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喜馬拉雅】尼泊爾安娜普爾納大環線徒步(ACT+Tilicho Lake)含超詳細攻略
路遇一隊騎行大環線的 德國 人,之前在路上略有耳聞,今天親眼見到他們了。很難想象他們是如何一路把自行車蹬到海拔4000米的,更不可思議的是,帶隊的竟然還是個雙腿裝著義肢的殘疾人!這讓我想到登珠峰的無腿老人夏伯渝,縱然要剋服比常人多十倍百倍的困難,也阻擋不了他們走遍世界的腳步。 像他們這般不向現實屈服的人,要比背後安娜普爾納三峰更加偉岸
路過萊達(Ledar,4200),幾個年輕人用一隻憋了氣的籃球當排球打,我也去湊了幾下熱鬧。在這個海拔稍微活動幾下就會喘粗氣。 之後的陀龍河越來越細,河谷也逐漸收緊,可以看到漏斗狀末端的山岩。我們走過埡口前的最後一座吊橋,來到裸露風化的山頭薩岡(Syagang,6026)腳下。這裡有一座茶屋供徒步者歇腳。 回頭可以看見之前一直躲躲藏藏的安娜普爾納四號峰(Annapurna IV, 7525),在山谷左端露出一角。
Edward和Phini走得比我快,已經歇了包在啃蘋果了。Phini說她上坡走得很快,反而下坡走不快,怕崴腳。後來證明她無論上下坡都像踩了風火輪。 走過一段滑坡區域,和提里錯湖低線比起來就小巫見大巫了。聽Edward說,那天他們從低線回到西里卡卡,客棧里有人被落石砸中,頭部出血,幸好有人是醫生幫他處理了外傷。想起我當時接近天黑在體力不支的情況下獨自穿越,想想都有些後怕。 河谷的盡頭被一系列六千米級的山峰圍繞,幾乎無路可走,只有一條道路向東翻越穆克提納山脈(Muktinath Himal)最低凹處的陀龍埡口(Thorung La Pass,5416),到達另一端的 木斯塘縣 。陀龍山腳(Thorung Phedi,4525)就位於這條通路的底端。很多情況下,這裡起到為更高的衝鋒營地分擔人流的作用,在旺季營地空間超負荷時,訂不到房間的徒步者會退一步住宿於此。但是,從這裡到營地還有一段400米的直上,對於一大早衝刺埡口是不小的附加負擔,因此能住在衝鋒營地就儘量不住這裡。 幾乎沒有休息,我們就開始向營地發起衝鋒了。越到高處空氣越稀薄,反射的陽光就越少,天空藍的發黑。 衝鋒營地的18小時
從陀龍山腳到衝鋒營地的這一段Z字型上坡,可以說是大環線上除提里錯湖外最具挑戰的路段。技術難度和皮桑高線上的加魯村(Ghyaru,3670)那段400米上坡差不多,但別忘了這裡已是海拔4500米,和海拔3000米處不可同日而語。
休息時,聽到有人說這是他第16次走大環線,前15次是一個人,這次把女朋友帶來了。Edward私下對我說,要是換作他,他會選擇走別的路線,畢竟世界上徒步路線那麼多,一輩子都走不完。至於為何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走這條安娜普爾納大環線,一定有什麼特殊的理由,也許是深摯的情感,也許是生活經歷上的共鳴,讓他對這條路線抱有如此執念。
隨著海拔的升高,風景也越來越好。等我回頭拍照時,認出了人群中踽踽獨行的 法國 奶奶。這位第四次走大環線的堅強老人此時獨自背負巨大的登山包,正吃力地向上攀登。 背後是普特倫雪山(Putrun Himal)和貢 岡山 脈(Gungang Himal)環抱而成的山谷
到達衝鋒營地時,剛好中午12點,Phini已經訂好三人房,在門口向我招手。衝鋒營地只有一家住宿,據說滿負荷時能同時容納100個人。餐廳背後有一條小路通向掛滿經幡的山頂,在那裡可以居高臨下看到整個陀龍河谷。我們商量決定先吃午飯,然後去爬山。
