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新約、古蘭經 ——以色列十日行記
以色列 上帝——左手科學 右手信仰這個世界,
有人為量子學、暗物質潛心沉迷,
有人為神明先知爭論不止。
如果說,科學和宗教
爭奪的是解釋世界的權利。
那你,相信什麼?
如果上帝真的從不擲骰子
那為何在億萬星辰的照耀下
我毫無原因地夢見了你? 首先,讓我們來到這個夢的發源地——
地中海 東南角和 約旦 河之間一塊只有161千米長、241千米寬的土地,自古以來它有很多名字——迦南、猶大、猶地亞、 以色列 、 巴勒斯坦 、基督徒的聖地、猶太人的應許之地。
現在,它的名字叫—— 耶路撒冷 (Jerusalem)。 大衛古城 (CITY OF DAVID)早在公元5000年前就有人開始在 耶路撒冷 居住。
大衛是 以色列 的第二個王,他以超凡的戰鬥能力及個人魅力建立了統一而強盛的 以色列 王國。
大衛統一後考慮到南北各支派的意見,定都 耶路撒冷 (彼時的 中國 還處在封建割據的西周時代,距大一統的秦朝尚有七百多年的時間)。 西希家水道(Hezekiah's Tunnel)與尼羅河、兩河流域成為最早人類文明的發源地的原因一樣,這些居住人群是在城外一處稱為基訓泉的水源周圍發展起來的。
2700多年前, 耶路撒冷 被亞述軍隊圍攻,當時的統治者希西家王為了保證城內的水源供應開鑿了水道,將水從 耶路撒冷 城外的基訓泉引入大衛古城中。
沿著臺階往地底深處走去,似乎聽見工匠鑿在巨石上的鏗鏘。 水道至今仍從城外引入水源至城內,全長533米,單向行程用時約40分鐘,最窄處60公分,僅一人通過,最大水深約70公分(深及大腿),最好穿短褲或者短裙。
水道內很長一段沒有燈光,需要手電照明。 從冰冷黑暗的水道出來,八月 中東 的烈日立刻傾瀉到身上。
出口處一眾猶太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游覽此地——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你走了,他來了,時光的蒼涼總會被一波又一波新生命不斷填色。 失落的約櫃根據聖經記載,猶太先知摩西帶領猶太人逃出 埃及 ,經過西奈時,上帝授予了猶太人摩西十誡,並承諾,如果 以色列 人遵照這些戒律生活、禮拜,就把迦南賜予他們。猶太人將這視為和上帝簽下的契約,他們將摩西十誡刻在石板上,並放入木匣內,此木匣以“約櫃”著稱。
前面說到,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大衛王統一了 以色列 ,並將猶太教的聖物“約櫃”帶到 耶路撒冷 。
大衛王的兒子所羅門在今天的聖殿山所在的地方修建了聖殿,用以安放約櫃。約櫃長1.2米,寬0.76米,裡面除了刻著摩西律法的石板,再無別的東西。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王征服了猶太人的國家,搗毀了所羅門聖殿(也稱為第一聖殿),將許多猶太人俘虜到巴比倫(今伊拉克)參與修建巴別塔,這是猶太人流亡世界的開端。
在這場大劫難中,約櫃不知所蹤,失落的約櫃也成了聖經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
下圖是在聖殿研究所拍到的約櫃複製品。 被 古巴 比倫國王俘虜的這支希伯來人在關押期間開始梳理自己的歷史,他們將自己民族的故事、傳說編篡成集,這就是那部影響了後世人類文明的巨著——《聖經》。
《聖經》所體現的,是一種與其他民族大不相同的民族精神——奮進和忍耐。猶太人的上帝住在天國,並不具化為廟宇、神像。猶太人始終相信亞伯拉罕選擇他們作為子民,是要他們復興 耶路撒冷 ,使之成為真理和正義之城。
公元前550年,波斯居魯士大帝征服了巴比倫,並允許猶太人回到家鄉。猶太人重建聖殿,歷史上稱為第二聖殿。
在那個充滿顛覆和征服的時代里,大批巴比倫人、敘利亞人、腓尼基人被這種信仰所折服,紛紛要求加入這一民族,並履行諾言。猶太民族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民族,他們沒有國王,沒有廟宇,而是依靠聖經中的文字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這是人類精神文明大爆發期——蘇格拉底、柏拉圖在早些時候的 希腊 海岸邊發出“我不只是 雅典 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的吶喊;此時正處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說“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乾盟,兵不逼好”;古 印度 的釋迦牟尼告誡“一切有為法的止息,斷絕貪愛,離欲,寂滅,涅槃”。
