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連續4次入境印度,純旅行238天)
(拍於 阿姆利則 ,過鐵路的人)
一:加爾各答1.初到 加爾各答
從 廣州 飛到 昆明 做短暫的中轉停留後,飛機十一點五十分準時從長水機場起飛,到達 加爾各答 國際機場的時候已經是 印度 時間的十一點半。第一次來到 印度 並沒有給我帶來太多的興奮感,因為這個場景已經讓我幻想過無數遍,當真正踏進這塊神奇土地的時候,卻覺得內心很平靜,同樣的,在走出機場門口,在黑暗中被一堆蒼蠅似的皮膚黝黑的 印度 司機圍上來拖拉我行李的時候,我也並沒有多少負面情緒。亂收費、坐地起價、千篇一律的騙術貌似已經成為 印度 出租司機的貼牌標簽,旅游指南上面寫著——不管出租車司機說去你酒店的路已經給炸毀了,還是說你預定的酒店給洪水沖走了,都不要有任何相信他的念頭。
最後為了安全起見,我選擇了機場的預定出租車處的服務,雖然價格也是一樣的比平時貴上好幾倍,但畢竟是值得信賴的正規渠道。頭髮花白的司機把我的大背包扔進了出租車的後備箱,和 加爾各答 的大多數出租車一樣,這是一輛沒有裝備後視鏡的黃色大使牌出租車。大使牌轎車的設計原型來自上個世紀50年代初 英國 的Morris Oxford轎車,其圓滑的外型幾十年來幾乎沒有變過。它曾經是 印度 政界顯要青睞的座駕,後來因為其高達50萬盧比的售價和高排放而逐漸遭受人們的拋棄,直到2014年 印度 斯坦公司將這條生產線完全停止。所以在 加爾各答 街道上奔跑的這些樣子復古又可愛的小黃車,不一定全部都是幾十年曆史的老產品,有些可能是幾年前才製造出來的。
隨著引擎轟隆作響,排擋桿猛然上擋,出租車司機把車開得活像逃避追捕的通緝犯,他一路猛然左彎右拐,此時深夜路上已經沒有其他車輛,因此他得以把車子所能承受的速度提到極限,在這條破爛滿是灰塵的大路上飛馳。有時候在疾馳當中,他會突然把頭伸出車窗外,熟練的把嘴裡的帕安汁吐到馬路上。 (出租車司機) (出租車司機) (出租車司機)
“現在已經很晚了,估計你預定的酒店已經關門了”
他把頭整個轉向我說話的時候,方向盤居然還可以控制自如,把車子開得飛快。他見我沒反應,於是繼續說道:
“我知道有一間酒店還是開門的,我可以帶你去,那裡一個晚上只需要……”
聽到這裡,我打斷了他的話。
“無論如何,你都得先帶我去到薩德街,到達我預定的酒店,然後再做決定吧”
說完這句話後,我們繼續陷入了一片沉默中,他雖然有點不情願,估計也不會亂來,雖然是這麼想著,但是心裡還是突然的一陣害怕。此時車窗外黑乎一片,仿佛無邊的濃墨重重地塗抹過一樣,街上了無生氣的像是一座沒有人在此處居住的攝影棚。
到達位於薩德街的酒店的時候,已經是凌晨兩點,此時酒店大門緊閉,透過玻璃門看進去,酒店裡面也是黑乎一片。
“我都說了,你這酒店已經關門了,我帶你去另外一間酒店吧,價格便宜,環境舒適的”
他在我身後不斷的催促,讓初來乍到的我差一點就想轉身返回他的車裡,不過轉眼一想,既然都來到酒店門口了,為什麼不嘗試一下敲門呢。於是我對著裡面大喊幾聲,同時把玻璃門敲得叮噹響。不一會兒,一個眼皮睜到一半、穿著保安服的中年胖男人打開了門,進到裡面坐下來後,前臺服務員也從樓上下來了。經過電話和酒店老闆反覆的溝通確認訂單後,才可以辦理登記手續,本來很快就可以處理完的事情,偏偏拖到了凌晨三點半。頭髮微捲營養不良的童工把我領到房間,放下行李後倒頭便睡,第二天醒來時已經接近中午時分。
薩德街是一條毫無特色的街道,之所以說毫無特色是因為它和其他街道毫無二致,一樣的低矮樓房,一樣的髒亂街道,做為著名的背包客集中地,居然沒發現有任何可識別的標誌,也沒有任何應有的指示牌,所以在沒有地圖的情況下找到這裡唯有從本地人的口中得知。薩德街坐落在 加爾各答 地鐵線的公園站附近,街道呈東西走向。西往南北走向的街市是最熱鬧的喬林基大街, 恆河 的支流——胡格利河就在喬林基大街的西邊日復一日默默地流淌著。薩德街的北面是商旅雲集的中心市場,各種小商店,街頭小吃店門前塞滿摩肩接踵的人群。在街道的兩旁以及和其相連著的小巷裡,旅館星羅棋佈,這些窄巷裡到處都是燈光,招牌,攤位。蹲在屋外巷子陰影中骨瘦嶙峋的男人,坐在繩編床上穿著鮮艷顏色紗麗的婦女,旁邊是一灘濕答答的垃圾,排水溝的臭味充斥其中,而他們可以把這一切熟視無睹, 南亞 這塊土地上特有的人文環境裹挾著對生活極其無所謂的態度撲面而來。
在 加爾各答 街上行走的時候,發現到處都是稀奇古怪的玩意和熟悉的事物並存的場景。有輛牛車在馬路上慢悠悠的前行,牛車上站著的是一個赤裸上身穿著纏腰布的男人,一輛拉風的敞篷跑車從旁邊疾馳而過,裡面坐著的是一個戴著墨鏡把頭髮梳得油亮的型男。一個男人撩起纏腰布蹲在烏黑的臭水溝旁小便,臭水溝上面飄著各種污穢物,穿著時髦的現代女郎熟視無睹的從旁邊經過,正拿著最新款的手機和朋友們暢聊。我覺得這就像是從遙不可及的過去,正在邁著沉重而緩慢的步伐,穿越時間的障礙,毫髮無損地撞進了未來的感覺。 (雨中的街巷) (乾凈的街道) ( 豪拉 大橋)
2\. 加爾各答 的歷史
加爾各答 從兩千年前已經有人在這裡定居,但一直默默無聞到1690年東 印度 公司的到達才引起了世人的註意,這裡可以算得上是 英國 人建造的城市。它是英屬 印度 的早期政治文化中心之一,直到1911年 英國 人把首都遷到德里之前,這裡一直是英屬 印度 的首都。
加爾各答 首先以“宮殿城市”著稱,後來又成為 大英 帝國的第二 大城 市,建設 加爾各答 時, 英國 人信心滿滿,不以 印度 統治者所好的風格為本,而是意圖把這裡建立成一個英式城市,藉以標誌自己驕傲的外來文明,還可以減少遠洋來到此地的 英國 軍官的思鄉之情。經過兩百年的發展,該市經歷了工業的迅速增長, 英國 政府也對這裡的基礎設施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建造, 加爾各答 就在 英國 人建造的這張溫床上茁壯成長了起來。
隨著 印度 獨立運動的進行, 英國 人逐漸把資本從 加爾各答 撤離,帶走了一切可以帶走的東西,特別是1946年在這裡發生的“直接行動日”, 印度 教徒與穆斯林之間慘無人道的宗教大屠殺,這些事件都標志著這座輝煌的城市逐漸地邁向死亡。加上後來 印度 獨立時“蒙巴頓方案”促使的印巴分治, 加爾各答 由於地理位置靠近東 巴基斯坦 ,這個本來設置成只能容納200萬人口的城市,先後數次涌進了數百萬的難民,這些涌入的難民在本來 英國 人建築的整潔街道上,空地上搭建了自己簡陋的居住地。這一連串的打擊,讓一個本來輝煌的現代化城市一下子變成了難民集中的城市。這些涌入的難民帶來了大量致命的傳染病,使 加爾各答 的街道上如地獄一般,但一些教會學校、富人家的牆內一切仍然井然有序,猶如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這些歷史變革使 加爾各答 的人文地理經濟等方面受到了嚴重的創傷, 加爾各答 逐漸演變成後來人們印象中的巨大貧民窟。今天的 加爾各答 依然一部分地區是乾凈整潔現代化的“宮殿城市”,一部分地區是低矮房舍、四處瀰漫灰塵的貧民窟。從這兩地走動,猶如是跨越了國界。
(自信的 印度 少女) ( 印度 婦女) (坐人力車的 印度 婦女)
3\. 印度 的食物
中午時分感覺饑餓感已經滲透了我的胃,拉贊帶我走進了一家 印度 餐館。拉贊是一名賣衣服的商人,他是我在 印度 認識的第一個朋友,來自孟加拉邦北部的一條小村落。作為貧窮家庭的老大,因為家裡兄弟姐妹眾多,在可以用英語進行日常的交流後,他就輟學來到 加爾各答 工作養家糊口。在成為商人之前,他曾做過飯店的廚師,也是廚師這一職業讓他得到了做生意的本錢。
“你來 印度 就是為了吃個 中國 炒麵?”
