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之旅 | 探索馬來西亞文化大融合下的味道


一“捲”兩吃,喜愛重口炸物,則可以把外皮炸至金黃酥脆後食用,又是另外一番風味。

一邊享用風味獨特的娘惹美食,一邊與Edward及其夫人談天說地,從娘惹說到穆斯林,從房價說到教育,從娛樂八卦說到時事政治,時間在嘴邊悄悄流逝,不知不覺已到10點,告別Edward回到民宿,大家都早早休息為明天的“惡戰”開始蓄力。




黃面和米粉用熱水燙熟,然後加入蝦仁、肥腸、滷蛋和炸油蔥,最後淋上湯汁,一碗面就做好了。整碗面的精華在於湯頭,採用新鮮蝦殼以及大骨熬制而成,入口清甜溫和,蝦味不會過於濃郁而帶有腥味,搭配老闆特製的辣椒醬,在鮮、甜之後又多了一味微辛。
黃面、米粉配蝦面、滷麵,我們4人剛好配齊4種,對於來自嗦粉大省的我們,更青睞於米粉加蝦面的組合,入口相比而言更清爽。

“ 檳城 美食吃出人情味”,正如店鋪標牌上寫的那樣,自1961年開始,已經是第三代的傳承人,為了讓街坊在清晨享用一碗心儀的蝦面,現在依然在專註做面,將 檳城 的古早味繼續傳承下去。

壁畫壁畫的創作者立陶苑藝術家Ernest Zacharevic曾經說過“其實每個人都是藝術家,當他們在街頭看到這些壁畫的時候,都能夠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詮釋,就完成了藝術的二次創作。”


檳城 的壁畫如同哈利波特的魔法棒,讓每個人都跳出成年人的枷鎖,重拾童年的想象力,把自己的故事留在這斑駁的牆面,同時也把關於這座城市的故事帶往世界的各個角落。








一聲“咔嚓”就完成一次交換,不同語言、不同種族的人生故事在這裡交織匯聚,形成時光的潮水,沖淡了絢麗的色彩,在牆面留下記憶的溝壑。










穿梭在老舊的街頭巷弄,從本頭公巷 Lebuh Armenian到愛情巷 Love Lane,不知不覺逛到了“小 印度 ”。 印度 的食物大家都不太感冒,不過還是要留下一些 印度 的痕跡,那麼......海娜紋身 Henna Tatoo!選好圖案和顏色,師傅對著照片在手上就直接開始描繪,不到20分鐘就完全搞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