餐廳人滿為患,幾乎無處下腳,所有人都聚集在此等餐。一個超過20人的 法國 團包攬了半個餐廳,我們見縫插針地找了三個人的空位。坐在我們對面的是兩個來自 舊金山 的老頭,其中一個正在切氂牛肉做的 薩拉 米香腸,分給每人一小片,味道相當不錯。直到下山那天,Phini還念念不忘香腸的味道,在喬木森(Jomson)到處打聽哪裡可以買到。 吃飯的時候我感覺渾身冷,也沒什麼食欲。飯後回房休息,外面太陽很大,我們決定傍晚日落時分再去爬山。我躺在床上,頭很暈,胃也很難受,腦子幾乎沒法轉動。Phini端來了水杯喂我吃了兩片丹木斯,還給我一張暖寶寶,我就睡著了。大家不久後也都沉沉睡去。
下午外面起了大霧,之後就開始下小雪。
一直到晚餐時分,我們才起床去餐廳。室外氣溫很低,大概只有零下五六度。高反癥狀似乎稍稍好了些,但還是打不起精神。在餐廳遇到了堪薩斯的小哥Coner,我找了一圈沒看到其他熟悉的面孔。由於主餐廳人太多,我們只能去隔壁嚮導背夫吃飯的地方。Phini用手機錄了一段視頻日記,提到我時,說我完成ACT後還要繼續旅程前往EBC。而此時我的內心卻發生了動搖,若是如此糟糕的環境,我真的不能確定自己是否還想去走EBC。
由於陀龍埡口通常早上9點左右開始起大風,明智的做法就是要趕在這個時間點之前穿過埡口。我們商量到底何時出發比較合適。一種說法是早上5點,但餐廳的其他嚮導告訴我們沒這個必要,起得太早反而會因為寒冷而消耗更大體力。
餐廳的其他人都情緒高昂,聊得熱火朝天,嚮導們圍著火爐玩牌,唯有我頂著昏昏沉沉的腦袋,希望明天早點到來,好離開這個沒水沒電的鬼地方。
Day9: Thorung High Camp- Muktinath徒步距離:15公里,海拔上升:500米,徒步時長:7小時
難度評級:普通
穿越·陀龍拉雪下了一夜。
簡陋的房間如同冰窖。那晚我們和衣而睡,連襪子都不敢脫。清晨被鬧鈴叫醒,房間沒有燈,在頭燈的照射下收拾完東西,出門時東方的天空微微透亮。 6點出發時已經不需要頭燈,我們跟著Phini的嚮導,以及別的隊伍,一齊向陀龍埡口發起衝鋒。一路上我什麼也不記得了,只有一種深入骨髓的感受——冷!
氣溫大約-15℃上下,但是不到7點就起了非常大的風,以至於體感溫度在-25℃以下。即便戴著滑雪手套,握著登山杖的手指也被凍僵。由於氧氣稀薄,需要大口呼吸,不得不張大嘴巴,以至於門牙都凍得沒了知覺。臉頰、鼻子、嘴唇都在寒風中吹得發麻,鼻涕流個不停。
剛勁猛烈的風像刀子一樣切割著每一寸肌膚,每個人都貓著腰,無法抬頭說話,更別說看風景拍照,只能專註眼前的路面,默默向前挺近。想喝水,摸出水袋的皮管,才發現整個水袋都凍住了。
說實話,前往埡口的路本身並不難走,只是寒冷讓痛苦加倍。一路上大腦似乎是停滯轉動的,唯一的念頭,就是儘快到達埡口。
大約走了2個小時,當看到成片的經幡在橘紅的陽光中舞動時,我知道自己站在了大環線的最高點之上。
與預想中不同的是,海拔5416米的埡口竟沒有一點積雪。只有風,瘋狂的風!
Phini首先到達,正在經幡前拍視頻。等我給 法國 奶奶拍照紀念她第四次站在這裡時,Edward也趕到了。 (Edward和Phini) (全副武裝的我,以及被狂風吹飛的經幡)
紀念碑邊上有座低矮的茶屋,為徒步者提供熱飲和食物。2014年10月, 印度 洋颶風帶來的暴風雪在這裡葬送了43條性命,另有50多人失蹤,成為ACT上最大的慘劇。據說當時茶室老闆開價100美金讓人進屋避難,付不起錢的人只得冒險下撤,好些人在中途因低溫或雪崩遇難。因為這件事,我的錢包里一直藏著一張100美金。慶幸自己用不到它(後來給Phini嚮導替我買機票了)。
在經幡前我們匆匆合影留念。Edward說:
“To my fifties, to your thirties, and to your twenties.