拉贊聽了我將要下單的食物後大吃一驚。
“我沒有勇氣嘗試其它的,所以就點了一個自己認為最適合我們口味的飯菜。”
“如果你真的想徹底瞭解我們的國家,首先就得從它的食物下手,要不永遠都不能瞭解其精髓”
最後在他的堅持下,還是幫我點了份印餐——米飯和瑪 薩拉 雞肉,也就是這道菜為我打開了神秘的 印度 食物王國大門。吃這種 印度 餐的時候,並不是為了體驗米飯的醇香,也不是體驗雞肉的香嫩,其精華在於這團糊狀的瑪 薩拉 ,用這些醬料拌在米飯裡面,再送入口中,此時只覺得咸甜適中,油而不膩,令人回味無窮。
而坐在我對面的拉贊要了份加巴提(燒餅),只見他用右手熟練的撕下一小塊三角形的加巴提,半捲起來做成一個勺子狀,接著勺起一點瑪 薩拉 ,放入口中。
“你知道嗎?加巴提在我們那邊也很出名”
“有這種事?”
“是的,名字就叫 印度 飛餅”
“可能就類似於你們的炒麵也在我們這邊這麼出名一樣吧”
“在沒來 印度 前,我還以為你們的餐廳還是普遍用手抓飯呢,因為在網絡上都是這種圖片,把食物裝在一片芭蕉扇上面,然後用手抓食物”
說完後,才發現貌似有點不禮貌,不過他聽到後卻是笑了起來。
“以前人們用手和芭蕉葉吃飯,是因為覺得自己的手和大自然的一次性工具會幹凈,但是現在來看,用勺子和鐵質餐具貌似更加的方便,誰還會返回去作賤自己呢”
後來才知道,用葉子裝飯、用手抓飯這些習俗在流行吃麵食的北 印度 已經很少見到,但聽說在南 印度 ,還有很多人會這樣做。實際上在他們心裡,這樣做除了是因為傳統的原因外,還會以一種浪漫的方式跟宗教聯結在了一起,令人想起了在久遠的故鄉,想起 印度 教史詩英雄被放逐、流浪的那段日子里走過森林時的所作所為。
“不過,這個還是用手抓取的才有感覺”
一邊說著,他一邊舉起了手中剛撕下來的一塊完美的等邊三角形的加巴提。
“你想要嘗試一下加巴提嗎?”他問道。
於是我毫不客氣的學起他的模樣,撕下一塊來嘗嘗,然而發現用一隻手實在是很難辦得到,最後無奈只能兩隻手加上刀叉一起來。把這塊粘有瑪 薩拉 的加巴提放入口中時,有嚼勁的加巴提加上味道激烈的瑪 薩拉 ,感覺真的是人間美味。瑪 薩拉 就像是一劑味蕾催化劑,把味蕾放到最大來接受加巴提的香甜軟糯。
晚餐的時候在拉贊的推薦下點了個thali(本意是盤子),這是在一個圓盤裡面裝有很多個小碗的一個套餐,幾乎可以作為 印度 餐飲文化的代表了。一般情況下,thali都包含有幾種元素:加巴提/饢、米飯、瑪 薩拉 、咸酸奶、甜品,可以說點一份豐盛的thali,幾乎就可以把一個小飯店的菜品都嘗了個遍。
後來像停不來似的,發現新大陸一般逐漸嘗試了黃油饢、dosa、黃油雞、瑪莎拉羊肉、Biryani( 印度 拌飯)…… (騎自行車的小女孩) (洗車的童工) (玩耍的小男孩)
很多外國人之所以不敢嘗試 印度 菜,貌似是一種人類的本能反應。人總是會對一些莫名奇妙的,或者是未知的東西有一種恐懼感,所以對於眼前的一大盤神秘的印式糊狀物,總有一種莫名的排斥感。害怕不夠乾凈,不知道裡面的材料是什麼,吃了後會怎麼樣?味道怎麼樣?在 印度 各地,“吃得不好”或者“吃得糊塗”是一個常見的缺憾和問題。
提到 印度 的食物,在一般外國人的意識裡面就是咖喱土豆和咖喱雞,其實,咖喱在 印度 並不算是一種特定的香料,也不像我們市面上販賣的黃色咖喱粉或咖喱塊,中文的咖喱是英語curry的音譯,而這個英文單詞來自泰米爾語kari,意思是“醬”。在 印度 ,把數種香辛料一起放在容器里搗碎後研磨成粉末狀後,就是在 印度 最常見的調味品——咖喱。所謂的“咖喱味”並不是一種固定的味道,即使是用同一種咖喱,也會因為所用的食材不同,味道也會跟著改變,就像是用簡單的食鹽和醬油做出來的不同食物味道會完全不一樣。不同配方做出來的咖喱味道千變萬化,口味之不同並非三言兩語就能形容出來的。咖喱雖然來源於 印度 ,但是烹飪技術卻來自波斯、 中亞 ,最終將咖哩定型的是 英國 菜,而且深得 英國 人們的喜愛。一方面 印度 菜製作簡單,無論是在家自己做,還是出去外面的餐廳吃都可以很快就吃到熱乎乎香噴噴的食物。另一方面是 印度 咖喱味道神秘而豐富,並且具有提神醒胃和增進食欲的功效。這種味道豪放而濃烈的咖喱,總是能夠把盤中的美味放大到最大,挑逗著食客的味蕾。
印餐就和 印度 這個國家一樣,讓你無法找到合適的語言來形容。酸、甜、苦、辣”遠遠不足以形容它的多樣性,它的包容性、它的多層次、它強大的滲透力。你來過了、嘗過了,卻仍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極愛,或者極恨。但這就像是在聖誕節收到的神秘禮物盒子一樣,只有拆開了才會得到驚喜,同樣的,無論什麼食物,都是只有在自己嘗過以後才可以判斷是否喜歡,一開始就把它拒之門外的人,這一輩子一定還會錯過很多東西。 (看起來很嚴肅,實際上很可愛的一個中年男人) (看起來凶狠,實際上也是很可愛的一個中年男人) (他好像不認識字,我說給他拍照的時候,他撿起地上的一張報紙裝作在閱讀)
4.公交車冒險行動
之前一直抱怨路過家門口的公交車破舊,但直到來到 加爾各答 後我才知道在 南亞 次大陸的這個國家只要車還能開動,就永遠不會被淘汰,如同這裡人的生存能力也被髮揮到了極致。看著路上那些搖搖欲墜的大巴車,車窗和車門這些無關緊要的零部件已經不知道拆下扔到了哪裡去。每當有車到站,車還沒停穩的時候售票員就已經把整個身體伸出到車門外,朝著站臺上的人群大喊大叫,而站臺上的人們像是傍晚時分準備入圈的羊群突然受到了驚嚇一般,猛的沖向大巴,人群以一個漏斗的形狀擠到了車門處,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把站臺上的四五十個人都塞進車廂後,大巴車才在車尾處噴出的一陣濃煙之中慢慢開走。這些造型奇特奄奄一息的大巴車一般屬於 塔塔 的牌子, 塔塔 汽車公司是 印度 最大的 塔塔 集團的子公司,也是 印度 最大的汽車生產公司。幾乎在這裡路上看到的汽車,每十輛就有六輛屬於這個牌子,市場占有率達到了60%左右,幾乎屬於壟斷的地位。
我就這樣站在公交站台附近大半個小時,看著這些來來往往的大巴車吞了一批乘客然後開走,等下一輛車到來的時候,站臺上又已經站滿了人,貌似前來乘車的人群是一個無窮無盡的基數。在 印度 這個地方旅行,感覺到處都是一種人擠人的感覺,總覺得車輛和設施都被使用到了極限,火車和大巴車的班次似乎永遠不夠多,馬路永遠需要多加幾個車道。超載的貨物幾乎要把大卡車壓扁,六人坐的突突車居然可以塞得下十二個人,實在是讓人驚嘆。馬路上的摩托車、汽車和卡車發出的喇叭聲無一刻停息,貌似他們按喇叭只是一種條件反射,與交通阻塞沒有任何關係。有時候看到前面車的喇叭聲無緣無故的響起,後面的車司機像是要鬥狠一樣,把喇叭按得更響,持續的時間更長。最奇怪的是,這裡有些車的喇叭聲不再是單調的嘀嘀聲,而是拿音樂改造成的喇叭聲,於是每次走到十字路口的時候,都像是聆聽了一場奇奇怪怪的交響樂。我想這也是他們喜歡按喇叭的原因,這樣就可以經常聽到他們喜歡聽的音樂了。
