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風塵,寫給南美的一封情書(2019年中智利,秘魯,阿根廷,有驚無險21日)
踏雪歸來,大家都精疲力竭,貼心的導游帶我們去了驛站小憩,並請我們品嘗 比薩 ,臘腸、烤肉、甜點 ,果汁,還有驅寒的紅酒 。大家開心的享用,言語間頻頻傳遞著友好的信息 ! 小店的貓咪絕對是超級吸睛的明星,導游說店主不得不把臺球都收起來,就是為了防它爭搶。它在我懷裡撒嬌的樣子,為我們的雪國之行畫上完美的句號 。 雪鞋徒步一日游的預訂網址如下
https://www.gochile.cl/en/tours/snow-hike-6k-cajon-del-maipo.htm
如果是夏天去 聖地亞哥 的話,也有類似的一日徒步團,徒步距離會更長一點,另外還有去看冰川的徒步團。大家都可以在下麵的一日游清單里找到: https://www.gochile.cl/en/tours/santiago-tours.htm
總之,gochile這個網站用來訂 聖地亞哥 的出發的各種團,價格都是不錯的,也有英文客服。
如果實在不想走路又想看安底斯山的話,可以報水庫一日游團,還能看到絕美的冰川湖,預訂網址如下:
https://www.gochile.cl/en/tours/andes-day-lagoon.ht 布宜諾斯艾利斯:親歷魔幻現實主義飛機飛越安底斯山脈後,天空立馬放晴。 智利 和 阿根廷 雖然只有一山之隔,卻讓人感覺像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阿根廷 阿根廷 是農業大國,是全球耕地面積排名前10 的國家。陽光普照之下,飛機飛過之處幾乎不是綠地就是田野。 ↑阿根廷 首都 布宜諾斯艾利斯 是我們此次 阿根廷 之行的大本營,為了飽覽 阿根廷 全境的風光,我們將會前後3次進出布市。這個風情萬種的城市還真是讓人怎麼看都看不膩。 ↑布宜諾斯艾利斯 民宿附近的小巷,滿滿的歐陸風情,布市不經意的優雅和年代感遍佈大街小巷。 ↑布宜諾斯艾利斯
7月9日大道-傳說中世界上最寬的街道,寬140米,12車道,至少要等兩次綠燈才能橫穿。大道上最引人註目的自然是高67.5米的方尖碑,它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地標性建築。綠色的BA兩個大字,是 布宜諾斯艾利斯 的縮寫,幾乎是整個布市唯一 留影需要排隊的地方。 ↑方尖碑
布市每天上午和下午都分別有一場免費步行導覽團,上午的導覽團會每天10點半從下圖的 科隆 劇院出發。大劇院靠7月9日大道這一面實際上是背面,導覽團是在劇院正面的左邊集合。 ↑科隆劇院 今天的導游小哥哥,是一位在讀研究生,歷史系的,英文流利,講解非常之清晰、幽默、風趣,顏值也高,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布宜諾斯艾利斯 導游小哥哥由一個問題帶入今天的講解:廣場四周的建築,猜猜哪些是 西班牙 殖民時期留下的?答案是,沒有一座建築是 西班牙 人建的。 西班牙 人殖民時期, 布宜諾斯艾利斯 就是一個十分不起眼的小村子。現在眼前的這個1500萬人的大都會,是 阿根廷 獨立後,當地人自己一磚一瓦蓋起來的。 ↑布宜諾斯艾利斯 1816年, 阿根廷 擺脫了 西班牙 人近300年的殖民統治。之後的幾十年,整個國家都處於斷斷續續的內戰狀態,直到1861才產生了國家統一後的第一任民選總統。