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出品】失落的世界:一個人的南美之旅,圓夢複活節島
旁邊那一座孤零零的石像,叫Ahu Ature Huki,也是曾經在部落戰爭中被推倒,後來又修複的。別看它不起眼,可是它卻是被一位偉大的航海家修複的。 挪威 探險家托爾·海爾達爾(Thor Heyerdahl)認為波利尼西亞群島的原住民是來自 南美洲 ,於1500年前從 秘魯 乘木筏向西漂流到太平洋群島。為了證實他的這一理論,他率領團隊在南美建造了木筏,以印加太陽神的名字命名為“ 康提 基號”,於1947年4月28日從 秘魯 出發,歷經102天,同年8月7日在圖阿莫圖群島登陸,整個過程完全使用了原始的航海手段,木筏上唯一的現代工具就是用來通訊的無線電,共航行了約8000公里。後來他將自己的航行故事著書出版,描寫了他們歷險的長篇紀實小說被拍成了電影《Kon-Tiki》,並於1951年獲得奧斯卡長篇紀實電影獎,中文版名為《孤筏重洋》。 在航海過程中,托爾·海爾達爾曾登陸 複活節島 ,和他的團隊一起修複了Ahu Ature Huki。 這段過程之所以艱難,是因為在 秘魯 西海岸有著名為“洪堡海流”的強勁洋流,依靠木筏穿越是非常困難的,托爾他們的木筏也是在 秘魯 的幫助下,用軍艦將木筏拖到了距離陸地80公裡外才開始的漂流。所以從航海的角度上,價值並不算高。
最高大的石像Ahu Te Pito Kura
那些被推倒的石像,更能體現出曾經部落戰爭的慘烈。 Ahu Te Pito Kura是所有曾經被豎起的石像中最高大的一個,但也是所有石像中最後豎起最後被推倒的一個。據說因為擁有這個石像部落的人吃了另外一個部落的老婦人,她的兒子為了報仇,就俘虜並吃掉了對方部落30人,並推倒了他們部落的象徵——石像。 可以想象,當時的島上資源有多麼匱乏,各個部落間爭奪生產資料,無能為力的時候,就只能上演“人吃人”的慘劇。
能量石(Te Pito o te Henua)
距離這座被推倒的石像不遠,是著名的“能量石(Te Pito o te Henua)”,當地人就稱它們為“世界的肚臍”。
傳說這五塊圓石是最早來到 複活節島 的部落首領Hotu Matu從他家鄉帶來的,為的是寄托他對家鄉的思念。石球含鐵量很高,在太陽的照射下,能夠影響磁針的運轉。 當時島上的人不懂磁石的原理,就認為石球有神奇的能量可以通靈。如果把指南針放到石頭上,同樣也會在磁石的作用下失靈。
為了保護這5塊圓石,已經不允許游人靠近了。 在波利尼西亞語中,“Pito”有“End”的含義,“Te Pito o te Henua”就意為“陸地的盡頭”。這座與世隔絕的小島,當時的島民怎麼就能知道它們距離陸地如此遙遠,更是一個謎團。
岩畫Papa Vaka
距離神秘的石球不遠,有 複活節島 最大的岩畫瓦卡石刻群Papa Vaka。 既然是海島,岩畫的內容也就都與海洋相關。船隻、章魚、鯊魚、魷魚等,可見海洋對於 複活節島 的島民們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但可惜的是,這些岩畫一直暴露在空氣中,沒有任何的保護,如今大多風化的比較厲害,已經看不清了。或許再過數年,它們就只能純靠想象了。
石“笛”Pu o Hiro
這塊被圍起來的石頭叫Pu o Hiro,看上去不起眼,但卻是曾經島上土著的“喇叭”。在石頭上打孔,能吹出響亮的聲音,召集部落居民來集會。甚至還能在海邊吹出聲音,引誘海裡的魚游到岸邊捕撈。 行駛在荒無人煙的島嶼上,沿海公路風景如畫。遠方綠草如茵的山坡上,一個個黑點如同鑲嵌在草坪上的寶石,那是這座神秘島嶼,最真實的樣子。 複活節島 上有三座火山,Rano Raraku就是其中的一座,島上有95%的摩艾(Moai)石像都誕生於此,因此也就有了個名字“採石場”。
採石場Rano Raraku
開放時間:4-9月9:00-18:00, 12月-次年3月9:00-19:00
和鳥人村Orongo一樣,憑 複活節島 門票只能入內一次,在天氣晴好的下午來此,漫步於山坡上,遠眺浩瀚的太平洋。 千百年前, 複活節島 的土著居民們就在這裡開山採石建造石像,再運到海邊的 石台 上豎立起來。後來隨著部落之間的戰爭,各種天災人禍,石像建造也就停止了。高大的石像運不出去,就都擱置在這裡。直到如今,這裡還有397座或立或躺的摩艾石像分佈於山坡之上,最大的那座高20餘米,是曾被豎立起來最高石像的2倍。 我們印象中的 複活節島 ,都是一排排整齊豎立著的石像,但這樣漫山遍野散落的摩艾石像,才是 複活節島 最真實的樣子! 這裡是旅游環境最完善的一個,門口有人會給門票上蓋章作為憑據,意思是不能再次入內,所以切勿有“逃票”的僥幸心理。景區內不能開車入內,車輛只能停在門口的小型停車場。環島跑了大半天,早上看日出起的又早,我到這裡的時候,體力幾乎已經突破了極限。望著山坡上在烈日下拾級而上的游人,我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有體力爬上去。但期待最終戰勝了我的懶惰,不僅因為這裡只能入內一次,還因為這裡是可以最近距離接觸石像的唯一地方! 大洋深處這座神秘的小島,荒無人煙,天地一片寂靜。島上四處散落著巨大的石像,他們用空洞的眼睛註視著遠方。我們站在山坡上,被石像環繞著,眺望遠方的海洋……腦海中不禁聯想起昔日島民互相爭鬥殘殺,石像就靜靜地看著千百年來的滄海桑田……這才是我心中的 複活節島 !也是我對於 複活節島 最初的想象! 那些曾在網絡上,影片中看到的宣傳圖景,就這樣出現在我的身旁。我們頂著烈日在一尊又一尊石像前駐步停留,看著它們身上神秘的花紋,甚至“借位”拍下有趣的照片……
