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的約定-倫敦
在中殿北側的拱廊下有個很大的紀念亭,是為紀念威靈頓公爵而建的,由 英國 雕塑家阿爾弗雷德·斯蒂文斯(Alfred Stevens,1817-1875)製作。雖然亭子下方有公爵安睡的雕像,但並非威靈頓公爵的棺墓,這位聲名顯赫的公爵與其他人一樣,都葬在教堂的地下墓穴里。 登頂的樓梯在十字翼的西南角,不需要額外的費用。
順著螺旋樓梯爬到頂,通過一道小門,就進入到中央拱頂里了。
從另一個門出去再往上爬,可以一直到達金廊,中間的那個石廊並不對游客開放。有意思的是在走上金廊之前,四方形柱廊內的地面上有個圓洞,正對著教堂十字翼的中心點,當然圓洞上是蓋著玻璃的。 向西俯瞰教堂,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西 塔下 的兩個禮拜堂比教堂中殿和側廊加起來的寬度還要寬出不少,而沒寬出去的中殿西段實際上與唱詩班席位所在的東段長度是相同的。 向南正對著 泰晤士 河上最輕盈的大橋:千禧橋,河對岸的大煙囪房子是泰特現代藝術館。 極目遠眺,還可以看到 倫敦眼 。 每次登頂後的心情都很激動,這個階梯是走了一部分樓梯,再走旋轉型的樓梯,真的有點暈乎,還是聖母百花大教堂的樓梯好走多了,不怕窄,就怕旋轉樓梯,簡直了~ 倫敦塔橋泰晤士 河上有那麼多座橋,但是要論最雄偉的一座,沒人會對 倫敦 塔橋提出異議。 倫敦 塔橋是 泰晤士 河流經 倫敦 地區的河段里最下游的一座橋,再往東的話,一直到 肯特 郡的達特福德才有一座高架的斜拉橋,然後就入海了。因此在19世紀下半葉隨著城市的日益發展壯大,人們迫切希望在東 倫敦 能再建一座橋梁,以緩解 泰晤士 河兩岸的互通壓力。由於傳統的碼頭位於西邊的 倫敦 橋附近,如果不想影響老碼頭的使用,必須建造一座船隻通行能力足夠強的大橋,最好的辦法就是建一座開啟橋。
1877年開始向全社會徵集方案,直到1884年才最終決定採用約翰· 巴裡 (John Wolfe Barry,1836-1918)和霍拉斯·瓊斯(Horace Jones,1819-1887)聯手設計的方案。看到 巴裡 是不是覺得有點兒眼熟?沒錯,他就是國會大廈設計者查爾斯· 巴裡 的兒子、國家美術館八角大廳設計者愛德華· 巴裡 的弟弟。他主要負責開啟橋的工程結構設計,瓊斯則負責建築外觀設計。不過大橋開建後的第二年瓊斯就去世了,後面的七年建設均由 巴裡 在其他建築師的協助下完成。大橋外觀採用 維多利亞 時代流行的新哥特式,因靠近 倫敦 塔而得名。 今天天空不作美,來 倫敦 這是第二次陰矇矇的天氣,其實 泰晤士 河確實是黃黃,不乾凈的,沒有電視劇中那麼浪漫哦。 大橋全長244米,順著樓梯可以直接走到靠近河邊的橋面位置。這個位置有座較矮的橋塔。
往前走就看到65米高的中央橋塔。這個塔花9.8英鎊可以上去,裡面是塔橋博物館,介紹這座橋的歷史和已停用的開啟吊橋的蒸汽式液壓裝置。
大橋中間的部分由兩扇橋段組成,可以在一分鐘內升起到83度讓船隻通過,起初靠蒸汽式液壓機升起吊橋,1974年起改為電動。有意思的是這裡水上交通比公路交通更具優先權。
橋的中部長61米,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兩條獨立的人行道,曾因聚集許多小偷和妓女而於1910年關閉,現在作為博物館的一部分已經重新開放。 吊橋只根據通行船隻的需求開啟,有時一天四五次,有時一天一次也沒有。 過橋到南岸向西走是一條很長的河畔步道,這幢外形奇特的卵形玻璃建築是 倫敦 市政廳,由 英國 新未來主義(Neo-futurism)建築大師諾曼· 福斯特 (Norman Foster,1935-)設計,有時間也可以去走走。 倫敦塔Tower Hill地鐵站在 倫敦 塔正北,一齣站就能看到街對面的城堡。