他們散落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卻又不約而同地從皇權和血淋淋的祭祀中覺醒,提出一系列有關人類精神的尖銳問題。
那是人類精神文明最為璀璨奪目的光點,以致於在兩千多年後,我們在翻看時仍會有和他們神交意會的瞬間。 ?疑問在充分瞭解 耶路撒冷 的歷史之前,相信很多人存有和我一樣的困惑:為什麼說 耶路撒冷 是三大教的聖城?這裡既沒有優美的自然景觀,也沒有取之不竭的石油礦產,幾千年來人們不惜性命想要爭奪的到底是什麼?都到了21世紀,怎麼猶太人和穆斯林還是一言不和就乾仗?是床不夠軟還是手機不好玩?毛爺爺教導我們“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審時度勢、靈活機動才是正解,在一個地方死磕容易把自己磕死啊親。
要解答這個問題,只需要站在西牆廣場便會明白幾分:
廣場的正東方向是猶太人輝煌過又數次顛沛流離的見證——哭牆; 西北 向是聖墓教堂,這裡是基督教的耶穌受難並最終下葬的地方,也就在這裡,三天后耶穌複活; 東北 向是穆斯林的先知默罕默德登霄夜行、聆聽天啟的故址,如今這裡是伊斯蘭教著名的圓頂清真寺。 三大教的關係公元70年, 羅馬 的龐培征服了 耶路撒冷 ,搗毀了猶太人的第二聖殿。65年後, 羅馬 哈德良皇帝摧毀 耶路撒冷 ,驅逐猶太人。猶太人開始了近兩千年的又一次流亡,而下一次的回歸要等到1948年, 以色列 建國。
五個世紀以前,第一聖殿被巴比倫人摧毀,五十年後聖殿被重建。但第二聖殿被 羅馬 軍隊毀壞過後,聖殿再也沒有重建。這次災難不僅對猶太人,乃至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孕育了近代猶太教的種子,也導致了 耶路撒冷 對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神聖性。
自此以後,猶太人更加敬畏這座城市,但是新的猶太教不再以聖殿的獻祭儀式為基礎,《聖經》和口傳律法代替了聖殿。
聖殿被毀,基督徒認為猶太人已經失去了上帝的庇護:耶穌的追隨者徹底脫離母教(耶穌是猶太人,最初的佈道充滿了猶太教義的影子),聲稱自己是猶太遺產的正當繼承人。被毀的聖所和猶太人的沒落是耶穌預見 耶路撒冷 被毀的新啟示的有力證據。
公元七世紀,當默罕默德創立新宗教時,他首先接受了猶太傳統:面朝 耶路撒冷 祈禱並尊崇猶太先知。因為對他來說,聖殿被毀也證明上帝收回了他對猶太人的祝福,並將它賜給伊斯蘭教。
正是因為基督教、伊斯蘭教都吸取了猶太教的部分內容,這也意味著《新約》、《古蘭經》也相應接收了猶太《聖經》(舊約)的部分內容,導致各教派的前期傳說都和 耶路撒冷 有了關聯—— 當“約櫃”安放至聖所那一刻,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世界中的神聖觀找到了永恆的家。他們相信,神之所在從來沒有離開過聖殿山。 耶路撒冷 成了神人交流的最佳場所。
我們抵達 耶路撒冷 的當天剛好是兩次聖殿被毀紀念日,接近凌晨的西牆廣場仍然有大量猶太人參加紀念活動。人潮涌動的哭牆上方就是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清晰而靜謐,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就以這樣混搭的景象呈現在我們眼前。 西牆 WESTERN WALL(哭牆)耶路撒冷 幾經易手,基督教、伊斯蘭教忙不迭在此修建屬於自己的精神殿堂,直至拜占庭帝國時期猶太人才可以在每年安息日時獲得一次重歸故里的機會。待猶太人再次回到家園,看到屬於自己民族的只有原第二聖殿腳下的一段城牆,無數的猶太信徒面壁而泣,“哭牆”由此而名。 如果你仔細觀察哭牆,會發現哭牆的建造石材從下往上層次分明,實際上這面牆便是 耶路撒冷 歷史的縮影: 中東 地區多是乾旱荒漠地帶,並不容易獲得大批的石料,因此當一個教派占領了 耶路撒冷 要來修建屬於自己民族的精神殿堂時,最省時省力的做法是將前一個教派的建築物推倒,用現有的材料再切割成需要的形狀。