獻給我的50幾歲,(指指Phini)你的30幾歲,(指指我)以及你的20幾歲。”
這時我才知道,Edward已經54歲了。
速降一千七百米陀龍埡口在當地人口中被稱作陀龍拉(Thorung La),其中的“拉”在 尼泊爾 語里就是埡口(Pass)的意思。地圖上說,陀龍拉是世界上最大的埡口,地理上連接著 馬南 縣(Manang District)和 木斯塘縣 (Mustang District)這兩個 尼泊爾 人口最少的行政區。
對於我來說,陀龍埡口既不是風景最好的,也不是難度最大的,只是符號意義上的里程碑。穿過了埡口,意味著我 成功 完成了大環線。 (埡口站著一匹孤獨的馬)
沒有人願意在環境惡劣的埡口久留,都想早點回歸文明社會。但實際上,橫在我們面前的,還有一道1700多米的下坡。我們要從5416米的制高點直降到3700米的村莊穆克提納(Muktinath,3700)。而此時,我們連村子的影子都看不見,眼前是一片黃褐色連綿起伏的不毛之地。 走出風區,氣溫逐漸升高,大家開始脫衣服。此時世界第7高峰道拉吉里(Dhaulagiri, 8172m)第一次出現在視野左端。 半山腰有一座茶室可以休息,我們坐下吃個早午飯。Edward變戲法似的從背包里拿出一袋牛肉乾,說是在 北京 買的。好家伙,有這等好貨竟然藏到現在!被我和Phini搶來速速瓜分了。
由於時間充足,繼續往下走可謂是閑庭信步。看到穆克提納村時,正式宣告我們的安娜普爾納大環線徒步之旅畫上句號。 穆克提納其實不是一個村子,而是由Ranipauwa、Jharkot、Chongur、Khingar等居民點組成的村落群。遙看一眼上木斯塘(Upper Mustang)方向,曾經的政治敏感區域如今因其封閉的文化和神秘性催生了一條新的徒步線路,但500美金的天價許可證讓人望而卻步。 村後的山坡上有一座廟宇,同一屋檐下供奉著藏傳佛教和 印度 教,這種宗教的包容性讓我大開眼界。Phini的嚮導特地帶我們穿過寺廟,游覽了一圈後才從正門的臺階下到穆克提納村。 和大環線另一邊的 馬南 等原始村鎮不同,這裡已帶有濃濃的煙火味。鋼筋水泥的現代建築在村子里大行其道,沿途到處是擺攤的小販,街邊甚至還有酒吧。對剛剛翻越埡口的我們來說,繁華意味著免費的網絡和不限時的熱水澡,以及價格相對低廉的餐食,未免是件壞事。
不到下午2點我們就入住了一家嶄新的酒店(已經可以不叫客棧了),洗澡曬太陽。晚餐算是我們的慶功宴,三人點了兩份氂牛排、一份烤雞肉和一張披薩,外加兩瓶珠穆朗瑪啤酒。這是大環線上吃得最奢侈,也是最開心的一頓飯。
接下去Edward要從喬木森(Jomsom)機場飛 博卡拉 ,然後回 加拿大 。Phini則要繼續走Poon Hill+ABC。而我,還徘徊在到底是接著走ABC還是飛到 盧卡拉 走EBC的邊緣。
Day10:Muktinath- Pokhara 道拉吉里日出第二天趁室友們還在熟睡之際,我偷偷遛出門,跑到後山看日出。清晨的山谷還籠罩在一片淡紫色的薄霧之中,山上到處都是瑪尼堆,有些壘得很高,像在表演平衡藝術。金色的陽光從陀龍埡口背後升起,依次點亮道拉吉里山脈(Dhaulagiri Himal)的一眾山尖。 山脈最西側的道拉吉里一號峰海拔8172米,是安娜普爾納地區肉眼可見的最高峰。
看完日出我順便走進穆克提納寺,在寺院深處的一座佛塔前,我遇到兩個膚色黝黑的當地人。氣溫不到冰點的清晨,他們竟然脫得只剩一件褲衩。 好奇的我走去看個究竟,發現佛塔背後的圍牆上設有108個黃銅牛首,山泉從牛口中汩汩涌出。那倆人光腳踩著冰上,用手捧來泉水沐浴。將身體打濕後,他們各自繞著佛塔跑了一圈,像是在完成某種宗教儀式。
