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連續4次入境印度,純旅行238天)
(雜貨鋪的老闆)
不知道是自身抵抗力發揮了作用,還是醫生開的藥起了效果,晚上10點左右醒來的時候,感覺到體溫已經恢復了正常,溫度降下來那就證明身體在逐漸痊愈當中。因為當時身體虛弱,而且已經很久沒有吃過像模像樣的 中國 菜了,就嘗試著向善解人意的老闆娘借用旅館的廚房使用權,意料之中的老闆娘二話不說就同意了。中午在外面返回的時候順路的去菜市場買了一些蔬菜,這裡的蔬菜比想象中的要便宜,10盧比一大捆青豆角,5盧比一個雞蛋,20盧比一公斤西紅柿,於是就想著買些青豆角回去炒,買雞蛋和西紅柿回去做湯。雖然食材顯得有些簡陋,但是對於現在的我來說,做出來的粗糙食物也算得上是玉盤珍饈了。拿著這些蔬菜回到旅館門口的時候,坐在沙發上的旅館老闆叫住了我。
“你買蔬菜回來幹嘛?你知道這裡是不准做飯做菜的嗎?”
他指了一下我手中的蔬菜,用一種咄咄逼人的口氣問我。
“但是我已經問過老闆娘了啊,她是允許的”
“這間店是我做主,我說不行就不行,不過……”
突然他拉著我在他身邊的沙發上坐了下來,然後指著我手上的手錶,用一種陰陽怪氣的口吻對我說:
“如果你可以把你手上這個手錶給我的話,我就把廚房的使用權給你,還可以免去你全部的房租”
“你做夢去吧”
我對著他大吼一聲,接著滿腔怒火的我直接往門口沖了出去,正想把蔬菜扔進門口的垃圾堆的時候,他把我拉住。
“我開個玩笑而已,別當真,你可以用廚房,但是到時候給一點使用費我就行”
當時心裡想著,使用個廚房應該也不用給多少錢吧。關鍵是這時候餓得發暈的我,腦子裡除了一口熱乎乎的 中國 菜,已經容不下其他的任何思考了,於是就答應了他的這個要求。
瓦讓是旅館的廚房管理員,也就是相當於廚師的職務,他是個身材微胖皮膚黝黑的青年。看到我拿著蔬菜進到廚房後,也跟著來幫我的忙了。因為他不懂英語,而我懂的印地語又不多,所以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是用手語在交流。他每次都是幫我放好米安排妥當後,就出門了,等飯熟的時候又回來,幫我盛好飯後再次離開。他說他很想幫我忙,但是他不會做 中國 菜,所以就只能幫我做一些簡單的活。或許是因為自己做的飯菜比較合口味,或者是身體已經適應了 印度 的環境,身體在兩天后已經痊愈。
聽說 印度 人得到幫助後,從來都不會當面道謝,而是過幾天后會把一些食物或者是其他可用的東西送到那個人家裡去,用諸如此類的淳樸行動來表達感謝。在退房的時候,我按照他們的習俗,給了旅館服務員一筆小費,接著在給老闆娘的錢裡面除了房費和廚房的使用費用之外,還偷偷的把另外一筆錢放在賬本裡面夾著。
在 瓦拉納西 的第十個晚上,我搭乘了開往 阿格拉 的火車。 (愛閱讀的男人) (愛閱讀的男人) (愛閱讀的男人) 三:阿格拉1.關於 阿格拉
阿格拉 是 印度 北方邦 北部靠近亞穆納河的一座城市,在 北方邦 首府勒克瑙西部約378km處,距離首都德里也僅有206km。 阿格拉 是 印度 北方邦 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數量在 印度 排行第24位。
阿格拉 是 印度 著名的旅游城市,皆因這裡完整地保留著非常多的莫卧兒王朝時期的建築,其中最引人註目的當屬泰姬陵、 阿格拉 古堡和法地布爾西格裡古城(也被稱為勝利之城),這三個都是聯合國認證過的世界文化遺產。 阿格拉 在連接德里和 齋普爾 的 金三角 經典旅游路線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是奇幻色彩的 拉賈斯坦邦 到 印度 教聖城瓦拉納希的一個重要中轉站,是 印度 旅游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這個城市首次提及是出現在史詩《摩訶婆羅多》中,被叫做Agrevana(梵文的意思是邊境的森林),後來被縮寫成為 阿格拉 (Agra)。人們普遍認為 阿格拉 是從摩訶婆羅多時代就存在的一個古老的城市,後來到了1504年的時候,穆斯林的統治者——德里 蘇丹 國的斯乾達羅迪把首都從 新德里 遷移到了 阿格拉 ,於1517年去世後,他的兒子繼續在這裡執政了九年多,在這期間,他在城堡里修建了幾座宮殿、水井和一座清真寺。最後來自著名的 中亞 嗜血家族——莫卧兒人在1526年的時候侵占了這裡,接著阿克巴於1566年將首都從德里遷到這裡後,在1566-1658年成為了莫卧兒帝國的首都,也是 阿格拉 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說起 阿格拉 這個名字,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是什麼地方,但是提起泰姬陵,可能大家一下子就會明白,神秘而浪漫的泰姬陵就是坐落在 阿格拉 的城市邊緣處。 ( 阿格拉 的學生) (喜歡她明亮的眼睛) ( 阿格拉 的小孩)
2.泰姬陵
泰姬陵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她的特點就是在一天中的任意時刻,都是欣賞的最好時間段:朝霞升起時,晨光融化了圍繞在泰姬陵周圍的裊裊薄霧,仿佛要揭開泰姬臉上的面紗,此時的它是神秘的、安靜的。中午時分,泰姬陵頭頂的藍天白雲,仿佛是一張天然的舞臺背景布,而已經揭開面紗的泰姬正在這裡展現著舞姿,此時的它是靈動的,光彩奪目的。傍晚時分,泰姬陵迎來了它一天中最嫵媚的時刻,在斜陽的餘暉里,泰姬陵從灰黃、金黃,逐漸變成粉紅、暗紅色,就像是逐漸脫去妝容的泰姬。隨著月亮的冉冉升起,最終回歸成了她原本的銀白色,此時的她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膚如凝脂,柔如是穿了薄紗睡衣正準備入寢的泰姬。在朦朧月色的籠罩下,泰姬陵顯得格外的高雅別緻、皎潔迷人,猶如已經沉睡了的泰姬。