我發現經過站台的公交車中,有部分熱門線路的大巴車會停下來等人上完之後再走,但是有些卻不會停,而是以低速度經過站台,售票員應付性的叫喊兩聲之後就會一閃而過。要上這種大巴車,對本國人來說已經輕駕就熟,但是對外國人來說卻是一場大考驗。首先,在這裡的公交站台是沒有排隊這一概念的,於是在人多的時候,能不能上得到車,找到一個可以站的地方而不是給擠到車門外,這完全得靠自己對車輛行走路徑的精準把握還有雙腿的爆發力。看著這些頗有特色的交通工具,頓時產生了很想嘗試一下乘坐的感覺,因為覺得出門在外,尤其是來到 東南亞 這些國家旅行,如果只是每天在酒店發獃然後去一些熱門的旅游景點游玩,這已經失去了來這些地方旅行的樂趣,找各種途徑體驗當地的特色才是在這些地方游玩的精髓。 (公交車) (公交車) (不停車的公交車)
有了這個想法之後,就是計划著需要搭乘巴士去到哪裡游玩比較好,我一般查找“旅游景點”的時候,都是用手機衛星地圖看到哪個地方的房子密集就去哪裡,因為這種空間上的壓縮感可以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我喜歡這種充滿人情味的地方。當然,興緻來的時候可能也會去熱門的旅游景點游玩。在我準備拿出手機查找的時候,發現在前面不遠處已經有一輛大巴車漸漸的開了過來,這時候因為剛開走的一輛大巴車運走了一批乘客,此時站臺上已經沒有多少人。我走下站台走到了大馬路上,等車開過來的時候,在我猛然招手的情況下貌似都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於是只能邁開腿往車門處猛的沖,眼看著就要給開動著的車絆倒,幸好有售票員拉了我一把,才不至於摔倒在車門處。
進到大巴車回過神之後,發現車的裡面看起來要比外面要新凈很多,車的外面像一個患了皮膚病的癩皮狗,但車裡面的地板和椅子都沒有多少明顯破爛的痕跡,只是顯得稍微有點陳舊。我走到了車最後一排的空座椅坐了下來。坐在車後面有幾個好處,第一個是可以觀察上來的每一個乘客,第二個是坐在車尾處不會給其他乘客一直盯著看。其實回想起來,我這種喜歡看 印度 人的心態和他們喜歡看我們的應該是一樣的,只不過他們表現出來的是更加的直接、大膽。
“你要去哪裡?”
售票員看我坐穩之後,向我走了過來。這時候才突然想了起來,剛纔我只顧著上車了,還沒想好去哪裡呢!
“去到終點站吧”
平時在有空的時候很喜歡這種公交車冒險行動:隨便上一輛公交車,一直跟隨去到終點站下車,有時候會在終點站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這種做法簡直樂此不疲。尤其是在外旅行的時候,還會使旅途增加很多的趣味性。
“二十盧比”
我翻了一下錢包,在一堆殘舊的紙鈔裡面抽出了一張五百盧比給他。在 印度 這個地方,經常會遇到找不開錢的情況,即使是一些生意稍好的店鋪,都很難找得開面額稍大的紙鈔,有時候即使是用一百盧比去街邊小店鋪購買一瓶二十盧比的水,他們都沒有足夠的零錢找換,實在是想不明白。想著公交車這種貨幣流通那麼大的地方,應該有足夠的零錢可以找得開吧,這樣我就可以留著錢包里的幾張零鈔等會口渴的時候買瓶水喝了。
“你這張紙幣我找不開,你沒有零錢嗎?”
他向我展示了手上的零錢,果然全部都是十盧比的面額,而且看起來不多。於是只能把錢包里的零錢給了他。
“去到終點站要多久呢?”
“四十分鐘吧”
用二十盧比就可以坐四十分鐘的大巴車,如果是換乘坐出租車的話,估計得要好幾百盧比了吧!這輛老舊的 塔塔 牌大巴車,彈簧已經老舊,搖晃得厲害,像一艘在暴風雨中艱難前進的小帆船。此時外面陽光下塵土飛楊,神牛卻悠哉的在馬路邊踱步,沁涼的空氣從打開的車窗口吹了進來,帶走了一身的熱汗,然而煙草、汽油、陳年垃圾和糞便的氣味也到處蔓延著。不一會兒上來了一個身材矮胖的中年 印度 男人,一屁股坐到了我旁邊的座位上,把後背那個和他龐大的身軀極度不協調的小背包拿過來抱在懷裡,睜著眼睛直視前方,自顧自咀嚼起檳榔來。等車擠滿了人後,發現車廂到處飄蕩著各種各樣的味道和氣息,五顏六色、沾滿污垢、腥氣撲鼻的服飾緊緊的貼在這些汗潸潸的軀體上。把頭整個伸到車窗外都發現這些揮之不去的怪味道緊緊跟隨著我,像已經用強力膠沾在了鼻子上一樣。
隨著巴士車漸漸的開出市區,發現馬路兩旁的狀況居然好了不少,從破爛搖搖欲墜的老式建築物突然變成了較新的幾層小樓房,而且街道也不再是黑乎乎的,貌似連人們的精神面貌也與城區的不一樣。隨著乘客的下車,最後到車廂內只剩下我一人,接著售票員告訴了我已經到達終點站,於是背起攝影包走下了車。
下車的地方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一樣的三四層小樓房,一樣的崎嶇不平的馬路,馬路上突突車在一陣喇叭聲中呼嘯而過,神牛悠閑的躺在不遠處的垃圾堆中咀嚼食物。本來想拿出手機地圖查看周邊的,但是轉眼一想貌似沒什麼意義,於是決定隨便走進一條街巷,然後漫無目的一直走。這裡的道路坑坑窪窪的,有車輛開過的時候,會揚起一大陣灰塵。
(出租車司機) (撐傘的路人) (和林伽合影的小女孩)
“攝影師,到這裡來一下”
背著相機在路上走的時候,經常會有 印度 人以這種方式和我打招呼,他們一般都是把我叫過去,擺出各種姿勢叫我幫他們拍下來。我轉頭環顧四周都不見人影,最後在路邊一個簡陋的小賣鋪裡面發現了叫我的人。他是一個穿著t恤牛仔褲,長著一副驢臉的年紀不大的青年。經過簡單的交談之後得知他叫瓦倫,是一個肄業生,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大街上閑逛,等我轉過身的時候發現原來還有另外一個青年,是這個店鋪的老闆,但是還沒等我們互相打招呼,瓦倫就拉著我往外跑。
“我們要去哪裡呢?”
我一邊跟在他的身後快速的邁動雙腿,一邊問道。
“去我家拿點東西,很快就到了,就在前面不遠處”
我們七拐八歪的在小巷子里兜轉了半天,終於在一間破舊的磚瓦房前面停了下來。瓦倫叫我在門口進行等候,然後自己走進了家裡。不一會他出來後,頭上已經戴上了一副墨鏡。
“你走這麼遠回到家裡就是為了拿自己的眼鏡嗎?”