隨著天色漸亮,寺院里的訪客絡繹不絕,大多是長著 印度 面孔的低地民族,有好些更是拖家帶口騎馬上山。看來穆克提納並非僅是徒步者聚集地,更是一個當地人眼中重要的朝聖地。
回到房間看到Phini坐在睡袋上收拾東西,見我進來,得意地向我展示剛從 天台 上收回來的凍成冰棍的手套。接著遞給我一小袋藥片,她說ABC的海拔低,她用不到了,送給去EBC的我。接過藥片後,我找到她的嚮導訂了從加都飛 盧卡拉 的機票。
去村上的辦公室蓋完TIMS的最後一枚印章後,我們在汽車站搭了當地的巴士下山。
路過萊達(Ledar,4200),幾個年輕人用一隻憋了氣的籃球當排球打,我也去湊了幾下熱鬧。在這個海拔稍微活動幾下就會喘粗氣。 之後的陀龍河越來越細,河谷也逐漸收緊,可以看到漏斗狀末端的山岩。我們走過埡口前的最後一座吊橋,來到裸露風化的山頭薩岡(Syagang,6026)腳下。這裡有一座茶屋供徒步者歇腳。 回頭可以看見之前一直躲躲藏藏的安娜普爾納四號峰(Annapurna IV, 7525),在山谷左端露出一角。
Edward和Phini走得比我快,已經歇了包在啃蘋果了。Phini說她上坡走得很快,反而下坡走不快,怕崴腳。後來證明她無論上下坡都像踩了風火輪。 走過一段滑坡區域,和提里錯湖低線比起來就小巫見大巫了。聽Edward說,那天他們從低線回到西里卡卡,客棧里有人被落石砸中,頭部出血,幸好有人是醫生幫他處理了外傷。想起我當時接近天黑在體力不支的情況下獨自穿越,想想都有些後怕。 河谷的盡頭被一系列六千米級的山峰圍繞,幾乎無路可走,只有一條道路向東翻越穆克提納山脈(Muktinath Himal)最低凹處的陀龍埡口(Thorung La Pass,5416),到達另一端的 木斯塘縣 。陀龍山腳(Thorung Phedi,4525)就位於這條通路的底端。很多情況下,這裡起到為更高的衝鋒營地分擔人流的作用,在旺季營地空間超負荷時,訂不到房間的徒步者會退一步住宿於此。但是,從這裡到營地還有一段400米的直上,對於一大早衝刺埡口是不小的附加負擔,因此能住在衝鋒營地就儘量不住這裡。 幾乎沒有休息,我們就開始向營地發起衝鋒了。越到高處空氣越稀薄,反射的陽光就越少,天空藍的發黑。 衝鋒營地的18小時
從陀龍山腳到衝鋒營地的這一段Z字型上坡,可以說是大環線上除提里錯湖外最具挑戰的路段。技術難度和皮桑高線上的加魯村(Ghyaru,3670)那段400米上坡差不多,但別忘了這裡已是海拔4500米,和海拔3000米處不可同日而語。
休息時,聽到有人說這是他第16次走大環線,前15次是一個人,這次把女朋友帶來了。Edward私下對我說,要是換作他,他會選擇走別的路線,畢竟世界上徒步路線那麼多,一輩子都走不完。至於為何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走這條安娜普爾納大環線,一定有什麼特殊的理由,也許是深摯的情感,也許是生活經歷上的共鳴,讓他對這條路線抱有如此執念。
隨著海拔的升高,風景也越來越好。等我回頭拍照時,認出了人群中踽踽獨行的 法國 奶奶。這位第四次走大環線的堅強老人此時獨自背負巨大的登山包,正吃力地向上攀登。 背後是普特倫雪山(Putrun Himal)和貢 岡山 脈(Gungang Himal)環抱而成的山谷
到達衝鋒營地時,剛好中午12點,Phini已經訂好三人房,在門口向我招手。衝鋒營地只有一家住宿,據說滿負荷時能同時容納100個人。餐廳背後有一條小路通向掛滿經幡的山頂,在那裡可以居高臨下看到整個陀龍河谷。我們商量決定先吃午飯,然後去爬山。