最高大的石像Ahu Te Pito Kura
那些被推倒的石像,更能體現出曾經部落戰爭的慘烈。 Ahu Te Pito Kura是所有曾經被豎起的石像中最高大的一個,但也是所有石像中最後豎起最後被推倒的一個。據說因為擁有這個石像部落的人吃了另外一個部落的老婦人,她的兒子為了報仇,就俘虜並吃掉了對方部落30人,並推倒了他們部落的象徵——石像。 可以想象,當時的島上資源有多麼匱乏,各個部落間爭奪生產資料,無能為力的時候,就只能上演“人吃人”的慘劇。
能量石(Te Pito o te Henua)
距離這座被推倒的石像不遠,是著名的“能量石(Te Pito o te Henua)”,當地人就稱它們為“世界的肚臍”。
傳說這五塊圓石是最早來到 複活節島 的部落首領Hotu Matu從他家鄉帶來的,為的是寄托他對家鄉的思念。石球含鐵量很高,在太陽的照射下,能夠影響磁針的運轉。 當時島上的人不懂磁石的原理,就認為石球有神奇的能量可以通靈。如果把指南針放到石頭上,同樣也會在磁石的作用下失靈。
為了保護這5塊圓石,已經不允許游人靠近了。 在波利尼西亞語中,“Pito”有“End”的含義,“Te Pito o te Henua”就意為“陸地的盡頭”。這座與世隔絕的小島,當時的島民怎麼就能知道它們距離陸地如此遙遠,更是一個謎團。
岩畫Papa Vaka
距離神秘的石球不遠,有 複活節島 最大的岩畫瓦卡石刻群Papa Vaka。 既然是海島,岩畫的內容也就都與海洋相關。船隻、章魚、鯊魚、魷魚等,可見海洋對於 複活節島 的島民們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但可惜的是,這些岩畫一直暴露在空氣中,沒有任何的保護,如今大多風化的比較厲害,已經看不清了。或許再過數年,它們就只能純靠想象了。
石“笛”Pu o Hiro
這塊被圍起來的石頭叫Pu o Hiro,看上去不起眼,但卻是曾經島上土著的“喇叭”。在石頭上打孔,能吹出響亮的聲音,召集部落居民來集會。甚至還能在海邊吹出聲音,引誘海裡的魚游到岸邊捕撈。 行駛在荒無人煙的島嶼上,沿海公路風景如畫。遠方綠草如茵的山坡上,一個個黑點如同鑲嵌在草坪上的寶石,那是這座神秘島嶼,最真實的樣子。 複活節島 上有三座火山,Rano Raraku就是其中的一座,島上有95%的摩艾(Moai)石像都誕生於此,因此也就有了個名字“採石場”。
採石場Rano Raraku
開放時間:4-9月9:00-18:00, 12月-次年3月9:00-19:00
和鳥人村Orongo一樣,憑 複活節島 門票只能入內一次,在天氣晴好的下午來此,漫步於山坡上,遠眺浩瀚的太平洋。 千百年前, 複活節島 的土著居民們就在這裡開山採石建造石像,再運到海邊的 石台 上豎立起來。後來隨著部落之間的戰爭,各種天災人禍,石像建造也就停止了。高大的石像運不出去,就都擱置在這裡。直到如今,這裡還有397座或立或躺的摩艾石像分佈於山坡之上,最大的那座高20餘米,是曾被豎立起來最高石像的2倍。 我們印象中的 複活節島 ,都是一排排整齊豎立著的石像,但這樣漫山遍野散落的摩艾石像,才是 複活節島 最真實的樣子! 這裡是旅游環境最完善的一個,門口有人會給門票上蓋章作為憑據,意思是不能再次入內,所以切勿有“逃票”的僥幸心理。景區內不能開車入內,車輛只能停在門口的小型停車場。環島跑了大半天,早上看日出起的又早,我到這裡的時候,體力幾乎已經突破了極限。望著山坡上在烈日下拾級而上的游人,我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有體力爬上去。但期待最終戰勝了我的懶惰,不僅因為這裡只能入內一次,還因為這裡是可以最近距離接觸石像的唯一地方! 大洋深處這座神秘的小島,荒無人煙,天地一片寂靜。島上四處散落著巨大的石像,他們用空洞的眼睛註視著遠方。我們站在山坡上,被石像環繞著,眺望遠方的海洋……腦海中不禁聯想起昔日島民互相爭鬥殘殺,石像就靜靜地看著千百年來的滄海桑田……這才是我心中的 複活節島 !也是我對於 複活節島 最初的想象! 那些曾在網絡上,影片中看到的宣傳圖景,就這樣出現在我的身旁。我們頂著烈日在一尊又一尊石像前駐步停留,看著它們身上神秘的花紋,甚至“借位”拍下有趣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