架從帳篷里鑽出來拍攝沙漠星空。
三年三進沙漠,每個沙漠的地貌和給我的感受都不同,唯獨星空是一樣的。我把三腳架支起來,調好拍攝模式,裹上外套席地而坐,一抬頭,漫天繁星映入眼帘,幾十億光年的距離觸手可及。
我雖不是一個狂熱的天文愛好者,但連續幾年觀星拍星,也積累了少量的天文知識。以往都是借助star walk辨識星座,今年僅憑肉眼便認出了獵戶座的三顆腰星,內心可以說十分喜悅了。小伙伴和我併排坐下,天馬行空地海聊,從流星許願,聊到古代人航海如何靠南十字星辨別方向,一個多小時的拍攝很快過去,原本濕冷的沙漠之夜也變得溫暖起來。
要問我為何對沙漠愛的深沉,只因孤寂荒涼的原始環境可以讓人擺脫城市生活的束縛。 瓦迪拉姆 沙漠卻不僅僅只有沉寂的自然環境而已,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 英國 北非 情報官的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自1916年起率領阿拉伯起義軍與 土耳其 作戰並屢建奇功,幫助阿拉伯擺脫奧斯曼帝國長達400多年的統治,被許多阿拉伯人看做民間英雄,而 瓦迪拉姆 沙漠正是勞倫斯馳騁戰鬥過的地方,也是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的主要外景地。因為這段歷史,給 瓦迪拉姆 沙漠增添了一抹人文內涵,使 瓦迪拉姆 沙漠更具獨特的魅力。
隔天清早,司機將我們送出沙漠,幫忙聯繫了出租車司機送我們去 瓦迪穆薩 。就要和沙漠說再見了,戀戀不捨旅途卻還要繼續, 瓦迪拉姆 給 約旦 之行開了個好頭,離開火星,重返地球,下一站, 佩特拉 古城。 佩特拉 Petra:玫瑰古城佩特拉 古城位於 約旦 南部沙漠地區,從 瓦迪拉姆 沙漠開車到達 佩特拉 古城旁的 瓦迪穆薩 小鎮僅需花費約1小時40分鐘。我們於上午離開 瓦迪拉姆 ,午時便抵達了 瓦迪穆薩 的酒店。
由於我們購買的Jordan Pass包含 佩特拉 兩日門票,因此休整過後,四個人決定下午先進古城探探路。
瓦迪穆薩 小鎮面積不大,依山而建。從小鎮到 佩特拉 景區大門口要經過一條下山的彎道,我們選擇步行,大約走20-30分鐘便抵達了 佩特拉 景區。刷過Jordan Pass二維碼之後,還要走過一段很長的石子路,才能到達 佩特拉 古城的入口處,同時也是 佩特拉 古城主線15個景點的第一個景點—— 西克峽谷 (Siq)。
西克峽谷 長約1.5公里,是通往 佩特拉 古城的必經之路,因其地貌是地層斷裂形成一條十分狹窄的峽谷 通道 ,且像蛇一樣彎曲,故又得名“蛇道”。峽谷深不見光,行走在內,可以看到岩壁上有許多空洞,這是一些鑿岩而成的墓碑群,這些墓碑群根據埋葬者身份的不同而規格不一,雕刻的圖案也各不相同。峽谷口的大壩,是古代納巴泰人傑出的水利工程,可以阻擋季節性洪水衝進峽谷,在峽谷兩邊靠近地面的地方,也可看到部分保留下來的水渠和陶制水管。
走完整條峽谷要耗時20分鐘左右,裡面可謂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正是因為知道峽谷盡頭就是 佩特拉 古城最著名的建築遺跡 卡茲尼神殿 (Al Khazneh),所以每到一個轉角都期待萬分。
等終於走出蛇道的那一刻,眼前豁然開朗,崖壁上是一座依山鑿建的巨大神殿,正是 佩特拉 古城最宏偉的建築—— 卡茲尼神殿 。
卡茲尼神殿 外部裝飾有精緻的 科林斯 式柱頭、典型的古 希腊 風格山形門楣、帶狀雕飾以及人物等,內部空無一物,地下為墓葬,墓主人是國王亞里達四世或其親屬。當地流傳著各種傳說,有說神殿是古代納巴泰人用來存放從 埃及 搶得的大批財寶的寶庫,還有說神殿是《 阿裡 巴巴與四十大盜》里那個要說“芝麻開門”才能進入的寶庫,無論是何種傳說,均與寶藏有關,因此 卡茲尼神殿 又得名Treasury。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影《奪寶奇兵3 聖戰騎兵》中,印第安納瓊斯也稱 卡茲尼神殿 為Treasury。
站在 卡茲尼神殿 前,才能感受她的宏偉和自己的渺小。下午四點的陽光已經西斜,僅有餘暉鋪灑在神殿及崖壁上,岩石呈現出珊瑚寶石般的微紅色調,“玫瑰古城”的稱號名副其實。
許多人以為 佩特拉 古城僅指 卡茲尼神殿 ,其實並不是。大約公元前312年,貝都因人的祖先納巴泰人在此修築了一座巨大的城市,並於此定居, 佩特拉 成為納巴泰王國的首都和要塞,一度空前繁華,“ 佩特拉 ”在 希腊 語里意為“岩石”, 佩特拉 古城也正是鑿石而建。此後,因貿易路線的改變, 佩特拉 的重要性大為降低,最終被納巴泰人遺棄,直到1812年後才被人發現。最為神秘的是,納巴泰人敗於 羅馬 人後,幾乎一夜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沒有屍骨,沒有典籍,僅有一座石 頭城 及刻在石崖上的圖案文字留給現代人去思考、探索。
要想全面瞭解古代納巴泰人的都城 佩特拉 的當年繁華,就必須要沿著 佩特拉 古城的游覽主線,去看一看古城裡其他恢弘的建築遺跡。
由於當天天色已晚,我們決定不走完主線,看完第8個景點——皇室陵墓(The Royal Tombs)就折返,餘下的景點留待隔天再來探索。
皇室陵墓是 佩特拉 的主要看點之一,鑄造在半山腰上,為陵墓群,共有七百多個墓冢,均為納巴泰王國幾代國王和皇族的墓室。
皇室陵墓的外牆高大絲毫不亞於 卡茲尼神殿 ,富麗堂皇的入口,多層柱式前廊,繁複的雕工同樣堪稱建築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