從泰姬陵外觀來分析,它的設計美感主要體現在於對距離、尺寸、角度、色彩等的精確把控,從而製造出來的物理學平衡和感知性平衡的一個整體。從視覺感受上來說,無論是構思還是佈局,泰姬陵都是一個完美無缺的整體。站在泰姬陵面前,完全可以感受得到伊斯蘭頂尖建築藝術散髮出的一種氣魄雄渾、莊嚴肅穆的一種獨特的魅力,不但作為當時世界建築體系的一座豐碑,即使是在今天看來,也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藝術典範。
在色彩的構成方面,白色是泰姬陵的主色調,占去了整棟建築色彩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也就是因為這樣,在一天中的任何時刻看到的泰姬陵都是一樣的神秘與高貴。 泰姬陵的白色象徵著沙賈汗和泰姬馬哈爾純潔的愛情,他們的愛情就像渾身潔白的 大理 石一樣屹立於天地之間,永垂不朽。同時白色也象徵著泰姬的純潔與高貴,是泰姬永遠停留在沙賈汗腦海中的完美形象。沙賈汗把對泰姬的所有思念都堆砌在了 大理 石中,刻畫在泰姬陵上,最終才成就了這件完美的藝術品。
泰姬陵的美之所以會享譽全球,不僅僅表現在它莊嚴肅穆、氣勢宏偉的伊斯蘭風格建築,還有它背後的那段凄美的愛情故事。可以說在沒瞭解這段故事之前,觀看的只是一棟看起來還不錯的建築,一旦知道其背後的故事,從踏進大門的那一刻起,基本上就已經心跳加速繼而熱淚盈眶。在這裡參觀時不但可以體會到古代 印度 人對建築學方面造詣頗深的藝術成就,還可能會增強對於愛情的信心,畢竟眼前的這棟舉世聞名的建築就是來自於愛情的結晶。 (完美對稱的泰姬陵) (沙賈汗眼中的一滴淚) (騎自行車的小男孩)
縱觀 印度 歷史,第一情聖非莫卧兒帝國第五任皇帝沙賈汗莫屬。大家都知道,沙賈汗之所以可以名流千史,並不是因為他是個優秀的皇帝。相反的,他是一個不太合格的皇帝。之所以他的名字被世人熟知,是因為他為了一個絕代的佳人,修建了一座舉世無雙的陵墓。
沙賈汗一生中最愛的這位佳人,她名叫做阿姬曼芭奴,是一位具有波斯血統的美女。相傳年輕的庫拉姆王子在集市上遇到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從此就迷戀上了她。經過打聽後,他發現這位女孩叫阿姬曼芭奴,是貴族阿沙夫汗的女兒,也就是上一任皇后努爾賈汗的侄女,於是便有了求婚和訂婚的念頭。
然而,經歷了5年時光,直到庫拉姆王子滿20歲時才與姑娘結婚,到他們結婚時雖然已經有了兩位妻子,但這兩位妻子並未受寵,按照宮廷作家的說法,庫拉姆除了讓她們每人生了一個孩子,盡了做丈夫的責任之外,就再也沒有親近過她們,他用自己所有的時間陪伴著泰姬。
後來,庫拉姆經過一場血戰繼承了王位,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沙賈汗,意為“世界之王”,其妻子阿姬曼芭奴被封為“泰姬瑪哈爾”,意為“宮廷的皇冠”。婚後泰姬也深深愛著沙賈汗,她總是能夠為丈夫排解憂愁,在他最需要安慰的時候幫助他,不管是騁馳沙場,還是登基之後出訪外國,泰姬都陪伴在他身邊。
據相關歷史的記載,泰姬溫柔賢淑,對琴棋書畫略有精通,不但容貌出眾,才智超群,還曾擔任過沙賈汗的掌璽大臣。可惜後來,泰姬在生下第14個孩子之後難產而死,年僅39歲。得知此消息的沙賈汗一夜之間白了頭。
為了紀念自己的愛妻,他發揮了自己的建築才能,每天動用2萬名役工,前後總共花費了22年,終於修建了號稱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泰姬瑪哈爾陵。陵墓建成後莫卧兒帝國的國庫也就所剩無幾,個人的偉大愛情唯有依托舉國之力才能夠綻放得如此絢麗奪目,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沙賈汗在泰姬陵建成不久後便被他和泰姬所生的兒子廢除了王位,並囚禁在 阿格拉 城堡八年,最後死於 阿格拉 堡的一間小斗室里。就在這間小斗室里,他每天透過窗邊遙望潔白雍容的泰姬陵,在深夜的時候偷偷落淚,思念著天堂里的愛妻。整整八年,這宿命的一天終於來到,他的屍體被運上一艘船,並沿著河流來到了那個他曾經日夜遙望的泰姬陵,並最終和他最愛的女人葬在了一起。
泰姬陵的牆壁上面刻著《古蘭經》的第36章:“無論什麼靈魂都將迎來死亡,然後在複活之日得到各自應得的東西。逃出劫火,被引領到天國者是幸福的。今生之所為,不過是夢幻。” (很活潑的一個小女孩) ( 阿格拉 街頭) (正在聊天的小女孩)
3.受傷的女人
泰姬陵是 印度 人的驕傲, 阿格拉 因為坐落在這裡的泰姬陵而成為著名的旅游城市。很多人滿懷期待的來到 阿格拉 後,以為 阿格拉 街道也會和宣傳照上的泰姬陵一樣潔白無瑕,然而真實情況卻是殘忍的。這座城市貌似除了泰姬陵和其他的幾個城堡乾凈整潔外,其他的大部分地區都是稍顯髒亂、破敗房子的典型 印度 式居民區。因此很多慕名而來的旅客到達 阿格拉 後,都只是在旅游景點和酒店之間徘徊。
不過如果想真正的瞭解 印度 文化,想更加清楚泰姬陵背後的凄美愛情故事,這些瞭解的途徑並不只是依附於已經經過過度包裝的旅游景點上,更多的是藏匿於這裡平常的街頭小巷中。在這些居民區走動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很多穿著紗麗的女人和古爾特的男人,可能會見到一些在其他地方已經消失了幾十年的職業,見到一些神話故事中才會出現的建築和場景,或者在某個轉角還會看到有如書中描寫的像泰姬那樣貌美的女子。在這些地方走動的時候,就像進行了時空的穿越,猶如在古老的 印度 進行了一次精神洗禮。所以在花一天的時間把泰姬陵和其他幾個城堡游玩完了之後,我踏進了 阿格拉 的街頭小巷。可以說,如果可以忍受得了街道上的髒亂,在這裡游玩要比在旅游景點要有趣很多。
傍晚時分趁酷暑漸散的時候,在平民區裡面行走。剛走進巷子的時候,發現一個皮膚黝黑穿著骯髒衣服的 印度 青年,在昏暗的巷子里慢慢靠近了我,我怕有危險,於是做好了往回走的準備。
“你是來自 日本 還是 韓國 ?”
