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的美麗與哀愁
↑斑黛喀蒂 ↑斑黛喀蒂 ↑斑黛喀蒂 ↑斑黛喀蒂 ↑斑黛喀蒂 ★塔普倫寺 (TA PROHM)普倫寺 (Ta Prohm), 是古真臘吳哥王朝的國王闍耶跋摩七世為他母親所修建的寺院,與尊奉其父親的聖劍寺遙相呼應。在他的統治期間,建造有巴戎寺、聖劍寺和塔布隆寺,班黛喀蒂、蟠龍水池、塔松寺、戰象台、癩王台等。
塔普倫寺位於吳哥城東方約一公里處。塔普倫寺興建於 1186 年,該寺廟尊奉婆羅門教和佛教。塔普倫的尺度很大,共有 5 層圍牆,最外層一層長度約 1000 公尺,而寬為 650 公尺。現在崩落毀損的情狀相當嚴重,僅剩內層與圍牆。
寺里曾發現一座留存的碑,上面的碑文提供了關於該寺的信息。根據記載,這座建築的原名為“Rajavihara”,意指“王家僧院”(也有將其翻譯為寺廟之王)。神殿內則是供奉“智慧女神”Prajnaparamita,傳說是依據闍耶跋摩七世的母親形象而塑造雕刻。耶跋摩七世統治真臘的時間為西元 1181 年到 1201 年,他即位時大約已過五十歲,在 1186 年為了紀念母親,即下令著手興建塔普倫寺。當年它是一所擁有高僧、祭司、舞女,具有廟宇和修院雙重功用的神殿,全盛時期最少有 12,000 位僧侶,其中高階祭司有 18 位、舞者 615 位,日常生活是由附近的村落,共約 79,365 個村民所提供。從碑文上的敘述還可得知,塔布隆寺不只是個寺廟,還兼具佛教大學和城市的功能。
從這些記載和數字中,不難想象當時這裡熱鬧繁華的城市景象,也不難想象當時這座建築的規模和輝煌,從而會與眼前所見的景象有更加強烈的對比。 ↑塔布隆寺 塔普倫特色:塔布隆寺在吳哥建築中不是規模最大的,它的建築規制也不是最特別的。它的特別之處在於人造建築與自然的樹木之間的破壞與依賴,吞噬與糾纏。富含探險氣氛、木棉樹與絞殺榕盤根錯節在古廟遺址、電影古墓奇兵 (古墓麗影) 的拍攝場景、樹幹包覆的佛像、恐龍石雕刻、敲心殿
塔普倫位於吳哥遺址群的正中央,屬於小圈的行程,小圈一天的車資約 12 ~ 15 美金。建議游玩時間約 1 小時 30 分鐘。 ↑塔布隆寺 如何游覽塔布隆寺?游覽塔布隆寺大概需要1.5-2小時。塔布隆寺因為建築崩塌的地方比較多,因此游客要沿著鋪好的木棧道和指示路標游覽。目前塔布隆寺的主要出入口為第2圍的東、西兩座門樓,因此行進的方形為東進西出或西進東出,記得請司機在另一頭的出入口等待。
在塔布隆寺游覽要註意著裝,上裝要有袖子,下裝過膝蓋,如果時露肩膀的衣服一定要用披肩遮好。
塔布隆寺一般放在大圈或小圈的下午,傍晚時的光線也是最適合拍照的。
塔布隆寺由 印度 負責修複。有別於其他國家團隊將樹木盡數砍倒除掉,儘量恢復建築的本來面目, 印度 對於塔布隆寺的修複,則在儘量維持建築的基礎上,保留了很多巨大的樹木。原因可能是 印度 團隊的理念為之,特意保留這種木石相互糾纏相互依存的狀態,使整個建築呈現出天人合一的浪漫氛圍。也可能是這些巨大的樹木已經深入建築太多,它們的根系和枝幹深深的插入分散在建築的各個部位,已經沒有辦法在不破壞建築的情況下清除掉這些已經與之融為一體的樹木了。不管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奈之舉。我們都知道,這座建築能夠呈現出我們現在看到的狀態,修複團隊要付出和其他寺廟團隊同樣、甚至更大的努力。
