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sun,初見與重逢,邂逅就戒不掉的土耳其
0.Aftersun在離開 伊斯坦布爾 的時候,心裡想著,在 琅勃拉邦 繼續慢節奏延續“曬後假日”的狀態——泡咖啡廳寫游記,而到了 琅勃拉邦
之後,悠閑而慵懶的熱帶小鎮讓人眩暈得仿佛進入毛姆小說里百無聊賴的狀態,直到逛夜市嘗了口Lao
Wishkey覺得這不就是白酒嗎,然後開始惦記起家中沒開的Raki,於是又回到這裡。 說到去 土耳其 ,超過60%的原因是因為《曬後假日》這部電影,英文名Aftersun,但是就像電影表達的基調和情緒一樣,很難找到適合的詞彙去描述它。
我對 土耳其 的感覺也是如此,像常提到嘴邊的Hüzün,即便是有些許憂愁,但仍然讓人有淡淡的滿足和喜悅,我想它大概和E人的快樂有關。土耳其 是一個世俗而熱情的國家, 伊斯坦布爾 的名聲太大游客絡繹不絕,似乎延續著塞利姆 蘇丹 時期的多元包容; 格雷梅 以熱氣球聞名隨處可見的 中國
游客,也感覺不到太多的陌生;第三 大城 市依茲密爾連帶著 切什梅 和 阿拉恰特 的小鎮,與 希腊
歷經千年仍然難捨難分;D400的沿海公路從氣候到海水都讓你沉浸在魅力四射的氛圍里。作為E人,你能隨時隨地和 土耳其 人開始嘮嗑,如果你喜歡 土耳其
咖啡和拉克酒,就更加不可收拾;而輝煌得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帝國,你仍能在不經意間瞥到那帝國榮光的餘暉,也就讓驚喜來得更加讓人滿足。 土耳其 簽證 大方 的半年多次,於是6個月內兩次總計一個月的行程,以截然不同但同樣快樂的方式邂逅難以戒掉的 土耳其
,似乎仍有一個維度的自我留在了那裡,如同電影一樣。
那就以個人回憶,和主觀種草的方式,正式開啟文師傅的游記之旅。
PS.如果要看實用攻略請跳到最後。 1.Till life bring us together如果說第一次即將離開 土耳其 的時候,我還仍帶有複雜的Hüzün,眷戀得捨不得離開,思考著是否還會再次前往 土耳其
,那麼在第二次即將離開的時候,我是帶著一種滿足的情緒,知道找到了一處喜歡且適合自己的地方,一定還會回來。
旅行似乎是不斷打破和重塑認知的事情,所有鮮活的畫面和人事都在向你訴說著另一面生活的真實性,就像我喜歡的理想國系列書的引言“想象另一種可能”,而旅行則是讓你“見證和體驗另一種可能”。 第一次初去 土耳其 ,和朋友一起自駕玩了圈環線,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出行的談天說地,相似但不盡相同的觀念碰撞出的火花引發了多場有趣的談話。
感謝老王陪我喝了那麼多酒,雖然你不喜歡Raki。
也虧得邱老闆車技了得,讓大半旅途都像公路電影那樣讓人著迷,我會繼續練車的,尤其是夜車。第二次重逢 土耳其 ,一來考慮到簽證還在有效期,二來要去 高加索 三國的 阿塞拜疆 ,逛完 巴庫 轉機過去也近,於是獨自折騰著選了最中意的 伊斯坦布爾 和
阿拉恰特 各獃了一周。
這次獨自旅行的沉浸式體驗和冒險精神,又讓我看到了城市不一樣的一面,在別人家逐漸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節奏中,當新奇體驗變成喜歡的日常routine
的時候,旅行讓“另一種可能”成為了觸手可及的現實。很多時候,生活以超乎你預期的方式呈現在你眼前,就像電影中的蒙太奇一樣,有些時候這種意料之外會帶給你驚喜。
當旅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當你被書籍、電影打動想要前往一個國家和地方,當你規划著未來的假期盤算好預算和行程,未來就變成一種支撐的力量,當你在旅行中遇見了有意思的人或者和朋友出行,你們建立起的羈絆似乎比日常中的
友誼 更加深厚,當你不斷反思你的生活和過去的經歷,你可能會更加清楚而堅定的投入到你所熱愛的生活中。
這次離開 阿拉恰特 的時候,準備簡單打招呼告別,結果房東說她準備了 土耳其 告別儀式。
房東 Ülkü Iskit 說著她不喜歡說“goodbye ”,直到她之前一個喜歡的 美國 客人給她說
“Till life bring us together.”
