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新約、古蘭經 ——以色列十日行記

本-古里安堅持親美的立場、強硬應對阿拉伯國家的敵意、建立 以色列 國防軍、堅持無條件接收來自全世界的猶太難民、堅持要有民族的語言和文字(推廣希伯來語)、推廣全國義務制教育,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現代的 以色列 。


20世紀90年代, 以色列 和 巴勒斯坦 解放組織及國際社會多方謀求 和平 ,制定了長達五年的和談安排,為雙方的永久 和平 尋找方法。在此期間, 以色列 和 約旦 國王侯賽因簽署了協議, 約旦 國王放棄對 約旦 河西岸的控制,實現兩國 和平 。
由於 巴勒斯坦 和 以色列 兩國長久來的互不信任,雙方民眾對 和平 協議的質疑越來越強烈,人民的呼聲難以統一。時任 以色列 總理的 拉賓 力力排眾議,努力推動 和平 協議,於1995年11月4日召集民眾在 特拉維夫 舉行了一場集會。
這次集會的到場人數達15萬。 拉賓 在演講中說到:“我始終相信,大多數人想要 和平 ,併為了 和平 願意承擔風險。暴力不是 以色列 的出路”、“不要只說 和平 終將到來,而要去實現它。”
就在演講結束準備離開時, 拉賓 被25歲的 以色列 反對派大學生槍殺。
巴以 和平 再一次於將要觸碰的瞬間煙消雲散。
阿卡 古城之所以備受關註,因為它曾是十字軍東征時所建立的 耶路撒冷 王國的首都和最後據點。
十字軍那場戰爭由 羅馬 教皇親自發起,初衷是為了收復被伊斯蘭教占領的聖地 耶路撒冷 。那場殘酷的戰爭歷時了近兩個世紀,十字軍先是征服,後又被反征服,數千萬計的生靈慘遭塗炭。天主教將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稱為“十字軍東征”,但伊斯蘭教一直稱之為“十字軍東侵”。一字之差,謬以千里。




站在古城牆上,看向那片海。

我們到的那天傍晚,阿拉伯樂曲奔放了整個海港,仿佛下一秒就該阿拉丁神燈上場了。





以色列 約旦 河洗禮處,位於 以色列 和 約旦 邊界處,這裡據說是耶穌接受洗禮之處,由於這個原因,這裡成為基督徒心中嚮往的朝拜聖地。
受洗儀式是有基督信仰的人的一種儀式。通過這個儀式,表示洗凈在異教環境中沾染的污穢,赦免入教者的“原罪”和“本罪”,並賦予“恩寵”和“印號”,使其成為教徒。
神職人員正在協助信徒進行洗禮。



聽起來怎麼這麼熟悉?這不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共產主義“”麽。
色列有近300個基布茲,工業產值占全國的9%,農業產值占到全國的40%。過去基布茲主要從事農業生產,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從事工業和高科技產業。基布茲在 以色列 社會的政治、經濟等方面均占有一席之地,許多精英人物都來自“基布茲”,建國以來8位總理中有4位就來自“基布茲”。
基布茲社區入口。


三個東方女青年激動地在社區走了好幾遍,忍不住大喊:我愛共產主義!共產主義萬歲!



Rosh Hanikra在 以色列 北部,位於 以色列 地中海 沿岸與 黎巴嫩 交界之處。
那裡有一處巨大的白色懸崖岩體伸入 地中海 。Rosh Hanikra出名的是由海水和滴水衝擊而成的洞,以及二戰時 英國 人做為以黎補給線而開鑿的鐵路。 中東 戰爭中鐵路被 黎巴嫩 人炸毀了,留下的 以色列 一段的涵洞現在改為資料片放映室。



以敘邊境線——此處離 耶路撒冷 205公里,距離 貝魯特 120公里。
右側黃色閘門處是聯合國設置的緩衝區,緩衝區的另一側才是敘利亞境內。

——肩負駐守 和平 的職責,任重又難免寂寥,希望他平安回家。



這一天我們的主要目標是戈蘭高地,也就匆匆別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