最下麵巨大的石塊是猶太人修建第二聖殿時所用的材料,巨型 方正 ;中間部分是阿拉伯帝國時期的建築遺跡,而最上面只能切割成小塊的就是奧斯曼 土耳其 時期的作品了。 只有瞭解了猶太人的流亡史才會明白他們面對哭牆為何總會喃喃自言,或悲慟哀傷,也只有身處西牆廣場,才能真切感受信仰的力量。 苦路十四站 VIA CRUCIS公元1世紀,耶穌作為傳教士開始在 以色列 傳道,他散播的言語和態度讓猶太的既得利益者產生了危機意識,這些言論影響著猶太人的意識形態,使他們遭到質疑。公元33年,當時 耶路撒冷 的 羅馬 和猶太統治者判處耶穌極刑。
這也是為什麼猶太教和基督教在往後的十幾個世紀里關係極為緊張,因為基督教徒相信,是猶太人殺死了上帝的兒子耶穌。甚至到了19世紀, 歐洲 地區(包括沙俄)反猶情緒還十分濃厚。
被宣判後,耶穌曾背著沉重的十字架堅難地走過 耶路撒冷 的街巷,一步步走向刑場,然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耶穌殉難前走過的這條路,在基督教中被稱為“苦路”。
如今,在耶穌走過的這條路上,人們用青黑色圓形銅牌為圖標,將耶穌生命最後幾個小時內發生的十餘個情節發生地標註出來。重走苦路十四站是每個來到 耶路撒冷 的基督徒必經之路,也是游客們在巷道內反覆辨認的“尋寶游戲”。
苦路十四站的起點在獅門附近,從老城內導航過去,快到獅門時關註道路右側。沿著下圖的臺階上去就能看到第一站的銅牌(這個地方很容易被忽略掉,我們在這條路上反覆走了兩次才找到)。 【第一站】被定罪:耶穌在這裡被宣判死刑並施以鞭打,然後被戴上帶刺荊棘編成的頭冠、穿上紫袍。 【第二站】背上十字架:耶穌走出審判所,在門前背起十字架,沿街向西,走上苦路。 【第三站】第一次摔倒:耶穌向西走到路口處,沉重的十字架第一次將他壓倒。第三站銅牌旁邊的石雕展示了當時的情況。苦路在這裡左轉,繼續沿El Wad ha Gai街向南前行。 【第四站】看到母親:耶穌在人群中見到了自己的母親。實際上第三站和第四站距離很近,第四站的裡面是一個 亞美尼亞 小教堂。
有人為量子學、暗物質潛心沉迷,
有人為神明先知爭論不止。
如果說,科學和宗教
爭奪的是解釋世界的權利。
那你,相信什麼?
如果上帝真的從不擲骰子
那為何在億萬星辰的照耀下
我毫無原因地夢見了你? 首先,讓我們來到這個夢的發源地——
地中海 東南角和 約旦 河之間一塊只有161千米長、241千米寬的土地,自古以來它有很多名字——迦南、猶大、猶地亞、 以色列 、 巴勒斯坦 、基督徒的聖地、猶太人的應許之地。
現在,它的名字叫—— 耶路撒冷 (Jerusalem)。 大衛古城 (CITY OF DAVID)早在公元5000年前就有人開始在 耶路撒冷 居住。
大衛是 以色列 的第二個王,他以超凡的戰鬥能力及個人魅力建立了統一而強盛的 以色列 王國。
大衛統一後考慮到南北各支派的意見,定都 耶路撒冷 (彼時的 中國 還處在封建割據的西周時代,距大一統的秦朝尚有七百多年的時間)。 西希家水道(Hezekiah's Tunnel)與尼羅河、兩河流域成為最早人類文明的發源地的原因一樣,這些居住人群是在城外一處稱為基訓泉的水源周圍發展起來的。
2700多年前, 耶路撒冷 被亞述軍隊圍攻,當時的統治者希西家王為了保證城內的水源供應開鑿了水道,將水從 耶路撒冷 城外的基訓泉引入大衛古城中。
沿著臺階往地底深處走去,似乎聽見工匠鑿在巨石上的鏗鏘。 水道至今仍從城外引入水源至城內,全長533米,單向行程用時約40分鐘,最窄處60公分,僅一人通過,最大水深約70公分(深及大腿),最好穿短褲或者短裙。
水道內很長一段沒有燈光,需要手電照明。 從冰冷黑暗的水道出來,八月 中東 的烈日立刻傾瀉到身上。
出口處一眾猶太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游覽此地——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你走了,他來了,時光的蒼涼總會被一波又一波新生命不斷填色。 失落的約櫃根據聖經記載,猶太先知摩西帶領猶太人逃出 埃及 ,經過西奈時,上帝授予了猶太人摩西十誡,並承諾,如果 以色列 人遵照這些戒律生活、禮拜,就把迦南賜予他們。猶太人將這視為和上帝簽下的契約,他們將摩西十誡刻在石板上,並放入木匣內,此木匣以“約櫃”著稱。