我說我也喜歡這句,我覺得我還會再回來的,就像這次一樣。事實上,探索未知的地方,除了尋找的那種快樂,也有找到的那種滿足,而當你找到一個中意的對象、地方、事物,它所帶來的滿足是持續的。
於是就著Ülkü Iskit 用古舊的 土耳其 壺對著我離去的方向潑水,也就沖淡了告別的情愫,以至於在等車的時候就又開始期待起 伊斯坦布爾 。
回憶、文字、圖像、影音的魅力也是如此,當你把鮮活的記憶用文字描述出來,與看到它的人是一場初見。
而你自己有朝一日重新緬懷起來,它也是一種重逢。 2.伊斯坦布爾-如果有機會,我想長住一個月近年來越來越喜歡看歷史,尤其是當不同國家、不同事件、不同角度的書看完之後,你不經意會在字裡行間發現隱藏的串聯脈絡。
我喜歡說,讀書和出去旅行都是在不斷尋找真實世界的碎片,而你收集到的碎片越多,他們就更加有可能湊在一起拼出更完整的圖案,而這可能距離我所想要的真實更近了一步。 最初對 伊斯坦布爾 的印象來源於 羅馬 帝國末期的君士坦丁堡,對宗教不感興趣的我隱約只記得十字軍東征和恢弘的建築。
後來是偶然在 曼谷 的電影院看了《愛貓之城》,之後對這個海峽城市人與貓的和諧相處充滿了憧憬。
直到第二次在電影院看完《曬後假日》,那隱藏在風和日麗的艷陽與晶瑩剔透的海浪後的情緒,強烈而難以消散的縈繞在心頭,便開始著手啟程。好在同伴都愛看書,剛敲定往返機票行程細節都沒定,大王就給我和邱老闆各買了一本《純真博物館》,並囑咐我們必須得帶上。
看虛構小說當然不夠,於是我們各自定了共讀的大部頭,從《奧斯曼之影》到《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以及漫長而乏味的《奧斯曼帝國六百年》,懷著對塞利姆 蘇丹
的崇拜,對16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多元包容,便對 伊斯坦布爾 產生了不一樣的情愫。於是當正式進入 伊斯坦布爾 的行程,看到從 希腊
、拜占庭、和奧斯曼時期彌留下來的遺跡,聽到幾百年的歷史餘音,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坐船漫游感受到歐亞大陸的分隔和交融,在尋覓塞利姆 蘇丹 清真寺後誤入猶太人、
希腊 人和 亞美尼亞 人的社區,只覺得一杯Double Raki完全不夠。
而當第二杯Double
Raki入口,就感覺時間的流速開始變緩,歐亞大陸的地理空間,奧斯曼帝國六百年的興盛衰落,古老神話和延續下來的斷壁殘垣,現代社會的摩登潮流和執著堅守的傳統信仰……
一直信賴的理性思維,在發散的情緒和信息之間交融,便很難再去完好的自製。
這便是我還未離開 伊斯坦布爾 就想回來的原因。第二次獨自回到 伊斯坦布爾 ,從遞給Önder那瓶Raki,他說“Are you crazy?”的時候,我知道我像游子歸家一樣,開始逐漸融入現代而世俗化的
伊斯坦布爾 。
不逛景區、不設目的的在 伊斯坦布爾
遊蕩一周,每天沿著博斯普魯斯海峽遛彎,逛到心儀的咖啡館便坐下繼續打開帕穆克的書繼續讀起來,在碼頭、等車看地圖的時候記起書中對於這個街區變化的描述,逛菜場買菜做飯,一個話題接一個話題的嘮嗑,有種電影視角的抽離感。
而這是我知道我還會再前往 伊斯坦布爾 的原因。如果時間允許,希望能在 伊斯坦布爾 住滿單次簽證有效期的三十天,完整體驗一個齋月,(主要是想感受開齋節的氛圍),在盛夏時節每天沿著博斯普魯斯遛彎感受
伊斯坦布爾 最美麗的色彩,以及從 伊斯坦布爾 坐夜班巴士到 費特希耶 淘一塊地毯帶回家。 2.1 帕穆克,我們每個人腦袋里都有怪東西如果你要去 土耳其 ,尤其是要去 伊斯坦布爾 ,那麼繞不開的確實是奧爾罕·帕穆克。
讀書俱樂部早年看了《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便對這個碎碎念但是非常有意思的諾獎作家有了印象,而後在看《純真博物館》的過程中,忍受著沒完沒了情緒泛濫的懷舊之情,便又有所質疑。
