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的約定-倫敦












順著螺旋樓梯爬到頂,通過一道小門,就進入到中央拱頂里了。


從另一個門出去再往上爬,可以一直到達金廊,中間的那個石廊並不對游客開放。有意思的是在走上金廊之前,四方形柱廊內的地面上有個圓洞,正對著教堂十字翼的中心點,當然圓洞上是蓋著玻璃的。







1877年開始向全社會徵集方案,直到1884年才最終決定採用約翰· 巴裡 (John Wolfe Barry,1836-1918)和霍拉斯·瓊斯(Horace Jones,1819-1887)聯手設計的方案。看到 巴裡 是不是覺得有點兒眼熟?沒錯,他就是國會大廈設計者查爾斯· 巴裡 的兒子、國家美術館八角大廳設計者愛德華· 巴裡 的弟弟。他主要負責開啟橋的工程結構設計,瓊斯則負責建築外觀設計。不過大橋開建後的第二年瓊斯就去世了,後面的七年建設均由 巴裡 在其他建築師的協助下完成。大橋外觀採用 維多利亞 時代流行的新哥特式,因靠近 倫敦 塔而得名。



往前走就看到65米高的中央橋塔。這個塔花9.8英鎊可以上去,裡面是塔橋博物館,介紹這座橋的歷史和已停用的開啟吊橋的蒸汽式液壓裝置。
大橋中間的部分由兩扇橋段組成,可以在一分鐘內升起到83度讓船隻通過,起初靠蒸汽式液壓機升起吊橋,1974年起改為電動。有意思的是這裡水上交通比公路交通更具優先權。
橋的中部長61米,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兩條獨立的人行道,曾因聚集許多小偷和妓女而於1910年關閉,現在作為博物館的一部分已經重新開放。





售票處在西邊的一排平房裡,如果現場購票,需要24.8英鎊,我們在官網上買的只需21.5英鎊,憑確認信到這取票即可。網購的票在日期上屬於有限的靈活,是在你選定的日期起七天內的任一天都可以使用,當然只能參觀一次,用過即作廢。
入口在城堡的西南角,接連穿過中塔(Middle Tower)、石橋和拜弗德塔(Byward Tower)後,右手邊有個小房子里可以買語音導覽器,4英鎊,有中文的。這個我們在官網買門票的時候也一塊兒買了,不過用後發現非常不值,內容過於簡單,偏重背景介紹,與現場的配合不夠緊密。諸位想省錢的話,看看我下麵的背景介紹就夠用了。
倫敦 塔最早為征服者威廉在1066年奪取 英國 王位後下令修建,由羅切斯特新主教甘道夫(Gundulf of Rochester,?-1108)負責。最初建成的只有現在看到的院子中間的那座被稱為白塔的四角塔樓。
雖然曾有多位國王住過,但這裡從一開始就不是王宮。大家還記得吧,現址為國會大廈的威斯敏斯特宮才是當時真正的王宮。1100年起它開始部分地用作監獄,但這也不是建它的主要目的。你可以把它看作一個防禦堅固的多功能堡壘,除可作為王室避難所和監獄外,它還被用作皇家造幣廠、王冠保管處、檔案庫和軍械庫等。
作為最高級別的國家監獄,這裡囚禁的都是最重要的人物:亨利六世(Henry VI,1421-1471)、年幼的愛德華五世(Edward V,1470-1483)和他弟弟都曾在這裡被秘密處死;亨利八世曾在這裡囚禁和處死他的宗教敵人和兩個老婆;瑪麗一世(Mary I,1516-1558)在此處死了“九日女王”簡·格雷(Jane Grey,1537-1554),囚禁了妹妹伊麗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