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的美麗與哀愁
↑姐妹廟 ↑姐妹廟 每年3月是 柬埔寨 結婚旺季,每天至少有十對新人到廟完婚。“姐妹廟”為新人們證婚,新人們在廟前互許終身,在姐妹神見證下,新人們誠心祈求獲得姐妹神庇佑,幸福牽手到永久。 ↑姐妹廟 ★ 西哈努克 國王行宮
是 柬埔寨 國王來到 暹粒 的臨時住所,沒有金碧輝煌的皇家氣派,但上去舒服精緻。它不對公眾開放,只能在外面觀光的。 ↑西哈努克國王行宮 ↑西哈努克國王行宮 ↑吳哥國家博物館 D2:南門-巴揚-聖劍-斑黛喀蒂-塔普倫-巴肯吳哥窟 的門票有3種,分為1日票、3日票、7日票,3日票可以在7日內任意3天進入景區,7日票可以在30天內任意7天進入。在2016年之前,票價是【1日20美金,3日40美金,7日60美金】,現在票價上漲到了【1日37美金,3日62美金,7日72美金】 ★通王城(Angkor Thom)人們總愛用“大吳哥”和“小吳哥”來區別吳哥古跡,所謂“大吳哥”實際上指的是吳哥 大城 ,Angkor Thom,Angkor就是城市,Thom是“大”的意思,所以Angkor Thom就是吳哥 大城 。而“小吳哥”,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 吳哥窟 ,則是Angkor Wat,也叫做吳哥寺。
大吳哥是一座城池,是9世紀至15世紀高棉帝國最長久的國都。在大吳哥範圍內包括一系列各朝建立的古都遺跡:蘇利耶跋摩一世重建的空中宮殿,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建立的巴普昂寺,闍耶跋摩七世建立的巴戎寺(Bayon)、群象台和瘌王台等。
大吳哥是在闍耶跋摩七世的經營下逐漸形成今日的規模的,整座城市的中心位置是巴揚寺,代表山,最外圍城牆以紅土石砌成,每邊長12公里,高達8米,外圍寬100米,深6米的護城河代表海洋。城門上,我們能夠見到“高棉微笑”的象徵——四面佛像。人們多從南門入城,現代的車輛從古老的城中穿梭,城門前通衢大道兩邊是阿修羅和神明,一正一邪,抱著巨大的那迦蛇的身體,出自“攪動乳海”的傳說。
大小吳哥的區別
★大吳哥是指的吳哥通王城,占地近9平方公里,是國王闍耶拔摩七世所建的國都,也是吳哥文 明光 輝時代結束前的最後國都。大吳哥城共有五道城門,有巴揚寺、巴芳寺、空中宮殿、戰象平臺和癩王平臺。
★小吳哥是指的吳哥寺,也叫 吳哥窟 ,長1.5公里,寬1.3公里,因占地面積比吳哥通王城城小得多,被稱小吳哥。它獨立在吳哥通王城的東南方1.7公里處。 ★大吳哥城南門吳哥城呈正方形,由城牆和護城河保護,城牆高8米,整個城市有5道城門,除了東西南北四個正門,在東門的北面還開了一座勝利之門,可供騎乘大象進出。所有城門都是塔形結構,每個塔身上都有面向四方的四面佛像。城牆外就是護城河,城門外各有架有一座橋,連接城裡城外。《真臘風土記》里說:州城周圍可二十里,有五門,門各兩重。惟東向開二門,餘向皆一門。城之外巨濠,濠之外皆通衢大橋。可見周達觀的描述是很準確的!
護城河橋上的雕刻採用 印度 教的攪拌乳海的神話故事,兩邊各有54尊2.5米高的跪坐石雕半身像排成一列,雙方進行激烈的角力。下麵這邊的是阿修羅,雖然滿目猙獰,但是眾雕塑有的缺胳膊有的缺腦袋,而且抱著的Naga已經殘破不全了。周達觀說:橋之兩傍各有石神五十四枚,如石將軍之狀,甚巨而獰。五門皆相似。橋之闌皆石為之,鑿為蛇形,蛇皆九頭,五十四神皆以手拔蛇,有不容其走逸之勢。形容得非常貼切!
