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情話:山西陝西,額特稀罕你
相比起我們學校一塊錢一次的校園公交小白,小藍的十塊錢收費可謂十分昂貴啊……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坐上小藍,跟司機大伯聊了幾句,得知整個景區竟有小藍超過三百六十輛!而且這樣還供不應求!!難怪走到哪都能看見它們了。 【第9話】阿甘“阿甘”是我在古城裡住的青旅,店名字源於店主人的愛寵阿甘,作為一隻頑強富有“閱歷”的金毛犬,前些年跟著主人北漂又回到家鄉創業,做過兩次腦瘤手術,現在跟太太(一隻母金毛犬)一起幸福地生活在古城裡。
這是一間已有一百多年曆史的院落,店主人把它改造成了青旅和咖啡館,房子溫馨的四合院格局給每個住在這裡的人帶來了家的感覺。 青旅位於熱鬧的西大街,交通十分便利。店里提供24小時的免費熱水和點心,公用的洗衣機、吹風機、冰箱等等也一應俱全,衛生間雖也是公用的但足夠寬敞和乾凈。
店里的姐姐(應該是店主)待我很好,下去討水喝的時候直接讓我把裝滿熱水的水壺端到房間里去用,又叫我去對面屋子的柜子里拿杯子。
雖然養著貓貓狗狗,但是店里的衛生做得不錯。房間里的佈置簡單,一床、一桌、一椅、一櫃、一空調便也足矣。房門貼心地安裝了密碼鎖,密碼會在入住時短信發送到手機里,省去了出門時會斷電和忘帶房卡的煩惱。 作為一名“早起會死星人”,每天出門的時間都是在十一點半之後。
每天出門推開青旅玻璃門的那一刻,陽光總是如期而至,暖暖得灑在身上,看著街上來往的行人,感覺瞬間充滿了能量!
陽光給古城註入了活力,西大街經過一夜的冷清又重新熱鬧起來,在街上隨意往盡頭一瞥便可以看見不遠處的城門城樓。
▼大白天躺在店門口瞌睡的阿甘。 【第10話】參寺禮佛雙林寺位於 平遙 縣城西南七公里處的橋頭村村北,最早建造年代可追溯至北魏,歷經一千六百餘年的血雨腥風,現存建築大多為明清時重建。雙林寺彩塑保存非常完整,是隨建築一起完成的,現存彩塑2052尊,完好的有1566尊。
當年 平遙 古城申遺屢次申請不過,後來加上雙林寺、鎮國寺一申便過,足以見得這兩寺的分量。
雙林寺給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本以為它只是一座佛像比較多的寺廟,卻沒想到它竟是如此的精緻瑰麗,氣韻生動。 在雙林寺,雇一名導游講解非常有必要的。而對於窮游加獨自出行的我來說,“蹭導游”可以說是一項必備技能了。
假裝若無其事地跟在別人的導游旁邊,別人走到哪就跟到哪,便也相當於自己雇了導游。
先是蹭了一家三口的導游,較為深入地瞭解了雙林寺內的一些廟宇殿堂的建築構造,寺廟內佛像的建造年代,寺廟和佛像的各種建築細節,佛像製作和保存的過程,代表的寓意等等。
出來時在千佛殿外又遇到了幾名外國游客,又跟著他們的導游聽了一會,憑藉著自己還不錯的英語聽力,竟也硬是聽懂了八九成。這位導游講到的東西頗為有趣,而且很多是剛纔那位中文導游沒有講到的。譬如說到了“眾所周知佛教起源於 印度 ,但是 印度 佛教里的佛像並不是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的,我們現在看到的佛像都是後來佛教傳入 中國 後 中國 人根據自己的長相改造過的”,又說到了“你看這裡的主像是一尊觀音像,而 印度 佛教里的‘佛’是沒有女性的,當年佛教傳入 中國 後因為信仰佛教的女性信眾眾多而慢慢演變產生了女性的佛教角色,而且這種女性佛教角色在 中國 佛教里具有很高的地位”。聽完後豁然開朗,真是漲大見識了!
