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新約、古蘭經 ——以色列十日行記
【第五站】西門與耶穌共負十字架:耶穌走到這裡時已經筋疲力盡,幾次停下腳步。於是 羅馬 士兵抓住一個從鄉下來的古利奈人西門,令他替耶穌背起十字架。 【第六站】女子為耶穌擦拭面頰:耶穌走到這裡,臉上滿是疲憊的汗水、荊冠刺出的鮮血和路人吐向他的口水。圍觀者中一名叫維羅妮卡的女子站出來為耶穌擦拭。 【第七站】第二次跌倒:苦路是從低處往城中的小山上走,背著沉重十字架的耶穌越走越艱難,終於在這裡第二次摔倒。 【第八站】耶穌對 耶路撒冷 的婦女講話:耶穌背著十字架前行,圍觀的 耶路撒冷 婦女們為他哭泣。耶穌停下來對她們講:“不要為我哭泣,為你們的孩子、為 耶路撒冷 的未來哭泣吧……” 【第九站】第三次跌倒:走到這裡,耶穌已疲憊至極,第三次被沉重的十字架壓倒。這個位置在聖墓教堂的東側牆外。 聖墓教堂苦路的終點,即耶穌被處死的刑場,原本是 耶路撒冷 城中的一座山丘。公元四世紀時,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 海倫娜 太后巡游至 耶路撒冷 ,下令在耶穌殉難和埋葬處修建一座教堂,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聖墓教堂。
苦路第十站到十四站都在聖墓教堂裡面。 【第十站】被剝去外衣:耶穌走到這裡,也就到達了他將要被處死的刑場。 羅馬 士兵剝去了耶穌的外衣。這個地方在如今的聖墓教堂的二樓。 【第十一站】被釘上十字架:教堂穹頂上的壁畫展現了這一情景。 【第十二站】耶穌在十字架上死去。 【第十三站】耶穌被從十字架上放下來,放置在教堂正門大廳中間的這座石床(下圖),據傳這是停放、擦洗和包裹耶穌身體的地方。這塊石板略帶紅色,被世人摩梭得溫潤光滑。經過聖墓教堂的幾次,能看到無數信徒在這裡啜泣、跪拜。 【第十四站】聖墓:這裡是整個聖墓大教堂的中心,也是苦路的最後一站。耶穌死後被安葬在下麵的墓穴中,三天后耶穌複活。
聖墓可以入內朝拜,但要排很長的隊。 相較於高聳的教堂穹頂,聖墓內部顯得狹小局促,只有幾盞昏黃的燈和人們敬獻的幾束鮮花,墓內溫暖,空氣中飄有香油的淡淡芬芳。 圓頂清真寺 The Dome of the Rock我們抵達的那天是聖殿被毀日,猶太人和穆斯林在聖殿山上發生衝突,導致多人受傷。第二天我們被告知聖殿山已經暫停開放。好在我給 耶路撒冷 留了五天時間,最後一天剛好趕上重開聖殿山。 清真寺在哭牆的上方,入口並不好找,位於糞廠門(DUNG GATE)正對的西牆廣場入口右側一個小門處,非穆斯林只能走這個入口。走過長長的木橋進入到這個世界中心的中心——聖殿山。 相傳伊斯蘭教聖人穆罕默德,在大天使加百利的啟示下,乘飛馬從 麥加 飛到 耶路撒冷 ,他從聖殿山的一塊巨石上夜游登天,聆聽真主安拉的啟示。這段“夜行登霄”記載在《古蘭經》夜行篇中。
公元七世紀,穆斯 林信 徒在穆罕默德登天的地方建起了圓頂清真寺。 1994年由 約旦 國王侯賽因出資650萬美元為圓頂覆蓋上了24公斤純金箔,使它徹底名揚天下。 除了建築之美,岩石圓頂清真寺內還有一塊鎮寺之寶:一塊淡藍色的巨石,放置在寺內中心的位置。這塊岩石上有一個大凹坑,相傳是先知穆罕默德在此處“登霄”留下的馬蹄印。 非穆斯林就不要想進去了,在外圍轉轉就好。 進清真寺前要凈手、洗腳。 阿克薩清真寺在聖殿山上,圓頂清真寺正門對面就是阿克薩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是伊斯蘭第三大聖寺,地位僅次於 麥加 聖寺和麥地那先知寺。阿拉伯語“阿克薩”,意為“極遠”,故又稱“遠寺”。伊斯蘭初期,“遠寺”一度被定為穆斯林禮拜的朝向。
在圓頂清真寺的反襯下,阿克薩清真寺外形看起來毫不起眼,需要走到廣場的側面才能看到阿克薩清真寺的黑色大圓頂。 遠眺聖殿山更直觀,左邊是圓頂清真寺,右邊是阿克薩清真寺。 以上就是三大教刻在 耶路撒冷 最為重要的烙印。
