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的約定-倫敦








大本鐘每隔一小時報時,敲響的鐘聲都會讓路人不禁抬頭註目,深沉渾厚的百年迴響,即使在數英里之外,也能傾聽它的鐘聲。正因為這樣,大本鐘對於 英國 人民而言可是有著極高的地位,每年通過BBC廣播和電視臺將迎接新年的第一聲鐘聲送達至整個不列顛!










什麼叫協同教堂呢?簡言之,就是不受教區系統管轄而進行自我管理的教堂。這個概念起源於中世紀早期 英國 教區系統尚未成形的階段,一些教堂建立時並沒有 羅馬 天主教會正式任命的主教。與之伴生的是“敏斯特”(Minster)這個詞,源自拉丁語monasterium(修道院),教區系統成形後 英國 仍有一些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所建的比較重要的教堂保留了這種稱謂,我們眼前這座最早建於公元7世紀的教堂正屬於這種情況。之所以叫West(西),是因為當時在 倫敦 東邊還有一座比較重要的教堂: 聖保羅大教堂 ,那才是 羅馬 天主教會向 倫敦 派來的首位主教主持工作的地方。
有一點需要註意的是,16世紀亨利八世策動的宗教改革使 英國 建立了以新教為基礎的 英國 國教,現在無論威斯敏斯特修道院還是 聖保羅 主教座堂都已改為 英國 國教教堂。當然隨著宗教和解, 倫敦 也存在天主教堂, 比如 離我們住的地方不遠就有一座名叫威斯敏斯特主教座堂(Westminster Cathedral)的天主教堂,它只有一百多年曆史,“威斯敏斯特”是作為地名使用的,大家千萬不要搞錯。
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的第一次大規模重建是1042年懺悔者愛德華成為 英格蘭 國王后,他為自己死後能有塊像樣的安身之地,下令將這裡重建為 英格蘭 首座羅曼式教堂。1065年底教堂得到祝聖,一周後愛德華駕崩,如願安葬於此。
1066年初他的繼任者哈羅德二世(Harold Godwinson,1022-1066)在此加冕,同年底,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1028-1087)殺死哈羅德二世後也選擇這 裡加 冕,並由此開創了諾曼王朝。也就是從這一年起,此後每位 英格蘭 國王的加冕禮均在此舉行(有兩位國王未舉行加冕禮)。
不過,我們眼前的這座建築顯然不是什麼羅曼式,而是典型的哥特式。1245年,亨利三世(Henry III,1207-1272)同樣是因為想讓自己未 來安 葬的地方更像樣而下令重建。但這一建可不是短短幾十年能完成的了,當時有很多人參與,整體風格受 法國 蘭斯 和亞眠等地主教座堂的影響,同時按 英國 的習慣建成狹長的單 通道 和寬大的十字翼。





按照導覽圖劃定的參觀路線,首先環顧一下我們所在的教堂十字翼北翼。
這些雕像大都是安葬於此或在此建立紀念碑的 英國 名人。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不僅埋葬了1760年以前的大部分 英國 君主,同時也是 英國 大貴族和各界頂尖精英們最嚮往的墓地。能夠在這裡占有一席之地,無疑是一種莫大的榮譽。
雖然我們對 英國 歷史瞭解有限,但有些世界級的人物還是知道的。 比如 大殿北側向西走的路上,一塊非常朴素的石板上刻著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 達爾文 (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的名字。我們來回走了兩趟才找到這塊不起眼的墓碑,因為它就在地上,大家很自然地踩在上面,只有當個別有心人發現這個偉大的名字而突然止步或後退端詳的時候,才會引起周圍人的註意,偶爾也會有人帶著“天吶”的表情發出輕微的驚嘆聲。



由此處抬頭看,兩列束柱支撐起的拱頂顯得異常之高。這個31米高的中殿本身就是 英格蘭 境內最高的哥特式拱頂,而就像同樣高度的瘦子比胖子更顯高一樣,狹長的中殿從視覺效果上看似乎讓它顯得比實際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