“是的,我們去拍照吧,你給我拍一組寫真”
他一路上都是在向我講解這裡小巷子的歷史,有時候會突然的停下,在一些烏黑脫落像患了牛皮癬一般的牆壁前面擺出各種姿勢叫我拍下來。跟著他走動的途中,不斷的有人加入了我們的隊伍,不一會兒我身邊就圍起了一堆人,就像是在這裡的宗教節日一般熱鬧。在這堆人當中有一兩歲剛學會走路的小孩子,有拄著拐杖頭髮灰白的老人,更多的是穿著髒亂衣服的青壯年,他們像是無所事事一般跟著我到處轉悠。見到我打開相機開關後,都爭相恐後的堆疊到我的相機前,當我把相機稍微移動一個方向,他們又會跟著閃到我的鏡頭前,有個別人甚至已經把臉貼到了鏡頭處。就這樣,我和他們在一起玩了一整個下午,到天即將要黑下來的時候,我把全部照片都烤給了瓦倫,然後在他的帶領下,搭乘巴士回到了薩德街。
印度 人喜歡拍照眾所周知,這個一般可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種是看到你手裡拿著相機,就會纏著你叫拍照,尤其是小孩子。第二種是來者不拒,他們見到你舉起相機後,就會擺出各種姿勢來配合你,拍完自己後還會叫你給他身邊的同伴拍。第三種是在景區的時候,一般會有 印度 人上前請求合影,有時候是一堆人圍上來,這時候只能站在那裡當模特了。但有時候也會遇到一些阻礙,第一種是婦女尤其是傳統的 印度 婦女一般都是不允許拍照的,而請示過後有些也不可以拍,我曾經在本人同意下的情況下拍過一個裁縫店的老闆娘,結果給一群男人圍上來叫我把照片全部刪除。還有一種就是拍完他們後會有些人叫給錢,這種情況我一般都不會給錢,而是把照片刪掉然後道歉離開。
關於 印度 人喜歡被拍這種心理特征,除了是因為他們對新科技而感到好奇外,應該也和這裡 印度 教普遍的偶像崇拜有些少關係。據說 印度 教原本是一個反偶像崇拜的宗教,在《吠陀》中根本找不到支持偶像崇拜的任何字句,所提倡的形形色色的祭祀活動,也都是違背《吠陀》精神的。後來婆羅門階層為了提高自己的權威,以謀取各種經濟利益,於是就通過各種手段來讓自己成為普通民眾崇拜的對象,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普遍的偶像崇拜風氣。
也許他們享受的是那種像電影明星一樣被拍的感覺,然後看著相機屏幕里做出的各種模仿明星的僵硬動作,會得到一種極大的滿足感,又或者是他們享受的只是按下的那一下快門,就可以看到自己在屏幕里像神像一般的形象,覺得是一種極大的榮耀。又或者是他們有些人只是享受那一下快門的聲音,就類似於他們敬神之前會敲一下掛在門口的那個鈴鐺而發出的聲音。 (活潑的小孩子) (修理下水道的小男孩) (喝奶茶的男人)
5\. 印度 的商店
印度 生活的某些現象一度給人一種永恆的錯覺。 比如 ,在30年前的一個炎熱的午後,你受不了搖搖欲墜的破房子散髮出的熱氣,於是搬著搖搖椅坐在即將要斷掉的陽臺上,看著下麵至少有100年曆史的街上流動著的五顏六色,這其中有大使牌轎車、有人力車、有穿著纏腰布和紗麗的男女、有走來走去的各種小販,酷暑難耐的你眼裡只有那個推著木質手推車運著幾捆甘蔗和手搖榨汁機的小販,於是你衝下了樓,用10個盧比買到了一大杯加冰的新鮮甘蔗汁,倒進了即將要冒煙的喉嚨里,準備回家的時候,迎面走來一個頭頂著裝滿水果的大籃子的小販,於是你花10盧比吃到了一大盤新鮮的水果拼盤。在今天的 印度 這種場景依然隨處可見,這仿佛已經存在了數個世紀,貌似已經給現代化所拋棄。
給現代化的腳步一腳踹到泥潭裡的,還有一些破舊的街邊夫妻店。因為 印度 極少有現代化的購物商場,在 印度 每年營業額達數千億美元的零售業當中,有超過90%是發生在這些傳統的街邊小店鋪。以最常見的出售日用品的小店鋪為例,這些小店共有的特點是:1.占地面積小,稍微大點的一般都是只有十平方米左右,小的就只能容下一個人坐在裡面,賣一些帕安、檳榔粉之類的東西,這種微型商店在 印度 街邊隨處可見。2.商品種類很少,一般只有 印度 產的或者 印度 人喜歡用的東西,這個其實很正常,但關鍵是, 印度 人的需求極低,稍微大一點的商店才會有食物出售,但只有一些糖果、餅干,最多會有一兩種方便面。3.所有權很簡單,都是家族經營。很多看起來都是開了幾十年的傳統老店鋪,牆壁臟污,櫃臺破舊。4.都無完全合法的營業執照,在這裡買到的礦泉水可能是他們在街邊撿的舊瓶子,然後裝上自來水充當原裝礦泉水來賣,買到的餅干錶面臟污,老闆在拿給你之前,會轉身背對著你偷偷把上面的污痕擦掉,有時候甚至會買到一些已經過期了一年的巧克力。所以在這些商店購物的時候,不仔細查看的後果可能會吃進髒東西然後拉肚子。來到 印度 後才發現這裡人的購買力會低到如此程度,外國人剛來到這個地方的時候還是會很不習慣。 (一間賣牛肉的鋪子) (一間賣水果的小店) (雜貨鋪)
實際上 印度 並不是一直都沒有機會改變這種狀態,早在2007年的時候沃爾瑪就曾想和 印度 的巴蒂集團合作,在 印度 開辦數百家超市的計劃,其實不但是沃爾瑪,很多國際零售巨頭都有自己野心勃勃的計劃,畢竟 印度 的人口眾多,消費潛力巨大,沃爾 瑪家 樂福等零售巨頭努力游說 印度 政府全面開放零售業。終於在2011年, 印度 通過了向外資開放國內零售市場的議案,外資持股從之前的51%上升到100%。就是說在議案未出之前,外國零售企業想在 印度 開店,必須至少要把49%的股權讓給合作的 印度 企業,議案出來之後,外國零售企業不用和本地企業合作就可以自己在 印度 開店。聽到這個消息的國際零售巨頭簡直要高興的跳起來,但在同一年內政府就暫停了該議案。原因是 印度 國內小商販們集體罷工、游行,還有聯盟政府內小黨的極力反對,他們認為此舉損害國內數量旁大的中小零售商的利益,而政府最後也是受迫於這些人的壓力才出此下策。雖然後來政府頂住壓力放寬了外資投資政策,但也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發展成現代化的零售產業。
印度 主要的食品供應一直都是被大量零散的零售商把持著,由於這些規模不大的零售 商都 是一些傳統的、低效率的運營模式,導致大量的食品在流通的過程中被白白浪費掉,食品的短缺和嚴重的浪費造成了食品價格的不斷上漲,因此收入較低的那部分窮人只能餓肚子,這也是 印度 社會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其實如果這些國際零售巨頭的計劃可以 成功 展開,將會給落後的 印度 零售業帶來強勁的衝擊。當然百家超市的開發必定會帶來基礎設施的完善,可以幫助 印度 修建道路和電力網絡等,而零售業的發展又會反哺 印度 的製造業,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情。
但是沃爾瑪入駐 印度 的計劃最終還是徹底放棄了!