餐廳人滿為患,幾乎無處下腳,所有人都聚集在此等餐。一個超過20人的 法國 團包攬了半個餐廳,我們見縫插針地找了三個人的空位。坐在我們對面的是兩個來自 舊金山 的老頭,其中一個正在切氂牛肉做的 薩拉 米香腸,分給每人一小片,味道相當不錯。直到下山那天,Phini還念念不忘香腸的味道,在喬木森(Jomson)到處打聽哪裡可以買到。 吃飯的時候我感覺渾身冷,也沒什麼食欲。飯後回房休息,外面太陽很大,我們決定傍晚日落時分再去爬山。我躺在床上,頭很暈,胃也很難受,腦子幾乎沒法轉動。Phini端來了水杯喂我吃了兩片丹木斯,還給我一張暖寶寶,我就睡著了。大家不久後也都沉沉睡去。
下午外面起了大霧,之後就開始下小雪。
一直到晚餐時分,我們才起床去餐廳。室外氣溫很低,大概只有零下五六度。高反癥狀似乎稍稍好了些,但還是打不起精神。在餐廳遇到了堪薩斯的小哥Coner,我找了一圈沒看到其他熟悉的面孔。由於主餐廳人太多,我們只能去隔壁嚮導背夫吃飯的地方。Phini用手機錄了一段視頻日記,提到我時,說我完成ACT後還要繼續旅程前往EBC。而此時我的內心卻發生了動搖,若是如此糟糕的環境,我真的不能確定自己是否還想去走EBC。
由於陀龍埡口通常早上9點左右開始起大風,明智的做法就是要趕在這個時間點之前穿過埡口。我們商量到底何時出發比較合適。一種說法是早上5點,但餐廳的其他嚮導告訴我們沒這個必要,起得太早反而會因為寒冷而消耗更大體力。
餐廳的其他人都情緒高昂,聊得熱火朝天,嚮導們圍著火爐玩牌,唯有我頂著昏昏沉沉的腦袋,希望明天早點到來,好離開這個沒水沒電的鬼地方。
Day9: Thorung High Camp- Muktinath徒步距離:15公里,海拔上升:500米,徒步時長:7小時
難度評級:普通
穿越·陀龍拉雪下了一夜。
簡陋的房間如同冰窖。那晚我們和衣而睡,連襪子都不敢脫。清晨被鬧鈴叫醒,房間沒有燈,在頭燈的照射下收拾完東西,出門時東方的天空微微透亮。 6點出發時已經不需要頭燈,我們跟著Phini的嚮導,以及別的隊伍,一齊向陀龍埡口發起衝鋒。一路上我什麼也不記得了,只有一種深入骨髓的感受——冷!
氣溫大約-15℃上下,但是不到7點就起了非常大的風,以至於體感溫度在-25℃以下。即便戴著滑雪手套,握著登山杖的手指也被凍僵。由於氧氣稀薄,需要大口呼吸,不得不張大嘴巴,以至於門牙都凍得沒了知覺。臉頰、鼻子、嘴唇都在寒風中吹得發麻,鼻涕流個不停。
剛勁猛烈的風像刀子一樣切割著每一寸肌膚,每個人都貓著腰,無法抬頭說話,更別說看風景拍照,只能專註眼前的路面,默默向前挺近。想喝水,摸出水袋的皮管,才發現整個水袋都凍住了。
說實話,前往埡口的路本身並不難走,只是寒冷讓痛苦加倍。一路上大腦似乎是停滯轉動的,唯一的念頭,就是儘快到達埡口。
大約走了2個小時,當看到成片的經幡在橘紅的陽光中舞動時,我知道自己站在了大環線的最高點之上。
與預想中不同的是,海拔5416米的埡口竟沒有一點積雪。只有風,瘋狂的風!
Phini首先到達,正在經幡前拍視頻。等我給 法國 奶奶拍照紀念她第四次站在這裡時,Edward也趕到了。 (Edward和Phini) (全副武裝的我,以及被狂風吹飛的經幡)
紀念碑邊上有座低矮的茶屋,為徒步者提供熱飲和食物。2014年10月, 印度 洋颶風帶來的暴風雪在這裡葬送了43條性命,另有50多人失蹤,成為ACT上最大的慘劇。據說當時茶室老闆開價100美金讓人進屋避難,付不起錢的人只得冒險下撤,好些人在中途因低溫或雪崩遇難。因為這件事,我的錢包里一直藏著一張100美金。慶幸自己用不到它(後來給Phini嚮導替我買機票了)。
在經幡前我們匆匆合影留念。Edward說:
“To my fifties, to your thirties, and to your twenties.