雙林寺很清凈,裡面有很多寫生的學生,即便是景區里講解的導游,講話也都是輕聲細語地,這樣的環境更能夠讓人靜下心來好好欣賞這些千年佛像,同時也能夠更好地保護這些佛像。 雙林寺里印象最深刻的是千佛殿和 菩薩 殿。
千佛殿位於中院東側,殿內有彩塑達五百餘尊,占全寺的四分之一。主像為自在觀音,面相恬靜嫵媚,姿態舒暢自然,右腳屈起而座。殿內四周為懸塑(懸塑僅靠簡單支架懸掛起來而能保持幾百年不掉落)和壁塑,五百尊 菩薩 分為五至六層,或駕祥雲,或騎異獸,與主像聯繫照應,渾然一體。向光側的佛像因為常年的陽光照射顏色大多脫落,而背光側的佛像顏色則依然保存得較完好。
菩薩 殿在中院的西側,與千佛殿相對,主像為千手千眼觀音,千手觀音各手持不同武器,結跏居中而坐,儀容豐滿端莊,神態溫柔雋逸,手勢千變萬化,塑造得十分纖巧而富彈性。圍繞在千手觀音四周的是上百樽的各式觀音像,像是神仙聚會又像是在靜候千手觀音發號施令。每尊觀音像表情、神態、動作各不相同,小巧精緻,佈滿整個殿堂。 殿內是禁止拍照的,以下六張照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馬蜂窩用戶@深綠) (▲圖片來自馬蜂窩用戶@深綠) (▲圖片來自馬蜂窩用戶@深綠) (▲圖片來自馬蜂窩用戶@深綠) (▲圖片來自馬蜂窩用戶@深綠) 【第11話】探秘王府從 平遙 過去王家大院很方便,火車、汽車、包車拼車都可以。
我訂了中午12點30分的汽車,時間觀念糟糕的我又遲到了。
就在司機不耐煩打算一踩油門棄我而去的最後一刻,我終於看到了停在十字路口斜對面不遠處的紅色中巴,一路狂奔,謝天謝地總算是趕上了。
最晚上車,座位自然也是最差的,放好行李後我向最後一排僅剩的一個座位走去,最後一排靠窗的位置空間狹小,180cm+的我往下一坐膝蓋便死死地頂住了前排座位,非常勉強地坐下去,屁股又頂到了椅背底部,腰挺得筆直,雙腿不能動彈。屈成90°膝蓋把前排座椅靠背頂了起來,前排大姐向我投來了怨恨的目光,並表示不會將自己的椅背調直。想來也是自己作死,怨不得別人。
坐久了膝蓋難受,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仿佛坐了一整天,下午兩點在景區停車場下車時,感覺兩邊膝蓋都要被頂廢了。
王家大院是由靜升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歷時300餘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
元皇慶年間(1312—1313年),王家先祖王實遷至靜升後,由農及商,人丁漸旺,繼而讀書入仕,遂“以商賈興,以官宦顯”,成為了當地望族。
王氏家族自元代遷居靜升以來,迄今已有700年的家族史,期間鼎盛八代,歷時450餘年。
據現存《靜升村王氏源流碑記》記載,早在明朝天啟年間,靜升王家已是“士者經史傳家,英輩迭出;農者沃產遺後,坐享豐盈;工者徹通諸藝,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據資萬千”。其家族總體氣勢,由此可見一斑。 靜升王氏家族之所以能史歷經久,人才繁茂,特別是一個家族在同一個大院里發展了兩百多年,其根源在於王家代代恪守著王氏家族的家訓格言,王家大院里老祖宗留下來的家訓隨處可見。
譬如下圖門檐上的匾額可念作“規圓矩方”,也可念作“方矩圓規”,是王氏先祖留下來用以警示後人的標語。
規是圓規,距是直尺;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直尺和圓規,是畫不出方和圓的。用以比喻做人做事夠標準,合法度。
“矩”字下麵多了一點,表示王氏先祖希望家族後人可以“規矩多一點,這樣麻煩就會少一點”。 王家大院的建築格局,繼承了 中國 西周時形成的前堂後寢的庭院風格,既提供了對外交往的足夠空間,又滿足了內在私密性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貴賤有等,上下長幼有序,內外男女有別,且起居功能一應俱全,充分體現了官宦豪紳世家門第的威嚴和宗法禮制的規整。
