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撒滿陽光的西雙版納





寺廟旁有棵千年菩提樹,菩提是智慧之樹,也是村裡祭祀之樹。倚靠在菩提樹下的這些捆扎物件;是傣家人在舉行祭祀寨神(送鬼節)、祭祀逝者或祖先的活動時奉獻給各類魂靈的禮物。古寨每年兩度祭祀寨神,請求居住在意林里的寨神降臨案中,把遊蕩或寄居在賽中的一切游魂亡靈禮送出寨。
在祭祀日到來之前,村中每蒙每戶都得捆綁一個禮扎。祭祀禮扎先要被送往寨心或佛寺,經由佛爺或波章誦經、祈福,祭祀禮成後是此再移送到菩提樹下。傣家人相信,菩提樹是通往異界之門。
信奉南傳佛教的傣族人民,千百年來一直崇尚和諧,和諧恵及生活在 西雙版納 的各個民族、各種生靈,還惠及異度空間的魂魄、靈異。

水在傣族人心中是神聖的,因此寨子都給水井蓋上美麗的房子。我當時在村裡找水井,看標牌沒看見,問旁邊村裡的“俏哆喱”,她指著旁邊一座建築說那就是。我一驚,水井住的房子也太美了!曼丟村的水井建築簡直就是一座宮殿!村裡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造型為傣族佛塔,牆四周繪有美麗的圖畫。


井的飲用水和洗滌水是分開的。取水時用公用的長柄木瓢或是竹瓢將水舀出,再倒入水桶或水罐中,絕不用自家的水桶直接到水井中取水。孩子們從不到井邊玩耍,女人們不在井邊淘米、洗菜、洗衣服。男人們不在井邊飲牲畜,每個人都會隨時沖刷井台、護欄等,充滿了對水的那種崇敬之意。





傣族的竹樓隨著社會的不斷進度和發展有了新變化,最主要的變化是在建築材料方面,由乾欄式竹樓逐步向木樓、鋼木結構以及鋼混結構變化,但由於傣族人民喜愛民族傳統的建築模式,大多數還是保持著乾欄式的建築結構和造型,形成了遠古文化與現代文明氣息的傣家竹樓。
傣家第一代的房子是竹樓,現在基本上被淘汰。
第二代住房已經全部是磚瓦房,柱子由原來的竹子改為木頭、紅磚,但仍保留著竹樓架空的特點。這種結構利於防濕、防蛇、和防震,房子為上下兩層,樓下麵堆雜物和飼養牲畜,樓上住人 。現在村民們已經基本上不養牲畜了,樓下存放的大多是小汽車、摩托車、小拖拉機和各種農機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