直到帶了整個行程的《純真博物館》,在售票處蓋上芙頌耳環印章,看著那空白之處,由文字和現實產生了交互,突然意識到如果文學也有第四面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不是它對
伊斯坦布爾 的偏愛,而是書中所構建和打破的虛構和現實的邊界。
而在 伊斯坦布爾 的雨天,透過水暈看車窗外晃動的景象;獨自在郊區、 亞洲 區坐公交漫游;眼前的畫面就與《 伊斯坦布爾
》中舊日黑白景象,如同雙重曝光重疊在一起,呈現出讓你喜愛的灰度。 在 烏茲別克斯坦 布哈拉 的小城和細密畫店的老闆,從張騫聊到《我的名字叫紅》,在 巴庫
裡海邊被風吹得不想出門,在咖啡店里重新開卷讀起來,又突然明白了帕穆克的好,多線敘述和引人入勝,如果故事講得好,便不算故弄玄虛。
最後在 伊斯坦布爾
看《我腦袋里的怪東西》,察覺到了城市生活中的人都在不同維度扮演著不同版本的自己。最後一天去148年老店喝Boza,意識到就像書里寫的,“身處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也可能感到孤獨,但是讓城市成為城市的東西,也恰恰是這種能夠在人群中隱藏自己頭腦里的怪念頭的可能。”
這可能是城市生活以及充滿煙火氣的人文更加能打動我的地方。
好在帕穆克的書厚重歸厚重,也看了一半,剩下的幾本,就都留給每次去 伊斯坦布爾 的時候再看了。
那日在純真博物館上三樓前,腦海中突然浮現出《天使愛美麗》中老者接到電話打開文具盒時候逐漸回憶起的童年記憶,便在當下感受到了帕慕克所名的“純真”。
失去的永遠就是失去,但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失去,時間、生命力、人際關係、擁有物、身處之地、乃至記憶。
我們奮力的抓住每一個當下,追逐更多的一種可能,興許也只是為了抗拒失去。
之後,悠閑而慵懶的熱帶小鎮讓人眩暈得仿佛進入毛姆小說里百無聊賴的狀態,直到逛夜市嘗了口Lao
Wishkey覺得這不就是白酒嗎,然後開始惦記起家中沒開的Raki,於是又回到這裡。 說到去 土耳其 ,超過60%的原因是因為《曬後假日》這部電影,英文名Aftersun,但是就像電影表達的基調和情緒一樣,很難找到適合的詞彙去描述它。
我對 土耳其 的感覺也是如此,像常提到嘴邊的Hüzün,即便是有些許憂愁,但仍然讓人有淡淡的滿足和喜悅,我想它大概和E人的快樂有關。土耳其 是一個世俗而熱情的國家, 伊斯坦布爾 的名聲太大游客絡繹不絕,似乎延續著塞利姆 蘇丹 時期的多元包容; 格雷梅 以熱氣球聞名隨處可見的 中國
游客,也感覺不到太多的陌生;第三 大城 市依茲密爾連帶著 切什梅 和 阿拉恰特 的小鎮,與 希腊
歷經千年仍然難捨難分;D400的沿海公路從氣候到海水都讓你沉浸在魅力四射的氛圍里。作為E人,你能隨時隨地和 土耳其 人開始嘮嗑,如果你喜歡 土耳其
咖啡和拉克酒,就更加不可收拾;而輝煌得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帝國,你仍能在不經意間瞥到那帝國榮光的餘暉,也就讓驚喜來得更加讓人滿足。 土耳其 簽證 大方 的半年多次,於是6個月內兩次總計一個月的行程,以截然不同但同樣快樂的方式邂逅難以戒掉的 土耳其
,似乎仍有一個維度的自我留在了那裡,如同電影一樣。
那就以個人回憶,和主觀種草的方式,正式開啟文師傅的游記之旅。
PS.如果要看實用攻略請跳到最後。 1.Till life bring us together如果說第一次即將離開 土耳其 的時候,我還仍帶有複雜的Hüzün,眷戀得捨不得離開,思考著是否還會再次前往 土耳其
,那麼在第二次即將離開的時候,我是帶著一種滿足的情緒,知道找到了一處喜歡且適合自己的地方,一定還會回來。
