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風塵,寫給南美的一封情書(2019年中智利,秘魯,阿根廷,有驚無險21日)
↑聖盧西亞山 整個重建工程把山打造成了一座市中心的公園,除了接待游客,同時也是 聖地亞哥 市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 ↑聖盧西亞山 半山的小教堂也是重建工程的一部分,旁邊的雕像是曾經的一位大主教。 ↑聖盧西亞山 下圖的碉堡,歷史則更加久遠,是1816年時,當時的軍隊工程師和高階軍官-Manuel Olaguer Feliú 親自設計了兩座碉堡的其中一座。兩座碉堡分別建在了山的南北兩面。 ↑聖盧西亞山 站在山頂的觀景台,可以 360 度遠眺 聖地亞哥 市全景。 ↑聖盧西亞山 除了少數寫字樓看著還比較高大上以外,居民住宅大都看著像 中國 30-40年前的老舊房。實在很難想象有著如此破敗的首都, 智利 公民居然可以享受免簽 美國 的待遇,真是窮廟富僧嗎 ? ↑聖盧西亞山 冬天的 聖地亞哥 多霧,遠處的安第斯山始終處於朦朦朧朧的狀態。 ↑聖盧西亞山 返回民宿時,路過 智利 大學( 建於1842年 ),是 智利 最古老最有聲望的大學,在科技,藝術,社會科學等領域都是領先整個 拉丁美洲 的佼佼者。 ↑奧希金斯大街 智利 大學出過兩任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聶魯達和米斯特拉爾),和20位 智利 總統。 ↑奧希金斯大街 與了無生趣的 聖地亞哥 緣份太淺, 僅匆匆兩面,一次半天,一次兩個多小時,真心覺得已經足夠。沒有在這裡安排上一個整天的市區游,事後想來是多麼有先見之明! ↑智利 從 智利 飛往 阿根廷 的航線要翻越巍峨的安第斯山脈,也是整個 南美洲 的屋脊。 ↑智利 隨著山脈的海拔越來越高,積雪也越來越多,直到最後飛機整個駛入雲層,變成了一片白茫茫。耳邊也開始響起了廣播,大致是說:飛機要穿越安第斯山脈,會有顛簸,請系好安全帶。 聖谷:穿過曠野的風,你慢些走為得一睹 馬丘比丘 真容,我們從 聖地亞哥 取道 秘魯 首都 利馬 ,再轉飛 庫斯科 。贊老天太給力,視線 中山 脈縱橫交錯的千溝萬壑,清晰可見; 高海拔給人的錯覺是,安第斯山脈幾乎觸手可及!天空瓦藍瓦藍的,碧玉般的冰川湖泊星星點點! ↑秘魯 期待著雪峰頂的白雲在艷陽下逐漸飄散,直至揭開它最後一道面紗! ↑秘魯 飛機到達 庫斯科 機場(海拔3400)是下午2點,為了減輕高反,我們在 秘魯 的第一晚訂在了海拔只有2700的歐雁台景區住宿,提前包了專車接我們從 庫斯科 機場去歐雁台,沿途順便游玩3個聖谷景點,整個過程耗時4小時左右。機場開出來差不多半小時左右,司機便停了車,說是帶我們去和羊駝合影。至此我才意識到,哦,終於來到了草泥馬的故鄉! ↑聖谷 這些天天跟游客拍照的草泥馬居然還有些怕生,不讓我擼,還要主人拉著他們的繩子才會配合照相。旁邊就是加工羊駝毛的手工作坊了,穿著傳統 秘魯 服裝的大媽給我們端來熱茶,然後就開始一步步示範如何加工羊駝毛!首先用玻璃碎片把毛切割下來,然後用一種當地的樹根替代洗潔精將它清洗凈幾遍,再用紡錘紡成線 。 ↑聖谷 後來在當地的宣傳圖冊上和網絡游記里,我們都看到了這張熟悉的面孔和紡織的場景時,才恍然 大悟 :,原來接待我們的是當地的網紅一姐兒! 這裡其實就是和包車司機捆綁銷售的羊駝製品商店,只是當時我們完全沒有意識到。 ↑聖谷 蟲子、農作物、花草、植物的葉、莖都可用作給紡出的毛線上色的顏料 ,100%純天然! ↑聖谷 抹幾粒仙人掌上的小蟲子在手心 ,輕輕地搓揉,一會兒就變成了血紅色的顏料 。加幾滴青檸汁,血紅瞬間變粉紅,非常之神奇,看得我們有目瞪口獃! ↑聖谷 大媽們還給我們現場表演織圍巾! 純手工的製作雖略顯粗糙,但那才是正宗的、地道的駝絨 ! 在這樣的氛圍下,很難讓人不相信周圍擺的一圈羊駝製品不是真貨。大媽還拿出一塊尖尖的骨頭,用還算順溜的英文對我說,這是他們用來梳理羊駝毛的工具,讓我猜是什麼動物的骨頭。我猜了牛和羊,都被否定了。大媽笑著說,是人骨頭!這就是不買東西的游客的下場!