後來的政府都一直由自由經濟主義的意識形態主導,他們歡迎全世界的移民來 阿根廷 安居 樂業 ;結果是,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 阿根廷 的人口翻了十幾倍。與此同時,工業革命後,全世界都在大力發展毛紡織業,對羊毛需求的激增讓 阿根廷 搭趕了千載難逢的好時候;19世紀末期發明的冷凍技術,也能讓牛羊無數的 阿根廷 可以大量出口肉製品去歐美市場。隨之而來的,是空前的經濟繁榮,到1908年時, 阿根廷 已經是當時全世界第7富有的國家。眼前的國家廣場周圍的,有數不清的宏偉的歐式建築,它們都是在大約100年前, 阿根廷 最輝煌的年代修建的。導游告訴我們,下圖中間有 羅馬 柱大門的建築,居然是當時的公立學校!在一個富得流油的國家裡,孩子們也要在宮殿一般的房子里接受教育。 ↑布宜諾斯艾利斯 1930年代的大蕭條後, 阿根廷 的經濟就開始走下坡路。從此,這個國家就再也沒有回到昔日的巔峰過。導游問我們,為什麼很多漂亮的歐式建築旁邊,都有難看而突兀的現代公寓?大家拍照的時候,幾乎都很避開它們的存在。原因就是,經濟衰退後,以前那些按照當時 歐洲 最高規格建成的房子的主人或者家族,很多都破產和衰敗了,他們只得出售地皮和房產。有些高大上的老房子或者被政府買了下來,得以保存原貌;很多房子就沒有那麼幸運了,被推倒建了現代公寓。加上整個城市缺乏統一的規劃,造就了截然不同的建築風格並肩站在一起的大量街景。下圖的玻璃房子就是在修了一半後,才決定保留以前的老房子的塔樓,簡直不能再荒誕! ↑布宜諾斯艾利斯 從1857到1950年之間, 阿根廷 接受了660萬外來移民,大部分來自 歐洲 ,成了 美國 之外全世界第二大的移民國家。作為一個 西班牙 的前殖民地,大部分來這裡的移民都是 西班牙 人和 意大利 人,現今的 阿根廷 人口大約60%都有 意大利 血統,20%有 西班牙 血統。 阿根廷 還是 南美洲 國家裡,猶太人最多的一個,有大概18萬多,世界排名第七(除 以色列 外)。 ↑布宜諾斯艾利斯 上圖是廣場另一邊的猶太教堂,看到它的時候,一位團里的妹子問導游,聽說二戰後很多納粹高官都逃到了 阿根廷 ,是真的嗎?導游毫無遮掩的說,這不是傳聞,是真的!當時執政的是貝隆將軍,一直都是墨索裡尼的支持者。二戰期間, 阿根廷 雖然名義上保持中立,卻在 西歐 安插了大量間諜,很多納粹特工也在 阿根廷 活動。納粹戰敗後,很多高官和戰犯害怕在 歐洲 被審判,紛紛開始出逃,貝隆派出了大量特工去 歐洲 協助他們。逃到了 阿根廷 之後,貝隆更是幫助他們隱姓埋名,提供金源,安排就業等,不少人還得到了貝隆本人的接見。 ↑布宜諾斯艾利斯 猶太教堂旁邊是上圖的巴 洛克 風格的 阿根廷 國家大劇院,建於1921年,內有3個劇場。一個世紀前, 西班牙 名角María Guerrero創立的劇院,在1997年被國有化,政府每年有專項撥款支持藝術創作,使得它在 阿根廷 文藝界的地位舉足輕重,絲毫不遜 科隆 大劇院。劇院位於一個街角,外觀少了 科隆 劇院的大氣,多了一分淡雅和精緻。 ↑布宜諾斯艾利斯 上午的步行導覽,重點是布市的富人區:雷科萊塔-Recoleta,;該區除了舉世聞名的貴族公墓以外,還有大量的法式建築,非常適合漫步。 ↑布宜諾斯艾利斯 從19世紀一直到20世紀初,在藝術,時尚,和建築領域,引領世界風潮的大都市,非 巴黎 莫屬;建國後剛發家致富的 阿根廷 人,勵志要把布市打造成一座國際化大都市,於是他們花重金從 歐洲 請來了不少知名建築師,把當時最流行的法式建築的式樣都搬到了 阿根廷 。 ↑布宜諾斯艾利斯 去過 法國 的媽咪表示,上圖這樣的公寓在 巴黎 真是隨處可見。下圖這種大型的宮殿一般的法式建築,多半已經被現在的 阿根廷 政府買下來了,作為政府機構使用,他們的大門上一般都插上了 阿根廷 國旗。 ↑布宜諾斯艾利斯 下圖是完成於1909年的聖馬丁宮,典型的 法國 布雜藝術建築風格,以前是威名赫赫的 Anchorena 家族的官邸。1936年時, 阿根廷 政府買下了這座宮殿,用作外交部。儘管1993年後外交部就遷到了新址,這裡依舊被用來舉行典禮和重大儀式。 ↑布宜諾斯艾利斯 聖馬丁宮正對聖馬丁廣場,廣場中心可見下圖的雕塑,騎馬的雕像是解放 南美洲 ,並讓 阿根廷 和 秘魯 脫離 西班牙 殖民統治的民族英雄-何塞·德·聖馬丁。整個廣場也由他的名字命名。 ↑布宜諾斯艾利斯 馬丁廣場和旁邊的港口,曾今一度被賣給 英國 的 南海 公司,港口被 英國 人用來運送和出售奴隸。 英國 艦隊在19世紀初曾兩度從這個港口登陸,想攻下 布宜諾斯艾利斯 ,都失敗了。大約100年後, 英國 已經成了 阿根廷 農產品的重要出口國;為了紀念解放 阿根廷 的1810五月革命100周年,布市當地的 英國 人把下圖的鐘樓作為禮物送給布市,當地人管它叫 英國 人鐘塔。一直到1982年, 阿根廷 和 英國 為爭奪 福克蘭群島 而交戰,這座鐘樓從此被改名為紀念鐘塔;由於鐘塔上有以前 大英 帝國的標誌, 阿根廷 人還會時不時的在上面塗上反英的標語。國際政治的舞臺上,果然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布宜諾斯艾利斯 馬丁廣場旁邊最引人註目的建築莫過於下圖(網絡圖片,個人覺得它太醜,沒拍照)高120米的卡瓦納大廈,是布市第一座現代高層建築,1936年完工,當時曾引發不小爭議。這棟樓背後有一個故事,據說建築物的形狀是作為報複而設計的。投資造樓的卡瓦納家族雖然富有卻不是貴族出身;而住在聖馬丁廣場另一側的Anchorena家則既富有又高貴的血統,在卡瓦納大廈所在地的旁邊建造了一座聖體大教堂。科里納.卡瓦納的一個女兒,愛上了 Anchorena 家的兒子,但是Anchorena家拒絕了這門婚事。作為報複,科里納·卡瓦納,對她委托的建築師在大廈設計上只有一個要求:這棟新樓要完全阻擋從150米以外的聖馬丁宮看教堂的視線。(摘自維基百科) ↑布宜諾斯艾利斯 下圖就是被擋住的法式大教堂,聖體聖殿-Basílica Santísimo Sacramento,建於1916年,參考了位於 法國 的昂古萊姆主教座堂的設計。它的金主,Anchorena家族的Mercedes Castellanos的靈柩就在教堂裡面;個人認為它比擋住它的卡瓦納大廈美太多太多。 ↑布宜諾斯艾利斯 馬丁廣場的底部是下圖的 福克蘭群島 戰爭紀念碑,照片左邊有群島地圖的浮雕,黑色的牆上刻滿了陣亡將士的名字。這個只有12000平方公里和不到4000人口的群島,一直以來都是有領土爭議的。1764年前,島上完全沒有人居住, 法國 人是最早在上面修碼頭的,兩年後 英國 人也來了。 英國 人主張:他們從1883年起就開始在行政上治理 福克蘭群島 ,島民們在聯合國憲章的條框下,有自主權。 阿根廷 則表示,國家從 西班牙 獨立後,應該接管 福克蘭群島 ,也宣稱對它有主權。1883年, 英國 人把 阿根廷 政府趕出了 福克蘭群島 。1982年, 阿根廷 挑起了奪回 福克蘭群島 的海上戰爭,被 英國 輕鬆擊敗。 ↑布宜諾斯艾利斯 導游告訴我們, 福克蘭群島 戰役,是當時聲 望江 河日下的軍事政府,為了輓回民心的奮力一搏。