旅行似乎是不斷打破和重塑認知的事情,所有鮮活的畫面和人事都在向你訴說著另一面生活的真實性,就像我喜歡的理想國系列書的引言“想象另一種可能”,而旅行則是讓你“見證和體驗另一種可能”。 第一次初去 土耳其 ,和朋友一起自駕玩了圈環線,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出行的談天說地,相似但不盡相同的觀念碰撞出的火花引發了多場有趣的談話。
感謝老王陪我喝了那麼多酒,雖然你不喜歡Raki。
也虧得邱老闆車技了得,讓大半旅途都像公路電影那樣讓人著迷,我會繼續練車的,尤其是夜車。第二次重逢 土耳其 ,一來考慮到簽證還在有效期,二來要去 高加索 三國的 阿塞拜疆 ,逛完 巴庫 轉機過去也近,於是獨自折騰著選了最中意的 伊斯坦布爾 和
阿拉恰特 各獃了一周。
這次獨自旅行的沉浸式體驗和冒險精神,又讓我看到了城市不一樣的一面,在別人家逐漸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節奏中,當新奇體驗變成喜歡的日常routine
的時候,旅行讓“另一種可能”成為了觸手可及的現實。很多時候,生活以超乎你預期的方式呈現在你眼前,就像電影中的蒙太奇一樣,有些時候這種意料之外會帶給你驚喜。
當旅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當你被書籍、電影打動想要前往一個國家和地方,當你規划著未來的假期盤算好預算和行程,未來就變成一種支撐的力量,當你在旅行中遇見了有意思的人或者和朋友出行,你們建立起的羈絆似乎比日常中的
友誼 更加深厚,當你不斷反思你的生活和過去的經歷,你可能會更加清楚而堅定的投入到你所熱愛的生活中。
這次離開 阿拉恰特 的時候,準備簡單打招呼告別,結果房東說她準備了 土耳其 告別儀式。
房東 Ülkü Iskit 說著她不喜歡說“goodbye ”,直到她之前一個喜歡的 美國 客人給她說
“Till life bring us together.”
我說我也喜歡這句,我覺得我還會再回來的,就像這次一樣。事實上,探索未知的地方,除了尋找的那種快樂,也有找到的那種滿足,而當你找到一個中意的對象、地方、事物,它所帶來的滿足是持續的。
於是就著Ülkü Iskit 用古舊的 土耳其 壺對著我離去的方向潑水,也就沖淡了告別的情愫,以至於在等車的時候就又開始期待起 伊斯坦布爾 。
回憶、文字、圖像、影音的魅力也是如此,當你把鮮活的記憶用文字描述出來,與看到它的人是一場初見。
而你自己有朝一日重新緬懷起來,它也是一種重逢。 2.伊斯坦布爾-如果有機會,我想長住一個月近年來越來越喜歡看歷史,尤其是當不同國家、不同事件、不同角度的書看完之後,你不經意會在字裡行間發現隱藏的串聯脈絡。
我喜歡說,讀書和出去旅行都是在不斷尋找真實世界的碎片,而你收集到的碎片越多,他們就更加有可能湊在一起拼出更完整的圖案,而這可能距離我所想要的真實更近了一步。 最初對 伊斯坦布爾 的印象來源於 羅馬 帝國末期的君士坦丁堡,對宗教不感興趣的我隱約只記得十字軍東征和恢弘的建築。
後來是偶然在 曼谷 的電影院看了《愛貓之城》,之後對這個海峽城市人與貓的和諧相處充滿了憧憬。
直到第二次在電影院看完《曬後假日》,那隱藏在風和日麗的艷陽與晶瑩剔透的海浪後的情緒,強烈而難以消散的縈繞在心頭,便開始著手啟程。好在同伴都愛看書,剛敲定往返機票行程細節都沒定,大王就給我和邱老闆各買了一本《純真博物館》,並囑咐我們必須得帶上。
看虛構小說當然不夠,於是我們各自定了共讀的大部頭,從《奧斯曼之影》到《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以及漫長而乏味的《奧斯曼帝國六百年》,懷著對塞利姆 蘇丹
的崇拜,對16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多元包容,便對 伊斯坦布爾 產生了不一樣的情愫。於是當正式進入 伊斯坦布爾 的行程,看到從 希腊