以色列 建國初期只占領 耶路撒冷 西部,城東舊區則由 約旦 占有。1967年, 以色列 通過十日戰爭占領了整個 耶路撒冷 ,並於1980年宣佈 耶路撒冷 為 以色列 的首都,但這一說法不被阿拉伯國家承認,特別是 巴勒斯坦 人民堅決反對。
在21世紀, 耶路撒冷 歸屬問題仍然是巴以衝突的重點。
【題外】
以色列 新銳作家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一書中,將認知革命作為人類歷史開篇第一章。
在他看來,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具有“講故事、理解故事”的能力,虛構故事的重點不只在於讓人類能夠擁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編織出種種共同的虛構故事,不論是創世紀、伊甸園、澳洲原住民的“夢世紀”,甚至連現代所謂國家、貨幣體系其實也是種想象。這些虛構的故事使人們緊密團結在一起,產生巨大的行動力和影響力。
如此說來,《聖經》應該是迄今為止最為 成功 的“人類故事”之一了。 偶遇成人禮猶太教男孩成長到13歲,就將舉行一個隆重的儀式——成人禮。在 耶路撒冷 ,這個儀式要在哭牆舉行,男孩全家的親友都來參加這個儀式慶典,儀式隆重而興奮。
對這個男孩來說,從此時起,他就將遵循猶太教的教義和戒律,正式成為猶太教的一員。 橄欖山黃昏時分趕往橄欖山,酷暑的傍晚居然大風凌冽,記得披件外套。
橄欖山,顧名思義就是長滿橄欖樹的山,位於 耶路撒冷 的東面,隔著汲淪谷和 耶路撒冷 老城相對而立。橄欖山這個地名在聖經中多次出現,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聖地。 根據古猶太傳說,最後的審判、彌賽亞時代開啟都將在此發生。 穆罕默德將坐在汲淪谷,而對面的橄欖山上坐著審判者耶穌。在汲淪谷的末日審判之後,人間這個中間地帶就會消失,人們會上天堂或是進地獄。 彌賽亞將從 耶路撒冷 的 金門 (GOLDEN GATE)進入 耶路撒冷 ,帶領著猶太人上天堂,這個對象既包括活著的,也包括死去的。
因此,為了能在最終審判時贏得好“席位”,每個猶太人都想死後安葬在山谷附近。現在橄欖山的西坡形成了一片巨大的猶太公墓。由於供不應求,這裡的價格已和 北京 海澱區的學位房價格不相上下——emmmm,“地段為王”這個真理古今、中西、生死通用,放之宇宙而皆準啊! 據記載,耶穌在死前一周從橄欖山進入 耶路撒冷 ,並多次在橄欖山夜宿(他被出賣的那一夜也是在這裡)、對著 耶路撒冷 哀嘆。4世紀起,這裡相繼落成多座基督教教堂和聖徒紀念堂。
苦路第十站到十四站都在聖墓教堂裡面。 【第十站】被剝去外衣:耶穌走到這裡,也就到達了他將要被處死的刑場。 羅馬 士兵剝去了耶穌的外衣。這個地方在如今的聖墓教堂的二樓。 【第十一站】被釘上十字架:教堂穹頂上的壁畫展現了這一情景。 【第十二站】耶穌在十字架上死去。 【第十三站】耶穌被從十字架上放下來,放置在教堂正門大廳中間的這座石床(下圖),據傳這是停放、擦洗和包裹耶穌身體的地方。這塊石板略帶紅色,被世人摩梭得溫潤光滑。經過聖墓教堂的幾次,能看到無數信徒在這裡啜泣、跪拜。 【第十四站】聖墓:這裡是整個聖墓大教堂的中心,也是苦路的最後一站。耶穌死後被安葬在下麵的墓穴中,三天后耶穌複活。
聖墓可以入內朝拜,但要排很長的隊。 相較於高聳的教堂穹頂,聖墓內部顯得狹小局促,只有幾盞昏黃的燈和人們敬獻的幾束鮮花,墓內溫暖,空氣中飄有香油的淡淡芬芳。 圓頂清真寺 The Dome of the Rock我們抵達的那天是聖殿被毀日,猶太人和穆斯林在聖殿山上發生衝突,導致多人受傷。第二天我們被告知聖殿山已經暫停開放。好在我給 耶路撒冷 留了五天時間,最後一天剛好趕上重開聖殿山。 清真寺在哭牆的上方,入口並不好找,位於糞廠門(DUNG GATE)正對的西牆廣場入口右側一個小門處,非穆斯林只能走這個入口。走過長長的木橋進入到這個世界中心的中心——聖殿山。 相傳伊斯蘭教聖人穆罕默德,在大天使加百利的啟示下,乘飛馬從 麥加 飛到 耶路撒冷 ,他從聖殿山的一塊巨石上夜游登天,聆聽真主安拉的啟示。這段“夜行登霄”記載在《古蘭經》夜行篇中。