他在遠處朝我喊道。在 印度 這種問題每天至少要回答十遍,可能是之前來 印度 游玩的 中國 游客都是去的旅游景點,從來都不會來這些髒亂的小巷子,而 日本 和 韓國 的游客可能會相對的要多很多,於是他們開口都是問 日本 還是 韓國 。
“我來自 中國 ”
“我的朋友,我最喜歡 中國 了,去到 中國 是我這輩子的夢想”
他接近我後,一邊說著一邊伸出了右手做握手的姿勢。我作出回應的時候,他笑得如同在清晨時分綻放的花朵。這時候我才為剛纔以他的外在形象就把他當成是壞人而感到羞恥,認真的想一下,如果對面走過來的是一個皮膚白皙、戴著眼睛的青年的話,我可能就會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心態。我們一直取笑 印度 的種姓制度,實際上我們的某些行為比種姓歧視更加的愚蠢。 ( 阿格拉 的婦女們) (窗邊的婦女) (食品店老闆娘)
和他道別後繼續往裡走,橘黃色的燈光投射出一大片又一大片的陰影,不遠處的角落裡,全身赤裸的小孩蹲在一團亮光中大便。滿街出沒的乞丐,縱橫交錯的臭水溝旁邊躺著個渾身泥巴的男人,不知道是死是活,等走過去看的時候,發現只是在睡覺。骨瘦如柴,眼神渾濁只穿著纏腰布的男人蹲在路邊,對過往的人們投射出空洞的眼神。肚皮鼓脹,身上爬滿黑蒼蠅,躺在垃圾堆中游玩的小孩兒。小城中滿街散佈著一坨坨牛糞和狗屎,一不小心可能就會感受到它們軟綿溫熱的質感。成群髒兮兮瘦巴巴怯生生、隨時齜起牙來撲向同類的癩皮狗,眼神獃滯的神牛慢吞吞的在路上悠哉漫步,就像它們周遭的人類。一戶人家大門敞開著,一臺小尺寸破舊的黑白電視機在閃爍著,卻沒有人在看節目。
安瓦說,他家沒有電視,全家的積蓄都留著給他的兩個妹妹買嫁妝。安瓦是泰姬陵附近的一間飯店的服務員,來自 阿格拉 偏遠的一個小村莊,他膚色黝黑,眼睛大而明亮,眼睛輪廓清晰。
相對於可以得到沙賈汗極度寵愛的泰姬, 印度 其他的女人就沒那麼幸運了,對於 印度 的大部分女性家庭來說,與其說是結婚,不如說是出錢叫人家幫忙養女兒,因為在女兒出嫁的時候需要提供昂貴的嫁妝。在 印度 ,有一句最禮貌、最惡毒的罵人話:祝你生十個女兒,每個女兒都有好歸宿!因為除非家財萬貫,十個女兒的嫁妝肯定叫人傾家蕩產。
在 印度 許多地方,性別比例成為其經濟進步的反向指示器。與此類似,贈送嫁妝的習俗在一些 富裕 邦的殷實家庭中尤為盛行,為了補償其新增一名女性成員撫養教育等帶來的負擔,新郎的家庭索要的嫁妝越來越苛刻。對於 印度 的許多新中產階級來說,養女兒的代價越來越沉重。
在舊時代 印度 教當中,有一個“梵化”的過程,即一個等級較低的 印度 教種姓與部落、或其他集團,在一個高種姓的引導下改變其習俗、禮儀、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經過一代或兩代人的努力,低種姓便可接近高種姓,從而提高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地位。同時也採取高種姓的宗教信仰和模仿高種姓的生活方式,所以 富裕 的高種姓家庭的嫁妝制度逐漸的也影響到了低種姓貧窮階層和其他宗教群體,例如穆斯林,因此就出現了不少即使是傾家蕩產也要購買嫁妝的情況。這種風俗的盛行很難視為一種進步,但卻標志著人們向上靠攏的傾向。雖然現在種姓制度已經給城市化所沖淡,幾乎已經沒有了所謂的梵化傾向,但是這些婚嫁陋習已經根植於他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並且有了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1983年 印度 總統宰爾辛格在 加爾各答 為 印度 著名的社會活動家羅摩羅易的塑像揭幕時說:“嫁妝問題又有發展的趨勢,在中等家庭,若沒有3—5萬盧比的現金,就無法嫁女。即使是已婚婦女,也常因未能滿足男方索取嫁妝的要求,而受夫家的虐待,甚至被迫害致死或被迫自殺。應該廢除嫁裝習俗,避免這種習俗帶來的危害。”雖然這種嫁妝陋習在 印度 已經給列入違法,但是在大部分 印度 人的觀念裡面,傳統觀念永遠大於法律。 ( 阿格拉 街巷) ( 阿格拉 街巷) ( 阿格拉 街巷)
吃完晚飯後,安瓦帶我到了飯店的頂樓,我們坐在屋頂的圍欄上,看著不遠處的泰姬陵從落日的餘暉中剝落,慢慢演變成月色朦朧中令人迷醉的銀白色。我想起了安瓦家中因為缺錢買嫁妝而待字閨中的兩個妹妹,她們穿著廉價的紗麗,每天都乾著繁重的體力活,經常的為沒有錢購買嫁妝而憂愁。
“既然嫁妝負擔相對於你們來說那麼沉重,就沒有嘗試過放棄嗎?”
“這個首先男方家庭就不 會同 意,即使是他們同意這樣做,也會給街坊鄰裡親戚朋友說閑話,我們那個地方的人都會這樣,一直都這樣,從來沒有人敢違背傳統”
這時候路上已經沒有了行人,橘黃色的燈光照射到街道上,幾條流浪狗正在亮光下撕咬。
他抬頭看了一會兒天空,然後繼續說道:“前段時間我們那邊有個女人嫁過來,結果過幾天就發生火災了,全家只燒死一個婦女,我們大家都知道那是怎麼回事。那個婦女的嫁妝給得太少了,所以就給他們燒死,然後他們再娶一個女人來索取嫁妝。為了讓我妹妹在未來婆家可以過上安穩日子,即使是再苦再累我們也要拿出好的嫁妝”
“按照你這樣說,你提供了昂貴的嫁妝,妹妹們在別人家裡就一定會過得好嗎?”
“不是說就一定會過得好,萬一真的是有事發生,私下找他們理論的時候,我們也是在較為有理的一方”
來到 印度 這個地方旅行,我一直在努力地完全融進 印度 社會中,然而它卻一直對我有所保留。它的幅員遼闊,它的炎熱氣候,它的某些奇怪的文化與習俗,這些在我的心裡早就已經做好了準備,然而它的某些極端的層面,卻依然讓我覺得陌生。例如這些慘無人道的嫁妝陋習。
“發生這種慘案的時候,你們沒有想過報警,讓警察介入嗎?”