而每一位看到它的游客,都會慶幸自己有生能夠身處這樣一座神奇的建築之中。它的過往是輝煌而遙遠的,它的現在是破敗而又充滿生命的。它已經死亡,而它還在生長。它的規模和建築形制被記錄在年代久遠的石碑中,而它的形態還在變化,樹木還在伸出根須,枝幹在延伸,建築還在被時間塑造,而我們每一位游客都是它成長變化的見證者。
想象一下,在你徜徉於塔布隆寺的甬道,抬頭仰望那讓人驚嘆的粗大的木棉枝幹,某個磚塊正在一個根須的力量下悄悄的移位,某個舞女的雕像正慢慢的被樹枝遮擋,而某個阿普莎拉仙女正慢慢的在絞殺榕的根須縫隙中露出她柔美的面龐。。。。。。
能夠深入石造建築的樹木有兩種,樹幹較大的是木棉,樹皮的顏色為淡褐色,樹根多瘤;而樹幹較小的是絞殺榕,樹根顏色較淺灰,錶面較光滑,敲打樹幹有中空聲。 ↑塔布隆寺 ▲路旁一群柬越戰爭期間地雷造成的殘疾人組成的樂團乞討 ↑塔布隆寺 ↑塔布隆寺 ↑塔布隆寺 ↑塔布隆寺 ↑塔布隆寺 ↑塔布隆寺 塔普倫的 大樹 主要是木棉樹與絞殺榕。木棉樹,粗大、淡褐色、多癤的樹根。死亡後樹幹會慢慢的出現中空,它巨大的樹根可以將整座寺院包裹。絞殺榕寄生在樹幹中,最終喧賓奪主。 ↑塔布隆寺 最著名的 大樹 。中央殿堂西南側迴廊的 大樹 非常顯眼,它擠壓覆蓋著迴廊,仿佛要講其壓垮。巨大的根系有多根從樹上垂下,從生物的角度來看真是不可思議。 ↑塔布隆寺 和 吳哥窟 眾多的寺廟建築類似,在歷史的長河中,塔布隆寺的破敗原因,有我們都熟知的自然的力量:樹木的根系深入石縫中,因而破壞了建築;有戰爭的原因:1431年暹羅人入侵時的大肆劫掠;以及建築本身材質的因素:寺廟使用易風化的紅土岩作為屋頂材質,因而使大部分屋頂都崩塌。 ↑塔布隆寺 現在崩落毀損的情況相當嚴重,目前只剩下長、寬各為40米及30米的內層圍牆了。 ↑塔布隆寺 如同巨蛇一般的樹根。 ↑塔布隆寺 “樹包塔”是塔普倫寺最為精彩的場景了,幾乎所有的建築都被 大樹 所覆蓋和包圍,甚至樹木的枝幹都鑽進了磚縫之中,在塔上和長廊上都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樹枝,如果強行將樹木砍掉的話寺院也會倒塌,生長在建築中的這些樹木也因此成為了一個支架,牢牢地與磚石固定在一起。“樹包塔”形成的原因,是因為寺廟內的建築為各種動物提供了棲息的環境,一些鳥兒吃完採集的各種果子後,果核便掉入到梁柱、牆壁的石頭縫隙中,在大自然的滋潤下生根、發芽,並以其強大的生命力頑強地成長,在經曆數百年後長成參天 大樹 ,盤根錯節的巨樹以其粗壯發白的根莖纏繞著佛塔,包裹著神廟的屋檐、窗門、長廊,並撕裂了數段圍牆,掀開了石階等建築,形成了植物與寺廟共生的奇觀。 ↑塔布隆寺 這種木棉樹,枝節粗大,穿繞在梁柱、石縫、屋檐、門窗之間。而樹根深入建築的石縫中向四方擴散,盤根錯節。如此巨大的樹根仿佛巨蟒盤踞在門前,看起來實在令人生畏 ↑塔布隆寺 ↑塔布隆寺 同一面牆的另一端,同一棵 大樹 把牆整個抓了起來。 ↑塔布隆寺 ↑塔布隆寺 ↑塔布隆寺 下麵這種是榕樹,根系很細但是特別密集。能從下麵看出什麼嗎? ↑塔布隆寺 ▼樹幹包覆的佛像