第一個是因為目前 印度 的外商投資主要集中於基礎設施、軟件、服務和技術上具有複雜性的資本密集型產品,簡單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如紡織、食品加工等不在主要投資範圍內。 印度 的製造業也一直保持依賴國內市場的模式,但是因為缺少大量勞動密集型的國內企業,其眾多的製造業產品的質量都相對差一點。所以,當面對沃爾瑪帶來大量質高價低的製造產品時,受制於製造業“短腿”的 印度 零售業確實有些招架不住。因此 印度 政府受迫於這部分製造業業主的壓力,只能出台一條不允許外國對零售業進行直接投資的條例。沃爾瑪最後被迫於轉而同 印度 的巴蒂集團合作,打造現購自運的批發經營模式,這跟傳統意義上的沃爾瑪很不一樣,更像是一個大而亂的倉庫。而這一合作也在前幾年宣告結束。
第二個是因為 印度 政府強制要求海外零售商,必須至少從本地的企業採購30%的商品與服務。這實際上是包含了兩個硬性要求,第一個是外國零售商必須採購本地企業30%的商品和服務,第二個就是這30%的採購對象必須是 印度 的“本地企業”。但沃爾瑪這種級別規模的零售巨頭,一次採購都是天數數字, 印度 那種本土小型企業的產量根本無法滿足沃爾瑪的要求。
因此來到 印度 旅行,需要購物的時候只能去到這些街邊小店,不過因為它們的數量眾多而且遍 布城 市的每一個角落,這也為購物帶來了非常大的便利性,而且這些出售日用品的小店銷售的商品都是明碼標價,也不怕會被宰。 (微型小商店) (木匠和他們的店鋪)
一:加爾各答1.初到 加爾各答
從 廣州 飛到 昆明 做短暫的中轉停留後,飛機十一點五十分準時從長水機場起飛,到達 加爾各答 國際機場的時候已經是 印度 時間的十一點半。第一次來到 印度 並沒有給我帶來太多的興奮感,因為這個場景已經讓我幻想過無數遍,當真正踏進這塊神奇土地的時候,卻覺得內心很平靜,同樣的,在走出機場門口,在黑暗中被一堆蒼蠅似的皮膚黝黑的 印度 司機圍上來拖拉我行李的時候,我也並沒有多少負面情緒。亂收費、坐地起價、千篇一律的騙術貌似已經成為 印度 出租司機的貼牌標簽,旅游指南上面寫著——不管出租車司機說去你酒店的路已經給炸毀了,還是說你預定的酒店給洪水沖走了,都不要有任何相信他的念頭。
最後為了安全起見,我選擇了機場的預定出租車處的服務,雖然價格也是一樣的比平時貴上好幾倍,但畢竟是值得信賴的正規渠道。頭髮花白的司機把我的大背包扔進了出租車的後備箱,和 加爾各答 的大多數出租車一樣,這是一輛沒有裝備後視鏡的黃色大使牌出租車。大使牌轎車的設計原型來自上個世紀50年代初 英國 的Morris Oxford轎車,其圓滑的外型幾十年來幾乎沒有變過。它曾經是 印度 政界顯要青睞的座駕,後來因為其高達50萬盧比的售價和高排放而逐漸遭受人們的拋棄,直到2014年 印度 斯坦公司將這條生產線完全停止。所以在 加爾各答 街道上奔跑的這些樣子復古又可愛的小黃車,不一定全部都是幾十年曆史的老產品,有些可能是幾年前才製造出來的。
隨著引擎轟隆作響,排擋桿猛然上擋,出租車司機把車開得活像逃避追捕的通緝犯,他一路猛然左彎右拐,此時深夜路上已經沒有其他車輛,因此他得以把車子所能承受的速度提到極限,在這條破爛滿是灰塵的大路上飛馳。有時候在疾馳當中,他會突然把頭伸出車窗外,熟練的把嘴裡的帕安汁吐到馬路上。 (出租車司機) (出租車司機) (出租車司機)
“現在已經很晚了,估計你預定的酒店已經關門了”
他把頭整個轉向我說話的時候,方向盤居然還可以控制自如,把車子開得飛快。他見我沒反應,於是繼續說道:
“我知道有一間酒店還是開門的,我可以帶你去,那裡一個晚上只需要……”
聽到這裡,我打斷了他的話。
“無論如何,你都得先帶我去到薩德街,到達我預定的酒店,然後再做決定吧”
說完這句話後,我們繼續陷入了一片沉默中,他雖然有點不情願,估計也不會亂來,雖然是這麼想著,但是心裡還是突然的一陣害怕。此時車窗外黑乎一片,仿佛無邊的濃墨重重地塗抹過一樣,街上了無生氣的像是一座沒有人在此處居住的攝影棚。
到達位於薩德街的酒店的時候,已經是凌晨兩點,此時酒店大門緊閉,透過玻璃門看進去,酒店裡面也是黑乎一片。
“我都說了,你這酒店已經關門了,我帶你去另外一間酒店吧,價格便宜,環境舒適的”
他在我身後不斷的催促,讓初來乍到的我差一點就想轉身返回他的車裡,不過轉眼一想,既然都來到酒店門口了,為什麼不嘗試一下敲門呢。於是我對著裡面大喊幾聲,同時把玻璃門敲得叮噹響。不一會兒,一個眼皮睜到一半、穿著保安服的中年胖男人打開了門,進到裡面坐下來後,前臺服務員也從樓上下來了。經過電話和酒店老闆反覆的溝通確認訂單後,才可以辦理登記手續,本來很快就可以處理完的事情,偏偏拖到了凌晨三點半。頭髮微捲營養不良的童工把我領到房間,放下行李後倒頭便睡,第二天醒來時已經接近中午時分。
薩德街是一條毫無特色的街道,之所以說毫無特色是因為它和其他街道毫無二致,一樣的低矮樓房,一樣的髒亂街道,做為著名的背包客集中地,居然沒發現有任何可識別的標誌,也沒有任何應有的指示牌,所以在沒有地圖的情況下找到這裡唯有從本地人的口中得知。薩德街坐落在 加爾各答 地鐵線的公園站附近,街道呈東西走向。西往南北走向的街市是最熱鬧的喬林基大街, 恆河 的支流——胡格利河就在喬林基大街的西邊日復一日默默地流淌著。薩德街的北面是商旅雲集的中心市場,各種小商店,街頭小吃店門前塞滿摩肩接踵的人群。在街道的兩旁以及和其相連著的小巷裡,旅館星羅棋佈,這些窄巷裡到處都是燈光,招牌,攤位。蹲在屋外巷子陰影中骨瘦嶙峋的男人,坐在繩編床上穿著鮮艷顏色紗麗的婦女,旁邊是一灘濕答答的垃圾,排水溝的臭味充斥其中,而他們可以把這一切熟視無睹, 南亞 這塊土地上特有的人文環境裹挾著對生活極其無所謂的態度撲面而來。
在 加爾各答 街上行走的時候,發現到處都是稀奇古怪的玩意和熟悉的事物並存的場景。有輛牛車在馬路上慢悠悠的前行,牛車上站著的是一個赤裸上身穿著纏腰布的男人,一輛拉風的敞篷跑車從旁邊疾馳而過,裡面坐著的是一個戴著墨鏡把頭髮梳得油亮的型男。一個男人撩起纏腰布蹲在烏黑的臭水溝旁小便,臭水溝上面飄著各種污穢物,穿著時髦的現代女郎熟視無睹的從旁邊經過,正拿著最新款的手機和朋友們暢聊。我覺得這就像是從遙不可及的過去,正在邁著沉重而緩慢的步伐,穿越時間的障礙,毫髮無損地撞進了未來的感覺。 (雨中的街巷) (乾凈的街道) ( 豪拉 大橋)
2\. 加爾各答 的歷史
加爾各答 從兩千年前已經有人在這裡定居,但一直默默無聞到1690年東 印度 公司的到達才引起了世人的註意,這裡可以算得上是 英國 人建造的城市。它是英屬 印度 的早期政治文化中心之一,直到1911年 英國 人把首都遷到德里之前,這裡一直是英屬 印度 的首都。
加爾各答 首先以“宮殿城市”著稱,後來又成為 大英 帝國的第二 大城 市,建設 加爾各答 時, 英國 人信心滿滿,不以 印度 統治者所好的風格為本,而是意圖把這裡建立成一個英式城市,藉以標誌自己驕傲的外來文明,還可以減少遠洋來到此地的 英國 軍官的思鄉之情。經過兩百年的發展,該市經歷了工業的迅速增長, 英國 政府也對這裡的基礎設施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建造, 加爾各答 就在 英國 人建造的這張溫床上茁壯成長了起來。
隨著 印度 獨立運動的進行, 英國 人逐漸把資本從 加爾各答 撤離,帶走了一切可以帶走的東西,特別是1946年在這裡發生的“直接行動日”, 印度 教徒與穆斯林之間慘無人道的宗教大屠殺,這些事件都標志著這座輝煌的城市逐漸地邁向死亡。加上後來 印度 獨立時“蒙巴頓方案”促使的印巴分治, 加爾各答 由於地理位置靠近東 巴基斯坦 ,這個本來設置成只能容納200萬人口的城市,先後數次涌進了數百萬的難民,這些涌入的難民在本來 英國 人建築的整潔街道上,空地上搭建了自己簡陋的居住地。這一連串的打擊,讓一個本來輝煌的現代化城市一下子變成了難民集中的城市。這些涌入的難民帶來了大量致命的傳染病,使 加爾各答 的街道上如地獄一般,但一些教會學校、富人家的牆內一切仍然井然有序,猶如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這些歷史變革使 加爾各答 的人文地理經濟等方面受到了嚴重的創傷, 加爾各答 逐漸演變成後來人們印象中的巨大貧民窟。今天的 加爾各答 依然一部分地區是乾凈整潔現代化的“宮殿城市”,一部分地區是低矮房舍、四處瀰漫灰塵的貧民窟。從這兩地走動,猶如是跨越了國界。
(自信的 印度 少女) ( 印度 婦女) (坐人力車的 印度 婦女)
3\. 印度 的食物
中午時分感覺饑餓感已經滲透了我的胃,拉贊帶我走進了一家 印度 餐館。拉贊是一名賣衣服的商人,他是我在 印度 認識的第一個朋友,來自孟加拉邦北部的一條小村落。作為貧窮家庭的老大,因為家裡兄弟姐妹眾多,在可以用英語進行日常的交流後,他就輟學來到 加爾各答 工作養家糊口。在成為商人之前,他曾做過飯店的廚師,也是廚師這一職業讓他得到了做生意的本錢。
“你來 印度 就是為了吃個 中國 炒麵?”
