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新約、古蘭經 ——以色列十日行記
館內通過大量的實物、影像、圖片和模型等,表現猶太人曾經遭受的迫害凌辱、離鄉背井的苦難經歷。
腳下的玻璃隔斷里,散落著成百上千的布鞋,那是猶太人走進毒氣室前必須脫下的;
陳列櫃里有被屠殺的猶太人生前的擺件、物品,那是他們生活過的痕跡;
我喜歡去尋找、翻看那些逝去的人留下的隻字片語,那是他們走過這個世界的真切印記,那裡保留了他們的憤怒、哀思,那裡有他們的夢想和無力......
“集中營的規則是:這些即將走向死亡的猶太人應該一直被欺騙,直到最後。” “我們所有人,在這冰天雪地,被世界遺忘,被生活遺忘......” 14歲猶太女孩在集中營寫下的日記——
DREAM
When I grow up and get to be twenty
I'll travel and see this world of plenty.
In a bird with an engine I will sit myself down,
take off and fly into space,
far above the ground.
I'll fly,
I'll cruise and soar up high above a world so lovely,
into the sky. 最後一個展廳設計成一個巨大的圓錐狀的造型,內側貼滿了死難者的照片。陽光從穹頂投射進來,照亮了這些人的面容,也照亮參觀者的眼睛——他們就這樣默默無聲地陳列在你的眼前。 錐形穹頂外側是環形的巨大書架,約有兩層樓高,擺了密密麻麻的文件夾,文件夾外面都有索引標誌,目前還有部分書架是空著的,收集遇難者名字和資料的工作仍在進行。 走出主館,是一個開闊的平臺,抬頭是烈艷晴日,遠處是岱青山巒。
以色列 時任總理沙龍在開館致辭中介紹:“當你離開這個紀念館時,你能看到 耶路撒冷 的天空。我知道一個猶太人在呼吸著 耶路撒冷 空氣時,心裡會作何感想。他會感到自由,他會感到,他回家了…...” 【受難兒童紀念館】
大屠殺紀念館出來,沿著指示可以看到受難兒童紀念館。館內幽暗的背景下,屋頂以及四周仿佛閃爍著許多小星星,據說一個小星星就是一個猶太小孩子的靈魂,他們在黑夜中,尋找著不知所在的親人。館內低沉的音樂迴旋,一個沉痛的男低音在朗讀著每個死亡孩子的名字,氣氛悲傷。 以色列博物館以色列 博物館,建於1965年,是國家級博物館,也是 中東 地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
博物館由幾個主要部分組成:工藝美術館、猶太人與人種史展館、美術陳列館、考古文物廳、“聖書之龕”等等。展品十分豐富,如果對文化藝術感興趣的,建議留足一天。
博物館入口處有中文的自動講解器,記得借取。
考古館的入口,是幾個體型巨大、詭譎神秘的人形石棺,他們栩栩如生,帶著這片土地最初的居住者迦南人的非凡想象力和創造力,穿越歷史的微光,告訴參觀者,遠在公元前20世紀,這片土地上就已出現了一個豐饒的城邦文明。 (陶器)熏香爐,距今6500-5500年——對美的追求也是生物的本能吧。 用以存放屍骨的陶罐。古人對死亡有著天然的崇敬,認為亡者可以庇護族群,因此對葬禮非常重視。亡者的屍首先放置在野外,待猛禽將肉吃盡再將屍骨收回放入骨盒,與陪葬品一起安葬。 女神頭像——來自公元前7-6世紀。頭上三個角表明其女神身份。巴掌臉、大眼睛、高鼻梁,居然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兩個刻著祝禱辭的小銀條】
銀條距今2600年,這個時期接近第一聖殿被毀、許多猶太人流放巴比倫的時間,是迄今所發現的最古老的《聖經》文本: “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他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