這笑容如此淡然,恰似渾然天成的藝術品。不想竟是造物和時間的一個美好巧合,後生長的樹根攀牆而生,正好給裡面牆體的佛像讓出一個空間,如花朵般綻放不被泯滅的笑容,穿越時空的淡然。 ↑塔布隆寺 ↑塔布隆寺 塔普倫寺是吳哥古跡中最有特色的寺廟之一,塔普倫的精美石雕使其在大吳哥古跡中占有重要地位,這些精美的石雕令人咂舌,很多細節值得細細品味。 ↑塔布隆寺 ↑塔布隆寺
塔普倫寺位於吳哥城東方約一公里處。塔普倫寺興建於 1186 年,該寺廟尊奉婆羅門教和佛教。塔普倫的尺度很大,共有 5 層圍牆,最外層一層長度約 1000 公尺,而寬為 650 公尺。現在崩落毀損的情狀相當嚴重,僅剩內層與圍牆。
寺里曾發現一座留存的碑,上面的碑文提供了關於該寺的信息。根據記載,這座建築的原名為“Rajavihara”,意指“王家僧院”(也有將其翻譯為寺廟之王)。神殿內則是供奉“智慧女神”Prajnaparamita,傳說是依據闍耶跋摩七世的母親形象而塑造雕刻。耶跋摩七世統治真臘的時間為西元 1181 年到 1201 年,他即位時大約已過五十歲,在 1186 年為了紀念母親,即下令著手興建塔普倫寺。當年它是一所擁有高僧、祭司、舞女,具有廟宇和修院雙重功用的神殿,全盛時期最少有 12,000 位僧侶,其中高階祭司有 18 位、舞者 615 位,日常生活是由附近的村落,共約 79,365 個村民所提供。從碑文上的敘述還可得知,塔布隆寺不只是個寺廟,還兼具佛教大學和城市的功能。
從這些記載和數字中,不難想象當時這裡熱鬧繁華的城市景象,也不難想象當時這座建築的規模和輝煌,從而會與眼前所見的景象有更加強烈的對比。 ↑塔布隆寺 塔普倫特色:塔布隆寺在吳哥建築中不是規模最大的,它的建築規制也不是最特別的。它的特別之處在於人造建築與自然的樹木之間的破壞與依賴,吞噬與糾纏。富含探險氣氛、木棉樹與絞殺榕盤根錯節在古廟遺址、電影古墓奇兵 (古墓麗影) 的拍攝場景、樹幹包覆的佛像、恐龍石雕刻、敲心殿
塔普倫位於吳哥遺址群的正中央,屬於小圈的行程,小圈一天的車資約 12 ~ 15 美金。建議游玩時間約 1 小時 30 分鐘。 ↑塔布隆寺 如何游覽塔布隆寺?游覽塔布隆寺大概需要1.5-2小時。塔布隆寺因為建築崩塌的地方比較多,因此游客要沿著鋪好的木棧道和指示路標游覽。目前塔布隆寺的主要出入口為第2圍的東、西兩座門樓,因此行進的方形為東進西出或西進東出,記得請司機在另一頭的出入口等待。
在塔布隆寺游覽要註意著裝,上裝要有袖子,下裝過膝蓋,如果時露肩膀的衣服一定要用披肩遮好。
塔布隆寺一般放在大圈或小圈的下午,傍晚時的光線也是最適合拍照的。
塔布隆寺由 印度 負責修複。有別於其他國家團隊將樹木盡數砍倒除掉,儘量恢復建築的本來面目, 印度 對於塔布隆寺的修複,則在儘量維持建築的基礎上,保留了很多巨大的樹木。原因可能是 印度 團隊的理念為之,特意保留這種木石相互糾纏相互依存的狀態,使整個建築呈現出天人合一的浪漫氛圍。也可能是這些巨大的樹木已經深入建築太多,它們的根系和枝幹深深的插入分散在建築的各個部位,已經沒有辦法在不破壞建築的情況下清除掉這些已經與之融為一體的樹木了。不管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奈之舉。我們都知道,這座建築能夠呈現出我們現在看到的狀態,修複團隊要付出和其他寺廟團隊同樣、甚至更大的努力。