大吳哥城的南門是游客前往大吳哥城的主要 通道 ,周達觀曾記載,“城門之上有大石佛頭五,面向西方。中置其一,飾之以金。門之兩傍,鑿石為象形”。可見當時南門非常得富麗堂皇,象徵著高棉興盛的國力。 ↑吳哥城南門 ★石橋參道★
大吳哥城南門的前方是一條長 108 公尺跨越護城河的參道。《真臘風土記》記載的“城之外巨濠,濠之外皆通衢大橋。”指的就是護城河和參道。“橋之兩傍各有石神五十四枚,如石將軍之狀,甚巨而獰。”指的是參道兩側的五十四尊神像。左側為善神,右側為阿修羅 (又稱為惡神)。
《真臘風土記》還記載道,“橋之闌皆石為之,鑿為蛇形,蛇皆九頭,五十四神皆以手拔蛇,有不容其走逸之勢。”這些善惡諸神像手拔蛇身的畫面正好組成了一幅“乳海翻騰”的畫面。 ↑吳哥城南門 ↑吳哥城南門 缺胳膊少腿的,破損的慘不忍睹!
那這些不見的雕像、頭像哪裡去了呢?首先是被文物販子偷竊,能夠追回來的,就陳列在吳哥博物館和 金邊 國家博物館。當然也有有組織偷竊的,那就是 法國 人,在其殖民期間,從容不迫的大量往 法國 運送吳哥的文物,基本上都收藏在 巴黎 集美博物館。 此外,當年暹羅滅了真臘王國,搶掠文物珍寶是其戰勝後的必修課,所以還有部分在 泰國 國家博物館。再者流失於民間了吧 ↑吳哥城南門 ↑吳哥城南門 ↑吳哥城南門 ↑吳哥城南門 ★城門的石雕★
大吳哥城的南門有 23 公尺高。塔樓以砂岩石建造,呈十字形構造。屋頂的四面佛是以闍耶跋摩七世為藍本雕刻而成的。周達觀記載,“城門之上有大石佛頭五,面向西方。中置其一,飾之以金。門之兩傍,鑿石為象形。”,可現在我們只能看到三個佛頭,也看不到金箔的裝飾了。 ↑吳哥城南門 值得一看的是城門兩側的大象雕像,象鼻子從地面捲起蓮花,造型生動美麗。 ↑吳哥城南門 ↑吳哥城南門 南大門上雕刻有四面佛的塔,僅佛像面部就有約3米高。 ↑吳哥城南門 這就是“門之兩傍,鑿石為象形”,門兩旁各有一個三頭象,象鼻自然下垂,末端有蓮花台相連 ↑吳哥城南門 在周圍12公里的城牆之內,主要道路呈十字形分佈,正中央是巴戎寺。 ★巴揚寺/巴戎寺 (BAYON)巴揚寺 (巴戎寺),就是著名的“高棉的微笑”,位於大吳哥城的正中央,為當時之國廟。位於吳哥 大城 中央,以雕飾反覆的外觀,佈滿塔樓的面帶神秘微笑的佛像著稱於世。周觀達的《真臘風土記》里稱之為“ 金塔 ”,想必當年的建築上該貼滿金箔,氣勢逼人。
巴揚寺建於公元 1219 年,以中小型石塊堆疊而成,為四十九座高塔組成的 塔林 ,49 座四面佛加上城門上的 5 座,總共是 54 座。每一座都是四面佛,四個面分別代表慈、悲、喜、舍。巴戎廟距離 暹粒 市區約 9 km,距離南大門約 1.5 km,通常旅客拜訪巴揚寺,都會由南大門進入,在路線安排上會比較順暢。 ↑巴戎寺 巴揚寺,面向東方,共有三層結構,下兩層為正方形,外側廊壁雕刻故事性浮雕;頂層為圓形,樹立佛塔。從外觀上看,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築,最高處是一座塗金的圓形寶塔,它建在兩層空心的台基之上。巴揚寺以佛面塔、迴廊壁畫而著名,迴廊壁畫十分豐富,從王宮征戰到市民生活應有盡有。