前面說到,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大衛王統一了 以色列 ,並將猶太教的聖物“約櫃”帶到 耶路撒冷 。
大衛王的兒子所羅門在今天的聖殿山所在的地方修建了聖殿,用以安放約櫃。約櫃長1.2米,寬0.76米,裡面除了刻著摩西律法的石板,再無別的東西。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王征服了猶太人的國家,搗毀了所羅門聖殿(也稱為第一聖殿),將許多猶太人俘虜到巴比倫(今伊拉克)參與修建巴別塔,這是猶太人流亡世界的開端。
在這場大劫難中,約櫃不知所蹤,失落的約櫃也成了聖經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
下圖是在聖殿研究所拍到的約櫃複製品。 被 古巴 比倫國王俘虜的這支希伯來人在關押期間開始梳理自己的歷史,他們將自己民族的故事、傳說編篡成集,這就是那部影響了後世人類文明的巨著——《聖經》。
《聖經》所體現的,是一種與其他民族大不相同的民族精神——奮進和忍耐。猶太人的上帝住在天國,並不具化為廟宇、神像。猶太人始終相信亞伯拉罕選擇他們作為子民,是要他們復興 耶路撒冷 ,使之成為真理和正義之城。
公元前550年,波斯居魯士大帝征服了巴比倫,並允許猶太人回到家鄉。猶太人重建聖殿,歷史上稱為第二聖殿。
在那個充滿顛覆和征服的時代里,大批巴比倫人、敘利亞人、腓尼基人被這種信仰所折服,紛紛要求加入這一民族,並履行諾言。猶太民族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民族,他們沒有國王,沒有廟宇,而是依靠聖經中的文字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這是人類精神文明大爆發期——蘇格拉底、柏拉圖在早些時候的 希腊 海岸邊發出“我不只是 雅典 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的吶喊;此時正處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說“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乾盟,兵不逼好”;古 印度 的釋迦牟尼告誡“一切有為法的止息,斷絕貪愛,離欲,寂滅,涅槃”。
他們散落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卻又不約而同地從皇權和血淋淋的祭祀中覺醒,提出一系列有關人類精神的尖銳問題。
那是人類精神文明最為璀璨奪目的光點,以致於在兩千多年後,我們在翻看時仍會有和他們神交意會的瞬間。 ?疑問在充分瞭解 耶路撒冷 的歷史之前,相信很多人存有和我一樣的困惑:為什麼說 耶路撒冷 是三大教的聖城?這裡既沒有優美的自然景觀,也沒有取之不竭的石油礦產,幾千年來人們不惜性命想要爭奪的到底是什麼?都到了21世紀,怎麼猶太人和穆斯林還是一言不和就乾仗?是床不夠軟還是手機不好玩?毛爺爺教導我們“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審時度勢、靈活機動才是正解,在一個地方死磕容易把自己磕死啊親。
要解答這個問題,只需要站在西牆廣場便會明白幾分:
廣場的正東方向是猶太人輝煌過又數次顛沛流離的見證——哭牆; 西北 向是聖墓教堂,這裡是基督教的耶穌受難並最終下葬的地方,也就在這裡,三天后耶穌複活; 東北 向是穆斯林的先知默罕默德登霄夜行、聆聽天啟的故址,如今這裡是伊斯蘭教著名的圓頂清真寺。 三大教的關係公元70年, 羅馬 的龐培征服了 耶路撒冷 ,搗毀了猶太人的第二聖殿。65年後, 羅馬 哈德良皇帝摧毀 耶路撒冷 ,驅逐猶太人。猶太人開始了近兩千年的又一次流亡,而下一次的回歸要等到1948年, 以色列 建國。
五個世紀以前,第一聖殿被巴比倫人摧毀,五十年後聖殿被重建。但第二聖殿被 羅馬 軍隊毀壞過後,聖殿再也沒有重建。這次災難不僅對猶太人,乃至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孕育了近代猶太教的種子,也導致了 耶路撒冷 對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神聖性。