銀條出土時是捲著的,原本可能是作為護身符戴在脖子上。非常窄小的銀條,右邊那根銀條前面擺放的是放大鏡。 【猶太教堂銘文】這一建築銘文表明,在聖殿之前就有猶太教堂了,在當時猶太教堂還不是寺廟及其儀式的替代品,只充當宗教和社會角色。 第二聖殿的石碑上寫著警告:“外邦人不得進入前院,也不得靠近至聖所周圍的欄桿。違令者斬。”聖殿周圍的圍牆上還有許多類似的標誌,這些標誌將公共區域與只允許猶太人進入的區域進行了區分。 【該亞法.約瑟的骨瓮】該亞法的兒子約瑟是公元18-36年的猶太大祭司。他以參與逮捕耶穌而聞名。該亞法家族墓室被髮現時,這是12個骨瓮里最精美的一個,他的名字和胸前精美裝飾表明,這確實是該亞法約瑟的骨盒。
“拿耶穌的人,把他帶到大祭司該亞法那裡去。文士、長老已經在那裡聚會。”——馬太福音26:57 【 羅馬 哈德良皇帝像】在 羅馬 軍隊的一個營地發現。這是現存不多的 羅馬 時期皇帝的青銅雕塑。正是他摧毀了 耶路撒冷 、驅逐猶太人,使他們背井離鄉兩千年。可以說哈德良的這一決定很大程度上改寫了這一地區的歷史軌跡,也改變著後世千千萬萬人的命運。 來自11世紀的金飾。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馬克思。
一千多年前的金飾工藝就已達到這種水平,或簡約或繁複,在今天看來仍然流光溢彩,美感十足。 跟隨時間線來到公元12-13世紀,這個時期的出土文物帶著濃濃的波斯和穆斯林風格。 轉入一個展廳,畫風突然就不可描述了......等等,這彎拐得太突然,這不是開往幼兒園的車...... 沒有中文解釋,大概看了一下,是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的裝飾瓷磚,有的從 伊朗 收集而來的,有的是 紐約 猶太人捐贈。 “你要遍嘗美食、溫飽有餘,
你要清洗身體,衣冠潔凈;
你要日夜享受、唱跳歡愉;
看看牽著你手的孩子,
讓你的妻子承歡膝下。
這,就是平凡人的宿命”
—— 《吉爾伽美什的巴比倫史詩》
這是這幅圖的註釋,其實還是不太明白。
不好意思再研究,扶腰撤了、撤了...... 博物館的右側有一個純白色建築物,這就是“聖書之龕”——用以存放博物館內最為著名的歷史文物“死海古捲”。
【死海古捲】1947年,一位居住在死海附近的阿拉伯少年為尋找失蹤的羊只,進入荒涼峽谷的隱窟里,發現了裝於陶罐內的希伯來文羊皮卷軸(這也是為什麼聖書之龕的外形是一個陶罐蓋子)。這些羊皮捲後被證實是一些用希伯來文書寫的早期猶太教,基督教的經文。這些手抄聖經年代可溯至兩千年前,是人類發現年代最早的聖經,也是研究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發展史的重要文獻資料。這一發現也被稱為二十世紀最驚人的考古發現之一。 據說,為了更好地保存文物,真品已被妥善收藏,現在存放在聖書之龕的死海古捲是複製品。無論如何,聖書之龕的設計和呈現值得一看(內部不許拍照,網上借圖一張)。 【第二聖殿模型】從聖書之龕出來,旁邊希伯來大學的教授根據各種文獻資料製作的1:50比例的第二聖殿模型。 通過大希律王積極興建營造,第二聖殿的建設規模可說是登峰造極,是當時“世界的中心”。然而,這樣的盛景並沒有得到上帝的長期庇佑,耶穌死後不到70年便分崩離析。難怪耶穌在橄欖山上看著這個宏偉建築,預見了它未來成為廢墟的悲劇。 耶路撒冷 是一個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聖地。
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教各派此消彼長、互不相讓,而意識形態方面的不同認知是最難以調和的分歧,於是衝突和爭端在 耶路撒冷 、在 中東 就不可避免,也成了至今無解的難題。
腳下的玻璃隔斷里,散落著成百上千的布鞋,那是猶太人走進毒氣室前必須脫下的;
陳列櫃里有被屠殺的猶太人生前的擺件、物品,那是他們生活過的痕跡;
我喜歡去尋找、翻看那些逝去的人留下的隻字片語,那是他們走過這個世界的真切印記,那裡保留了他們的憤怒、哀思,那裡有他們的夢想和無力......