為了轉移國家內部矛盾, 英國 成了最好的靶子, 阿根廷 人民的愛國情結被煽動成對政府發動戰爭的支持。戰敗後,這種一廂情願的愛國情緒依然瀰漫在整個國家,這就是為什麼這種紀念碑隨處可見;導游說,他們從小就被教育, 福克蘭群島 是如何被 英國 人奪走, 阿根廷 人民如何熱切的期盼它的回歸;實際上呢,島上的居民都拿 英國 護照,不會講 西班牙 語,也對 阿根廷 完全沒有歸屬感(2013的公投結果是,99.8%的島上居民願意歸屬 英國 )。 ↑布宜諾斯艾利斯 石灰石的牆體,黑色的屋頂,黑色的雕花欄桿和鐵門,簡直法式得不能再法式了,要說這照片是在 巴黎 某條小巷裡拍的,也斷不會有人懷疑! ↑布宜諾斯艾利斯 下圖是 法國 大使館的所在,是我們二進布市的時候拍的,也是在Recoleta附近,是這座城市最經典的法式宮殿之一。這座新古典主義建築差點因為7月9日大道的修建被拆毀,當時 法國 政府拒絕出售這塊地皮,加上當地人的抗議,才讓它得以留存至今。 ↑布宜諾斯艾利斯 下圖是 以色列 大使館的遺址,大使館毀於1992年的恐怖襲擊,造成了29人死亡(3名 以色列 人,其餘都是 阿根廷 人),242人受傷。開卡車的自殺炸彈客還炸毀了周邊的學校和教堂。一個與 伊朗 政府和 黎巴嫩 真主黨相關的伊斯蘭聖戰組織聲稱對此次襲擊負責。經過一系列的調查,一直到1999年, 阿根廷 政府才正式認定真主黨是背後真凶,並起訴恐怖分子頭目Imad Mughnieh,。 以色列 方面的調查結果顯示, 伊朗 政府的最高層是提前知道這次恐怖襲擊的計劃的,並授權了他們這樣做。迄今為止,幕後凶手也沒有被繩之以法。(此刻,突然想起早上出門時好像忘了關竈上的火,只得和導游不辭而別,錯過了他帶大家去往貴族公墓機會,導覽團在那裡結束;走了全世界這麼多地方,他的講解是我聽過的所有導游裡面,幾乎是最精彩,最接地氣的)。 ↑布宜諾斯艾利斯 匆匆打車趕回民宿,幸好廚房的竈台火力非常小,所以有驚無險 。午餐後,我們趕往下午3點的免費市區精華景點步行導覽,每天午後都會在下圖的國會門口開始。
https://www.gochile.cl/en/tours/snow-hike-6k-cajon-del-maipo.htm
如果是夏天去 聖地亞哥 的話,也有類似的一日徒步團,徒步距離會更長一點,另外還有去看冰川的徒步團。大家都可以在下麵的一日游清單里找到: https://www.gochile.cl/en/tours/santiago-tours.htm
總之,gochile這個網站用來訂 聖地亞哥 的出發的各種團,價格都是不錯的,也有英文客服。
如果實在不想走路又想看安底斯山的話,可以報水庫一日游團,還能看到絕美的冰川湖,預訂網址如下:
https://www.gochile.cl/en/tours/andes-day-lagoon.ht 布宜諾斯艾利斯:親歷魔幻現實主義飛機飛越安底斯山脈後,天空立馬放晴。 智利 和 阿根廷 雖然只有一山之隔,卻讓人感覺像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阿根廷 阿根廷 是農業大國,是全球耕地面積排名前10 的國家。陽光普照之下,飛機飛過之處幾乎不是綠地就是田野。 ↑阿根廷 首都 布宜諾斯艾利斯 是我們此次 阿根廷 之行的大本營,為了飽覽 阿根廷 全境的風光,我們將會前後3次進出布市。這個風情萬種的城市還真是讓人怎麼看都看不膩。 ↑布宜諾斯艾利斯 民宿附近的小巷,滿滿的歐陸風情,布市不經意的優雅和年代感遍佈大街小巷。 ↑布宜諾斯艾利斯