公元七世紀,穆斯 林信 徒在穆罕默德登天的地方建起了圓頂清真寺。 1994年由 約旦 國王侯賽因出資650萬美元為圓頂覆蓋上了24公斤純金箔,使它徹底名揚天下。 除了建築之美,岩石圓頂清真寺內還有一塊鎮寺之寶:一塊淡藍色的巨石,放置在寺內中心的位置。這塊岩石上有一個大凹坑,相傳是先知穆罕默德在此處“登霄”留下的馬蹄印。 非穆斯林就不要想進去了,在外圍轉轉就好。 進清真寺前要凈手、洗腳。 阿克薩清真寺在聖殿山上,圓頂清真寺正門對面就是阿克薩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是伊斯蘭第三大聖寺,地位僅次於 麥加 聖寺和麥地那先知寺。阿拉伯語“阿克薩”,意為“極遠”,故又稱“遠寺”。伊斯蘭初期,“遠寺”一度被定為穆斯林禮拜的朝向。
在圓頂清真寺的反襯下,阿克薩清真寺外形看起來毫不起眼,需要走到廣場的側面才能看到阿克薩清真寺的黑色大圓頂。 遠眺聖殿山更直觀,左邊是圓頂清真寺,右邊是阿克薩清真寺。 以上就是三大教刻在 耶路撒冷 最為重要的烙印。
以色列 建國初期只占領 耶路撒冷 西部,城東舊區則由 約旦 占有。1967年, 以色列 通過十日戰爭占領了整個 耶路撒冷 ,並於1980年宣佈 耶路撒冷 為 以色列 的首都,但這一說法不被阿拉伯國家承認,特別是 巴勒斯坦 人民堅決反對。
在21世紀, 耶路撒冷 歸屬問題仍然是巴以衝突的重點。
【題外】
以色列 新銳作家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一書中,將認知革命作為人類歷史開篇第一章。
在他看來,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具有“講故事、理解故事”的能力,虛構故事的重點不只在於讓人類能夠擁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編織出種種共同的虛構故事,不論是創世紀、伊甸園、澳洲原住民的“夢世紀”,甚至連現代所謂國家、貨幣體系其實也是種想象。這些虛構的故事使人們緊密團結在一起,產生巨大的行動力和影響力。
如此說來,《聖經》應該是迄今為止最為 成功 的“人類故事”之一了。 偶遇成人禮猶太教男孩成長到13歲,就將舉行一個隆重的儀式——成人禮。在 耶路撒冷 ,這個儀式要在哭牆舉行,男孩全家的親友都來參加這個儀式慶典,儀式隆重而興奮。
對這個男孩來說,從此時起,他就將遵循猶太教的教義和戒律,正式成為猶太教的一員。 橄欖山黃昏時分趕往橄欖山,酷暑的傍晚居然大風凌冽,記得披件外套。
橄欖山,顧名思義就是長滿橄欖樹的山,位於 耶路撒冷 的東面,隔著汲淪谷和 耶路撒冷 老城相對而立。橄欖山這個地名在聖經中多次出現,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聖地。 根據古猶太傳說,最後的審判、彌賽亞時代開啟都將在此發生。 穆罕默德將坐在汲淪谷,而對面的橄欖山上坐著審判者耶穌。在汲淪谷的末日審判之後,人間這個中間地帶就會消失,人們會上天堂或是進地獄。 彌賽亞將從 耶路撒冷 的 金門 (GOLDEN GATE)進入 耶路撒冷 ,帶領著猶太人上天堂,這個對象既包括活著的,也包括死去的。
因此,為了能在最終審判時贏得好“席位”,每個猶太人都想死後安葬在山谷附近。現在橄欖山的西坡形成了一片巨大的猶太公墓。由於供不應求,這裡的價格已和 北京 海澱區的學位房價格不相上下——emmmm,“地段為王”這個真理古今、中西、生死通用,放之宇宙而皆準啊! 據記載,耶穌在死前一周從橄欖山進入 耶路撒冷 ,並多次在橄欖山夜宿(他被出賣的那一夜也是在這裡)、對著 耶路撒冷 哀嘆。4世紀起,這裡相繼落成多座基督教教堂和聖徒紀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