在真臘古國遷都 金邊 後,吳哥城變逐漸勢微荒廢,直到1861年時,才由 法國 生物學家亨利·穆奧(Henri Mouhot)重新發現,他將所見記錄在《暹羅 柬埔寨 老撾 諸王國旅行記》中,巴戎寺才矚光重現逐漸為世人所註目。
佛教信仰:巴揚寺與其他寺廟不同的地方在於,它是吳哥最後的一座國寺,也是唯一一座大乘佛教國寺,故雕刻以佛教佛像為主,是闍耶跋摩七世在位時所建造。 日本 旅客最喜歡這座寺,目前它的維修團隊也是 日本 負責。在這裡,蓮花、四面 菩薩 像等佛教元素成為巴戎寺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這裡所看到的不再是 印度 教中所表現出的永無休止的兩種力量的牽扯與較量,而是佛教中的淡泊、寧靜、包容與恆遠。闍耶跋摩七世信仰大乘佛教,一個原因是多年的征戰,看到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的痛苦和給國家帶來的災難,心生悲憫;另外一個原因也是因為他的第二個妻子的勸說,他的第二個妻子其實是他早逝前妻的妹妹。
傳說中的 金塔 :
過去,巴揚寺曾經金碧輝煌,顏色不同現今這樣灰濛濛的。周達觀在真臘風土紀中曾記載 – “當國之中有 金塔 一座,傍有石塔二十餘座。石屋百餘間,東向金橋一所。金 獅子 二枚,列於橋之左右。金佛八身,列於石屋之下。周達官當時看得的巴揚寺是金色的,很可能當時有一層金箔鋪蓋在建築物上,但現今金箔都已經不存在了。
推薦參觀:東側壁畫、四面佛迷宮、與佛陀合影、中央塔的窗
↑巴戎寺 ↑巴戎寺 ↑巴戎寺 ↑巴戎寺 ↑巴戎寺 ↑巴戎寺 ↑巴戎寺 ↑巴戎寺 ↑巴戎寺 ↑巴戎寺
是 柬埔寨 國王來到 暹粒 的臨時住所,沒有金碧輝煌的皇家氣派,但上去舒服精緻。它不對公眾開放,只能在外面觀光的。 ↑西哈努克國王行宮 ↑西哈努克國王行宮 ↑吳哥國家博物館 D2:南門-巴揚-聖劍-斑黛喀蒂-塔普倫-巴肯吳哥窟 的門票有3種,分為1日票、3日票、7日票,3日票可以在7日內任意3天進入景區,7日票可以在30天內任意7天進入。在2016年之前,票價是【1日20美金,3日40美金,7日60美金】,現在票價上漲到了【1日37美金,3日62美金,7日72美金】 ★通王城(Angkor Thom)人們總愛用“大吳哥”和“小吳哥”來區別吳哥古跡,所謂“大吳哥”實際上指的是吳哥 大城 ,Angkor Thom,Angkor就是城市,Thom是“大”的意思,所以Angkor Thom就是吳哥 大城 。而“小吳哥”,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 吳哥窟 ,則是Angkor Wat,也叫做吳哥寺。
