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頓節”的回憶〗八月盛夏,游歷在壯麗的雪域高原










色拉寺挺神奇的,創立前,宗喀巴就在色拉烏孜山上的洞內修煉,在這裡第一次見到了大弟子克主傑(此人後來成為甘丹寺第三任赤巴,被追認為一世班禪)。宗喀巴曾在這裡2次會見明朝使者,使者轉達了永樂皇帝希望宗喀巴前往漢地傳法的念頭,第二次婉言謝絕後,宗喀巴派弟子釋迦益西代其前往中原。永樂十二年(西元1414年),經過2年長途跋涉後,釋迦益西抵達 南京 ,永樂皇帝大喜,翌年授予他“妙覺圓通慈慧普應輔國顯教灌頂弘善西天佛子大國師”封號。永樂十七年(西元1419年),釋迦益西從 南京 返回 西藏 看望宗喀巴,沒過多久宗喀巴就去世了。按照老師遺訓,釋迦益西興建色拉寺,把永樂皇帝賜予的藏文大藏經《甘珠爾》108函,旃檀木雕刻的十六尊者像等珍貴禮物統統收藏在色拉寺內。
永樂二十二年(西元1424年),永樂皇帝再次傳召釋迦益西前往 北京 ,但由於路途遙遠,還沒到中原永樂皇帝就駕崩了,釋迦益西在中原居住了十年後,宣德九年(西元1434年),釋迦益西離開 北京 返回 西藏 ,宣德皇帝封其為“萬行妙明真如上勝清凈般若弘照普慧輔國顯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覺如來自在大圓通佛”,簡稱“大慈法王”。宣德十年(西元1435年),釋迦益西在返程途中病逝於 青海 ,享年84歲。
所以,色拉寺建造初衷,就是存放明朝皇帝賜給格魯派貴重禮物的地方,後來藉著釋迦益西受封為“大慈法王”,發展逐漸壯大,一舉成為了三大寺之一。


和哲蚌寺一樣,色拉寺的大門同樣恢宏無比,處處彰顯出格魯派大寺的氣魄,從規制上來看,色拉寺大門比哲蚌寺更顯氣勢,建築採用了漢藏特色,屋檐全部鍍金,正中擺放有格魯派標誌——法輪與二鹿。屋檐下採用榫卯結構,逐層疊加,採用藏族特色雕刻及上色,大門正上方掛有“色拉大乘洲”五字牌匾,分別用漢、藏、英三種語言書寫。
穿過第二扇門,一條青石鋪成的緩坡石道筆直的向北延伸,每隔幾米就種有一棵柳樹,扎倉和康參比鄰而建,錯落有致。



接近3點,一名紅衣老僧信步走來,打開鐵鎖後推開雙門,緩緩走入辯經場,隨後,數以百計的僧侶從各個扎倉走出,或三五成群,有說有笑;或一人獨行,低頭沉思,我們跟隨著僧侶,快步走入。











在每一個提問前都要先說一個“底”,再將右手向後高高揚起,和左手相拍發出清脆的響聲,然後將右手向下伸向對方後拉起。那一聲“底”相當於開啟智慧,因為在佛教中文殊 菩薩 是智慧的象徵,“底”音可以啟請心中的文殊 菩薩 ,開啟我們的智慧。高揚的右手說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後。
好了,介紹完畢,辯經正式開始!每個坐在地上的僧人已經找到了合適的對手,只見對手摩拳擦掌,甩起衣袖,把念珠盤起,迅速拍下手掌,發出清脆響聲,隨即用連珠炮般的語速向坐在墊上的同學發問,現場響起了此起彼伏的拍掌聲和發問聲,雖然聲音不小,但求學的聲音映襯在菩提樹下,反倒覺得和諧與純粹,絲毫沒有思緒的雜亂。


參觀辯經過程中,是不允許用單反拍照的,但可以用手機拍照和錄像,全程都有保安人員檢查,一旦發現你舉起手中的單反,他們就會過去要求你收起來。所以,好好珍惜這些照片,我太不容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