其實王家大院和 平遙 古城的建築風格是相似而略有不同的。雖然一樣是顏色單調的青黃色磚牆、青灰色房瓦,但是王家大院的屋檐採用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式的設計,房檐單邊向內傾斜,讓雨水順著房檐流入自己的院內,外牆築得很高,讓牆外的人一眼窺不到裡面,這種“滴水不漏”的設計讓王府顯得戒備森嚴、密不透風,增添了幾分不可侵犯的“神聖感”。 古語中有“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封建時期“男尊女卑”的思想在王家大院的建築規划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小姐們的繡樓通常修建在廂房的二樓,但低矮狹小,且背面和側面不設窗,體現了舊時不許女子出人頭地,女子個性不能張揚等傳統說教因素。
在堡牆上觀望時聽到路過的導游說“別看女眷們都住在二樓,但其實外面的東西她們啥也看不見”。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坐上小藍,跟司機大伯聊了幾句,得知整個景區竟有小藍超過三百六十輛!而且這樣還供不應求!!難怪走到哪都能看見它們了。 【第9話】阿甘“阿甘”是我在古城裡住的青旅,店名字源於店主人的愛寵阿甘,作為一隻頑強富有“閱歷”的金毛犬,前些年跟著主人北漂又回到家鄉創業,做過兩次腦瘤手術,現在跟太太(一隻母金毛犬)一起幸福地生活在古城裡。
這是一間已有一百多年曆史的院落,店主人把它改造成了青旅和咖啡館,房子溫馨的四合院格局給每個住在這裡的人帶來了家的感覺。 青旅位於熱鬧的西大街,交通十分便利。店里提供24小時的免費熱水和點心,公用的洗衣機、吹風機、冰箱等等也一應俱全,衛生間雖也是公用的但足夠寬敞和乾凈。
店里的姐姐(應該是店主)待我很好,下去討水喝的時候直接讓我把裝滿熱水的水壺端到房間里去用,又叫我去對面屋子的柜子里拿杯子。
雖然養著貓貓狗狗,但是店里的衛生做得不錯。房間里的佈置簡單,一床、一桌、一椅、一櫃、一空調便也足矣。房門貼心地安裝了密碼鎖,密碼會在入住時短信發送到手機里,省去了出門時會斷電和忘帶房卡的煩惱。 作為一名“早起會死星人”,每天出門的時間都是在十一點半之後。
每天出門推開青旅玻璃門的那一刻,陽光總是如期而至,暖暖得灑在身上,看著街上來往的行人,感覺瞬間充滿了能量!
陽光給古城註入了活力,西大街經過一夜的冷清又重新熱鬧起來,在街上隨意往盡頭一瞥便可以看見不遠處的城門城樓。
▼大白天躺在店門口瞌睡的阿甘。 【第10話】參寺禮佛雙林寺位於 平遙 縣城西南七公里處的橋頭村村北,最早建造年代可追溯至北魏,歷經一千六百餘年的血雨腥風,現存建築大多為明清時重建。雙林寺彩塑保存非常完整,是隨建築一起完成的,現存彩塑2052尊,完好的有1566尊。
當年 平遙 古城申遺屢次申請不過,後來加上雙林寺、鎮國寺一申便過,足以見得這兩寺的分量。
雙林寺給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本以為它只是一座佛像比較多的寺廟,卻沒想到它竟是如此的精緻瑰麗,氣韻生動。 在雙林寺,雇一名導游講解非常有必要的。而對於窮游加獨自出行的我來說,“蹭導游”可以說是一項必備技能了。
假裝若無其事地跟在別人的導游旁邊,別人走到哪就跟到哪,便也相當於自己雇了導游。
先是蹭了一家三口的導游,較為深入地瞭解了雙林寺內的一些廟宇殿堂的建築構造,寺廟內佛像的建造年代,寺廟和佛像的各種建築細節,佛像製作和保存的過程,代表的寓意等等。
出來時在千佛殿外又遇到了幾名外國游客,又跟著他們的導游聽了一會,憑藉著自己還不錯的英語聽力,竟也硬是聽懂了八九成。這位導游講到的東西頗為有趣,而且很多是剛纔那位中文導游沒有講到的。譬如說到了“眾所周知佛教起源於 印度 ,但是 印度 佛教里的佛像並不是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的,我們現在看到的佛像都是後來佛教傳入 中國 後 中國 人根據自己的長相改造過的”,又說到了“你看這裡的主像是一尊觀音像,而 印度 佛教里的‘佛’是沒有女性的,當年佛教傳入 中國 後因為信仰佛教的女性信眾眾多而慢慢演變產生了女性的佛教角色,而且這種女性佛教角色在 中國 佛教里具有很高的地位”。聽完後豁然開朗,真是漲大見識了!