售票處在西邊的一排平房裡,如果現場購票,需要24.8英鎊,我們在官網上買的只需21.5英鎊,憑確認信到這取票即可。網購的票在日期上屬於有限的靈活,是在你選定的日期起七天內的任一天都可以使用,當然只能參觀一次,用過即作廢。
入口在城堡的西南角,接連穿過中塔(Middle Tower)、石橋和拜弗德塔(Byward Tower)後,右手邊有個小房子里可以買語音導覽器,4英鎊,有中文的。這個我們在官網買門票的時候也一塊兒買了,不過用後發現非常不值,內容過於簡單,偏重背景介紹,與現場的配合不夠緊密。諸位想省錢的話,看看我下麵的背景介紹就夠用了。
倫敦 塔最早為征服者威廉在1066年奪取 英國 王位後下令修建,由羅切斯特新主教甘道夫(Gundulf of Rochester,?-1108)負責。最初建成的只有現在看到的院子中間的那座被稱為白塔的四角塔樓。
雖然曾有多位國王住過,但這裡從一開始就不是王宮。大家還記得吧,現址為國會大廈的威斯敏斯特宮才是當時真正的王宮。1100年起它開始部分地用作監獄,但這也不是建它的主要目的。你可以把它看作一個防禦堅固的多功能堡壘,除可作為王室避難所和監獄外,它還被用作皇家造幣廠、王冠保管處、檔案庫和軍械庫等。
作為最高級別的國家監獄,這裡囚禁的都是最重要的人物:亨利六世(Henry VI,1421-1471)、年幼的愛德華五世(Edward V,1470-1483)和他弟弟都曾在這裡被秘密處死;亨利八世曾在這裡囚禁和處死他的宗教敵人和兩個老婆;瑪麗一世(Mary I,1516-1558)在此處死了“九日女王”簡·格雷(Jane Grey,1537-1554),囚禁了妹妹伊麗莎白。
順著螺旋樓梯爬到頂,通過一道小門,就進入到中央拱頂里了。
從另一個門出去再往上爬,可以一直到達金廊,中間的那個石廊並不對游客開放。有意思的是在走上金廊之前,四方形柱廊內的地面上有個圓洞,正對著教堂十字翼的中心點,當然圓洞上是蓋著玻璃的。 向西俯瞰教堂,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西 塔下 的兩個禮拜堂比教堂中殿和側廊加起來的寬度還要寬出不少,而沒寬出去的中殿西段實際上與唱詩班席位所在的東段長度是相同的。 向南正對著 泰晤士 河上最輕盈的大橋:千禧橋,河對岸的大煙囪房子是泰特現代藝術館。 極目遠眺,還可以看到 倫敦眼 。 每次登頂後的心情都很激動,這個階梯是走了一部分樓梯,再走旋轉型的樓梯,真的有點暈乎,還是聖母百花大教堂的樓梯好走多了,不怕窄,就怕旋轉樓梯,簡直了~ 倫敦塔橋泰晤士 河上有那麼多座橋,但是要論最雄偉的一座,沒人會對 倫敦 塔橋提出異議。 倫敦 塔橋是 泰晤士 河流經 倫敦 地區的河段里最下游的一座橋,再往東的話,一直到 肯特 郡的達特福德才有一座高架的斜拉橋,然後就入海了。因此在19世紀下半葉隨著城市的日益發展壯大,人們迫切希望在東 倫敦 能再建一座橋梁,以緩解 泰晤士 河兩岸的互通壓力。由於傳統的碼頭位於西邊的 倫敦 橋附近,如果不想影響老碼頭的使用,必須建造一座船隻通行能力足夠強的大橋,最好的辦法就是建一座開啟橋。