“誰會去報案,婆家的人絕對不會報案的吧,娘家的人也不會去,因為在他家裡可能就是用了類似的手段虐待嫁過來的女人,從而索取更多的嫁妝。在我們這裡,每天都有太多類似的故事。嫌嫁妝不夠而虐待妻子、兒童賣淫、被賣為奴隸、殺女嬰。在 印度 ,這是一場衝著女人來的戰爭,這是場至死方休的戰爭,而大部分情況下,受傷的都是女人”
在這之後,因為沒有安瓦的聯繫方式,我再也沒有機會和他聯繫,只希望他已經賺夠了給妹妹買嫁妝的錢,然後回到老家,在不需要嫁妝的情況下娶了一個好的姑娘,安安穩穩的過日子。 ( 阿格拉 的男人) ( 阿格拉 的男人) ( 阿格拉 的男人)
繁重的嫁妝是 印度 這一整個國家的人們所面臨的難題,在傳統的 印度 教徒心中,對於女性而言,婚姻能使她們獲得解脫,丈夫是她們的救命稻草,她必須五體投地、不顧一切地給予回報。
據《摩奴法典》記載:“女子必須幼年從父,成年從夫,夫死從子。女子不得享有自主地位”“一個妻子如果違背了她的丈夫,她在來世會變成一條野狗”“婦人如謊言一般污穢不堪”摩奴在 印度 教最權威的法典上這樣寫著,他把女人的等級列得和“碰不得的賤民”差不多一樣低。
《羅摩功行錄》記載著:“丈夫就是妻子的天神,服侍丈夫是婦女最崇高的天職,沒有丈夫的婦女等於沒有生命的軀殼和無水的江河”
這些令人驚愕的法律表述,竟出自這個色彩斑斕、神秘迷人的文明古國,古代 印度 人對女性的態度真是讓人匪夷所思。據很多調查的情況來看,大部分 印度 人都是按照他們祖先的傳統來辦事。例如,當調查者勸他們放棄一些傳統陋習的時候,他們這樣回答:“難道我比我的父親和爺爺懂得還多嗎?”可能他們就是以這種遵循傳統的方式,來獲得更多的認同感和存在感吧。
傳統觀念和現在越來越苛刻的嫁妝制度相結合,導致歧視女性越來越重。
雖然結婚後,會經常出現虐待婦女的情況,但據統計, 印度 的離婚率最多僅為6%。這是因為 印度 的法院辦事效率極低,審理離婚案一般需要15年。但更讓大多數夫婦膽戰心驚的是這裡的文化禁忌,離婚可是犯了大忌的行為。家暴庇護中心的婦女們幾乎總會說她們是心甘情願回到充滿暴力的家庭中的。他們不敢離開丈夫,唯恐讓婆家和娘家丟臉,而且她們出嫁後就沒辦法出去工作了,缺少工作機會的她們在經濟上無法獨立。她們不敢面對離婚後顏面無存的生活,因此許多這樣的婦女都認為在地獄一般的家中煎熬到死是自己的命。
平時在巷子里拿著相機走動的時候,一般情況下 印度 婦女見到相機後,都會把頭上的面紗拉下來遮住臉部,不留一絲縫隙。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見到陌生人而感到的羞怯,另一部分卻是因為她們是否可以給別人拍攝,這個權力取決於她的丈夫而不是她自己,有時候她們的丈夫在場,得到丈夫同意後才可以拍攝,想起來也是挺悲哀的。 (喂牛的婦女) (搬運重物的婦女) ( 阿格拉 的男人和女人們)
4.火車延誤
印度 人說:“ 英國 人走後給我們留下了兩樣東西,一是火車,二是議會”。
1853年4月16日,在21響的禮炮聲中, 印度 的第一輛火車開始啟動,這部火車是由三個蒸汽發動機拉動的14節車廂,總共裝下了400名乘客,從 孟買 駛向34km外的塔尼。 印度 的鐵路運輸從此啟幕。它比 中國 的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1876年)早了23年。
印度 的鐵路網基礎很好,普及度也非常的高,很久以前就達到了六萬公里。基礎設施比較齊備,鐵路系統的建築物都比周邊的建築好,大多是紅牆白窗的歐式建築,尤其是 孟買 的 維多利亞 火車站,更是文化遺產般的存在。但 印度 鐵路系統的硬件設施不高,很多線路採用的仍然是人工道岔和機械信號(揚旗)。
後來多年的經濟困難和內亂,以及對外戰爭,讓 印度 人沒工夫搭理鐵路,於是鐵路基礎設施陳舊,行政管理太松,員工素質偏低等成為了 印度 鐵路系統的常見問題。 印度 國營鐵路是 印度 為數不多的國企,以西式“民主國家”自詡的 印度 ,為了討好老百姓只能限制火車票的上漲。所以儘管每年依賴 印度 政府財政補貼,但是 印度 國營鐵路還是一直在虧損當中,即便是這樣, 印度 鐵路局還是把大把的錢分給了員工,而不是用來改善鐵路環境。在 印度 鐵路的運營成本當中,居然有超過一半是用來支付員工的工資和福利,可見一斑。除了政府間的扯皮, 印度 普通民眾也是有愧於鐵路的運輸之恩, 印度 大部分鐵路都是順其自然的任其腐蝕,年久失修,導致經常的發生火車事故。
受一些不良媒體的報道,很多人對 印度 火車的印象還是停留在火車周圍掛滿人的景象,其實在 印度 早已沒有那種情況發生。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訂票網絡和乾凈舒適人性化的乘坐體驗。
然而這裡畢竟是 印度 ,和 印度 的其他方面一樣,這裡的火車依然有不守時的習慣。曾有朋友說過,在 印度 乘坐火車,延誤那是家常便飯的事,萬一有哪次不延誤了,你就要懷疑是不是進錯火車站了。在 阿格拉 我第一次親身體會到了傳說中的 印度 式火車延誤。 (騎自行車的小男孩) (三輪車夫) (三輪車夫)
下午兩點半的火車,我早早便到了火車站。此時車站裡沒多少乘客,有的在讀報,有的在玩牌,有的拿著長布鋪在地上旁若無人的呼呼大睡起來。 阿格拉 的火車站很小,應該只是做為中轉站來使用,所以火車來了停留幾分鐘就走,這對本國人來說已經習以為常,但是對外國人確是災難般的存在。
得知我乘坐的火車延誤時,我去詢問起櫃臺裡面的工作人員,但是他們居然也不清楚火車什麼時候才會到達:“可能半個小時,也可能三小時或者五小時,誰知道呢”,他聳聳肩。這就是 印度 人的時間觀念,它仿佛是個無底洞一般,把你整個吸進去,然後在裡面旋轉,讓你在時間的漩渦裡面迷茫。所以在 印度 你永遠都只能按照感覺來行事,在合適的時間上車,在合適的地點下車,從來沒有一個參考值,沒有一個衡量的標準。
“你的火車還沒來,你跟著我走就行了,我也是坐這班火車。”
坐在站臺上一個年紀不大的 印度 青年看過我的車票後,用蹩腳的英語對我說道。我怕他會像其他 印度 人一樣,給我錯誤的信息,於是隔一段時間就拿著車票去問車站的工作人員,得知的答案都是一樣——火車不確定什麼時候可以來。
“你相信我,等會火車來的時候我告訴你就行了,你跟著我不要亂跑就行”
看到他堅定的態度,應該不會出差錯,於是就放下行李,和他一起坐在了站台的椅子上有一句沒一句的聊了起來。那時候去 印度 的時間還不夠長,不知道其實在火車站的任何人,包括保安,車站的其他乘客,甚至是部分車站工作人員,他們告知的答案都可能是不准確的,最保險的做法就是:等到火車進站的時候,找到車票上的火車序列號,然後和掛在車廂中間處的火車序列號對準。
等了大概一個鐘,進來了一部火車, 印度 青年突然抓起他的行李猛的往剛進站的火車跑,而我也慌忙尾隨其後。他一邊跑一邊對我大喊:“你的火車還沒來,你還要坐在站台那裡等。”
“不是說你和我是同一班火車嗎?”