7月9日大道-傳說中世界上最寬的街道,寬140米,12車道,至少要等兩次綠燈才能橫穿。大道上最引人註目的自然是高67.5米的方尖碑,它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地標性建築。綠色的BA兩個大字,是 布宜諾斯艾利斯 的縮寫,幾乎是整個布市唯一 留影需要排隊的地方。 ↑方尖碑
布市每天上午和下午都分別有一場免費步行導覽團,上午的導覽團會每天10點半從下圖的 科隆 劇院出發。大劇院靠7月9日大道這一面實際上是背面,導覽團是在劇院正面的左邊集合。 ↑科隆劇院 今天的導游小哥哥,是一位在讀研究生,歷史系的,英文流利,講解非常之清晰、幽默、風趣,顏值也高,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布宜諾斯艾利斯 導游小哥哥由一個問題帶入今天的講解:廣場四周的建築,猜猜哪些是 西班牙 殖民時期留下的?答案是,沒有一座建築是 西班牙 人建的。 西班牙 人殖民時期, 布宜諾斯艾利斯 就是一個十分不起眼的小村子。現在眼前的這個1500萬人的大都會,是 阿根廷 獨立後,當地人自己一磚一瓦蓋起來的。 ↑布宜諾斯艾利斯 1816年, 阿根廷 擺脫了 西班牙 人近300年的殖民統治。之後的幾十年,整個國家都處於斷斷續續的內戰狀態,直到1861才產生了國家統一後的第一任民選總統。後來的政府都一直由自由經濟主義的意識形態主導,他們歡迎全世界的移民來 阿根廷 安居 樂業 ;結果是,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 阿根廷 的人口翻了十幾倍。與此同時,工業革命後,全世界都在大力發展毛紡織業,對羊毛需求的激增讓 阿根廷 搭趕了千載難逢的好時候;19世紀末期發明的冷凍技術,也能讓牛羊無數的 阿根廷 可以大量出口肉製品去歐美市場。隨之而來的,是空前的經濟繁榮,到1908年時, 阿根廷 已經是當時全世界第7富有的國家。眼前的國家廣場周圍的,有數不清的宏偉的歐式建築,它們都是在大約100年前, 阿根廷 最輝煌的年代修建的。導游告訴我們,下圖中間有 羅馬 柱大門的建築,居然是當時的公立學校!在一個富得流油的國家裡,孩子們也要在宮殿一般的房子里接受教育。 ↑布宜諾斯艾利斯 1930年代的大蕭條後, 阿根廷 的經濟就開始走下坡路。從此,這個國家就再也沒有回到昔日的巔峰過。導游問我們,為什麼很多漂亮的歐式建築旁邊,都有難看而突兀的現代公寓?大家拍照的時候,幾乎都很避開它們的存在。原因就是,經濟衰退後,以前那些按照當時 歐洲 最高規格建成的房子的主人或者家族,很多都破產和衰敗了,他們只得出售地皮和房產。有些高大上的老房子或者被政府買了下來,得以保存原貌;很多房子就沒有那麼幸運了,被推倒建了現代公寓。加上整個城市缺乏統一的規劃,造就了截然不同的建築風格並肩站在一起的大量街景。下圖的玻璃房子就是在修了一半後,才決定保留以前的老房子的塔樓,簡直不能再荒誕! ↑布宜諾斯艾利斯 從1857到1950年之間, 阿根廷 接受了660萬外來移民,大部分來自 歐洲 ,成了 美國 之外全世界第二大的移民國家。作為一個 西班牙 的前殖民地,大部分來這裡的移民都是 西班牙 人和 意大利 人,現今的 阿根廷 人口大約60%都有 意大利 血統,20%有 西班牙 血統。 阿根廷 還是 南美洲 國家裡,猶太人最多的一個,有大概18萬多,世界排名第七(除 以色列 外)。 ↑布宜諾斯艾利斯 上圖是廣場另一邊的猶太教堂,看到它的時候,一位團里的妹子問導游,聽說二戰後很多納粹高官都逃到了 阿根廷 ,是真的嗎?