、拜占庭、和奧斯曼時期彌留下來的遺跡,聽到幾百年的歷史餘音,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坐船漫游感受到歐亞大陸的分隔和交融,在尋覓塞利姆 蘇丹 清真寺後誤入猶太人、
希腊 人和 亞美尼亞 人的社區,只覺得一杯Double Raki完全不夠。
而當第二杯Double
Raki入口,就感覺時間的流速開始變緩,歐亞大陸的地理空間,奧斯曼帝國六百年的興盛衰落,古老神話和延續下來的斷壁殘垣,現代社會的摩登潮流和執著堅守的傳統信仰……
一直信賴的理性思維,在發散的情緒和信息之間交融,便很難再去完好的自製。
這便是我還未離開 伊斯坦布爾 就想回來的原因。第二次獨自回到 伊斯坦布爾 ,從遞給Önder那瓶Raki,他說“Are you crazy?”的時候,我知道我像游子歸家一樣,開始逐漸融入現代而世俗化的
伊斯坦布爾 。
不逛景區、不設目的的在 伊斯坦布爾
遊蕩一周,每天沿著博斯普魯斯海峽遛彎,逛到心儀的咖啡館便坐下繼續打開帕穆克的書繼續讀起來,在碼頭、等車看地圖的時候記起書中對於這個街區變化的描述,逛菜場買菜做飯,一個話題接一個話題的嘮嗑,有種電影視角的抽離感。
而這是我知道我還會再前往 伊斯坦布爾 的原因。如果時間允許,希望能在 伊斯坦布爾 住滿單次簽證有效期的三十天,完整體驗一個齋月,(主要是想感受開齋節的氛圍),在盛夏時節每天沿著博斯普魯斯遛彎感受
伊斯坦布爾 最美麗的色彩,以及從 伊斯坦布爾 坐夜班巴士到 費特希耶 淘一塊地毯帶回家。 2.1 帕穆克,我們每個人腦袋里都有怪東西如果你要去 土耳其 ,尤其是要去 伊斯坦布爾 ,那麼繞不開的確實是奧爾罕·帕穆克。
讀書俱樂部早年看了《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便對這個碎碎念但是非常有意思的諾獎作家有了印象,而後在看《純真博物館》的過程中,忍受著沒完沒了情緒泛濫的懷舊之情,便又有所質疑。
直到帶了整個行程的《純真博物館》,在售票處蓋上芙頌耳環印章,看著那空白之處,由文字和現實產生了交互,突然意識到如果文學也有第四面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不是它對
伊斯坦布爾 的偏愛,而是書中所構建和打破的虛構和現實的邊界。
而在 伊斯坦布爾 的雨天,透過水暈看車窗外晃動的景象;獨自在郊區、 亞洲 區坐公交漫游;眼前的畫面就與《 伊斯坦布爾
》中舊日黑白景象,如同雙重曝光重疊在一起,呈現出讓你喜愛的灰度。 在 烏茲別克斯坦 布哈拉 的小城和細密畫店的老闆,從張騫聊到《我的名字叫紅》,在 巴庫
裡海邊被風吹得不想出門,在咖啡店里重新開卷讀起來,又突然明白了帕穆克的好,多線敘述和引人入勝,如果故事講得好,便不算故弄玄虛。
最後在 伊斯坦布爾
看《我腦袋里的怪東西》,察覺到了城市生活中的人都在不同維度扮演著不同版本的自己。最後一天去148年老店喝Boza,意識到就像書里寫的,“身處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也可能感到孤獨,但是讓城市成為城市的東西,也恰恰是這種能夠在人群中隱藏自己頭腦里的怪念頭的可能。”
這可能是城市生活以及充滿煙火氣的人文更加能打動我的地方。
好在帕穆克的書厚重歸厚重,也看了一半,剩下的幾本,就都留給每次去 伊斯坦布爾 的時候再看了。
那日在純真博物館上三樓前,腦海中突然浮現出《天使愛美麗》中老者接到電話打開文具盒時候逐漸回憶起的童年記憶,便在當下感受到了帕慕克所名的“純真”。
失去的永遠就是失去,但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失去,時間、生命力、人際關係、擁有物、身處之地、乃至記憶。
我們奮力的抓住每一個當下,追逐更多的一種可能,興許也只是為了抗拒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