“我剛纔是說,我的火車和你是在同一個站台,並不是坐同一部火車” (坐在家裡看報紙的年輕男人) (坐三輪車的一家人)
不知道是自身抵抗力發揮了作用,還是醫生開的藥起了效果,晚上10點左右醒來的時候,感覺到體溫已經恢復了正常,溫度降下來那就證明身體在逐漸痊愈當中。因為當時身體虛弱,而且已經很久沒有吃過像模像樣的 中國 菜了,就嘗試著向善解人意的老闆娘借用旅館的廚房使用權,意料之中的老闆娘二話不說就同意了。中午在外面返回的時候順路的去菜市場買了一些蔬菜,這裡的蔬菜比想象中的要便宜,10盧比一大捆青豆角,5盧比一個雞蛋,20盧比一公斤西紅柿,於是就想著買些青豆角回去炒,買雞蛋和西紅柿回去做湯。雖然食材顯得有些簡陋,但是對於現在的我來說,做出來的粗糙食物也算得上是玉盤珍饈了。拿著這些蔬菜回到旅館門口的時候,坐在沙發上的旅館老闆叫住了我。
“你買蔬菜回來幹嘛?你知道這裡是不准做飯做菜的嗎?”
他指了一下我手中的蔬菜,用一種咄咄逼人的口氣問我。
“但是我已經問過老闆娘了啊,她是允許的”
“這間店是我做主,我說不行就不行,不過……”
突然他拉著我在他身邊的沙發上坐了下來,然後指著我手上的手錶,用一種陰陽怪氣的口吻對我說:
“如果你可以把你手上這個手錶給我的話,我就把廚房的使用權給你,還可以免去你全部的房租”
“你做夢去吧”
我對著他大吼一聲,接著滿腔怒火的我直接往門口沖了出去,正想把蔬菜扔進門口的垃圾堆的時候,他把我拉住。
“我開個玩笑而已,別當真,你可以用廚房,但是到時候給一點使用費我就行”
當時心裡想著,使用個廚房應該也不用給多少錢吧。關鍵是這時候餓得發暈的我,腦子裡除了一口熱乎乎的 中國 菜,已經容不下其他的任何思考了,於是就答應了他的這個要求。
瓦讓是旅館的廚房管理員,也就是相當於廚師的職務,他是個身材微胖皮膚黝黑的青年。看到我拿著蔬菜進到廚房後,也跟著來幫我的忙了。因為他不懂英語,而我懂的印地語又不多,所以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是用手語在交流。他每次都是幫我放好米安排妥當後,就出門了,等飯熟的時候又回來,幫我盛好飯後再次離開。他說他很想幫我忙,但是他不會做 中國 菜,所以就只能幫我做一些簡單的活。或許是因為自己做的飯菜比較合口味,或者是身體已經適應了 印度 的環境,身體在兩天后已經痊愈。
聽說 印度 人得到幫助後,從來都不會當面道謝,而是過幾天后會把一些食物或者是其他可用的東西送到那個人家裡去,用諸如此類的淳樸行動來表達感謝。在退房的時候,我按照他們的習俗,給了旅館服務員一筆小費,接著在給老闆娘的錢裡面除了房費和廚房的使用費用之外,還偷偷的把另外一筆錢放在賬本裡面夾著。
在 瓦拉納西 的第十個晚上,我搭乘了開往 阿格拉 的火車。 (愛閱讀的男人) (愛閱讀的男人) (愛閱讀的男人) 三:阿格拉1.關於 阿格拉
阿格拉 是 印度 北方邦 北部靠近亞穆納河的一座城市,在 北方邦 首府勒克瑙西部約378km處,距離首都德里也僅有206km。 阿格拉 是 印度 北方邦 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數量在 印度 排行第24位。
阿格拉 是 印度 著名的旅游城市,皆因這裡完整地保留著非常多的莫卧兒王朝時期的建築,其中最引人註目的當屬泰姬陵、 阿格拉 古堡和法地布爾西格裡古城(也被稱為勝利之城),這三個都是聯合國認證過的世界文化遺產。 阿格拉 在連接德里和 齋普爾 的 金三角 經典旅游路線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是奇幻色彩的 拉賈斯坦邦 到 印度 教聖城瓦拉納希的一個重要中轉站,是 印度 旅游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這個城市首次提及是出現在史詩《摩訶婆羅多》中,被叫做Agrevana(梵文的意思是邊境的森林),後來被縮寫成為 阿格拉 (Agra)。人們普遍認為 阿格拉 是從摩訶婆羅多時代就存在的一個古老的城市,後來到了1504年的時候,穆斯林的統治者——德里 蘇丹 國的斯乾達羅迪把首都從 新德里 遷移到了 阿格拉 ,於1517年去世後,他的兒子繼續在這裡執政了九年多,在這期間,他在城堡里修建了幾座宮殿、水井和一座清真寺。最後來自著名的 中亞 嗜血家族——莫卧兒人在1526年的時候侵占了這裡,接著阿克巴於1566年將首都從德里遷到這裡後,在1566-1658年成為了莫卧兒帝國的首都,也是 阿格拉 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說起 阿格拉 這個名字,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是什麼地方,但是提起泰姬陵,可能大家一下子就會明白,神秘而浪漫的泰姬陵就是坐落在 阿格拉 的城市邊緣處。 ( 阿格拉 的學生) (喜歡她明亮的眼睛) ( 阿格拉 的小孩)
2.泰姬陵
泰姬陵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她的特點就是在一天中的任意時刻,都是欣賞的最好時間段:朝霞升起時,晨光融化了圍繞在泰姬陵周圍的裊裊薄霧,仿佛要揭開泰姬臉上的面紗,此時的它是神秘的、安靜的。中午時分,泰姬陵頭頂的藍天白雲,仿佛是一張天然的舞臺背景布,而已經揭開面紗的泰姬正在這裡展現著舞姿,此時的它是靈動的,光彩奪目的。傍晚時分,泰姬陵迎來了它一天中最嫵媚的時刻,在斜陽的餘暉里,泰姬陵從灰黃、金黃,逐漸變成粉紅、暗紅色,就像是逐漸脫去妝容的泰姬。隨著月亮的冉冉升起,最終回歸成了她原本的銀白色,此時的她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膚如凝脂,柔如是穿了薄紗睡衣正準備入寢的泰姬。在朦朧月色的籠罩下,泰姬陵顯得格外的高雅別緻、皎潔迷人,猶如已經沉睡了的泰姬。