而每一位看到它的游客,都會慶幸自己有生能夠身處這樣一座神奇的建築之中。它的過往是輝煌而遙遠的,它的現在是破敗而又充滿生命的。它已經死亡,而它還在生長。它的規模和建築形制被記錄在年代久遠的石碑中,而它的形態還在變化,樹木還在伸出根須,枝幹在延伸,建築還在被時間塑造,而我們每一位游客都是它成長變化的見證者。
想象一下,在你徜徉於塔布隆寺的甬道,抬頭仰望那讓人驚嘆的粗大的木棉枝幹,某個磚塊正在一個根須的力量下悄悄的移位,某個舞女的雕像正慢慢的被樹枝遮擋,而某個阿普莎拉仙女正慢慢的在絞殺榕的根須縫隙中露出她柔美的面龐。。。。。。
能夠深入石造建築的樹木有兩種,樹幹較大的是木棉,樹皮的顏色為淡褐色,樹根多瘤;而樹幹較小的是絞殺榕,樹根顏色較淺灰,錶面較光滑,敲打樹幹有中空聲。 ↑塔布隆寺 ▲路旁一群柬越戰爭期間地雷造成的殘疾人組成的樂團乞討 ↑塔布隆寺 ↑塔布隆寺 ↑塔布隆寺 ↑塔布隆寺 ↑塔布隆寺 ↑塔布隆寺 塔普倫的 大樹 主要是木棉樹與絞殺榕。木棉樹,粗大、淡褐色、多癤的樹根。死亡後樹幹會慢慢的出現中空,它巨大的樹根可以將整座寺院包裹。絞殺榕寄生在樹幹中,最終喧賓奪主。 ↑塔布隆寺 最著名的 大樹 。中央殿堂西南側迴廊的 大樹 非常顯眼,它擠壓覆蓋著迴廊,仿佛要講其壓垮。巨大的根系有多根從樹上垂下,從生物的角度來看真是不可思議。 ↑塔布隆寺 和 吳哥窟 眾多的寺廟建築類似,在歷史的長河中,塔布隆寺的破敗原因,有我們都熟知的自然的力量:樹木的根系深入石縫中,因而破壞了建築;有戰爭的原因:1431年暹羅人入侵時的大肆劫掠;以及建築本身材質的因素:寺廟使用易風化的紅土岩作為屋頂材質,因而使大部分屋頂都崩塌。 ↑塔布隆寺 現在崩落毀損的情況相當嚴重,目前只剩下長、寬各為40米及30米的內層圍牆了。 ↑塔布隆寺 如同巨蛇一般的樹根。 ↑塔布隆寺 “樹包塔”是塔普倫寺最為精彩的場景了,幾乎所有的建築都被 大樹 所覆蓋和包圍,甚至樹木的枝幹都鑽進了磚縫之中,在塔上和長廊上都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樹枝,如果強行將樹木砍掉的話寺院也會倒塌,生長在建築中的這些樹木也因此成為了一個支架,牢牢地與磚石固定在一起。“樹包塔”形成的原因,是因為寺廟內的建築為各種動物提供了棲息的環境,一些鳥兒吃完採集的各種果子後,果核便掉入到梁柱、牆壁的石頭縫隙中,在大自然的滋潤下生根、發芽,並以其強大的生命力頑強地成長,在經曆數百年後長成參天 大樹 ,盤根錯節的巨樹以其粗壯發白的根莖纏繞著佛塔,包裹著神廟的屋檐、窗門、長廊,並撕裂了數段圍牆,掀開了石階等建築,形成了植物與寺廟共生的奇觀。 ↑塔布隆寺 這種木棉樹,枝節粗大,穿繞在梁柱、石縫、屋檐、門窗之間。而樹根深入建築的石縫中向四方擴散,盤根錯節。如此巨大的樹根仿佛巨蟒盤踞在門前,看起來實在令人生畏 ↑塔布隆寺 ↑塔布隆寺 同一面牆的另一端,同一棵 大樹 把牆整個抓了起來。 ↑塔布隆寺 ↑塔布隆寺 ↑塔布隆寺 下麵這種是榕樹,根系很細但是特別密集。能從下麵看出什麼嗎? ↑塔布隆寺 ▼樹幹包覆的佛像
這笑容如此淡然,恰似渾然天成的藝術品。不想竟是造物和時間的一個美好巧合,後生長的樹根攀牆而生,正好給裡面牆體的佛像讓出一個空間,如花朵般綻放不被泯滅的笑容,穿越時空的淡然。 ↑塔布隆寺 ↑塔布隆寺 塔普倫寺是吳哥古跡中最有特色的寺廟之一,塔普倫的精美石雕使其在大吳哥古跡中占有重要地位,這些精美的石雕令人咂舌,很多細節值得細細品味。 ↑塔布隆寺 ↑塔布隆寺