雙林寺很清凈,裡面有很多寫生的學生,即便是景區里講解的導游,講話也都是輕聲細語地,這樣的環境更能夠讓人靜下心來好好欣賞這些千年佛像,同時也能夠更好地保護這些佛像。 雙林寺里印象最深刻的是千佛殿和 菩薩 殿。
千佛殿位於中院東側,殿內有彩塑達五百餘尊,占全寺的四分之一。主像為自在觀音,面相恬靜嫵媚,姿態舒暢自然,右腳屈起而座。殿內四周為懸塑(懸塑僅靠簡單支架懸掛起來而能保持幾百年不掉落)和壁塑,五百尊 菩薩 分為五至六層,或駕祥雲,或騎異獸,與主像聯繫照應,渾然一體。向光側的佛像因為常年的陽光照射顏色大多脫落,而背光側的佛像顏色則依然保存得較完好。
菩薩 殿在中院的西側,與千佛殿相對,主像為千手千眼觀音,千手觀音各手持不同武器,結跏居中而坐,儀容豐滿端莊,神態溫柔雋逸,手勢千變萬化,塑造得十分纖巧而富彈性。圍繞在千手觀音四周的是上百樽的各式觀音像,像是神仙聚會又像是在靜候千手觀音發號施令。每尊觀音像表情、神態、動作各不相同,小巧精緻,佈滿整個殿堂。 殿內是禁止拍照的,以下六張照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馬蜂窩用戶@深綠) (▲圖片來自馬蜂窩用戶@深綠) (▲圖片來自馬蜂窩用戶@深綠) (▲圖片來自馬蜂窩用戶@深綠) (▲圖片來自馬蜂窩用戶@深綠) 【第11話】探秘王府從 平遙 過去王家大院很方便,火車、汽車、包車拼車都可以。
我訂了中午12點30分的汽車,時間觀念糟糕的我又遲到了。
就在司機不耐煩打算一踩油門棄我而去的最後一刻,我終於看到了停在十字路口斜對面不遠處的紅色中巴,一路狂奔,謝天謝地總算是趕上了。
最晚上車,座位自然也是最差的,放好行李後我向最後一排僅剩的一個座位走去,最後一排靠窗的位置空間狹小,180cm+的我往下一坐膝蓋便死死地頂住了前排座位,非常勉強地坐下去,屁股又頂到了椅背底部,腰挺得筆直,雙腿不能動彈。屈成90°膝蓋把前排座椅靠背頂了起來,前排大姐向我投來了怨恨的目光,並表示不會將自己的椅背調直。想來也是自己作死,怨不得別人。
坐久了膝蓋難受,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仿佛坐了一整天,下午兩點在景區停車場下車時,感覺兩邊膝蓋都要被頂廢了。
王家大院是由靜升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歷時300餘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
元皇慶年間(1312—1313年),王家先祖王實遷至靜升後,由農及商,人丁漸旺,繼而讀書入仕,遂“以商賈興,以官宦顯”,成為了當地望族。
王氏家族自元代遷居靜升以來,迄今已有700年的家族史,期間鼎盛八代,歷時450餘年。
據現存《靜升村王氏源流碑記》記載,早在明朝天啟年間,靜升王家已是“士者經史傳家,英輩迭出;農者沃產遺後,坐享豐盈;工者徹通諸藝,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據資萬千”。其家族總體氣勢,由此可見一斑。 靜升王氏家族之所以能史歷經久,人才繁茂,特別是一個家族在同一個大院里發展了兩百多年,其根源在於王家代代恪守著王氏家族的家訓格言,王家大院里老祖宗留下來的家訓隨處可見。
譬如下圖門檐上的匾額可念作“規圓矩方”,也可念作“方矩圓規”,是王氏先祖留下來用以警示後人的標語。
規是圓規,距是直尺;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直尺和圓規,是畫不出方和圓的。用以比喻做人做事夠標準,合法度。
“矩”字下麵多了一點,表示王氏先祖希望家族後人可以“規矩多一點,這樣麻煩就會少一點”。 王家大院的建築格局,繼承了 中國 西周時形成的前堂後寢的庭院風格,既提供了對外交往的足夠空間,又滿足了內在私密性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貴賤有等,上下長幼有序,內外男女有別,且起居功能一應俱全,充分體現了官宦豪紳世家門第的威嚴和宗法禮制的規整。
其實王家大院和 平遙 古城的建築風格是相似而略有不同的。雖然一樣是顏色單調的青黃色磚牆、青灰色房瓦,但是王家大院的屋檐採用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式的設計,房檐單邊向內傾斜,讓雨水順著房檐流入自己的院內,外牆築得很高,讓牆外的人一眼窺不到裡面,這種“滴水不漏”的設計讓王府顯得戒備森嚴、密不透風,增添了幾分不可侵犯的“神聖感”。 古語中有“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封建時期“男尊女卑”的思想在王家大院的建築規划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小姐們的繡樓通常修建在廂房的二樓,但低矮狹小,且背面和側面不設窗,體現了舊時不許女子出人頭地,女子個性不能張揚等傳統說教因素。
在堡牆上觀望時聽到路過的導游說“別看女眷們都住在二樓,但其實外面的東西她們啥也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