從泰姬陵外觀來分析,它的設計美感主要體現在於對距離、尺寸、角度、色彩等的精確把控,從而製造出來的物理學平衡和感知性平衡的一個整體。從視覺感受上來說,無論是構思還是佈局,泰姬陵都是一個完美無缺的整體。站在泰姬陵面前,完全可以感受得到伊斯蘭頂尖建築藝術散髮出的一種氣魄雄渾、莊嚴肅穆的一種獨特的魅力,不但作為當時世界建築體系的一座豐碑,即使是在今天看來,也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藝術典範。
在色彩的構成方面,白色是泰姬陵的主色調,占去了整棟建築色彩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也就是因為這樣,在一天中的任何時刻看到的泰姬陵都是一樣的神秘與高貴。 泰姬陵的白色象徵著沙賈汗和泰姬馬哈爾純潔的愛情,他們的愛情就像渾身潔白的 大理 石一樣屹立於天地之間,永垂不朽。同時白色也象徵著泰姬的純潔與高貴,是泰姬永遠停留在沙賈汗腦海中的完美形象。沙賈汗把對泰姬的所有思念都堆砌在了 大理 石中,刻畫在泰姬陵上,最終才成就了這件完美的藝術品。
泰姬陵的美之所以會享譽全球,不僅僅表現在它莊嚴肅穆、氣勢宏偉的伊斯蘭風格建築,還有它背後的那段凄美的愛情故事。可以說在沒瞭解這段故事之前,觀看的只是一棟看起來還不錯的建築,一旦知道其背後的故事,從踏進大門的那一刻起,基本上就已經心跳加速繼而熱淚盈眶。在這裡參觀時不但可以體會到古代 印度 人對建築學方面造詣頗深的藝術成就,還可能會增強對於愛情的信心,畢竟眼前的這棟舉世聞名的建築就是來自於愛情的結晶。 (完美對稱的泰姬陵) (沙賈汗眼中的一滴淚) (騎自行車的小男孩)
縱觀 印度 歷史,第一情聖非莫卧兒帝國第五任皇帝沙賈汗莫屬。大家都知道,沙賈汗之所以可以名流千史,並不是因為他是個優秀的皇帝。相反的,他是一個不太合格的皇帝。之所以他的名字被世人熟知,是因為他為了一個絕代的佳人,修建了一座舉世無雙的陵墓。
沙賈汗一生中最愛的這位佳人,她名叫做阿姬曼芭奴,是一位具有波斯血統的美女。相傳年輕的庫拉姆王子在集市上遇到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從此就迷戀上了她。經過打聽後,他發現這位女孩叫阿姬曼芭奴,是貴族阿沙夫汗的女兒,也就是上一任皇后努爾賈汗的侄女,於是便有了求婚和訂婚的念頭。
然而,經歷了5年時光,直到庫拉姆王子滿20歲時才與姑娘結婚,到他們結婚時雖然已經有了兩位妻子,但這兩位妻子並未受寵,按照宮廷作家的說法,庫拉姆除了讓她們每人生了一個孩子,盡了做丈夫的責任之外,就再也沒有親近過她們,他用自己所有的時間陪伴著泰姬。
後來,庫拉姆經過一場血戰繼承了王位,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沙賈汗,意為“世界之王”,其妻子阿姬曼芭奴被封為“泰姬瑪哈爾”,意為“宮廷的皇冠”。婚後泰姬也深深愛著沙賈汗,她總是能夠為丈夫排解憂愁,在他最需要安慰的時候幫助他,不管是騁馳沙場,還是登基之後出訪外國,泰姬都陪伴在他身邊。
據相關歷史的記載,泰姬溫柔賢淑,對琴棋書畫略有精通,不但容貌出眾,才智超群,還曾擔任過沙賈汗的掌璽大臣。可惜後來,泰姬在生下第14個孩子之後難產而死,年僅39歲。得知此消息的沙賈汗一夜之間白了頭。
為了紀念自己的愛妻,他發揮了自己的建築才能,每天動用2萬名役工,前後總共花費了22年,終於修建了號稱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泰姬瑪哈爾陵。陵墓建成後莫卧兒帝國的國庫也就所剩無幾,個人的偉大愛情唯有依托舉國之力才能夠綻放得如此絢麗奪目,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沙賈汗在泰姬陵建成不久後便被他和泰姬所生的兒子廢除了王位,並囚禁在 阿格拉 城堡八年,最後死於 阿格拉 堡的一間小斗室里。就在這間小斗室里,他每天透過窗邊遙望潔白雍容的泰姬陵,在深夜的時候偷偷落淚,思念著天堂里的愛妻。整整八年,這宿命的一天終於來到,他的屍體被運上一艘船,並沿著河流來到了那個他曾經日夜遙望的泰姬陵,並最終和他最愛的女人葬在了一起。
泰姬陵的牆壁上面刻著《古蘭經》的第36章:“無論什麼靈魂都將迎來死亡,然後在複活之日得到各自應得的東西。逃出劫火,被引領到天國者是幸福的。今生之所為,不過是夢幻。” (很活潑的一個小女孩) ( 阿格拉 街頭) (正在聊天的小女孩)
3.受傷的女人
泰姬陵是 印度 人的驕傲, 阿格拉 因為坐落在這裡的泰姬陵而成為著名的旅游城市。很多人滿懷期待的來到 阿格拉 後,以為 阿格拉 街道也會和宣傳照上的泰姬陵一樣潔白無瑕,然而真實情況卻是殘忍的。這座城市貌似除了泰姬陵和其他的幾個城堡乾凈整潔外,其他的大部分地區都是稍顯髒亂、破敗房子的典型 印度 式居民區。因此很多慕名而來的旅客到達 阿格拉 後,都只是在旅游景點和酒店之間徘徊。
不過如果想真正的瞭解 印度 文化,想更加清楚泰姬陵背後的凄美愛情故事,這些瞭解的途徑並不只是依附於已經經過過度包裝的旅游景點上,更多的是藏匿於這裡平常的街頭小巷中。在這些居民區走動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很多穿著紗麗的女人和古爾特的男人,可能會見到一些在其他地方已經消失了幾十年的職業,見到一些神話故事中才會出現的建築和場景,或者在某個轉角還會看到有如書中描寫的像泰姬那樣貌美的女子。在這些地方走動的時候,就像進行了時空的穿越,猶如在古老的 印度 進行了一次精神洗禮。所以在花一天的時間把泰姬陵和其他幾個城堡游玩完了之後,我踏進了 阿格拉 的街頭小巷。可以說,如果可以忍受得了街道上的髒亂,在這裡游玩要比在旅游景點要有趣很多。
傍晚時分趁酷暑漸散的時候,在平民區裡面行走。剛走進巷子的時候,發現一個皮膚黝黑穿著骯髒衣服的 印度 青年,在昏暗的巷子里慢慢靠近了我,我怕有危險,於是做好了往回走的準備。
“你是來自 日本 還是 韓國 ?”