拉贊聽了我將要下單的食物後大吃一驚。
“我沒有勇氣嘗試其它的,所以就點了一個自己認為最適合我們口味的飯菜。”
“如果你真的想徹底瞭解我們的國家,首先就得從它的食物下手,要不永遠都不能瞭解其精髓”
最後在他的堅持下,還是幫我點了份印餐——米飯和瑪 薩拉 雞肉,也就是這道菜為我打開了神秘的 印度 食物王國大門。吃這種 印度 餐的時候,並不是為了體驗米飯的醇香,也不是體驗雞肉的香嫩,其精華在於這團糊狀的瑪 薩拉 ,用這些醬料拌在米飯裡面,再送入口中,此時只覺得咸甜適中,油而不膩,令人回味無窮。
而坐在我對面的拉贊要了份加巴提(燒餅),只見他用右手熟練的撕下一小塊三角形的加巴提,半捲起來做成一個勺子狀,接著勺起一點瑪 薩拉 ,放入口中。
“你知道嗎?加巴提在我們那邊也很出名”
“有這種事?”
“是的,名字就叫 印度 飛餅”
“可能就類似於你們的炒麵也在我們這邊這麼出名一樣吧”
“在沒來 印度 前,我還以為你們的餐廳還是普遍用手抓飯呢,因為在網絡上都是這種圖片,把食物裝在一片芭蕉扇上面,然後用手抓食物”
說完後,才發現貌似有點不禮貌,不過他聽到後卻是笑了起來。
“以前人們用手和芭蕉葉吃飯,是因為覺得自己的手和大自然的一次性工具會幹凈,但是現在來看,用勺子和鐵質餐具貌似更加的方便,誰還會返回去作賤自己呢”
後來才知道,用葉子裝飯、用手抓飯這些習俗在流行吃麵食的北 印度 已經很少見到,但聽說在南 印度 ,還有很多人會這樣做。實際上在他們心裡,這樣做除了是因為傳統的原因外,還會以一種浪漫的方式跟宗教聯結在了一起,令人想起了在久遠的故鄉,想起 印度 教史詩英雄被放逐、流浪的那段日子里走過森林時的所作所為。
“不過,這個還是用手抓取的才有感覺”
一邊說著,他一邊舉起了手中剛撕下來的一塊完美的等邊三角形的加巴提。
“你想要嘗試一下加巴提嗎?”他問道。
於是我毫不客氣的學起他的模樣,撕下一塊來嘗嘗,然而發現用一隻手實在是很難辦得到,最後無奈只能兩隻手加上刀叉一起來。把這塊粘有瑪 薩拉 的加巴提放入口中時,有嚼勁的加巴提加上味道激烈的瑪 薩拉 ,感覺真的是人間美味。瑪 薩拉 就像是一劑味蕾催化劑,把味蕾放到最大來接受加巴提的香甜軟糯。
晚餐的時候在拉贊的推薦下點了個thali(本意是盤子),這是在一個圓盤裡面裝有很多個小碗的一個套餐,幾乎可以作為 印度 餐飲文化的代表了。一般情況下,thali都包含有幾種元素:加巴提/饢、米飯、瑪 薩拉 、咸酸奶、甜品,可以說點一份豐盛的thali,幾乎就可以把一個小飯店的菜品都嘗了個遍。
後來像停不來似的,發現新大陸一般逐漸嘗試了黃油饢、dosa、黃油雞、瑪莎拉羊肉、Biryani( 印度 拌飯)…… (騎自行車的小女孩) (洗車的童工) (玩耍的小男孩)
很多外國人之所以不敢嘗試 印度 菜,貌似是一種人類的本能反應。人總是會對一些莫名奇妙的,或者是未知的東西有一種恐懼感,所以對於眼前的一大盤神秘的印式糊狀物,總有一種莫名的排斥感。害怕不夠乾凈,不知道裡面的材料是什麼,吃了後會怎麼樣?味道怎麼樣?在 印度 各地,“吃得不好”或者“吃得糊塗”是一個常見的缺憾和問題。
提到 印度 的食物,在一般外國人的意識裡面就是咖喱土豆和咖喱雞,其實,咖喱在 印度 並不算是一種特定的香料,也不像我們市面上販賣的黃色咖喱粉或咖喱塊,中文的咖喱是英語curry的音譯,而這個英文單詞來自泰米爾語kari,意思是“醬”。在 印度 ,把數種香辛料一起放在容器里搗碎後研磨成粉末狀後,就是在 印度 最常見的調味品——咖喱。所謂的“咖喱味”並不是一種固定的味道,即使是用同一種咖喱,也會因為所用的食材不同,味道也會跟著改變,就像是用簡單的食鹽和醬油做出來的不同食物味道會完全不一樣。不同配方做出來的咖喱味道千變萬化,口味之不同並非三言兩語就能形容出來的。咖喱雖然來源於 印度 ,但是烹飪技術卻來自波斯、 中亞 ,最終將咖哩定型的是 英國 菜,而且深得 英國 人們的喜愛。一方面 印度 菜製作簡單,無論是在家自己做,還是出去外面的餐廳吃都可以很快就吃到熱乎乎香噴噴的食物。另一方面是 印度 咖喱味道神秘而豐富,並且具有提神醒胃和增進食欲的功效。這種味道豪放而濃烈的咖喱,總是能夠把盤中的美味放大到最大,挑逗著食客的味蕾。
印餐就和 印度 這個國家一樣,讓你無法找到合適的語言來形容。酸、甜、苦、辣”遠遠不足以形容它的多樣性,它的包容性、它的多層次、它強大的滲透力。你來過了、嘗過了,卻仍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極愛,或者極恨。但這就像是在聖誕節收到的神秘禮物盒子一樣,只有拆開了才會得到驚喜,同樣的,無論什麼食物,都是只有在自己嘗過以後才可以判斷是否喜歡,一開始就把它拒之門外的人,這一輩子一定還會錯過很多東西。 (看起來很嚴肅,實際上很可愛的一個中年男人) (看起來凶狠,實際上也是很可愛的一個中年男人) (他好像不認識字,我說給他拍照的時候,他撿起地上的一張報紙裝作在閱讀)
4.公交車冒險行動
之前一直抱怨路過家門口的公交車破舊,但直到來到 加爾各答 後我才知道在 南亞 次大陸的這個國家只要車還能開動,就永遠不會被淘汰,如同這裡人的生存能力也被髮揮到了極致。看著路上那些搖搖欲墜的大巴車,車窗和車門這些無關緊要的零部件已經不知道拆下扔到了哪裡去。每當有車到站,車還沒停穩的時候售票員就已經把整個身體伸出到車門外,朝著站臺上的人群大喊大叫,而站臺上的人們像是傍晚時分準備入圈的羊群突然受到了驚嚇一般,猛的沖向大巴,人群以一個漏斗的形狀擠到了車門處,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把站臺上的四五十個人都塞進車廂後,大巴車才在車尾處噴出的一陣濃煙之中慢慢開走。這些造型奇特奄奄一息的大巴車一般屬於 塔塔 的牌子, 塔塔 汽車公司是 印度 最大的 塔塔 集團的子公司,也是 印度 最大的汽車生產公司。幾乎在這裡路上看到的汽車,每十輛就有六輛屬於這個牌子,市場占有率達到了60%左右,幾乎屬於壟斷的地位。
我就這樣站在公交站台附近大半個小時,看著這些來來往往的大巴車吞了一批乘客然後開走,等下一輛車到來的時候,站臺上又已經站滿了人,貌似前來乘車的人群是一個無窮無盡的基數。在 印度 這個地方旅行,感覺到處都是一種人擠人的感覺,總覺得車輛和設施都被使用到了極限,火車和大巴車的班次似乎永遠不夠多,馬路永遠需要多加幾個車道。超載的貨物幾乎要把大卡車壓扁,六人坐的突突車居然可以塞得下十二個人,實在是讓人驚嘆。馬路上的摩托車、汽車和卡車發出的喇叭聲無一刻停息,貌似他們按喇叭只是一種條件反射,與交通阻塞沒有任何關係。有時候看到前面車的喇叭聲無緣無故的響起,後面的車司機像是要鬥狠一樣,把喇叭按得更響,持續的時間更長。最奇怪的是,這裡有些車的喇叭聲不再是單調的嘀嘀聲,而是拿音樂改造成的喇叭聲,於是每次走到十字路口的時候,都像是聆聽了一場奇奇怪怪的交響樂。我想這也是他們喜歡按喇叭的原因,這樣就可以經常聽到他們喜歡聽的音樂了。