大吳哥是一座城池,是9世紀至15世紀高棉帝國最長久的國都。在大吳哥範圍內包括一系列各朝建立的古都遺跡:蘇利耶跋摩一世重建的空中宮殿,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建立的巴普昂寺,闍耶跋摩七世建立的巴戎寺(Bayon)、群象台和瘌王台等。
大吳哥是在闍耶跋摩七世的經營下逐漸形成今日的規模的,整座城市的中心位置是巴揚寺,代表山,最外圍城牆以紅土石砌成,每邊長12公里,高達8米,外圍寬100米,深6米的護城河代表海洋。城門上,我們能夠見到“高棉微笑”的象徵——四面佛像。人們多從南門入城,現代的車輛從古老的城中穿梭,城門前通衢大道兩邊是阿修羅和神明,一正一邪,抱著巨大的那迦蛇的身體,出自“攪動乳海”的傳說。
大小吳哥的區別
★大吳哥是指的吳哥通王城,占地近9平方公里,是國王闍耶拔摩七世所建的國都,也是吳哥文 明光 輝時代結束前的最後國都。大吳哥城共有五道城門,有巴揚寺、巴芳寺、空中宮殿、戰象平臺和癩王平臺。
★小吳哥是指的吳哥寺,也叫 吳哥窟 ,長1.5公里,寬1.3公里,因占地面積比吳哥通王城城小得多,被稱小吳哥。它獨立在吳哥通王城的東南方1.7公里處。 ★大吳哥城南門吳哥城呈正方形,由城牆和護城河保護,城牆高8米,整個城市有5道城門,除了東西南北四個正門,在東門的北面還開了一座勝利之門,可供騎乘大象進出。所有城門都是塔形結構,每個塔身上都有面向四方的四面佛像。城牆外就是護城河,城門外各有架有一座橋,連接城裡城外。《真臘風土記》里說:州城周圍可二十里,有五門,門各兩重。惟東向開二門,餘向皆一門。城之外巨濠,濠之外皆通衢大橋。可見周達觀的描述是很準確的!
護城河橋上的雕刻採用 印度 教的攪拌乳海的神話故事,兩邊各有54尊2.5米高的跪坐石雕半身像排成一列,雙方進行激烈的角力。下麵這邊的是阿修羅,雖然滿目猙獰,但是眾雕塑有的缺胳膊有的缺腦袋,而且抱著的Naga已經殘破不全了。周達觀說:橋之兩傍各有石神五十四枚,如石將軍之狀,甚巨而獰。五門皆相似。橋之闌皆石為之,鑿為蛇形,蛇皆九頭,五十四神皆以手拔蛇,有不容其走逸之勢。形容得非常貼切!
大吳哥城的南門是游客前往大吳哥城的主要 通道 ,周達觀曾記載,“城門之上有大石佛頭五,面向西方。中置其一,飾之以金。門之兩傍,鑿石為象形”。可見當時南門非常得富麗堂皇,象徵著高棉興盛的國力。 ↑吳哥城南門 ★石橋參道★
大吳哥城南門的前方是一條長 108 公尺跨越護城河的參道。《真臘風土記》記載的“城之外巨濠,濠之外皆通衢大橋。”指的就是護城河和參道。“橋之兩傍各有石神五十四枚,如石將軍之狀,甚巨而獰。”指的是參道兩側的五十四尊神像。左側為善神,右側為阿修羅 (又稱為惡神)。
《真臘風土記》還記載道,“橋之闌皆石為之,鑿為蛇形,蛇皆九頭,五十四神皆以手拔蛇,有不容其走逸之勢。”這些善惡諸神像手拔蛇身的畫面正好組成了一幅“乳海翻騰”的畫面。 ↑吳哥城南門 ↑吳哥城南門 缺胳膊少腿的,破損的慘不忍睹!