獻給我的50幾歲,(指指Phini)你的30幾歲,(指指我)以及你的20幾歲。”
這時我才知道,Edward已經54歲了。
速降一千七百米陀龍埡口在當地人口中被稱作陀龍拉(Thorung La),其中的“拉”在 尼泊爾 語里就是埡口(Pass)的意思。地圖上說,陀龍拉是世界上最大的埡口,地理上連接著 馬南 縣(Manang District)和 木斯塘縣 (Mustang District)這兩個 尼泊爾 人口最少的行政區。
對於我來說,陀龍埡口既不是風景最好的,也不是難度最大的,只是符號意義上的里程碑。穿過了埡口,意味著我 成功 完成了大環線。 (埡口站著一匹孤獨的馬)
沒有人願意在環境惡劣的埡口久留,都想早點回歸文明社會。但實際上,橫在我們面前的,還有一道1700多米的下坡。我們要從5416米的制高點直降到3700米的村莊穆克提納(Muktinath,3700)。而此時,我們連村子的影子都看不見,眼前是一片黃褐色連綿起伏的不毛之地。 走出風區,氣溫逐漸升高,大家開始脫衣服。此時世界第7高峰道拉吉里(Dhaulagiri, 8172m)第一次出現在視野左端。 半山腰有一座茶室可以休息,我們坐下吃個早午飯。Edward變戲法似的從背包里拿出一袋牛肉乾,說是在 北京 買的。好家伙,有這等好貨竟然藏到現在!被我和Phini搶來速速瓜分了。
由於時間充足,繼續往下走可謂是閑庭信步。看到穆克提納村時,正式宣告我們的安娜普爾納大環線徒步之旅畫上句號。 穆克提納其實不是一個村子,而是由Ranipauwa、Jharkot、Chongur、Khingar等居民點組成的村落群。遙看一眼上木斯塘(Upper Mustang)方向,曾經的政治敏感區域如今因其封閉的文化和神秘性催生了一條新的徒步線路,但500美金的天價許可證讓人望而卻步。 村後的山坡上有一座廟宇,同一屋檐下供奉著藏傳佛教和 印度 教,這種宗教的包容性讓我大開眼界。Phini的嚮導特地帶我們穿過寺廟,游覽了一圈後才從正門的臺階下到穆克提納村。 和大環線另一邊的 馬南 等原始村鎮不同,這裡已帶有濃濃的煙火味。鋼筋水泥的現代建築在村子里大行其道,沿途到處是擺攤的小販,街邊甚至還有酒吧。對剛剛翻越埡口的我們來說,繁華意味著免費的網絡和不限時的熱水澡,以及價格相對低廉的餐食,未免是件壞事。
不到下午2點我們就入住了一家嶄新的酒店(已經可以不叫客棧了),洗澡曬太陽。晚餐算是我們的慶功宴,三人點了兩份氂牛排、一份烤雞肉和一張披薩,外加兩瓶珠穆朗瑪啤酒。這是大環線上吃得最奢侈,也是最開心的一頓飯。
接下去Edward要從喬木森(Jomsom)機場飛 博卡拉 ,然後回 加拿大 。Phini則要繼續走Poon Hill+ABC。而我,還徘徊在到底是接著走ABC還是飛到 盧卡拉 走EBC的邊緣。
Day10:Muktinath- Pokhara 道拉吉里日出第二天趁室友們還在熟睡之際,我偷偷遛出門,跑到後山看日出。清晨的山谷還籠罩在一片淡紫色的薄霧之中,山上到處都是瑪尼堆,有些壘得很高,像在表演平衡藝術。金色的陽光從陀龍埡口背後升起,依次點亮道拉吉里山脈(Dhaulagiri Himal)的一眾山尖。 山脈最西側的道拉吉里一號峰海拔8172米,是安娜普爾納地區肉眼可見的最高峰。
看完日出我順便走進穆克提納寺,在寺院深處的一座佛塔前,我遇到兩個膚色黝黑的當地人。氣溫不到冰點的清晨,他們竟然脫得只剩一件褲衩。 好奇的我走去看個究竟,發現佛塔背後的圍牆上設有108個黃銅牛首,山泉從牛口中汩汩涌出。那倆人光腳踩著冰上,用手捧來泉水沐浴。將身體打濕後,他們各自繞著佛塔跑了一圈,像是在完成某種宗教儀式。
隨著天色漸亮,寺院里的訪客絡繹不絕,大多是長著 印度 面孔的低地民族,有好些更是拖家帶口騎馬上山。看來穆克提納並非僅是徒步者聚集地,更是一個當地人眼中重要的朝聖地。
回到房間看到Phini坐在睡袋上收拾東西,見我進來,得意地向我展示剛從 天台 上收回來的凍成冰棍的手套。接著遞給我一小袋藥片,她說ABC的海拔低,她用不到了,送給去EBC的我。接過藥片後,我找到她的嚮導訂了從加都飛 盧卡拉 的機票。
去村上的辦公室蓋完TIMS的最後一枚印章後,我們在汽車站搭了當地的巴士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