1877年開始向全社會徵集方案,直到1884年才最終決定採用約翰· 巴裡 (John Wolfe Barry,1836-1918)和霍拉斯·瓊斯(Horace Jones,1819-1887)聯手設計的方案。看到 巴裡 是不是覺得有點兒眼熟?沒錯,他就是國會大廈設計者查爾斯· 巴裡 的兒子、國家美術館八角大廳設計者愛德華· 巴裡 的弟弟。他主要負責開啟橋的工程結構設計,瓊斯則負責建築外觀設計。不過大橋開建後的第二年瓊斯就去世了,後面的七年建設均由 巴裡 在其他建築師的協助下完成。大橋外觀採用 維多利亞 時代流行的新哥特式,因靠近 倫敦 塔而得名。 今天天空不作美,來 倫敦 這是第二次陰矇矇的天氣,其實 泰晤士 河確實是黃黃,不乾凈的,沒有電視劇中那麼浪漫哦。 大橋全長244米,順著樓梯可以直接走到靠近河邊的橋面位置。這個位置有座較矮的橋塔。
往前走就看到65米高的中央橋塔。這個塔花9.8英鎊可以上去,裡面是塔橋博物館,介紹這座橋的歷史和已停用的開啟吊橋的蒸汽式液壓裝置。
大橋中間的部分由兩扇橋段組成,可以在一分鐘內升起到83度讓船隻通過,起初靠蒸汽式液壓機升起吊橋,1974年起改為電動。有意思的是這裡水上交通比公路交通更具優先權。
橋的中部長61米,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兩條獨立的人行道,曾因聚集許多小偷和妓女而於1910年關閉,現在作為博物館的一部分已經重新開放。 吊橋只根據通行船隻的需求開啟,有時一天四五次,有時一天一次也沒有。 過橋到南岸向西走是一條很長的河畔步道,這幢外形奇特的卵形玻璃建築是 倫敦 市政廳,由 英國 新未來主義(Neo-futurism)建築大師諾曼· 福斯特 (Norman Foster,1935-)設計,有時間也可以去走走。 倫敦塔Tower Hill地鐵站在 倫敦 塔正北,一齣站就能看到街對面的城堡。
售票處在西邊的一排平房裡,如果現場購票,需要24.8英鎊,我們在官網上買的只需21.5英鎊,憑確認信到這取票即可。網購的票在日期上屬於有限的靈活,是在你選定的日期起七天內的任一天都可以使用,當然只能參觀一次,用過即作廢。
入口在城堡的西南角,接連穿過中塔(Middle Tower)、石橋和拜弗德塔(Byward Tower)後,右手邊有個小房子里可以買語音導覽器,4英鎊,有中文的。這個我們在官網買門票的時候也一塊兒買了,不過用後發現非常不值,內容過於簡單,偏重背景介紹,與現場的配合不夠緊密。諸位想省錢的話,看看我下麵的背景介紹就夠用了。
倫敦 塔最早為征服者威廉在1066年奪取 英國 王位後下令修建,由羅切斯特新主教甘道夫(Gundulf of Rochester,?-1108)負責。最初建成的只有現在看到的院子中間的那座被稱為白塔的四角塔樓。
雖然曾有多位國王住過,但這裡從一開始就不是王宮。大家還記得吧,現址為國會大廈的威斯敏斯特宮才是當時真正的王宮。1100年起它開始部分地用作監獄,但這也不是建它的主要目的。你可以把它看作一個防禦堅固的多功能堡壘,除可作為王室避難所和監獄外,它還被用作皇家造幣廠、王冠保管處、檔案庫和軍械庫等。
作為最高級別的國家監獄,這裡囚禁的都是最重要的人物:亨利六世(Henry VI,1421-1471)、年幼的愛德華五世(Edward V,1470-1483)和他弟弟都曾在這裡被秘密處死;亨利八世曾在這裡囚禁和處死他的宗教敵人和兩個老婆;瑪麗一世(Mary I,1516-1558)在此處死了“九日女王”簡·格雷(Jane Grey,1537-1554),囚禁了妹妹伊麗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