那這些不見的雕像、頭像哪裡去了呢?首先是被文物販子偷竊,能夠追回來的,就陳列在吳哥博物館和 金邊 國家博物館。當然也有有組織偷竊的,那就是 法國 人,在其殖民期間,從容不迫的大量往 法國 運送吳哥的文物,基本上都收藏在 巴黎 集美博物館。 此外,當年暹羅滅了真臘王國,搶掠文物珍寶是其戰勝後的必修課,所以還有部分在 泰國 國家博物館。再者流失於民間了吧 ↑吳哥城南門 ↑吳哥城南門 ↑吳哥城南門 ↑吳哥城南門 ★城門的石雕★
大吳哥城的南門有 23 公尺高。塔樓以砂岩石建造,呈十字形構造。屋頂的四面佛是以闍耶跋摩七世為藍本雕刻而成的。周達觀記載,“城門之上有大石佛頭五,面向西方。中置其一,飾之以金。門之兩傍,鑿石為象形。”,可現在我們只能看到三個佛頭,也看不到金箔的裝飾了。 ↑吳哥城南門 值得一看的是城門兩側的大象雕像,象鼻子從地面捲起蓮花,造型生動美麗。 ↑吳哥城南門 ↑吳哥城南門 南大門上雕刻有四面佛的塔,僅佛像面部就有約3米高。 ↑吳哥城南門 這就是“門之兩傍,鑿石為象形”,門兩旁各有一個三頭象,象鼻自然下垂,末端有蓮花台相連 ↑吳哥城南門 在周圍12公里的城牆之內,主要道路呈十字形分佈,正中央是巴戎寺。 ★巴揚寺/巴戎寺 (BAYON)巴揚寺 (巴戎寺),就是著名的“高棉的微笑”,位於大吳哥城的正中央,為當時之國廟。位於吳哥 大城 中央,以雕飾反覆的外觀,佈滿塔樓的面帶神秘微笑的佛像著稱於世。周觀達的《真臘風土記》里稱之為“ 金塔 ”,想必當年的建築上該貼滿金箔,氣勢逼人。
巴揚寺建於公元 1219 年,以中小型石塊堆疊而成,為四十九座高塔組成的 塔林 ,49 座四面佛加上城門上的 5 座,總共是 54 座。每一座都是四面佛,四個面分別代表慈、悲、喜、舍。巴戎廟距離 暹粒 市區約 9 km,距離南大門約 1.5 km,通常旅客拜訪巴揚寺,都會由南大門進入,在路線安排上會比較順暢。 ↑巴戎寺 巴揚寺,面向東方,共有三層結構,下兩層為正方形,外側廊壁雕刻故事性浮雕;頂層為圓形,樹立佛塔。從外觀上看,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築,最高處是一座塗金的圓形寶塔,它建在兩層空心的台基之上。巴揚寺以佛面塔、迴廊壁畫而著名,迴廊壁畫十分豐富,從王宮征戰到市民生活應有盡有。
在真臘古國遷都 金邊 後,吳哥城變逐漸勢微荒廢,直到1861年時,才由 法國 生物學家亨利·穆奧(Henri Mouhot)重新發現,他將所見記錄在《暹羅 柬埔寨 老撾 諸王國旅行記》中,巴戎寺才矚光重現逐漸為世人所註目。
佛教信仰:巴揚寺與其他寺廟不同的地方在於,它是吳哥最後的一座國寺,也是唯一一座大乘佛教國寺,故雕刻以佛教佛像為主,是闍耶跋摩七世在位時所建造。 日本 旅客最喜歡這座寺,目前它的維修團隊也是 日本 負責。在這裡,蓮花、四面 菩薩 像等佛教元素成為巴戎寺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這裡所看到的不再是 印度 教中所表現出的永無休止的兩種力量的牽扯與較量,而是佛教中的淡泊、寧靜、包容與恆遠。闍耶跋摩七世信仰大乘佛教,一個原因是多年的征戰,看到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的痛苦和給國家帶來的災難,心生悲憫;另外一個原因也是因為他的第二個妻子的勸說,他的第二個妻子其實是他早逝前妻的妹妹。
傳說中的 金塔 :
過去,巴揚寺曾經金碧輝煌,顏色不同現今這樣灰濛濛的。周達觀在真臘風土紀中曾記載 – “當國之中有 金塔 一座,傍有石塔二十餘座。石屋百餘間,東向金橋一所。金 獅子 二枚,列於橋之左右。金佛八身,列於石屋之下。周達官當時看得的巴揚寺是金色的,很可能當時有一層金箔鋪蓋在建築物上,但現今金箔都已經不存在了。
推薦參觀:東側壁畫、四面佛迷宮、與佛陀合影、中央塔的窗
↑巴戎寺 ↑巴戎寺 ↑巴戎寺 ↑巴戎寺 ↑巴戎寺 ↑巴戎寺 ↑巴戎寺 ↑巴戎寺 ↑巴戎寺 ↑巴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