我發現經過站台的公交車中,有部分熱門線路的大巴車會停下來等人上完之後再走,但是有些卻不會停,而是以低速度經過站台,售票員應付性的叫喊兩聲之後就會一閃而過。要上這種大巴車,對本國人來說已經輕駕就熟,但是對外國人來說卻是一場大考驗。首先,在這裡的公交站台是沒有排隊這一概念的,於是在人多的時候,能不能上得到車,找到一個可以站的地方而不是給擠到車門外,這完全得靠自己對車輛行走路徑的精準把握還有雙腿的爆發力。看著這些頗有特色的交通工具,頓時產生了很想嘗試一下乘坐的感覺,因為覺得出門在外,尤其是來到 東南亞 這些國家旅行,如果只是每天在酒店發獃然後去一些熱門的旅游景點游玩,這已經失去了來這些地方旅行的樂趣,找各種途徑體驗當地的特色才是在這些地方游玩的精髓。 (公交車) (公交車) (不停車的公交車)
有了這個想法之後,就是計划著需要搭乘巴士去到哪裡游玩比較好,我一般查找“旅游景點”的時候,都是用手機衛星地圖看到哪個地方的房子密集就去哪裡,因為這種空間上的壓縮感可以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我喜歡這種充滿人情味的地方。當然,興緻來的時候可能也會去熱門的旅游景點游玩。在我準備拿出手機查找的時候,發現在前面不遠處已經有一輛大巴車漸漸的開了過來,這時候因為剛開走的一輛大巴車運走了一批乘客,此時站臺上已經沒有多少人。我走下站台走到了大馬路上,等車開過來的時候,在我猛然招手的情況下貌似都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於是只能邁開腿往車門處猛的沖,眼看著就要給開動著的車絆倒,幸好有售票員拉了我一把,才不至於摔倒在車門處。
進到大巴車回過神之後,發現車的裡面看起來要比外面要新凈很多,車的外面像一個患了皮膚病的癩皮狗,但車裡面的地板和椅子都沒有多少明顯破爛的痕跡,只是顯得稍微有點陳舊。我走到了車最後一排的空座椅坐了下來。坐在車後面有幾個好處,第一個是可以觀察上來的每一個乘客,第二個是坐在車尾處不會給其他乘客一直盯著看。其實回想起來,我這種喜歡看 印度 人的心態和他們喜歡看我們的應該是一樣的,只不過他們表現出來的是更加的直接、大膽。
“你要去哪裡?”
售票員看我坐穩之後,向我走了過來。這時候才突然想了起來,剛纔我只顧著上車了,還沒想好去哪裡呢!
“去到終點站吧”
平時在有空的時候很喜歡這種公交車冒險行動:隨便上一輛公交車,一直跟隨去到終點站下車,有時候會在終點站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這種做法簡直樂此不疲。尤其是在外旅行的時候,還會使旅途增加很多的趣味性。
“二十盧比”
我翻了一下錢包,在一堆殘舊的紙鈔裡面抽出了一張五百盧比給他。在 印度 這個地方,經常會遇到找不開錢的情況,即使是一些生意稍好的店鋪,都很難找得開面額稍大的紙鈔,有時候即使是用一百盧比去街邊小店鋪購買一瓶二十盧比的水,他們都沒有足夠的零錢找換,實在是想不明白。想著公交車這種貨幣流通那麼大的地方,應該有足夠的零錢可以找得開吧,這樣我就可以留著錢包里的幾張零鈔等會口渴的時候買瓶水喝了。
“你這張紙幣我找不開,你沒有零錢嗎?”
他向我展示了手上的零錢,果然全部都是十盧比的面額,而且看起來不多。於是只能把錢包里的零錢給了他。
“去到終點站要多久呢?”
“四十分鐘吧”
用二十盧比就可以坐四十分鐘的大巴車,如果是換乘坐出租車的話,估計得要好幾百盧比了吧!這輛老舊的 塔塔 牌大巴車,彈簧已經老舊,搖晃得厲害,像一艘在暴風雨中艱難前進的小帆船。此時外面陽光下塵土飛楊,神牛卻悠哉的在馬路邊踱步,沁涼的空氣從打開的車窗口吹了進來,帶走了一身的熱汗,然而煙草、汽油、陳年垃圾和糞便的氣味也到處蔓延著。不一會兒上來了一個身材矮胖的中年 印度 男人,一屁股坐到了我旁邊的座位上,把後背那個和他龐大的身軀極度不協調的小背包拿過來抱在懷裡,睜著眼睛直視前方,自顧自咀嚼起檳榔來。等車擠滿了人後,發現車廂到處飄蕩著各種各樣的味道和氣息,五顏六色、沾滿污垢、腥氣撲鼻的服飾緊緊的貼在這些汗潸潸的軀體上。把頭整個伸到車窗外都發現這些揮之不去的怪味道緊緊跟隨著我,像已經用強力膠沾在了鼻子上一樣。
隨著巴士車漸漸的開出市區,發現馬路兩旁的狀況居然好了不少,從破爛搖搖欲墜的老式建築物突然變成了較新的幾層小樓房,而且街道也不再是黑乎乎的,貌似連人們的精神面貌也與城區的不一樣。隨著乘客的下車,最後到車廂內只剩下我一人,接著售票員告訴了我已經到達終點站,於是背起攝影包走下了車。
下車的地方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一樣的三四層小樓房,一樣的崎嶇不平的馬路,馬路上突突車在一陣喇叭聲中呼嘯而過,神牛悠閑的躺在不遠處的垃圾堆中咀嚼食物。本來想拿出手機地圖查看周邊的,但是轉眼一想貌似沒什麼意義,於是決定隨便走進一條街巷,然後漫無目的一直走。這裡的道路坑坑窪窪的,有車輛開過的時候,會揚起一大陣灰塵。
(出租車司機) (撐傘的路人) (和林伽合影的小女孩)
“攝影師,到這裡來一下”
背著相機在路上走的時候,經常會有 印度 人以這種方式和我打招呼,他們一般都是把我叫過去,擺出各種姿勢叫我幫他們拍下來。我轉頭環顧四周都不見人影,最後在路邊一個簡陋的小賣鋪裡面發現了叫我的人。他是一個穿著t恤牛仔褲,長著一副驢臉的年紀不大的青年。經過簡單的交談之後得知他叫瓦倫,是一個肄業生,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大街上閑逛,等我轉過身的時候發現原來還有另外一個青年,是這個店鋪的老闆,但是還沒等我們互相打招呼,瓦倫就拉著我往外跑。
“我們要去哪裡呢?”
我一邊跟在他的身後快速的邁動雙腿,一邊問道。
“去我家拿點東西,很快就到了,就在前面不遠處”
我們七拐八歪的在小巷子里兜轉了半天,終於在一間破舊的磚瓦房前面停了下來。瓦倫叫我在門口進行等候,然後自己走進了家裡。不一會他出來後,頭上已經戴上了一副墨鏡。
“你走這麼遠回到家裡就是為了拿自己的眼鏡嗎?”