“集中營的規則是:這些即將走向死亡的猶太人應該一直被欺騙,直到最後。” “我們所有人,在這冰天雪地,被世界遺忘,被生活遺忘......” 14歲猶太女孩在集中營寫下的日記——
DREAM
When I grow up and get to be twenty
I'll travel and see this world of plenty.
In a bird with an engine I will sit myself down,
take off and fly into space,
far above the ground.
I'll fly,
I'll cruise and soar up high above a world so lovely,
into the sky. 最後一個展廳設計成一個巨大的圓錐狀的造型,內側貼滿了死難者的照片。陽光從穹頂投射進來,照亮了這些人的面容,也照亮參觀者的眼睛——他們就這樣默默無聲地陳列在你的眼前。 錐形穹頂外側是環形的巨大書架,約有兩層樓高,擺了密密麻麻的文件夾,文件夾外面都有索引標誌,目前還有部分書架是空著的,收集遇難者名字和資料的工作仍在進行。 走出主館,是一個開闊的平臺,抬頭是烈艷晴日,遠處是岱青山巒。
以色列 時任總理沙龍在開館致辭中介紹:“當你離開這個紀念館時,你能看到 耶路撒冷 的天空。我知道一個猶太人在呼吸著 耶路撒冷 空氣時,心裡會作何感想。他會感到自由,他會感到,他回家了…...” 【受難兒童紀念館】
大屠殺紀念館出來,沿著指示可以看到受難兒童紀念館。館內幽暗的背景下,屋頂以及四周仿佛閃爍著許多小星星,據說一個小星星就是一個猶太小孩子的靈魂,他們在黑夜中,尋找著不知所在的親人。館內低沉的音樂迴旋,一個沉痛的男低音在朗讀著每個死亡孩子的名字,氣氛悲傷。 以色列博物館以色列 博物館,建於1965年,是國家級博物館,也是 中東 地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
博物館由幾個主要部分組成:工藝美術館、猶太人與人種史展館、美術陳列館、考古文物廳、“聖書之龕”等等。展品十分豐富,如果對文化藝術感興趣的,建議留足一天。
博物館入口處有中文的自動講解器,記得借取。
考古館的入口,是幾個體型巨大、詭譎神秘的人形石棺,他們栩栩如生,帶著這片土地最初的居住者迦南人的非凡想象力和創造力,穿越歷史的微光,告訴參觀者,遠在公元前20世紀,這片土地上就已出現了一個豐饒的城邦文明。 (陶器)熏香爐,距今6500-5500年——對美的追求也是生物的本能吧。 用以存放屍骨的陶罐。古人對死亡有著天然的崇敬,認為亡者可以庇護族群,因此對葬禮非常重視。亡者的屍首先放置在野外,待猛禽將肉吃盡再將屍骨收回放入骨盒,與陪葬品一起安葬。 女神頭像——來自公元前7-6世紀。頭上三個角表明其女神身份。巴掌臉、大眼睛、高鼻梁,居然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兩個刻著祝禱辭的小銀條】
銀條距今2600年,這個時期接近第一聖殿被毀、許多猶太人流放巴比倫的時間,是迄今所發現的最古老的《聖經》文本: “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他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