導游毫無遮掩的說,這不是傳聞,是真的!當時執政的是貝隆將軍,一直都是墨索裡尼的支持者。二戰期間, 阿根廷 雖然名義上保持中立,卻在 西歐 安插了大量間諜,很多納粹特工也在 阿根廷 活動。納粹戰敗後,很多高官和戰犯害怕在 歐洲 被審判,紛紛開始出逃,貝隆派出了大量特工去 歐洲 協助他們。逃到了 阿根廷 之後,貝隆更是幫助他們隱姓埋名,提供金源,安排就業等,不少人還得到了貝隆本人的接見。 ↑布宜諾斯艾利斯 猶太教堂旁邊是上圖的巴 洛克 風格的 阿根廷 國家大劇院,建於1921年,內有3個劇場。一個世紀前, 西班牙 名角María Guerrero創立的劇院,在1997年被國有化,政府每年有專項撥款支持藝術創作,使得它在 阿根廷 文藝界的地位舉足輕重,絲毫不遜 科隆 大劇院。劇院位於一個街角,外觀少了 科隆 劇院的大氣,多了一分淡雅和精緻。 ↑布宜諾斯艾利斯 上午的步行導覽,重點是布市的富人區:雷科萊塔-Recoleta,;該區除了舉世聞名的貴族公墓以外,還有大量的法式建築,非常適合漫步。 ↑布宜諾斯艾利斯 從19世紀一直到20世紀初,在藝術,時尚,和建築領域,引領世界風潮的大都市,非 巴黎 莫屬;建國後剛發家致富的 阿根廷 人,勵志要把布市打造成一座國際化大都市,於是他們花重金從 歐洲 請來了不少知名建築師,把當時最流行的法式建築的式樣都搬到了 阿根廷 。 ↑布宜諾斯艾利斯 去過 法國 的媽咪表示,上圖這樣的公寓在 巴黎 真是隨處可見。下圖這種大型的宮殿一般的法式建築,多半已經被現在的 阿根廷 政府買下來了,作為政府機構使用,他們的大門上一般都插上了 阿根廷 國旗。 ↑布宜諾斯艾利斯 下圖是完成於1909年的聖馬丁宮,典型的 法國 布雜藝術建築風格,以前是威名赫赫的 Anchorena 家族的官邸。1936年時, 阿根廷 政府買下了這座宮殿,用作外交部。儘管1993年後外交部就遷到了新址,這裡依舊被用來舉行典禮和重大儀式。 ↑布宜諾斯艾利斯 聖馬丁宮正對聖馬丁廣場,廣場中心可見下圖的雕塑,騎馬的雕像是解放 南美洲 ,並讓 阿根廷 和 秘魯 脫離 西班牙 殖民統治的民族英雄-何塞·德·聖馬丁。整個廣場也由他的名字命名。 ↑布宜諾斯艾利斯 馬丁廣場和旁邊的港口,曾今一度被賣給 英國 的 南海 公司,港口被 英國 人用來運送和出售奴隸。 英國 艦隊在19世紀初曾兩度從這個港口登陸,想攻下 布宜諾斯艾利斯 ,都失敗了。大約100年後, 英國 已經成了 阿根廷 農產品的重要出口國;為了紀念解放 阿根廷 的1810五月革命100周年,布市當地的 英國 人把下圖的鐘樓作為禮物送給布市,當地人管它叫 英國 人鐘塔。一直到1982年, 阿根廷 和 英國 為爭奪 福克蘭群島 而交戰,這座鐘樓從此被改名為紀念鐘塔;由於鐘塔上有以前 大英 帝國的標誌, 阿根廷 人還會時不時的在上面塗上反英的標語。國際政治的舞臺上,果然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布宜諾斯艾利斯 馬丁廣場旁邊最引人註目的建築莫過於下圖(網絡圖片,個人覺得它太醜,沒拍照)高120米的卡瓦納大廈,是布市第一座現代高層建築,1936年完工,當時曾引發不小爭議。這棟樓背後有一個故事,據說建築物的形狀是作為報複而設計的。投資造樓的卡瓦納家族雖然富有卻不是貴族出身;而住在聖馬丁廣場另一側的Anchorena家則既富有又高貴的血統,在卡瓦納大廈所在地的旁邊建造了一座聖體大教堂。科里納.卡瓦納的一個女兒,愛上了 Anchorena 家的兒子,但是Anchorena家拒絕了這門婚事。