自此以後,猶太人更加敬畏這座城市,但是新的猶太教不再以聖殿的獻祭儀式為基礎,《聖經》和口傳律法代替了聖殿。
聖殿被毀,基督徒認為猶太人已經失去了上帝的庇護:耶穌的追隨者徹底脫離母教(耶穌是猶太人,最初的佈道充滿了猶太教義的影子),聲稱自己是猶太遺產的正當繼承人。被毀的聖所和猶太人的沒落是耶穌預見 耶路撒冷 被毀的新啟示的有力證據。
公元七世紀,當默罕默德創立新宗教時,他首先接受了猶太傳統:面朝 耶路撒冷 祈禱並尊崇猶太先知。因為對他來說,聖殿被毀也證明上帝收回了他對猶太人的祝福,並將它賜給伊斯蘭教。
正是因為基督教、伊斯蘭教都吸取了猶太教的部分內容,這也意味著《新約》、《古蘭經》也相應接收了猶太《聖經》(舊約)的部分內容,導致各教派的前期傳說都和 耶路撒冷 有了關聯—— 當“約櫃”安放至聖所那一刻,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世界中的神聖觀找到了永恆的家。他們相信,神之所在從來沒有離開過聖殿山。 耶路撒冷 成了神人交流的最佳場所。
我們抵達 耶路撒冷 的當天剛好是兩次聖殿被毀紀念日,接近凌晨的西牆廣場仍然有大量猶太人參加紀念活動。人潮涌動的哭牆上方就是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清晰而靜謐,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就以這樣混搭的景象呈現在我們眼前。 西牆 WESTERN WALL(哭牆)耶路撒冷 幾經易手,基督教、伊斯蘭教忙不迭在此修建屬於自己的精神殿堂,直至拜占庭帝國時期猶太人才可以在每年安息日時獲得一次重歸故里的機會。待猶太人再次回到家園,看到屬於自己民族的只有原第二聖殿腳下的一段城牆,無數的猶太信徒面壁而泣,“哭牆”由此而名。 如果你仔細觀察哭牆,會發現哭牆的建造石材從下往上層次分明,實際上這面牆便是 耶路撒冷 歷史的縮影: 中東 地區多是乾旱荒漠地帶,並不容易獲得大批的石料,因此當一個教派占領了 耶路撒冷 要來修建屬於自己民族的精神殿堂時,最省時省力的做法是將前一個教派的建築物推倒,用現有的材料再切割成需要的形狀。
最下麵巨大的石塊是猶太人修建第二聖殿時所用的材料,巨型 方正 ;中間部分是阿拉伯帝國時期的建築遺跡,而最上面只能切割成小塊的就是奧斯曼 土耳其 時期的作品了。 只有瞭解了猶太人的流亡史才會明白他們面對哭牆為何總會喃喃自言,或悲慟哀傷,也只有身處西牆廣場,才能真切感受信仰的力量。 苦路十四站 VIA CRUCIS公元1世紀,耶穌作為傳教士開始在 以色列 傳道,他散播的言語和態度讓猶太的既得利益者產生了危機意識,這些言論影響著猶太人的意識形態,使他們遭到質疑。公元33年,當時 耶路撒冷 的 羅馬 和猶太統治者判處耶穌極刑。
這也是為什麼猶太教和基督教在往後的十幾個世紀里關係極為緊張,因為基督教徒相信,是猶太人殺死了上帝的兒子耶穌。甚至到了19世紀, 歐洲 地區(包括沙俄)反猶情緒還十分濃厚。
被宣判後,耶穌曾背著沉重的十字架堅難地走過 耶路撒冷 的街巷,一步步走向刑場,然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耶穌殉難前走過的這條路,在基督教中被稱為“苦路”。
如今,在耶穌走過的這條路上,人們用青黑色圓形銅牌為圖標,將耶穌生命最後幾個小時內發生的十餘個情節發生地標註出來。重走苦路十四站是每個來到 耶路撒冷 的基督徒必經之路,也是游客們在巷道內反覆辨認的“尋寶游戲”。
苦路十四站的起點在獅門附近,從老城內導航過去,快到獅門時關註道路右側。沿著下圖的臺階上去就能看到第一站的銅牌(這個地方很容易被忽略掉,我們在這條路上反覆走了兩次才找到)。 【第一站】被定罪:耶穌在這裡被宣判死刑並施以鞭打,然後被戴上帶刺荊棘編成的頭冠、穿上紫袍。 【第二站】背上十字架:耶穌走出審判所,在門前背起十字架,沿街向西,走上苦路。 【第三站】第一次摔倒:耶穌向西走到路口處,沉重的十字架第一次將他壓倒。第三站銅牌旁邊的石雕展示了當時的情況。苦路在這裡左轉,繼續沿El Wad ha Gai街向南前行。 【第四站】看到母親:耶穌在人群中見到了自己的母親。實際上第三站和第四站距離很近,第四站的裡面是一個 亞美尼亞 小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