銀條出土時是捲著的,原本可能是作為護身符戴在脖子上。非常窄小的銀條,右邊那根銀條前面擺放的是放大鏡。 【猶太教堂銘文】這一建築銘文表明,在聖殿之前就有猶太教堂了,在當時猶太教堂還不是寺廟及其儀式的替代品,只充當宗教和社會角色。 第二聖殿的石碑上寫著警告:“外邦人不得進入前院,也不得靠近至聖所周圍的欄桿。違令者斬。”聖殿周圍的圍牆上還有許多類似的標誌,這些標誌將公共區域與只允許猶太人進入的區域進行了區分。 【該亞法.約瑟的骨瓮】該亞法的兒子約瑟是公元18-36年的猶太大祭司。他以參與逮捕耶穌而聞名。該亞法家族墓室被髮現時,這是12個骨瓮里最精美的一個,他的名字和胸前精美裝飾表明,這確實是該亞法約瑟的骨盒。
“拿耶穌的人,把他帶到大祭司該亞法那裡去。文士、長老已經在那裡聚會。”——馬太福音26:57 【 羅馬 哈德良皇帝像】在 羅馬 軍隊的一個營地發現。這是現存不多的 羅馬 時期皇帝的青銅雕塑。正是他摧毀了 耶路撒冷 、驅逐猶太人,使他們背井離鄉兩千年。可以說哈德良的這一決定很大程度上改寫了這一地區的歷史軌跡,也改變著後世千千萬萬人的命運。 來自11世紀的金飾。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馬克思。
一千多年前的金飾工藝就已達到這種水平,或簡約或繁複,在今天看來仍然流光溢彩,美感十足。 跟隨時間線來到公元12-13世紀,這個時期的出土文物帶著濃濃的波斯和穆斯林風格。 轉入一個展廳,畫風突然就不可描述了......等等,這彎拐得太突然,這不是開往幼兒園的車...... 沒有中文解釋,大概看了一下,是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的裝飾瓷磚,有的從 伊朗 收集而來的,有的是 紐約 猶太人捐贈。 “你要遍嘗美食、溫飽有餘,
你要清洗身體,衣冠潔凈;
你要日夜享受、唱跳歡愉;
看看牽著你手的孩子,
讓你的妻子承歡膝下。
這,就是平凡人的宿命”
—— 《吉爾伽美什的巴比倫史詩》
這是這幅圖的註釋,其實還是不太明白。
不好意思再研究,扶腰撤了、撤了...... 博物館的右側有一個純白色建築物,這就是“聖書之龕”——用以存放博物館內最為著名的歷史文物“死海古捲”。
【死海古捲】1947年,一位居住在死海附近的阿拉伯少年為尋找失蹤的羊只,進入荒涼峽谷的隱窟里,發現了裝於陶罐內的希伯來文羊皮卷軸(這也是為什麼聖書之龕的外形是一個陶罐蓋子)。這些羊皮捲後被證實是一些用希伯來文書寫的早期猶太教,基督教的經文。這些手抄聖經年代可溯至兩千年前,是人類發現年代最早的聖經,也是研究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發展史的重要文獻資料。這一發現也被稱為二十世紀最驚人的考古發現之一。 據說,為了更好地保存文物,真品已被妥善收藏,現在存放在聖書之龕的死海古捲是複製品。無論如何,聖書之龕的設計和呈現值得一看(內部不許拍照,網上借圖一張)。 【第二聖殿模型】從聖書之龕出來,旁邊希伯來大學的教授根據各種文獻資料製作的1:50比例的第二聖殿模型。 通過大希律王積極興建營造,第二聖殿的建設規模可說是登峰造極,是當時“世界的中心”。然而,這樣的盛景並沒有得到上帝的長期庇佑,耶穌死後不到70年便分崩離析。難怪耶穌在橄欖山上看著這個宏偉建築,預見了它未來成為廢墟的悲劇。 耶路撒冷 是一個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聖地。
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教各派此消彼長、互不相讓,而意識形態方面的不同認知是最難以調和的分歧,於是衝突和爭端在 耶路撒冷 、在 中東 就不可避免,也成了至今無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