作為報複,科里納·卡瓦納,對她委托的建築師在大廈設計上只有一個要求:這棟新樓要完全阻擋從150米以外的聖馬丁宮看教堂的視線。(摘自維基百科) ↑布宜諾斯艾利斯 下圖就是被擋住的法式大教堂,聖體聖殿-Basílica Santísimo Sacramento,建於1916年,參考了位於 法國 的昂古萊姆主教座堂的設計。它的金主,Anchorena家族的Mercedes Castellanos的靈柩就在教堂裡面;個人認為它比擋住它的卡瓦納大廈美太多太多。 ↑布宜諾斯艾利斯 馬丁廣場的底部是下圖的 福克蘭群島 戰爭紀念碑,照片左邊有群島地圖的浮雕,黑色的牆上刻滿了陣亡將士的名字。這個只有12000平方公里和不到4000人口的群島,一直以來都是有領土爭議的。1764年前,島上完全沒有人居住, 法國 人是最早在上面修碼頭的,兩年後 英國 人也來了。 英國 人主張:他們從1883年起就開始在行政上治理 福克蘭群島 ,島民們在聯合國憲章的條框下,有自主權。 阿根廷 則表示,國家從 西班牙 獨立後,應該接管 福克蘭群島 ,也宣稱對它有主權。1883年, 英國 人把 阿根廷 政府趕出了 福克蘭群島 。1982年, 阿根廷 挑起了奪回 福克蘭群島 的海上戰爭,被 英國 輕鬆擊敗。 ↑布宜諾斯艾利斯 導游告訴我們, 福克蘭群島 戰役,是當時聲 望江 河日下的軍事政府,為了輓回民心的奮力一搏。為了轉移國家內部矛盾, 英國 成了最好的靶子, 阿根廷 人民的愛國情結被煽動成對政府發動戰爭的支持。戰敗後,這種一廂情願的愛國情緒依然瀰漫在整個國家,這就是為什麼這種紀念碑隨處可見;導游說,他們從小就被教育, 福克蘭群島 是如何被 英國 人奪走, 阿根廷 人民如何熱切的期盼它的回歸;實際上呢,島上的居民都拿 英國 護照,不會講 西班牙 語,也對 阿根廷 完全沒有歸屬感(2013的公投結果是,99.8%的島上居民願意歸屬 英國 )。 ↑布宜諾斯艾利斯 石灰石的牆體,黑色的屋頂,黑色的雕花欄桿和鐵門,簡直法式得不能再法式了,要說這照片是在 巴黎 某條小巷裡拍的,也斷不會有人懷疑! ↑布宜諾斯艾利斯 下圖是 法國 大使館的所在,是我們二進布市的時候拍的,也是在Recoleta附近,是這座城市最經典的法式宮殿之一。這座新古典主義建築差點因為7月9日大道的修建被拆毀,當時 法國 政府拒絕出售這塊地皮,加上當地人的抗議,才讓它得以留存至今。 ↑布宜諾斯艾利斯 下圖是 以色列 大使館的遺址,大使館毀於1992年的恐怖襲擊,造成了29人死亡(3名 以色列 人,其餘都是 阿根廷 人),242人受傷。開卡車的自殺炸彈客還炸毀了周邊的學校和教堂。一個與 伊朗 政府和 黎巴嫩 真主黨相關的伊斯蘭聖戰組織聲稱對此次襲擊負責。經過一系列的調查,一直到1999年, 阿根廷 政府才正式認定真主黨是背後真凶,並起訴恐怖分子頭目Imad Mughnieh,。 以色列 方面的調查結果顯示, 伊朗 政府的最高層是提前知道這次恐怖襲擊的計劃的,並授權了他們這樣做。迄今為止,幕後凶手也沒有被繩之以法。(此刻,突然想起早上出門時好像忘了關竈上的火,只得和導游不辭而別,錯過了他帶大家去往貴族公墓機會,導覽團在那裡結束;走了全世界這麼多地方,他的講解是我聽過的所有導游裡面,幾乎是最精彩,最接地氣的)。 ↑布宜諾斯艾利斯 匆匆打車趕回民宿,幸好廚房的竈台火力非常小,所以有驚無險 。午餐後,我們趕往下午3點的免費市區精華景點步行導覽,每天午後都會在下圖的國會門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