玩笑歸玩笑,我們還是心甘情願的買了一件摸著很舒服的 “羊絨” 衫和一個小的羊駝玩具,分別是120和60人民幣。後來去了其他地方纔知道,我們被敲了竹杠!就當是給大媽的解說和表演付了門票錢吧。 ↑聖谷 今天的第一個正式景點是印加古鎮-Chinchero: 低矮的土坯建築 、街邊隨處可見的地攤貨,艷陽下攤主黑黢黢的面孔,身著手工紡制的粗糙衣裙的當地人,都讓人有置身某個 西藏 小村子的錯覺。 ↑印加古鎮Chinchero 古鎮海拔3762,難怪我們爬坡時,稍微急了點就會有點上氣不接下氣的感覺,這也是我們 秘魯 之行唯一有一點點不適的地方;我到 秘魯 前感冒還沒好全,因為吃了淘寶買的攜氧片,完全沒有頭疼或者呼吸問題, 秘魯 之行幾乎沒有任何高反癥狀 。 ↑印加古鎮Chinchero 村外的古印加遺址有500多年曆史。這裡曾是是印加帝國的第十任皇帝 -Túpac Inca Yupanqui 的避暑山莊,他下令修建的許多溝渠和臺階(類似於梯田)至今仍在使用。這裡也是這位皇帝壽終正寢的地方。村子同時有著整個聖谷最肥沃的土壤,被用來種植土豆,穀類等當地人必不可少的糧食。 ↑印加古鎮Chinchero 一群當地大媽貌似在開會,鮮艷的傳統服飾有點類似 雲南 瀘沽湖 的納西族的著裝 。古鎮同時也是編織品的出產重鎮,我們在露天地攤看到了和我剛買的一模一樣的毛衣,只是價格便宜了一半!低至60人民幣的價格,讓我們高度懷疑它究竟是否是駝絨。 ↑印加古鎮Chinchero 白色的房子都是後來的 西班牙 人在印加遺址上建的,底部的石頭仍然保持了印加時期的面貌。一種文明的入侵帶來另一種的消亡;在 秘魯 ,這種入侵就是這樣赤裸裸的展現在我們眼前。 ↑印加古鎮Chinchero 帶鐘樓的教堂建於1607年左右,它的底座正是上面提到的印加皇帝Túpac Inca Yupanqui 的宮殿。可以想象,400年前,是怎樣的血流成河,才能讓印加人的後代都改信了 歐洲 引進的天主教! ↑印加古鎮Chinchero 從Pisac(離 庫斯科 30公里)一直到我們今天夜宿的歐雁台,沿著烏魯班巴河的這一帶都叫做聖谷,是從 庫斯科 去 馬丘比丘 的必經之地。一重又一重的雪山,零散的村落,悠閑啃食著的草泥馬,一路都是典型的 秘魯 高原畫捲。司機大叔完全不會英文,仍然堅持一邊開車,一邊在手機上用谷歌翻譯給我打字做一些簡單的解說,一路有感於他的熱心快腸和盡職盡責 。 ↑聖谷 今天的第二個景點-Maras的鹽礦要比前面看到的古鎮幸運得多,由於不涉及宗教 和政 治因素, 西班牙 人保留了它原本的模樣,畢竟殖民者還是要吃鹽的吧!從印加時代沿用至今的鹽礦,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 ↑薩利納斯·馬拉斯 2000多個(又一說是4500多個,誰又真正去數過呢?)大大小小的 鹽池 覆蓋了整座山谷,異常壯觀!地下泉水,夾雜著高濃度的泥沙和鹽,通過印加人挖掘的人工水渠,流灌一個個人工打造的 鹽池 ;高原的烈日蒸發水分後,鹽分開始飽和,留下來的便是鹽花和鹽晶; 工人們再用篩子和鏟子搜集鹽,結束後把剩餘的鹽水放掉。這種原汁原味的製鹽古法已經流傳千年,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薩利納斯·馬拉斯 每個 鹽池 大4-10平方米,深10-30公分,離入口不遠的小攤上就可以買到新鮮出池的鹽;這裡產出的鹽通過亞馬遜網向全世界出售。 ↑薩利納斯·馬拉斯 太陽快落山時,來到今天的最後一個景點- 莫雷 梯田。它的具體作用還沒有定論,普遍認為它應該是印加人用來做農業試驗的研究基地。最高的一層臺階和最低的之間,竟然有15度的溫差,分別代表了和海平面持平的低海拔農耕條件和安第斯山脈的高海拔農田;均勻分層的設計可以看作是某種刻度,用來測試農作物對陽光,溫度和風的不同反應。 ↑莫雷梯田遺址 印加人對農作物進行了大量雜交和改良實驗,在聖谷里的土壤抽樣發現了從 秘魯 各地帶來的不同土壤樣本,應證了農耕物實驗這一說。現今的 秘魯 有2000多種土豆,世界聞名,這都是印加人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