“是的,我們去拍照吧,你給我拍一組寫真”
他一路上都是在向我講解這裡小巷子的歷史,有時候會突然的停下,在一些烏黑脫落像患了牛皮癬一般的牆壁前面擺出各種姿勢叫我拍下來。跟著他走動的途中,不斷的有人加入了我們的隊伍,不一會兒我身邊就圍起了一堆人,就像是在這裡的宗教節日一般熱鬧。在這堆人當中有一兩歲剛學會走路的小孩子,有拄著拐杖頭髮灰白的老人,更多的是穿著髒亂衣服的青壯年,他們像是無所事事一般跟著我到處轉悠。見到我打開相機開關後,都爭相恐後的堆疊到我的相機前,當我把相機稍微移動一個方向,他們又會跟著閃到我的鏡頭前,有個別人甚至已經把臉貼到了鏡頭處。就這樣,我和他們在一起玩了一整個下午,到天即將要黑下來的時候,我把全部照片都烤給了瓦倫,然後在他的帶領下,搭乘巴士回到了薩德街。
印度 人喜歡拍照眾所周知,這個一般可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種是看到你手裡拿著相機,就會纏著你叫拍照,尤其是小孩子。第二種是來者不拒,他們見到你舉起相機後,就會擺出各種姿勢來配合你,拍完自己後還會叫你給他身邊的同伴拍。第三種是在景區的時候,一般會有 印度 人上前請求合影,有時候是一堆人圍上來,這時候只能站在那裡當模特了。但有時候也會遇到一些阻礙,第一種是婦女尤其是傳統的 印度 婦女一般都是不允許拍照的,而請示過後有些也不可以拍,我曾經在本人同意下的情況下拍過一個裁縫店的老闆娘,結果給一群男人圍上來叫我把照片全部刪除。還有一種就是拍完他們後會有些人叫給錢,這種情況我一般都不會給錢,而是把照片刪掉然後道歉離開。
關於 印度 人喜歡被拍這種心理特征,除了是因為他們對新科技而感到好奇外,應該也和這裡 印度 教普遍的偶像崇拜有些少關係。據說 印度 教原本是一個反偶像崇拜的宗教,在《吠陀》中根本找不到支持偶像崇拜的任何字句,所提倡的形形色色的祭祀活動,也都是違背《吠陀》精神的。後來婆羅門階層為了提高自己的權威,以謀取各種經濟利益,於是就通過各種手段來讓自己成為普通民眾崇拜的對象,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普遍的偶像崇拜風氣。
也許他們享受的是那種像電影明星一樣被拍的感覺,然後看著相機屏幕里做出的各種模仿明星的僵硬動作,會得到一種極大的滿足感,又或者是他們享受的只是按下的那一下快門,就可以看到自己在屏幕里像神像一般的形象,覺得是一種極大的榮耀。又或者是他們有些人只是享受那一下快門的聲音,就類似於他們敬神之前會敲一下掛在門口的那個鈴鐺而發出的聲音。 (活潑的小孩子) (修理下水道的小男孩) (喝奶茶的男人)
5\. 印度 的商店
印度 生活的某些現象一度給人一種永恆的錯覺。 比如 ,在30年前的一個炎熱的午後,你受不了搖搖欲墜的破房子散髮出的熱氣,於是搬著搖搖椅坐在即將要斷掉的陽臺上,看著下麵至少有100年曆史的街上流動著的五顏六色,這其中有大使牌轎車、有人力車、有穿著纏腰布和紗麗的男女、有走來走去的各種小販,酷暑難耐的你眼裡只有那個推著木質手推車運著幾捆甘蔗和手搖榨汁機的小販,於是你衝下了樓,用10個盧比買到了一大杯加冰的新鮮甘蔗汁,倒進了即將要冒煙的喉嚨里,準備回家的時候,迎面走來一個頭頂著裝滿水果的大籃子的小販,於是你花10盧比吃到了一大盤新鮮的水果拼盤。在今天的 印度 這種場景依然隨處可見,這仿佛已經存在了數個世紀,貌似已經給現代化所拋棄。
給現代化的腳步一腳踹到泥潭裡的,還有一些破舊的街邊夫妻店。因為 印度 極少有現代化的購物商場,在 印度 每年營業額達數千億美元的零售業當中,有超過90%是發生在這些傳統的街邊小店鋪。以最常見的出售日用品的小店鋪為例,這些小店共有的特點是:1.占地面積小,稍微大點的一般都是只有十平方米左右,小的就只能容下一個人坐在裡面,賣一些帕安、檳榔粉之類的東西,這種微型商店在 印度 街邊隨處可見。2.商品種類很少,一般只有 印度 產的或者 印度 人喜歡用的東西,這個其實很正常,但關鍵是, 印度 人的需求極低,稍微大一點的商店才會有食物出售,但只有一些糖果、餅干,最多會有一兩種方便面。3.所有權很簡單,都是家族經營。很多看起來都是開了幾十年的傳統老店鋪,牆壁臟污,櫃臺破舊。4.都無完全合法的營業執照,在這裡買到的礦泉水可能是他們在街邊撿的舊瓶子,然後裝上自來水充當原裝礦泉水來賣,買到的餅干錶面臟污,老闆在拿給你之前,會轉身背對著你偷偷把上面的污痕擦掉,有時候甚至會買到一些已經過期了一年的巧克力。所以在這些商店購物的時候,不仔細查看的後果可能會吃進髒東西然後拉肚子。來到 印度 後才發現這裡人的購買力會低到如此程度,外國人剛來到這個地方的時候還是會很不習慣。 (一間賣牛肉的鋪子) (一間賣水果的小店) (雜貨鋪)
實際上 印度 並不是一直都沒有機會改變這種狀態,早在2007年的時候沃爾瑪就曾想和 印度 的巴蒂集團合作,在 印度 開辦數百家超市的計劃,其實不但是沃爾瑪,很多國際零售巨頭都有自己野心勃勃的計劃,畢竟 印度 的人口眾多,消費潛力巨大,沃爾 瑪家 樂福等零售巨頭努力游說 印度 政府全面開放零售業。終於在2011年, 印度 通過了向外資開放國內零售市場的議案,外資持股從之前的51%上升到100%。就是說在議案未出之前,外國零售企業想在 印度 開店,必須至少要把49%的股權讓給合作的 印度 企業,議案出來之後,外國零售企業不用和本地企業合作就可以自己在 印度 開店。聽到這個消息的國際零售巨頭簡直要高興的跳起來,但在同一年內政府就暫停了該議案。原因是 印度 國內小商販們集體罷工、游行,還有聯盟政府內小黨的極力反對,他們認為此舉損害國內數量旁大的中小零售商的利益,而政府最後也是受迫於這些人的壓力才出此下策。雖然後來政府頂住壓力放寬了外資投資政策,但也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發展成現代化的零售產業。
印度 主要的食品供應一直都是被大量零散的零售商把持著,由於這些規模不大的零售 商都 是一些傳統的、低效率的運營模式,導致大量的食品在流通的過程中被白白浪費掉,食品的短缺和嚴重的浪費造成了食品價格的不斷上漲,因此收入較低的那部分窮人只能餓肚子,這也是 印度 社會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其實如果這些國際零售巨頭的計劃可以 成功 展開,將會給落後的 印度 零售業帶來強勁的衝擊。當然百家超市的開發必定會帶來基礎設施的完善,可以幫助 印度 修建道路和電力網絡等,而零售業的發展又會反哺 印度 的製造業,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情。
但是沃爾瑪入駐 印度 的計劃最終還是徹底放棄了!
第一個是因為目前 印度 的外商投資主要集中於基礎設施、軟件、服務和技術上具有複雜性的資本密集型產品,簡單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如紡織、食品加工等不在主要投資範圍內。 印度 的製造業也一直保持依賴國內市場的模式,但是因為缺少大量勞動密集型的國內企業,其眾多的製造業產品的質量都相對差一點。所以,當面對沃爾瑪帶來大量質高價低的製造產品時,受制於製造業“短腿”的 印度 零售業確實有些招架不住。因此 印度 政府受迫於這部分製造業業主的壓力,只能出台一條不允許外國對零售業進行直接投資的條例。沃爾瑪最後被迫於轉而同 印度 的巴蒂集團合作,打造現購自運的批發經營模式,這跟傳統意義上的沃爾瑪很不一樣,更像是一個大而亂的倉庫。而這一合作也在前幾年宣告結束。
第二個是因為 印度 政府強制要求海外零售商,必須至少從本地的企業採購30%的商品與服務。這實際上是包含了兩個硬性要求,第一個是外國零售商必須採購本地企業30%的商品和服務,第二個就是這30%的採購對象必須是 印度 的“本地企業”。但沃爾瑪這種級別規模的零售巨頭,一次採購都是天數數字, 印度 那種本土小型企業的產量根本無法滿足沃爾瑪的要求。
因此來到 印度 旅行,需要購物的時候只能去到這些街邊小店,不過因為它們的數量眾多而且遍 布城 市的每一個角落,這也為購物帶來了非常大的便利性,而且這些出售日用品的小店銷售的商品都是明碼標價,也不怕會被宰。 (微型小商店) (木匠和他們的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