他在遠處朝我喊道。在 印度 這種問題每天至少要回答十遍,可能是之前來 印度 游玩的 中國 游客都是去的旅游景點,從來都不會來這些髒亂的小巷子,而 日本 和 韓國 的游客可能會相對的要多很多,於是他們開口都是問 日本 還是 韓國 。
“我來自 中國 ”
“我的朋友,我最喜歡 中國 了,去到 中國 是我這輩子的夢想”
他接近我後,一邊說著一邊伸出了右手做握手的姿勢。我作出回應的時候,他笑得如同在清晨時分綻放的花朵。這時候我才為剛纔以他的外在形象就把他當成是壞人而感到羞恥,認真的想一下,如果對面走過來的是一個皮膚白皙、戴著眼睛的青年的話,我可能就會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心態。我們一直取笑 印度 的種姓制度,實際上我們的某些行為比種姓歧視更加的愚蠢。 ( 阿格拉 的婦女們) (窗邊的婦女) (食品店老闆娘)
和他道別後繼續往裡走,橘黃色的燈光投射出一大片又一大片的陰影,不遠處的角落裡,全身赤裸的小孩蹲在一團亮光中大便。滿街出沒的乞丐,縱橫交錯的臭水溝旁邊躺著個渾身泥巴的男人,不知道是死是活,等走過去看的時候,發現只是在睡覺。骨瘦如柴,眼神渾濁只穿著纏腰布的男人蹲在路邊,對過往的人們投射出空洞的眼神。肚皮鼓脹,身上爬滿黑蒼蠅,躺在垃圾堆中游玩的小孩兒。小城中滿街散佈著一坨坨牛糞和狗屎,一不小心可能就會感受到它們軟綿溫熱的質感。成群髒兮兮瘦巴巴怯生生、隨時齜起牙來撲向同類的癩皮狗,眼神獃滯的神牛慢吞吞的在路上悠哉漫步,就像它們周遭的人類。一戶人家大門敞開著,一臺小尺寸破舊的黑白電視機在閃爍著,卻沒有人在看節目。
安瓦說,他家沒有電視,全家的積蓄都留著給他的兩個妹妹買嫁妝。安瓦是泰姬陵附近的一間飯店的服務員,來自 阿格拉 偏遠的一個小村莊,他膚色黝黑,眼睛大而明亮,眼睛輪廓清晰。
相對於可以得到沙賈汗極度寵愛的泰姬, 印度 其他的女人就沒那麼幸運了,對於 印度 的大部分女性家庭來說,與其說是結婚,不如說是出錢叫人家幫忙養女兒,因為在女兒出嫁的時候需要提供昂貴的嫁妝。在 印度 ,有一句最禮貌、最惡毒的罵人話:祝你生十個女兒,每個女兒都有好歸宿!因為除非家財萬貫,十個女兒的嫁妝肯定叫人傾家蕩產。
在 印度 許多地方,性別比例成為其經濟進步的反向指示器。與此類似,贈送嫁妝的習俗在一些 富裕 邦的殷實家庭中尤為盛行,為了補償其新增一名女性成員撫養教育等帶來的負擔,新郎的家庭索要的嫁妝越來越苛刻。對於 印度 的許多新中產階級來說,養女兒的代價越來越沉重。
在舊時代 印度 教當中,有一個“梵化”的過程,即一個等級較低的 印度 教種姓與部落、或其他集團,在一個高種姓的引導下改變其習俗、禮儀、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經過一代或兩代人的努力,低種姓便可接近高種姓,從而提高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地位。同時也採取高種姓的宗教信仰和模仿高種姓的生活方式,所以 富裕 的高種姓家庭的嫁妝制度逐漸的也影響到了低種姓貧窮階層和其他宗教群體,例如穆斯林,因此就出現了不少即使是傾家蕩產也要購買嫁妝的情況。這種風俗的盛行很難視為一種進步,但卻標志著人們向上靠攏的傾向。雖然現在種姓制度已經給城市化所沖淡,幾乎已經沒有了所謂的梵化傾向,但是這些婚嫁陋習已經根植於他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並且有了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1983年 印度 總統宰爾辛格在 加爾各答 為 印度 著名的社會活動家羅摩羅易的塑像揭幕時說:“嫁妝問題又有發展的趨勢,在中等家庭,若沒有3—5萬盧比的現金,就無法嫁女。即使是已婚婦女,也常因未能滿足男方索取嫁妝的要求,而受夫家的虐待,甚至被迫害致死或被迫自殺。應該廢除嫁裝習俗,避免這種習俗帶來的危害。”雖然這種嫁妝陋習在 印度 已經給列入違法,但是在大部分 印度 人的觀念裡面,傳統觀念永遠大於法律。 ( 阿格拉 街巷) ( 阿格拉 街巷) ( 阿格拉 街巷)
吃完晚飯後,安瓦帶我到了飯店的頂樓,我們坐在屋頂的圍欄上,看著不遠處的泰姬陵從落日的餘暉中剝落,慢慢演變成月色朦朧中令人迷醉的銀白色。我想起了安瓦家中因為缺錢買嫁妝而待字閨中的兩個妹妹,她們穿著廉價的紗麗,每天都乾著繁重的體力活,經常的為沒有錢購買嫁妝而憂愁。
“既然嫁妝負擔相對於你們來說那麼沉重,就沒有嘗試過放棄嗎?”
“這個首先男方家庭就不 會同 意,即使是他們同意這樣做,也會給街坊鄰裡親戚朋友說閑話,我們那個地方的人都會這樣,一直都這樣,從來沒有人敢違背傳統”
這時候路上已經沒有了行人,橘黃色的燈光照射到街道上,幾條流浪狗正在亮光下撕咬。
他抬頭看了一會兒天空,然後繼續說道:“前段時間我們那邊有個女人嫁過來,結果過幾天就發生火災了,全家只燒死一個婦女,我們大家都知道那是怎麼回事。那個婦女的嫁妝給得太少了,所以就給他們燒死,然後他們再娶一個女人來索取嫁妝。為了讓我妹妹在未來婆家可以過上安穩日子,即使是再苦再累我們也要拿出好的嫁妝”
“按照你這樣說,你提供了昂貴的嫁妝,妹妹們在別人家裡就一定會過得好嗎?”
“不是說就一定會過得好,萬一真的是有事發生,私下找他們理論的時候,我們也是在較為有理的一方”
來到 印度 這個地方旅行,我一直在努力地完全融進 印度 社會中,然而它卻一直對我有所保留。它的幅員遼闊,它的炎熱氣候,它的某些奇怪的文化與習俗,這些在我的心裡早就已經做好了準備,然而它的某些極端的層面,卻依然讓我覺得陌生。例如這些慘無人道的嫁妝陋習。
“發生這種慘案的時候,你們沒有想過報警,讓警察介入嗎?”
“誰會去報案,婆家的人絕對不會報案的吧,娘家的人也不會去,因為在他家裡可能就是用了類似的手段虐待嫁過來的女人,從而索取更多的嫁妝。在我們這裡,每天都有太多類似的故事。嫌嫁妝不夠而虐待妻子、兒童賣淫、被賣為奴隸、殺女嬰。在 印度 ,這是一場衝著女人來的戰爭,這是場至死方休的戰爭,而大部分情況下,受傷的都是女人”
在這之後,因為沒有安瓦的聯繫方式,我再也沒有機會和他聯繫,只希望他已經賺夠了給妹妹買嫁妝的錢,然後回到老家,在不需要嫁妝的情況下娶了一個好的姑娘,安安穩穩的過日子。 ( 阿格拉 的男人) ( 阿格拉 的男人) ( 阿格拉 的男人)
繁重的嫁妝是 印度 這一整個國家的人們所面臨的難題,在傳統的 印度 教徒心中,對於女性而言,婚姻能使她們獲得解脫,丈夫是她們的救命稻草,她必須五體投地、不顧一切地給予回報。
據《摩奴法典》記載:“女子必須幼年從父,成年從夫,夫死從子。女子不得享有自主地位”“一個妻子如果違背了她的丈夫,她在來世會變成一條野狗”“婦人如謊言一般污穢不堪”摩奴在 印度 教最權威的法典上這樣寫著,他把女人的等級列得和“碰不得的賤民”差不多一樣低。
《羅摩功行錄》記載著:“丈夫就是妻子的天神,服侍丈夫是婦女最崇高的天職,沒有丈夫的婦女等於沒有生命的軀殼和無水的江河”
這些令人驚愕的法律表述,竟出自這個色彩斑斕、神秘迷人的文明古國,古代 印度 人對女性的態度真是讓人匪夷所思。據很多調查的情況來看,大部分 印度 人都是按照他們祖先的傳統來辦事。例如,當調查者勸他們放棄一些傳統陋習的時候,他們這樣回答:“難道我比我的父親和爺爺懂得還多嗎?”可能他們就是以這種遵循傳統的方式,來獲得更多的認同感和存在感吧。
傳統觀念和現在越來越苛刻的嫁妝制度相結合,導致歧視女性越來越重。
雖然結婚後,會經常出現虐待婦女的情況,但據統計, 印度 的離婚率最多僅為6%。這是因為 印度 的法院辦事效率極低,審理離婚案一般需要15年。但更讓大多數夫婦膽戰心驚的是這裡的文化禁忌,離婚可是犯了大忌的行為。家暴庇護中心的婦女們幾乎總會說她們是心甘情願回到充滿暴力的家庭中的。他們不敢離開丈夫,唯恐讓婆家和娘家丟臉,而且她們出嫁後就沒辦法出去工作了,缺少工作機會的她們在經濟上無法獨立。她們不敢面對離婚後顏面無存的生活,因此許多這樣的婦女都認為在地獄一般的家中煎熬到死是自己的命。
平時在巷子里拿著相機走動的時候,一般情況下 印度 婦女見到相機後,都會把頭上的面紗拉下來遮住臉部,不留一絲縫隙。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見到陌生人而感到的羞怯,另一部分卻是因為她們是否可以給別人拍攝,這個權力取決於她的丈夫而不是她自己,有時候她們的丈夫在場,得到丈夫同意後才可以拍攝,想起來也是挺悲哀的。 (喂牛的婦女) (搬運重物的婦女) ( 阿格拉 的男人和女人們)
4.火車延誤
印度 人說:“ 英國 人走後給我們留下了兩樣東西,一是火車,二是議會”。
1853年4月16日,在21響的禮炮聲中, 印度 的第一輛火車開始啟動,這部火車是由三個蒸汽發動機拉動的14節車廂,總共裝下了400名乘客,從 孟買 駛向34km外的塔尼。 印度 的鐵路運輸從此啟幕。它比 中國 的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1876年)早了23年。
印度 的鐵路網基礎很好,普及度也非常的高,很久以前就達到了六萬公里。基礎設施比較齊備,鐵路系統的建築物都比周邊的建築好,大多是紅牆白窗的歐式建築,尤其是 孟買 的 維多利亞 火車站,更是文化遺產般的存在。但 印度 鐵路系統的硬件設施不高,很多線路採用的仍然是人工道岔和機械信號(揚旗)。
後來多年的經濟困難和內亂,以及對外戰爭,讓 印度 人沒工夫搭理鐵路,於是鐵路基礎設施陳舊,行政管理太松,員工素質偏低等成為了 印度 鐵路系統的常見問題。 印度 國營鐵路是 印度 為數不多的國企,以西式“民主國家”自詡的 印度 ,為了討好老百姓只能限制火車票的上漲。所以儘管每年依賴 印度 政府財政補貼,但是 印度 國營鐵路還是一直在虧損當中,即便是這樣, 印度 鐵路局還是把大把的錢分給了員工,而不是用來改善鐵路環境。在 印度 鐵路的運營成本當中,居然有超過一半是用來支付員工的工資和福利,可見一斑。除了政府間的扯皮, 印度 普通民眾也是有愧於鐵路的運輸之恩, 印度 大部分鐵路都是順其自然的任其腐蝕,年久失修,導致經常的發生火車事故。
受一些不良媒體的報道,很多人對 印度 火車的印象還是停留在火車周圍掛滿人的景象,其實在 印度 早已沒有那種情況發生。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訂票網絡和乾凈舒適人性化的乘坐體驗。
然而這裡畢竟是 印度 ,和 印度 的其他方面一樣,這裡的火車依然有不守時的習慣。曾有朋友說過,在 印度 乘坐火車,延誤那是家常便飯的事,萬一有哪次不延誤了,你就要懷疑是不是進錯火車站了。在 阿格拉 我第一次親身體會到了傳說中的 印度 式火車延誤。 (騎自行車的小男孩) (三輪車夫) (三輪車夫)
下午兩點半的火車,我早早便到了火車站。此時車站裡沒多少乘客,有的在讀報,有的在玩牌,有的拿著長布鋪在地上旁若無人的呼呼大睡起來。 阿格拉 的火車站很小,應該只是做為中轉站來使用,所以火車來了停留幾分鐘就走,這對本國人來說已經習以為常,但是對外國人確是災難般的存在。
得知我乘坐的火車延誤時,我去詢問起櫃臺裡面的工作人員,但是他們居然也不清楚火車什麼時候才會到達:“可能半個小時,也可能三小時或者五小時,誰知道呢”,他聳聳肩。這就是 印度 人的時間觀念,它仿佛是個無底洞一般,把你整個吸進去,然後在裡面旋轉,讓你在時間的漩渦裡面迷茫。所以在 印度 你永遠都只能按照感覺來行事,在合適的時間上車,在合適的地點下車,從來沒有一個參考值,沒有一個衡量的標準。
“你的火車還沒來,你跟著我走就行了,我也是坐這班火車。”
坐在站臺上一個年紀不大的 印度 青年看過我的車票後,用蹩腳的英語對我說道。我怕他會像其他 印度 人一樣,給我錯誤的信息,於是隔一段時間就拿著車票去問車站的工作人員,得知的答案都是一樣——火車不確定什麼時候可以來。
“你相信我,等會火車來的時候我告訴你就行了,你跟著我不要亂跑就行”
看到他堅定的態度,應該不會出差錯,於是就放下行李,和他一起坐在了站台的椅子上有一句沒一句的聊了起來。那時候去 印度 的時間還不夠長,不知道其實在火車站的任何人,包括保安,車站的其他乘客,甚至是部分車站工作人員,他們告知的答案都可能是不准確的,最保險的做法就是:等到火車進站的時候,找到車票上的火車序列號,然後和掛在車廂中間處的火車序列號對準。
等了大概一個鐘,進來了一部火車, 印度 青年突然抓起他的行李猛的往剛進站的火車跑,而我也慌忙尾隨其後。他一邊跑一邊對我大喊:“你的火車還沒來,你還要坐在站台那裡等。”
“不是說你和我是同一班火車嗎?”
“我剛纔是說,我的火車和你是在同一個站台,並不是坐同一部火車” (坐在家裡看報紙的年輕男人) (坐三輪車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